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0 19:13: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建筑基础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建筑基础实训总结

篇(1)

关键词 园林建筑设计 教学改革 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农林院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建筑设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乏建筑基础课程

我国的园林专业主要由工科、农林、艺术三类院校承担办学,其人才培养因办学主体的优势不同而略有差异,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由于不是其专业培养目标的优势学科,重视不够。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园林建筑设计所需要的前期的基础课程缺乏系统考虑,忽视建筑基础知识的整体构架。先开辅助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后续园林建筑设计课严重脱节。如园林制图课对建筑制图相关知识训练较少,使学生在后期园林建筑设计课绘制图纸时总是“图不达意”。

1.2 教材和参考书陈旧,缺乏应用型教材支撑

在教材选用上,大多数院校仍以1984年杜汝俭先生等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园林建筑设计》为主。还有一些辅助教材等等;教材内容和现在的市场需求不太相符,师生普遍反映应该编写与现行教学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材。根据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园林专业学生进行将来岗位分析,园林建筑不在单纯以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亭、台、楼、榭、花架、园林建筑小品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园林建筑还包括了传统建筑,另外,随时展、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应运而生许多新型的园林建筑类型,如娱乐型建筑、文化宣传类以及一些膜结构的建筑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园林建筑是脱胎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而又有所超越,是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形式,所以在课程的定位、教学内容的深浅、课程体系的设置、采取何种实用的教学方法、新教材的编撰等,是该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实验课学时少,缺乏信息反馈,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全面

农林类院校传统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实验课学时安排少,实验课内容多和学生人数多,并且农林院校园林建筑基础课薄弱,加之专业基础课前后衔接不好,导致学生绘制出的图纸只停留在二维思维图纸的表达上,缺乏对方案空间理解、方案的讲解和训练。最终也不知道作品的优缺点、不知道怎么加以改正得到更大的提高,更不知道今后努力的方向。从整个实验课程来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信息反馈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4 传统考试模式相对滞后

园林建筑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传统的园林建筑设计课学生往往采取的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应试对策与做法,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即使是实训课,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取相应设计图纸进行抄绘,没有认真思考和创作。这样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难以适应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2 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2.1 理论教学

首先,在教材选用上,根据农林院校园林专业“课时少、内容多”特点,把建筑学专业教材重新整合撰写,分为三个板块:

板块1: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基础知识、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对于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园林建筑设计之前,必须构建建筑基础知识理论平台。通过建筑基础知识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使学生在设计中能恰当划分功能、掌握人体尺寸和人体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尺寸、道路宽度的确定、无障碍合理设计等等,树立正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板块2:建筑史基本知识(中国古代建筑史、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丰富多样,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五种基本类型。后期又演变成为十字脊、盔顶、顶等不同形式的顶。这在园林建筑仿古设计中最为常用。并且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鉴中国古代建筑的符号抽象变形等设计手法广泛运用到园林建筑实践中,使现代园林建筑保持“中而新”的现代韵味。现在欧式居住区规划比较多见,那么对外国古代建筑史、中外近现代建筑史的学习越显重要,了解主要建筑流派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的主要作品的艺术特色,对提高学生创作水平和专业素质起重要作用。

板块3:园林建筑基本知识(亭、台、楼、榭等、及其建筑小品)

本篇教学内容主要侧重对园林建筑的设计手法。并且结合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案例,使学生拓宽眼界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2 实训教学

在实训教学中,我校进行教学改革,在原有少量实训课基础上,又增设园林建筑设计A、园林建筑设计B两门实训课,分别循序渐进、逐渐加深实训难度。笔者将整个实训课程分成几个阶段:任务书讲解与场地分析阶段,方案构思与初稿阶段,方案深入与推敲提升阶段,方案讨论与定稿阶段,方案讨论与汇报总结修改阶段。在方案实施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模型推敲方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把二维平面图纸转化为三维的真实空间,从而提高学生对比例目测和缩放能力。增加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2.3 改革考试模式

传统考试模式是以主观题和客观题为主的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和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对于园林建筑设计实践强的课来说,传统考试并不适宜,因此,我校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园林建筑设计理论课中采取闭卷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A”课交课程设计作业并结合学生方案汇报表达能力综合打分,可采用同学打分与教师评价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30%;“园林建筑设计B”课做4~6个小时快题设计,占总成绩的40%。

篇(2)

建筑产品在建造过程中有工序复杂、工艺操作技术要求高、占地面积大、成品一次性投入大、劳动组织及配合复杂等属性,其特殊性使得工民建专业在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载体的选择、实训场所的营造和训练内容的设计始终难以突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就目前中职学校自身条件而言难以实现,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研究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实训基地配套建设、教学经费投入、校企合作、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运用等深层次的问题突显,特别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和质量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以下简称工民建)专业尤为突出。教学改革实践如下:

一、构建校企长期合作的平台

1.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把握项目研究方向

我校在2007年6月成立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课改实验项目研究的基础调研和典型职业活动分析等阶段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例:基础调研阶段对120家进行了企业调研,对9家企业进行了职业活动流程调研,对4家企业进行了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调研,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改专家的充分论证后,得到《典型职业活动分析表》,该表是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这次调研取得的系列资料、数据成为课程改革实验项目极为重要的依据。

2.建设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开展校本教研

工民建课改研究团队是集企业专家、学校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三方组成的集体,在课改项目研究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进入新课程实施阶段,又陆续聘请企业施工技术人员为实训指导教师直接参加教学。企业专家参加教学研讨会、直接进入课堂参加教学、参与教材编写和审定、项目成果校内审定等,项目研究遇到难题时一定要征求企业的意见研讨商定。因此,企业专家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签订合作协议,发挥企业技术优势

校企合作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学校与企业单位层面的合作,通过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田华建筑集团签订全方位合作协议,与北京通凯达钢结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教学载体“小型框架建筑物施工”合作协议;二是学校与企业个人层面的合作(企业了解并支持),通过签订“合作意向书”明确合作内容,双方责任、义务、权利等,如与多家企业技术人员签订项目整体研究、编写教材案例、施工操作指导、教材审定等不同内容的意向书,充分发挥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优势。

二、校企合作进行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的整体研究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体现典型职业活动

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以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岗位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了《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等九门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实务课程和顶岗实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以典型职业活动分析和建筑施工工作过程为依据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替代了传统的力学与结构、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学科课程,保留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岗位实务课程。工民建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验项目,从企业调研、典型职业活动分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课程标准及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等关键环节一直得到怀建集团、田华集团等多家企业及一批工程技术人员的直接参与,企业在把握项目研究方向、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合等关键环节作用突出。

2.教学文件制定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到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工民建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标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文件,完成了三门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建设,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共同进行研究,使研究方向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贴近企业需求,力求符合教学规律与职业人才成长规律。

3.教学载体选择典型的施工工艺和完整工作过程

载体选择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物,也可以是墙、梁、板、柱等建筑元素,要求载体能够承载《课程标准》需要的训练内容。经过校内课改核心成员、课程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和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多次研讨论证,结合我校实训基地条件确定了工民建专业《建筑基础施工》等七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同载体是: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是一个真实的施工项目,将地基基础施工、主体施工、屋面施工、装饰装修施工分别与相应的《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砌体工程施工》、《屋面工程施工》、《普通装饰装修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相对应。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设计包涵了梁、板、柱、剪力墙和楼梯等建筑构件,同时融进砌体结构的条形基础和砌块隔墙等更多的“建筑元素”。学生在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通过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完整项目,完成接受任务、施工准备、项目组织、工种操作、施工管理、质量检测、安全保障、竣工验收等完整施工过程的学习,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4.教学资源设计开发符合教学要求和企业用人需求

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讲义、项目书、任务单、工作页、学习手册、企业工作手册、考核评价表、音视频素材、案例库和企业相关资料等是教师授课的重要资源,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一定要符合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企业实际工作要求。例如编写讲义:讲义编写框架经企业的专家组审议,讲义中的重要案例大多数由企业技术人员编写或提供素材;任务单、工作页全部来自企业的实际资料;讲义的最终成果须经校内专家组审定。为积累教学实施全过程的视频素材,将重要的教学环节制作成课例进行教学研究,学校与专业公司签定合作协议,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重要教学单元、典型施工工艺和施工工序的完整拍摄,为以后教学积累宝贵资料。

三、校企合作共同完成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

目前,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还有较大的困难,体现在项目施工组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教师操作技能和施工操作安全管理等方面我们经验不足,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应用最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按照企业施工要求设计组织教学,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技能,是解决目前教学难题的有效方法。#p#分页标题#e#

1.共同制定符合生产施工要求的教学计划,明确教学进程和内容

按照《课程标准》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一份符合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教学计划对顺利进行教学尤为重要。教学计划明确双方教学时间、教学环节中各自的教学内容、教师及示范指导教师、教学(施工组织)组织方案、教学设备设施准备、双方相互配合等细节内容。我校在课改实验班建09-1班《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实施,在施工放线、挖槽(人工挖槽、机械挖槽)、地梁(支设模板、钢筋绑扎、浇注混凝土)教学实施过程中,双方克服困难,共同遵守教学计划,遇有突发事件需要变更计划时,由双方协商进行调整。

2.共同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我校教师动手能力相对较弱的现状,采取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承担课堂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企业教师侧重过程性知识讲解,进行实操示范、指导训练、质量检查、成果评价等环节教学,在项目施工全过程中提供墙体砌筑、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操作方法、技能、规范要求等技术支持。学校教师侧重陈述性知识的系统讲解,与实操教师共同组织教学、操作学习、参与指导学生操作、课程总结等内容。校企合作共同进行新课程实施,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成为可能,培养学生技能落到了实处。我校在2009年2月至8月在三年级工民建班进行了“小型传达室砖混结构施工”的改革尝试。邀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教学组织,完成了全部施工任务,这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3.将企业文化和职业素养教育植入课堂

新课程实施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环境的营造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教师难以完成,必须是在项目进程中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点滴积累实现。企业的参与再现了企业文化、工作环境、技术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配合、工序衔接等内容,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享受劳动成果,体验职业快乐。

四、校企合作共建理论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1.建设建筑施工实训区,完整实施教学载体

目前国内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大多是建筑材料实验室、力学实验室、土工实验室等,技能训练也停留在钢筋工、砌筑工、混凝土工等工种训练。因此,本轮课程改革实验项目研究必须在实训基地功能设计上加以突破,为教学载体实施提供条件保障。在实训区将完成“小型框架结构建筑物施工”项目的砌筑工艺、模板工程、脚手架支搭、钢筋下料及加工制做、施工分项工程质量检测等实训项目。学校在校园内,开辟了新的实训场地,作为建09-1教学试点班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专用场地;搭建临时房存放工具设施、材料存放保管区;落实通水、通电、通道路,为教学载体实施创造了必备条件。

2.购置施工必要设备及工具,与企业资源共享

学校在企业的帮助下完成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装备标准》,提出了设备及工具等采购清单,利用市财政经费购置了项目施工必备的设备和工具,添置学生劳动保护用品,落实施工及训练消耗性材料资金,满足施工要求。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技术、设施资源和一线生产环境,提供教学载体实施的技术支持,提供大型机具设备(挖槽、模板)的临时使用,资源共享。

3.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体现企业文化

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贴近建筑企业工作场景,体现企业文化。将建筑企业的组织机构、岗位职责、安全标识、职业规范等内容引入实训区,现场环境布置应贴近建筑企业实际,体现建筑企业文化,明示安全操作流程及相关制度,保证施工操作安全,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习得技能。

五、校企合作保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

1.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工学结合教学环节

课改班在校内时以项目载体为核心进行教学,但是大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施工组织、操作训练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在校内无法模拟,必须依赖企业完成,提供一个连续的实际工程参观教学和学生实践场所对于课改班教学尤为重要。田华集团承诺为建09-1班提供现场教学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顶岗实践和知识拓展提供条件。校企合作共同完成学生顶岗实践环节,使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成为可能。

篇(3)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中职建筑专业;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57-01

对中职建筑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就要从建筑职业的特征出发,找到合适的培训方法,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教师通过加强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和小组内的讨论和研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出现的问题时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在建筑工地中承担起需要负担的责任。

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将专业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但是目前的教学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导致教学的过程变得漫长而痛苦,课堂的气氛凝重,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教学,只有充分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互动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进行共同的研讨和合作。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其次,采取项目教学法可以更好的发现人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切实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育部鼓励在中职阶段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培养技能型的技术人才,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建筑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的过程需要与企业形成紧密的联系,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需要注意对合适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要依据教学的内容,做到既与书本的知识相结合,又能充分证明专业性。在方法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项目的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的要求,不主观地进行项目的选择,注重项目的实践性,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选入的项目不符合实际的发展,或者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项目的教学中就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项目的选择也要注意典型性和启发性,使所选择的项目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反映现实的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论述

上文通过对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接下来,本文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措施进行分析,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提高教学效率。

3.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特点。首先,需要明确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特点,稳妥的把握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项目教学法在教学的过程中保存完整的学习过程,不对过去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教学的过程是面向全部学生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通过合适的方法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要对学习的过程进行自发地思考和分析,对待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自主的分析,改变盲目接受课本知识的习惯,对待学习到的知识要保持怀疑的态度,对所学到的技能进行亲手操作。教师要重视在重点的工作情景中出现的案例的讲解,选用专业的教材,对建筑专业进行专业化的讲解,为了满足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可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技能训练。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无论是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改革,都需要对师资的队伍进行必要的建设。中职阶段的建筑专业教学包括对建筑基本知识的讲解和建筑技术的教授,通过项目教学法,教师要将建筑施工的技术和组织方法、管理方法等各种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不仅要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还要自己形成较宽的理论体系,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具备课堂授课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师的设置中,可以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师管理模式,将现任的理论授课教师定期派送到企业中进行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中职学校中的教师往往具备良好的授课技巧和知识储备,但是由于无法与社会进行直接的接触,导致实践能力不强。因此,要在教学中改变教师的定位。

3.3做好项目教学法应用的准备工作。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的应用中,要注意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相互交叉的部分知识点,把一项完整的工程进行施工的分配,再将每个环节都综合成一门课程,需要将基础知识和施工的技巧等进行整合,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避免出现施工事故。其次,要对实训进行评估和总结,针对学生操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在评估中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比较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手段需要进行具体的操作演练,鼓励学生踊跃参加到讨论中,勇于实践,不断的进行基础知识的补习。

3.4创新和改革考核的方法。将项目教学法应用到中职建筑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的项目,结合实际进行规划,引导学生实践项目,在项目的实施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充当答疑者和观察者的身份,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独立的思考。当学生对教师发问的时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在传统的考核方式中,考核的内容更加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期末的一纸考卷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实在太不精确,因此,要对考核的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将平时的实践表现总结到卷面上,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日常的练习,真正学到知识。针对中职学校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当更加加强对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做到对症下药。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中职建筑专业教学需要进行改革,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目标,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华峰,王晓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改革[J].大家,2010,(11):54-55.

[2]龙云云.浅谈高职教育中如何上好建筑工程预算[J].华章,2014,(1):217-217.

[3]唐传平.中职建筑专业"项目教学法"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2014,(9):93-94.

篇(4)

关键词: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与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按照行业标准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纸的能力以及熟悉建筑基本构造。在课程教学中,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之一。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近年来高中职业院校建筑学专业已成功推广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具体的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了情境的创造者、任务的设计者、资源的提供者、活动组织者及方法指导者等角色,是以任务为驱导,对学生加以引导,使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建筑制图与识图》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容主要包括:精心设计工作任务;合理实施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参与任务结果评价。具体教学思路:引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评价任务——任务拓展——布置作业。

1.1 依据教学目标,以任务引领课程学习

对于枯燥的建筑课程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是来源于课程本身,而更多地来源于课堂教学形式的选择。为此,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快速掌握所要学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应首先从任务设计入手,设计满足学生兴趣需求并且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任务,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设计任务的顺利实现。比如,在建筑图纸绘制的教学中,在教给学生基本的绘图方法之后,让学生针对学院大楼绘制建筑平面图。 通过实际项目的训练,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绘图方法与技巧,加深了对建筑平面图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职业态度。学生也反映这样的学习方法实用性强,觉得收获很大,兴致很高。对每一个实训项目的设计,都要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力求简单、容易理解,项目的成果必须是职业工作过程中的作业结果,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并保证了课程目标的落实。

1.2 引导学生自制模型,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于一些建筑结构而言,多呈现立体形态,且构建层次相对比较复杂,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仅以文字、图片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很难使学生的立体想象与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提升。而对于模型制作而言,恰能弥补这一缺陷。为此,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布置一定的模型制作任务,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对空间结构的感知能力。在选择材料时,可以选择硬纸板、铁丝、线、软木条、美工刀、钢尺、木头针等材料,如对于建筑制图中的基本形体、三维空间以及组合形体等元素可以用硬纸板来制作,而对于建筑建筑结构中的桁架等结构可以用木条来制作,对于梁、柱等线形构件而言,可以用铁丝来制作。通过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建筑模型,能使学生的施工技术、操作技能等得到提升。同时,通过学生对材料选择、预算制定等环节的操作,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建筑中的强度、稳定性以及技术经济合理性等特性。另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设计和制作虚拟动画,对模型形体进行剖析,使抽象的理论变的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可以增强学生空间想象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

1.3团队协作,合理实施工作任务

学生实施工作任务过程中,要保证全体学生参与,每个学生掌握。例如,在授课过程中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任务,明确学生分工,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差些的学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实际练习独立完成任务。学生画好图以后,每组派个代表来讲解绘图过程,让学生讨论,最后找到一个精确快捷的绘图方法。这样可以使参加讨论的每一位学生对同一问题, 获得多方面、较深入的认识, 有助于思考能力、 交往能力的养成, 有助于团队精神、 集体观念的培育, 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到提升。

1.4评价任务,总结提高

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目的是评价学生任务完成情况,根据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总结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设计任务的同时设计好任务评价标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首先,在分组内让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定,其次,在分组内互相进行教学评价,再次,由教师总结并给出客观评价或得分。这样就可创造出一种开放式的评价机制,可让学生发现同学的优点,看到自己的不足,在交流与评价中锻炼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对完整的、扎实的专业应用知识。学生参与评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为完成下一个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2.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建筑制图与识图》教学的效果

2.1 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在进行 《建筑制图与识图》 课程教学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采用现场教学法和工地实习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识图能力的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法,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给他们工程图纸,让他们对照工程实际识读图纸,把原理性知识技能与操作性知识技能进行有效的整合, 形成综合知识能力的提升,不仅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还为将来就业奠定基础。

2.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式,让教师从主导变成引导,把学生放到主置上。在每次上课前,教师先给出设计任务,帮助学生设计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任务,让每组都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最后由学生决定,教师帮助确定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应用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进行方法指导,鼓励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练习,学生更容易体会到自己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3引入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提高中职建筑教学效率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现阶段的中职建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生动形象、影音效果独特等特点,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学课件,将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有效强化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知识的直观认识与理解。同时,对于建筑专业而言,与绘图软件联系教学紧密,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布置一定的软件绘图作业,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建筑专业软件绘图水平,进行系统性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结论

实践证明,通过在《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能够把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制图能力都有了较大的增强,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但在利用这一方法时要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考虑它的适用性, 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 确保对这一方法运用的合理、恰当。

参考文献:

[1]张海昕 物业管理专业.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课程的教学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02):45-46

[2]丛培丽探索任务驱动教学法 [J]. 中国教育技术 装 备 ,2011(1)

篇(5)

关键词:“产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毕业设计

1问题的提出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适应当前社会需求,面向学生毕业后从事建筑设计、建筑管理等方面的一线工作,将“产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深入到教学中,培养能胜任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岗位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建筑设计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各专业间沟通协调能力、严谨踏实工作态度、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责任感等各方面的素质,为更快进人建筑师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虽然毕业设计在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近年来,诸多问题在高职类建筑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中曝露出来。

1.1学生态度不够端正

一些学生把毕业设计当作平时大型作业,敷衍了事,不认真对待。此外,最后一年到相关企业单位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流于一种表面形式,管理混乱、松散。因为社会就业的压力,一部分学生不能专注于毕业设计,还有些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课程不再有新颖的知识可学,产生了去校外建筑设计院或建筑设计公司学习的念头,而对毕业设计却缺乏重视和更深一步的研究与探索,对自身职业规划、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更高的追求,等等,所有这些反映在设计成果上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去甚远,毕业生专业培养目标打了折扣。

1.2教材滞后

我院建筑系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建筑设计教材,已经用了上十年,教材中的建筑设计原理还是经典的,而对于民用建筑各个专题,近几年很多建筑设计规范都做了相应的修改与调整,而教材没有跟上,就显得落后了。另外,倾向于建筑实践教育的教材对有关建筑法律、规范的教学内容的明显欠缺,更谈不上更新。

1.3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老套、一成不变

毕业设计选题老套,一成不变,简单重复昨天的故事,同时与建筑市场实际脱节、和学生的就业方向脱节,同一个设计选题作几届的事情甚有发生,多年一贯制,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未得到重视。这样造成学生做毕业设计应付了事,积极性受到影响;毕业设计成果徒有其表,追求形式,无实质性内容、无创新之处。

1.4毕业设计成果评价体系不清晰

毕业设计最后考核把关不严,未能按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的态度不严格,甚至偏向宽容,致使毕业设计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成绩评定不能完全做到公正客观、合理、科学。对毕业设计成果未按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或设计质量不达标,或未按时完成的学生开绿灯,降低要求,基本上给予过关、及格。

2“产学”结合模式下的毕业设计教学

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迫使我们进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对毕业设计的教学进行探索,提出“产学”一体化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即将毕业设计教学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建筑设计过程从单一的师生互动转变为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变化发展过程,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实践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团队间沟通、协作能力,为毕业生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更快地融入到建筑师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1科学、合理、适宜的“真题真做”

我们从毕业设计选题上进行改革,打破原有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编制好任务书传统,转变学生按指定任务书设计的相对静态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真题真做”方式,与建筑设计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放飞思路,使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使学生熟悉真实工程的工作步骤,积累较全面的“实战”经验。

2.2“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积极推行“双师制”和“邀约制”教学模式,除了本系教师外,还聘请建筑设计院有经验的建筑师参与教学,把一线实际工程经验带进课堂,提升毕业设计教学质量;同时让业主参与到毕业设计过程中,将整个毕业设计过程教学由以前简单、古板的静态教学过程转变成有业主、合作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动态发展过程,在真实具体的建筑设计场景中,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1]。

2.3建立完善、合理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及科研生产实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对毕业设计成果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立完善、客观、公正、合理、具有明确导向性的评价体系,对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定性描述与定量测评相结合,使评价具有可比性及可操作性;此外,为了使评价具有广泛性与多元性,将校外专家、用人单位的意见纳入评价体系。

3设计教学过程

鉴于我院教学实习基地的建立,我们将毕业设计题目选为学生公寓,这是我院刚好准备新建的实际项目,同时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合作,联合教学。该用地位于我院现有学生1~10#公寓组团西侧,学校运动场南面(如图1),学生们天天生活于此,对周边环境较为熟悉。选取这个真实、学生认知场景同时又是学生们熟悉的建筑功能,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场地的直观感受,有利于加强对建筑功能、建筑空间的组合能力,有利于创作出一个属于学生们自己的建筑,有利于加深对设计项目的理解,最终有利于教学。在毕业设计教学中,我们提出“真题真做”要求,通过毕业设计选题、分组现场踏勘社会调查实例调研相关资料搜集独立建筑设计(包括讨论式教学、答疑、各专业沟通等)设计成果表达毕业答辩环节,训练学生在特定建筑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并满足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且具有实施深度的能力,让学生了解设计院实际设计工作的状态和工作节奏。针对本次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会调研,完成调研,分析公寓周边环境、学生行为流线形式、学生的生活习惯,根据甲方要求制定设计任务书,生成、完善方案,最后用设计成果完整地表达符合甲方要求又具有创意的方案。在整个环节中,侧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富有洞察力地分析问题的、最终综合协调地解决问题,以调研发现的问题开始来研究建筑,通过分析周边环境以及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流线来设计建筑,设计过程要求学生关注建筑场所、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的联系,让学生认知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因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而非孤立的设计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3.1问题提出

本次设计任务是我院新建的学生公寓,与江西省现代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教学,没有设计任务书,甲方即我校只是提了基本要求,希望新建学生公寓能解决3000人居住,同时建筑造型与现有学生公寓协调,另外因处在将来新建的图文信息大楼东北面,外形要求美观;此外,用地现状及红线没有明确的界线,没有细化每项设计内容,对于学生公寓的主要功能空间、用房面积大小等,学校也没有提具体要求,要求需要学生通过调研分析,根据自己对项目的理解与研究,确定各功能房间面积,编写、细化完善任务书。这样一来我们的教学方式就发生转变,学生不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教学主体,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形式,打破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仅对学生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关注建筑所处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以调研的方式,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建筑,设计建筑,让建筑更好地为人服务。

3.2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

(1)现场调研、踏勘。设计分组,每个小组首先需要调研新建的学生公寓所在的校园的位置,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已建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学楼、实训楼、运动场间的联系,深入解读周边环境设施信息对新建建筑的影响。其次,分析新建学生公寓与校园空间结构、道路系统、景观结构的相互关系,把握建设基地内外道路、景观、建筑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设计构思做好前期准备。再次,详细了解学生活动与使用情况。以休息日与正常上课时间作对比,观察并记录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各个时段学生人群的主要流线以及活动模式。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不同时段的学生的活动特征、流线方向,并不是学生机械地用数码相机、手机拍照,记录数据。此外,在校学生是学生公寓的主人。每个小组应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学生依据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与兴趣,设计问卷调查表,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人数不低于50人,同时鼓励学生勇敢且多交流,了解被访者对学生公寓现状的意见与建议,期望新建的学生公寓提供哪些更好的改善,从而为建筑功能的确定提供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束后,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绘制分析图表,撰写调研报告,分析现在学生对公寓的想法、建议。(2)建筑实例调研。我们列出南昌市区多个已建成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高校学生公寓像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学生公寓,让学生分组自行组织参观调研,关注建筑间的相互关系、与周围景观、道路交通等环境要素的关系、建筑空间与行为、功能空间的组合,重点调研使用者对学生公寓的使用感受与意见,并做好有关文字及图表记录。(3)调研总结。此阶段成果要求图文并茂将调研内容、分析结论、解决办法等采用ppt汇报交流。在汇报时展开讨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问题具体化。对汇报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展开讨论,相互提高。汇报完后,要对调研内容作进一步的补充完善。(4)建筑师分享工作心得。在这个过程里,校外导师根据自己工程实际经验,将设计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问题、综合协调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实工程中处理手法、要使用到的规范等等与同学分享,让学生学到以前课堂上学不到的第一手资料,避免了走弯路,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现场调研与案例参观过程中指导教师不管是本院教师还是设计院建筑师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调研和参观,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要求在拟建建筑与环境场所、物质技术条件相协调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将调研问题详尽、切合实际。调研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探究问题思路宽泛,审视问题角度广阔,明确设计理念,避免对某一建筑类型设计模式先入为主式的定型化思维,解决问题方法要与从不同,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才能得以加强,为设计能力及相关研究能力的提升打下基

3.3建筑方案的生成

(1)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在完成调研参观后,学生需要通过广泛查阅相关图书文献资料、各种资料及数据的收集。根据调研成果分析,每个小组确定拟建建筑合理、科学、具体的功能设置,确定建筑规模、建筑经济指标,编制出完整的设计任务书。(2)方案的生成。方案早期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调研分析结果,通过对学生人群的行为、流线分析以及建筑功能与环境的关系研究,构思总体布局,确定建筑的出入口位置,思考方案的建筑体量关系、建筑体量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以及大概的平面组合形式,勾画总平面、平面功能、空间概念草图并制作概念体量模型,形成设计构思和方向。在此环节,教学特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从不同解决问题方式的切入点进行多样性的思考,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讨论式教学。为了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以及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要求每组学生都要对各自的方案构思进行方案逻辑推理形成过程的讲解,包括方案的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方案的特色等。各组同学之间相互探讨,互相提出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直接对方案进行好坏评价,而是参与讨论,根据不同方案的特点,给予相应的建议与启示,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不妥之处予以指出和完善,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方案发展方向与目标。模型、效果图贯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过程中,在方案设计初期,将建筑基地及其周边环境用模型制作出来,让学生直观体验校园建筑空间、尺度、建设场地与周边建筑、道路、景观的关系。随着方案的逐步深入,建筑平面初步确定后,我们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平面设计方案制作建筑的体量模型放入基地模型中,推敲建筑与周边环境场地关系、空间关系以及建筑体块间的比例、尺度关系和体块与体块间相互关系。在建筑平面与建筑体块基本确定后,建筑效果图介入进来,推演建筑的细节、色彩、材料等。

4毕业答辩

由于“双师制”的新型“产学”结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对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控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学院推行与新教学模式相配套的中期检查和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预答辩旨在检查学生的设计进度和成果,督促学生改进方案,加强表达。为了全面提升毕业设计教学成果质量,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在正式答辩的前一星期,安排一次预答辩,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成果,对毕业设计成果与任务书设计要求不相符的图纸内容则要求返工或重画,对设计深度没有达到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图纸一概要求补画或补做。为了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方案构思的能力以及应试能力,正式答辩时要求每位学生用10~15分钟的时间清楚、明晰、准确、简洁地介绍设计方案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让答辩评委对整个设计成果有初步印象。整个答辩过程公开、公平、透明,采取由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4个专业教师或建筑设计人员参与点评学生设计成果的答辩形式。外聘专家、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担任答辩小组组长,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全方位的把控,严格把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评价体系

以往毕业设计考核评价重结果和建筑表现轻阶段设计过程,忽略了设计中各个环节的阶段性成果,以最终的毕业设计成果视为主要评价依据。对此,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建构新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从建筑调研(现场踏勘、建筑实例调研)、调研成果汇报、任务书的制定、方案设计的阶段性草图(一草、二草、三草)与模型、最终设计文本到毕业答辩的全过程设计,并将此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价的依据。除此外,将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日常考勤管理纳入到毕业设计成绩考核中。另外,为了鼓励学生重视设计的全过程,注重设计能力的提高,新的评价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阶段的教学目标、阶段性设计成果的要求、评分标准、毕业设计的评分规定与用语,并作了详细的说明和量化要求。

6结语

总之,通过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总结,我们在毕业设计教学中实施“产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无论对学生、教师、学校,还是对设计院、社会都是有利的,最终学生是合作教学的主体、受益者,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提升了社会竞争力。而作为学校,将大学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及建筑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赢得了用人单位普遍的赞誉。对于企业建筑设计院,通过“产学”结合,丰富了建筑师理论的水平,同时为企业寻求、培养专业设计人员搭建平台,充实了企业的人才库。

作者:彭敏 万莉 单位: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