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分析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理分析

篇(1)

心理分析似乎成了美国人绝好的挡箭牌。一些对自己不想做、碍于情面而难以开口拒绝的事,只要借着“心理分析医生叫我不要这样做”一句话,听者就无不为之禁若寒蝉了。

未摆脱弗洛伊德的模式:心理分析这门学科,自其鼻祖弗洛伊德创建后,到目前得到了迅速发展,再加上五花八门的治疗方法,使心理分析在美国蔚然成风。时至今日,美国心理学家论及治疗方法时,虽支派林立,各有侧重,有的甚至与弗洛伊德初创的心理分析学说观点大相径庭,但其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仍未摆脱弗洛伊德的模式。如在治疗方法上,大多是以诱导回忆法,找出客观与主观意识间的病理关系,虽然也治疗恐惧症、沮丧等,但均不投以药物。

城市人压力沉重:心理分析以现代科学文明的形式存在于美国社会,而美国的社会方式胜似一副强效激活剂,使心理分析这一行业在其上层社会如日中天。在美国各大城市中,人们承受着工作、事业、家庭等各种沉重的压力,生活极其紧张,而由各种压力带来的焦虑、烦躁和沮丧等,又不可能常打电话向亲友等倾诉,因为他人的时间也极其宝贵,不容侵占,因此,下层社会的人往往跑到酒吧去买醉,或以吸毒排解忧愁,而中产阶级或上层社会的人士若非瘾君子,则往往花钱找个心理分析医生,长年累月地对着这位职业倾听者,诉说自己的经历、身世和各种烦恼,以求得到对方的劝导与安慰,维持自己平衡的心态。

篇(2)

分析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

掌握一般情况:了解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文化程度等。例如掌握患者突然闭经是由于高考,工作紧张,生活压力大等原因引起高度疲劳的结果,便可对症处理。

家庭背景分析调查:包括患者在家中的地位,与家庭成员的关系及家属对患者的态度等。如果患者情绪波动起伏是受其亲属所左右,就首先做好亲属的工作,以便从根本上稳定患者的情绪。

健康状况分析:了解患者的健康史、对疾病认识的态度、体质强弱等可使患者在相似严重程度的疾病中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

患者情绪的判断:患者的面容、神态、语调、姿势等可反映其情绪,但个体差异使患者的焦虑、紧张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

妇科门诊患者的心理状态

急躁不安、挑选医生型:多见于一些病程较长,自我认为病情较复杂的候诊患者,常表现为坐立不安或来回踱步,认为别人诊疗时占用她的时间,不断地询问就诊号码,围观医生诊断,遇到与自己类似的患者又急于知道结果,往往喜欢“偷听”或“偷看”诊治过程,以探听医术是否高明。他们特别愿意找高年资的医师就诊,怀疑年轻医师的医术,害怕男医师诊疗。

忧郁、多疑型:多见于一些中年或更年期的患者。中年是个应激时期,体力和心理稳态常趋向紊乱,面临的问题多、负担重,又是许多疾病的好发年龄,常对多项检查顾虑重重。担心患病后给家庭、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和损失,牵挂父母和子女的抚养及自己是否成为配偶的累赘等一系列问题而忧心忡忡。

紧张、羞怯型:多见于大龄青年或未婚先孕的人工流产者,她们多因职业、经济、学习工作任务过重、夫妻不和及社会因素等不能正常怀孕生育。常害怕刮宫术的疼痛、怕出血多或并发症等,特别是未婚先孕者,担心被熟人发现,通常是自身紧张和难为情的心理,不能很好地配合手术。

焦虑、恐惧型:常见一些急、重症患者,他们是由正常的社会角色意外地进入危重患者角色,且起病突然,发展迅速、病势凶险,患者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受病痛和死亡的威胁,以及未安排好工作和家庭生活常出现极度的焦虑不安与恐惧,迫切渴望得到有经验的医师治疗。

自卑心理:多为性病患者,早期症状因羞愧而讳疾忌医。症状加重时因恐惧而到医院治疗,怕受到医务人员的歧视,担心朋友、同事知道后受冷落,担心今后的生育问题等。

心理护理

基本原则:①先重后轻,先急后缓。②根据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解除心理障碍。③了解病情变化、治疗过程、效果,对患者作出适当的解释或预告。④开导和劝慰。⑤卫生知识的宣教。

实施:①对急躁候诊患者,护士要主动迎接和引导、和蔼地询问患者就诊目的和症状,组织有秩序的候诊,同时要保持环境安静,以提高诊治效率。②要关心患者,主动和患者交谈,了解忧郁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讲解疾病发展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保健知识,使之获得自我保健和疾病转归的信息,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③患者精神上的鼓励,用坚定而又体贴的言语让患者的情绪稳定下来,使之相信医生的医术。④求医心切,渴望得到尽快有效地抢救和治疗,以挽救生命,护士必须富于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急患者和家属之所急,时时处处体现出积极主动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言语要温和,耐心地解释各种检查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⑤介绍病情的可治性和预防的必要性讲明某些性病与生殖器有密切联系特别强调疾病的传播途径及不正常的引起的性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痛苦和危害性说明禁止不正当的和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声乐演唱 紧张心理 情感心理 个性心理

心理状态是指人们在一段时间内体现的心理活动水平。这些心理活动是人对内外环境因素作用的反映。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例如:触景生情就充分体现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另外,心理活动还具有其主观的一面。人与人之间由于生长环境、社会阅历、受教育程度、性格特征的不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和领悟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演唱者来说,他们在演唱时除了要发挥出其科学美妙的声音,还必须通过他们的耳朵对自己的声音进行检验,再通过大脑来判断是否正确,以便及时进行调整。演唱时自身的反应和外界的反应是同时存在的。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时没有外界的刺激,那么演唱者心理反应的强度就会明显减弱。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心理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常态反应、偏离常态反应和变态反应。常态反应就是指人们能够适应的环境,人们在这个环境中能够保持正常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演唱者演唱时会发挥出正常的水平。所谓偏离常态反应是指能够完成相应的活动,对于演唱者而言,可能没有完全发挥出其正常的水平,会表现出紧张,在音准、音色等方面可能出现问题。当人们出现消极情绪时,首先会影响到人的心脏和血管,这对于人体高级神经控制的歌唱艺术来说是十分有害的。所谓变态反应就是指人们完全不能适应此环境,完全丧失了对外界反应的能力。

一、紧张心理

(一)在声乐演唱中引起紧张心理的因素

1.演唱者对演唱技巧掌握不好导致心理紧张。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唱者演唱时靠的是激情和天赋,而经过正规训练的演唱者的演唱与前者是完全不同的,在歌唱心理方面有着微妙的变化。对初学者而言,登台演唱较为依赖演唱技巧的熟练程度,此时初学者的技巧往往不是很成熟,这样就给演唱者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随着演唱技巧的成熟,其紧张心理也会慢慢减少。

2.学习方法不当同样会导致心理紧张。学生在学习声乐演唱时,都比较重视发声练习,忽略了将演唱技巧与歌唱相结合,这种现象往往出现于初学阶段。学生对演唱技巧的练习往往将重点放在练声或者某些句子的练习上,没有完整地训练整首歌曲,导致心理较虚,因此,在演唱时表现得很紧张。

3.演唱并不仅仅是一项练声运动,它也是一项全身性的协调运动。唱歌技能、技巧的发挥和心理的变化往往受到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例如,声带疲劳、感冒、嗓子发炎等都会导致演唱者的水平不能够正常发挥出来,从而引起演唱者的心理紧张。

综上所述,演唱者在演唱时出现紧张情绪,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想克服这种过于紧张的心理,必须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对症下药。

(二)消除声乐演唱中紧张心理的相应措施

1.练就扎实的基本功。熟练的演唱技巧和轻松自如的演唱,是表现作品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止过分紧张心理的保证。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熟练的技巧,演唱者才能信心百倍、轻松自如地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然而,这种熟练的技巧必须来自于长期的基本功练习,包括情、气、声、字、腔、润、味、形等,这是声乐演唱的要素,缺一不可。而其中任何一项技能的练习都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只有日积月累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是获得成功演唱的根本途径。

2.做好充分的准备。演唱者在演唱前要对歌曲做一番认真细致的研究,全面理解和掌握歌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做到胸有成竹。(1)对歌曲要有足够的练习时间,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音符,熟悉旋律,注意音准、节奏、速度,并反复加以练习,以确保准确无误。(2)要背熟歌词,将它牢记在心,争取达到不假思索便能脱口而出的程度,再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内涵以及要表现的思想感情,以便对歌曲情绪进行准确的演绎。(3)要合好伴奏,伴奏不仅能丰富和声效果,烘托音乐气氛,而且能激发演唱者的演唱情绪。另外,在确定演唱曲目时,切不可一味地追求大曲目、高难度,而要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演唱风格及演唱能力选择易于把握和演唱的歌曲。

3.丰富的演出经验。人们对于自己从未从事过的实践活动都会有一种本能的生疏感,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而对于自己熟知的活动则能轻松自如地对待和完成。舞台演唱同样如此。因而,演唱者要积极参与各种演出活动和比赛,认真对待。不管演唱成功与否,只要认真参与,都能从中获得一些经验或教训,给以后的演出带来帮助。另外,在练习过程中,演唱者也可以有针对性、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些模拟环境。比如,在亲朋好友面前进行非正式的演唱、常去正规舞台走台等。通过这些经历,演唱者逐渐习惯舞台,习惯面对观众,慢慢积累演唱的经验,从而消除正式演出时的紧张心理。

二、情感心理

(一)情感心理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1.情感心理对声乐演唱起着调节行动的作用。情感心理主要对音乐感觉、音色、视觉感觉进行调节。(1)对音乐感觉的调节。演唱者要演唱时,要用激动、兴奋的感觉,或者是用愉悦的、悲伤的感觉去演唱。在演唱中融入这些情感有助于打动听众,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么此演唱是失败的。例如,《Tears For Children》这首歌曲,它是一首公益歌曲,这首歌曲象征着灾难过后,爱和温暖无处不在,演唱的目的就是要用歌曲来感动自己、感动他人。(2)对恰当音色的调节。无论是在演唱,还是在朗诵时,都会遇到音色控制问题。音色控制受情感的影响,音色是随着情感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演唱《黄河怨》中的“宝贝啊,你死得这样惨!”时,演唱者应用哭诉的、暗淡的音色表达特定的情感,而不能用明亮的音色来进行演唱。(3)对视觉感觉的调节。一般情况下,演唱者在表达感情之前,都是先进入想象界面,将情感转化为画面,这些画面应与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如此,听众也能产生同样的情感。例如,要演唱《我的祖国》时,首先在头脑中绘制一幅画,将“一条大河”“两岸稻花”“家”等的具置定位好,然后再把“姑娘”“小伙”对祖国的情感描绘清楚,最后用歌声将此歌曲的意义表现出来。

2.信号功能。情感的各种表现都有一定的信号意义,通过表情将其表现出来。声乐演唱不仅是听觉艺术,还是视觉艺术,要求演唱者通过肢体语言传情达意,将其身体曲线的艺术造型表现出来。本文主要从面部表情动作、体态动作、手势动作进行分析。(1)面部表情动作。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眉、面部肌肉、嘴的变化来反映。例如,《忐忑》这首歌曲,演唱者主要是运用了面部表情来充实歌曲,龚琳娜就是运用眼神、眉毛、脸部肌肉来将这首歌演唱出来,这也是这首歌曲很难翻唱的原因所在。(2)体态动作。演唱者在演唱时所表现的体态动作都是演唱者真实情感的再现。例如,骄傲、自豪等情感可以通过挺拔体态来表现。(3)手势动作。手势动作也是演唱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其主要由双手的高低、对称与不对称、屈伸等各种形式来表现。一般情况下,在一首歌曲的最后,演唱者都会摆出一种动作来表现出其风度和气质。

(二)情感心理如何从声乐演唱中表现出来

1.充分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的内容有深入的了解。每个音乐、每首歌曲都有其创作背景,都凝聚着创作者特殊的情感。影响演唱者表现作品情感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活阅历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些作品有着固定的艺术形式、能够预先提供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唱者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的技巧,但是由于演唱者的生活阅历有限,也不能将作品原始的情感完全表现出来。

2.深入理解歌词,从而将作品的情感表现出来。歌词是歌曲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歌词与旋律有机结合,能够体现出歌曲的情感。演唱者演唱时要深入理解歌词,领悟其中的内在情感,这样才能在演唱时将此情感表现出来。例如,《玫瑰三愿》的开头一段“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歌词所塑造的形象是一丛开放在碧栏杆下的小小的玫瑰花,美丽、娇弱、纤柔,有美好的愿望,但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演唱时的速度稍慢、力度中弱,要用比较缠绵、清晰的声音和同情的、怜惜的语调来表现它。一首独唱曲还经常在几个乐段中陆续表现出不同的意境,演唱者要抓住这些不同的环境特征来进行不同的情感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出作品所想要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内心的情感状态。

3.曲调。每个音符都是一个个体,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声乐演唱如果在多种模式的作用下达到结构一致――异质同构,就能够激发其作品的情感。例如,《我爱你,塞北的雪》,这首歌曲通过欣赏旋律,仿佛看到了洁白的雪花飘飘洒洒落到了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演唱时优美的歌声,饱含深情的发声,仿佛演唱者能把自己和听者置于白雪的世界中,这样的音乐作品,净化了彼此的心灵,培养了高尚的情操,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异质同构。

在声乐演唱中,在注重演唱技巧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作用。也就是说,演唱者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投入真实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这样的演唱才能够打动人。

三、个性心理

(一)声乐演唱个性心理特征

1.声乐演唱个性的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们对周围世界认识、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对于演唱者而言,对音乐的理想和信念的选择,使得他对作品的理解有着自己的倾向性,这决定了演唱者的演唱追求。

2.演唱个性的稳定性。一位演唱者偶尔唱几首歌曲,并不能说明其演唱个性,只有经常对唱歌感兴趣,对此问题积极关注,才能说明其对此类作品的个性稳定性。演唱个性的稳定和演唱个性的可变性是对立统一的,因此,演唱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而言的。

3.演唱个性的独特性。每一位演唱者的演唱心理状态总带有其个性的色彩。由于演唱者的阅历不同,其在拥有共同的特征的同时,还具有其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演唱个性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相同的情景状况下,不同个性的演唱者具有不同的心理状态,面对演唱时出现的问题会采取不同的行动。(2)同样的心理状态,在不同个性的演唱者身上会表现不同。

(二)演唱者自身因素促使演唱个性心理发展

演唱者自身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和信念,这三个因素能够促使演唱个性心理的完美发展。

1.演唱动机。动机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对于演唱者而言,演唱动机就是指在作品和听众的激励下,引发的一种心理活动倾向。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歌唱,用歌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同时也激发听众的情感,带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当然这是演唱者演唱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所有的演唱者演唱歌曲时都能够达到此目的,这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需要他能够将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全部表达出来,而这与演唱者的动机有着密切关系。一名演唱者若想成为一名造诣很深的歌唱家,必须具有持之以恒的动机。动机是在需要的环境下产生的。对于演唱者而言,演唱动机是在演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另外,歌唱的刺激也是产生歌唱动机的另一因素。事实上,演唱者在培养良好的演唱动机之前,必须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2.演唱兴趣。兴趣是做好一切的源泉。就演唱者而言,演唱兴趣就是演唱者在积极探究演唱时,对歌唱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演唱及与之相关的事物优先注意,并有了强烈、明显的指向性和探究性。演唱者对于声乐表演深入地了解,对此演唱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去研究它、领会它、掌握它,使歌唱兴趣这一心理因素对歌唱行为产生积极的能动作用。兴趣的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性,对一个演唱者的学习、实践都很重要,只有稳定的兴趣,才能促使演唱者长期、系统地学习声乐基础知识,坚持到底,并取得最后成功。兴趣的这些品质使得演唱者在演唱行为发生时反作用于其本身,对演唱者演唱个性的完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歌唱兴趣的存在与否、其强烈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歌唱者的演唱状态、积极兴奋程度。这确实是值得演唱者重视的一个问题。

3.演唱信念。信念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只有坚定信念的人,才能取得胜利。作为一个演唱者,演唱信念的存在对其一生的演唱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在声乐的学习中有一项独特的学习内容――建造乐器,而这个建造乐器的过程对于绝大多数声乐学习者来说是枯燥的。有些人为了实现唱好歌的愿望奋斗一生,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演唱者。演唱信念促进了演唱个性朝着积极性、吃苦耐劳精神、创造性的方向发展。

结语

声乐演唱者的心理因素会随着阅历的不断增多而不断加强。声乐学习和演唱的全过程离不开心理各方面的控制。在声乐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不应只注重技巧的练习,还要注重其演唱时出现的心理因素。演唱者在具有成熟的演唱技巧的同时,再加上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那么其演唱就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2]汪雁. 声乐教学及实践中的心理调适[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7(8) .

[3]王容. 声乐演唱中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3) .

[4]于丽文. 心理因素对演唱的影响[J]. 音乐生活, 2009(6) .

[5]胡海. 声乐演唱中必须注重情感的表达[J]. 作家, 2009(4) .

[6]李源. 声乐演唱的心理素质及培养[J]. 宿州学院学报, 2005(3)

[7]殷占锋. 歌唱心理在演唱和教学中的作用[J]. 教育革新, 2009(6) .

[8]赵丽娟. 浅析声乐演唱者的心理素质[J]. 艺术教育, 2009 (9) .

篇(4)

1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由于年龄、文化水平、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病情轻重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在疾病的不同时期患者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不一样,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1.1 焦虑、恐惧心理 多见于发病初期,原因有:①心肌梗死患者住院后大多住监护室或重危室。病室内的各种抢救器械及医护人员严肃认真的表情都易造成患者的恐惧心理;部分患者对医生查房时的言语举止非常重视,试图从医护人员的表情、姿势、行为中来揣测自己疾病的轻重程度及后果;个别患者耳闻目睹周围发生了因心肌梗死猝死者、担心有朝一日自己也会这样,为此夜不能眠,茶饭不进,甚至草木皆兵,稍有不适便有大祸临头之感;②心肌梗死发作时有胸闷、胸痛、濒死感,加上经济原因,亦使患者顾虑重重,大多数患者有此类型心理表现。

1.2 否认心理 多发生在患者经抢救后病情好转,急性期症状初步控制时期,患者表现为否认有病或认为自己病情很轻,无需住院治疗,由于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往往造成心肌梗死多发或病情加重。此种心理以无冠心病史者多见。

1.3 忧郁心理 一般在病情平稳后出现。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有:①家庭矛盾、人际关系不融洽等导致精神抑郁;②部分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认为心脏病难以治愈,即使临床症状改善也是暂时性的,随时可能复发,以后工作、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失去了社会价值,尤其是见到同室多次住院的心脏患者,对治疗更是大失所望,情绪消沉,精神颓唐。此心理以女患者多见。

1.4 依赖心理 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这些患者平素自信心很强,很有主见,一旦进入患者的角色后,由于熟悉和习惯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了较大的保障,加之受到亲人及周围同志的特别照顾,自己则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缺乏主见,对自己日常行为自信心不足。此类型多见于曾在领导岗位上工作及家庭条件优越者。

2 心理护理措施

2.1 护理焦虑恐惧型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应用语言交流技巧,注意语言的规范性、礼貌性、安慰性及道德性,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再辅以非语言交流技巧配合。如衣帽整洁、态度和蔼,生活护理周到,做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要轻、稳、准、好,忙而不乱,从而增加患者安全感。在护理此类患者时切忌窃窃私语或表现出紧张神情,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请那些恢复得较好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现身说法,协助做好思想工作;对于因经济原因影响情绪者,则积极和患者家属及单位取得联系。使其能够保证经济不脱节,以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通过这些措施.以减少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其情绪稳定,配合治疗。

2.2 对有否认心理的患者,笔者主要采取引导的方法。结合患者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有关知识,告之其尽管自我无感觉,但心电图、生化检验尚未正常,

心脏病理改变依然存在,活动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遵照医嘱、不间断服药,否则不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循循善诱,使患者认识到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性。

2.3 护理忧郁心理的患者时,护理人员首先要有同情心,从多方面关心患者,增加与患者交流的机会,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吐露心中的不快,然后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治疗失去信心,怕影响生活、工作者。在患者入院时应根据病情轻重和入院次数不同安排病室,以免患者之间无益的交流,并告诉其良好的情绪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而康复后只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如常。适当服药和锻炼,不至于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对于家庭人际关系不和者,则帮助其找出症结进行劝解、安慰,并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其了解情绪对心脏生理、病理的影响,使其采取积极态度,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篇(5)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过对脑血管疾病所引起偏瘫患者的观察,这些病人在患病后因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可导致这些病人有着不同的特殊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影响疾病转归的重要因素,所以除了做好病人的药物治疗与基础护理外,还必须做好心理护理,分析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的因素,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使患者在良好的心境中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1 不良心理状态的分析

1.1 共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是从一个运动自如的状态突然致病,如在工作岗位上突然发生偏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此时都可出现一个共性的心理状态,沉闷不语,烦躁多虑,痛苦失望,伤心流泪,悲观厌世。

1.2 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出现不同的不良心理反应,大约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2.1 较有知识或修养的患者:思想上出现的最大痛苦是瘫痪在床,今后不能在回到工作岗位上,感到既将被社会抛弃,可能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这些有修养的人,虽然情绪不善于外露,内心却相当苦闷,对干部和教师而言,探望者较多,还可从探视者中带来精神及情绪上的波动,病人希望医护人员能对病情作出详细的讲解及康复指导。

1.2.2 农村老年患者:性格固执,适应力差,反应迟钝,患病后担心子女为承担医疗费用而争吵、扯皮。生活上不能自理给子女增加麻烦,甚至成为累赘。为此担忧焦虑,今后不能再参加劳动,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而感到绝望,拒绝治疗及绝食,甚至产生轻生恶念。

1.2.3 下岗职工及退休人员:对突然发病心理承受压力很大,担心患病给经济、婚姻、家庭等方面带来不良影响。感到对子女没尽到责任,埋怨命运为什么对自己如此残酷,对疾病似懂非懂,常悄悄节制饮食、饮水,强忍大小便,免得多添麻烦等,表现出悲观、失望、焦虑、多思、恐惧的心理。

2 做好心理护理

2.1 共性不良心理反应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以和蔼可亲、热情耐心、细致周到的态度,经常出现在患者的病床旁,同情和体谅他们的身心痛苦,使患者多与护理人员交谈,相互沟通感情,让他们体会到护士是热情真诚的,能为他们解除痛苦而得到安全感,从而改变或缓解他们沉闷不语、烦躁不安的情绪。在交谈中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患者的人格,并具有亲切感,在治疗操作时,根据他们的年龄、职业、习惯,恰当亲切的称呼他们,使他觉得与我们护理人员没有距离,取得患者的信赖,从被动锻炼逐渐到自觉锻炼。此病由于病程较长,患者对治疗及功能恢复失去信心,护士可介绍一些病例,经治疗和锻炼后日常生活能自理,能进行适当运动和参加轻微劳动,现身说法,建立信心和决心,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利早日康复。

2.2 差异性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2.1 有修养的患者虽存在不良心理反应,但不外露,我们应当主动与家属及单位联系,要求他们能支持及配合,一起来解决患者的思想顾虑。同时在情况允许下,多探视,聊一聊单位的工作和生活,让他们感到没有离开同事们,并针对疾病急性期、恢复期完整的进行康复宣教,使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安心接受治疗与康复训练。

2.2.2 农村老人:首先要做好子女家属的工作,病老生死是自然法则,不能回避。作为家属在亲人病重时要给予关心爱护,子女负担老人的一切是应尽义务。护士要用亲切安慰、规劝的语言多与老人攀谈,给予生活上的照顾,使病人及家属都感到护士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亲属就更不应该嫌弃老人,让患者在病痛中得到温暖,从而树立生活的信心。

篇(6)

【关键词】孕产妇;分娩;心理分析;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30-02

绝大多数的产妇在分娩中会产生恐惧、担忧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的存在往往会影响产妇生产的进展,导致难产的发生率以及剖宫产率增高。同时,也会相应地加大新生儿的窒息率和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所以,为减少不良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选择2010年~2013年我院收治的分娩孕妇200例进行心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2013年期间来院就诊的孕妇200例,年龄22~43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00例;对试验组孕妇的心理状况及精神状态进行详细地调查、记录,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对照组按常规的产程观察方法进行护理,然后将各组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等进行详细记录[1]。

1.2 心理分析

1.2.1紧张恐惧的心理 由于临产前产妇的心理十分复杂,对分娩过程本身是否安全也很紧张,有的初产妇对分娩过程不太了解,对宫缩疼痛不能忍受,加上环境陌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大喊大叫,消耗过多的体力能量,造成宫缩乏力,产程过长,或缺氧,血压升高,甚至危及母婴生命。

1.2.2 烦躁不安的心理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妇在忍受阵发性宫缩疼痛的同时,一方面期待着尽快结束分娩,另一方面对自己能否平安顺利的分娩,感到忧心忡忡和烦躁不安。

1.2.3 担心、不信任心理

目前提倡优生优育,绝大多数妇女终生只分娩一次,他们担心分娩过程中母儿是否安全,医务人员是否有较高的医疗技术水平,担心发生难产及产后大出血。

1.3 心理护理

产妇的情绪稳定,精神放松,体力充足,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2]。根据产妇不同的心态及分娩的不同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首先,医务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动作轻巧柔和,像亲人一样关心、体贴产妇。保持产房空气新鲜,护理过程中做到“四轻”,创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1.3.1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对产妇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在进行护理过程中,通过亲切交谈,了解她们的思想状况,了解她们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对吵闹不安的产妇,要更加热情,细心,耐心地照护和安慰,并激发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指导做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轻症状,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利用宫缩的间歇时间,少量多次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供给足够的饮水,以保证分娩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若助产人员以理解的态度做好周全的服务,如擦汗、喂水、抚摸等,产妇就会消除恐惧心理,树立坚定信念,配合医护人员,安全进入第二产程。

1.3.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和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至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做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

1.3.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胎儿娩出后,可引起情绪激动,表现为沮丧或兴奋,这两种情况可直接通过大脑皮层,影响其对子宫收缩的调节,导致宫缩乏力而大出血。此期,一方面给予子宫收缩剂加强宫缩,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另一方面对产妇进行安慰,嘱其不要过分激动,从而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导致产后出血。

2 结果

2.1 两组分娩方式比较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和经阴道助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产后2 h出血量比较观察组产后2 h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本研究通过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明显增强了产妇对分娩的认识,使其对分娩的恐惧感降低,减轻其焦虑,紧张等心理情绪,使其在产程中积极配合,从而有效提高自然分娩率,减少了剖宫产率,阴道助产率,产后出血量显着减少,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降低,更重要的是分娩期心理干预助产,使孕妇及家属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我院产科的形象,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计划生育手术;心理分析;护理

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实现人口增长的控制,随着计划生育工作在我国深入推进,计划生育手术成为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方法,且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1]。计划生育手术主要包括了宫内节育器的安置和取出、人工流产术以及输卵管结扎术、中期妊娠引产术以及人工终止妊娠术等,且主要以育龄妇女为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手术的风险和难度较之以前也有很大程度的控制,但仍然无法彻底避免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给女性健康带来较大的影响,为此,加强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现结合我院124例行计划生育手术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行计划生育手术患者中选取124例,患者年龄在22-4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9.5±0.5)岁;已婚57例,占总人数的45.97%,未婚67例,占总人数的54.03%。54例患者学历在高中以上,44例为初中学历,26例小学学历;主要手术类型分别为:3例输卵管结扎术,58例宫内节育器的安置和取出,11例中期妊娠引产术,52例人工流产术;124例受术者均顺利完成加计划生育手术。

2心理分析及护理

2.1术前心理分析及护理

2.1.1抵触情绪大部分接受计划生育手术妇女均是经过较长时间动员而来的,这使得大部分患者的情绪非常低落,甚至可以说是满腹怨言,抵触情绪非常浓厚。在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应第一时间积极主动地为患者讲解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使她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性,确保患者的负面情绪得到缓解,进而配合积极主动地接受手术。经过有效的疏导,本组资料中124例患者的抵触情绪均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2.1.2紧张及恐惧相对而言,计划生育手术妇女的知识水平多较低,无论是在自我保护还是计划生育方面的知识均非常缺乏,当面对手术时,非常担心因手术而无法再次怀孕或出现术后后遗症,对将来的生活造成影响,为此,患者多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担忧和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帮助患者掌握手术的相关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保持文明礼貌的用语,以耐心的态度解答妇女的疑惑,使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2.2术中心理分析及护理大部分患者做好心理准备后,但当进入手术室后,闻着手术室的味道,听到手术器械的声响以及面对陌生的空间,心理的恐惧逐渐被放大,不少患者出现了面色苍白、语言增多、心率加快等症状。护理人员应当陪同患者进入手术室,以诚挚的态度和和善的态度,给予患者安慰和解释,帮助她们通过深呼吸来缓解恐惧心理[2];同时,做好各项手术准备工作,尽可能避免过多暴露,使患者能够保有隐私,并注意做好保暖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保证动作的轻柔,避免出现过于刺激的声响,给患者的造成过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应当陪伴在患者的身侧,通过握手或语言来给予支持;在出现紧急情况时,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沉着应对、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帮助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本组资料中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了手术。

2.3术后心理分析及护理多数患者由沉睡中逐渐清醒过来后,术前所担心的各种问题已消失,手术非常成功,她们心理始终压着的大石放了下来,情绪也得到了有效疏解,心情也逐渐开朗。但仍然有少部分患者因失去孩子以及身体的疼痛而陷入了自怨自艾的情绪中,护理人员必须主动接触患者,掌握她们内心所苦,把握问题的根源,以鼓励的态度安慰患者正确面对手术结果,引导她们将内心的想法诉说出来,找到正确的舒缓方法;手术完成后由于术后疼痛以及行动不便等使得患者不得不求助于他人的帮助,内心非常苦闷,为此,护理人员应当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使他们在充分认识到计划生育手术的重要性,并在交流中叮嘱家属必须注意的相关事项,以积极的态度感染患者,使患者能够倍受鼓舞,进而树立起康复的信心。此外,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祥和的入住氛围,并注意保持室内环境的整洁,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被套,减少感染。调整室内温湿度,使其患者的入院患者更加舒适。同时,注意避免噪声的阻隔,尽可能远离吵杂的环境,使患者的心境祥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为患者提供电视、音乐、收音机等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在本组资料中,17例患者出现了随症反应,经过有效的护理,患者的疼痛感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情绪在有效疏导中得到了很好的稳定。

3总结

计划生育手术主要针对的对象是生育后再次妊娠或采取节育措施失败的育龄期妇女,但由于很大部分妇女在该方面上的知识非常匮乏,传统思想浓厚,甚至有些农村妇女,她们认为多生育是养老的保障,为此,接受计划生育手术的妇女均有着非常强的排斥情绪,加之,女性对孩子的先天保护意识,更加不愿意接受计划生育手术,这使得计划生育工作开展非常困难。为此,护理人员在接受患者时,应当及时与其建立起沟通交流,向其详细解说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重要性以及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心理能够保持一个健康积极的状态。本组资料124例患者中,通过有效的心理疏导,所有患者的情绪均非常稳定,术后恢复良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