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2 18:26: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根据上述目的和要求,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选题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第一步,而且是具有方向性意义的重要一步,事关毕业论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多年经验表明,这一步强调要由学生参与共同确定,而不是单方面由教师选择一个有理论价值或实际价值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尽管教师在这一点上必须把关,然学生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这和毕业设计通常由教师确定题目,学生按照某种既定过程和熟知方法去做是完全两样的。基于这种认识,遵循选题原则,掌握选题方法,对于实现毕业论文目的,达到毕业论文要求,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一、选题原则
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毕业论文写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素。选题合适,促使学生围绕选题积极工作,整个过程充满乐趣;选题不合适,不仅围绕选题进行的工作不会顺利,而且可能直接导致毕业论文的失败。在这个意义上说,选题本身就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一种测试,一向受到高度重视。一般而言,选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原则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必须牢牢抓住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研究什么问题;另一是怎样研究。没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以及如何研究的方法是很难完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的意义在于界定毕业论文所要反映的事实和解决的问题。工商管理专业既不同于理工科专业,也不同于文科专业,从性质上规定了该专业的毕业论文务必结合实践来体现自身特点,展示学生能力。丰富多采的工商管理实践构筑了工商管理专业坚实的基础。毕业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可能来源于某一个特定企业的实际背景,从而为改善特定企业的管理状况和提高经济效益贡献应有的聪明才智。同样,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对工商管理实践中发生的一些经济现象的理论解释,从而归纳这种现象的必然性和规律,以利于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应用或规避。
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要胜任“经济工程师”的角色,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用来设计和制造各种结构、系统、过程等的素材。从这种认识出发,其能力必须达到多方面的要求,包括专业能力、设计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应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在诸多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就为适应、开拓、创新、竞争和组织等能力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在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中,大力提倡以工商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有助于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原则,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毕业论文具有新意和时代感,同时还可以避免毕业论文闭门造车、步入后尘、东拼西凑的弊端。
2.专业原则
专业特长是科学研究的前提条件,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发现真理有所建树。坚持选题的专业原则,也就是充分考虑专业兴趣,突出专业特长,注意扬长避短,通过毕业论文写作,促进专业长进,获取优秀成果。具体说来,学生和指导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落实选题的难易程度,一方面不要选择那些不花气力就能完成的课题,这样难以达到锻炼提高的目的;另一方面在力所能及的专业领域内提出较高要求,确定的选题要花费一番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有人把选题形象地比作篮球比赛中的投篮得分:假设篮框置于人们头顶高的位置,不费吹灰之力,伸手个个中的;或者将篮框放在三层楼高的地方,纵使球艺很高,人们也很难中篮。如果真是这两种情况,篮球比赛还有什么意义呢?选题的道理同样如此,要防止犯类似错误,注意难易适中,深浅适中,宽窄适中,大小适中。例如有的学生对企业改制改组关注较多,就可以选择有关的企业改革理论课题;有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好,就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定量分析;有的学生成本理论较熟,就可以探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凡此种种,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巩固专业知识,检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综合化。
3.时间原则
毕业论文写作是在一定的时空限制下进行的一种工作过程,一般要求在三个月至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所以选题大小要具有可行性。此外,毕业论文还有一定的文字篇幅要求,往往要求控制在6000字左右,这种要求既考虑到坚持一定的质量标准,又考虑到时间因素。计划写3000字的短篇论文与计划写1万字的长篇论文,在选题上肯定是有区别的。举例来说,选题“试论会计理论体系”与选题“净现值法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无论在理论涉猎面,还是在实际应用度上都是完全不同的。因此,选题时要顾及时间因素考虑篇幅长短。如果选题过大,涉及内容繁杂,研究难以深入,论文易显空洞肤浅;同时,有限的篇幅也容纳不进冗肿的内容。如果选题太小,完成后论文篇幅太短,毕业论文的份量显得太轻,也不合要求。通常选题大小适中的判据是内涵深、外延浅,既能把问题展开说清楚,论文又充实有份量。
4.资料原则
选题明确之后,毕业论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写作者占有资料的多寡。因此,搜集和占有资料是毕业论文写作的物质基础。
资料可分为二手资料和原始资料。前者是指经别人搜集、整理并发表过的资料,大多来源于各种书报杂志、研究报告,许多论文都是利用二手资料提炼而成;后者是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成本较高,时间较长。写作者资料占有愈多,写作回旋余地愈大,对论点进行论证就愈加充实;反之,即便选题再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料,也写不出好的论文。
搜集资料之后,还应围绕选题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毕业论文所运用的资料更有说服力,更能突出主题,让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此要注意:①资料的真实性。毕业论文的科学性依赖于资料的真实性,只有依据真实可靠的资料,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因此搜集资料时要有出处,运用资料时要有根据。尽可能选用原始资料,若选取二手资料,一定要认真核对,以防讹错,对资料均要鉴别其真伪与可靠程度,要把事实与推论区别开来,不合逻辑,前后矛盾的资料不能选用。②资料的具体性。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避免地要用到许多数据、数字、比例、比率等,这些资料一定要具体准确规范,保证论文的可信度。③资料的新颖性。如果资料新颖,方法对头,可能形成新的创见。如果是一般性的常见资料,采用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也有可能产生新的结论。简言之,无论新资料还是老资料都应努力挖掘新意。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毕业论文选题,实践原则是根本,专业原则是保证,时间原则是前提,资料原则是基础。
二、选题方法
选题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同其他创造一样,是在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积极的思考中形成。毕业论文选题既要考虑科学价值,又要发挥学生特长,所以确定恰当的选题是一个不断思维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讲究选题方法对于完成毕业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简单说来,选题方法有以下三种:
1.查阅文献法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报告会等方式,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特别是选题涉及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了解本学科的研究历史,能知道本学科过去已经进行了哪些研究,有些什么成果;明确本学科的研究现状,能知道现阶段的研究达到了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本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是什么。有关这两方面的资料占有得多,情况就较清楚,选题就不会盲目,就有想象的基础,就可能产生出新颖、独创的选题。本学科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为未来研究铺垫了良好基础,尚未解决的课题是选题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到图书馆、资料室查阅工商管理专业的图书目录和期刊杂志目录索引、专题目录索引以及各种辞典和工具书等。另外还要靠平时积累,学做文献目录卡片,丰富资料储备。这两方面的工作构成本学科研究工作的选题基础。
2.实践选题法
毕业论文选题要密切联系客观实际,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工商管理实践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例如企业改组改制以后,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又如市场竞争主体地位明确之后,采取何种经营战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利润?诸如此类的选题植被于工商管理实践的沃土之中,实践选题法要求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来获取有价值的选题。
3.学科交叉选题法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3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许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锐意教学改革。如,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补充了热门课程,开始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并把学生的特点定位在创新性上。不可否认,许多学校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且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强调思辨,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获得提高。事实上,创新的冲动来自于实践,创新的过程也必须来源于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更深层次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强调实践能力正是对脱离实际的弊端的否定[1]。庞思勤认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在创新实践中摸索锻炼[2],本文认为,从本质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
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期对中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借鉴。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特点及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1998年颁布),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专业不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满足工商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其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因此,此类专业的实践特点更加明显。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而言,虽然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3]。因此,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提高,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该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论科为主,“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开始增加实践环节,但由于受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影响,上述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个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但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经费投入有限。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4]: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 ~ 7∶3 之间比较合适,但目前实践环节的比例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而学生并不能达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导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把理论教学看得更重要些。
就目前而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并不缺乏,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教材雷同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章节设置甚至内容安排都差别无几;另一方面,教材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环节的教材。即使有一些专注于实践环节的教材,作者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可供选择的实践教学教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经费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大量的设备购买和师资配备,因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的研究也表明:经费投入的多少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有着密切联系[5]。显然,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聘任就成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有一些学校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投入的大量的经费,却也仅仅局限于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然后一放了之。因此,建设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与实习基地,也就成为当前诸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双师型教师,即指那些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灵魂,其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中,生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模拟效果也很难做出精确的点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更看中的是应聘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如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等,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有实践经验。但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并集中精力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需要和理论教学一样,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持续可行的经费投入计划以及教师考评体系。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由于其发展较晚,很多学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课程的混乱与不规范,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虽有要求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严格的检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极具随意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就要求各教学和管理单位,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先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要求实践课程设计不但要重基础,还要重专业,实现学生专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开展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因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认真,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失效;如果不能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就会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敷衍了事。因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通过改革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来进行[6]。实验教学模块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目的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如ERP实训、网上炒股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实习教学模块则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企业业务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专业实习则是希望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当然,改革课程设置,还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与教辅。由于目前实践教学用书可选择用书并不是太多,高校应该鼓励具有丰富和成功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实践用书,并在应用的基础不断加以修改,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具有一支既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目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正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十分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其中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缺乏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因而讲起课来也就“纸上谈兵”,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解决此类问题实际有多种途径。
第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高校对教师的引进应该打破传统的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和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部分企业。对于在企业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又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才加以引进,从而丰富教师群中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并言传身教一些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或寒假等较为集中的假期,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对口部门从事一些相应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规范的教师培训计划,双资型教师的比例必会逐步提高,高校地实践教学水平也必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须环节。但该环节赖以实施的保证实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购买,还包括实验环节课程的设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放眼校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如高校应该和当地或外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企共建开放型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7]。
4.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就是对学校的实践骄傲学环境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是一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AHP法、DEA等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则可以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总检验,也是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因此,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就变得尤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
表 1 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新时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尽管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期望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他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能对其他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 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R],2009-06.
[4] 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07,(4).
[5] J.F.Volkwein.Changes in Quality Among Public Universiti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9,(2).
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期对中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借鉴。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特点及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1998年颁布),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专业不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满足工商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其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因此,此类专业的实践特点更加明显。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而言,虽然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3]。因此,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提高,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该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论科为主“,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开始增加实践环节,但由于受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影响,上述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个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但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经费投入有限。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4]: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7∶3之间比较合适,但目前实践环节的比例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而学生并不能达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导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把理论教学看得更重要些。
就目前而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并不缺乏,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教材雷同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章节设置甚至内容安排都差别无几;另一方面,教材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环节的教材。即使有一些专注于实践环节的教材,作者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可供选择的实践教学教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经费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大量的设备购买和师资配备,因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的研究也表明:经费投入的多少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有着密切联系[5]。显然,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聘任就成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有一些学校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投入的大量的经费,却也仅仅局限于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然后一放了之。因此,建设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与实习基地,也就成为当前诸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双师型教师,即指那些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灵魂,其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中,生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模拟效果也很难做出精确的点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更看中的是应聘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如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等,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有实践经验。但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并集中精力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需要和理论教学一样,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持续可行的经费投入计划以及教师考评体系。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由于其发展较晚,很多学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课程的混乱与不规范,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虽有要求往往流形式,缺乏严格的检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极具随意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就要求各教学和管理单位,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先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要求实践课程设计不但要重基础,还要重专业,实现学生专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开展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因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认真,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失效;如果不能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就会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敷衍了事。因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通过改革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来进行[6]。实验教学模块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目的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如ERP实训、网上炒股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实习教学模块则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企业业务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专业实习则是希望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当然,改革课程设置,还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与教辅。由于目前实践教学用书可选择用书并不是太多,高校应该鼓励具有丰富和成功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实践用书,并在应用的基础不断加以修改,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具有一支既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目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正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十分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其中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缺乏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因而讲起课来也就“纸上谈兵”,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解决此类问题实际有多种途径。
第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高校对教师的引进应该打破传统的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和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部分企业。对于在企业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又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才加以引进,从而丰富教师群中的实践性知识。第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并言传身教一些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或寒假等较为集中的假期,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对口部门从事一些相应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规范的教师培训计划,双资型教师的比例必会逐步提高,高校地实践教学水平也必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须环节。但该环节赖以实施的保证实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购买,还包括实验环节课程的设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放眼校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如高校应该和当地或外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企共建开放型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7]。
4.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实践
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就是对学校的实践骄傲学环境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是一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AHP法、DEA等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则可以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总检验,也是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因此,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就变得尤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
表1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论文写作过程细化性分析
3.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
4.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探索
5.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从高校本科论文环节浅谈本科评估与教学管理
7.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
8.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问题的思考——以历史学为例
9.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创新性研究
10.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11.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形式与选题研究——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视角
12.本科论文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3.本科论文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对艺术类本科论文的几点思考
15.自学考试本科论文预申请管理系统设计
16.护理本科实习生毕业论文回顾分析
17.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思考
18.基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导师制运行模式探索
19.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动因、困难及出路
20.跨校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平议
22.本科论文的创新性与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23.金融学应用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实证研究——以某地方财经高校为例
24.“全过程”本科论文写作中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法学专业为例
25.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论文选题的分析和思考——以南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论文选题为例
26.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因素探讨
27.我国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阐释与建构
28.合理安排时间,提高本科论文质量
29.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几点建议——以钦州学院为例
30.关于图书馆服务职能与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31.二类院校本科毕业论文外审制度利弊及对策浅析——以陕西榆林学院为例
32.中日化工类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环节教育方式比较
33.对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35.理工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36.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
37.略论大数据时代下本科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网络交互平台的工作机制
38.护理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撰写的相关态度和行为调查
39.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
40.体育专业本科论文写作不应取消而应加强
41.外语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多样化的现实思考
42.以案例分析为创新路径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指导
43.论“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对当前地方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影响
44.强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探索与应用
45.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46.综合性大学取消本科毕业论文辨析
47.英语专业本科论文写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探索
48.关于提高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经济环境的影响,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毕业生又出现了不能满足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规模较大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能力结构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课程体系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单元,对于提高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注重社会对学生能力结构要求,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需求,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岗位适应提供条件。[1]课程体系设计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影响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其更加直接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这需要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直接面向社会的现实需求,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更新发展。从总体上看,工商管理专业依然存在课程设计理念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特色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实际情况,结合中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通过课程内容调研分析社会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进而归纳出课程体系所对应的能力结构,提出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二、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建设研究
通过文献梳理、前期调研,课题组分析了所调研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选择了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在内的57门课程作为选项来设计问卷,并使用李克特量表将选项的重要性分成5点:1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重要”,3表示“不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在浙江工业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对杭州、绍兴、宁波、温州和嘉兴等地部分社会用人单位、毕业生开展调研,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56份,回收率85.3%,共调查总人数300余人。经过整理统计,得到有效问卷242份,有效问卷率94.5%。从社会需求的维度看,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结构与岗位的匹配性。基于能力结构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建设,体现了当前高校应用型办学理念。本文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242份样本的63门课程指标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运用方差及方差贡献率等指标,可得出排名第一梯队的课程群为管理学、市场营销等22门课程,其方差贡献率为29.311%,处于第二位的为公共关系学等9门课程,其方差贡献率为19.674%,两者累计方差贡献率为48.985%,已经接近50%,说明这两个课程群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程改革中具有代表性。在剩下的课程群中,方差最大的是8.358%,最小则为2.026%。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中,对方差贡献率超过5%的也需要重点关注。研究发现,有7个课程群的方差贡献率累计超过90%,达到91.245%。进一步归纳发现这7个课程群反映了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所要求的7个方面的能力,依次为:岗位胜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品德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课题组进一步对这7个方面的能力展开调研,同样使用李克特量表将选项的重要性分成5点,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结果显示,得分最高的为“岗位胜任能力”,其次为“创新创业能力”,得分相对较低为信息处理能力。能力结构调研与课程体系调研结果相吻合。这说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能力结构中最关注为岗位胜任能力,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相关的管理岗位工作。创新与创业密不可分,创业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反过来创新能够推动创业,这也是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能力之一。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才,因此社会交往能力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品德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管理工作综合能力体现,是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能力结构。基于上述7个课程群和7种能力的分析,可进一步将课程与相应的能力体系对应起来,从而得出基于学生能力结构的课程改革方案。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课程和能力的对应关系描述。在学生能力结构体系中,岗位胜任能力主要对应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所对应的主要是理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品德素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能力体系的基础层;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对应创新创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培养这些能力。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的课程设置理念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理念应按照其专业特性、学校定位和社会需求等综合分析定位。高校可更多地按照自身情况和区域经济发展实际,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就提出立足浙江,培养掌握经济管理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各类工商企业、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吉首大学则提出服务西部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职业经理人潜质的应用性人才,服务中小企业基层经营管理工作。
2、课程体系设置建议
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培养,同时综合考虑其他6种能力对应相关课程的设置。具体来说,一是科学布局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是学生专业能力和今后岗位胜任能力培养的核心,所占学分比例约为三分之一。这部分课程主要从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入手,注重公司治理、战略管理、决策方法论等课程的教学,加深课程深度,拓宽课程广度,培养学生管理岗位胜任特质。二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就需要合理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如《创业管理》等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优化公共基础课的设置比例,一般应保持在30%左右,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语言表达、品德素养和信息处理等能力,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
3、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建议
专业课程考核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达到课程培养目标、掌握专业技能。在考核过程中,应根据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灵活选用开卷、闭卷、论文答辩等形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各项能力结构的形成。一方面科学制定教学大纲,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教学大纲;教研室应根据课程性质建立试题库,课程考核实行考、教分离。另一方面,根据社会需求和课程培养目标,多采用开放式考核,将学校考核与用人单位评价结合起来,拓宽校企合作中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从企业单位用人实际出发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3]再次,重视学生品德的评价,强化品德评价的比重,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获得高分,而平时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等的学生就给与较低的评分。注重品德评价考核,弱化试卷考核的比重,可有效避免学生在试卷考核中的作弊现象。
4、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议
一、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指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部分要靠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依靠地方财政供给,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培养为地方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地方高校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
应用型本科,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形成的一批占全国本科高校较大比重,与传统本科院校不同的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
工商管理类专业是研究赢利性组织经营活动规律以及企业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学科类别。我国 2012 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专业目录,我国高校本科共设置 12 个一级学科,管理学是一个一级学科,管理学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类、公共管理类、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物流管理与工程类、工业工程类、电子商务类、旅游管理类 9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下设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 10 个专业。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是“以学科为基础”和“注重应用性”。应用型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掌握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创新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与健康个性相统一的,熟悉和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工程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的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简单说就是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高校数量大大增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增加;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广泛吸收了国外的先进经验,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尤其是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过于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严峻挑战。培养具有扎实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熟悉企业市场运作,具有应变能力、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的问题,已成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尽快解决的任务。
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看到几乎都偏重于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前些年是专业理论课课时多,实践课时少;近几年实践课时虽然增加了,但是实践教学落实难,实践效果差,尤其是校外实习更是如此。大部分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其实习一般都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部分。在上世纪 80 年代,一般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专业教师带队,企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配合,通常学生被安排在相关职能部门,从最基础的事务做起,并由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具体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所学理论,并将所学的先进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从中发现问题,并为企业提出解决方案,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取得了非常好的实习效果。但是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企业为提升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精简机构,压缩管理岗位的人员编制,企业管理部门诸如物流、财会、营销、人力资源等部门的经理及业务人员都非常忙,其本身尚且自顾不暇,哪有闲情去接待学生,更不用说对学生亲手指导了。即便通过各种关系有企业出于情面接受学生实习,但基于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很多企业也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参与,只是走一走,看一看,打打杂、跑跑腿,很难达到实习的目的。特别是近几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由学校组织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遭到了企业的冷遇甚至是拒绝,许多地方高校只得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自找门路实习,企业实习已流于形式,以往有效的实习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其他专业相比,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是实践性比较强。虽然通过在校内的理论教学,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专业技能也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也仅限于了解,要真正的掌握并能熟练地进行业务操作必须通过企业实训过程的强化才能达到。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还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缺少“双师”型教师的问题。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采取的仍然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然比较落后,没有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生动的教学局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滞后已成为进一步深化地方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瓶颈,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地方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工商管理类专业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而且也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所谓“双师”,就是教师除教学职务如教授、讲师外,还应具备经过考试或评定取得的经济、工程、法律等其他职称,或被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聘任为相应职务。但目前这样“双师”型教师却极度缺乏。
基于以上现状分析,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要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管理人才,必须对现行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要更新培养观念,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是制订教学计划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确定培养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目前很多高校在制订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培
养方案时,常常在拓宽专业领域方面苦思冥想,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绞尽脑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伤筋动骨,而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教学模式关注甚少。这种现状对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并逐渐发生错位。现行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培养目标高大上。突出表现在:第一,缺乏个性。纵观全国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看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完全一致,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市场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在检查教学工作时,对培养目标本身不进行考察与评价。第二,定位偏高。现行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致表述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工商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工商管理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一本质性内涵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发生变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得到根本性缓解,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转向了公司、企业等单位。从生源素质和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来看,很难定位于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计划中应用型特点不突出。地方院校往往参照学术型院校制定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等方面与学术型高校没有本质的区别,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有管理方面的,也有经济方面的,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涉及的课程面广、量大,课程交叉的内容普遍存在。培养的学生即懂管理又懂经济,貌似基础牢,口径宽,实际学的不深不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
(3)实践教学问题多多。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的安排上主要沿袭传统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做法,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是以理论知识或陈述知识为主体,实践课程中较多的是验证性的实验和定向性的基础研究。对照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特点和发展模式,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明显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师资条件、资源投入、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不同。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较薄弱,应用型师资匮乏,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只能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了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评;第二,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企业对管理人才的沟通能力、理论知识、社交礼仪、行业知识、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方面要求很高。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还处于依附理论教学的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有效地满足工商企业的用人要求;第三,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地方高校在鼓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教师为了评定职称和增加工资收入,在申请研究课题、撰写学术论文、承担更多的理论课时等方面投入了主要精力,而对费时、费力、低回报的实践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而学生由于实践能力考核环节的缺失,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意愿不高;第四,教师普遍缺乏生产实践背景。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较强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基本能够胜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但是普遍缺乏工商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企业运作过程和人才要求。因此,在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中,往往不能很好执行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要求;第五,校外实习流于形式,落实难。很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还没有实行校企的紧密合作,学生接触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较少,更没有机会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对企业采购、生产、经营等环节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影响了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第六,综合实训少。现代企业决策往往是综合性的,只有采用模拟企业实际管理的综合实训才能让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又能把握管理的各个环节,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培养出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设计,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有必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实践教学先进经验。
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最根本特征就是其对职业实践突出的适应性,首先是其专业方向设置能够根据职业实践的需求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的毕业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商管理实践岗位,以及具备一专多能的超强转岗能力。其次是其培养方向是为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其培养规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加方向特长的一专多能型,其业务培养要求在突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追求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三方面协调,德、智、体全面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共同的培养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能尽快和更好地适应地方或区域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工商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水准,并在某一专门化领域获得较深入的知识培养和较多的实践技能训练的工商管理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教学模块体系
针对传统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我们需要构建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体现地方高校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素质建设人才的教学理念。创新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通过构建四大教学模块来实施,即综合素质培养教学模块、专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块和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三)实践教学模式
教育学研究表明,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业可以采纳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有:演示教学、案例教学、单元练习、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社会调查、撰写课程论文、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等。
五、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培养观念更新
管理类专业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应用型专业,因为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属于管理学教育的范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够将管理学知识在企业中转换为效益的高级人才,毕业后主要到企业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工商管理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基本特征,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培育取向:其一是具有基础加特长的一专多能型知识结构;其二是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其三是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质与执业能力:其四是与地方社会文化的相互融合;其五是切合实际的就业取向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
(二)师资队伍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地方高校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必须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其具体方法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 的方法。“引进来”就是聘请具有丰富的企业运作经验、长期从事管理实践的高级管理者,从事部分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请一些高级管理人士、成功的企业家到学校办讲座,从外校引进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来任教,丰富教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加强学科建设;“走出去”就是鼓励教师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正确的方法,把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传授给学生,实现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三)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学生通过实践,有利于他们强化实践能力,熟悉企业相关运作,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是要加大经费投入,高度重视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纳入专业建设的工作计划。第二是以项目合作带动实践基地建设。发挥高校工商管理类教师的智力优势,鼓励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项目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可
以让学生有的放矢,也为实践教学的安排提供了完整的内容框架,不会使学生的实习过程流于形式,从而提高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是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强化校企关系,带动实践基地建设。第四是实施弹性式教学计划,根据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灵活机动安排学生的实习时间、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1(2)
[2]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10)
关键词:实验教学功能;就业能力;工商管理专业;路径选择
一、引 言
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目前存在以下矛盾:一是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的矛盾;二是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滞后的盾;三是毕业生愿望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矛;四是就业工作的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与现工作模式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不是毕业生数量多,而是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能力普遍较弱,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随着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高,高校自身也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各级政府已着手实施更加合理、有效、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理顺机制,协调各方面力量,以期为大学生创造良好宽松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但这些都是事后的补救行为。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事前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的好坏,对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起着决定性的影响[1]。
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目前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实验教学环节都是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校教学与现场实际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接受学生实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并给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带来风险,所以尽管企业签订了建立实习基地的协议,但实际上并不愿接受学生实习;再加上扩招后各高校实习经费紧张,学生人数增多,企业即便有心也无力接纳,从而造成实习走马观花等问题。另一方面,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限,学生在实习中遇到问题,既得不到实习企业员工和领导的解答,也得不到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实习效果大打折扣。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除少数步入硕士研究生行列外,大部分将进入企事业、行政机关单位,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或与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的种种工作。简言之,工商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本科人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
为探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途径,近几年来,通过调研和走访毕业生、企业和国内其他高校,深感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两大问题。这两大问题,反映在专业教学计划上,只见课程设置,不见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只见理论教学安排,不见实验教学安排;反映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是只见教师的课堂讲授,不见学生的实训或实验;反映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上,是只见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见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正是由于存在这两大问题,致使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磨合期长,适应性较差,难以迅速进入工作状态,难以满足实际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为此,本文将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的视角探讨如何培养和锻炼大学生动手能力,为他们度过职业探索期,打通就业不畅环节做好充分准备。
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概述
众所周知,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基本的功能是[2]:(1)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深化作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可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二是可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系统的知识,实现知识的意义构建,真正成为知识的掌握者。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提升理论教学水平,提高知识传授效率的作用。(2)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人们所具有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科学、人文素质,必然基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换言之,进行知识传授是进行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前提与基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等同于能力与素质。知识是获得性的,所获得的知识能否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在何种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取决于学生是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在何种广度与深度进行知识运用的实践。从这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是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的必经环节或必备条件。(3)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有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之分。我们既要看到,无论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还是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而进行的实验教学均具有上述两大功能,但也要看到二者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为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研究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科学求真的精神,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知识创新的基本技能、手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则在于培养学生的的团队意识、开拓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与诚信意识,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工作或创业的基本技能、手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4)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还要看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规格,有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有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还有研究生规格比如MBA、EMBA等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同,实验教学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为培养高职高专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增强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为培养本科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一定的应用技术开发创新能力;为培养研究生规格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进行的实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技术创新开发能力和高端经管管理能力。理清不同类型、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的功能定位是十分重要的,不切实际地提高或降低实验教学功能层次,无疑有悖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能力是从国外引入的概念,学者们在认识上尚存在一定的分歧,这导致了我们在使用这一概念时的简单化或者复杂化。简单化是把就业能力等同于应聘能力,复杂化是设定复杂的指标体系弱化了实际的可操作性。事实上,在西方就业能力的内涵是在不断演变的。1909年Beveridge首先有就业能力的提法,最初的定义是以成熟劳动者(able-bodied workers)的可利用率为根据。其目的是为了能够辨别出哪些劳动者是需要被替代的(不能雇佣的,比如说年老的),哪些劳动者是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可以雇佣的)。在随后的几十年内就业能力的内涵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研究关注如何提高社会弱势人群的就业能力,因此通常把这一概念作为结果变量,较少关注这一变量本身的测量及其后续的影响。Gezier把这种将劳动者分为可雇佣的和不可雇佣的就业能力概念叫做“二分法的就业能力”(dichotam
ic,ployability)。
英国学者Hillage和Pollard把就业能力阐述为“可雇用性”,指的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对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指的是其从获取就业岗位、维持就业岗位、重新选择和获取新的岗位这一动态过程的能力。可雇用性是一种学习过程,它不仅要从复杂的学习中获取,还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雇主展示,需要在工作生命周期中持续更新,需要拥有可转换的关键技能,如沟通技能、解决问题技能、人际技能、承担责任和组织能力等。美国大学教育和工作测试中心通过工作关键系(Work Keys System)制定了包含7项就业能力的一个大型量表,这7项能力是:阅读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听力、写作、定位信息、应用技术和团队工作能力。此外,典型的测量工具还有“德克萨斯福沃斯学区的C3项目和密歇根州的部长职务发展和测评”。现在,除了基本的读写能力以外,某些就业能力的测量也开始强调通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因此,在引入就业能力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可操作性的把握。
综上所述,关于就业能力,国内外研究者有多种界定。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0)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瑞典的M・L・戈德斯密德经过调查认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要具备五个要素,一是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的广阔的视野。英国原教育与就业部(Depart
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DFEE)则把就业能力解释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指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国内有学者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虽然定义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基本工作能力欠缺。基本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进入职场、获得工作的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主要包括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须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诚信、乐观、自信等品质。根据相关研究,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特征的重视程度调查及对目前毕业生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忠诚度等素质非常看重,这些都是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的首要标准。然而目前大学毕业生却在多方面存在着欠缺,思想观念不成熟,对工作缺乏热情、拈轻怕重,难以适应职场环境;与人相处存在障碍,缺乏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过于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甚至出现简历造假现象,对本职工作缺乏一定的忠诚度;面对压力缺乏自信甚至心理健康出现危机等。(2)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后,应能够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而且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学习新的理论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架构。但目前大学毕业生存在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的现象,专业功底不扎实,一知半解,没有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就业中遭遇困难。或者即便就业后,因自身学习能力不足,而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更新。(3)实践能力不足。实践能力是运用知识进行实际工作的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当前,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非常看重应聘者的实践能力,很多企业希望招聘来的大学毕业生一来就能马上胜任工作。但是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一直是阻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又一大因素。目前很多大学生存在着实际操作能力差,综合应用能力差,甚至不能学以致用,眼高手低,难以适应市场需要,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4)创新能力缺乏。创新能力就是敢于独辟蹊径,提出新思想、新方案、新办法,创造出新产品、新技术,开辟新的领域的能力。是知识与技能经过一系列的归纳、分类、总结后形成的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是一种综合性、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具有强烈的社会实践性、高度的综合性、突出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体性等特点。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靠不断创新才能够生存,而企业的创新取决于它的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因此墨守成规、不具备创新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受到了冷落。目前大学教育注重的是知识传授而非方法传授,因此存在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缺乏,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后劲不足,工作缺乏创意等弱点。(5)择业意识的形成相对滞后,求职能力有待提高。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刚刚起步,就业指导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都是在临近毕业的几个月里开始求职,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并不了解,对自己和职业都没有太多的认识,更谈不上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就业时常常手足无措,不能准确把握求职信息,准备不足。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能否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与择业意识形成的滞后,导致了求职技能的缺乏,在应聘时没有运用相应的应聘技巧与策略,容易造成求职失败。
五、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路径选择
综上所述,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高校各部门协调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要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工作,应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服务,积极拓展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提供条件,搭建舞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其路径选择如下:
(1)政府应确立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
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大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当然政府为此已经迈出可贵的步伐。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困扰企业和高校的实习成本问题出台了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学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问题发生。(2)高校要加强教学改革,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高校应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改革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的“讲授式”、“接受性学习”课堂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以知识注入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转化为以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主的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实行“理论课堂”和“实验课堂”相结合。在“理论课堂”上,对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合理搭配与组合,并通过柔性教学机制加以实现,灵活调整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取向自主地选择课程;调整原来知识传授式的大班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采用教学互动、交流启发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环节中,通过主动思考、大胆置疑、积极探究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应“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当前,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眼高手低。因此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大实训力度,努力建立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空间。建设立体化、全学程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学生的社会实践、实验教学、专业模拟实习与实训、创业教育、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活动等。(3)高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特点,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学校的主观愿望,也不是政府的行政力量,而是市场需求。高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工作,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及调整机制,根据市场需求动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及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应有自己独特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点,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的规模和专业设置。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催生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差异性。高校应突出自身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各专业的大学生都能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是一个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柔性机制。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按照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差异性进行创新。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把优化课程体系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重点,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加强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推进基础理论与实验实训有机结合、校企合作与产、学、研一体化的项目式、案例式模块课程建设。按照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设计课程结构,对相关或相近专业进行交叉整合,减少理论课和必修课的课内学时,增加实践课、选修课的学时,强化课外指导。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创新课程体系,挖掘和共享课程资源,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因素,从而充分满足学生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4)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重视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将培养大学生做人的本领和做事的能力相结合。”创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加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是高校刻不容缓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就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其创业精神,引导大学生把创业作为将来职业生涯中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宣传成功创业经历,把创业作为大学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学校的科研和产业同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设立创业基金,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其次要通过创业教育和培训,达到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目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如 “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创业技能,以便学生正确地选择创业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再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如通过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让大学生具备环境适应能力、社会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判断分析与决策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支持鼓励学生成立创业类社团组织,将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聚集到一起,吸收更多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5)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就业指导。就业指导不仅是找工作的指导,更是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开发,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追求,内化科学的择业创业观念。高校应加强系统化、科学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建立就业指导工作新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所有环节与层面,努力帮助大学生根据自身制定职业规划。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对其进行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了解本专业就业状况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安排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和就业指导课程,使之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技能;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中心,建立大学生自我测评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就业市场、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六、结束语
把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新形势下现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进行理论探讨,涉及因素众多(政府、高校、企业、大学生和社会等因素),因此,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非线性问题。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与表现,本文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和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功能视角:(使理论教学得到深化、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不同人才类型的差异和不同人才规格的差异等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提出了有效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选择。然而,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择业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个体在就业中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问题或困扰,也可能出现一些就业心理问题或不良情绪,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根据其实际情况“量体裁衣”规划职业。对在就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避免他们走进心理误区,帮助他们调整就业心态,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胜兴.加强公共实习平台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群言,2010(10):8-9
[2] 曾小彬.关于经管类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9):1-3
[3] 王霆,唐代盛.国外就业能力框架和模型研究发展综述[J].求实,2006(4):214-215
[4] 李玉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