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土木工程新材料论文

土木工程新材料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8: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木工程新材料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土木工程新材料论文

篇(1)

基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员“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的培养要求,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体系相对应地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考核四个阶段的课程设计,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现学员获得学习、实践和创新等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课程教学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素质是知识与能力的升华。知识、能力、素质是进行创新的基础,只有将三者的教育与培养结合在一起,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升华其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布卢姆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1]。其实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生智慧能力的欠缺并不是主导因素,未能提供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才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最大原因。因此,笔者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中采取知识分层的方法,将课程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预定目标,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帮助学员实现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不同层次知识的目的[2-4]。

一、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设计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主要介绍各类建筑材料的成分、生产过程、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应用等基本知识。材料种类繁多,内容繁杂,各章自成体系,而且概念多、术语杂;经验性的东西多,逻辑推理性内容少;文字叙述多,公式计算少。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难,难的是抓不住重点,感觉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不能将繁杂的内容梳理出条理清晰的层次,以致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学习效率不高。 依据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来源及其特点,将该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教材知识、拓展知识、科学知识三个层次[5]。(1)教材知识: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内容,包括水泥、混凝土、钢材、防水等材料的化学成分、生产工艺、技术性能、质量检验以及材料的基本性能试验等;(2)拓展知识:指教员对课本知识的分析和拓展,主要内容是教员在科研、工程等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以及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等[6];(3)科学知识:与土木工程有关联的一切材料知识与实践,重点介绍材料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知识,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如泡沫铝、纳米二氧化钛、石墨烯、相变材料、形状记忆材料等新材料的功能开发和应用研究,主要作用是激发学员的创造力。针对不同层次的知识,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7]。通过任务—问题,引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实现学员获得“知识、能力、创新”三位一体课程知识的目的,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的教学实践

为了深入贯彻理工大学精英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引导学员全面成长,更好地对学员因材施教,拓宽学员视野,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2009年开始,笔者尝试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践中将导师制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良好的衔接、互补,并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逐步形成了“知识分层”的教学思想,在探索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预习以教材和学习指导书为载体,引导学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前自学,时间以10分钟至30分钟为限。课前自学能使学员对概念性知识有初步认识,对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带到课堂上反馈给教员。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

(二)课堂教学教员对学员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获得学员不能理解的知识点或各类疑问,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确保学员能够掌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掌握的知识。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教员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介绍真实的工程案例或事故,重点是军事工程。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拓展知识为目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大型工程涉及的材料:包括国内外各类典型工程及本地区的重点工程,如青藏铁路、水立方、鸟巢、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永兴岛建设等工程中涉及的各类材料,体现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的紧密联系。(2)工程事故:包括各类媒体介绍的工程事故及环境污染实例,如重庆彩虹桥垮塌事件、家庭装修带来的“装修病”等,以此作为切入点介绍材料性能对工程结构质量和使用性能影响的重要性。(3)特种材料及技术:如“耐高温—高寒混凝土”“耐海水混凝土”“泵送混凝土”“混凝土结构抢修加固材料”“再生混凝土”“材料无损检测技术应用”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员针对工程实践特点,根据基础理论知识进行材料创新设计。

(三)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作为大学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具直观性,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8-9]。1.基本实验按照《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标准》对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完成六个验证性实验。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和掌握教材知识为目标。2.自主实验即开放式“三性”试验,实行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自主操作。采取“本科生导师制”[10],引导学生组成兴趣小组或科研团队自行选择试验内容,合理利用实验室已有设备制定试验方案,并得出实验结论。遵循“引导—自学—辅导—实践”四个环节,激发学生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把综合理论知识和技术融入到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为培养优秀学员创造条件。本过程以让学员了解科学知识为目标。在自主实验的基础上,教员根据学员的选题提供研究思路,以国防工程新材料研制俱乐部为平台,带领学员进行各类实践活动,如面向学生的科研立项、开展学科竞赛、参与教员的科研项目等。主要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论文类、发明类、竞赛类。(1)论文类,包括科普类论文和学术类论文。从材料角度对大型工程进行材料设计,或从工程事故分析报告等角度撰写论文,要求正式发表,包括会议论文。如论文《‘美国911事件’中钢材对火灾产生、蔓延的影响》《建筑环境污染事件中材料的决定因素》等;也可以根据国家战略或国防战略选题,如《设计南海、西南高寒地区所需要的特种建筑材料》等。(2)发明类:以土木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或军事需求进行选题,包括材料发明、材料结构设计等,通过试验进行发明创造,并申请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3)竞赛类:以材料的创造发明或论文形式,参加校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如每年一次的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学生混凝土设计比赛”“中国大学生新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甚至可以参加相关学科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混凝土结构大赛”等。

(四)课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教学不同阶段的全过程评价,既考核结果,也考核过程。一是考核学员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70%,具体包括预习单、作业本、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等。二是考核学员对拓展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20%,主要包括课堂表现、创新选题等。三是考核学员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占总成绩的10%,是课程成绩评定为优的重要依据。主要以课外创新作品的呈现程度来进行评价,如撰写论文5分,如果了(或有录用通知)就10分;发明创造有作品的5分,申请了专利的10分;正式参加了比赛的5分,已经获奖的10分。

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知识分层教学成效

在“土木工程材料知识分层”教学设计和实践的过程中,先后获得学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本科精英教育的探索———课外实践导师制”“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的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等教学科研项目的支持,获得一些教学改革成果。在课程考核方面,近几年学生通过率都达到100%。优秀率从5%左右提高到10%以上。在撰写论文方面,学员团队在教员的指导下撰写了《泡沫铝的特性及其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探讨》《室内电磁辐射污染分析与评估》《基于金属热工艺“四火”原理实现铸强兵之“剑”》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创造发明方面,在教员的指导下,学员自主开展“寒区单兵多用途自热包”“一种高强陶粒混凝土的研制”“K-15快速高强抢修加固材料”等材料研究,并申请了专利。在参加竞赛方面,学员连续四年组队参加理工大学“‘卓越杯’科技创新竞赛”“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大赛”,多人次获奖;参与“本科生导师制”课外创新学习的学员,有多名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

四、结语

在理工大学实行“一导五法”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员和学员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空前高涨,学员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到了校院多级政策支持,“本科生导师制”也在各学院深入推进。今后应将全国或兄弟院校的更多有价值的学科竞赛引入学校,并将参赛的组织模式固定下来。此外应进一步加大学员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成效与学分、评优、保研等评价体系的联系,为学员的成长创造更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李玲,熊健杰,韩玉梅.西方教育目标分类学对构建我国教师素质标准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65-69.

[2]王泽文,徐定华,乐励华,刘唐伟.大学数学教学规范及其知识体系与课程的构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95-97.

[3]李爱平,郝英.论分层教学在计算机课中的应用[J].高教视窗,2009(3):183-184.

[4]方岚.高等院校本科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途径[J].当代经济,2009(6):116-117.

[5]徐家良,陈晓峰.分类分层次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10(3):56-59.

[6]杨湘.应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10(10):89-90.

[7]吴红耘.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现代心理学基础[J].教学与管理,2010(10):8-9.

[8]邹斌.教师知识与教师专业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8.

[9]史平,胡方慧,李红梅.浅析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论结构[J].消费导刊,2009(8):177.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2-03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建类各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职业基础课程,在整个课程的设置体系中起着先导和启蒙作用,肩负着把完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学生引入到土木工程行业的大门,使学生从综合教育跨入到土木建筑专业教育的重任。通过《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行业的基本情况,了解土木工程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树立专业思想,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理清思路,指明方向。因此,《土木工程概论》课程在整个土建类专业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主要特点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主要讲授土木工程的各个层面的知识和内容,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土木工程各个分支学科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知识,其课程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课程内容范围广泛。《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内容非常广泛,其涉及的教学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所有领域,甚至包括了土木工程专业的许多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1]。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引导课程,编写《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材者往往在教材编写时涵盖的内容非常宽广,但知识点的内容却非常浅显,很多内容如基础工程、港口工程、交通工程、建筑材料等在内容的安排上基本上都是点到为止。因此,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取舍教材内容,是每位任课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2.教学内容以理论实践相结合为主。《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虽然浅显,但与工程实际联系又非常密切,教材内容应该以工程案例为切入点,全面展示土木工程的经济技术、建筑风貌和所采用的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土木工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适度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了解专业、学习专业知识以及确定学习目标和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所涉及到的课程内容往往与现有的工程实际紧密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不断壮大,我国的建筑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能如建筑工程的发展一样快速进行更新,导致很多内容滞后于工程实际。如出现在许多教材中的世界排名第一高楼:台北101大楼,现早已被迪拜的迪拜塔所超越。教材内容的滞后使得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到建筑界新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与工程实际的有效接轨,不利于学生的有效成长。因此,如何在教材内容滞后的情况下,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建筑界的发展动向,灵活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工程案例,是每位承担《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任课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二、《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在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读学生,甚至极个别任课教师都片面地认为:《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仅是土建工程类专业的入门课程,是一门新生刚刚入学后的专业思想教育课程,其作用仅仅是学生了解到本专业的概况和基本风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热情。该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见下页图1。这种片面的认识导致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将《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仅作为专业的职业选修课程,课时量极少(大多数院校该课程为32学时,2个学分,个别院校该课程仅仅为24学时,1.5个学分),为了将《土木工程概论》中的众多章节(一般该课程共计15章左右,涵盖了土木工程的各个领域,如土木工程发展史、土木工程材料、基础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等)都讲完,绝大多数教师以纯理论的授课形式蜻蜓点水般地完成《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枯燥的教学任务,缺少非常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土木工程法概论课程作为土建工程类各专业的先行引导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及热爱度的初衷发生了一定的背离,久而久之学生将会慢慢产生一种对专业的排斥心理,这对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的兴趣极为不利,甚至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2.教材内容更新较慢。教材对于任何专业任何课程的学生和教师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没有了教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实现,而教学中优秀的教材是促使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并引领学生入门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材很多,但是大多数教材中不乏许多“十二五”规划教材,内容涉及面极广,但教材内容仅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表面问题,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接触甚少,而对于建筑领域中的新工艺、新产品及建筑的前沿学科的介绍普遍偏少,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土木工程的发展现状,这是因为当今我国的土木建设发展速度极快,无论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还是超长的隧道工程和地下工程的结构形式、施工工艺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速度都是日新月异的,然而教材的更新远远跟不上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速度[2],任课教师如何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补充教学内容是《土木工程概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

3.教学安排不尽合理。(1)课程的重视度不够,教师安排缺乏考虑。许多高职院校对《土木工程概论》课程不够重视,在该课程教师的安排上,往往认为任何教师都可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很多高职院校将该课程交给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教师负责讲授,由于教材本身的缺陷,再加上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和工程实战经验都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用理论联系实际,这样就会导致教师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讲授内容,讲授过程找不到章节的相互联系性,导致授课章节相对独立,课程的整体性较弱,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课程内容体系的掌握不足很容易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良的结果。(2)教学学时不够,考核方式过于简单。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授课课时普遍偏少,授课课时最少的院校只有16学时,大多数都在30学时左右。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这门课程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并且部分内容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再涉及到,若按专业课程的标准进行讲解,如此少的教学时数,怎能达到教学计划设置本课程的预期教学目标。同时,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高职院校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考核方式基本上都过于简单,有的院校通过做作业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因为课程内容过多,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完成,有的院校以期末对本课程的总结完成,有的院校以闭卷记忆性基础知识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并未突出专业的基本特色。众多的考核形式,仅仅限于一些基本的常识,使得考核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样的考核,基本上全部过关,这就给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不学习都能过关,学好学不好都是一样[3],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很多大学生缺失了学习热情,得过且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这与我们开设本课程对学生所学专业起到启蒙、引导作用的初衷发生背离。

4.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调查表明,大多数高职院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很多任课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辅以简单的工程案例教学法;课堂上,任课教师陶醉于自己的讲授内容中,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而讲台下的学生却听得耐性全无,睡觉的睡觉,说话的说话,开小差的开小差,玩手机的玩手机;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以及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动手训练的机会,结果使得教师“一厢情愿”的陶醉于自己卖力的课程讲授中,而学生始终不知所云[1]。此外,教学手段也过于单一,传统板书教学和播放课件的教学手段已难以满足当前《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需要,使刚进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急剧降低,始终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中,不利于今后专业课程的教学。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与建议

1.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高素质的任课教师来保障。由于《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涉及的土木工程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地下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更应当积累一定的工程管理和工程处理的经验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因此,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建立起一支稳定的,老中青相互结合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提高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施工手段和新型材料不断出现,而教材往往滞后于现代科技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各高职院校应要求任课教师平时注意知识的搜集、积累、整理和总结,及时将现代土木工程领域中的新的知识、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补充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及时融入到社会中,跟上时代的发展。

2.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常常以理论偏多,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极为专业的、抽象的教学内容很难理解甚至不理解。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充分备课,在课堂上用简单、易懂、简明的教学方法使初学的学生能够尽快地消化和理解教学内容。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任课教师应不断尝试和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一系列教学方法相互融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4],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很多教师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及讨论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学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5]。其教学方法的应用见下页图2。

3.提倡多元化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为教学手段的授课方式,很难生动地讲授《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提倡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先进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投影等。通过图像、声音、文字、板书等几方面的有机结合,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弥补采用传统教学手段授课带来的不足。《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就是任课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尽行有效地反馈,可通过作业、答疑、测试,跟学生网上聊天等各种渠道和形式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疑惑,这样任课教师就可以及时引入新的教学手段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在考核方式上,任课教师应不断探索,寻找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考核是检查任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有效地提高《土木工程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对现行的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进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论文和期末综合论文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等多种考核方式,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的考核评价机制[1]。

四、结束语

《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是土木工程各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任课教师采用合理的、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适合当今时代需要的专业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佘睿,巩学梅.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06).

[2]吴萱,董俊.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3).

[3]王清标,等.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研究,2012,(04).

[4]郭旭红.浅谈“启发式教学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3).

[5]林龙镔,等.《土木工程概论》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及其对教学启示[J].福建建筑,2012,(02).

篇(3)

关键词:专业英语;土木工程;教学方式

1专业英语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的非英语专业对于英语的学习的较普遍的做法是在第一和第二学年开展基础英语教学,且所占学时、学分较高,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四、六级英语考试的需要。之后对于英语的教学工作,很多高校都放松了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在大学第三年的时候,学校开展专业英语学习,此时的英语学习已由以前的基础英语的必修课转为现在专业英语的选修课,且学时和学分都减少了很多。学生此时对选修课的热情也大大下降,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学习表现很冷淡和被动,学习目标模糊,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英语上的学习。另外,在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上,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材翻译教学法,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有的学生甚至昏昏欲睡。其主要原因是该方法是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翻译课文意思,讲解语法,而学生则是填鸭式的被动记笔记,很少能参与课堂活动。

2专业英语特点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2阶段,也即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专业英语与基础英语相比,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许多属于它本身自身的特点。

2.1专业英语学习目的

专业英语的专业性较强,它是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来说,其主要内容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施工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及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等。

2.2句子结构

专业英语从词汇、语法、语言以及学习方法上与传统基础英语的学习存在明显的不同。逻辑性强是专业英语的一个重要特征,表现在语法结构上是存在大量的因果从句和定语从句来表达全文的逻辑性。专业英语另外一个鲜明的特点是专业英语的长句和倒装使用较多,而且很多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由于专业英语表达语意的严谨性,专业英语文章中的一个概念或一个方法需要用完整的语句来表达,这就涉及大量的定语从句和复合句的使用。专业英语在句子结构上的第三个鲜明特点是被动语态使用较多。由于在科技论文中由于着重论述客观现象和科学真理,因此,被动语态在专业英语句子结构中使用相当广泛。

2.3词汇、语法、语言

专业英语的词汇往往跟本专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较紧。以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来说,土木工程专业英语词汇与实际工程、材料、施工等联系密切,基础英语中较少涉及这些专业词汇,且词汇量也较大。另外,有些单词和词组在日常英语中常用,可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中其含义就不同了,有些单词的意义已经完全背离了原单词的意义,专业英语一般运用本专业的术语和习惯用语,也即parlance(说法,语调),如土木工程专业英语里德circulation,在日常英语学习中具有流通等意思,但在土木工程专业英语中,具有“通道”的含义。学习如果按基础英语的常规词义去理解专业英语,往往会造成误解和歧义。

3教学改革

3.1有针对性的选取教材内容

依据教学大纲要求,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在选取教材时,应既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突出所选材料的趣味性。在选教材中还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中要含有适量的最新知识,最前沿的科研动态。在专业英语论文的选用上,应避免一些过于生僻领域的论文,因为其中的一些不常用的生词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增加专业英语课外阅读资料,扩大阅读知识面。

3.2教学方法多元化,加强师生互动

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主动性,同时也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应搜集专业英语的教学素材,穿插多媒体教学,以弥补教材内容和形式上的不足。如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引入国际合同签订模板,对国际英文合同要点进行讲解,突出专业英语重要性。也可引入国际著名工程施工案例,结合学生现有专业知识,对施工要点、难点进行说明和探讨,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3加强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能力

通过系统对专业英语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该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词汇、术语及专业文章阅读技巧,在此基础上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的写作、阅读及口语交流的能力。教师应结合领域最新前沿发展趋势,设置一些论文课题让学生去检索、查阅及归纳来进一步锻炼英文阅读理解能力,并要求学生书写简单的专业科技文章来锻炼写作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模拟科技交流会议来锻炼口语交流能力。

篇(4)

1征文范围

1.1CAE当前研究热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1)计算流体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仿生力学、爆破力学等新进展;(2)新材料与新工艺、生物材料、微纳米、复合材料的CAE应用技术;(3)高性能计算与CAE;(4)智能化CAD/CAE集成;(5)多学科、多尺度CAE仿真技术;(6)可靠性分析与CAE工程稳健设计;(7)非线性有限元进展及应用;(8)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技术.

1.2CAE专项技术应用探讨

(1)产品结构强度分析、疲劳寿命分析、振动及噪声仿真分析、碰撞仿真;(2)机构动力学、多体动力学与控制仿真技术;(3)跌落以及冲击、多物理场耦合分析;(4)结构轻量化设计与拓扑优化技术;(5)先进材料/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

1.3CAE的平台技术与应用

(1)虚拟产品开发平台;(2)分布式仿真平台技术与协同仿真;(3)产品研发仿真流程和数据管理平台建设;(4)企业级仿真和多学科联合仿真.

1.4CAE技术的行业应用与解决方案

(1)CAE在航空、航天、兵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2)CAE在海洋工程、核工业及特种行业的应用;(3)CAE在汽车制造、铁道机车行业中的应用;(4)CAE在装备制造及通用机械工业中的应用;(5)CAE在电子、材料、土木工程、生物科技中的应用;(6)CAE技术在国家重大工程与装备中的应用.

1.5CAE技术的人才培养

(1)社会对仿真分析工程师的需求及要求;(2)高校CAE课程的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3)社会科技中介及培训机构的CAE人才培训项目开发.

2征文要求

(1)围绕主题内容、充实、数据准确、文字通顺,字数在5000字以内,未在正式刊物发表;(2) 会议收录论文,不收取任何费用,仅供业内人士交流参考;(3)文章的格式编写要求请访问.cn或;(4)论文结束页后另附论文全部作者详细信息,包括作者职称、学历、职务及主要专业方向,联系方式,并标明按上述5个专题论文应属的类别;(5)论文请务必在7月10日之前发送到()邮箱里.

3论文评审

组委会将组织专家组对征集的论文进行严格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向论文作者发出录取通知和参会通知,并选出优秀论文颁发获奖证书和奖品,优秀论文将推荐给专业刊物正式发表.

4联系方式

篇(5)

基金项目: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2012b10)

作者简介:边晶梅(1973-),女,沈阳化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主要从事服役结构维修加固决策、优化与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bianjingmei@163.com。

摘要:文章以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为例,探讨了符合“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总结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及措施,简要介绍了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及取得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卓越计划;工程师教育;工程施工;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5007704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推动中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以此为导向和契机,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土木工程管理人才。

中国1998年设立的工程管理专业是由工程技术专业与管理专业交叉复合而成的新兴专业,它覆盖了原有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宽的专业覆盖面[2]。工程管理专业设置了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大平台的课程,其中工程施工是技术平台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工程主要工种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法,掌握土木工程施工的科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手段,具备发现并有效处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性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根据主客观实际情况优选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以及有效组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基本能力。该课程具有知识点繁杂、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是工程管理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实践“卓越计划”的重要课程。一、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工程施工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课程。目前各高校积极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如在传统板书教学基础上的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改变考试方式等[3-5]。然而,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等客观原因,目前的教学效果有限,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教材内容滞后于实践,对行业新技术体现得不够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材在章节内容及知识覆盖范围等方面均比以往教材有显著增加。但增加的多是传统施工工艺,对已过时或被淘汰的工艺并没有作太多删减。尽管新工艺、新技术在新教材中亦有体现,但仍显不足,即使目前最新的施工教材有关“四新技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内容也很少,有的甚至还包含某些当时很“新”而实际上已经落后的技术;一些成熟且应用广泛的技术却未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

高等建筑教育2013年第22卷第5期

边晶梅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 课堂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实践性强,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该课程大量的施工工艺和实践知识等仍由教师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尽管教师认真备课、认真讲课,也尽量采用了投影、幻灯片、视频等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学生只听教师讲解而不到施工现场实际观摩体会,就没有直接的感性认识,对其中的部分内容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包括笔者所在学校在内的很多高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未开设专门的施工实习,只有短期的工程实习和毕业实习,而且与施工课程不同步,还主要以现场参观形式实习,学生只能看到工程施工片断,这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三) 学时少,任务重,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工程管理专业的工程施工理论课时往往

偏少,一般为32学时或48学时,要讲清楚各种工程的施工工艺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感到时间有限,内容太多,教学上很难有发挥的空间;二是课程内容原本就抽象繁杂,再加快课堂节奏,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课堂知识。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将工程施工内容讲解透彻,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知识,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难度很大,或者说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而且,这样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

(四) 实习内容不系统、不完整,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

这是很多高校工程管理及土木工程专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施工相关的实习往往集中安排在某一时段,而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一般较长,学生只能观摩到个别分项工程的施工过程,无法观摩到施工全过程,更无法从总体上了解整个在建项目的全部工序。目前,实习单位一般是依靠教师或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企业常以实习会带来管理上和生产上的不便或安全问题,明示或暗示学生少进工地,很少主动安排学生亲自操作。愿意接受实习的施工单位也越来越少,联系实习日益困难。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效果,而且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也不易保持,企业参与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程度远远不够,教学实习的效果难以保障。

二、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目标 “卓越计划”最大的特点是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达到“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调整主要是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完善工程施工教学模式等系列改革措施,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在此基础上,将安全责任意识、节约环保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工程伦理道德,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课程教学之中,实现能力培养和意志品质培养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的调整是要实现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向学生广泛参与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转变,如开展团组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工程实例为载体的案例教学,应尽量以身边工程为实例,学生有机会到现场实地参观,更能提高其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此外,考核方式也应从单一的分数考核调整为多方面素质的综合考核。

(二)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卓越计划”三层次人才培养标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讲授内容为:土石方工程施工、地基与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装饰工程、道路施工、桥梁结构工程施工等。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施工知识,还应增加有关建筑物从动工到竣工的完整施工过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工程的整体认识。

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是现实中应用较多的施工知识,要做到详略得当,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有用的知识讲解透彻。同时,要特别注意跟踪施工前沿信息,随时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如今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努力实现课堂学习和施工实践的接轨,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建立和完善基本信息资料库。以网络为主要依托,收集和整理有关施工过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的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包括重大工程、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网络资讯,建立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资料库,制作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信息化电子教案,努力缩小理论学习与施工实践之间的差距,以避免现场实习的不完整和不系统。沈阳化工大学自2011年起搜集了大量资料,经整理后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对此很有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三)加强设计、实习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开设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是与工程施工相配套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具备工程师基本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环节。通过此项课程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建筑施工技术方案设计的

制程序,熟悉编制内容,掌握编制方法,并进行土石方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常用专项方案的编制,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综合应用所学施工知识的能力。一方面,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施工单位从事施工管理、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招投标等工作,都会运用这方面的知识,有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择施工组织设计的也不在少数,施工方案设计是其中重要的内容,有应用需求。

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10级开始,开设了32学时的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以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施工方案设计教学,强化和延伸课堂理论知识。成绩考核采用分组进行设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2.完善与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以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往往以论文为主,选择做工程设计的学生极少,无法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沈阳化工大学在教学改革中逐步提高了工程设计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最终实现学生实践环节以毕业设计为主、毕业论文为辅的目标。与此同时,全面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工程实际。2010年毕业的0701班有9人选择毕业设计,内容涉及住宅及公路工程项目工程量的计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毕业论文涉及房地产开发、造价控制、招投标研究、工程索赔、绿色施工与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施工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经过这一改革,在毕业实践环节选择工程设计的人数增加较多(见图1),而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

图1毕业实践环节工程设计类选题人数变化趋势

3.重视企业学习经历

“统筹安排,分阶段培养”是“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分为三段制:本科、硕士、博士。“3+1”为本科培养阶段的运行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和做毕业设计。企业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5]。

为了强化学生的企业学习,学校鼓励学生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假期和毕业设计(论文)期间,全天到企业进行中短期专业学习或工程实践,了解工程建设的实际运作过程和企业工作流程、企业文化。实习之后组织学生座谈,总结实习心得,交流经验。沈阳化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自2007级开始,参加企业实习的学生逐年增加。实践表明,凡是有过企业实习经历的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就业优势也非常明显。

4.加强工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的基本要求有:(1)基本素质: 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2)现代工程意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保、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3)学习能力: 具有获取信息和谋求职业发展的能力。(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分析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 并具有维护能力。(5)创新意识和开发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6)管理与沟通合作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这种非专业能力已成为优秀工程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经济社会对工程师提出的更高要求[6]。 沈阳化工大学将工程意识、工程伦理道德的教育贯穿在工程施工及课程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人文素质。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参加2010年第七届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2010年第十届辽宁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5.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的联系

包括工程管理专业在内的土建类6大专业在中国是最早进行专业认证的。目前的资格考试及认证管理制度等已比较成熟。与工程管理专业对口的资格考试有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注册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的考试。教学中要密切课程内容与专业认证考试要求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前做好认证考试的准备,为他们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文章探讨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的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分析

了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对教学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进行了总结,以推动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r].2011.

[2]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方案[s].1999.

[3]范臻辉.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9-10.

[4]杜德权.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0,27(2):80-83.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30-36.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1-29.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based on a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bian ji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shenyang 11014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plan of educating and training preeminent engineers is a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new teaching mode meeting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the deficiency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as sumarized and the difference with the demand of preeminent plan was analyzed. contents and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were presented and practices as well as primary effects were introduced.

篇(6)

在现有的本科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修订后的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并符合现阶段我国对土木工程人才的实际需求。课程体系的设置分为第一课堂课程结构和第二课堂素质学分,第一课堂结构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必修课,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将课内实验、上机、军训和第二课堂素质学分总共20学分计入后,总实践教学学分为5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28.3%。此次人才培养方案针对我院2012级土木工程专业实施,效果很好,由于理论学时减少了,同学们更珍惜课堂上听讲的时间,同时同学们自己也意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而积极的投身到实践中去。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和教学手段的提高,针对此次培养方案所暴露的问题,将在下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时继续改进。

2改革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由于工程类专业课程特点是理论课时较多,基本一大半的课程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缺少推理,这一点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无疑是枯燥、乏味无趣的。特别是对于很多学理科的同学来说,更加擅长推理而非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为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是教学方法、内容以及手段改革的主要目标,具体的主要有:

1)课堂上介绍大量工程实例和学科前沿进展,通过工程案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理论是未来参加工作的垫脚石,同时也让学生有了参与感,从而使学生对理论知识产生兴趣。

2)借助新型教学手段及实践实验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知识点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同时,还可采用多媒体在课堂上通过动画演示、播放录像等方法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些难以操作的实验过程,也可以将科研录像或照片在课堂上展示。

3)每一节课或每章节结束提出思考题,布置灵活的课后习题或小论文,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开展实践性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来讨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体现教学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然后结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可以强化学生对实验原理及理论依据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目的。

3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高校扩招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

1)师资队伍人数不足;

2)教师缺乏再教育及相关的专业培训;

3)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实纲里要求的新技术、新理念的实习内容,往往缺乏相关经验而导致实习效果与教学计划的要求相距甚远,目前负责实验教学的教师都是非本专业的非专职实验师。为此,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实践性、高素质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具体如下:1)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基地。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有新技术、新理念、新材料出现,作为教师要及时向学生传达最新的信息和知识。目前,工程类专业的教师由于较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发展工程实践,鉴于此,相关高校应积极建立一些固定的工程实践基地,使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接受实践训练,积累第一手的实践经验,从而可以更好的使教学联系实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2)教师的再教育、再培训是当务之急。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为适应社会,高校也在适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同时变动的是教学计划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要适应这种双向的变动,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接受再教育、再培训是提升师资力量的有效途径。3)健全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为此,应改革目前高校工程类教师教学任务重,设备、经费投入少等问题。4)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社会变化要求我们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升级,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的理念,转变为“引”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而不是只听,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才能够形成共识。

4加强设备、经费投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习经费不足,加之实验室设备不能及时更换和添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我院再次加大实验室建设,包括实验条件的改善和实验设备投入,尤其是消耗性材料经费的连续投入,新增设建筑材料实验室和土力学实验室,新增添实验器材、设备等固定资产共计100余万元,购买教学软件PKPM,宏业计价软件。同时,为教研室增添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空调等设备。以及加强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践教学实习基地。这些措施确保了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的完成。

5加强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

实践教学是工程类专业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认真实施实践教学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客观的给予学生实践成绩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是将应试型教育转变为能力型教育的有效措施。故加强实践教学成果考核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6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

工程类专业的学生走入社会,就要接触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如果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就会造成企业业务上的损失,也会使学生产生所学无用论,因此,在校期间一定要有适当的实践过程。稳定的实习基地能够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自信的走向社会。

7结语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土木工程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生产实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生产实习,不仅巩固了工程识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将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生产实习对学生融入团队的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吃苦耐劳工作作风的锻炼,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此外,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有意识地学习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资管理、合同管理等项目管理内容,也是弥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方面薄弱环节的一个绝好机会。但是,在生产实习环节组织过程中,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具体特点,使得有效实施难度较大、不易组织,致使生产实习效果大打折扣、不尽人意,因此,客观分析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进行生产实习环节的系统管理、保证生产实习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问题综合分析

国内普通高校的生产实习情况,当前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联系实习单位困难,缺少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到工地实习的目的是以学习为主,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经验,一般不能给实习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实习单位带来一定的安全隐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于以追求合理利润为主要目标,同时考虑安全、进度、质量等管理内容的企业,基于工程项目的流动性以及施工进度、施工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对实习生的接纳并不积极,这就使得实习单位联系起来非常困难。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主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单位。基于生产实习的特点,每个工地接收学生的数量有限,一般不宜超过五个,而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人数众多,高校对学生实习工地数量需求很大,而且各高校实习时间相仿,企业难以接纳和安排。

(二)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

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一般为四周时间,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实习中只能接触工程部分内容,实习内容不够完整。此外,施工企业推行项目责任制,学生实习一定程度上成为项目部的负担。因此,很难对施工单位再做进一步要求,致使部分学生在工地上走马观花,缺少有效指导,或以参观者的身份去实习,或被安排在办公室做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导致实习深度不够,难以达到实习预期效果。

(三)学生分散实习居多,缺乏全面、有效的过程监控

由于实习学生数量众多,大多数高校采取以学生自己联系分散实习为主、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实习为辅的方法。由于实习地点分散,遍布省内外,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管理,使得实习效果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自觉与自律。部分学生实习目的不明确,不重视实践环节,缺少主动性、持之以恒与肯于吃苦的精神,处于被动实习状态。部分同学备战考研,无心实习。因此,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实习的预期效果。

(四)实习安全问题存在风险

一方面是施工现场安全问题,施工现场各种临时设施、水电管线、建筑材料、施工设备繁多,多工种立体交叉施工,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实习生须在工地人员带领下进行工作,否则遇到突发状况难以做出准确、及时的反应。此外,还包括交通安全、住宿安全、饮食安全等问题,均给学校及实习单位带来很大压力。部分实习单位顾虑到学生施工现场安全,不支持学生完成大量的外业作业,对实习质量有较大影响。

(五)实习成绩考核评定机制存在不足,无法真实反映实习情况

由于学生实习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鉴定材料有时也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实习的真实情况,因此,实习成绩多以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为评定依据。个别同学实习报告甚至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由于指导教师掌握学生情况有限,因此导致实习成绩评定存在偏差。基于上述原因所限,学生的生产实习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本文针对生产实习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结合生产实习的目标,采用多渠道、多环节齐头并进的方式,系统构建生产实习教学体系。

二、生产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

针对我国高校当前实践环节面临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缺少了企业的支持和配合,这是非学校自身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工程教育模式。德国工程教育模式作为国际工程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模式,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成品工程师为目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时间和实践经验均有明确要求。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有3-6个月的时间在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生还经常利用假期参与企业的科研开发和项目研究。德国作为法制国家,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高等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德国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企业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企业把参与学生培养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我国这种良好的合作机制未能很好地开展起来,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积极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学校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等原因。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并且用法律的形式予以明确。长此以往,步入正规后进入良性循环。

(二)进一步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一定数量稳定、质量优良的实习教学基地,是保证生产实习质量的基础,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会为学生在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起到良好、规范的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科学的工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企业规范、完善、科学的项目运作模式,使得学生树立起较强的质量管理意识。而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确实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宣传,将推进过程加快。另一方面,高校应立足于当前,加大力度,充分利用校友会、产学研合作、行业培训等各种资源,加强校企联合,进一步完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在科研课题、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企业提供帮助,双方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力求达到校企合作的双赢。

(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完善实习内容

基于生产实习时间较短、不能跟踪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实习内容不全面及部分工地施工管理不规范、施工质量较差等缺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收集、制作实践教学资料,作为生产实习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其内容主要包括反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及典型施工技术的专题施工录像、图片说明。利用网络资源、影像教学及软件模拟等方式进行室内模拟生产实习,使学生通过真实场景体验现场的施工过程,与现场的生产实习相辅相成。

(四)完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资料

生产实习教学文件主要包括生产实纲、任务书、指导书等内容。由于生产实习的分散性,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受到限制,因此,完善、详细的生产实习教学文件能够起到较强的指导作用。而又由于学生实习工地、实习内容的差异性,实习前,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给出具体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因此,应针对当前常见工程类型,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轻钢结构厂房、砖混结构等,给出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生产实习任务书、指导书,并以分部工程为对象,给出各分部工程实习要点及思考题。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再针对工程的具体内容予以补充完善。

(五)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将生产实习质量控制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

1.事前控制阶段

(1)加强管理,健全实习制度。规范学生自行联系工地的审批程序。学院统一制定生产实习审批表下发给学生,学生联系好实习单位后,填写实习单位及实习工程概况、实习内容,实习单位签署接收学生实习意见、家长签字同意后,学院最终批准。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采取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从实习表现(包括日常出勤情况、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工地评价等内容)、实习工作日记、实习报告、实习答辩等方面量化指标,通常可参照实习表现占40%、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占30%、答辩成绩占30%的比例设定。

(2)重视实习动员环节。学院、系对生产实习动员给予足够的重视,着重强调生产实习的意义、目标及实习安全的重要性,细化实习要点,以使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但实习动员不能只局限于动员大会,除此之外,尚应设置系列实习讲座,主要内容包括:a.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入门讲座。使学生熟悉施工质量验收系列规范的组成,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的内容、作用,主要专业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的内容,施工现场质量验收的程序、组织方式等内容。b.平法图集讲座。系统介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即G101平法图集系列。c.建筑工程技术资料讲座。系统介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及技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要点。d.工程材料试验检验讲座。系统介绍常见工程材料如水泥、钢材、混凝土、砂浆、砌块、砖、防水材料等的外观检验、取样要点、实验室检验主要内容等。e.现场施工讲座。播放一定数量的现场施工视频,主要侧重施工现场施工工艺、施工质量的控制等内容,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增加感性认识。该系列讲座也可穿插在学期中,分模块结合建筑施工与管理、混凝土结构等课程进行。做好了系统的前期准备,学生进入工地之后,能够尽快地、有条不紊地适应工地工作和生活。

2.事中控制

该阶段的理想状态是在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引导下,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对学生生产实习予以系统指导、合作培养。但在当前形势下,多数实习单位并未达到这种程度,其中,学校未与实习单位进行很好沟通也是一大主要原因。因此,学校应主动加强与实习单位的联系,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的主要任务,予以合理安排。此外,该阶段应进一步完善学校、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质量监控。

(1)规范实习教学资料要求。实习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实习日记,详细记录每天实习内容、工地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收获等。实习结束完成实习报告,强化实习报告质量要求,要求总结实习过程的精华、亮点,并结合规范、规程、标准等明确、完善佐证资料,要求按照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力求学生在完成实习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指导教师随机抽查。学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实习地点,设定指导检查多条路线,每条路线由1-2名指导教师负责,分组指导,采取随机抽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要求学生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联系,以使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情况。指导教师随机性地与工地项目经理联系,了解学生实习表现等。

3.事后控制学生返校后,可设置形式多样的环节检查并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1)设置生产实习答辩环节。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过程陈述后,答辩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通过该种方式,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2)召开生产实结报告大会。选取一定比例的学生进行会上交流。通过会上交流,增进同学间的沟通,相互借鉴,增强实习效果。

(3)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结合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答辩+指导教师检查等多项内容,综合评定生产实习成绩。

三、结束语

综述所述,针对当前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采取多渠道、多方法,改革生产实习模式,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相互合作的良性机制,加强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规范生产实习管理,建立生产实习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并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丰富、完善实习内容,使生产实习效果取得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士代.全民教育视野下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模型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陈新艳,张安富.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及借鉴价值[J].理论月刊,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