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5 21:0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活动比赛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魏培雨 河北金融学院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的心理教育具有重要影响,体育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密切相关的联系。本文就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高校体育教育对
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心理调适
步入现代社会,大学生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多,有学业压力、
就业压力,更重要的是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以至于出现
了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众多心理问题,因而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玩通宵、大量吸烟、喝酒。这些问题虽然在大学生中不是普
遍存在的,而是个别的现象,但是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
以免造成校园普遍现象。所以,积极的开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势在
必行的,教师要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个别教育,不应抛弃他们。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
关系。
1.高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首先,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也是学生,他们也有自己紧
张的学习压力,与多学生不能承受这种学习压力,以至于出现上
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注意听课,学习效率非常低下。接着,
情绪心理障碍。大学生真属于朝气蓬勃的时期,他们的身心不断
发展,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自尊心、好胜心都非
常强,所以会产生跌宕的情绪。再接着,自我认知障碍。由于强
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大学生的认知有时候会产生一些偏
差,这无疑就会形成自我认知障碍。第一,自傲。以自我为中心,
感觉自己是最好的,不容易发现别人的优点,但是会轻而易举的
指出别人的缺点,不屑于向别人学习。第二,自卑。以他人为中
心,感觉自己是最差的,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只看到自己的缺点。
第三,虚荣。爱慕虚荣,并为了别人的夸赞儿沾沾自喜。除了以
上这三点,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人际交往的障碍。大学生渴求独
立的心理往往会造成他们假象的独立,希望自己去认识新的朋
友,然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所以有时会造成人际交往时
的困难。
2.高校体育教育包含主要的内容
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锻炼体魄、增
强体质的主要教育,它主要凭借体育知识与技能来进行教育。通
过体育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在正常的身体增长中所需要的锻炼,
加快身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使身体更好的发展,同时通过锻炼也
可以增加学生大脑竟能的不断成熟,使学生的大脑能够及时的适
应身体的需求,并且这样也是对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新环境的能
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
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扮演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
所以体育教师也必须教授学生关于体育的一些知识和学生的思
想道德修养的课程。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学校的体育教育概括的范
围更广阔了,除了校内的体育课程之外,还必须有课外的一些指
导性的锻炼,并且通过多方面的形式来激发学生们参加体育活动
的热情。体育教育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对学生们
进行教育,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必须要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竞技精
神,要有勇敢坚强、不怕失败,永不放弃的精神,这样才能使深
体育精神共同成长。
3.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积极作用
3.1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育与大学生智力的发展密切相关。体育教育能够促使
大学生开展加强智力活动,同时体育教育和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存
在着一定的联系,而心理活动能力的提高也促进心理活动的开展
与形成。但是,每一位学生是否能够学有所成,不仅仅依靠开展
心理活动,同时还要多加注意非智力的方面,比如: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习观念、学习兴趣、自身独立性等。大学生只有拥
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
3.2 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品格培养和完善
体育教育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体育技能即体育锻炼对大学
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
心,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
对自己有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还可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开阔
自己的胸襟与气魄。开展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在
活动中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使学生在今后
的无论是多么艰难的道路中都能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积极的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不半途而弃。
3.3 体育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追求和创造美
体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够促进大学
生自身素养的发展,所以体育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的发展。美
是大学生比不可少的自身素养之一,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以至
于能更好的增强自身的美感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
4.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影像
4.1 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与发展大学生的心理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由于
智力的因素在教学中起着首要地位的作用,所以要不断地对大学
生进行智力训练,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几近成熟阶段,但每个人有
有所不同,因此要因人而异,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智
力训练。第二点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体育教学一定要注意大学
生的情感教育,大学生还处在情绪波动较剧烈的时期,而且大多
数时候不能进行自我控制。所以进行体育教育一定要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这样才能保障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
4.2 体育教育中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方法与手段
体育教育中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这两种课都有其一定的教
学方发和教学手段。就教学方法而言,包括:多媒体教学法、情
景教学法、师生问答教学法、教师引入教学法等;就教学手段而
言,包括:分等级教学以及考试、课下补习等。
参考文献:
[1]王水泓,杨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探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1).
[2]温怀征.把人文教育寓于体育教学中[J].教育前沿(理论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加剧,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以致严重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人生的成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迫在眉睫。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作者简介:袁爱霞(1963―),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其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我国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包括: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能正视现实,接纳他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合理的行为;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性
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好坏会影响到人生的成败。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靠的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2]这说明了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基石,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将来走向社会,成就事业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不强。在学习的同时,还要面临环境的适应、人际关系的处理、就业的压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稍有不当就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压力,致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从而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1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1)厌学心理。一些学生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人生观模糊,学习目的不明确,求知欲不强,因此,旷课、早退、上课睡觉、干其他事情的现象屡见不鲜,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另外,大学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时间安排等各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因此,进入大学后,容易出现上课听不懂,课后无法自学、考试挂科的现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这种人格方面的缺失,认知能力的不足,行为的不当,适应能力不强,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就业压力大,心理焦虑。随着高校的扩招,人才已不再稀缺,因此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就业压力大已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随着毕业的临近,许多学生心里感到焦虑恐慌,对自己将来能否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缺乏信心。有的学生无法面对这样严峻的现实,选择逃避、酗酒滋事、沉迷网络,一旦回到现实,其内心的焦虑更加强烈。这与我们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能够面对并正视现实,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具有合理的行为不符合。
(3)逆反心理,缺乏责任感。一些学生遭遇挫折时,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简单地把原因归咎于别人、家庭、学校和社会,从而产生不信任他人甚至是对立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向、固执偏激的思维,与常理背道而驰,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如越是家庭、学校、社会要求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越反对;而越是家庭、学校、社会禁止做的事情,一些学生就偏要去做,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责任感。这有悖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中的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合理的行为,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的要求。
(4)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受个体性格、认知、思维方式、个性特征等各方面因素影响[3]。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有了强烈的交往动机和交往需求。然而,由于他们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容易冲动,因此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排斥、嫉妒、猜疑、羞怯、自我封闭,等等。这些问题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和生活。这种认知能力的不足,不能接受并悦纳他人,情绪消极悲观,采取的行为不合理,都是不符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心理问题。
(5)消沉心理,迷恋虚拟世界。大学生进入高校后,需要独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压力,因此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压力和困惑,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尤其是一些性格内向和遭受挫折的学生,更容易逃避现实,沉迷于网络,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成功,找到自我,获得尊重,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这更加拉大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距离。这种缺乏优良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不能协调、控制情绪,不能保持良好心境,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把自己局限在网络这个虚幻世界里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2 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这些主要因素是不可忽视的。
(1)个体的原因。大学生正处在一生之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青年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理论知识、个人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看问题时往往缺乏深思熟虑,过于简单、片面,掺杂情感色彩。当面临多种思潮、多元价值观与各种人生观的冲击与抉择时,心理矛盾冲突不可避免,这些矛盾和冲突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合理解决,就会对心理健康造成损害。
(2)家庭的原因。家庭是大学生人格形成的摇篮。和谐的家庭氛围与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谦虚、乐观等良好的人格特征。相反,不和谐的家庭氛围与独断专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则会使学生容易形成逆反、粗暴、怯懦、缺乏自信等不良的人格特征。
(3)学校的原因。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学生难以适应,这给一些大学生心理上带来了消极影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此外,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无法满足学生需求。
(4)社会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当今社会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社会竞争的加剧、压力的增大、中西文化的冲突、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社会的各种诱惑,等等,这些对他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这些展现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面前时,出现心理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1 个体方面,培育自我价值感
良好的自我价值感是个体适应环境、发展完善自我的重要保障。培育自我价值感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首先,大学生自身应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他们才能以乐观的态度看待问题,不畏艰难,积极进取。其次,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己,发展自我。最后,多参加学校的各项有益活动,如体育比赛、演讲、作品展等,从中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多接触好书,积极向上的音乐,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生活,远离不文明的行为。
2 家庭方面,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坚持家校联系。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3 学校方面,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国际教育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专业教学同等重要,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缺憾的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选课和讲座,使大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讲座的交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自觉地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消除心理障碍的手段。通过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心理问题,防止心理疾患。除了面对面咨询外,还应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通过心理咨询,学生能够拥有健全的人格,阳光的心态,健康的心理。
(3)营造和谐文明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且深刻的影响。文明、积极向上、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是不可或缺的。师生关系的和谐民主、同学关系的团结友爱有益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多举办一些如艺术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激发同学们的潜能,使其才华得以施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增进同学间的友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4 社会方面,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靠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同时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社会理应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 蕾,许 刚,毛 维,祖 磊 .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时代文学,2008(24):22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功能与途径
Abstract: The article mainly the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question which developed to the sports teaching aspect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elaborated the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to the student psychology education's special function, and proposed raised the student healthy psychology in the sports teaching the method and the way.
key word: University sports teaching;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Function and way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且有上升的趋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困扰,纠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和工具。
一、心理健康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 (WHO)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那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2006年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之际,浙江理工大学信息电子学院心理素质拓展中心开展了一次有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在广东高校中,如果算上郁闷、焦虑等轻微症状则高达40%。如此惊人的数字提醒人们,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视,心理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根据高校体育特点,结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高校体育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及各类竞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
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方法与途径
(一)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
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同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应具备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言谈举止、规范的动作示范和热爱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二)精简竞技体育内容,满足不同学生心理需要
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三)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要把学生的“身”、“心”统一到体育课上来,从而使体育课能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教学中要体现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主动而愉快地去学习。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肌肉及体力均在逐年增长,骨骼尚在发育之中,因此,对学生要开展多种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显着差异。因此,锻炼项目、锻炼时间及进度的安排都应分别对待。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竞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我们还通过有意识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比如,在快速跑游戏中,教师不分组、不定项目,可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确定比赛内容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比赛的内容和方法,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鼓励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和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1. 学生健康问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学校体育不仅在健身方面,更在健心方面和适应社会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2. 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运动锻炼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缺陷。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多注意学生的心态,并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治疗。
3. 建议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标准与体育学科的特点有机结合并具体化,制定出适合各种学生群体,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检测和评量。
【参考文献】
[1]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有着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近年来,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甚至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随着高校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的增多以及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失业率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尤为常见,当然,也包括少数大学生的心理变态以及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等方面的问题。论文格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现,校园极端事件屡见不鲜。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每一个大学生在受到专业教育的同时也应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又要掌握养护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也只能停留在学术研究的狭小范围内,使得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难以应用。针对上述情况,应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宏观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入大学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努力使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首先,应当提高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地发展。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应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直接影响整个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真诚的微笑、友善的目光、亲切的赞语营造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中求发展,用对专业课的热情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共鸣,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状态。其次,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难易要适度,教法的运用要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特点,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能力的水平上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
1、课内外相结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活动包括课间活动、课余活动,还有相应的一些竞技比赛和运动会等,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外活动中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加强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和训练教育,一方面,通过课外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发育,增强他们的体质,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的教育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课外活动的开展,对健康教育有着特有的实效性和实践性。
转贴于 2、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发挥学校行政部门、社团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创造一个积极的、良好的班级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如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寝室的评比,“五四”系列活动,“一二九”系列活动,具体包括演讲比赛、辩论赛、火炬接力赛、大合唱,等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并且以这些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使学生们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学生在社会上活动、生活,就必然受到社会心理的影响。目前,一些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不良风气,给学生的心理素质造成恶劣的影响,更有一些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以及不健康的网站等严重污染学生的心理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极为不利。另外,某些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发生了倾斜,如报道大款大腕多,而报道艰苦创业少,报道港台明星多而报道英雄模范少,报道个人奋斗多而报道互助合作少等。以上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学生追赶时髦、盲目攀比、孤僻自私等现象。因此,就必须进行社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稳定大学生的社会心理,使他们有正确的心理选择和取向。
3、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
在大学里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指导。学生入学后,通过辅导员、学生会找学生谈话,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跟踪了解,把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分类归纳,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建立接待制度,完善各种信息服务网络,发挥学生管理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发现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危机的学生要早报告、早干预,以便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以及其他心理疾病。
全社会都应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社会的种种变化和冲击,学生心灵中常常会产生巨大波动:一方面,他们为社会的改革、进步而欣喜;另一方面,对某些具体变化迷惑不解。因此,我们就要在全社会树正气、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变化情况,不断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分析研究,不断充实、完善,并发挥它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作用。我们相信,只要全社会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会有很大提高,而健康的心理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德智体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1.贾志勇。健康教育任重道远。中国学生体育,2004。
2.马建青,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论丛,浙江大学出版社2峨x岭年8月第
【关键词】心理健康;音乐欣赏;大学生;有利影响;途径
据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当代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数开始逐渐呈现一种上升的趋势,社会各界也开始越加的关注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明显的心理问题,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开展的教育工作和一些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更加的迫在眉睫。
一、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我国当代大学生中所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方面:1、学习方面对心里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并且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也一直上不去,从而导致失去学习信心,甚至产生焦虑的情绪。2、自我认知态度的偏差。有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区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而使自己的自我认知态度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差,进而可能使心理上的矛盾激化。3、压力导致的情绪失控。有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影响,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焦虑和迷茫,在这样的压力下,使他们在受到挫折时往往会有一些暴躁、抑郁等情绪失控的表现,甚至会产生一些逆反的心理。4、人际关系所引起的压力。当代的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由于长期的独处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会有明显的缺陷,受到这些交往却显得影响,会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冲突、紧张的现象,从而使他们感到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产生。5、适应和抗压能力差。这一方面主要表现为当代有大部分的学生很难适应新环境,并且一旦受到压力的影响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迷茫并表现的不知所措。随着上述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当代大学生中越发的凸显,大学校园针对开展相关的心理教育工作也显得越发的紧迫。
二、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听音乐在当代大学生的课余休闲娱乐中是非常普遍且常见的,作为一种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对促进大学生智力、人格魅力、积极情感的发展以及维护大学生之间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可以影响人的心理尤其是心理情绪的活动,是当代大学生用来丰富情感交流,并且宣泄不良情绪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消除当代大学生心理上的消极情绪,并且使之转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完善他们的人格。通过科学的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加强大学生的情感强度,并提高他们的情感调节能力,而优美的音乐、欢快的节奏等都可以使大学生的情绪得到放松,使他们拥有良好的心境,从而促进他们心理能够健康发展。情感体验是当代大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最普遍的一种心理活动,同时对音乐的欣赏也有利于他们丰富自己的情感,对音乐的欣赏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调节他们自身的情绪。优美的乐曲,舒缓的旋律可以使人放松身心,调节自身心理上一些不良的情绪波动,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使他们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从而促进对音乐欣赏情感体验的产生。各大学有计划的组织大学生进行的一些音乐欣赏的活动,也是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情感上的体验,从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一项需要长期实施的巨大工程,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组织开展相关的音乐欣赏的课程
通过开展音乐欣赏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可以在欣赏的同时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他们学会自我的心情调节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在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的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激发学生对听音乐的喜爱。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以选择不同类型、不同背景的音乐时学生感受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并且在选择音乐的时候不一定要选取那些世界名曲,可以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音乐作品,从而加强音乐本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2)通过“看”的方式欣赏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用“看”的方式欣赏音乐,而“看”的方式可以包括以下三种:一是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作为教学手段,化原本抽象的音乐形象化让学生“看”音乐,这一过程使声音和情境相互交融,有利于学生深刻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通过“看”音乐的理论知识以及音乐的背景材料来加深对音乐的了解;三是让学生“看”现场的演奏,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音乐教师可以进行一些现场的演奏,让学生在真实的音乐情境中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音乐时一种通过声音的形式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对音乐的欣赏需要靠丰富的想象将无形的声音形象化在欣赏着的脑海中,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课程中,教师要充分鼓励大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所欣赏的音乐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其深层次的内涵。(4)强化学生对音乐的灵活使用。在音乐星上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欣赏音乐的背景设计一些相关的故事,分配角色让大学生进行表演。并在表演中融入原有的音乐,使表演在形式上成为一种音乐舞台剧。学生在表演的时候会学会对音乐的灵活使用,进而学会对利用音乐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
2、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启用音乐疗法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启用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音乐疗法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有针对性的对音乐作品进行选择,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制定有效地音乐欣赏方法对心理上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的消除这些学生心理上的消极的情绪,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教师在进行音乐的播放时,还需要时刻注意那些外表看似平静但实则在平时的表现中隐约会显露一些消极情绪如自卑、自抑、孤僻等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跟踪与心理疏导,从而尽快的消除那些可能影响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并且这样一种通过欣赏音乐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也是各大学校园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进行音乐欣赏课程建设的目标。
3、开展艺术文化活动
例如举办校园文化节和艺术表演大赛等,可以增强学校内的艺术文化气氛,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个人才艺。组建学校艺术代表队参加比赛活动,也是展现学校艺术水平、提高全校艺术教育热情的一大方法。还可以定期举办艺术教育汇报表演活动,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增加校园文化的艺术活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活用学生自办的艺术类社团组织,提高他们的艺术活动实践力。
四、结语
纵观全文我们知道,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比较艰巨的任务,利用音乐赏析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各位老师的长期柔性坚持。各位老师也须要不断地学习,在实践工作中保持细心工作,使用音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理念。
【参考文献】
[1]郭亚,周善美,陈昌文.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铜陵学院学报,2015(05).
[2]何英琴.论普通高校音乐欣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3(08).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据统计,我国现有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278所,在校生达280万人,民办学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高等学校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偏差,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令人担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也影响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因此,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应遵循的原则
所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结合学校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正面教育原则
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
2.尊重性原则
即,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交友性原则
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出现。
4.多形式教育原则
即,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采取多种形式。
5.发展性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
6.以自助为目的的原则
即,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人自助,教师和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不能代替学生解决问题,而应该是从旁协助他们学到经验,并促使其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使潜能充分发挥,迈向自我完善。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1.复杂而又失衡的心理特征
一般来说,被民办高校录取的学生有不少人在高考中可能因成绩不够理想而遭遇一定挫折。因为高考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不见得比考入重点高校的学生差,但由于高考的失利,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选择了民办高校,而这并不完全是他们个人的意愿。这部分学生带着怨气和不服气的心理,进入了民办高校。同时,他们当中有少数也来自于农村,考入了民办高校总算跳出了农门,在心存怨气、不服气的同时,又产生了“考上总比没考上强”的暂时满足感。这种复杂而失衡的心理让他们被动地来到了民办高校。
2.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特征
大学生处于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非常活跃,充满矛盾。在这一时期,由于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加上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与就业等的一系列问题,许多人出现不适应,从而产生种种心理困难,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常见的心理障碍有: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国内大量研究表明,有10%以上的大学生有中度心理障碍,而且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构成了大学校园里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
3.学习焦虑引发学习困难的特征
主要原因是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的学习方式相比有了较大变化,教学内容高度理论化、容量大,教学进度跨度大,最为主要的是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强等。与中学相比,教师辅导和督促的时间少了,给学生的自由空间大了。许多新生面对这一变化,没有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学习方法的变换,学习上仍按中学时那样,期望老师能全面辅导,结果造成学习不适应,甚至引起学习的焦虑。久而久之,学习处于被动状态,引发了学习上的困难。
4.贫困生严重自卑心理的特征
由于民办高等学校学费高于公办大学,贫困生成为目前任何一所民办高校都无法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品尝着各种各样的酸甜苦辣,自尊与自卑的矛盾、人际交往的开放性和自我封闭性的矛盾、渴望友情与孤独情绪的矛盾等,各种矛盾经常困扰着他们。在经济、心理、人际交往和学业的多重压力下,贫困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忧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依赖等心理。部分学生因此成为经济、身心的“双困生”。这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
5.网络成瘾的特征
据调查,由于上网过度,37.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16.9%的学生有思维迟缓的现象,3.1%的学生社会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的意念。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认识、情感和心理定位,这很不利于学生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形成。
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做好新生入学教育
踏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是初次远离父母和家人,有的才开始独立生活,缺乏社会生活经历和起码的卫生知识,学校应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入学教育。主要可从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军事训练、校容校貌校史、校纪校规、品行规范、专业思想教育、专升本及考研情况介绍等,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入手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让他们克服焦虑、困惑的心理,从挫折感中摆脱出来,树立学习的信心,明确学习的目标,引导他们开始新的生活。
2.从不同层面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从学校角度来说,应建立学校、系、学生团体、班级四级心理健康辅导机构。
学校成立心理咨询中心。负责教师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也可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兼任。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包括面谈、电话、网络、信函等方式;指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系级成立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由各系兼职心理咨询的教师指导,由各班心理委员组织。其主要职责是:及时向心理辅导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各班的各种心理问题和不正常现象,调查了解本系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并提出工作建议;协助心理辅导教师开展本系的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学生团体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各院系心理素质较高,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且经过一定专业培训的学生骨干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指导下,联系院系心理咨询机构的工作,调查带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和系心理健康辅导站提出教育和咨询建议;协助处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日常工作;协助各系部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各班级班委会设心理委员。由个人心理素质较高,热心心理健康工作的学生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在心理辅导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指导下,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健康表现,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以关心帮助,视情况向有关教师和心理协会提供相应的信息。
从家庭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应延伸到家庭中去。建议采取“家长与学生同时接受教育”的策略,提高家长的心理教育意识。学校要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教育知识,帮助家长了解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在这个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向家长及时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所出现的问题,使家长与学校能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心理教育工作。
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首先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以教研室为单位,编写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编写和建设。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通过专门的课堂教学,系统、全面、完整、有效地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及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心理健康卫生的一般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及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现实。使学生学会遇到不良心理刺激时,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排解自己的不良心理情绪,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最后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系统有序地落到实处,重点解决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变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为有重点的启发式教育,多给学生以关爱和尊重,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4.建立、完善和妥善保管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在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同时,还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以便准确无误地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心理状态,为今后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打下基础。特别是在新生入校后,应对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测查,建立心理档案,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同时,还应将心理测查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并采用多种指导和咨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进行增补和完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要保密,并妥善保管。
5.多途径地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
学校可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如提供办公室助理、辅导员助理、图书馆助理、后勤部助理等岗位,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的生活补贴。同时,学校可依据一定的政策向学生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贷款等形式,向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提供帮助。
6.积极帮助大学生戒掉网瘾
首先,应针对大多数大学生比较单纯、社会经验少,缺乏明辨是非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等特点,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网络在自己健康成长、成才中的作用,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筛选和科学地利用网络资源,逐渐养成良好的使用电脑的习惯。
其次,加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上网观,做到有针对性地上网,有目标地搜索。
最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让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7.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大学校园应多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各类有特色的学术讲座或报告,各类有创造性的、富有创新意义的比赛,各种体育、文艺活动等,挖掘学校特色,大力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营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感积极的氛围,能够将心思游离的大学生吸引住。
总之,民办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成员的构成也在变化,民办高校将面临新的问题。作为民办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多思善悟,不断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心理变化,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适用于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 刘翠兰.企业集团办学经营模式特征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5-26.
[2] 章竞思,陈铁补,史亚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1999,(5):86.
[3] 陈建锋.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 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8-29.
[5] 易小文,陈杰.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7):256-257.
[6] 王化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2):68-69.
【关键词】心理教育 ;大学生; 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
1大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他们正直青年中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心理尚未成熟,情绪波动较大,而对生活环境、人生、理想、现实等种种问题,面对各种观念的冲突、利益的抉择,许多大学生因苦无良策,处理不当,而陷入痛苦、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有的甚至表现出激烈或异常的行为。
我们通过对200余名护理系的大学生,用症状{——}90自测量表,通过测量可以看出学生中有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倾向、敌对倾向的比例超过50%,抑郁、焦虑、偏执的情况也较多,可见,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大问题。
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情绪问题、意志力问题、自我统一性问题及行为问题,在个体身上,表现为孤独、失落、空虚、抑郁、无助、绝望、矛盾、焦虑不安、心绪不宁等情绪反应及失眠、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控力减弱或尚失,缺乏持久性,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等生理现象和行为特征,另外,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对权威师长有一种本能的“推拒”心理,他们遇到问题,往往不是求助于老师、父母或组织,而是找同龄的“知心朋友”,内向一点的则完全依赖于“自我调整”,这种求助和调整仅限于朋友及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往往带有盲目性,效果也不理想,还可能导致情绪恶化,在学生中出现的一些精神病患者以及发生自杀等恶性事件,往往是错过了调整的最佳时机,或没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和干预造成的。
随着现代化社会各方面竞争的加剧,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过去只注意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和智力素质的培养,忽视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社会环境,提高承受各种影响和冲突的能力,增强心理素质,使他们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真正成长为跨世纪的高级专门人才。
2大学生的心理教育
普及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大学生自我调整能力,这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容,在大学里,要有计划、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等有关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了解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懂得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意义,更多地理解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方法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素质,增进心理健康,这是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整能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性工作。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可以通过选修课,举办讲座或指导自学等方式进行,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当堂对学生中的一些共性问题,给予指导和咨询。 转贴于
3加强心理训练,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多半是从学校到学校,许多人的处境一直是比较优越的,他们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练和考验,没有遇到过挫折和打击,因此,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较低,挫折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长期受传统的“家长式”教育的影响,许多人个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大学生中人际关系敏感率较高,与此也有密切的关系,要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特别是参加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去展示能力,增强自信,磨练胆量,培养开朗、积极的个性。我们还通过心理测查,有专业人员参加对重点学生,多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对情况比较严重的学生可以采用集体训练的方法,进行训练和调整,设定情境,反复磨练,在战胜困难中确立信心,重塑自我。
4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加强危机干预,对刚出现问题的大学生,要借助心理咨询,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他们消除、矫正或缓解各种心理问题,调整异常的行为表现,从而促进个性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比如,大学生的人际恐怖问题,可采用系统脱敏法来解决;考试焦虑问题,可通过认识领悟方法来解决;神经衰弱问题,可以通过松弛方法来解决等等。高校的心理咨询,一般包括学习方面、工作方面{就业问题}、人际关系方面、生活方面、恋爱方面及疾病和康复等方面。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渲泄郁闷、倾述烦恼、寻求理解与慰籍的场所,并给予行为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身弱点,获得心理平衡;帮助他们更多地了解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够干什么,哪儿是自己的最佳位置。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是什么,如何促进个人潜能的发挥等。近年来,高校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了专门人员,开展的工作也是有效的,由于因为心理咨询机构遵循保密,尊重理解互信等原则,十分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又能切实为大学生们排解困惑和烦恼,因此,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们说:过去遇到问题,找父母怕不理解,找老师怕挨批评,找同学又彼此彼此,还怕被人笑话,现在找心理咨询老师,倾诉对症下药,还没有泄密之忧,许多大学生把心理咨询老师当做贴心人,心理咨询在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疾患、开展学生潜能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5建立心理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