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8 13:2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道德实践报告

篇(1)

>> 高校道德教育的症结与大学生道德感培养研究 浅议大学生道德教育 大学生道德教育浅论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科技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浅论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启示 以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人格的探讨 艺术院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培养 通过实践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探讨 大学生底线道德教育和超越性道德教育的分离困境 论传统思想道德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浅谈传统道德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与大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新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5-

09.

[7]刘德平.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1).

[8]杜 英.浅析当前大学生社会化问题[J].价值工程,2010,(09).

[9]王亚鹏,董 奇.脑科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12,(9).

[10]王亚鹏,宋欣泽,瞿佳佳.同理心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15,(24).

篇(2)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一、什么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由坚持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2012年11月,党的十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我们大学生只有自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崇高理想追求,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塑造文明道德风尚,才能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人。

二、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身处时代的洪流中,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作为他们,要追赶时代的步伐,弘扬社会的正气,如果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差,那么对于个人或者国家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它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的信念。大学期间,同学们都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方向的确定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科学的理想信念来引导。我们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要做忠诚的爱国者,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份子。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祖国统一,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报效祖国,都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去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人生的价值,赋予人生与众不同的意义。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大学生们一生影响很大。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做一个知荣辱讲道德的人。我们大学生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思,做一个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一次讲话中专门强调: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所以,每个大学生首要珍惜校园的学习生活。但是,就是有个别学生纪律涣散,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迟到、旷课,视大学生活如休闲度假,将个人荣辱当做粪土,没有责任与担当,更不用谈所谓的勤于学习,敏于求知了,所有的观点与立场来自网络、出自他人,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所以高效管理者首要任务是加强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加强学生对于学风的认知度,强化各项学籍管理体制。

学校还应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等报告与讲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德育分为,加强道德修养,重视道德实践。让学生胸怀天下,以奉献为己任,通过开好主题班会,让学生谈学习对未来人生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不仅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同时也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幸福,从而认识学习的重要性、紧迫性,树立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大学阶段,不仅仅要认真学习,还要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实践,无论是参加什么样的实践,都要面对困难与挫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必须取舍之时,如何能做到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这是每个高校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所以,树立榜样宣讲团,加强诚信教育、增加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法制安全等专题讲座,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当代大学生学会明辨是非的关键。

篇(3)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

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需要完成两次转化,即“治道”内化与实践外化。所谓“实践外化”,是在教育者的帮助和促进下,大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把自身已经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自主地转化为外在行为的教育活动。“实践外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环节,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大学生内在道德品质和外在行为素养的主要途径。其组织实施的基本思想,是要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注重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实践过程,强化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实践中优化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 理念:“知行合一・砺炼升华”辩证立德

高校的教育理念决定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科学的理念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对教育实践活动和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正确的指向和导引作用。道德教育应当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道德是一种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实践性。”[ ]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的实施,也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广辟多种社会实践教育途径,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实践砺炼中得以升华。

(一)知行合一:主观思想的客观价值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和教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历代思想家围绕知与行的相互关系展开过深刻的讨论,有的主张知先行后,有的认为行先知后,有的以知为本,有的以行为重,有的讲知行合一,有的讲知行兼举。纵观其共性,都是认为知行双方不可分离,知行是合一的。美国教育家也认为,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 ]同样赞成知行的统一性。

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是大学生道德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贯彻落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优良传统,“力行近乎仁”[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大学生道德教育要继承和弘扬这一优良传统,坚持知行合一,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既注重理论学习,注重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又注重实践锻炼,注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实践外化是衡量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志。道德素质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需要表现在行动上。作为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过程,是一个从传授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开始,知、情、意、信、行诸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过程。因此,高校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通过实践把习得的道德理论内化、升华,再通过实践将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充分展现主观思想的客观价值,不断发展自身的健全品格。

(二)砺炼升华:内在修养的外在彰显

中国儒家的传统教育观认为,内在的修养只有外化为实践活动才有意义,人人都应该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与作为。备受传统推崇的“言教不如身教”,更是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84,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最生动的课堂,既是检验道德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更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实践外化既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环节,更是大学生砺炼思想、升华品质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去。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实践是“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 ]。大学生通过实践砺炼,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提高道德觉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通过做公正的事成为公正的人,通过节制成为节制的人,通过做事勇敢成为勇敢的人”[ ],大学生通过实践砺炼,加深道德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自我,升华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彰显大学生内在的道德素养。

知行合一重在将知付诸于行,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指引实践的方向,在实践中彰显个人的内在修养。砺炼升华重在以行促知,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个人的道德素质。“知行合一・砺炼升华”的理念,既强调实践外化在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强调实践外化对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功能作用,是相辅相成、辩证立德的有机统一。

二、 途径:“校内为基・校外拓展”协同互动

曾经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6]139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实践外化”途径的探讨和运用,就是为了解决“船或桥”的问题。国外的道德教育不但要求教育者直接而理智地传授社会的道德准则,而且还特别注意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当中认同其所接受的教育。[ ]“实践外化”要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拓展与更新,具有动态发展的性能。大学生“实践外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形式的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军训、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和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与科技竞赛、勤工俭学等七大类[ ]180,有的将其分为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大类[ ]61-63。上述外化途径的分类都是以实践内容为依据的设计方式。本文则以实践的环境条件,即大学生实践的制约因素来划分,认为大学生的实践外化的主要途径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校内实践主要包括教学实验与课余活动,校外实践主要指社会调查与基地实践。由于学生以学为主,当代大学生在校内的学习、生活时间占绝大部分,所以,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实践外化必须以校内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校外实践活动为拓展,校内与校外各种实践活动协同发展。

(一)校内实践活动是道德素质外化的基本途径

校园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内的实践活动是理论教育的必要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拓展和深化,是提高大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内实践活动作为相对独立的环节,还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校内实践活动不仅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因素,同时也最易被道德教育者所掌控和引导。因此,校内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最基本、最具成效的途径。

教学实验是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技能培养主要是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的,在实验活动中,学生在实验教师的精心组织下,按照实验项目进行训练,逐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动手技能。由于实验教师在教学和辅导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联系最密切,最容易通过实验的各个环节发现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就更及时,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著名教育家凯洛夫曾指出:“教师是学校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人物’”、“具有决定性的关键人物”[ ];法国教育家涂尔干也曾经说过:“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的伟大的道德观念的阐释者”[ ]。实验教师是学生求知的引路人,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也更具有权威性,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应该成为道德楷模与道德导师[ ],在实验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道德素质教育元素,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课余活动是大学生校内实践活动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是大学生自我展现、自我成长、道德素质实践外化的一个重要舞台。它“是在学校的指导和规范下,由学生自主设计、发起、策划、组织和开展的,以校园为舞台,以课外时间为活动时间,以学生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的趣缘关系为纽带,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旨在促进学生社会化和全面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的总和。”[11]139美国许多学校都开发了一系列课余活动,如构建了学生俱乐部,培养如节俭、勤劳、诚实、忠诚的美德。[ ]45伯明翰学校委员会要求教师鼓励学生们参与课余活动,目的是使道德标准渗透于道德教育的每一方面。[15]39我国的文明修身、校园文体、学生社团、勤工助学、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等活动,是课余活动最常见的形式,这些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通过实践环节去感染学生、陶冶学生,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而且有利于深化道德观念,加强道德修养。

教学实验与课余活动作为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两条基本途径,还可使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塑造自信开朗的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从而使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在轻松、愉悦、和谐的活动气氛中得以提升。

(二)校外实践活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

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实际、认识国情、体验知识、接受熏陶、增长才干、做出贡献的一系列物质与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大学生进行校外社会实践,可以直接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有效沟通与融合,培养大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享誉世界的剑桥大学就积极鼓励大学生主动投身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为剑桥大学保持其世界一流大学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大学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因而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缺乏了解。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身上“表现更多的是对社会与环境的适应”[ ],大学生们应在“街道、操场和集市及公共场所中,向每一个人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道德规范”[ ]。总之,积极参加校外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了大学生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

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的形式灵活多样,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丰富。一是参观考察。大学生利用假期到工厂、农村、学校、商店或革命纪念地进行参观访问,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端正道德价值取向。二是基层或企业实习。根据所学专业,到乡村、街道、政府、企业或者学校,担任家教、导游、翻译、实习教师等,甚至顶岗作业,增强道德体验。三是社会调查。专门拟定社会调查提纲,带着理论问题参加调查,并结合调查的实际结果,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家政策、党的路线方针的理解,又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提升道德情感。四是志愿者服务。大学生通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扶贫接力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下乡”活动、大型活动及活动场所志愿服务,深入基层宣传和践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在为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的同时,增强自己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社会服务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

高校应注意处理好学校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提高实效,“学校和社会必须合作才能使学校教育得到根本改进”[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通过参与生活而变成有美德的人,人不仅在社会里受生活训练所支配,而且人的人格在社会里被塑造。[ ]校外社会实践是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拓展,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方式,直接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建设,在道德砺炼方面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因而能够更好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使思想理论转化为内在素养,使大学生道德素质真正得到有效提升。

(三)基地实践活动是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保障

实践外化要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和规模化开展,基地实践活动就应运而生。建立实践基地,是深入持久地开展实践外化的一个重要保证。重视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不断丰富实践外化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实践外化的水平和效果,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重要保障。

基地实践活动的主要平台是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这些基地主要有:一是教学实习基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教学基地参观、访问和实习,使学生的道德教育具体、形象、直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效果。二是德育教育基地。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如历代名人故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基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在美国各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名居、公园等比比皆是,是美国向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美国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它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地对大学生进行宣传,从而使整个社会互相配合地形成合力,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 ]三是社区德育教育基地。卡耐基基金会青少年教育课题组的讨论报告《转折点:为21世纪准备美国青少年》提出:“把学习和社区相联系”[ ]。同理,我们在共建和谐社区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为青年大学生的道德培育担当责任。

基地实践活动是道德素质外化的重要保障。基地是为特定目的设立的,依托基地开展道德素质建设的任务更明确,内容更清晰,教育效果也更易掌控。抓好基地建设,使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的阵地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更易将道德素质建设落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上来。

综上所述,大学生实践外化的实施途径是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校内实践活动是以教学实验为主,辅之以各类课余活动的实践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以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活动为主,是校内实践活动的拓展与延伸。两种实践活动在地点和形式上互为补充,都承载着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这就必须使两条实践外化途径协同互动,推进校内、校外实践活动的对接,形成“校内为基・校外拓展”协同互动的实施模式。

三、 机制:“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双驱互动”三位一体

大学生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内在品性与社会生活存在方式的统一,本质上既具自律性,又具他律性,是内在品性修养和外在德性制度规范的融合。因此,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践外化需要建立相应的内外结合的保障性机制。关于道德教育机制的界定在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认为,道德教育过程的机制是指在道德教育工作矛盾转化过程中,其内在各构成要素由于某种机理作用而产生的趋向教育工作目标的有效性因果联系或运作方式[ ];有的认为,道德教育机制是指道德教育过程中各构成要素按一定的组合方式而形成的机理和运行方式 [ ];有的认为,道德教育与管理机制是指基于道德工作系统内部各方面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联结方式而构建起来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 [10]193。综其要义,从机制建设的操作层面,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实践外化机制应该是一个工作范式,是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工作体制、管理规范和工作方式。所以,笔者在此尝试性地建构一个“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双驱互动”的实践外化运行机制,具体可解析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以道德实践为主体的自律机制

自律与他律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一对哲学伦理范畴。康德的自律概念强调道德标准是人内在的尺度,是作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遵循的原则,是“意志自律”。任何外在的制度安排与非制度设施必须经过内在的“意志自律”的升华。马克思则更加明确地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所谓的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体借助于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 ]。

在实践外化中强调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就是要通过大学生的理性能力,充分发挥其作为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律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实践外化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精神,主要表现为道德学习和道德修养。美国著名道德哲学家弗兰克纳也主张,任何道德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 ]“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应是培养有自律道德的人”[ ]68。实践外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够促使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锻炼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仅如此,实践外化还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必由之路。道德的自律既是道德素质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道德素质建设的最终目标,还是实现道德规范价值的必要内在阶段。大学生的道德境界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其中,道德行为既是实践外化的载体,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基本途径,又是衡量大学生道德境界高低的检验标准,是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的重要保证。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他律机制

除自律机制以外,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实践外化还需要他律机制。康德认为,人作为“感性世界的成员,服从自然规律,是他律的”[ ]。康德的自律是在道德实践主体对道德原则接受的基础之上的,这显然是以作为道德原则的他律为前提的。公民道德的自律性与他律性根源于公民道德是个体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统一。“人之所以能够成为道德存在,仅仅是因为他存在于既存的社会中。”[ ]任何道德都是社会存在的反应,人的社会性决定了道德的他律性。“只有设计好社会环境,个人才能更充分地实现自身,集体机制的管理才能更少地妨碍个人发展”。[ ]他律是实现道德自律这一道德品行的客观依据。而他律的实现,虽然有体现为宗教、礼仪、典籍文化和宗法制度等非正式制度等外部环境的力量,但主要还是要依靠制度。

实践外化的他律机制必须以制度为基础。“制度是稳定地组合在一起的一套价值标准、规范、地位、角色和群体”[ ],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规则。引导实践、实现他律,需要建设相应的制度,一是加强规范教育,二是建立有关监督机构,三是大力开展道德评议,四是建立诚信档案等。通过这些制度,为他律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所谓他律则是指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是由主体自身以外的、未经自己理性思考的、被迫接受或考虑的各种规则和原因支配的”[28]64,要完善实践外化的他律机制,就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对实践外化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组织领导及有关政策都应作出明确的制度性规定,使大学生的实践外化有章可循,变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的常规性工作。

(三)促进两律运行的双驱动机制

大学生实践外化的动力机制应该是物质、精神双驱动模式,既包含物质动力驱动,又包含精神动力机制。只有两个驱动的协同互动,才能促进自律和他律的有效运行。一方面,要注重物质动力驱动,重视研究如何通过解决大学生实践外化中的实际间题,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解决好大学生实践外化的经费、实践基地的建设、优秀实践成果的奖励等问题,为实践外化、砺炼品质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必备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道德素质建设的精神动力驱动,要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从解疑释惑、调适心理、理顺情绪入手,用先进思想文化引领和教育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引导和组织大学生自觉认同核心价值观,自觉践行荣辱观,大力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外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双驱动机制有赖于高等学校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措施,诸如社会实践计学分、指导老师计工作量、将社会实践中的成效与学生综合测评挂钩、与奖学金挂钩、与评优挂钩、与保研挂钩等,形成激励竞争、鼓励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切实保障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大学生实践外化的持续、高效、健康发展。

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中,强调道德自律,就是重视道德本身的作用,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大学生从内心自觉地服从道德评价,接受道德约束,达到平衡心身、优化素养的目的;强调制度他律,就是要从建立约束制度的角度,强制性地对不道德行为或习惯进行评判或制裁,使违背道德的东西无立足之地。把内在道德自省与外在制度约束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物质、精神双驱动,实现“自律”与“他律”的良性互动,协调一致地促进大学生道德素质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为此,就必须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坚持“知行合一・砺炼升华”的辩证立德理念,开辟“校内为基・校外拓展”协同互动的实施途径,建构“道德自律・制度他律・双驱互动”三位一体的运行保障机制。

On the Externalization of Practices in the Building of Moral Qualiti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Liu Xingeng, Han Huili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巧实力 培养途径

[作者简介]欧成学(1968- ),男,四川仁寿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四川 德阳 618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094-0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的。常见的求职现象是,学历、专业和毕业院校相同的大学生,有的凭借过人之处让用人单位“一见钟情”,而有的却因素质平平而求职无门,究其原因,正是大学生在就业巧实力方面存在差距。就业巧实力是大学生在职场竞争中具有优势,提高求职成功率的重要法宝。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就业巧实力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已成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巧实力是指除学历层次、毕业院校、专业因素之外,大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相对优势或相对独特的素质并在职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就业巧实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结果,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决定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影响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巧实力表现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团队精神、职业道德、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就业观、特长、礼仪、求职技巧等诸多方面,它包括智力因素,但更多地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果大学生综合素质高,优势或特长突出,就业巧实力就强,就能在职场竞争中轻松胜出;反之,如果大学生综合素质平平,而且还有素质“短板”,就谈不上就业巧实力,在职场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必要性

1.大学生就业巧实力存在的不足。总体情况而言,大学生专业理论较强,具备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但是,在职场竞争中,部分大学生就业巧实力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够。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大学生在实训、定岗实习方面,普遍存在重视不够,资金、设施、师资、管理和考核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创造才能的培养。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主动学习不够,上进心不足,沉溺游戏,荒废了学业,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差,既缺乏就业巧实力,又影响职业发展后劲。

第二,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自我定位过高,好高骛远,总想一步到位,片面追求机关事业单位、大企业、大城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就业中有等、靠、要思想,缺乏创业精神;随意悔约,在求职简历中弄虚作假,缺乏诚信意识;频繁跳槽,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和对职业的忠诚度;不注重职场礼仪和言谈举止,给用人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因就业技巧的缺乏使自己输在“临门一脚”。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失去了目标方向,结果可想而知。

第三,技能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技能结构单一,对相近专业技能了解掌握不足。技能单一,直接影响转行、转岗,企业往往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人文素质欠缺,综合素质不高。与专业工作相关的职业道德、管理、法律、礼仪、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素养明显不足。

2.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往往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工作强度较大,对大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大学生能吃苦耐劳;二是要求大学生素质全面,喜欢复合型人才;三是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强,有实践经验;四是希望大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大学生上手块、干得好、留得住、后劲足,这些新的要求与大学生实际素质还存在差距。

3.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初见成效,已经波及相关产业,全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成下降趋势已成定局。第二,高校的扩招,使高校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培养质量却有所下降。第三,全球经济低迷,部分地区局势动荡,中国对外贸易、对外工程承包及劳务输出受到影响。这些因素势必造成大学生供给相对过剩,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巧实力的途径

篇(5)

一、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和政治觉悟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早日实现。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生态文明观念的认识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生态道德教育可以更好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大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如何正确处理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可以有效的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对大学生走向社会、成家立业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对自己、对孩子、对生活、对社会都将做出积极贡献。其次,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同列入十七大报告中,其意义深远,体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各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经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的宣传员和未来发展的建设者,是有觉悟有素质的一类人群,他们能否了解环境知识和具备生态文明意识,掌握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如何保护自然环境,是会直接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未来发展趋势。再次,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各高校全面发展的重点要求。当今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步晚、发展慢。据调查,现代多数高校只看重保护环境教育,但却忽视环境普及推广教育。当代大学生是推进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具备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将生态文明理念当作自觉性的观念,主动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观念是十分重要的,它将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因此,生态文明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生态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完善德育教育内容的实际要求。是21世纪社会发展、社会进步重要基石,也是大学生成长的使命。

二、提升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对策

生态道德问题不仅仅靠说教式的课堂教育和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重点是让大学生自身形成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自觉担负起加强生态道德建设的重任,而大学生的自觉性是要依靠正确的理论指导来形成的,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潜移默化,使自己的内心对生态的行为产生认同感和参与感。首先,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来,合理规划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教材。当代各高校始终缺少生态道德教育的完整合理的教材,而太专业的理论教材又只是注重介绍环境知识概念,缺乏说服力和灵活性。希望教育部门合理改编教材,更加符合现代性教育,让生态道德教育有巩固的理论支持,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完善高校德育体系,将生态道德教育加入到高校德育计划中,不但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作用,更应该把生态文明道德建设引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规划中,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第三,推动大学生主动作为生态道德实践主体,让大学生成为生态道德教育宣传员、推广活动家。努力发展生态道德的基本知识和普及推广活动,让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生态系统的活动规律,提升对生态环境的认识。打造良好的学校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寝室、和谐校园,可以更好的建立生态道德教育并养成氛围。积极鼓励大学生组建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组织。利用这些组织引领大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的宣传。可以组建一系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演讲辩论大赛和有关生态环保方面的知识竞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的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的了解和传播活动中来。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厉行节俭,提倡绿色消费。近年来,大学生在校园攀比、虚荣之风盛行,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流行。致使一些大学生对金钱、物质的概念模糊,导致高消费、过度消费、挥霍拜金。生态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要利用社会大众、家庭学校,多角度的教育引导模式,要培养大学生正确、健康的生态文明消费理念,实现生态健康消费观,推动绿色环保消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建立一种对生态环境不构成破坏合理的可持续消费观,达到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其目的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育理性生态的大学生,指导大学生正确的生态行为方向,建立优良的生态道德行为方式,是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各高校可以利用大学生创建的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等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的认为,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大力开展一系列环保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身临其境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共同打造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培养大学生爱护自然环境、治理被破坏污染的环境、提倡正确绿色消费观念。希望每一位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和自身体验达到完善和发展,引领他们成为一名保护环境、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合理消费的理性生态人。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道德教育培养的大力支持,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道德知识,尊重自然规律,提升空气质量,努力为人类共同的绿色家园而努力。

作者:黄金石王圣祯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学院

篇(6)

“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全人类所认同的道德规范,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中,儒家伦理道德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传承,一直为历代社会所重视。

一、大学生缺失诚信的表现从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近些年来,面对社会上的造假和腐败等一些不良风气,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大学校园也出现了诚信缺失的问题,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突出。

(一)弄虚作假现象严重一是考试作弊习以为常。大学生考试作弊已经是普遍的不争的事实,而且作弊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不少地方还出现了以赚钱、营利为目的,有组织、有中介的“职业”队伍。

二是学术抄袭司空见惯。抄袭作业、论文移花接木、假想实验数据等等对于不少大学生是家常便饭,“天下文章一大抄,在于会抄不会抄”、“文章=剪刀+浆糊”的观点,在大学生中的认同率极高。

三是简历注水花样百出。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不少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于是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证书。

四是投机取巧追逐名利。在评奖评优上,在入党、竞选干部、保送研究生等问题上,一些大学生不是靠实力去争取,而是想法设法请客送礼,投机取巧拉关系。

(二)信用意识缺失严重

恶意拖欠学费现象在许多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所欠金额每年都在递增,说明在大学生信用问题上确实存在很大的缺失现象。在大学生中存在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这些骗贷逃贷的行为,致使后来的贫困大学生上大学之路越发艰难,是一种信用缺失的突出表现。

大学生中任意变更、撕毁就业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不少大学生签约的目的只是为了解决户口问题,有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辞而别,让招聘单位措手不及,防不胜防。随意违约的行为,致使一些学校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二、儒家伦理道德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儒家伦理道德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它融入到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价值体系的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说文解字》中对于“诚信”的解释为:“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即信,信即诚,强调的是一种我的诚实之性、之品、之行。孔子说“言必行、行必果”,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荀子说“不诚则不能化万民”。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历经五千多年历史而流传下来的,它具有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地创新发展,对于开展大学生诚信观的树立和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各种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涌入,大学生的道德体系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出现淡薄现象,出现不同的忽视现象。

三、儒家伦理道德视阈中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机制

(一)切实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修养水平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对学生进行

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要养成良好礼仪和行为习惯,首先是以“知”为开端,遵循知、情、意、行的内在规律,最后以形成自觉、自主、自动的行为习惯为归宿。知是行为的先导,是产生行为的思想基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灌输,教给学生应具有良好品质,帮助他们分析社会生活上和集体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使他们懂得讲礼仪、守规范的重要意义。

(二)营造浓厚的校园诚信教育环境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高校要成为培养诚信教育环境的沃土,首先,应制定对大学生分阶段的诚信教育计划,并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对大一、大二学生要进行基本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清楚诚信的含义及诚信对每个人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入学后刻苦学习,诚实应考,诚实做人。对大三学生进行专业方面的诚信教育,主要结合毕业后将从事的职业进行职业道德方面的诚信教育,强化信用是职业生命的观念。对大四学生主要进行面对社会的诚信教育,教育大学生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迎接社会对自己诚信意识的检验。创建优良的学风、校风。大学生良好品质是在周围环境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这就要求高校在向大学生传授道德理论的同时,要加大建设优良校风,学风的力度,使大学生在课内外都不忘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形成以自强自立为荣,以投机取巧为耻,人格至上的风气。

(三)重视诚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诚于忠,形于外”。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重在实践,贵在行动。应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主题鲜明的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承诺签名、诚信主题演讲、诚信先进事迹报告会、诚信党日团日活动、诚信主题班会等;同时,建立诚信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在专业见习与实习阶段,重视诚信实践,体验、熏陶和培养职业道德诚信;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在服务、劳动、调查、参观和宣传中传播诚信及诚信文化,宣讲诚信思想,参观学习诚信事例;实践诚信原则,塑造诚信品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感受诚信,锻炼意志,升华认识。

(四)教育者应做诚实守信的表率

“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教育要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求真务实,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的诚信典范,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更好地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做到并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奖学金评定,学生干部评选,评先选优工作等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加透明度,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使学生体验到学校的自身行为和对学生的教育要求是统一的,言行尺度是一致的。

诚信教育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成为未来经济建设中合格接班人的问题。我们善于用时代精神对儒家伦理道德加以批判继承,剥离它的糟柏,扫去积聚在它身上的历史灰尘,就可以显示出具有真善美为一体的璀燦面目和道德的精华。我们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携手共同关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为培养出一代代诚实守信的大学生而努力。

篇(7)

关键词:德育;德育知识;道德意志;合格人才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践证明,要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任何时期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据国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当前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展开探讨。

一、端正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人之初,性本善。”没有哪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恶”的。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他的思想和个性有直接关系。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对自身、对社会的重要作用,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塑造健康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气质和个人的性格。只有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康的个性,学生才会茁壮成长,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有了一定的兴趣,对思想道德教育产生倾向性,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在实践中顺利开展。

二、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育人环境

德育的开展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关怀在德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对德育的冷漠、道德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学生较多的爱心、诚心、热心、关心,给学生多一些理解沟通,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效果,必能使学生走出心灵困惑,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爱”,体会到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形成良好师生关系。这种师生氛围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处在这个氛围中的群体行为、个人思维都有重大影响力。然而,师生关系也依托于和谐的群体环境存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身处这种关系中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体会到来自这种良好关系的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说明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大程度上是受所处的环境形成的。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育人环境,能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对于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反之,也会让学生精神颓废,道德沦丧,厌恶学习。所以,对于德育不能懈怠,要形成长效机制,持之以恒,真正从学生出发,真正为学生付出,有效开展德育。

三、精心整合德育知识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

《礼记・学记》开篇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师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精心丰富德育知识的内容体系,增强德育的趣味性,陶冶学生情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积极向上的、吸引力强的、形式多样的德育,如励志的青春演讲活动、网络道德问题辩论会、重大热点道德问题讨论会。也可以把文艺和娱乐活动融入其中,使道德修养、智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和各种公益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使命感和道德感,实现知行统一。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组织道德心理讲座,使学生主动接受道德文化知识的熏陶与感染,主动参与到德育中去,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德育效果。

四、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磨炼学生道德意志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忠、孝、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文化积淀,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典范,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在21世纪的今天,教师应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继承、弘扬传统道德文化,把这个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大力吸收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营养成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礼记・大学》中指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只有学生自身修养提高了,才有机会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适应时展要求,肩负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使命感,提高道德心理素质,以规范的道德体系来约束自己,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意志就是指自觉地确定行为目的,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学生在继承传统道德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只要有坚定的道德意志,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坚持到底,持之以恒,肯定会提高道德修养,磨炼道德意志,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大学生的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研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具体的德育教学实践中,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不断吸收新经验,不断充实新观点,不断丰富新内容,切实从学生主体出发,突出道德教育的时代感和真实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国富.蒙学之冠:《三字经》及其作者王应麟[M].宁波:宁波出版

社,2007.

[2]叶奕乾.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陈才俊.唐诗三百首全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