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
时间:2022-09-21 02:52: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电类专业;项目教学法;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11-02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尤其适合于职业教育,是一种教和学互动的模式,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最高目标。项目式教学法有严格的操作实施步骤:确定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实施(单独、小组)、项目展示、项目评价、归档或结果应用,具体内容不再赘述。只有正确理解项目式教学法,才能为项目式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工作。
一、项目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分析
很多讲座、论文、说课经常这样提到:项目式教学法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或项目教学法是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从语法上来讲是正确的,但从逻辑上来说却存在问题。项目式教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如引导文法、脑风暴、角色扮演法、任务设计法等,不存在从属或包含关系。而项目式、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类教学中经常用到,使用者更应该清楚。
1.项目式学法与理实一体化教学法的比较。二者同属行为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学互动的模式,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展开教学活动,是一种人人参与“真刀实枪”的演练,注重的不是最终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从具体实施操作步骤的特点来看,并非适用于所有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打破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训课界限,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融于一体,教学环节相对集中,由1位教师主讲,1至2位实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场所直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合理实一体化的课程通常具备理论性强、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不进行实验、不易于理解的特性,这些因素的限制决定了该教学法并非适用所有课程。
中职《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这两门专业基础课恰好都具有理论性强、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恰当选择其中之一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例如,在《电工基础》第十一章“变压器”的教学中,如果按照变压器的理论知识,单相变压器实验的认识规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可以达成教学目标。倘若采用项目式教学,就必须设计一个课题,如《小型变压器的制作》,并按照其实施要领逐步实施。再如,第三章第四节戴维宁定理,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验性,选不出具体、完整、有价值的项目去实施就不能采用项目式教学,而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能很好地解决。因此,选择教学法一定要考虑知识的内容和结构,再结合其他情况,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项目式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比较,如上表。可见,二者在理论基础和评价指标上大体一致,而在培养目标的侧重点、设计特点、实施特点、教师作用等指标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项目教学法的侧重点为关键能力的培养,而在项目设计上要求学生能够解决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这两点是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最重要的区别;在实施的过程中,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以项目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特征。此外,在教师的作用方面,“项目”的设计明显比“任务”难得多。公开教学、说课一般为1课时,很难系统地发挥项目教学的优势。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则可以充分展示教师授课的艺术,避免项目教学形似而神不似或断章取义的现象。
二、如何发挥项目式教学法的优势
传统教学法之所以被长期运用,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对知识的阐述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二是知识点相对集中,便于学生分步学习和掌握;三是对知识的讲述比较全面、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脉络和重点,有利于课后自我总结和复习。而项目式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目标明确、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评价的特点。这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形成了互补。
教学过程中应取长补短,采用复合型的教学方式。正所谓“教无定法”,只有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提高的教学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关键词:中职;行动导向;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改革
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的通知,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文件第21条提到“推进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详细地描述了中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的重心是教学,尤其是要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本文以广州市示范性专业——计算机的应用基础,其核心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为例,探讨基于行动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的应用。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有很多种,如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内容、教学设备、受教对象和教学环境等要素的不同,行动导向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应有所不同。行动导向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学试验平台和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的深化实施,使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更加优化与丰富。本文以《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硬件维修一体化课室为课程实验平台,以行动导向教学为授课模式,提出基于行动导向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1. 教学设备要求。
(1)基础设备:一体化课室常备的计算机硬件、教学用桌椅、多媒体设备、挂图等。
(2)拆装设备:拆装用CPU、内存、硬盘、显示器、工具箱(内含拆机常用工具)等。
(3)检修设备:计算机故障检修卡、万能表、故障检修相关测量仪器等。
(4)演示设备:CPU结构图、内存原理结构图、已拆的硬盘、计算机原理展示视频、计算机构造演示多媒体课件等。
2. 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
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授课方式采用顺序教学的方式,即依次从计算机原理、CPU构件、内存构件、硬盘构件、显卡构件、显示器的顺序进行教学,计算机的拆装检修授课也是以文字说明配图画介绍为主。这样的授课内容比较完整,但是缺乏实操性和衔接性,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原理构造思维,往往学完了整个课程,都不懂怎么拆机和装机,更谈不上计算机的故障检修了。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一体化课程内容教学操作方式,不采用顺序教学,而选择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将学校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控制在5人左右,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操作工位,配备相应的试验平台和拆装检修设备,教师对计算机进行由外及内的演示拆装及检修,学生分小组带着相应的项目和任务同时进行演练。教师演示结束后,由小组讨论完成项目任务,分组进行项目完成情况汇报,生成项目总结和实验数据整理分析报告,并提交指导教师考核。
3. 试验项目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需要设计不同的实验项目和情境模拟让学生进行项目操作,不同的实验内容应当设计不同的实验实施方法。以本课程内容为例,设计实验项目和情境(详见表1)。
4. 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设置与实施。
计算机硬件故障检修课程内容是《计算机硬件基础》的主要实训内容,主要应用于实际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维修工位,为了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设置基于实际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课后以团队研讨的形式,通过查找资料和实际操作等方式,完成课程要求的任务,并生成研究报告提交指导教师,作为课程知识考核的重要内容。(详见表2)
5. 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一体化课程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式,即完成一个任务就得到一个成绩,完成所有任务才能通过本门课程的考核,其中每个任务的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制”评价指标,即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评价等级。评价等级的认定依据包括平时表现、技能考核(包括实验项目考核和课程设计考核)、研究报告和总结汇报。
三、结语
行动导向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国外应用广泛,特别是在强调职业技能的德国,都已经有充分的研究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充分调动了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以行动导向为研究对象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在国内高职院校教学中还处在发展阶段,在中等职业学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符合国情的实施方式研究,笔者以广州市示范性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专业为依托,开展基于行动导向的《计算机硬件基础》一体化课程模式探讨,抛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避免出现教师按课本讲授,学生无法接受的教学尴尬境况。经过教学实践验证,充分活跃了课堂授课的氛围,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融入了更多企业工作环境的元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信息工程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章韵,倪晓军.应用型专业计算机硬件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
[2]田海梅,陈爱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的应用[J].今日科苑,2009,(20).
论文关键词: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设计理念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技术核心课程。该课程是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要求设置的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程,是基于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开发的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是属于职业学习领域课程之一,它担负着帮助毕业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从担任单片机程序的编制、控制系统的自动化控制等岗位的重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结构和原理、单片机的指令系统、程序设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扩展、单片机的应用等,培养学生具有单片机的编程、硬件的结构设计的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与设计,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
1、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依据自动化控制系统实践能力要求,设置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2、以工作过程为基础:按照工作过程中活动与知识的关系来设计课程,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工作过程的需要来选择知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内容;3、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真正以“能力”为主线来设计课程。要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来确定课程设置。
(二)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依据由简到难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设立教学项目,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立学习完成工作任务或项目,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从而形成职业能力。共设置9个学习项目, 每个学习项目均应从知识技能等方面达到教学的标准。
二、课程整体设计
(一)课程目标设计
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岗位具体工作对能力、知识、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本课程总体目标是实现学生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职业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满足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1、能力目标:(1)具备单片机硬件图的表达、阅读、分析能力;(2)具备单片机汇编语言编程的能力;(3)具备单片机硬件扩展的能力;(4)初步具备单片机的应用能力。
2、知识目标:理解单片机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了解单片机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掌握单片机的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数据传送类指令、算术运算类指令等各种指令系统。掌握单片机软件编程的方法;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及其硬件扩展的方法。
3、态度目标: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吃苦耐劳的实践意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有关岗位的要求,我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反复研讨后,选择了贴近实际的5个典型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教学项目组织为5个对应的能力训练项目。
(三)教学方法设计
1、基于教与学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提高的需求为目的确定综合案例、单项任务和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练习与测验、课后研究报告、课后综合案例及课程实验与学生一起“学中做、做中学”。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主导,老师指出课程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正确引导(课堂、实验、课后研究报告),了解学生困惑,进行正确指导(课程学习、作业、实验报告、课后研究报告书);2、创造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实施一体化教学法。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创设真实氛围的工作环境,开展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使教学过程变为生产过程,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生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工作。教学组织过程实施“学做一体”。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做过程中,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互动,以活动为导向的自主学习;3、案例教学法。如讲解单片机编程知识时,引入生活、工业控制实例等开展案例教学,如电动玩具的前进后退、走廊灯光的延时熄灭、仓库货物数量统计、交通灯制作等案例,增加学习兴趣和动力,又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4、项目教学法。以生产过程为载体开发教学项目,整个教学围绕各个项目的解决而展开,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学生查找资料进行决策分析,制定出计划,并进行实施,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另外,还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提供了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程资源设计
使用高等职业教育时空技术专业“双证课程”培养方案规划教材、高职高专系列教材等作为教学参考教材,实行以多媒体技术为主的网络教学环境;推荐优秀网站,建立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件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利用校内实验实训教学条件,让学生有目的的,主动地去学习。
一、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反映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构建应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大部分中职生是由于中考成绩不理想而就读中职学校,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缺乏学习主动性,如果学校仍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就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将学科体系中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我们深入养殖企业,对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分析职业岗位的意义,确定职业岗位中应具有结构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从而确定工作任务,并将其归类为8个行动领域、22个学习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综合素质课、技能平台课、技术课和拓展课。其中,猪病防治是技术课的核心学习领域之一,是由动物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动物外产科学和中毒学等传统学科有关猪疾病部分内容进行改革和整合后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按照养猪生产过程中必须掌握的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来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完善课程成绩评价。学生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其职业素养,如猪病预防、诊断、治疗、保健等职业岗位能力,为我国养猪业保驾护航。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础。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种规模猪场、动物医院和兽药技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能力培养为重点,根据猪病防治岗位的工作过程、技术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来设计猪病防治课程学科体系内容,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确定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第一,深入养猪企业,对岗位人才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由养猪企业的猪病专家、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研讨,最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方案,按照生产流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第二,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关健技术和综合技能,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内容归纳为5个项目(猪场预防保健技术、哺乳仔猪疾病防控技术、保育猪疾病防控技术、育肥猪疾病防控技术、种猪生产疾病防控技术)和14个能力目标。
第三,从学生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拓展教学内容,及时将猪病防治的新知识、新技术补充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第四,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改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理念,树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注重学生猪病防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
根据“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求,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实训场所,如猪病诊疗实训室、动物医院、校内实场和校外养猪企业等场所建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合一的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
第一,猪病诊疗实训室,包括猪病诊断室和猪病治疗室。猪病诊疗实训室内病理标本充足,诊断仪器先进、治疗设施完善,能完成常见病毒性、细菌性等猪病的实验诊断,能满足猪病防治课程实验实习的需要,还对校外养猪企业开展常见猪病病原的检测与诊断。
第二,动物医院为周边养殖场开展常见猪病和疑难杂症的诊断、治疗业务,并充分利用门诊猪病病例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为学生学病的诊断、检测和治疗等知识技能提供了与兽医诊疗机构一样的工作环境,有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第三,校内实场为猪病防治课程的猪场消毒、猪疫苗免疫接种、猪药物保健预防及驱虫实训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训实习情景中培养其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四,校外养猪企业,即进行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养猪企业基本满足了学生参观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学校先后与广西畜牧研究所猪场等10多个养猪场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协议,协议规定学生在猪场顶岗实习的过程中,由猪场和学校共同管理,学生可以将猪病防治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专业技能。在服务于养猪企业的同时,学生的猪病防治技能也得到迅速提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融合。
(四)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猪病防治课程是中职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和猪病防治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是案例教学法。它是指在猪病防治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包括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式教学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典型的病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先让学生在具体的病例情境中主动参与分析、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提出初步的诊断意见、诊查思路和防治措施,最后,教师进行常规讲解。案例分析式教学法就是在一个猪病讲授结束后,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猪病临床案例,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得出初步 诊断结论,分析诊断依据以及所须的进一步检查,然后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总结。
二是现场病例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动物医院或猪病诊疗实训室接诊病例,根椐临诊情况把接触到的典型病例进行现场教学。首先,组织学生对病例展开讨论,并针对疾病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病理变化、诊断依据和防治措施等问题发表个人观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原则,要让学生成为现场病例教学的主角。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达到复习巩固、加深理解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文本、图片、视频、声音等素材于一体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把平时拍摄的猪病症状和病变彩色图片、视频,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成直观、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归纳,以加强学生对猪病症状的理解度和接受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知识信息量,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
(五)完善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
学生课程成绩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也是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内容之一。学校教学改革前,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主要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60%;平时成绩占40%,即考勤占10%、实验占10%、课堂提问占10%、作业占10%,这种课程成绩评价存在着诸多弊端,不利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猪病防治是一门应用型和实践型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后,学校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和猪病诊疗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评价。因此,教学改革后的课程成绩评价分布是期末理论知识考试占40%,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学习过程考核占30%,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病例分析报告;职业能力考核占30%,这项考核根据现场教学过程、实验实习操作过程和猪病例诊疗过程中学生表现及团队合作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实践证明,新的课程成绩评价制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既能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
二、猪病防治课程改革实施的成效
由以上对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的研究与实践分析可知,课程改革后,在教师和学生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第一,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更明确,课程教学资源更充足、教师的教学方法更灵活多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高,对学生考核方法更趋合理化。课程改革主持人主编并出版了《中职畜牧兽医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和《中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习题集》,发表了《病例导入式教学法在“猪病防治”教学中的应用》等3篇论文。
第二,课程改革制订的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等在畜牧兽医专业试验班学生中试用,调查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学生对猪病防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93.2%。通过猪病防治课程的教学改革,学生的猪病诊断和防治技能有了明显提高,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学生参加中级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职业资格考试的合格率达95.2%,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第三,猪病防治的课程改革后,最终集成了中职猪病防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习题集、授课教案、授课计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创建了猪病防治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真正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其教学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对同类专业课程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总之,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广西水产畜牧学校猪病防治课程经过近四年的改革与实践,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实训环境的创建、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学生课程成绩评价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猪病防治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猪病防治课程教学改革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不够紧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场所建设滞后等问题都有待今后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进一步探讨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在钜.关于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示范性建设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3(8)
【关键词】 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模式;行动导向
教育部2006年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都是教程建设与改革;建立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文件的为课程建设开发和改革指引了方向,将助推能力本位课程开发的进程,课程改革的特色是强调项目课程建设。
一、能力本位的内涵
高职教育领域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中的“能力本位”中的能力内涵丰富,“能力”不仅指“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强调“做”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综合职业能力。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会计职业能力与关键能力。会计职业能力是指学生胜任会计工作所必备的能力,是其赖以生存的本领、立足于社会的一技之长。包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会计专业实践技能。
关键能力(也称通用能力或综合素质),会计职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包括二个部分:社会方法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社会方法能力是指从事会计职业所必备社会能力和方法,包括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现代语言能力等;个人发展能力是指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所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应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树立能力本位为主旨的课程观,会计理论知识、会计实践操作两手抓、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手抓、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两手抓。
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会计专业人才,但是其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职业能力不足、综合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社会企业所需人才的标准。所以,从能力本位视角重新审视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十分必要。
二、构建能力本位为主旨的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以企业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人才市场调研分析,重新定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会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社会需要的,既掌握会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会计专业操作技能及会计职业应具备的很高的综合素质,能灵活运用会计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和处理财务实际问题的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2、以能力为本位制订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会计行业需求构建体现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每门课程确定总的能力标准,再根据行业需求将每一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能力模块和具体的能力标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观的特征是:在课程开发思想上,以核算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方法上,以会计工作岗位分析为起点;课程实施过程中,重视学生教育主体地位,学生主动亲自实践、习得职业经验,自主构建经验型知识、技能、能力的过程,师生共建会计学习情境。
3、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事先设计许多有针对性的活动,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主要起引导、辅助的作用,师生活动共建学习情境。
4、考核方式多元化
考核方式灵活多样,笔试与口试、观察、实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操作技能采用边学习边鉴定,重视教学的过程性考核。考核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兼顾学生学习成绩、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资格,依据会计职业的特点来细化职业能力的评价内容。
三、培养能力本位,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在《职业教育条例》变革中,形成并确立了行动导向的职业教学范式,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的主导思想。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上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做”,其在感悟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即将学生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相融合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并且制订、实施、评估学习计划,在身、心、手并用的“做”,通过亲手“做”不仅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而且让其“学会学习”并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同时还使其“学会创新”、“学会交往”,也培养其社会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使其身心情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提升其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建议如下:
1、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会计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经济发展情况,合理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就业导向、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以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能力为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会计岗位综合能力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应该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基础、以会计工作任务为线索、以会计职业岗位(群)工作体系结构为框架。
3、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当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主导者,应为实施课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但当教师转变角色,有创新观念时,教师就做为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独立行动、独立完成。同时,教师也要着重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师生共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做中学”、为“任务”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
4、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强的学科,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至关重要。以“职业岗位对接”为指导思想,建设校内外实训室基地学校与企业行业深度融合,重构能满足会计专业岗位的仿真实训室,提供会计专业课程实训以及学生专业校内综合实训,满足“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同时在校外要建设一批可以提供较长时间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高职生“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职业情境。同时企业要全程参与实训实习质量监控,通过“企业综合考核、学校制度约束、学生自主管理”三方面,探索“企、校、生”三位一体的实习模式,内化为学生职业能力,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
5、开发“实理一体化”教材
教材不仅是高职教育的载体,而且还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工具。适合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材,应既能彰显职业性课程的特色,也能让学生获得够用的理论基础;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参与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材,教材结构上既要体现项目化、任务化,也可给呈现完整的会计工作领域;教材内容基于典型的真实业务,同时具有有前瞻性;最重要的是教材须符合高职生的认知规律,从做到学,先提出项目或任务,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再让学生通过经验去构建知识、能力体系。
【参考文献】
[1] 崔倩.高职会计专业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魏芳.会计信息化下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5.
[3] 赵崇晖.对中职学校”工作过程导向”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
文/张兴荣
摘?要: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的思路与观点来源于作者在为汽修预备技师班学生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本文主要解决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的定义,技师学院在培养预备技师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教学计划的制定、学习材料的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关键词 :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问题探讨
一、技师学院、预备技师的定义
我国的技师学院前身为高级技工学校,以培养高级工和技师以上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还承担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和进修任务。“预备技师”是指各类院校通过学制教育方式培养的技师班毕业生,学生获得预备技师证书后只有在企业中经过两年以上的岗位锻炼才能成为“技师”。笔者所在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技师学院,自2009年起进行预备技师、技师的学历教育。
二、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的问题及建议
笔者在2011和2012学年担任过汽修预备技师班的一些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之余和一些学员进行过大量的沟通。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一部分来自于汽车修理厂,从事一线的修理工作,另外一部分来自于汽车检测机构,如公交公司站场技术人员等。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
1.关于预备技师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采用传统的“教学大纲+专家委员会意见”的方式,忽视学员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我们可以先征求学员的意见和建议,先确定哪些课程是学员所必须要学习的,把课程暂定之后,再通过学校成立的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核。有的课程如果争议比较大,再征求学员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制定好之后,它不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关于预备技师学习材料的开发
预备技师学习材料的开发,在目前来说还属于空白阶段,很大一部分学校采用的是高职高专类,所以学习材料的开发对预备技师的培养教育起到方向引领的作用。
学习材料可以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开发,也可以由技师学院自己开发。开发学习材料应该注意以下顺序:一是要组织相关人员到企业进行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取本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二是要召开更高层次的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与实践专家、专业教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评审,得出符合预备技师要求的学习材料。
3.预备技师教师队伍建设
预备技师班的师资力量,应该以“本科+技师”为主的一体化教师为主,在学历上,应该以本科或者研究生为主,在技能等级上,应该以技师或者高级技师为主,只有具备比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技能水平,才能担任预备技师班的授课教师。笔者学院在培养“一体化教师”方面下很大工夫,通过以下措施来保证“一体化”教师的成长:校内培训、定向下厂实习、“老带新”等。 校内培训,就是请大型维修企业的技术主管、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维修技师定期来校进行讲课;定向下厂实习,就是把教师送到维修企业进行模块化的实习,主攻汽车维修、汽车疑难故障的排除、发动机大修、汽车新技术等模块,努力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老带新”,就是在平时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安排一位老教师和一位年轻教师一起配合教学,帮助年轻教师更快更好成长。
在选拔教师队伍时,还应该考虑教师的奉献精神。因为学员在企业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实际问题不能解决,经常会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向老师请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有乐于奉献的精神,认真回复学员的每一条信息,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
4.教学设施应能满足教学要求
预备技师班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对技师学院教学设施设备提出很高的要求。一些传统的汽车维修检测工量具设备,已经不能够满足日常的教学要求,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更是加快了学校教学设备更新的步伐。
就设备方面,技师学院应该根据国家标准配备一类汽车维修企业应该配备的检测设备,包括:发动机总成部分,如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类检测设备等;底盘部分,如底盘测功机、侧滑试验台、电脑控制四轮定位仪等;实车部分,如混合动力轿车、带柴油机电控的高压共轨轿车、电动公交车等。
5.教学方法力求创新
从教学方法看,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够更好地衔接,打破理论课和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以技能训练为主,专业理论为技能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实现组织机构、学习情境、教师队伍、教学训练,课程开发、教学文本、教学实训场地、师生互动、教学评价九位一体,避免了理论、实践及实训设备相脱节、重复教学的现象。在固定的时间内,教师讲解时间缩短,学生动手时间增加,更有利于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除应用新的职业教育方法,如职业任务驱动教学法、大脑风暴法、模块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法等,还应该应用案例教学法等。在开学初的时候,笔者就给学员布置一个任务,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典型的故障,让学员把它的故障现象、诊断过程、最后如何排除的过程记录下来,每次上课之前提供给笔者,让大家在课堂上面讨论,最后让排除故障的学员讲述整个过程。这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对于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结构原理,除应用实物教学以外,还应该应用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动画、图片等可以直观反应部件的内部结构,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6.努力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努力开拓校企合作等模式。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能够近距离了解到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对学校而言,可以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场地,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及写作上面,应该聘请企业专家一起辅导。企业专家可以提供一些维修企业里典型的故障,让学生参与解决,而学校老师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共同完成毕业论文。
7.人才评价体系方面
在人才评价方面可以考虑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对学生进行考核。专职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品德、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课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主要负责技能方面的评价考核。
总之,技师学院培养汽修预备技师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培养过程中也会遇到以上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这对预备技师的培养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推动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帆.技师学院预备技师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郑亚平.探索高级技工学院培养预备技师的措施和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
[论文关键词]输出驱动假设 高职 商务英语写作 项目教学
一、关于“输出驱动”假设
“输入”与“输出”的相关研究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Crashen提出“语言输入说”,认为“语言获得的过程是不断理解和接受语言符号和信息的过程;只有真正理解了可接受的输人才能真正拥有语言”。“可理解性输入”已成为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为中国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解视角。然而,Crashen的语言输入说一味强调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的作用。1985年,Swain提出“输出假设”,认为输出对语言习得也有积极意义;语言输入可以起到辅助语言习得的作用,但仅仅是习得语言过程中的一个载体,不会成为习得语言的终极手段;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和语言实践才能使习得语言者真正地拥有语言,而不是漂浮于语言的浅表上。虽然Swain充分肯定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其研究背景是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且只强调输出过程中学习者自身对输出内容有意识的监控和检查作用,因此仍然不能解决在缺乏目的语环境下英语学生者如何进行自我监控和评价等问题。
毫无疑问,语言学习是输入、输出交替进行的过程。从学习的规律来看,输入是第一性的,是输出的基础,尤其是在非目的语语境中学习,一切实践活动应以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同样,只有输入而没有输出的语言学习,事实和信息只会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不能被内化,从而达不到语言作为工具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递信息的目的。然而,多年来中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一直重输入、轻输出。如何在外语课堂上实现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2008年,我国知名外语教育家文秋芳先生提出“输出驱动假设”,其内涵包括:第一,从心理学角度看,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看,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文秋芳从中国外语学习者的实际环境出发,突破传统的普通英语教学研究,深度剖析“输出驱动”假设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且坚持提倡“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教学法,即通过综合技能教学法,有效地将技能训练、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很大程度上促使英语教师重新审视和定位英语专业写作教学,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特质——商务背景下的语言输出
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之后,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促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商务交流日益频繁,商务英语写作由此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对外沟通的核心技能之一。商务英语写作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属于以商务知识为核心的专门用途英语范畴。它不仅是基础英语写作的延伸,更是商务知识的运用过程。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以培养能运用英语语言从事外贸行业、外资企业及其他涉外商业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中的主要课程,商务英语写作课程的重点强调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强调实践教学的落实。
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写作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1)课程定位不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与本科教育相差无几,这与高职学生的需要和商务工作实际不够吻合。(2)教学模式传统老套。教师注重讲解写作的格式、词汇和分析文章语法等,而对语篇生成的认知过程缺乏合理监督。(3)学习者个体的主体性被忽视。写作课堂将“写”与“听、读、说”等其他技能分离,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写作实践很少。学生无法真正检测输入语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长此以往,逐渐失去写作的信心。
因此,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必须始终围绕“培养应用型商务人才”的目标,切实而又扎实地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文书撰写这一语言输出性技能。
三、“输出驱动假设”对高职商务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针对基础相对较弱的高职学生,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尤其要处理好输入与输出的关系。“输出驱动使输入易于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有利于语言体系的拓展,输出和输入结合的教学活动更具有交际的真实性”。由此,商务英语写作课堂应该坚持以输出来驱动输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及时将语言输入转化为语言输出,将技能学习与知识面拓宽及思维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多练、多写、多分析等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1 转变教师角色,优化输出型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然而,落实这一理念,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课程体系的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首先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的量有多大。商务英语写作是一门实践课程,只有组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切实地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技能。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意识,通过与学生形成输入输出的互动,积极地提高其主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
2 创设情景,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情景教学法是由英国学者Homby首先创立并提出的,其实质是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为语言功能提供充足的实力,并活化所教语言知识。高职商务英语写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职业能力。然而,和本科生相比较,高职学生语言基础普遍不高,加上商务写作课程本身内容繁杂,更加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从创设情景人手,通过模拟现实商务活动、虚拟角色和假定任务等方式实现“输入”与“输出”的巧妙结合,让学生倍感写作乐趣和实用性,并通过亲身经历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步骤,边学边做,以所学知识完成商务交流过程中的写作任务,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转贴于 3 引入“综合”概念,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语言的五项基本技能中,听、读是输人性技能;说、写和译是输出型技能。它们彼此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只有在输入的基础上才能够输出,而没有输出驱动的输入,学习者习得输入的可能性就很小。商务英语写作是以英语书面语进行商务沟通以达到各种商务目的的一种表达手段,融商务知识、英语写作和商务写作技巧于一体。因此,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听、说、读、写、译等活动,就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教学。针对英语写作教学,有必要在教学实践中引入“综合”的理念,即要打破各门专业技能课之间的界限,打破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之间的界限。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下,其他诸如语言基础课程模块、基础写作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等相关课程可以适时、适当地兼顾写作技巧的传授与训练。譬如“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对商务材料的内容和形式等进行评析。另一方面,“商务英语写作”课程本身也要尽可能融入集英语与商务英语于一体的听、说、读、译等技能因素,既有综合,又有所侧重,在提高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写作能力。
4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项目为导向”,保障输出的有效性。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能力本位教育认为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非知识水平,从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出发,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其获得岗位操作能力”。商务英语写作课程坚持以能力为本,以项目为导向,即从职业实际出发,选择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动手实践,按照问题的要求收集、选择信息资料,通过开口说、用手写、动脑想等途径,为完成共同的“商务任务”而努力寻求解决途径。这种打破传统写作引导方式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保障输出的有效性,更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才能,发挥各方面的潜能。
5 开拓“输出”渠道,用实践来检验真知。商务英语写作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求职就业竞争力和认清形势,增强英语学习影响力。高职商务英语写作的课堂时间十分有限。如何最大限度培养高职学生在真实场景下的实际操作能力,每位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设法积极开拓渠道,加强校内外写作实践,既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更督促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完善创新。校内“输出”渠道可以应用文写作比赛为契机,形成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整体提高。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能锻炼学生文字综述能力、表达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必须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鼓励学生主动搜集、整理资料,将专业教学、实习体验和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同时,高职商务英语写作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必须加强与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寻找大型外贸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不断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只有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应用所学的商务英语写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成第一线的文秘、业务助理等工作,从而强化所学的商务知识和技能,拓宽了教学活动的时空领域,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商务英语写作真正成为一门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