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7 11:18: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积极因素,并创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其研究主要从湘南古民居、湘南民间工艺美术、湘南民间石雕、湘南民间木雕等几个方面,对民间工艺美术进行了归类、分析和整理。依据研究角度的不同,对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研究著作的代表作进行简要概括:
(1)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南古民居著作,如唐凤鸣著《湘南民居研究》、范迎春著《湘南宗祠——建筑及装饰艺术研究》、王铁著《2012中国高等教育设计专业名校实验教学课题:湘南民居印象》等。
(2)有关湘南民间工艺美术的课题与论文,如陆岚的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湘南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利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浅析蓝印花布的色彩观》等。
(3)湘南民间石雕的研究课题和论文,如何次贤的课题《湘南民间石雕的人文内涵、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研究》、论文《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的文化寻绎》《从湘南民间石雕艺术看中国民间文化的崇德立德意蕴》等。
(4)湘南民间木雕的研究论文,李曦《湘南民间家具的装饰特征研究》《湘南古民居的木材选用与木雕装饰》《湘南古民居木雕艺术》等。以上这些课题、论文、著作主要从研究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自身的特征入手,广泛收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作品,阐述民间工艺美术的概念并将其分类,系统的分析其造型、色彩及美学特征,部分著作还进一步研究了民间工艺美术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对平面广告设计启示(艺术造型的直接借鉴)
1.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
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是现代设计的土壤并影响其的发展,传统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并为群众所熟知,平面广告首先得被广大群众认识、认同并接受,因此将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既对民间工艺美术加以提炼与创新,又能让平面广告为人民群众所理解,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先进的平面广告是国内学习和引进的主体,西方文化也在其中自然而然的传入,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正面临消亡的边际,将其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既为中国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的设计灵感,又为民间工艺美术的继承和延续寻找到新途径。
2.为郴州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寻找到新的载体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它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晶。由于受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者和消费群体大量进入城市务工,使得郴州地区民间工艺美术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许多民间工艺美术正在加速消亡。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引入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其生存找到新的传播载体,在传达给广告受众的同时,促进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也将为现代民间工艺美术再设计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3.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从文化传承角度的考虑,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独特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对其文化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是对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研究的一种有利的补充与完善。虽然郴州是中国的一个市,但其工艺美术是人民群众对大自然最纯朴、最直观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这种自然与纯真也是现代平面广告设计所追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探究,既是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一种补充,又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魅力的进一步挖掘,也将影响着现代平面广告设计作品的创作。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从源头上分析,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在内的现代艺术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可见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把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应用到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研究,因此,这属于尚未涉足的领域,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突破意义。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郴州民间工艺美术
1.情感的继承
平面广告设计者只有在真诚理解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才能深刻的挖掘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并把他们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例如,在平面广告设计实践教学中,研究郴州大布江拼布艺术的一组同学,一开始只是在网络上搜寻整理资料,缺乏对拼布艺术实物的真实美感的体验,在老师的建议下,联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布江拼布绣传承人何娟,走进了她的公司,了解她的创作历程与民间工艺美术创作的情感体验,接触与了解到真实大布江拼布作品的魅力,他们满怀激情的研究进程PPT汇报,感染了每一位同学,也让班上所有同学了解了大布江拼布艺术绣,为后期拼布艺术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平面广告设计与民间工艺美术虽然在思维方式、表现手段、传达载体上有很大区别,但是对生活的热情、对劳动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是相同的,广告设计者在情感上的继承,也将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融入生命力,恰如其分的情感融入,不仅可以为平面广告设计作品增资天色,又可以使其具有亲和力,拉近广告受众的距离,让他们自然而然接受,做到润物细无声。
2.造型的借用与发展
郴州传统民间工艺美术造型丰富多彩,既有表达吉祥幸福的人物、动物花卉、文字、云纹、回纹、几何抽象形态等,又有广为流传的典故和成语,还有一些约定成俗的造型寓意组合。如果将这些丰富多彩的造型借用于平面广告设计中,将为平面广告设计开拓新的创作空间。如:陈秀同学利用郴州民间剪纸的造型形式制作了“南京青奥会欢迎您”平面广告作品,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南京青奥会”专题设计大赛中荣获三等奖。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的借用与发展,既丰富了平面广告造型语言,又为广告主融入消费群体奠定基础。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课堂教学中,既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传承,也是对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造型艺术的发展。民间工艺美术造型经过提炼再设计,既吸收其造型的精髓,又承载着广告主赋予的消费理念、价值引导、审美情趣等,是将造型特点、形式美感、大众识别性等融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为平面广告设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平面广告设计的发展。
(二)理念的创新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创新: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1.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传承的创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现代化工业文明的迅速扩展,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民间工艺美术在不断消亡和流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也正在消逝。2014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潘鲁生就工艺美术的传承和延续指出,设计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精彩的创意设计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焕发新的生机,既可以成为时尚产业的一部分、成为制造业人文工艺的增值部分,也可以以当代艺术的形态出现,重新建构审美、文化、生活之间的联系。高校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地方高校通过其教育幅射功能,可以对地方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传承发挥直接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和影响,地方高校平面广告设计与地方民间工艺美术只有合作互补、相得益彰,才能促进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2.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在“地方高校应用转型”的形势下,我院将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服务地方经济”,作为其主干课程之一的平面广告设计,将本地的工艺美术资源请进课堂,通过教学手段进行继承和延续,对平面广告设计表现形式进行创新的探索,对平面广告设计内容进一步丰富,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吉祥寓意、造型特点、审美情趣引入到平面广告设计中,是对平面广告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3.郴州民间工艺美术融入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一、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简介
民间工艺美术是一个地区的文化脉搏,是文化和艺术的共同体,是一其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海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自古以来是边陲之要冲,塞上之咽喉,是“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这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遗留下的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甚为丰富。春秋战国时期以动物纹样饰为主的北方系青铜文化和精美的北朝漆棺画、壁画、石雕等艺术为典型代表。西海固人民质朴的生活态度培育出质朴的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在农家小院的窗花上、门帘上、手帕上、肚兜上随处可见它的踪影。这平平常常的流露是西海固人民内心世界的诉说,是根植于当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民间工艺美术之花。对工艺美术进行研究对于它的保护、传承及整个地区文化的提升意义重大。
二、审美风格表现
1.鲜明的地方特色
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特点,实用性与审美性同时存的原因与它直接产生于民间土壤有很大的关系,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人们内在的情感。西海固工艺美术诞生于西海固这个特殊的环境,因此工艺品中渗透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西海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聚集了诸多的回族群众,且属于六盘山区,因此,伊斯兰文化、六盘山历史文化和黄河文化是其创作诞生的主要土壤,成为它创作题材的主要来源,很自然,对这些文化的表达,也形成了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大特色。隆德县的剪纸艺术以造型生动、剪工精湛而负有盛名。隆德县剪纸艺人张伟艺术作品博采众长,创作出了“访问”“敬老爱幼”“回族赶集”“太阳灶”“幸福家庭”“过六盘”、十二生肖、神话故事、、戏剧人物、传统风俗、农耕等高质量具有时代气息的大型优秀作品。西海固民间回族雕刻艺术形成了以回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其他民族传统的独特风格,雕工精湛、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因此闻名西北地区。回族雕刻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它多见于伊斯兰教的拱北、清真寺,以及某些官宦宅邸之中。雕刻艺人多为回族匠人,伊斯兰教禁止人物崇拜,回族雕刻艺人力求以花草树木创造出清净无欲的意境,表达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别具一格的艺术情趣的形成,深受伊斯兰文化和当地风俗文化的影响,根植于回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文化背景。
2.浓郁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一种萦绕在人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怀,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也反映在各种文学艺术中。无论在何时,乡土情怀都满怀人们对故乡的思念和依恋,这种情怀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挥之不去的一种情结。因为现代社会的极速发展,难免造成人内心的焦虑,因此,对故乡的追忆也成了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民间工艺,没有在现代商业潮流的冲击下,改变其作为民间工艺品固有的本质地点,亦是满溢浓浓的乡土情怀。在农闲时期,西海固农村妇女常聚在炕头或在村口,三三两两扯着家常,手里却都忙活着各自的绣品,巧手绣出了精美的香包、鞋垫、烟荷包、布青蛙、肚兜、耳帽、挂瓶、壶帽、门帘、枕套、电视机套、洗衣机套等。这些绣品的针脚整齐而严谨,色泽鲜明、造型生动,在选材和花色图案的搭配上都显现出古拙朴素的艺术特点。另外,寓意深刻的刺绣作品表现了西海固地区劳动人民淳朴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向往,是一种对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美好追求。如西海固刺绣典型代表人物周子叶,从民间传统故事中汲取创作源泉,推陈出新,把传说中耳熟能详的《九色鹿》《精卫填海》《孟姜女哭长城》等民间故事情节融入到刺绣当中,譬如鞋垫、枕套,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图案设计得十分紧凑,针脚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细密的针脚为的是使绣品结实耐用。如果在软布上制作绣品,一般多用掇法,针脚也是十分结实细密,即使贴面的布料都破了,绣花依然完整鲜艳。总之,西海固民间工艺美术无论是题材、语言还是实用性方面都注重融合传统文化和民间资源,体现出了乡土世界中农民质朴的乡土情怀。
3.异彩纷呈的工艺品类
西海固地区,文化根基深厚,源远流长。古人类遗址、人文名胜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而且此地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异彩纷呈、品类繁多。如皮影、口弦、回族雕刻、泥塑、剪纸、刺绣、民间绘画、花灯、民间编织(草编、竹编、柳编)等,种类颇丰。对于所占地域面积甚小的西海固地区来说,拥有如此之多的民间工艺品,实属民间文化极为繁盛。近年来,民间工艺品在带动群众文化的繁荣方面也是日渐收效,如隆德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有全国四大画乡的美誉,当地有关部门对全县13个乡镇、126个村的民间艺术进行普查时发现,以前被忽视的社火、泥塑、砖雕、木雕、篆刻、刺绣、皮影、祭祀等民俗重新被挖掘探究,发现他们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不同地区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艺术特色:如温堡乡,因有雕塑家杨栖鹤及其家族多位雕塑艺人,被称为泥塑之乡;沙塘镇,因有农民画家靳守恭的带动,成为农民画之乡、花灯之乡;凤岭乡,因有以魏世祥为代表的砖雕艺人,被称为砖雕之乡。总之,宁夏西海固类型丰富的民间工艺品,以独特的风姿彰显着文化的魅力,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三、保护与传承的意识
介绍、评说中国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及其影响的著作,过去并不是没有,如戏剧《赵氏孤儿》在欧美的传播及其影响就有人论述过,但都限于中华艺术中的一鳞片爪,并没有在国人中产生震撼效应。《大化无垠》与这些单篇论文、单部著作不同,它是将中国的绘画、雕塑、民间工艺美术、建筑和园林、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戏剧、电影等十二种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及其文化影响,系统化地介绍给国人,并作了整体的和分门别类的研究、评说,既大气磅礴又细致入微,从而产生出一种震撼人心的读后效果。
书中对中华艺术的海外传播及其文化影响作了深入细致的论述,有关传播情况的论述简明扼要,不仅重点论述中华各种艺术在海外传播后所产生的诸种“影响”形态,而且还分析了“影响”形态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深刻性和广泛性,中国艺术文化在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多方面的,而且其“影响”的历史也是悠久的。例如,中国园林艺术对世界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产生了明显的“模仿”影响,如法国园林界刻意“模仿”中国园林,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私人花园中建造楼台亭阁、多层宝塔、荷塘水榭、曲廊漏窗、小桥流水、石岛假山,引种中国花木,出现了许多深深渗透了中国情调的大型中国武花园。而在杂技艺术方面,中国的古代杂技在世界的“影响”可追溯至汉武帝时,其后,中国的杂技在许多国家留下了“踪迹”。越南流传至今的险竿舞,l7世纪末叶法国舞台上屡屡出现的中国杂耍戏、纸条等很多中国传统戏法,已成为国际魔坛的重要保留节目,都充分表现了中国杂技艺术走向世界的“足迹”和“踪迹”影响。
《大化无垠》的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体会到,中国艺术既不是靠武力强迫,也不是借助宗教宣扬,而是凭借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来获得认可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又进而揭示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和中国精神。
凭着作者的美学感悟和精神探索,在《大化无垠》中,他们分别在各编揭示了中国艺术的美学特征,既充分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得益于在广泛、深入研究后的独有感悟。因此《大化无垠》对中国各方面的美学特征加以概括和提炼,就中国绘画而言,是“以形写神”追求意境;线条造型,墨分五色;计自当黑,“虚中有实”;散点透视,突破时空;款画一体,画中题诗。中国雕塑则强调教化人伦,经世致用;以天合天,富于象征;神形兼备,意余象外;线之韵律,雕绘统一。而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吉庆、活泼、张扬生命力的文化内涵;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因材施艺,显瑜掩瑕,物尽其用;鲜明的承传性、民俗性、教化性和地域性;“合情不合理”的独特艺术手法等的综合运用,使外国对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人见人爱,爱不释手。而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的美学特征更非同小可:“非壮丽无以重威”的崇高美;将“空间”转变为“时间”漫游历程的动态美;遣型轻盈、端庄活泼的土木为主体的结构美;“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意境美。对于中国书法而言,书法的线条美、构架美和章法美;书法形态的抽象美和意象美;“作字先做人”的方法论与“中和”的伦理、审美理想;“缘情”的审美特征。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勾勒了中国艺术的实质,既具有创新性,又饱含说服力。
设计,是人类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现代工业和文化产业,是一个集艺术、科技和文化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深圳大学传播学院设计学教授田少煦是一位勇敢的探索者和辛勤的耕耘者,多年致力于设计学的教学与研究,特别是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构建和高校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数字媒体与传统工艺美术融合创新方面有独到的建树。他深入研究了数字色彩体系并主持国家精品课程“数字色彩”,完成中国第一部数字媒体设计的学术专著《数字图形学》,设计了全新的交互式“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数据库”,负责“中国传统图形与审美意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并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勘探及跨媒体传播研究的新思路。
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设计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从西方“拿来”的,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延续,它没有经过较好的本土化过程,具有明显的生搬硬套痕迹和“西风”压倒“东风”之势。从西方引进的现代主义设计的教学模式盛行了30年,它已经暴露出明显的弊端。
田少煦教授认为,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中国设计教育已经从早期的萌芽状态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中国自己的当代设计教育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与西方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单向地“拿来”和学习,而应是相互的平等“对话”,进入了创建自己教育体系的年代。随着设计与生产、服务和人们生活的日趋贴近,设计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视觉范围,创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设计文化和一种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设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它将催化“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跃升。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前对它的保护更多是作为一种数据资料仓储式地堆放在一起,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也没有涉及方法论层面。田少煦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越悠久,它的文化积累就越厚重。在技术主导的工业社会里,这种历史积累在某些情况下会变成沉重的文化包袱。在“三网融合”的今天,文化承载技术与它所负载的文化内容之间出现了全新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以一种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新技术、新媒体变成“数字内容”进入普通民众的视野,加入到现代社会的文化供需和文化消费的行列中来。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变成几千年的投资,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可能从精神家园进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我国几千年不曾间断的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物,与附着在它之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信息时代将会越来越具有开发价值。
【关键词】 民间美术;艺术设计;关系;传承;创新
艺术设计在当代人们的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当今中国艺术设计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1]是历史发展的时代产物。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是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快速的发展根基。民间美术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使每个作品都显示出人类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它只有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概述
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其早期可追溯到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一般意义上的民间美术范畴指民间绘画和民间工艺;广义上的主要表现为人们的现实生活和物质生产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文化特征,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纯真生活的挚着追求。民间美术是由人民群众创作的,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它主要的目的是美化环境、丰富民间民俗活动,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它具有民间传统的乡土特色,是组成各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因素,也是很多现代设计创作的源泉。
二、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被忽视
民间美术作为民间艺术欣赏的对象,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使用性、审美性、地域性等特征。[2]首先,它有生活的实用性,和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它是美的化身,是不同时期人们对美的情感的表现,是实用与美丽结合的产物。第三,民间美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不同地域的作品也必然会千差万别,但又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它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以它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化形式。
国内外很多知名的设计师的讲授艺术设计课的时候,很多都会用到太极、阴阳、八卦之类的中国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这种民间的不被大多数人看好的文化却被国内外知名的设计教育家视为“珍宝”。但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设计专业没有开设民间美术相关的课程,很多民间艺术没有被我们很好的挖掘、收集和整理,一些极有价值的民间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局面。同时,我们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崇拜当前流行艺术的人数居多,这样同学们的民族意识就会变得淡薄,这就必然会导致民间艺术不被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不能让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或缺失,我们要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振兴民族民间艺术的重任。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1、突出教学特色,促进艺术设计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本土的、历史的、传统的民间艺术的存在,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象征的标志,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3]也正是因为民间美术有着这样的特征,所以它不应该被充满现代化的现代设计所替代,而是应该被保留下来。因此,作为培养现代化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教育机构,理应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设计教育机制,使学生掌握设计的方式、技巧的同时明确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之间的关系。如地方传统民间艺术导入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结,同时又宣传了地方民间艺术文化资源。如在地方传统艺术中,开封的木板年画、剪纸艺术、安阳的泥泥狗等相关民间艺术已被政府列为文化保护遗产,因种种原因,有些民间美术没有很好的被宣传和应用,甚至有些技艺已经失传,如民间刺绣、虎文化,虎头鞋、虎头帽等还没有被足够的重视,没有专门的机构对其保护及补救,现今,能够从事此项工作的民间艺人已经很少了。很多民间艺术只靠学生在学校书本上面的知识而不容易接受,需多考察、研究、实践才能更好的挖掘传统艺术魅力。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应该将民间艺术系统的、全面的传递给学生,用更好的方式使同学们接受。如民间虎头帽、虎头鞋的制作,可以让同学们观看这种传统工艺剪短的制作视频过程,并对这种虎头装饰的色彩、造型、及其精神内涵做详细的解释说明,同时,还可以讲解其带有民间民俗文化色彩的相关故事,讲解它与现代艺术设计审美的区别等授课形式,我们在传播民俗民间文化艺术的同事也感受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的魅力所在,因此,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应立足本土,强化地方特色,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能量,它们的结合更加有利于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
2、有利于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以学生就业为目的的一种简单的教育,还是影响学生们一生的教育,它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教会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有太多的联系,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从民族和民间出发使现有教材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当前,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共生存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清楚民间美术现在的发展状态,许多的民间艺术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失传的状态。其次,现代设计教育中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民间美术在其不断的生存变化中适应着人们现代的生活,为现代设计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而只有将传统艺术资源融入到当代教育教学中才能更好的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好的宣传平台。[4]将当代设计教育教学与民间美术结合,既宣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又能为现代设计作品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民间美术来源于生活,但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它不仅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根基,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更替中保留下来的精粹,更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文化灵魂,所以学生们接受新事物新设计的同时,更要懂得怎样将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为现代设计所用,使现代设计更好的凸显地域的民族的特色。
四、结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民间美术对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如今加速全球工业化的大的背景下,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今后现代设计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教学体系,也是发展艺术设计院校的一个特色基础。
民间美术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民间艺术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稚真的审美格调,是现代设计创作灵感取之不竭的源泉,它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相当重要的可借鉴性。教育是人类最优秀的传递单位,最有利的文化传承的纽带,它不断的传递着我们每个时代的精华部分,艺术教育标志着一个民族的审美程度,我们希望人人都有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我们要继承传统民间艺术精华,使民间艺术的精神内涵及精髓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并不断地融入到现代设计当中,更好的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展现在世界面前。
【参考文献】
[1] 刘玉.基于民间美术元素的当代文化招贴设计[J].青年文学家,2012.09.
[2] 郑芳.民间美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价值[J].艺术探索,2006.09.
[3] 王利达.浅谈民间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J].金田(励志),2012.07.
[4] 俞洁萍.地方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学模式初探[J].杭州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 丁勇.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初探[J].大众文艺,2012.10.
【作者简介】
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是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创造流传之一的民间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频繁举办各种剪纸活动的开展,剪纸文化也不断的向世人重新展示其古老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的民族元素的应用一直是现代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灵感和素材。此选题的目的是从分析剪纸艺术与包装设计相融合的方式,以及包装设计的发展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提出两者间的相互契合点,并概括总结此类似设计分析,使剪纸元素类包装设计得以实施。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与民族艺术设计有着十分密切又不可割裂的关系。现代设计中也越来越多的融入着中国民间艺术元素的风格和趋向。将这些风格元素适当性的融入设计中也是有了很大的进展和空间。民间工艺受到社会沿袭和传统风俗、民居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民间工艺都有着不一样的风格特点。剪纸,也被叫做“剪花”,是我国传统文化乡土气息最为浓重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广大民众用情感孕育出的心灵之花。剪纸顾名思义包含“剪”与“纸”,纸张和剪刀的产生与应用为剪纸提供了材料和工具上的准备。剪纸的雏形最早发现于西汉,发展于隋唐代,鼎盛于明清。剪纸是民间生活习作中的一个剪影,处处与人们的生活文化密不可分。当一个生命的伊始降临,就有剪纸作为新生儿的祈福辟邪之用。当人生迈入华彩,剪纸又一次应运而生。每当生辰剪纸也来沾喜寿凑热闹。丧俗是民间具有重大意义的风俗活动。剪纸作为最欢快的节日的必需品,在春节则悬挂门笺,形状类似旗幡,多以几何纹样或人物、花卉、龙凤呈祥等出现。关于“熬年守岁”的题材也有诸如“门神”、“灶王”等;上元节有张灯观赏之俗,宋代就有无骨灯、珠子灯罗帛灯等种类。关于祭祀,供花剪纸的题材,以吉祥图案居多。剪纸元素的色彩一般用吉色、素色、借用色等。吉色以红色系为主要色彩,凡是带有红色、黄色或青色相间色及递间色都属于本色。
二、剪纸元素礼品包装设计概述
现代的包装设计不仅仅可以提升产品美感,既可以保护产品不受一定的损坏,又可以给产品做到一方面的宣传的作用。礼品包装设计在包装设计的基础之上更应当注重设计的美观。现代包装设计结合着礼品包装设计的种种元素和运方法去设计和制作。沿袭包装设计的设计理念又结合着产品本身要突出的特点,赋予产品新的包装灵魂。运用剪纸各个元素运用到礼品包装设计之中是礼品包装的特点和亮点。比如剪纸的造型,剪纸的颜色等等,并赋予包装新的生命。
三、利用剪纸元素应用在礼品包装设计中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通识教育的概念引入美术欣赏课程。笔者从课程内容与结构、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等不同方面重新设计课程,结合文学、历史、科学、本土文化等诸多相方面相关知识,运用个性化的教学形式、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力图创建适应于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通识教育”的理念最早源自于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指的是对学生普遍进行的共通的文化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广度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人格与学识、理智与情感、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1]。20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首先提出“通识教育”一词,并应用于高等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2]。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绝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通识教育类课程,通识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成为教育界的一大热点。
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欣赏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程中,存在着两大弊端:其一,不注意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二,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传输,不够通识性,形成了目前美术欣赏课程的“艺术教育不艺术”、“通识教育不通识”的顽症[3]。基于此,我们必须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应通识教育的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在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析过程中,促使学生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知觉和情趣。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上贯彻通识教育理念?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制定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向针”——“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以此课程目标为依据,在美术欣赏课程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与结构设计
美术发展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每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一定都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科技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也都一定受到当时政治、宗教、民族、地理、文学等诸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把美术学科教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欣赏美术、认识美术,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美术教育通识化的进程。
1.结合文学把握艺术内涵
中国画重写意,对于意境美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讲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家在绘画时讲求诗情画意,我们在赏画时也要学会从笔情墨趣中探寻“画中有诗”的魅力。在课程学习前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并在课堂中找到答案。例如学习中国古代花鸟画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五代花鸟画为什么会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引导学生通过画家身份、绘画题材、技法等各方面去比较。再如解释宋、元以来中国花鸟画盛行的原因,画家们为什么都喜欢选用梅、兰、竹、菊四君子或松、竹、梅岁寒三友等题材进行创作,这些现象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背景、画家个人经历以及这些植物的特性等方面去思考。另外,在讲到清代花鸟画时,又可以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山人笔下的鱼、鸟都是孤伶伶的,且两眼望青天,让学生自己体会中国古代花鸟画所采用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性、寓意性艺术手法,或抒发画者高洁的情操,或倾诉自己不得志的处境,或是亡国之恨无处诉。理解了画外的背景,就能更好地理解画中的内涵,从而也就理解了“文人画”之所以能够统领中国画坛长盛不衰的原因了。
文学性因素在西方美术中的表现也甚为突出。西方美术作品中有两大重要的题材——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两大题材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流派的美术家反复表现,并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西方美术也由此造就了自己独特的灿烂。因此,了解神话和宗教故事,对于了解西方艺术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结合历史理解艺术风格
本课程以作品赏析为主,但又不能孤立地空谈作品,应把作品鉴赏和技法研究置于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科学的整体关系中进行研究。艺术风格的形成和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时代因素密切相关,每一种艺术风格的形成绝不可能仅是艺术家个人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必然是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在。如研究古希腊美术,若不了解希腊文化的起源和成因、希腊民族的特点、社会历史、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及作为“希腊艺术的土壤”——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就无从欣赏和理解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和精神,以及古希腊美术的成就何以对西方艺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欣赏中国石窟艺术时,我们可以体验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异的风貌,从魏晋时的秀骨清像之美、隋唐的丰腴之美再到宋代的朴实自然之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流变无不体现出时代精神。要求学生从题材、形式技巧、形貌特征和审美趣味分析石窟艺术的时代变迁,引导学生剖析变革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历史的把握、对民族艺术的赞叹和热爱。
3.结合科学欣赏艺术作品
作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内容必须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既要使非专业的学生掌握美术最基本的知识,又要使他们领会超越专业内容的通识性道理和研究方法。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加强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作为工科院校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最好的结合点就是从科学与美术的关系入手。
在众多美术门类中,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与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这两个专题的欣赏教学中,始终可以贯穿着美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主题。例如我们在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可以以“鸟巢”体育场、央视大楼、广州歌剧院等享誉世界而又离我们很近的建筑为例,引导学生了解到玻璃、钢材等新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对现代建筑形制发展的影响。另外,科学技术不仅影响到实用性的美术,它对西方油画的形成、发展、演变也带来了的巨大影响,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对科学的探索促进了写实技法的飞跃。教学中可以介绍学生所熟悉的艺术大师达芬奇,并着重介绍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军事等多方面的不为人所知的科技成就,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了解达芬奇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成果引入绘画,运用透视学、艺用解剖学、明暗晕染法大大发展了油画艺术。而到19世纪后期,打破写实绘画传统的印象主义画派的出现恰恰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光学理论的产生、照相等现代图像技术的发展等,这种变革也进一步导致西方美术由此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流派纷呈的现代艺术时代。
通过加强与学生自身知识的联系,不但能使学生活学活用,也有利于纠正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我又不当画家,学美术没有用”的模糊认识,培养他们对于美术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美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4.结合本土文化弘扬民族艺术
在教学内容中应充分开发民族的、民间的、本土的美术教育资源,把地方性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美术欣赏课程[5]。笔者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各种民间美术、民间工艺、地方建筑等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深厚传统文化的艺术,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专题时,要求学生课下搜寻岭南四大园林的图片和文本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安排部分学生在课上和同学分享所掌握的知识并由此展开讨论。而在中国工艺美术学习部分中,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一些自己家乡的工艺美术资料,如广绣、广彩、石湾陶塑、潮洲木雕等。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了解并热爱自己家乡的美术成就,从侧面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二、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
在美术欣赏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提出知识点与兴趣点相结合的学习概念,并着重于兴趣点的学习。所谓兴趣点的学习,就是不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作通史的精读,而只需要掌握主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某一门类艺术或者某一艺术家等方面,则引导学生作深入细致的了解、掌握与研究。而如何有效地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自觉进入到兴趣点学习方式中,这就要求教师的授课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乐于接受的形式。通过实践与探索,笔者提出教学形式个性化、课堂环境生活化、教学方法多样化等课程设计概念。
1. 教学形式个性化
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除了要求教师个人的语言魅力与人格魅力外,在提供给学生多种观点与信息的基础上,教师也应该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与感受与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提倡学生对知识点提出疑问和进行评判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跳出课程的范围,提出一些其它相关领域的问题,适当引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观点争论,树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人意志。
2.教学环境生活化
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图书馆、资料室、博物馆、实地考察、网络都可以作为教学、学习的一部分,是课堂教与学的一个重要补充与辅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把课程教学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拓宽教育渠道。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或者结合重大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充分发挥美术类社团的作用,为具有美术特长和兴趣的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活动舞台,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联系。另外,还可以利用专题讲座、网络、报刊、橱窗、展板等宣传阵地,强化教育、交流成果、推荐典型、彰显艺术价值,吸引大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6]。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切身体验,获得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传播美的信息、领略美的真谛,从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内在的人文素质。
3.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师对教材主要知识点的讲授、教师个人科研成果与学生分享、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知识疑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件、专题片、影片片段、多媒体光碟)、实物展示、课前教师提问、课后学生发问、课程中间随时互动、走出课堂参观博物馆与画廊、结合教师对各地博物馆及文化遗址考察的图片与个人感受讲授知识。另外,还可根据课堂教学或实地考察布置一些和课程进度相关的小选题供学生课下查阅文献资料、准备教案,课堂上安排少量时间让学生登台试讲,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等等。通过登台讲述,可以增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通过互动,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教师也可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并得到不少的启示。
三、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通识美术欣赏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塑造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为宗旨进行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欣赏水平、拓展艺术思维、挖掘艺术潜能,并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制、适应教育规律、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要加强与课程相关的通识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等相关配套材料的配置,真正构建起适应通识教育体系的美术欣赏课程。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
[2]徐冬青. 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07,(5):44-48.
[3]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成人教育[j]. 2006,(5):
76-77.
[4]李砚祖.素质教育与艺术教育[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