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0 19:11: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原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原则

篇(1)

关键词:;情趣教学;活动性;游戏性;开放性;自主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102-02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语言学习本身是较为单调枯燥的,而一味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务必使学生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只要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就有求知欲,没有兴趣就不会有求知欲,学习热情大减,从而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初中英语进行情趣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多变的教学中,始终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这样,对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情趣教学呢?我从下面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1.情趣教学的内涵

情趣包含性情,感情,兴趣,志趣等。而情趣教育是指教师用自己的教育和爱心来培养和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学科的一种积极情感;同时,又指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着的一种好奇,好问,好学的求知热情,使学习成为学生有情趣的活动。因此,情趣教育其实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要求整个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音,语调,语句的传授和训练,而且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和智慧潜能的开发,是社会交往能力的早期培养。初中阶段也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迅速提高。因此,我们在情趣教育的探索中,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2.初中英语情趣教学原则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趣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即愉快性,活动性,游戏性,开放性,自主性和差异性。

2.1愉快性原则。首先,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将学生潜在的需要和兴趣激发起来。称赞英语学得好的学生,表扬他们学习上的优点,学生自然愿意学得更好。对于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也要给予鼓励,以使学生体会学习带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其次,教学要形象,直观。直观是遵循人类心智发展的顺序。尤其是初中学生更要形象,具体和直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爱好。

再次,教学还要联系日常生活,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从而得到快乐,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又不过度加重其学习负担,使他们感到快意。

2.2 活动性原。学习英语应在学生的交往活动中进行。让学生在交往中,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进行语言交流,即可以提高语言交往的能力,又可以增强兴趣。这里的活动有两层意思:1.指学生自身的活动。2.是学生和他人的合作活动。英语学习,不仅帮助学生用英语去认识各种事物的名称,而且更要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中,提高语言交往的水平。过去的"哑巴外语"和"聋子外语"的弊端就在于活动太少,交往太少,互动太少。

2.3 游戏性原则。游戏在学生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游戏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雏形,模拟,预演的作用,而且是自动,自主,创造性活动,对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坚持游戏原则,使学生在自由,愉快,活泼,充满情趣和幻想的教学中得到完满的发展,是父母和教师的重要责任。

2.4 开放性原则。传统教学形式太严格,古板,教材,教师,教室等都是别人规定的,固定化的,这不利于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实行开放性教学,不仅要在课内进行开放性,使学生无拘无束,人人争着开口发言,活跃思想,丰富想象。而且,还要十分重视英语课外活动,这些活动组织得好,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和社会交往的范围,培养学生自主,自律和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2.5 自主性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现在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就是说,教师心中时刻装着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无论在备课,在课堂教学,在课后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分析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并用学生的学习效果来检查自己教学的成败,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

2.6 差异性原则。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非常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差异也是不可忽视的。个性差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6.1 认识方面存在差异:

(1)智力因素方面:指学生智商方面的差异。

(2)语言学习潜力方面:一个人的语言潜能好,就能较快地掌握所学外语的听,说,读,写技能。

(3)语言学习策略方面:指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也就是指学习者直接和间接地应用于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词汇和语法的能力。

篇(2)

关键词:评课;中学教学;原则

中学教学评课应秉承些什么原则?这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由于参与的人数多,涉及的教学领域广,对于“中学教学评课原则”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教改春风劲吹的今天,对于一些中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评课成了看似简单却使人迷茫的问题,总是仿佛“雾里看花”。评课是一门艺术,其原则掌握得好不仅可以使授评双方都受益匪浅,又能增进同事之间的情谊。反之,非但不能达到评课的目的,还会影响同事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评课时心中把握一个“恰当的原则”就成为了成功评课的前提条件。下面我谈谈对此的几点看法。

1.实事求是原则

评课只是一种学术和专业技能范围内的评价、讨论和交流活动,不应涉及人情世故等不必要的外在因素。评课时,要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恰如其分地进行评议。[1]评课者要本着公平、公正,尊重客观事实,只对课堂本身和教师本人负责的态度,做到“一碗水端平”,绝不能因为顾及面子、资历等因素,有所保留和隐瞒,从而降低甚至失去评课本身的价值。[2]如果脱离实际情况,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价,教师就会感到不公平、不服气,甚至影响工作情绪。[3]一般来讲,应当首先对于课的优点给予充分的具体的肯定,随后,再提出有待改进的机会点。优点要找足,使执教者信心更足;缺点要商榷,说明原因,指出应当如何改进。[4]

2.同理心原则

这个原则的提出,被学者们认为是对评课目的的一种具体展现。我们之所以会进行评课,最主要的目的当属发现执教者的问题,并帮助他去改正,以得到切实的提高。应该承认,课堂上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执教者精心准备,付出大量心血而呈现出来的。每位教师当然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可以十全十美,无懈可击。但是,在实际评课中,由于教师个体差异和评课者的眼光各异,这始终只能是个理想的状态。因此,在评课时,我们应当站在执教者的角度,怀揣一颗同理心,给他一个中肯的指导意见。同理心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感同身受,意味着深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意味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味着己所欲也不一定能施于人,意味着推己及人,推心置腹。[5]让执教者在一种融洽的气氛中、在充满“轻松”的心理状态下感觉到你的善意,在春风化雨般的评语中得到信心,从而接受你的意见。[6]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评课的目的,让执教者与评课者相得益彰,教学相长。

3.激励性原则

美国前总统威尔逊曾经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不难看出,自信对于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性。在教学上,同样如此,激励性性原则正是帮助执教者建立自信心的不二法门。对于这个原则,我们应该从评课的目的出发考虑。一些学者提出了评课首先要理解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7]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而不要让他听后感叹:这辈子再也不上公开课了!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听课与评课的目的是促进授课人和听课人的共同进步,特别是学校教研组内的听评课,是针对本校的教师发展而开展的工作,是发现教师教学特色和存在问题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任何一节课,都不会一无是处,即使效果一般,只要评课者用心,也总是能挖掘出授课老师很多的优点和亮点。评课时,要将这些积极的因素传达给受评者,然后再委婉的建设性的指出课堂上的不足之处,比如:“您的声音很洪亮,特别好,但是,如果能再注意一下抑扬顿挫和语速,就更完美了。”但凡事都有个度,坚持评课时的鼓励性原则,不是说必须做个“滥好人”,尽拣好听的讲,假话空话满天飞。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性错误还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来。而对于小小的失误,如口误或笔误的过错,授课人已意识到或马上纠正了的错误,评课时能不提及的,不提也罢。以优点的发扬带动缺点的改正,以长处的发展带动短处的弥补。

4.针对性原则

正如上面所谈到的,评课者不能做“滥好人”,因为那样毫无价值,对受评者教学技能的提高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认为,评课更要切忌乱侃,瞎扯乱侃,当“婆婆妈妈”。这样的评课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还真不如不评,简直就是在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但是不是杜绝了以上两种现象就可以说评课具备针对性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避免以上两个问题只能说具备了评课针对性原则的前提,评课的针对性原则关键在于不同情况,不同要求,不同分析,我称之为“三不”原则;同时要做到重点突出,有的放矢。

首先,从教师自身情况出发,我们的“三不”原则具体表现为:对于实习教师,评课时要保持宽容的心态,评课语言以赞扬、鼓励、建议为主。对其不足和弱点及失误,要考虑实习教师的承受能力,中肯的提出,在不伤及自尊的前提下,使之能够明确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授课中做到有的放矢。对新教师要抓好以下方面:一是教学目的是否明确;二是教学重点难点是否突出,讲解是否清晰、透彻;三是对于讲授知识的随堂练习是否有针对性。对一些胜任的教师,应侧重在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上多做评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教法,指导学法,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揭示规律等方面,有意识地多去发现,多指导,多帮助,总结提高。对于已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不只要求把课讲明白,还要侧重于他的擅长之处及独到见解,还要观察学生对其教学风格的接受程度,让他们的特长发挥得更合理更高效。

另外,在对所评课程内容的把握上,“三不原则”要求评课者决不能“赤膊上阵”,而是要对教学内容研究深透。比起其他一些教研方式,评课是很“日常化”的,但是,“日常化”不等于“随意化”。有些评课者认为对课堂内容不熟悉无所谓,心中有个“万能标准”,评课时直接照搬就万事大吉。殊不知,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师那里,面貌可以千差万别,所谓“教法”如果脱离了内容,就成了无源之水,“万能标准”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对自己所听课内容不作研究,不从授课教师和中小学教学的角度实实在在地分析课的内容,评课就难以切中肯萦,甚至会闹出笑话。

总之,评课是一个教育团体的领导智慧和工作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认识水平和自身综合素质修养的体现。在评课时,既不能不负责任,也不能思想负担过重,更不能完全不负责任。只要本着一心为教,公正、求学、互助的原则,就一定能评出水平、评出素质、评出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听课与评课[J].文理导航,2010(11).

[2] 赵荣.我说“评课”[J].甘肃教育,2008(3).

[3] 孙淑霞,王世娥,张建成,翟璐璐.听课和评课的方法及意义.教育管理,2001(2).

[4] 马之先.评课的五忌五宜[J].安徽教育,2007(11).

[5] 黄朝霞.评课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新视线,2010(3).

[6] 林高明.欣赏・同情・批判[J].教育素质大参考,2008(7).

[7] 梁凤娥.浅谈教师如何进行评课[J].教育,2012

[8] 黄朝霞.评课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新视线,2010(3).

[9] 尹良辉等.评课刍议[J].考试周刊,2011(7)

篇(3)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校音乐教学的改革,推动课程建设的快速发展,依据师范音乐教学的规律与特点,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是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急需研究与解决的重要问题。

正如《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一书中阐述的:“音乐教学的基本原则是音乐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准则,是指导音乐教学的基本原理。它是根据音乐教育的理论,音乐教学的目的、任务、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规律而提出的,是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因此,音乐教学原则是音乐教学客观规律的反映,它对于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正确地遵循和贯彻音乐教学原则,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力与智力的培养,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此,笔者根据我国学校音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任务及特点,在总结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我国学校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提出以下见解: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从本质上讲也是审美的教育。正如我国教育家先生指出的:“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熏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师范音乐教学大纲中也强调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的能力。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高尚完美的人格,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师生共同感受、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美。运用音乐特有的功能,启发学生在音乐情感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并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人学,教育是培养者与被培养者的活动。这种活动一直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这种师生之间人的活动则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是我们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保证。

因此,教师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实践为己任。以往那种以教师为核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师至高无上、知识技能高于一切的观念,已不适应时展的要求。要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从根本上扫清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音乐的体验、对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的学习和对音乐活动的积极探索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音乐潜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做到从教学语言、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精心的、科学的、多元化的安排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我们的教学工作形成一个“教学相长”良性循环的大好局面。

坚持民主与创新的教学原则

《人本教育》一书中强调“许多创新的灵感是在餐桌上显现的。这其实反映出创新规律往往是在平等而轻松的环境中,不经意的相互思想交流碰撞而产生了创新火花。这种创新规律要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它的前提就是民主与平等。” 而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即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对于教师来说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音乐的内涵,展开自由的想像。师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心理状态下,轻松地进行讨论、提问。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探索、进取、开拓、求异,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自强不息的坚毅品行。在学生中形成浓厚的比、学、赶、帮的学习风气,使课堂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学习的研究基地。

坚持因材施教与发展个性的教学原则

美国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阿瑟・W.库姆斯在《以人为本的挑战》一书中指出:“教育应 ‘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长个人才干和开发个人的潜能。”而现代教育强调的正是以人为目的的教育理念。着力于培养对象的潜能开发,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张扬。

我们的每个学生由于在生理、心理、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等情况上的差异,每个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以及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向。教师对于培养对象,在专业条件、水平、个性与爱好等方面,应该进行全面了解。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心理因素,以及所具有的音乐能力,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合理地安排教学、选用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注意量力性、可接受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系统地、科学地、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活动,使他们的个性与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坚持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原则

音乐教育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它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乐教育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文化综合。如:音乐与文学、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音乐与影视、音乐与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自然、历史、地理等另类学科的综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通过各种音乐素材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运用具体的音乐作品,启发、引导学生参与到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扩展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体验、感知与想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表现、创新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达到开启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之目的。

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是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音乐的认识规律提出的,它反映了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在音乐教学中,音乐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基础技能的训练,都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所有的音乐教学内容都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的。因此,音乐教学中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处理好练与讲、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克服那种纯理论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纯技巧的、单一的、枯燥死板的训练模式。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要讲究合理性、科学性、计划性和目的性。做到巧练精讲,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促进学生从对音乐理论、音乐技巧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进而用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实践。通过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将感性与理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促进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技能技巧能力的提高。

坚持多元化的教学原则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包括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各种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音乐、文化知识,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等方面,都能获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明确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在教材选择上力求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突出多元化。在教学内容安排上要精心设计,尽可能多地将古今中外具有时代感、具有典型民族特色、富有现代气息的经典作品介绍给学生。加强学生对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作曲家、风格、体裁、题材等音乐作品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懂得如何领悟各种音乐文化的内涵,学会欣赏、包容与吸取。进一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文化素养与音乐素养的全面提高。

坚持师范性的教学原则

“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多能、突出特长”是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而教育的重点是放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学能力、组织辅导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上。

师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的特殊性。教师的职责在于不仅要教学生如何去“学”,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和掌握如何去“教”的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即能说、能唱、能跳、能弹、能研(科研)的能力,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同时,突出师范性,还要注意教学内容和数量上的广而多;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教学方法上的灵活性。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辅导能力、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教育发展需要的新型的中小学音乐教师。

坚持科学、全面评价的教学原则

音乐教学考核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的学习,激励教师的进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推动音乐教学的不断发展。

音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音乐教学的成果是多种因素的集成。因此,学校、教师、学生对音乐教学的评价,必须从系统的整体出发,进行全面的评价。

音乐教学坚持全面性的评价原则,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反映在教学对象上,要看教学成果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真正使每一个教育对象都得到了发展;反映在教学效果上,要看学生是否在音乐理论、技能技巧等能力方面取得了成效;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要看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正确、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反映在教学途径上,则要求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如:指导见习、实习,辅导排练、演出,进行多种音乐讲座等)进行全面的衡量,以促进音乐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各项教学原则,具有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探索的、创新的、发展地去运用。使教学原则在不断地教学实践改革中更具科学性、完整性。

篇(4)

摘 要 由于脑瘫少儿存在生理及心理的特殊性,及其参与游泳教学活动以康复为目的的特殊要求,因而针对其开展的游泳教学活动,要有相应的针对性。进而,在对脑瘫少儿实施游泳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遵循正常少儿常规游泳教学中所遵循的一切原则,而且还应遵循针对其身心特点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即尽早施教原则、区别对待原则、适当使用辅助手段原则、心理引导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原则、有益康复原则,从而使脑瘫少儿的游泳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进行。

关键字 脑瘫少儿 游泳教学原则 康复训练

目前,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的康复训练方法中,相对于常规的运动功能训练,游泳作为一种特定的、相对独立完整的运动形式,具有其他运动功能训练不具备的一系列有益于脑瘫少儿康复的功用——既在生理层面上有缓解痉挛,增强肌力,提高心肺功能,改善协调性,增加关节活动度,提高平衡能力,纠正步态等功效,又在心理层面上对其智力、语言、个性的发展具有益处[1、2、3、4]。

要对脑瘫少儿进行游泳康复训练,则要首先使其掌握一定的游泳技能,且应尽可能的规范。然而,由于脑瘫少儿生理及其心理相对于正常少儿出现的一些异常,故而在其游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要多于正常少儿的。因此,若要使脑瘫少儿的游泳教学能够顺利开展,且能收到对其康复具有显著的功效,在针对其所开展的游泳教学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原则,除了正常少儿常规游泳教学中所遵循的安全第一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巩固性原则、水陆结合以水为主的原则外,还应遵循针对其特点所制定的尽早施教原则、区别对待原则、适当使用辅助手段原则、心理引导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原则、有益康复原则。

一、尽早施教原则

脑瘫患者患上脑瘫的原因,是因为其大脑在尚未成熟的阶段受到了损害或损伤,使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产生了障碍,而此阶段大脑正处于不断成熟和分化的过程中。若此阶段积极进行相应治疗和功能训练,患者的大脑将得到较为有效的代偿功能[5]。

而到了六岁及以上,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功能都已基本发育完善并专一化。此时,脑瘫患儿容易形成顽固的、难以纠正的异常运动模式,而异常的运动模式最后会导致不可逆的肌腱挛缩和骨关节的畸形,这便会给相关治疗造成很大的困难[6]。

因此,较早的安排脑瘫患者进行游泳康复训练,不仅意味着教学难度的降低,而且还将最大限度的减少脑瘫给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因而,一旦确定幼儿为脑瘫,应尽可能早的安排幼儿进行游泳学习和锻炼。

二、区别对待原则

不同类型与年龄阶段的脑瘫少儿,其运动能力、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脑瘫少儿,其相应的教学训练方式与教学训练手段也应有所不同。下面从不同类型与不同年龄两个方面对脑瘫患者的游泳教学提出要求。

(一)针对不同类型的脑瘫少儿,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应有所不同。脑瘫按临床神经病学的表现共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强直型、共济失调型、震颤型、肌张力低下型、混合型及不可分类型八种[6]。他们表现出来的病理特征及活动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施教过程中,应加以区别对待,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进度。例如,针对痉挛型脑瘫少儿,经常采用缓慢地外力引导其肢体做动作的方法,来强化其技术。另外,由于其肌张力相对较大,所以其掌握技术的速度相对较快,因而其教学进度也相对较快。共济失调型脑瘫少儿则有所不同,由于其协调动作和控制身体的能力丧失较严重,肌张力低下,肌感觉丧失、感觉与平衡感觉亦丧失较严重,所以,对其除了要用外力引导其肢体做动作来强化技术外,还要对特定部位的肌力予以强化(如股四头肌、前臂肌群),这样才能使其较好的掌握游泳技术,因此,其教学进度便相对较慢。

(二)针对不同年龄的脑瘫少儿,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应有所不同。对于脑瘫婴幼儿游泳教学应注意以下五点:1.其游泳教学应以纠正其不良与异常动作的水中肢体活动及游戏为主。2.在水中活动的时间要循序渐进地增加。3.水温及水的深度应适合婴幼儿的年龄阶段。4.选择适用的教学辅助器材,如浮袖、浮漂及能在水面漂浮的玩具。5.其教学必须是“一对一”进行[7]。而对于年龄稍大的脑瘫少儿的游泳教学则以游泳技术掌握并结合相应的体能训练为主。

三、适当使用辅助手段原则

由于脑瘫少儿运动能力上的缺陷,他们通常不能像正常少儿那样相对容易的学习游泳,所以为了减小他们学习游泳的难度,辅助手段是经常运用的方法。这里的辅助手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力帮助,是指教练对其特定部位施加一定方向或运动轨迹的力,帮助学生减小运动的难度,使其建立正确动作的本体感觉的方法;二是辅助器材,如浮袖、浮带、浮背、打水板、呼吸管等,这些都是用来帮助学员练习的装备。

正确而适当的运用辅助手段可以帮助脑瘫少儿相对较快的掌握游泳技能,减小学习的难度,但是不适当的运用辅助手段,便会阻碍脑瘫少儿学习的进度。例如,长时间给脑瘫少儿佩戴浮背、呼吸管进行练习,会使脑瘫少儿对其产生依赖心理,同时也会阻碍其熟悉水性练习与掌握呼吸方法的进度。所以,在脑瘫少儿游泳教学活动中,教员应该及时引导其脱离辅助手段的帮助,使其尽早能够独立进行练习。

四、心理引导与教学训练相结合原则

脑瘫疾病对少儿躯体、行动能力、认知能力带来的不良影响,以及社会上对脑瘫少儿的歧视和偏见,这些都会对脑瘫少儿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容易变得胆小、紧张、焦虑、自卑、自弃、固执、悲观、抑郁、多动、冲动、社交退缩,以及出现强迫行为、攻击行为甚至自我伤害等[8、9]。因而,不能把用于正常少儿的教学方式简单的运用到脑瘫少儿的游泳教学中。因此,在其游泳教学中要始终贯彻心理引导与教学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坚持说理教育,疏通心理障碍。很多时候,脑瘫少儿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练习任务,表现为极度不自信,有时很担心,或者犹豫不决。这时,教练就要耐心地用浅显易懂的话语对其分析说明,讲明其为什么能够完成练习任务。这样,既达到了使其明白练习的原理,又实现了增强其自信心的目的。

(二)及时表扬,强化正确行为。当脑瘫少儿完成了某一练习任务,或练习达到了某一要求时,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从而既可以强化其正确技术与行为,又可以起到帮助其树立信心的目的。

(三)适当使用强迫手段。有时脑瘫少儿会因为某种原因而变得很固执,不服从教练的练习命令,这时如果在说理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可以用威胁惩罚或轻微惩罚的方法,强迫其进行某些练习。不过在脑瘫少儿完成这些练习后,教练要及时对其行为进行肯定,以使其明白服从与不服从教练指令的差别,从而促进教学与练习的有效进行。但应注意的是,强迫手段不应是游泳教学中促使脑瘫少儿进行练习的主要手段,而只能起辅助作用。

五、有益康复原则

脑瘫少儿作为一个因疾病而导致身体出现某种生理性缺陷的群体,其参加游泳教学训练的首要目的是促进身体康复,而娱乐或参加比赛等想法不应成为主要目的。所以,针对脑瘫少儿的游泳教学训练,其首要目的就是促进其身体康复,其余都是次要的。在脑瘫少儿地游泳教学中,遵循有益康复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练习内容的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复。每次课的练习内容,都要针对每一个脑瘫少儿身体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有利于其身体缺陷比较严重的部分能得到更多锻炼的内容。例如,安排一些针对其手臂的扒住池沿行走的练习,或针对其下肢的水中行走与跳跃的练习等。另外,每次课练习的量、强度、密度等,也要达到有利于其康复的要求。

(二)教学进度的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复。在教学中,教学进度的安排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调整。某一教学阶段的结束,要以影响其身体活动能力的某一薄弱环节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为标志;若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则要调整教学方法与练习内容,并使教学进度暂停。

(三)中、长期教学训练计划地安排要有利于其康复。脑瘫少儿的游泳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训练过程,中、长期教学训练计划地安排要有利于其整体康复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要有利于其肢体活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心肺功能的提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其健康发育成长。

综上所述,若要使针对脑瘫少儿所开展的游泳教学能够顺利进行,且使其身心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益,则要在贯彻一般游泳教学原则的同时,也要始终遵循针对其相对特殊性所制定的教学原则。另外,教员在施教过程中,还应始终对脑瘫少儿怀有爱心、保持耐心,这样才能更好的贯彻教学原则,从而使其日益走向康复,走向健康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 胡莹媛.脑瘫儿综合康复-水疗的临床体会[J].实用儿科杂志.1993.8(6):388-389.

[2] 李初阳,梁琪等.游泳对学龄期脑瘫儿童的康复作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16(7):626-628.

[3] 宋美菊,刘静等.水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06.9(5):145-146.

[4] 丛宁丽,关志逊.游泳训练对脑瘫综合性康复作用的应用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6(1):58-62.

[5] 高丽.脑性瘫痪的病因及干预治疗[J].现代康复.2001.5(2):44.

[6] 纪树荣,孙启良.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7-191.

[7] 何茂玉,金南.对脑瘫少儿游泳教学方法的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2):25-26.

篇(5)

关键词:创造力 思维能力 个性教育 情感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规律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必然会有章可循;教学又是一种艺术,艺术的形式又决定了教学的多样化。我们所说的教无定法,不是指没有一定的目标,出现讲则散、练则杂、动则乱的局面;而是指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能力,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英语创新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创造力教学原则

1.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思想的火花才会迸发。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教师要讲究批评艺术。对脾气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宜先找出优点加以肯定、赞赏。在紧张气氛缓解后再加以批评;对性格内向、自卑心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用温和的语言指出其错误;对性格温和、乐观大方的学生,批评可作“幽默”处理,使他们在善意的笑声中猛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2.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 “Don’t worry.” “Take it easy.” “I think you can do it well 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对学生的消极情绪、思想顾虑、精神负担和生活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都感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向一个又一个的新的目标迈进。

二、培养思维能力教学原则

思维能力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直觉思维能力,即老师给学生不充足的信息,让学生直接推测事物的发展和结果。如给学生一个故事的开头,让他们说出故事可能发展的过程和结尾,或者给出一道题,让学生很快说出这道题的结果,这样的方法对学生的直接思维是有好处的。其次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至关重要。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作出的解答暂缓评价,以便学生踊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样的回答方案。这种方法的关键所在是推迟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在反应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价值被教师无条件地接受,从而创设了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打破定势,提倡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题目。有时我们在解决难题时,按正常的思维方式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有时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注重个性教育原则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的层次与量度。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目标分为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智力目标。其中,认知目标又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不能随意改变、任意拔高或降低目标层次要求。此外,教学目标的定量要适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状态。英语的教学效果不仅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因素,而且也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心理引导的作用,要重视学生的心理个性差异,及时加以引导,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看作一种创新的资源来开发,给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情感教学原则

教师的情感态度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信心。这不仅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社会文化知识,更需要教师具有爱心、幽默感、并能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艺术。如在学单词system和policy时,教师如果列举“One country ,two systems”和“One child policy”等鲜活的例子,无需过多的解释,学生会马上理解并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必须建立在一种融洽、民主的朋友关系上,必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和同学谈心――生活的、学习的、社会的、古今中外的等等,用满腔的热情感动学生,用无微不至的关切影响学生。

篇(6)

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些参赛老师教材处理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造成重、难点突破不到位,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课堂探究效果不明显,教学目标的达成不理想。

本文针对六位参赛老师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就本节课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谈几点思考。

1 “最近发展区”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已经储备的旧知识,注意把新旧知识连续地不间断地衔接,另一方面在新知识的构建和传授过程中,应通过引导设置让学生“跳一跳”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不能总是在“最近发展区”逗留,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顺利转入下一个发展区。

根据这一原则,本节课学生已具备了初中物理的电流、电阻及欧姆定律等知识,笔者听课时发现,有的老师由于缺乏了解学情,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上花费时间较多,在“最近发展区”逗留,造成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描绘小灯泡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通常采用分压式连接,由于学生在初中只掌握了滑动变阻器限流式连接,对分压式的连接还不了解,因此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时,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接线,而有的老师没有及时指导,影响了探究的效果。

2 “原型启发性”原则

当我们进行创造性思考或解决问题时,常常会从其他事物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和途径,这种具有启发作用事物称为“原型”,而“原型”所以有启发作用,主要是因为“原型”与要解决问题之间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这样通过联想、互相类比帮助理解新的物理概念,发现物理规律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中,我们以水流、水位差来类比电流、电压;以单位时间内水流多少类比单位时间内电荷量多少,用学生身边事例作为原型帮助学生加深对电流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生活启发;再如,分析电阻R=U/I,R与U、I无关时,可以与力学中密度p=m/V、电场中电场强度F/g、电容C=Q/U来类比启发,都是用“比值法”定义一个新物理量,即用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学习原型,给学生以启发,既易于掌握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也让学生加深了对“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方法的理解,即“原型启发”中的旧知启发,但有些参赛老师要么直接把对这些问题的理解直接讲授“灌”给学生,要么类比得不恰当、不深刻,笔者从课堂上的学生反应看,有些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还没有真正到位。

3 “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去发现科学结论,而不是将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而且也是学生运用、发展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节课重点之一是描绘和分析“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对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非线性元件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学生自己画出电路图;然后通过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实验,测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I、小灯泡两端电压U数据,在I-U坐标系中描点作出图线;最后对伏安特性曲线进行讨论、分析。

篇(7)

一、生物摄影与愉快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和动手欲望强,爱问,爱思考,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很难长时间集中。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就应精心设计教案,努力创设出一个特定的环境,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物摄影同普通人物或静物摄影比较起来技术要求更高、难度更大。它包括远距离、中距离和近距离摄影,最常用的是近距离摄影,需要配备有近摄装置,如微距镜头。拍摄时,要有一定的耐心和精力,比如:拍蜜蜂在花朵上采蜜的镜头,要等好长时间,而刚要拍时蜜蜂却突然飞走了。所以,这项工作十分辛苦,而拍出的照片又经常失败或不太理想,有时候一个内容要重复多次。但是,当我拍出一幅清新的照片,能用于教学时,高兴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几年来,我利用工作之余拍出了很多表现生物体形结构特征和生活情境的照片,如:各种类型的果实(包括角果、荚果、瘦果、颖果、浆果、核果等),植物的叶序(对生叶序、互生叶序、轮生叶序),具有贮藏作用的变态茎(马铃薯、荸荠);较粗的木本植物的年轮,单生化的花朵及花瓣、化萼,松、杉、柏的球果和种子;各种花序(有限花序、无限花序等),经扦插繁殖生长出的植物幼苗,直根系和须根系等;动物学内容有蛔虫、蚯蚓、蜗牛、河蚌的形态,鲤鱼的体色及鱼的内脏解剖,青蛙的体色及捕食,青蛙内脏的解剖,沙晰,刺猬等。

有些无法拍摄的内容,还可以同美术老师先绘制成非常形象的彩图,然后对图进行拍照。如,蝗虫及蝗虫的触角、附肢、口器,蜘蛛的形态及蜘蛛网。

通过几年的不断积累和整理,我搞出了一本好多知识单元组成的单元图片册,成为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实物投影仪的使用与探究性教学原则

新教材的每个章节都设计了“想一想”、“看一看”、“动动脑”、“课外读”和许多新颖的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使用实物投影仪,运用探究性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实物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和图片投射到屏幕上成像,能逼真地反映出物体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放大作用。

许多杂志的封面、封底和中心插页中有很珍贵的生物摄影图片,平时在阅读这些杂志时应注意把它们裁剪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用于课堂教学。比如,1993年科学实验杂志第10期的封底台湾蝴蝶;1984年《科学画报》第5期封底上的“鸟喙种种”;1986年《生物学通报》第8期封2上的“肌肉组织”电镜图像;1983年《科学画报》第12期封3上的蜜蜂复眼电镜照片;1987年《野生动物》第5期封面的“美洲狮”、封3的“滇金丝猴”;1983年《科学实验》第12期封底的“褐马鸡”;1984年《生命》第3期封底的“扬子鳄”……

在讲“鸟类的多样性”一节课中,我选择了从杂志上剪下的几种鸟类,如啄木鸟、猫头鹰、鸵鸟、丹顶鹤的图片,将它们放在一起通过实物投影仪在屏幕上放大成像,学生通过对它们的足和喙的对比观察,在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这些不同生态群的代表动物在足和喙等方面与其生活习性相应的特征理解领会得更加深刻。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测试结果表明,当堂考试和半月以后考试,实验班的平均分数比对照班的平均分数分别高11.2和11.6分。这说明这种直观教学手段在当堂巩固率和记忆的保持率两方面比普通的课堂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中学生物中,有很多内容是从细胞这个微观领域里来阐明生命的本质特征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如: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就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来的细胞的显微结构;而教学中使用的挂图和课本中的插图都是一些平面的模式图,在学生头脑中很难建立起关于细胞的客观的、完整的、立体的、真实的概念。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在教学中除了挂图外,还配合使用了实物投影仪,就是把从《生物学通报》和《植物杂志》等学术性刊物上裁剪下来的细胞的扫描电镜照片组织起来,通过投影仪放大投射到屏幕上,使学生真正了解细胞这个膜系统中主要的膜结构和非膜结构的特征,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1.通过投影仪,可将某些较小的实物、照片、图片等放大,并投射到屏幕上,能增加可见度,扩大观看的范围。

2.照片和图片便于积累和保存,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在有遮光装置的实验室或电教室里上课效果最好。

3.这种教学手段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把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各种自然现象都搬到课堂上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