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文化课论文

文化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17: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文化课论文

篇(1)

而反观文化课方面,有很多是与专业无关的知识。在这里,就有一个对文化课定位的问题:是一再缩减文化课呢,还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呢?我们的观点是不应该对文化课进行一味的缩减,而是应该对文化课进行课程改革,转而为专业课进行服务。

为了实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可将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为以下三类:专业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专业文化课指的是从专业课中分离出来的语、数、英等相关基础知识,其目的就是让文化课为专业课做铺垫,以期能够更加顺畅地进行专业教学。看着是多了一个环节,其实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速度和学习兴趣。在学生看来,文化课不再是以前那种被他们称之为“无用”的课程,因为在专业课中要用到文化课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而在专业课中学生也少了在学习专业课时因为术语、英文、公式、算法而抓耳挠腮的苦恼。

那么新的问题就出来了,各个职业学校所用的教材千差万别,就是一个职业学校也往往存在着因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同科目的专业课换教材的现象,并且社会上也难以找到一本为某个专业课而量身定做的基础知识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联合起来,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更好的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下面就以语文课程的改革为例来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仅供同志们参考。

一、遵行文化课“够用、适用”的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结构的支持,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需要。根据这一要求,专业教师要结合专业的特点提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所需的语文知识,以及学生未来就业时在工作岗位能派上用场的语文通用能力和语文职业技能的内容;语文教师则围绕这一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服务工作。

二、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删文化课的教学内容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减少那些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如一些复杂记叙文、部分过于抽象且与生活和工作关系不大的议论文、不容易理解的古文和一些非人文修养所必须诗、词、曲、赋等,一定要改变过去以语文教师自身的偏好确定教学内容的习惯。同时语文教师也不能再象以往那样,不关心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而应该依据不同的专业增加部分教学内容,比如在各专业中开设应用文教学;在会计专业班级可以适当增加“商务应用文”和“谈判口才”等内容;在机械、造船等专业的班级可以适当增加“说明文”等方面的读写内容;在旅游专业、尤其导游专业班级中则可以适当增加“公文写作”、“交际口才”和“普通话”等内容,等等。如果能这样恰当增删,语文这门文化基础课就能做到为专业课和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服务。

三、准确把握文化课的教学难度

除了减少不实用的、非必要的教学内容外,我们还应该适当降低教学的难度。比如古文往往对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应该尽量少教,即使教了,也以能读懂为度,不必深入到对每个字、词意义的多种理解和用法;比如语法分析、课文中心思想分析、段落大意归纳等,对中职生来说也是困难且不实用的;再比如议论文的写作,对中职生来说也有些困难,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害怕,一说到写议论文他们就害怕甚至反感,这部分虽然很重要,但我们可以适当降低要求,等等。这些都是应该从教学内容中删减去,或降低要求的,否则,死抱着以往的内容和难度要求,势必导致学生学不懂,没有信心,继续下去就会是不想学了。

四、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篇(2)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为线索,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主要面向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高职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功能表现为: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国情教育,人文精神培育,思想道德教育。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展了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实践:优化课程内容、推行多样化考核方式、构建立体课程体系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等;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思想认识,丰富课堂形式,融入地方元素等;建立有高职特色的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整体体系和内在,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身修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深刻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等特点,可以从多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分解。本文期望结合高职教育特色,展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分析。

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分析

2.1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要改变之前只将传统文化课作为现行专业课程体系的补充模式,要将传统文化课程提升到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仅开设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理论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其中某些内容深入讲授,开设更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西北大学在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中就形成了一套自己成熟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哲学精神、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课程是民族性教育的直接体现。哈佛大学通过一系列的道德推理和社会分析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俄罗斯也将祖国史、俄语与言语文化作为大学的必修课程,这表明俄罗斯大学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原因就是“重科技轻人文”的影响,认为只有理工课程才能生产实际效益,人文课程没有实用价值。但是,我们发现,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2.2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两种结构模式构成:一是以基础课与专业课为主的“实质构成”;二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为主的“形式构成”。本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形式构成”进行分析与探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优化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结构,可以设置专业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课程。高职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等特点,但是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与耐力,因此,结合高职教育对象等特点,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本文在参考现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必修课为主,以特色鲜明的选修课为辅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依据高职教育特色,应重点关注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2.2.1专业必修课为主。

专业必修课是教育人才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保证,可以满足学生共性发展的要求。比如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学生应该能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儒、佛、道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宗教、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中国民俗文化等内容。无论是高等本科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理论知识。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的特点,更要制定详实、系统的教学计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新颖的教学方法增强高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的兴趣。

2.2.2重视公共选修课建设。

公共选修课是为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爱好,促进学生个性需求发展而自主选择的课程。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比重,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课课程改革与优化的趋势。选修课是围绕专业必修课进行的有效延伸,可以扩展知识面,使学生深入掌握专业技能。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面对高职学生兴趣广泛的特点,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虽然选修课起着对专业课程的辅助作用,但是并不能随意设置,不能只追求课程的热点与新奇。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对传统文化课程理论知识感到枯燥,发展特色鲜明的公共选修课尤为必要。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置符合本校特色的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由此,高职院校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公共选修课要求如下:①强调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内在联系。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基础上,通过拓展新的知识内容,完善巩固专业知识。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在打造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主的基础上,开设了《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鉴赏》及《古代文学专题》等课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论文学知识内涵与表现形式的融合。②选修课设置可以结合地方特色。地域是孕育传统文化的摇篮,不同的地域延续着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赣南师范学院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开设了“中央苏区文艺研究”“、客家音乐”及“客家民俗研究”等课程,实现了地方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传承。③选修课设置应该注重专业背景。高职院校一般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强调专业技能。比如工科类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人文素养,针对这一现状,可以通过设置具有人文特色的公共选修课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针对本院工科背景,开设了《中西方文化比较》、《茶与茶文化》及《诗词之美》等课程。

3结语

篇(3)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一转眼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了半年。回首过去的半年的时间,我觉得过的还是比较有意义、比较充实的,有很多收获,但同样也有失落的时候。总的来说,不论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自己以后的研究方向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下面我准备分别从学习上、科研上、生活上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在学习方面,研一上半学期,我们一直就是以文化课的学习为主,学校为我们开设的课程比较齐全,我们学的文化课主要是公共课以及专业理论课,主要课程有研究生英语、数值分析、机械振动、工程测试技术、有限元分析等,老师的讲课水平都很高,一次讲授的课程内容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给我的知识库增加了很多的存储。因此,在学习方面,我感觉自己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科研及专业知识方面,由于研一期间主要是学习文化课的知识,我们还没有真正开始自己动手实验,主要是帮助师兄师姐们完成一些辅助工作,其中有以下几件大事值得纪念:第一:十月份的时候,在老师的领导下,师兄师姐带着我们实验室成功的举办了“海默杯”辽宁省第二届表面工程技术大赛,师兄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专业技术知识;第二:十二月份,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完成了磁流变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在实验室里和师兄师姐一起工作,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因此,从进入实验室的那一刻起,我就非常注意和他们进行交流沟通,虚心学习他们的一些好的设计方法。最后,在这段时间里,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论文,为以后的课题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生活上,也是收获颇丰。半年来,我结识了很多朋友,我有幸认识了很多学识渊博的老师、师兄、师姐以及同学,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益于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我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乐趣。在业余时间,我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发展业余爱好,拓宽知识面,提升人格修养,为我的研究生生活增添了光彩。

面我总结了自己过去半年的时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主要是自己的收获。同时,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时工作学习还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做事情还缺乏恒心,有时过于急躁等,这些都是我在以后工作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提高的地方。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了,我在总结过去的同时也做好了未来的打算。在未来一年的日子里,我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科研任务上,同时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继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广交益友,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和性格修养,争取早日写出自己的论文,并在自己的课题上能够有所创新,力争做一名优秀的硕士研究生。

篇(4)

在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机构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叫“基础课部”或“公共课部”,属于学校二级教学职能部门,负责安排、承担全校文化理论课教学工作。这种机制的主要优点在于,在文化课教师自身专业圈子内容易形成凝聚力,方便开展同行间学术交流。这在一般的大中专院校没什么问题,但在艺术院校,这种体制的弊端却显而易见———文化课教师无形中与专业教师、专业教育“楚河汉界”,相互隔离。在专业艺术院校,专业首位是铁定法则,这本无可厚非,但这样一来,也易助长学生“重专轻文”,文化课教师觉得自己在学校没地位,属于“第二、三世界”人群,久而久之,就慢慢边缘化,找不着归属和成就感。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举措: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归属到专业院系。笔者所在的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打破专业与文化的藩篱,提高文化课教学的实效性,我校进行了大胆的体制改革与创新,把文化课教师的人事管理权限从基础课部划归到各专业院系。在这种新体制下,文化课教师和专业院系双向选择,专业系自主聘任,文化课教师开始成为“某某专业院(系)的老师”,主要在所属专业院(系)承担教学,教学量不足再酌情跨院系教学(基础课部架构仍然存在,但人事管理权剥离,只总体统筹、指导、协调各文化课教研组的业务教学)。一开始,改革受到很大的质疑,主要来自文化课教师自身的反对,他们觉得自己这个群体本来就没地位,现在被“四分五裂”,担心更势单力薄,更没有归属感,甚至连小群体的归属感都会丧失殆尽。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磨合,这种体制的优势却日益凸显并被实践证明:首先是打破专业与文化人为割裂、不相往来的局面,这种举措能有效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达到优势互补,专文相济。其次,文化课教师利用自己学养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优势参与到专业建设、艺术实践和学生管理中,增强了专业院系的人文氛围,提高了专业院系师资队伍的文化水准和管理水平。其一,文化课教师通过教学、兼任班主任、参与专业建设和艺术实践等,服务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发展,也会慢慢觉得自己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从而感到越来越有成就和归属感。在一些专业,文化课教师甚至同时也就是专业教师,如语文课教师之于编导专业,英语教师之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双语主持方向等等。其二,文化课教师还能在与专业教师、专业教学实践地融入中吸取养分,积累教学素材,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其三,文化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机会无形中也增多了,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了,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在学生中的亲和力、感染力、影响力陡增,教学效果自然容易提高。此外,当专业教学、艺术实践与文化教学发生冲突时,在一个院系也便于协调解决,防止出现专业教学冲击文化教学的现象。

文化课教师要做有心人,不仅要主动了解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还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二者融通的结合点

首先,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专业知识,提高自身艺术素养,成为对艺术能略知一二而不是完全外行的人。教师要主动了解学校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了解各艺术门类特别是所教专业的概况、艺术特点、代表艺术家、代表作品等等。同时,主动培养自己的艺术爱好,积极参加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这样,在教学中贴近专业的例子便能信手拈来。其次,要熟研教学内容,善于寻找专文融通的结合点。从课时分布来看,语文、思政、英语是艺术院校三门权重较大的文化课程,笔者就以这三科为例阐释说明。文学本来就是艺术的重要构成,因此在各门课程中,语文无疑和艺术是最为贴近的,只要有意留心,结合点可以说无处不在。有位优秀的年轻教师,提出了将语文课定位于“人文艺术”课程的理念,认为语文教学应力图寻求艺术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赢”,笔者很是认同。这位教师在教授戏曲文学作品如《牡丹亭》、《雷雨》等课文时,采用“读、演、评、创”的教学方法,甚至将表演教师请入课堂,协作完成课文教学,这种教法实在令人耳目一新,效果不好都不行[4]。思政课是大专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看似与艺术相距甚远,结合点不好找,其实不然,艺术与政治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同在上层建筑范畴,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例如,在导言课讲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时,就可以列举诸如电影《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电视剧《亮剑》、《潜伏》,歌曲《走进新时代》、《北京欢迎你》等等深受大众喜欢的高品质艺术作品来阐释主旋律之于艺术的关系,让学生轻松理解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心悦诚服地认可课程学习的意义。在英语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选用恰当的英文歌曲让学生欣赏与学唱、两人或多人分组带表演地诵读课文、英语短剧排演等,都能自然地达到专文结合。当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文化课紧密结合专业进行教学,这一结合应是“有机”的,即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的专业知识必须与所传授教学内容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而不能为了结合去简单地生拼硬凑、生拉硬扯,更不能为了一味迎合学生口味,把文化课上成说唱逗趣的“仿专业课”,实际上这也是做不到、做不好的,更会偏离文化课本身的价值功用。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从中寻求文化课教学与专业结合的有效载体和途径

目前艺术院校文化课使用的教材大多为统编教材,脱离艺术院校学生实际较远,不能很好适应艺术院校教学,尤其是语文和英语这两门主科。因此,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目标,善于取舍教学内容,以现行教材为蓝本恰当做好“内收”和“外扩”工作,即根据所教专业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职业发展需要来选取教材中的内容并适当增补教材外的内容。这样才能避免文化教学跑偏、脱离专业、脱离学生的状况。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教研室(组)为单位开展教改与科研公关,整合现行教材,确定贴近专业、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合自己的校本教材;更高层面上,可加强校际同行合作与交流,共同编写适合艺术院校使用的统编教材。如果说教学内容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与基础,那么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则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他们往往从美的角度而非纯理性的角度去看问题,因而教学更要强调方法和艺术。各门文化课在教学方法上既有基于学科特点的个性,也有同为文化课程的不少共性。笔者以为,以下几点值得共享:第一,“艺术”地导入教学。即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艺术专业知识,如歌曲欣赏、影视剧作点评等来导入教学,如在思政课讲授改革开放内容时,笔者以明星校友张也演唱的《走进新时代》导入教学;讲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内容时则选择了明星校友雷佳演唱的《领航中国》。第二,善用教学策略与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教师首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亲和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活跃、开放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多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实践性、情境式等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勤思考、会动脑、能动手。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作家保罗•弗莱雷曾指出:“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人。”[5]以笔者经验,艺术院校文化课教学中恰当运用的提问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法、实践体验法等都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好办法,如语文教学中的课本剧排演创评,英语教学中的表演猜词、英文歌曲欣赏学唱、英语短剧排演,思政、历史课的课堂小辩论、三分钟演讲、情境模拟与表演、社会调查等等。第三,充分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于一体,形象生动,视听冲击力强,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舒缓听课疲劳,提高教学效果。制作精美的课件还是一种审美教育,甚至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专业教育,尤其是美术设计、动漫设计、计算机音乐制作、影像等专业。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多用、善用。第四,改革考核与评价方法。与很大程度上受“分数”指挥棒强烈影响的基础教育不同,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完全可以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羁,彻底更新考评观念,改革考评方法。科学的考评应“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即立足于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服务[6]。这就要求我们从过于强调考评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转变为重视考评的改进与激励功能;从注重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日常学习、品德表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纳入考评体系;从以纸笔闭卷考试为主的单一考评形式转变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开放的、灵活的、多样的考评形式;从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主体评价并行;从考评标准一个模子的要求转变为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像思政、历史等就可以采用答辩、调查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信息收集等能力;语文、英语等就可采用口试、作文、展示等形式来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理解和应用等能力;各门课程都可采用全开卷、半开卷和小论文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知识转化、应用、自学等能力,而纸笔考试则宜用于考查学生对常识性知识的把握。

创造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打造艺术院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建立和完善文化课选修制度,适当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

篇(5)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轻视文化基础课的现状,致使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从而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主要基于文化基础课的现状进行思考,并提出改善该现状的可行性对策。

时代催生出高速发展的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得以前所未有的凸显,但职业教育如何保证培养高质量、适应时展需求的人才,是目前面临的挑战和任务。而职业教育为此进行的教学改革,却出现了让大家惊诧的结果:缩减甚至取消文化基础课,全力推行专业课。这不得不使我们对未来中国前途的担忧。

1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

1.1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轻视

高职院校为了强化自身的职业性,从办学理念上轻视文化基础课,强化专业课。时代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很多高职院校在夹缝中生存,为了保证生源,学校就以最新最热门专业来吸引学生,为了留住学生,学校不惜代价缩减文化基础课,甚至一刀切除文化基础课,以此来保证专业课的学时,殊不知这样做违反了人才培养规律,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影响高职教育的教育质量,不利于高职教育长远发展。

1.2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自成体系,井水不犯河水,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有的内容互相重复,有的衔接不紧密,没有为后续课程起到先导的作用。理论与实践分离,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学生无法认识到基础课的功能,不知学以致用,甚至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是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导致很多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开小差,甚至逃课。

1.3文化课与学生的实际脱节

学生对文化基础课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惧怕文化基础课,其原因:一是进职业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对文化基础课学习有惧怕心理,如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数学基础很差,高职学习时就特别排斥数学,还有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最怕写作,高职课程中安排的应用写作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大负担;二是文化基础课的内容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有些知识陈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4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呆板

文化基础课以课堂纯理论教授为主,联系实际少,学生找不到兴奋点。通过实地调查,很多文化基础课老师在讲授课程时依照的是普高的教法,甚至是中学的教法,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无兴趣、对文化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的特点。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以纯理论为主,联系实际不够,枯燥无味,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 高职教育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高职教育中存在的轻视文化基础课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影响学生进入社会的生活前景和职业前景,因此我们应该进行有效的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2.1 正确认识文化基础课的地位

高职教育出现文化基础课不受重视的现状主要源于对其重要作用认识不够。据实地调查,不少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不是真正为教育、为学生,而是营利,这样一来,学校在整个课程安排的时候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尽量多的安排专业课,而把文化基础课搁置一边,因很多家长认为花钱来高职院校学习是学专业学技能的,不是学那些“无用的”、“浪费时间的”课程。对于这样错误的认识,相关领导不是进行有力的反驳,反而顺水推舟。殊不知,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文化基础课也为专业课和学生学习职业技能打好基础。高职生的基础比较差,无法主动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的地位,这需要办学者,学校主管部门进行大力宣传,这不仅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利于高职教育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更是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2 正确处理好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关系

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无论是学校领导层还是教学一线专业教师或是学生都把专业课至于最高的地位,自然就忽略了文化基础课。认为学习文化基础课会耽误学专业课,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观念是绝对错误的,学好文化基础课,会让学生有更豁达的胸襟来面对自己面临的一切困难,能让学生有更宽广的知识理解专业技能,因此,职业教育不能仅限于狭窄的专业技能培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实际需要,开设选修和必修课程,从治学理念上重视文化基础的教育,克服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心理,处理好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的相互关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2.3加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加强自身教学的改革,是摆脱目前状况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学中应针对高职生这个特殊群体,把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灵活结合。如在给营销专业的学生讲授《应用写作》中的:“调查报告”时,可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在进行产品等的宣传和推广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而应做一定范围内的调查、研究,以此导入课程,让学生认识到调查的重要性,意识到这是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从而积极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其次,要加强教育教学方法与方式的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化基础课学科教学中除了要突出和强化实用性外,还要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课外调查、课堂演示等。采用的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另外,选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地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2.4将文化基础课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着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实证明学生很乐意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其实文化基础课与开展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的,但为什么学生对此感兴趣的程度却有如此差异呢?如学生不太喜欢在课堂学习“演讲稿”、“求职信”等的写作,但却对校园举办的相关活动却很感兴趣,参加各类演讲比赛,参加校园模拟招聘会等。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在文化基础课教学时,应结合该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展课堂外的实践,甚至直接指导学生如何更有效地参加相关活动,这样学生将更加积极地投入文化基础课的学习。

参考文献:

篇(6)

一、传统小学体育课的弊端简析

(一)课程设计的不合理

传统的体育课程设计仍是沿用传统的课程设计方法,其内容仅仅为不断锻炼小学生的身体健康,从而忽略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男生与女生在体育爱好方面是有较大差异的,男生通常偏向一些剧烈运动,例如足球、篮球之类;而对于女生而言则更喜欢温和的体育运动,如羽毛球、跳绳等。因此,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不能将全班同学等同视之,而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而制定合理的体育课程。

(二)体育目标的不合理定位

从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时至今日,不乏大型体育盛会的举办,但仍存在不少人对体育活动存在误解。他们总把体育归为一种单纯的竞技项目,而忽略的体育活动的本质,即身体素质的培养。在体育活动中,我们不仅应感受到体育活动带来的个人成就,而是更加关注它给我们带来的身体素质的提升以及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亦是如此,体育教师不应单纯地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该变传统以分数衡量体育成果的观念,而是应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课地位的不断上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方面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这尤其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中。论文格式,体育竞技。当代的学生为了升学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挤压其课余活动时间,小学生亦难逃与此。更有甚者,一些小学教师为了小学生小升初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占用学生的体育课时间,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对学生的今后发展也将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体育课对学生素质培养若干建议

(一)重视体育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1.对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随着世界上各重大体育盛会的连连举办,各小学的体育活动也开展的如火如荼,这就为小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不难发现,由于我国对体育的认知并不成熟,大多数人在观看这些竞技活动时总是忽略运动给选手带来的快乐而关注各选手的运动成绩。论文格式,体育竞技。这种错误的观念很容易影响小学生对体育的看法,造成他们在体育中一位求胜的心态,从而忽略了体育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进取心的培养。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教导小学生不应一味看中比赛成绩,当然,成绩可以反映竞赛的一方面,但不是竞赛的全部,我们应通过竞赛的成绩激励自身奋发向上。

2.加强对小学生顽强意志的锻炼

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锻炼的成效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看见的,而是要通过长时期的锻炼才可达到的。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顽强的意志品质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素质,因此,对于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实现。在体育锻炼或是竞技中,小学生必然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同时必然也要面对承受失败的压力。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此可知,在校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难、勇敢面对失败后,其意志品质必然会得到巨大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对小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其在失败中仍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二)在追求身体满足的同时关注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帮助小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体育并不仅仅是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能达成其效果的,而是要求小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小学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教小学生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鼓励他们在学习之余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

2.在体育活动中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体育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锻炼小学生身体素质之余多加关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长的萌芽期,其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仍要依靠外界的正确引导,同时,由于其年龄小的特点,造成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同时也缺乏一定的团队精神。针对这些,体育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体育竞技活动,如拔河、球类比赛等,让小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并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

3.指导小学生进行正确的体育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所以继续营养的补充以及强悍的身体。论文格式,体育竞技。由于上面提到的,体育教师应鼓励小学生多参加课余的体育活动,但仍应注意的是,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应指引小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参加体育锻炼,以免造成身体损伤等不良后果。论文格式,体育竞技。

三、小结

篇(7)

关键词:语文; 选修课; 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26-001

职业教育是应用型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长期以来,职业学校的文化课程结构陈旧落后,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基本上是全必修和全统一制度,这种做法不符合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而开设选修课是优化课程结构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开设语文选修课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必选、自选3个部分。”“自选部分是为培养学生兴趣和个性特长安排的有关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可选性和教学要求的多样性。”“(内容)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发展特长的需要确定,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修。”这就为职业学校开设选修课程提供了政策依据。

2.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为了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基础性、应用性、发展,使文化课更好地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养成服务,常州市职业教育文化课课程改革从2007年起全面推开,突出文化课为专业文化建设和职业文化建设的有效服务,突出文化基础知识能力在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的实际应用,实行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发展能力。

3.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成绩差异大。以我校2007级新生为例,语文最高分109分,最低分40分;不同专业的学生语文平均分差异显著,其中理科类学生语文平均76.5分,比文科类学生低7.2分。此外,不同专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不同。当前语文课程的材和统一标准,显然还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开设选修课程能有效地弥补教材照顾了共性而较少关注个性这一缺陷,便于与专业教学结合,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4.有利于促进教师成长。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既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积累者、建设者和开发者,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品质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的机遇。它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和固定不变的职能分工,要求教师更新课程意识、教学观念,掌握课程开发所必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吸收当代知识研究的新成果。正是在参与课程开发,进行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自主性和创造潜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获得专业的自主成长和持续发展。

二、职业学校语文选修课的特点

职业学校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语文选修课程不能是普高语文选修课的照搬,普通高中语文选修课旨在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母语素养、引领专业方向、发展个性潜能。而职业学校的语文选修课则要突出以下特征:

1.体现专业特色。2.体现层次性。3.突出实用性。4.体现趣味性。

三、开设选修课的基本思路

1.设置课程与开发教材。在课程设置这个问题上,要强化课程意识,规范操作程序,经过科学的思考、研究和论证,特别要尊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意愿。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需要、专业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设定,不能单纯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出发。简言之,培养目标、学生需求、专业特色是设置选修课程的三条重要依据。

2.创新教学模式。选修课的教学不一定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鉴赏课、活动课、讨论课等多种形式。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声音与图像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动的情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注意为学生创设“用语文”的情境,使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深入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与专业结合的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专业特色,通过项目学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本土文化采风等一系列活动,安排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语文能力。

3.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职业学校从1999年起实行学分制,这为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了便利,同时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由于选修课是临时组班的,实行的是“跑班制”,打破了原有班级与年级的界限,加强教学管理就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选修课指导制度和管理制度,是课程管理的当务之急,只有用制度规范选课行为,才能确保选修课有序运行,提高选修课实施质量。教育行政与管理部门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有专职人员对选修课进行管理,教学管理人员要与任课教师共同配合,加强考勤管理,确保选修课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