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5 23:22: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中生劳动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数学 探究能力
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能力提升的有效“阶梯”、是进步发展的重要“通道”。人才作为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学科作为必修课之一,是以学习能力培养为根本追求和核心要义的基础科学。学生主体在认知数学知识要点内涵、掌握数学问题解题技能的进程中,需要良好的动手探究、思维探析等能力素养作为保障和支撑。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主体探究能力,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根本要求和现实任务。现简单论述对初中生数学自助探究能力培养的见解和思考。
一是营造生动教学氛围,以景触情,催生主体探究内生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外部学习环境,对学生主体的内在学习情感起到潜移默化的渲染作用。发自内心的自觉探究行为,需要良好、积极的内在情感进行促动和趋势。决定了数学教师培养初中生自主探究能力,不能利用教师的权威,要挟学生主体强行入轨,开展探究。从初中生情感发展实际出发,科学营造良好、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通过情感促动、情景渲染等方式,提振初中生探究实践内生潜能。首先建立平等和谐师生关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师生距离,减少课堂压抑感,增强课堂融洽感,将初中生与教师的和谐关系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知任教学科的情感,为主动数学探究打下思想“基石”。其次重视生动场景搭建。学生主体对事物或现象充满“趣味”、产生“好奇”,才能自发探究解决。教师要有效利用数学学科的生活底蕴、应用之美、直观趣味等特性,借助现代化教学器材,予以生动展示和呈现,吸引他们的“眼球”、挖掘他们的“潜能”、促动他们的“意识”。如“轴对称图形性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分析、案例探究等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要让初中生主动认识和探知轴对称图形性质,通过情景教学法,借助电子画板,运用教学软件,将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予以呈现,让初中生直观感受图形的特点,从而内生主动探究情感。
二是实施互动教学方式,以导促学,引导主体深入探究实践。课堂教学的两个重要构建因素分别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二者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始终处于双向互动的发展状态。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推动学生主体更有序、深入地探究和实践。教师要培养初中生主动探究数学的情感和能力,就必须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发挥教师课堂引导、指点的主导作用,在有效、有序、深入的“引”和“导”的进程中,推动初中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如“图形的平移性质”数学探究课教学中,教师采用师引生探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实践教学活动:
师:借助多媒体器材,向学生演示某一图形平移的动态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图形平移后的特点。
生:进行图形前后对比观察,思考总结出观察结论,即图形的位置改变,但图形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
师:提出本次探究课的任务内容:平移前后对应点、对应线段及对应角之间在做怎样的变化。
师:利用教学软件演示课件,要求学生观察图形的四条边位置、对应线段之间的关系?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
生:根据教师探究任务,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共同探讨平移的性质,开展讨论分析。
生:相互之间合作讨论,得到结论:①变换前后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②变换前后的图形全等;③变换前后对应角相等;④变换前后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
师:总结提炼图形平移的性质内容。
以上探究图形平移的性质活动,通过设置问题的回答,学生直接观察得出性质;有助于初中生对平移的基本内涵和基本性质这两个重点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初中生能动探究能力提升。
三是开展问题讲解活动,以题为介,积淀主体有效探究技能。常言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学生主体要自主能动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既需要学习情感作为思想保障,更需要探究技能作为能力保证。探究技能及探究方法的获得,可以利用数学问题这一有效媒介,进行全面、深刻的掌握和获取,从而为初中生主动探究、有效探究提供有效的方法指导论。
问题:已知A,B分别是直线Y=X+3上的两点,点A的横坐标为1,点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坐标为B1,求直线AB1的解析式以及ABB1的面积。
初中生感知题意,得到其基础认知:根据题意提供的条件内容,涉及一次函数待定系数法及图像的坐标特点等内容。
教师进行点拨,指出:“要求直线的解析式,需要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函数解析式求法;要求ABB1面积需要确定他们的坐标点及边长。”
初中生再次深入研析,得到其解题路径:“要求直线的解析式,首先要求得A,B的坐标,根据对称点的性质可以求得B1的坐标,然后运用待定系数法求得函数的解析式;求ABB1的面积,可以采用构图法,过点A作x轴的平行线,过B作y的平行线,过B1作x、y轴的平行线,然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等于矩形面积与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的差求得。”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提炼解题方法:“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图形的面积,可以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和差进行计算。”
教师利用问题发散特性,对该问题进行衍生变式,组织初中生进行巩固练习,以此强化和提升初中生探究解析技能和水平。
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涵之一,教师要将探究能力培养作为学习能力培养重中之重,充分利用教学要素特性,构建有效课堂模式,组织和推动初中生有效探究,提高初中生数学探究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行为习惯
一、前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是补个或缺的一部分。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道德,是一个人良性发展的必要保证,也是提升人的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初中思想品德可的开设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共同的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保持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其重要。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概述
1.初中生行为习惯现状简述
初中生成人感和幼稚性并存的心理特征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和不平衡感,主要表现为极强的叛逆行为和心理封闭现象,这使得初中生极易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目前我国初中生不良行为习惯普遍表现为以下不良方面:第一,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初中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不主动、不坚持的状态,对学习的不伤心必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养成;第二,缺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意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导致其对物质追求越来越旺盛,吃喝衣物的攀比心极强,比如在初中生流行的生日派对,很多初中生为了办独一无二、奢华有面的派对千方百计从父母那里要钱甚至骗钱,造成极其不好的影响,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第三,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表现为对父母长辈的不孝敬、对师长的不尊重等,没有耐心和礼貌,没有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
2.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内容
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指的是普通初中所进行的为培养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①。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分为学习习惯的培养、生活习惯的培养、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思想道德的培养、消费习惯的培养、体育、劳动、卫生方面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心理障碍调适能力的培养等。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思想品德课的开设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以促进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根本上是一种综合的相对开放的学科。但是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违背了该学科的开放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思想品德课的课程模式应进行一定的改革。在教学模式上,教师应该改变常有的“照本宣科”模式,从书本中走出来,将书本上死的知识“变活”。这要求教师注重实践,把自己的定位准确到“引领者”上,而非“掌控者”。未养成初中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实现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思品课堂上进行专门的礼貌用语教学,让学生自编自演特定的情境,练习礼貌用语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情况。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播放教学短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记忆。另外,教师应落实“因材施教”的素质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整理和探索,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中建立有效的姿萁峁雇,又该如何有效的将知识结构网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并取得良好的教学结果,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全面发展。
2.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抓住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尤其是对初中生严重的叛逆心理的处理上,于是出现了很多教学误区,比如对学生进行惩罚。教师应该在于学生的相处过程中扮演多重身份,即是学习上的引领者,又是生活上的好朋友。尽量避免与学生发生冲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善于鼓励学生,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将良好的行为习惯展现在教学过程中。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任何人的教育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尽管在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成熟度较高的学校教育系统,这样不代表着家庭教育的无用化,相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可脱节。思想品德课堂的有限性使教学任务往往无法得到彻底的落实,因此初中生要想养成良好品德还需要得到家长的配合,课内课外双管齐下,事半功半,实现有机学习②。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教育方式要求下,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在接手每一批新学生的第一节上,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或者家乡,一方面可因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特征,另一方面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家长则可以注意与孩子的沟通,要耐心的听取孩子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等。
四、总结
总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提升个人的魅力,促进人的良性发展,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来讲都是其能否屹立不倒的重要保证。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符合新课改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引起学校家庭的重视。
【注释】
① 陈德名. 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 文教资料,2008(19):101-102.
初中生 综合素质 评价
教育是帮助人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但要教人知识,让孩子具有知识技能,更要育人品德,让孩子学会做人,具有爱心和个性;教育不但要关注当下,更要着眼孩子们的未来。因此,对初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全面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发展状况,并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研究制定并实施了一套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现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和标准
1.评价内容
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与其对应的评价要素及标准,具体内容如表1:
2.关于评价标准的使用说明
(1)道德品质方面。凡有违法犯罪或经常性违犯校规、校纪并受到学校处分尚未撤销的,此项直接记D等,其他按表所列12项评价标准考量能达到80%以上(即能达到10项及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即达到8项及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即达到7项及以上)的记C等,余下记D等。
(2)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分别按每方面设定的评价标准项数,能达到80%以上的记A等,达到70%以上的记B等,达到60%以上的记C等,其余记D等。但对D等级的评价特别是公民素养方面,仅限于个别学生,且能给出明确解释。
(3)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等级均在B等以上且有4项为A等的定为优秀;等级均在C等以上且有4项为B等的定为良好,余下的定为合格;等级均为C等和D等的定为不合格。
二、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进行,以班为单位按照上述评价内容和标准开展工作,方式为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班级评价工作小组综合评价。评价时要认真查阅有关原始资料,如班主任期末评语,学生个人奖励或处分的原始记录,担任校、班、组干部、参加校内劳动、活动的证据,学习计划、总结、反思、期末质量监测成绩、小论文、小制作和学生个人成长手册,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班级评价工作小组成员要针对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初步结论及其相关事实,通过集体研究,确定所评价的各六个方面内容的等级,再依据六个方面的具体等级决定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工作委员会,经过更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后作出决定。
评价结果出来之后,先将评为优秀的学生予以公示,其余档次的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公示时间为一周,待学生及家长无异议后再记入学生个人成长手册。
三、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运用
1.依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写出评语,其中可以包括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列评价要素中未涉及的内容,尤其应突出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一、劳动是每一个的必然归宿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刘天成.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报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培养 学生 动手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探索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多动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亲身参与”的“体验”,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事物的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1.从“改”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改革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从“改”字入手,让动手改变教学理念,变结论式的教学为过程式的教学。根据教材的内容,分步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和考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实物标本、观察实验现象,考察工农业生产的实际,并动手实验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学、讨论、分析和综合、汇报交流和总结,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例如,在教学《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一文时,介绍环保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讲生物圈、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生物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方式,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让学生走出教室,让思维融入自然,开展调查新老城区环境的活动。通过调查学生初步得出植物对人类的重要性,舒适的环境最重要的八个方面是:空气新鲜、没有污染和臭味,宁静,没有噪声,丰富多彩的绿化,与水景接近,环境美丽而整洁,具有历史古迹,有适于人们散步的场所和空间,有游乐设施,最后得出环境建设应“以人为本”。
2.从“情”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情”入手,就是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感情,由情到心灵感召,端正学生动手能力的正确态度。如在讲述环境保护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场、城边的卫生死角和国家示范花园式小区。垃圾场周围难闻的恶臭味,蚊蝇乱飞,不时地停在学生们的身上;而花园式小区内,空气新鲜,鲜花飘香,景色迷人。到环卫处走访清洁工,并参加公益的卫生劳动,让学生体会到优美的环境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和环境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同时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优美的环境来之不易,平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们自学成立了环保小组,利用节假日到环城公园进行环保宣传和帮助搞好环境卫生。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家畜养殖专业户,参加家畜养殖厂的建设、牛羊的培育、喂食、治病等劳动过程,让学生们在辛勤的劳动中,不知不觉地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真实感情。
3.从“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大家知道,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之一,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养成动手能力好习惯的动力之一。例如,在学习到八年级《空中飞行的动物》时,大多数昆虫具有飞行的翅,上课时向学生们展示教师制作的多种昆虫翅的形态标本;学习叶的结构时,展示各种塑封的叶型书签和叶脉书签,并以少量赠送给学生,这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纷纷要求学习制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向学生介绍捕捉昆虫的方法,标本制作的方法。学生们在课余捕捉到的昆虫、各个季节采集的叶片都送到生物室,亲自参与制作。通过这一有趣的活动,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了生物标本室的种类和数量,更重要的是逐步养成了学生自己动手的良好习惯。
4.从“巧”入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动手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动手能力,可以由模仿引导到创新。创新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模仿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到《昆虫的标本制作》后,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模仿制作,而要动脑筋创造性地制作别人没有制作过的新的昆虫标本。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各种昆虫,制成造型各异的标本,还利用蝴蝶的翅粘贴制成生物进化系统树,充分展示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再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时,教师展示池塘生态系统的模型,学生根据池塘系统模型分别模仿制作了池塘生态系统,创新制作了校园生态系统、稻田生态系统、丘陵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等。在制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利用纸工、石膏、塑料等材料制作了许多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模型,使生态系统的生物体栩栩如生。这样由模仿到创新,又亲自参加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将不断得以培养。
5.以“评”入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质量
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评价,很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参与了实验的设计、步骤的考虑、材料的筛选等各个环节,方案制定好后,让学生充分讨论,评出他们的优缺点,抓住他们细小的闪光点,予以赞许,让学生享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如在开展鱼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活动内容较多,有观察鱼鳍内的血液流动、认识鱼的外形及各部分的名称、探究某一鱼鳍的作用、观察鱼呼吸时的水流方向、解剖鱼并观察鱼的内脏结构、制作鱼的浸制标本,要求每一小组设计活动程序,写出每一个实验的实验报告,最后逐一进行评议。评议先在小组间进行,后大组间,评出等级,标本最优者将存放在学校的生物标本室,向学生们展览。这样,每组学生的参与热情都很高,都开动脑筋,都想以最优的方案、最佳的标本取得好成绩。
6.以“勤”入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要想让学生多动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就要设法搜集足够多的动手素材和实验器材,创造条件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平时注意勤收集动植物材料,如树叶、果实,捕捉一些昆虫等,这些不起眼的材料等到学生需要动手做实验时就大有用场了。
7.小结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努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更有利于张扬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同时也有利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淑学.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内蒙古教育,2010,(10).
[2]宋凯波.让初中生物教学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5).
[3]徐精合.实践活动让初中生物教学更有吸引力[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0,(02).
【关键词】生物实验;用心;有效课堂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注重实验是学好生物学的关键;初中生物实验的开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的实验态度,并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但是,面对当前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学现状,特别是农村初中生物实验仪器和药品的配备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生物学科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必须积极主动探索各种有效策略,才能将课标中要求的实验做好。通过几年的生物实验教学实践,再加上自己的学习、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可以使生物实验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1、用心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俗话说的话:磨刀不误砍柴工,要上好生物实验课,首先要做好生物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1.1 制定实验计划,做好早期准备
实验课前材料准备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在新学期开始就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制定实验计划,尽早采集、购买有关的实验材料、药品和用具。需提前准备的应尽早准备,以免实验时措手不及,影响实验课的正常进行。如:《观察变形虫》的实验,必须在实验课前三周开始培养,要多准备几份,以免出现实验材料不理想的情况;还有些材料受季节性局限,需要先行培养、采集、保存、自制等准备工序。如: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
1.2 自主创新,做好自制教具、寻好替代品
农村初中实验器材短缺陈旧,实验药品匮乏,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发挥想象,依靠身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理,制成直观教具;利用市场上或家庭中常见的材料器具作为实验替代品。如:在讲到植物叶片气孔开闭时,可以自制“气孔的张开和闭合”模型来辅助教学,材料很简单:长条形气球、缝衣线、打气筒等。此教具制作简单,演示的效果形象、逼真。再比如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总结出用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
1.3 认真制定实验教学目标,精心备课
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既考虑是否符合教材、大纲要求,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认知、技能和情感三大目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缺少哪一个都不是成功的实验课。其中,认知目标是巩固、加深和适当扩大已学过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技能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技巧和独立工作能力。情感目标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热爱劳动,热爱乡村,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实验教学的备课是教师对各个实验项目详细而周全的具体准备工作,备课时将实验的项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的仪器、药品、用具、实验步骤与过程及其实验注意事项等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考虑,编写成教案。
2、用心生成切实有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2.1 思想准备工作
初中生依然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农村学生更是对实验充满神秘感,对上实验课非常感兴趣。但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只是好玩,缺乏科学态度。这样不仅使实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可能出现安全事故。所以,实验课开始时教师必须先反复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向学生讲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另外还可以进行简单的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也可先进行实验示范,说明目的、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总之,要尽力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实验习惯和良好的实验作风。
2.2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有创意地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踊跃提出问题。那么这不仅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中学会创新,而且能使学生在这种“问题”的教学中,从小养成问题意识和勤于动脑思考问题的习惯。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粉笔画、挂图等使一些生物学科的“术语”与“形体”相结合,适合学生的识记特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语言也很重要,不仅要做到严谨、科学、精练、准确,还要努力做到幽默、诙谐、生动风趣,使之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观看实验过程,有目的的慢放、重放或静止在某一画面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总之,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安排,灵活掌握,要多种手法柔和在一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紧凑有序,浑然一体。
2.3 巡视指导,培养学生上好生物实验课的自信心
在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大多数时间用于对学生的巡视指导,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积极思考。另外对于那些操作技术较强、难度较大的,有的同学会产生畏惧情绪,缺乏自信心。改变学生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是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师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教师要重视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实验操作的难易度,应让学生先做容易的实验然后做难度较大的实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信心。(2)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让兴趣小组的同学做难度较大的生物实验,这样起传、帮、带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上好生物课的自信心。
2.4实验总结不能忽视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总结时应注意做好实验报告结果,实验情况评价,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性错误,要及时纠正并加以强调。最后指导学生整理实验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布置学生清洗仪器和整理用品。
总之,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农村教师也可以有效并且成功的利用每一个实验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实验技能,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教学龄前法 情境模拟法 特点 步骤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88-02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特点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掌握的一定法律知识,认同祖国,从而能健康地成长,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初中思想道德教育有自身的特点:
1.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不能教条教学
(1)情感:初中生的内心体验已丰富。他们对社会性的、精神的需要范围扩大了,对需要的质量要求也提高了。
(2)自我:由于发现了不同于外部现实的内心世界,所以初中生便产生了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欲望和能力。他们开始较为强烈地关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据此确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方式。
(3)思维:初中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很不成熟,主要表现是学生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或者毫无根据地争论,在论据不足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怀疑一切;或者他们考虑问题容易犯绝对化的错误,甚至对人对事容易有偏激情绪,常常抓住一点而不及其余。
初中生在情感、自我、思维三个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如果在思想道德教学上仅仅开展教条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心体验要求,也不能引起学生客观地评价自己,还容易引起反感,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2.初中生自身学习的特点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1)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已能根据教学要求去观察某种对象和现象,并能稳定地长时间地去进行思考。他们在观察时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较为全面、深刻的分析,并能把个别事物同一般的原理、规则联系。
(2)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初一年级以上的学生记忆服从于识记的任务和教材的性质,并通过理解来掌握教材内容和各部分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已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恰当的判断和进行归纳或演绎。有的学生还能够不受事物的具体情节的局限,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提出假设,进行推理和论证;有的还能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科学实验,做出判断和推理,从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优秀的初中学生也能有近似科学的预见或理论的创新。
初中生自身学习的以上三个特点决定了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完全依赖老师的讲解,而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通过感知活动,运用逻辑思维,理解需要识记的知识。
3.初中思想品德的灵魂教育本质要求教师强调学生内心体验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要塑造人的灵魂。和其他学科相比,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灵魂教育,所以,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必须要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
二、角色体验法适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特点
角色体验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设置一定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教学法。角色体验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将深刻的理论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体验,通过学生的品德践行和生活实践,促进思想品德的知行统一。它适用了上述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适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教条教学的特点
角色体验法是模拟真实问题,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诊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仅能从角色体验中获得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益处,而且能从讨论中学会与人沟通,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适用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尊重学生独立思考有真实的细节
角色体验教学法是把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决策者或解决问题的地位,认真对待所扮演角色所面临的人和事,认真分析各种数据和错综复杂的案情,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适用了初中思品德教育强调内心体验的特点
角色体验教学法中教学的主体应是全体学生,教师的责任是选择组织好情境,组织和指导好课堂讨论,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角色扮演的特定环境中,对角色所面对的问题进行讨论、争辩,并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促使学生刨根问底地找到最佳答案。因而,它强调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思维,强调主动学习,强调学生的内心体验。这样可开拓学生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角色体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主要应把握好三个步骤
1.明确教学目标
即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教学目标可分解,既要清楚通过角色体验要解决教学大纲中什么层次上的什么问题。
2.选择好情境
选择情境是角色体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情境选择的好坏决定着角色体验教学的成败。情境要明确体现出学生解决问题时所显现的能力水平;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态度的改变,还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和状况。
3.组织实施
(1)要善于提问。注意问题设置的广度和深度。问题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最近发展区很好契合。从一个问题开始“引爆”,打破已有的均衡,使之困感、使之迷惘、使之失衡。然后,通过学习、讨论,建构起新高度上的新均衡,同时埋下打破下一次均衡的因子。
(2)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思考内容、想象空间和思考时间。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和想象空间,并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思考。
(3)要善于总结。应该从有富有意义的情境出发,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经历问题后,不知不觉地脱离具体升华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使生涩的概念、原理真正走进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政治的力量撞击心灵。
四、角色体验法教学的情境设置应把握的五个原则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情境设置时应注意把握五大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情境设置应以正面教育为主,反面教育为辅。多设置有利于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和社会主义信念树立的情境,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境。设置情境应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例子去激励学生。
2.及时性原则
情境设置应紧跟形势,是发生不久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如在讲到热爱祖国时,可结合当前金融危机下,我们党如何千方百计刺激经济,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运用这种新鲜的时政新闻,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3.真实性原则
引用的案例应尽量真实具体,不宜胡编乱造,要注重典型性。如在讲要尊敬父母时,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以及此案引自何处,做到真实可信,现实感强,具有典型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4.趣味性原则
所设置的情节应生动有趣,生活化、通俗化,适应学生的接受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使学生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