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教学论文

机械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械教学论文

篇(1)

现行的中职机械加工专业,多数使用的是覆盖全国中职学校的统编教材,框架鲜明、理论性强,虽然能反映机械加工专业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与技能要求,却无法顾及我国不同地区,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对一线机械加工技能人才的特殊要求。另外,就目前的统编教材而言,并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多数使用的与大专院校专业课教材差不多,比如“公差”这门课程,与大学本科生所用的专业课本相差不大,但对于中职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是“高深莫测”。因此,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必须符合中职学校目前的教学需要,降低适当难度,突出专业实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一般来说,中职机械加工专业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公共课包括英语、语文、数学、机械制图、机械基础、公差等,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专业技能。专业课程主要包括车工理论与实践、焊工理论与实践、钳工和数控等,以培养学生应有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以“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为主,从本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将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成果根据现有教学基地的实际情况酌情加工校本教材,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科学性。

二、遵循编写原则,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体系性

校本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原则,如目标性、过程性及前瞻性等,但在编写过程中,也应做到有所侧重,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基本原则。以我校为例,在编写过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点,以解决当前学生学习的迫切性问题:

(1)新颖性:我国很多中职学校传授的知识过于陈旧,并不适合当今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根据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做到有新意有创意,在似曾相识的感觉中找到一种全新的感觉。

(2)开放性:中职学校以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的双重特性。因此,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让与教材有关的人员参与进来,如生产的服务者、企业人员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担任顾问,这样可以使本地区、本行业情况,以及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广泛纳入各类有用的信息来为教材的编写服务。

(3)趣味性:教材的编写可以不采用传统教材的样式,重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校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材编写,如教案式、图形图表形式等,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4)系统性:教材的编写必须做到有层次、有系统地体现每个知识点,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可以做适当层叠或延伸,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体系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三、以生为本,使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建构性

一本教材,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否则,不论编定的多么理想,终究都是不完善的。尤其是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小到一个小数点、一个参数,大到一幅图形、一个公式,都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教学要以生为本,教材的编写也应对学生以后的工作负责任。参编人员固然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但更需要一颗工作细致认真的责任心,以保证教材的语言、内容、信息、知识等方面的准确、科学。机械加工专业的校本教材应突出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或实训车间的需要的特点,因此在编写过程中,要立足于这个不同于传统教室的特定空间的特殊需要。首先,在机械加工实习基地,教师的任务是指导而不是学生动手实践的代替者,因此,教材的编写首先要能为学生独立学习服务,教材中应明确告诉学生如何独立的选择和使用劳动工具,设计完整清晰、且通俗易懂的实习的方法和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材的帮助下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进度,充分依靠自我和小组,成为学生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分段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岗位培训法,以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和教师更好地为学生教学服务的校本教材,帮助学生管理好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中进行自我管理式学习。

四、总结

篇(2)

1.教学过分追求课件的技术性,颠倒了教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机械专业课应用多媒体教学中,不少多媒体课件只是将一堂课的内容照搬到了屏幕上,甚至课件内容就是大段教材文字内容的翻版,只有形式没有精华的内容。在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由于多媒体的信息量大,这样常常使得教学速度加快,学生的学习记录与理解消化的时间减少,由于思维跟不上,反而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的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过分追求技术性,追求内容的“大”与“全”,画面音响的“美”与“真”,课件界面过于华丽使得授课内容重点不突出,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学效果不理想。

2.多媒体教学缺少必要的师生互动性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多媒体课件集中了大量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看得多,学生仿佛处于“看电影”之中,思考和动手的时间少了。教学过程显得机械、呆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情绪、认知、思维反应的观察和了解,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疲倦而处于休眠状态,学习效果不佳。

二、多媒体教学在机械专业课程中的正确运用,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1.机械专业课要融合多媒体教学技术,创立多种形式互补的教学方式

黑板教学对逻辑分析强、有大量计算的内容具有操作灵活的优点;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原理转为直观的动画表述;机械模型室通过实物与模型展现机械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实习场地通过机械设备的拆装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如,讲授“塑料模具结构设计”时,使用各种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具的同时,可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视频动画的方式把模具各种机件的内部结构、组合关系、工作运动原理生动的显现出来,教学效果可以大大改善。也应该到模型室或实习车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模具进行必要的拆装训练,完成学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整个过程,实习、实训是掌握技能的主要方式,是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

2.机械专业课要正确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此,在备课时首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使用课件,要注意选取那些没有演示实验或不易进行演示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开发课件。多媒体课件也不必局限于一个教学课时内容,毕竟多媒体教学要依附电脑、投影仪等设备,教学受设备局限。课件的制作可考虑“合适的内容、综合的框架”。如,本人在制作冷冲模的《拉伸模》一章的课件时,主要选取了介绍拉伸模的模具结构为课件的主体内容,而拉伸模设计内容放在传统教学中,在课件中的复习环节将设计的重点体现出来。在课件里展示了多种拉伸模具的结构和拉伸模拟动画,弥补了模具模型不足的缺陷。

3.机械专业课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的课堂互动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篇(3)

论文关键词:中职机械基础教程中相关问题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机械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机械行业成为了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迅速对技术人员的素质和技术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要基地,是提高机械行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的重要场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影响了中职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相应实践技能的提高,在更高的层面上说影响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长足发展,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而教材是中职教育承载知识的载体,教材的改革和发展对中职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

一、中职机械基础教程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熟练技术工人和相关的操作人员,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相应的,中职学生也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的技能,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基础教材设置对人才的培养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特色,中职的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缺陷:

1、中职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而实践性知识少

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类基础教材理论性知识多、抽象概念多,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较少教育教学论文,而中职的教育模式偏向与实践性和实用化较多,教材的编制和难以满足中职的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当前中职所使用的教材抽象理论和机械原理成为了教材的主体,而应用与实践的理论和知识则很少,那么学生在这样的教材指导和学习之下成为理论型人才的可能性较大,学生对教材把握程度越深越能形成系统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然而却不能将从教材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不利。教材的理论性强导致了中职的教学与社会生产脱节,

学生缺乏相应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2、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的针对性不强,没有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说也是由于中职机械基础教程中理论性强而实践性较弱,学生的机械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机械实践能力建立在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学生对教材理解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和相应的实践经验之上。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教材的针对性不强导致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下降以及中职学校学生质量的下降,不利于中职学校的持续发展。同时中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材使用中专以及大专人才培养模式选取的教材,没有考虑到具体教材与当前中职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未对相应的企业岗位对相应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相应的调查,因此中职毕业生的能力依旧与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无法匹配。

3、中职机械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不符

中职机械基础教材未得到及时的更新致使机械基础教材沿用过去的中专大专教材体系结构,从而基础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与社会对中职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不相符合,从而导致了中职生毕业后难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要,依旧得重新学习相应的理论和实践,在中职所受到的教育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理论支撑作用。教材内容的陈旧落后致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也建立在落后的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之上,从而对中职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

二、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具体改革措施

1、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

教学大纲是教育部制订的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中职指导教学、安排教学的依据,也是机械基础课程进行考核的依据。因此,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设置应以教学大纲为准。虽然市场上的教材大致依照教学大纲进行编制,但由于相应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和编写层次和角度的不同,这些教程大多不能针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存在理论型强、抽象概念和理论原理占据整个教材的较多篇幅,然而实践性和实用性知识则较少甚至一笔带过等现象,不符合中职教育对培养人才的真正需要。 首先教育教学论文,教材的编者应依据相应的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由浅入深的逻辑对教材进行相应的编辑和内容的优化,其次相应的编者可针对中职的特殊性和教学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编写合适的教材,从而实现中职有针对性的教育。

2、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和中职机械教学的教程选择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而不能一致沿用过去中专、大专的相应教材,应针对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基本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和编写,适当减少理论性的知识和原理的讲述,在构建学生基本而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增加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知识的编写,构建新的教程体系,掌握相应的教程的难易程度。同时在对教程的编写进行改革的同时中职教师可在教学中对相应的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构架,从而形成与学生理解能力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体系。同时也可分发课程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概念。也可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注重教材的更新和时效性

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相应问题可从教程的编写和教师的教学中进行相应的弥补,但教程的编写始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职机械基础教程的编写应注重教材的更新,使中职学生的学习与相应的能力锻炼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与企业和岗位相互适应的实践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从而使学生真正适应相应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篇(4)

1、毕业论文格式的写作顺序是:标题、作者班级、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2、毕业论文中附表的表头应写在表的上面,居中;论文附图的图题应写在图的下面,居中。按表、图、公式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编号。

3、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严格按以下顺序:序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章名)、出版社(或期刊名)、出版或发表时间。

4、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NewRoman字体。

5、论文格式的字号:论文题目用三号字体,居中;一级标题用四号字体;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用小四号字体;页眉、页脚用小五号字体;其它用五号字体;图、表名居中。

6、格式正文打印页码,下面居中。

7、论文打印纸张规格:A4210×297毫米。

8、在文件选项下的页面设置选项中,"字符数/行数"选使用默认字符数;页边距设为上:3厘米;下:2.5厘米;左:2.8厘米;右:2.8厘米;装订线:0.8厘米;装订线位置:左侧;页眉:1.8厘米;页脚1.8厘米。

9、在格式选项下的段落设置选项中,"缩进"选0厘米,"间距"选0磅,"行距"选1.5倍,"特殊格式"选(无),"调整右缩进"选项为空,"根据页面设置确定行高格线"选项为空。

篇(5)

 

人称的非常规用法反映了使用者根据不同社交场合对语言的灵活运用,接收者需要正确理解使用者传达的社交意图。学术论文中“是否选用人称代词能揭示出作者如何看待自己在某一研究中的作用及表明作者与读者、同行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解释该语言现象,选择“社交指示语”来统一称谓。

 

一、语料收集和分析结果

 

本文从语言学、数学和机械领域共30种期刊上选取180篇学术论文。汉语语料搜索“我”。英语语料搜索“I”,“me”,“my”,“mine”,“we”,“us”,“our”,“ours”。结果显示汉语语料中仅语言学论文有3处使用第一人称单数,英语三个学科均有使用。汉语语言学领域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达到77%,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依次靠后。英语论文检索结果表明三个领域对第一人称复数的使用基本持平。

 

二、第一人称社交指示

 

本节结合语料讨论第一人称社交指示用法。

 

(一)第一人称单数

 

汉语仅在语言学论文出现三处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英语论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单数。

 

1.So far as Ican tell,neither way of thinking is uniquely targeted by a significant problem.

 

2.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看,这不利于文体学的发展,因为我们所谓的文体学……

 

使用I强调作者本人的贡献,也体现作者承担个人责任的意愿,尤其是作者认为自己的陈述可能存在不足。目前提倡用“主动的”第一人称来进行论文写作使表达更加清晰自然,而国内学者依然避免第一人称以保持客观和谦虚。

 

(二)第一人称复数指作者

 

学术论文中经常出现第一人称复数作单数的情况,使用“我们”来指代自己。

 

1.另外我们猜测项链图的嵌入分布为强单峰的,并且其单峰点的位置为其不可定向平均亏格的上取整或下取整……

 

2.We present the solution of crack problem by introduction of a set of potential functions.

 

这些论文均由单个作者撰写完成,该种编者“We”的用法体现作者的谦虚与礼貌。田海龙指出“我们”表示“自谦的人际功能在汉语文化中有着牢固的根基”。同时亦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心理距离,造成了移情的语用效果。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最普遍,但英语不同领域的论文使用次数基本持平,汉语论文语言学使用最多。这是因为国内理工科领域避免使用第一人称指示语。

 

(三)第一人称复数包含读者

 

语料中也发现第一人称可以用来指称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1.由于R一p互T一Q,我们有……

 

2.Furthermore,we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creating such a multina-tional exposure database……

 

上边的例子都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创建了“共同处境”,将读者带入自己的思路,对学术语境下交际的成功产生积极作用。中英文论文作者对第一人称共称现象的使用差异不大。

 

(四)第一人称复数泛指

 

论文中也存在第一人称复数用来泛指的例子:

 

1.架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反映我们的价值取向。

 

2.It is true that when we signal our inferences in discourse we do not have always the goal of presenting an argumentation to someone else.

 

上例所有的第一人称复数均可换成“people”,该用法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英汉论文中该用法均较少,英汉语言学领域的使用均多于其他两个领域,汉语另外两个领域未有该用法。这可能是三个领域研究内容所致,语言学领域须更多讨论泛指的话题。

 

(五)第一人称复数指读者

 

英汉论文中均发现了第一人称复数指代第二人称即读者的例子:

 

1.In the first case(8a),which is the most frequently found kind of enthymeme and—as we shall see—the most interesting as regards cultural variability…

 

2.我们知道,文学文体学主要系统研究文学语言和文学体裁。

 

(1)中意图是为了表达“你们将看到的”含义。(2)其本意是为了提醒读者作者很熟悉的理论,但作者避免使用产生距离感的第二人称,产生了拉拢读者的“移情”效果。该用法在英汉论文中使用频率均较少,汉语论文仅语言学领域出现,英语论文基本持平,体现英汉论文写作理念差异。

 

第一人称单数用法体现了作者负责的态度,在国外学术论文中逐渐提倡。第一人称复数四种用法避免了主观的单数“我”从而增加了论文的客观性与权威性,产生的移情效果让论文更具说服力。学术论文第一人称的灵活运用达到一些共同的社交功能,即论文的客观,谦虚和说服力。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单数的使用差异巨大,汉语论文受东方文化影响几乎不存在该用法。

 

英汉论文三个领域在第一人称代词复数使用上差异较大。英语三个领域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基本相同,汉语论文中语言学领域使用最多,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次之,这是由于国内数学领域和机械领域坚持传统所致。英汉论文对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差异主要是由于文化因素和写作风格导致,不同的领域的研究内容并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因。英汉论文在第一人称使用上的差异是不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因素制约着英汉学术文本写作风格。

 

作者:陈瑞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 课程改革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高职《机械设计》是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中与实践结合最紧密的技术基础课,担负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在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对高职院校而言,仅仅做几个实验和一次课程设计是远远不够的。结合工作经验,我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试探性的创新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理论教学环节

理论教学环节是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

1.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由于融合了《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涉及的内容多,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如果面面俱到,老师讲解起来就感觉力不从心,学生如听天书。因此,为了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对教学内容做相应的调整:以能力为本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在分析了机械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活动应具备的专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选择了“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和“带式输送机机械传动装置设计”两个项目及24个项目任务。学生通过对真实机床传动机构和传动装置的观测与分析,基于撰写机构分析报告和设计计算减速器各零部件的工作过程展开学习,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课堂模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日后从事机械类工作应具备的与岗位工作相适应的综合知识和技能,达到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2.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研究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的设计理论和计算方法,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实践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抽象、枯燥、难学,尤其是机械原理这部分知识,认为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器相差甚远,很难将两者统一起来,因此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内容时,我们就地取材,以雨伞作为教具。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工具模拟学习内容,不仅取材简单,而且生动形象,容易与实际的机器相结合,克服结构运动、简图抽象。

(2)采用师生互动、类比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介绍自己的工作实践及创新经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大作用。鼓励学生自由选题开展小发明制作、软件开发和教学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这种创新环境和氛围几乎能够适应每一名同学,因而有利于学生脱颖而出,做出较好的创新业绩。

(3)诱导激励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思维的习惯。

3.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系统是由老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随着机械原理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手段必须改革,否则难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也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以学生为主体,边做边学,工学结合。学习任务以工作任务单的形式下达,学生在“学习工作页”的引导和教师指导下,自学、思考、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研分析、制订计划,借助计算机软件和网络平台等,小组协同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提交工作成果。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行动过程中,主动构建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实践教学环节

《机械设计》教学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包括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也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意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以前机械设计基础所开设的实验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指导书所列步骤进行,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将某些验证性的实验通过电教片播放,为学生增加一些感性认识。二是新增设设计型机构方案构思组装实验,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不再依赖于教师。三是设计综合性的实验,通过对实际机器的综合研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工程意识。

2.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工程分析能力和运用资料等基本设计能力。

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实验为6学时左右,课程设计是进行减速器的设计,为期两周,这些已经远远赶不上高职创新教学的要求,在尝试教学中按照下表进行。

篇(7)

关键词:中专;课题研究;教学科研;问题;项目

中图分类号:G472.5;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0-0057-01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科研。教师的教学科研,一般从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问题开始,从写教学反思、教育教学随笔入手,进而撰写一些教育教学论文。随着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会逐步走上课题研究之路。课题研究是教师教学科研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是教育教学论文的升华。各级教育部门每年都会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下发一定数量的课题。本文论述职校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的概念

课题源于问题,但又不等于问题,课题是对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提炼、概括后形成的题目。例如,职业学校电子专业学生在学习接线时,由于使用工具的不同,接线方法的差异,在接线时间和工艺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基于这个问题,就可以设置这样一个课题――“电工技能操作工具和方法的使用研究与实践”。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又会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可以从单个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一系列的课题,组成一个项目,也可把一个项目分成几个课题进行研究,逐个突破,从而完成项目的研究。例如,职业学校“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项目,涉及整个职业学校、多个学科,作为一般的教师研究起来具有较大的难度。在研究时,可以把“职业学校”分解为许多的学科和专业,如电子专业、机械专业、财会专业等,甚至各个专业也可以分解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分解成一门门课程。研究时,可以从自己熟悉的专业、课程方面入手。像电子专业的教师,可以选择这样的课题――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把各个课题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项目。把各个课题研究好了,整个项目也完成了。

二、课题的申报

从课题所涉及层次和研究内容来看,可以把课题分为大型课题、中型课题、微型课题。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一般研究的以中、小课题为主,主要研究微型课题。微型课题具有范围小、周期短、见效快等特点,一般的研究者或者较小团队的课题研究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例如,“电子专业‘电工基础’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微型课题。课题较小,电子专业的教师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就可以把课题研究完成。而“电子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属于中型课题,一个人很难完成课题的研究,可以几个人分工来完成。课题按功能分为基础研究课题、应用研究课题、开发研究课题三类。对于职业学校电子专业教师而言,主要以应用研究课题为主。应用研究课题是通过研究得出一般规律、原则去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例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可以研究电子电工教学中碰到的一些问题,因为这种课题只涉及电子电工方面的知识。要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就可以设计一些课题,课题完成了,问题也解决了。课题按者来分可分为规划课题和自选课题两类。规划课题是在课题指南中列出的课题,而自选课题是申报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的课题。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是一项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方法的科学探索过程,是一项有序的系统工程。一个完整的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九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包括选择课题、方案设计、立项申请和开题论证四个步骤;第二阶段是中期研究过程,包括课题实施、中期检查两个步骤;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处理阶段,包括撰写报告、课题结项、成果推广三个步骤。要成功申报一个课题,先要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课题。正确地选择课题,研究时会更顺利。如电子电工专业教师研究财会、计算机软件问题,必须先去学习财会、计算机软件知识,才能完成课题研究。选好题后,要对课题有个整体规划,也就是写课题申报书,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依据、概念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方面。在写课题申报书时,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要对所研究的课题有充分了解,若无明显的创新点,不宜做别人已经研究过的内容或落后于别人的课题。课题申请书填好后,要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然后请相关专家进行开题论证。经过科学、严密的论证后,课题就进入实施阶段。按照课题实施步骤,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申报的课题进行调查研究、实验论证等,从而得出结果。当课题研究完成后,要撰写总结报告,把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并且要把成果推广使用,给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和贡献。

四、结束语

课题研究具有严格的步骤和要求,作为一名职校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懂课题、会申报课题、会进行课题研究的人。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丁斌.研究应成为教师的职业状态[J].上海教育科研,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