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容市场调查报告

美容市场调查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6 10:22: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容市场调查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容市场调查报告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汽修;专业建设;高职

作者简介:陈刚田(1969―),男,山东人,东营职业学院讲师,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新能源汽车;支淑民(1967―),女,河北人,山东胜利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10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QCJ10Y07)。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大部分设有汽车类专业,尤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一、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现状简析

术专业为基础, 办学模式基本上继承了原中专或技术学校的思路,以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为主,生产服务型实践教学环节较弱。专业教师基本上来自普通高校的汽车类相关专业,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实践培训,来自生产一线的教师更是缺乏,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基本以自我摸索为主,实质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因此专业教材也只能以系统理论知识学习为主,生产服务型项目化教学难以真正实施。导致三年的学校教育很难完成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目前国家大力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尚无制度上的促进和保障,学校实践教学组织架构尚不完善,企业参与办学的热情难以转化为合作办学的动力。校企合作培养教学改革困难重重,致使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限的财政教育经费难以覆盖所有的学校和专业,同时社会办学渠道不畅,导致许多社会急需的专业办学经费不足,极大限制了市场急需专业人才的培养,限制了职业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企业参与型”: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部分承担学生的培训任务、培训费用及生活津贴。如德国职业技术学院模式。

“财政投入型”:用财政投入来推动职业院校培养方向适应企业的需求,如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

“企业主导型”:企业制定技术培训计划,通过职业学校配合实施的方式。如通用汽车的ASEP汽车维修服务技能校企合作项目、丰田汽车的T-TEP丰田技术培训计划校企合作项目、大众汽车的SCEP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项目,这些项目不仅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组成部分,也为校企合作提供了人才培养新模式。

以上国外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符合地域特色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二、 我院汽修专业建设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近几年的专业建设中,始终坚持“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教育宗旨,积极推行“与社会接轨,与市场互动”的开放式办学思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汽修专业逐渐成长为学院独具特色的优秀专业。

在校企合作不断深入的基础上,本专业积极寻求全方位与汽车企业合作,从合作模式、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师资培养、教材改革、专业管理等方面深入探讨和研究,正在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适合我院特点的发展模式。

(一) “2+1” 实践教学探索

我院汽修专业自2006级开始推行“2+1”校企联合培养计划,至今已培养并输送学生近百名,先后与奥润、振东、胜拓、博运通、攀登等近十家东营及北京汽车销售和服务企业建立起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弥补了学校生产型实践教学的不足,密切了该专业与汽车行业的关系,打通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 跨专业教学探索

自招生以来,该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并且出现逐年快速递增的趋势。为了缓解这种供需矛盾,我们在机电专业实行自愿选择跨专业学习汽修专业的尝试,目前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学生达到120多人,占机电专业学生的50%,该模式突破了传统专业界限,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

跨专业学生自二年级开始,不再选修机电专业和公共选修课,改选汽车专业核心课程,通过一年的跨专业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汽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就业增加了一条可选道路。

(三) 增设培养方向与申办新专业相结合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企业对汽车营销和后市场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我们增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培养方向,同时拓宽了校企合作领域。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根据学院在汽修、道桥、能源、机电、数控等专业方面的综合优势,积极申办汽车类新专业,争取早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汽车类专业群。

(四) 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汽修实训室的基础上,于2009年暑假组建“大学生汽车服务中心”,有机的把学生实训和汽车服务结合起来,目前中心在汽车美容、汽车装饰、汽车保养、四轮定位、轮胎服务等方面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对外服务能力,逐渐发展成为校内生产型汽修实训基地。

服务中心还积极拓展外部市场,参加“2010年东营市首届黄河三角洲汽车及汽车用品博览会”,不仅成功的向社会展示了我院汽车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还很好的诠释了本专业“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办学特色。通过服务中心的孵化过程,学生掌握了汽车后市场服务的技术和管理技能,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基础。

(五) 积极承担汽车教指委科研课题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成功申请教育部高职高专汽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立足校企合作办学研究,培养适合市场要求的技能型及创业型人才,推进我院专业建设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学生就业、顶岗实习、创业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 组织学生深入市场开展社会调查

我们一直在思考高职教育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的办学特点究竟在哪里?我们认为高职生对专业理论的掌握能力要优于中职生,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优于本科生,培养学生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非常重要。我们组织每届学生对东营市汽车后市场进行调查,完成了《东营市汽车美容装饰市场调查报告》和《东营市汽车轮胎市场调查报告》等市场调查报告。

在市场调查中,学生对汽车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汽车后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沟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坚定了学习汽车专业的信心。

通过一系列不懈的努力,我院汽修专业逐步实现了校内和校外双培养环境教学,校内实行实训与生产服务一体化教学,校外实行实习与就业捆绑式培养,逐步建立起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系统,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创新发展模式。

三、 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我们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并得到了当地汽车行业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同时,在探索和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学校方面,要实现校企合作的健康持续发展,还需要体制的支持和保障,以及指导教师的培养和硬件设施的完善。

合作企业方面,各企业对合作的认识程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技师的授课技能也需要培养。

学生方面,家长对该专业缺乏正确认识,学生对企业文化认同与企业存在较大差异,缺乏正确的职业定位。

针对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寻求克服与解决的方案,并在很多方面展开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部分阶段性成果。校方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方案,创造积极的校企合作环境。

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部分企业正在积极主动与学校联系,逐步认识到学生顶岗实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对企业人力资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家长和学生也渐渐认识到技能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对人生职业规划所起的重要作用。

篇(2)

中国医药企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组和北京康派特医药经济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大量实地调研和考察,积极探讨和研究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有效方法和途径。我们认为:出于对用药安全和保护人类生命健康的考虑,进口方必将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法规,对中药的进口、销售和使用等加以壁垒。同时,我国生产和出口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应对此保持适度敏感,关注规则,及时调整,做好进入对方市场的准备,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建议:(一)为适应国际市场变化,扩大我中成药出口,提高出口效益,加强国内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二)相关部门尽快制定便于企业掌握规则,满足技术要求,为成功出口奠定质量基础,与“国际接轨”的中成药质量标准,在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有效成分标识等方面,确立明确的监控指标;(三)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扩大保护我国中成药知识产权的深度和广度。

在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国际潮流中,世界各国均已意识到天然药物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市场潜力,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日益重视。欧美国家近年对天然药产品的态度已明显转变,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正迅速扩大。

统计数据表明全球约有80%的人以天然药物作为基本医疗保健手段,国际植物药增长速度高于医药产品平均速度(10%以上),西方发达国家植物药市场的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大大超过了化学药品的增长速度。1996年全世界天然药物市场销售总额高达160亿美元(不含中国市场),且正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迅速增长,2000年已跃升到430亿美元(见图1)。

从全球药品市场发展趋势看,天然药物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世界药品市场的增长速度。印度Exim银行最近发表的报告认为全球天然药物每年的贸易额已高达600亿美元,并指出天然药物的原料供应商主要为中国、印度和巴西。而以天然药物为基源的全世界食品补充剂的市场更大,可以达到1500亿美元。世界银行的报告则认为2000年世界天然药物产业约800亿美元,到2008年将可达2000亿美元。据Freedonia Group公司估计天然药物的市场需求将按每年13%的速度增长。天然药物市场份额将从目前的全球医药市场的1/7增长到1/6~1/4。

(一)欧盟

欧盟天然药物市场是世界最大的天然药物市场之一,近几年欧盟天然药物市场发展要快于化学药品,天然药物销售市场年均增长速度达10%。

德国是世界天然药物品种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天然药物市场规模居欧洲首位,人均年草药消费额为14.4英镑,约占欧洲天然药物市场的50%。全德药用植物达900余种,生产天然药物在2万种以上,占市售药品14万种的1/7。其中500种为单方制剂,其余2000种为复方制剂。天然药物在德国主要用于神经精神系统疾患、妇科疾病、免疫促进剂、关节炎、风湿病、改善大脑功能,增强记忆力、强身健体、抗疲劳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其销售额较高的天然药物制剂有银杏叶(治心脑血管病),年销售量7.5亿美元;欧七叶树(治静脉曲张),年销售量1.0亿美元;山楂(抗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年销售量0.5亿美元;荨麻(治前列腺肥大、头痛和关节炎),年销售量0.3亿美元;贯叶金丝桃(抗抑郁症),年销售量0.3亿美元;紫锥菊(免疫促进剂),年销售量1.0亿美元;缬草(镇静剂),年销量0.5亿美元。

法国是欧盟的第二大天然药物市场,天然药物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舆论支持,人均草药销售额为1.56英镑,年增长率为10%。市场上有印度、中国、非洲、德国和本国的天然药物,主要用于慢性病的治疗。最受欢迎的是用于减肥(约两亿法郎)、催眠、治疗紧张、循环及消化系统疾病、疼痛、便秘和风湿病的草药。主要剂型有胶囊、茶剂、粉剂以及新出现的精细微胶囊(将极小油滴包入小珠内再放进胶囊中)、纯新鲜植物悬浮液等。营养品和化妆品公司提供的植物提取液占有很大的比例。

英国是欧洲第三大天然药物市场,整个市场值可达2.25亿英镑。草药与天然药物在英国属于非处方药产品。英国草药市场的产品中,大蒜市场的增长较快,估计市场规模已达600万英镑,其它增长较快的产品有月见草油、止痛药、止咳制剂、治疗风湿痛及皮肤病的药物。目前生产厂家正在开发的新产品领域有降胆固醇的替代性药物、免疫促进剂、银杏提取液。近年来英国一些大的制药公司开始注意天然药物产品的潜力,有的设立天然药物部门;有的以开发天然药物产品为目标,制定研究和开发战略决策,有的已开始研制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作为新药的开发。

(二)美国

由于美国民众对天然药物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几年美国的草药和天然药物销售额大幅攀升。由于天然药物产品在美国已被广泛用于医疗与保健的各个方面,故销售额较难精确统计。据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1998年发表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1997年的销售额为120亿美元,1994~1999年间,年增长率为15%~20%,为各工业部门之首。美国《营养业学报》的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00年,全美饮食补充剂的销售额为168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的年销售额占25%,达41亿美元。美国政府的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估计的数据更高,该委员会认为,美国人每年使用天然药物物减肥的费用就高达50-60亿美元,美国纽约一咨询公司的市场调查显示1994、1995与1996年天然药物物的销售额分别为50、58及65亿美元。至于其年增长率,综合各个媒体的统计,一般认为在12%~16%之间。美国NBJ杂志报导2001年美国天然与传统健康业相关产品销售额达260亿美元,仅植物提取物及其制剂销售额就达51亿美元。美国FDA统计的1994~2000食品补充剂销售额(见表1)。

从表1可看出,在所有食品补充剂销售额中,草药的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补充剂。美国植物协会统计的数据表明最常用天然药物有26种,主要应用于增强免疫系统、改善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大脑的供血、降低胆固醇、减肥、提高机体耐力、促进妇女生理平衡、延缓衰老、减轻情绪紧张与精神抑郁等。最畅销者为银杏、贯叶连翘、狭叶紫锥花、人参、大蒜、锯叶棕、卡瓦胡椒等。

近年来,由于包括天然药物在内的产品在美国销售市场良好,刺激食品补充剂生产公司大量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有超过1500个企业生产食品补充剂,美国一些传统大型化学制药公司也相继进入这个高速发展的高利润领域,其中拜耳(Bayer)、华纳兰伯特(Warner-Lambert)、美国家用产品公司(AHP)等公司,在1998年已先后建立生产天然药物的生产线。AHP的子公司Whitehall-Robins已用Centrum(善存)品牌,推出银杏、大蒜、人参、贯叶连翘等6种产品;百灵佳英格翰公司早在1996年就组建法码顿公司,专门从事银杏和人参的药物生产。这些新进入的西药巨子,资本雄厚,设备先进,研究开发力量强大,有可能很快改变美国天然药物生产的整个面貌。不过,与化学合成药物公司不同,美国80%的天然药物公司属于小型公司,95%的天然药物公司销售额均在2000万美元以下,996家公司的销售总和仅占全部天然药物销售额的20%。

(三)日、韩

日本有40%的医师开汉方药和天然药物,35%病人接受天然药物的治疗,特别是许多天然药物制成的保健品,如花粉,小麦胚芽制品及杜仲叶红茶等已成为许多家庭的必备之品。1993年日本政府为特殊保健品用食品(FOSHU)制定了一系列规定之后,保健品天然药物市场走上正规,每年销售额稳定在60-80亿美元左右。日本政府批准适用“国民健康保险制度”的中药有大约140种。据《日经》杂志调查结果表明,已取得医师资格的15万临床医师中,有69%使用汉方制剂。使用频率较高的15种是:小柴胡汤、六味地黄丸、葛根汤、小青龙汤、加味逍遥散、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大柴胡汤、肾气丸、补中益气汤、五苓散、柴朴汤、柴胡桂枝汤、柴苓汤、麦门冬汤等。预防和治疗下列病症的汉方药将得到优先开发和使用:①抗过敏;②活血化瘀,改善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③增加和改善免疫功能;④抗衰老、延年益寿;⑤降压、降脂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⑥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⑦改善学习记忆,防治老年性痴呆;⑧增进视力,防治白内障及眼科病;⑨减肥和美容;⑩镇静安神、抗抑郁。

日本各汉方制剂企业都把建立销售网,占领市场作为首要任务,每一家公司都下设一个或若干个工厂,专门从事药品生产,产品由公司安排并销售,分工明确。一般从事经营活动的人数要大于从事生产的人数。医疗用汉方制剂基本由制药厂家直接、或通过中介批发商间接卖给医院和个体开业医。此外,还有由制药厂直接或中介服务机构以药箱形式分发给各家庭,定期由专业人员检查使用情况。目前日本6万家药店中,经营汉方制剂的达80%以上,仅小柴胡汤冲剂年产值就达120亿日元。

韩国自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自己的成药工业,共建成中药厂80个,占全部中西药厂总数的22.2%。自1992年以来,已逐步实施了中药制剂生产的GMP标准。中成药进口较少,出口量很大,主要以牛黄清心丸、高丽参制剂为主。最著名的制药企业有:Dong-A、Dong-wha、GreenGrossKorea、YounyJin、YuhanCorp以及钟根堂公司等。韩国1985~1989年间对中国80余个古方、验方进行研究,经韩国研究开发的“牛黄清心丸”同类产品每年产值达0.7亿美元。中成药产值达4.8亿美元,加上中成药保健食品,韩国中药市场在10亿美元以上。

(四)东南亚

新加坡本地经营中成药的贸易商约有80-100家,其中固定经营商约40家。有800多家中成药零售店,在卫生部登记的生产中医药的企业约200多家,其中有制造商,也有分装和包装商。2002年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总额68.61亿美元,其中进口27.06亿,出口41.55亿。中国是新加坡中药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之一。在市面的中成药约有9800种,从中国大陆进口的中成药约占60%,本地企业所占的份额在15%到20%之间,其余的来自台湾、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中医医疗机构已逾2500家,中药店堂3000多家,但多数规模较小,设备简陋。马来西亚“南-南委员会”200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马来西亚天然药物年销售额约2亿美元。

越南有98%的中成药来自中国。这些中成药有清热解毒药31种,营养药27种,风湿药20种,调经药13种,哮喘咳嗽药15种,消化腹泻药14种。一些专门治疗肝炎、心脏病、肾炎、肾结石、肺病、癌症等药品及补药比较受欢迎。从中国进口的中药材主要有当归、生地、黄连、白术、川芎、白芍、党参、三七、普通红参、桔梗、茯苓、大黄、黄芩、板蓝根、柴胡、黄芪、甘草、白芷、大枣、枸杞等。

泰国目前每年进口中药材有200多种,价值5000万美元。中药材以田七、杜仲、枸杞、牛膝、当归、生地、银花、党参、黄芪、等20多种主要药材,大部分是用于当地生产成药。中成药品种以药酒为多,共80余种,占中成药的70%左右,其它中成药在市场药店品种所占的比重仍不太大。现有800多家天然药物企业,其规模不大,主要生产一些蜜丸、配剂、粉剂和水制剂。我国的杜仲丸、天麻丸、当归丸、十全大补丸以及风湿药酒、虎骨木瓜酒等产品在泰国已有生产出售。

篇(3)

今年以来,我国零售业营业额连续9个月呈现下滑态势,即便是旅游消费旺盛的“国庆黄金周”传统百货、超市的表现也并不突出。

按照零售业一般规律,一年的最后一个季度通常会因为金九银十、元旦、春节使消费市场止跌回升。但由于在电子商务的步步紧逼、年末促销下,传统零售业指望业绩冲刺逆转的年末促销可能被电商企业提前截留,再次出现四季度消费低迷的“最坏行情”。中泰兴龙董事长田纯刚在2012年联商风云大会上表示,四季度国内零售业将更为惨淡。

“光棍节”瓜分传统零售份额

11月11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既不是中国传统节日,也不是西方节日的舶来品,如今却成为一个全网络商家集体促销、全国网民疯狂网购的消费狂欢日。

2012年11月11日,酝酿了一个月的“光棍节”电商大战拉开帷幕。不少市民11月10日晚就守在电脑旁准备抢购打折商品,电商网站的交易额也屡屡刷新纪录。截至11日下午2时,淘宝天猫成交额已突破100亿元人民币,远超美国最大网上购物节的单日成交额。与火爆的网购形成对比的是,传统商家当天表现中规中矩。

淘宝天猫的数据显示,11月11日零点后的10分钟内,访问量就超过了千万,支付宝总交易额突破2.5亿元。11月12日0:07,淘宝天猫官方微博消息称,11日全天,支付宝总交易额191亿元,其中天猫132亿元,淘宝平台59亿元。此外,电商网站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等销售额也都有大幅增长。而当天上午,因为下单的人太多,天猫网站一度瘫痪,很多人下了订单付不了款。

据悉,11月11日购物狂欢节由淘宝发起,共有超过1万家的网络商家参与。由于参与活动的品牌与商品优惠力度极大,因此其他电商品牌纷纷跟进促销,一场业内所谓的“中国网购节”就此诞生。

据悉,每年感恩节后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最大的网上购物节“网络星期一(cybermonday)”,去年这一天全美购物网站在线销售额达12.5亿美元,约合78亿元人民币。而11日仅天猫的交易额就远远超过这一数字,显示出巨大的消费能力。

与电商网站攻城略地相比,“光棍节”这天,北京传统商超商家反应平平,不少商家甚至没有整体促销计划。“今天降温,出来逛街的人少,更少了一部分客源。”一家百货店的销售人员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光棍节”促销活动电商完胜传统商家,这是一次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正面交锋。电商狂砍数百亿元销售额,反映出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转型为拉动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

尽管不少参与此次网购的市民买到了心仪的商品,但也有不少人感到遗憾。一些网民表示 ,熬了大半夜 ,很多之前看好的降价商品几乎全部缺货 ,感觉很扫兴。尽管此次“网络狂欢节”不少商品确实降幅达到5折以上,但仍有部分商品折后价优惠幅度不大,而网页瘫痪、支付困难、商品缺货等老问题依然存在。

电商如狼似虎冲击传统店家

在传统零售商们看来,电商如今已经到了如狼似虎的地步。宏观上看,由于今年整体经济形势处于下行通道,人力成本增加,线下消费者的购买力和零售业的利润贡献开始急剧紧缩,但网络购物的冲击却是当下传统零售商普遍认为的“真正的冲击”。

据《2011年度中国B2C电子商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国内B2C、C2C与其他电商模式企业数已达20750家,同比增长43.1%。而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03亿人,同比增长28.5%。

据该中心监测数据,截至2011年年底,在中国B2C网络购物市场上,位列前三的分别是淘宝商城、京东商城和苏宁易购,各自占到交易市场的51%、18.5%和3.3%。

该报告还对B2C市场的综合百货类、3C类、图书音像类、母婴类等18个领域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服装网络购物市场,以2035亿元的年交易额,坐上2011年B2C市场头把交椅。从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和数量来看,服装服饰类产品都成为网购第一大商品。紧随其后的,分别是3C类、美妆类和奢侈品类。交易额各为1681.2亿元、380.05亿元、107亿元。

步步高商业连锁董事长王填认为,网店目前不需要纳税,由此导致网店与线下实体店运营成本差距达60%,这对传统线下零售业是“毁灭性的打击”,将令整个传统零售市场价格体乱套。“正常门店零售商品含税费约60%,消费总量约16.7万亿元;网购近5万亿元,可是基本无税或少量税负,传统零售企业根本无法与电商抗衡。”

业内人士指出,传统零售企业除了要应对新兴网上家电零售商的威胁,另一个“倒逼”因素实则是实体店经营成本在日益加重。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介绍,2010年,连锁企业续约房租成本平均上涨约30%。优质网点资源的竞争、房地产价格飙升带来房租的大幅度上涨,有限的利润被租金吞食,造成企业新开门店数量的减缓。

人工成本也在上升。对百强企业的抽样统计显示,2010年,人工成本平均上涨15%。此外,人员流失率高以及因此造成的招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也明显增加。

因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传统零售业也要搞网上销售。传统零售业做网络零售有很多优势,包括进货渠道、品牌影响力、实体店的购物体验、售后服务、配送物流系统等。

实体店成网购者体验店

网络购物越来越流行,它对于社会商业活动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随着网络经济的蓬勃兴起,服装、日用品、家居、建材、数码、医药、书籍……

由于网店商家具有库存压力小、经营成本低、经营规模不受场地限制等优势,消费者网购商品可以获得较高的消费折扣。如网购图书价格要比书店优惠30%~40%,美容化妆品与实体店相比,其折扣幅度大约也在20%~30%。

从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种类来看,在网上购买过服装的人数最多,占调查人数的76%;其次是购买生活百货,所占比重为52%;购买时尚精品(手表、皮包等名牌精品)的比重为43%。还有部分消费者在网上购买书籍、化妆品、 IT 家电数码等。

网购者在商场里看到一些喜欢的品牌服装就先试穿,如果觉得适合自己,就记下服装的牌子和货号,回头到网上商场搜索就会搜到很多相同的服装,大部分都要比商场的价格低,加上邮费仍然很划算。

冬季羽绒服是商场里销售的重点商品,但拿起羽绒服吊牌想看一下价格,意外地发现上面显示成分、价格、颜色等信息的标注均有,单“货号”一项被抹掉了。再翻看同款不同颜色的另一件羽绒服,上面竟然连吊牌都没有了。

顾客偷记货号让传统店很头疼,于是,他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把货号一行字抹掉,只留一件样品羽绒服的吊牌,其他的暂时摘掉。据悉,网购给出的品牌服装折扣通常比实体店高许多,有的品牌新款服装,实体店里最多只给8.8~9折的贵宾折扣,网上代购的折扣却在5~7折之间,为了防止顾客流失,一些实体店经营商家就把那些新款式服装的货号等信息涂掉了。店老板称,这是为应对网络购物的冲击而作出的无奈之举。

业内专家黄文杰认为,电子商务是现代商业的发展趋势,电子商务以诸多优势尤其是价格低廉、方便快捷深得中国消费者的喜欢。但网络零售并不能取代实体店,因为实体店有消费体验、休闲逛街的感受,而网络零售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