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9 04:48: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园林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职;植物识别与分类;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园林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0引言
《园林植物识别与分类》这门课程是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性的专业课,是此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只有将这门课程掌握了,才能更好的学习《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苗木生产》等课程,所以探讨和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和理解这门课程对于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由于过去的课堂讲解课件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容易让人枯燥和失去兴趣,所以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学效果不理想。本人通过对自己近几年来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提出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行走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植物的外形特征与名字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喜欢。接下来我们将对实训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和总结。
1教学方法设计
1.1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确定
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检验一堂课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作为一名未来园林工作者,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能够快速准确的根据植物的典型形态特征和其他相似的树种区分开来,并且熟悉树种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应用。本课程的目的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和熟悉园林树木形态特征和形态学术语的基础上,通过此番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园林树木的特性以及在园林中应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可以总结成一些口诀,让学生快速准确的识别出树种,并且深刻了解各种树木的意境和韵味,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2深刻分析教学内容
想要实现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习的目的,首先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需要面对的困难:首先,识别树木是比较枯燥的内容,又由于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课程的时间安排需要仔细考虑。其次,园林树木的生长习性需要学生熟悉和掌握,同时其观赏特性也是学生需要花时间好好理解的部分。再次,选取教学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常用树种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最后,了解不同季节园林树木的形态变化、观赏特性以及一些代表树种的特殊性。
1.3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虽然可能已经学习过植物形态学术语,但是可能由于长期不用等原因,理论知识掌握并不扎实,还不能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进行标准规范的表述。所以在实训课程中,我们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挑选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树种进行实例进行教学讲解,并且将复杂的树木形态特征总结成朗朗上口的口诀,降低记忆难度,同时调节好课堂氛围,师生之间有较好的互动,在规定的课时内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
1.4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特点
1.4.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虽然多媒体教学极大的拓宽了教学内容,但教学活动的完成仍然局限在教室内。将学生从教室带到室外,将教学活动带到大自然,让学生真实的看到、感受到、摸到和闻到需要学习和辨识的各种植物。
1.4.2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根据树木的形态特点以及特性或观赏价值,为这些树木设定一个树木界的"称谓",例如人们熟知的"迎客松",还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来决定,为那些不常见的树木起一个合适的名字,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程更加有趣,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树木的特性。
1.4.3编定总结口诀。由于树木的形态描述比较复杂,字数较多,又由于树种较多,记忆起来是一项困难的大工程,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可以总结成口诀。例如在讲到木兰科植物的识别要点时用"枝有环痕雌雄多,聚合蓇葖木兰科。"来总结;又如在讲到樟科植物的识别要点时又用"雄蕊多轮药瓣裂,体具樟香是樟科。"来总结口诀,这样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和记忆难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1.4.4注重师生互动和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设定需要学生解决的园林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讲出设计方案和理由,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和学生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
1.4.5一年四季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根据植物的季节特性设计不同时期的教学内容,例如春天花开讲花、夏天叶茂讲叶、秋天丰收讲果、冬天讲枝干等等,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植物识别的知识。
2结论
将以上教学方案应用到高职学生的《园林植物识别与分类》的实训课程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学生进行知识测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符合社会对园林设计技术人员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从教室带到大自然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当然此方法还不成熟,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相信以后此教学设计必将更加成熟,应用更加广泛,使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关键词:花卉栽培学;季节性;教学改革;成效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与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骨干课程《园林花卉学》相配套的实践课程。这门实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识别主要园林花卉的形态特征、习性、主要繁殖方法、栽培管理措施 、综合利用等。这门课程的应用性强,教学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园林应用与生产实际[1]。
1 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训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
花卉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实训教学内容必须与生产的季节性紧密结合,但自我院开设有《花卉栽培学》课程以来,实训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主要是根据《花卉栽培学》的章节内容来安排[2]。学生在学习、掌握花卉生栽培技术要领和不同季节的养护管理要点比较困难。
1.2 实训教学时数相对不足
实验开设少且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如课程在春季开设,学生只能亲身接触到春夏季花卉,而对于秋冬季观赏应用的种类,老师只能在教室以图片展示,通常印象不深,影响了教学效果。
1.3 实训教学方式不完善
实训教学课一般由指导老师先介绍实训目的、原理、实训材料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再对学生重点示范,最后才由学生动手操作[3]。而对于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做实验是被动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4 实训教学场所单一
实训教学几乎都在校内基地进行,花卉种类有限,学生既观察不到众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也接触不到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不利于学生对花卉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领悟。
2 与季节性相结合的实训教学改革
2.1 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数
在教学计划中将花卉栽培学课程调整为在1学年内完成,每学期学时数为36,其中实训教学时数16 ,另每学期安排3天综合实训,使实训教学所占的比例达60%,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此外,将课程拆分成春秋2个学期开设,学生既能观赏到各个不同时期应用的花卉种类,亲身感受其应用效果,又能接触和实践了花卉的周年管理环节。
2.2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
花卉栽培学实训课程是一门季节性很强的课程。实训教学不能像理论课那样根据学期的教学日历来安排,为此,我们把这门课的教学计划内容作了调整。
如在每年春暖花开,大部分球根花卉陆续开放,安排花卉识别;5、6月的梅雨季节,适合扦插、分株、上盆等花卉繁殖与栽培技术实训内容操作练习;“五一”、“十一”前1周安排学生进行花坛花卉调查,有利于学生了解城市花坛用花主流种类与用量、各种类型的花坛图案设计与色彩应用。
2.3 革新实训内容
根据调整的教学计划,本课题组重新修订了花卉栽培学实训教学大纲,在实训内容上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相应增加综合性、应用性实训项目,如穴盘育苗技术、花坛花境设计与布置、花卉应用调查等综合性和应用性实验实习项目。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4 充分利用校内基地,积极拓展校外基地
根据实训教学内容,结合季节性安排,由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参加苗圃整地、播种、扦插、移栽、浇水、施肥等实践活动。此外,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花卉的识别、对播种、扦插、移栽等实训跟踪管理。同时还加强了与花卉生产企业的联系,让接触花卉生产中一些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观察更多花卉在园林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1.5 加强实践技能考核
为了适应季节性实训教学的改革,我们探索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实训考核制度,增加了实践考核的内容,如增加了花卉种类的识别、花卉栽培方法等技能考核、现场提问,回答1~2个问题。
新的实训考核制度由实践操作技能40%;现场回答问题20%;实验实习的态度和表现20%;实训总结报告20%等4部分组成,进行综合评分。
3 实训教学改革成效
3.1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按照指导老师的思路、方法、步骤去做,缺乏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懒于思考,懒于动手,渐渐地对实验失去了兴趣[4]。实训教学改革后,相应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设计性和创造性思维和意识。通过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可利用业余时间到基地进行自我实践,跟踪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变封闭为开放,改变了学生实验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场所完成的传统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改革使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能锻炼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新的实训考核制度,例如,现场技能考核、现场提问,这样,学生在实习中对实训内容更加重视,改变了以往实训考核形式简单,学生实习前无需准备,实习结束后只要上交一份实习报告及出勤率等来评定的,临时突击就能过关的状况,大大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3 体验实践效果,增强学生成就感
根据花卉的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期间,直接参与实践基地的日常生产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还能体验到实践效果。
例如,嫁接实训,在未以季节性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改革之前,因不是嫁接的时期,无适宜的砧木(青蒿——菊科、蒿属,两者亲和能力较强,嫁接成活率较高),指导老师只能是演示嫁接操作过程,学生动手也只为操作而嫁接,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与季节性相结合,我们将嫁接实训安排在5月底或6月初适宜嫁接的时期进行,让学生认识砧木,实地操作,嫁接后进行成活率的观察和跟踪管理,观赏到自己嫁接的成果,体验实践效果,学生有成就感。
3.4 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实训教学改革使得花卉学教学中加重了实训教学的比重,改变了以往教师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5]。同时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考核、现场提问等要求老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实践证明,改革传统的实训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2 周玉珍,成海钟,等.高职园林花卉学实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 张庆华,张薇.花卉生产与养护技术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农业,2010(12)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有计划系统地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一定风格与特征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许多诸如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够、专业知识创新应用能力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以及职业道德素养欠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人才在改善城市环境、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根据高职园林技术专业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定位,如何通过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要,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广泛的调研与学习,结合江苏省对园林技术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原来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改为"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并进行了实践。
1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可以总结为:第一个"1"表示第一学年,学生在两个学期每个工作日的上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养、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工作日的下午和周六周日的部分时间,根据专业要求,在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实践、请园林相关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参加企业培训以及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第二个"1"表示第二学年,学生进行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职业必备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第三个"1"表示第三学年,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在的不同实习单位要求和实习内容,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某一方面的职业技能进行强化培训,最后在校内外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针对实习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2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2.1实施模块教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依据培养方案,我们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尝试模块教学。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以及实践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必要的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园林植物栽培类课程、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以及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践、专业见习、专业综合实习实训以及毕业实习实训。
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可使本专业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园林专业就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对课程进行了必要的增补和整合,如在文化基础课程中增加了大学语文和环境资源概论两门课程,将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以及农业气象三门课程整合为园林植物栽培基础课程,将园林史、园林美学以及园林设计初步整合为园林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将素描、水彩与水粉整合为绘画课程。
2.2编写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当前的许多教材多为全国性教材,普遍性知识过多,而地区针对性不够,因此,编写校本教材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对于专业基础课程,我们强调"适用、够用、实用",如在园林植物栽培基础校本教材中,增加园林植物知识,减少以往教材中过多的农作物知识;在园林植物栽培类专业课程中,根据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资料,我们重点强调华东地区常见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管理技术以及市场前沿园林植物的介绍;园林规划设计类课程中,根据园林行业动态,适当减少纯理论知识内容,重点围绕职业技能要求编写教材;在综合实训指导书的编写中,根据学生就业岗位调研结果,强化居住区绿化景观设计、小游园景观设计、屋顶花园设计、垂直绿化景观设计及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等项目的实训实习,与行业发展保持一致。
教学方法上,我们在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改革,即由教师根据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花卉栽培、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与施工管理、园林树木等课程中,进行项目式教学方法改革,即将上述课程根据岗位技能要求整合出若干技能培养项目,教师对该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动手技能等进行集中讲授。[2]如在小游园设计项目式教学中,几名专业教师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园林植物栽培及养护、园林工程及施工管理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融入到项目中,教师全程参与指导。
2.3加强实训指导,提高动手能力
由于园林技术专业一些课程的特点,以往由1名教师和实验员一起进行实训指导的效果不太理想。如在绘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中,由于指导每名学生的时间耗费较长,我们实行由2-3位指导教师和实验员一起同时进行实训指导,显著提高了实训效果。另外,在每学期的实习教学周中,根据课程开设情况,实行几门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专业教师集体参与实训指导的办法,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模拟工作过程。此实训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如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园林仿真实训,如校内实训基地树木园的规划设计、学校小游园的景观设计等;二是到利用本地园林景点及国内著名园林景区进行综合实习实训,如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苏州园林、杭州园林等地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园林植物配置等课程综合实习实训。通过以上这些做法,可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良好。
3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
3.1遵循教育规律,突出素质教育
园林技术专业"1+1+1"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职人才,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实践,不但可以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在大量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在指导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可以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圆满完成 "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循环,把班杜拉认知理论体系中三元交互决定论的环境、行为和人的主体因素三要素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3]
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专业教育,首先应该是素质教育,学生要在先成人的前提下方能成才。该培养模式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学生在毕业实习及今后的就业中可以留得住,有效解决了目前本行业普遍存在的毕业生怕吃苦、流动频繁的问题。另外,该培养模式中开设有大学语文、环境资源概论、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在专业课程教学及实训中重视人文素质、强调团队协作与统筹,培养学生分析事情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可以很快适应就业岗位,并为学生毕业后的后续学习、终身学习给予了指导。
3.2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动手能力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4]本培养模式中三个"1"的核心均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第一个"1",可使学生初步了解接触专业,了解岗位职责,为将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个"1"中,通过基础课程整合,减少理论教学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并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在毕业前全部学生需取得园林行业中级职业技能证书,部分技能突出学生可以获得高级职业技能证书;第三个"1"中,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一起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中的技能操作进行及时指导,并通过集中授课、技能操作示范等对学生某一方面技能进行强化培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园林技术专业"1+1+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据我们最近一次调查,喜欢此教学模式的同学和家长占总调查人数的92%;二是,加强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生实践项目的增加同样对教师的教学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通过聘请行业能手等担任实践指导教师对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起到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同时,由于园林行业自身的特点,通常一个园林企业只能安排3-6名学生实习实训,这与一些工科专业可将许多学生安排在同一个企业不同,因此,本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大量企业的参与。而由此涉及到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在培养模式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和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杏芳.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8(6):69-72.
[2]邓小妮.高职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8(16):48-50.
[3]丁夏君.建设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73-75.
[4]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作者简介:杜庆平(1962-),男,江苏扬中人,从事园林技术、园艺技术及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92-02
园林植物栽培是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园林绿化及其他园林相关专业课程结构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及主干课程,是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高级专门人才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园林植物栽培可以分为种苗生产和栽培两大块内容,主要研究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环境因子与园林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种子生产、播种育苗、营养繁殖、大苗培育及出圃、园林植物的调查规划与选择、园林植物栽植、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整形修剪等内容,同时还要完成相应的实习实训项目。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偏重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内容也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行业或某类职业、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和资格。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其专业的职业技能水平更是考核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实践教学,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从而影响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缺少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良好的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内容上与园林本科专业中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内容区分不大,教学手段上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实践教学为主。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以填鸭式为主,内容与本科院校差不多,难度较大,使得学生难以吸收掌握。而实践上,由于理论部分没有完全理解、掌握到位,实践效果也不好。有时虽然实践任务是按时完成了,但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整个实践过程却说不清楚,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不知道,导致学过就忘,出去工作后还是不会操作。由于教学方式陈旧,使得高职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市场对于专业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同时,高职院校的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还缺乏良好的教学模式、完善的教学体系,也很少有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做出深入的研究。
2.学生学习缺少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目前,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占到一半或一半以上,而理论知识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将来的工作有必然的联系,只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吸收知识,学生广泛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意识。实践教学中,由于每项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而每小组人数较多,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偷懒、不动手,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校内实训场所有限,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里虽然有苗圃地可以供实践教学使用,但面积很小,而且每年、每学期都有很多班级在上园林植物栽培课程,加上学校本身也有一定的规划,很多地不能使用。同时,由于学校实训场地上没有园林工程项目,比如有的实践课上要移植大苗、大树,要么是没有大树可以移,要么是没有场地可以栽,就出现了大苗、大树挖完后原地栽种的现象,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实训场地的不足,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校企合作存在困难,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园林企业是园林产业的主体,所以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符合企业的要求,要注意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计中体现出来。这一点在高职院校中也是非常薄弱的,除了最后一学期到相关园林绿化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外,其他时间很少有接触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实战演练机会。在校企合作进行实践锻炼过程中,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和出于对成本的考虑,就连最后的顶岗实习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企业中,还有部分学生找不到对应的岗位实习,即使是参加了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企业不能配备专门的人员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也就很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且学生所参加的实习岗位基本上也是企业中最基础的,经常有学生回来反映自己在企业中只做些杂活、接触不到工程项目,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也就难以达到实习的目的,实训教学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5.师资力量不足,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缺乏科学性指导。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群体缺乏实践能力,尤其是年轻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到学校工作的,虽然理论知识较强,但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不足,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缺乏科学性指导。园林植物栽培课程方面的教师情况也是一样,许多操作技能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组织实施的。为了弥补这一问题,有的学校则聘请园林企业人员来担任实践指导老师,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经常会有外聘企业人员由于其自身的工作原因而耽搁正常的教学活动。
三、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具体对策
1.调整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在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在课程教授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的把握。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其学生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一般低于相应专业的本科学生,而且高职院校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因此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浓缩和提炼,并浅析化,以便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在园林植物栽培的教学手段上,可以采用实用性较强的多媒体和网络等教学形式来快速传递理论知识,并做到图文并茂,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实践技能操作还可以通过动画虚拟实训来完成,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碟、视频,以丰富教学手段,也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自己拍摄一些视频用来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
2.完善校内实训条件。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要积极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扩大实训场地,满足教学需要,同时还可以把整个校园绿地作为实训场所,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绿化实践中。实训场地满足后还可以丰富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主动性,以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牢牢掌握。
3.加强实战演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校企合作、增强实战演练是提高园林植物栽培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外,在其他学期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园林绿化实战演练。而且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解决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另外,在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指导教师要先确定实训的任务和目的、顶岗实习的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的预期结果等,并在实习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保证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高职院校园林植物栽培课程的教学质量还必须得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许多高职院校在引进人才时越来越注重学历、学位、职称,同时还应更注重其实践工作经验。对于年轻教师应放宽政策,鼓励他们到企业、基地挂职锻炼,让他们参与到实际园林工程中,从而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对于外聘教师也更应注重其实践操作能力、工作经验、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及教学态度,而不能只看其职称或职务情况。学校还应完善相关的聘用、管理等制度,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一些企业负责人、高校教师、校友等举办讲座,加强对学校年轻教师的培训。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园林绿化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园林行业前景十分广阔,但面对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性园林技术人才却十分稀缺,高职园林专业的学生就业市场广阔。园林植物栽培是高职园林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归纳、总结,提高教学质量,在立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努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创建良好的教学条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道德,能熟练运用园林植物栽培养护、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技术,会进行园林植物栽培、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的园林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颖.新世纪高职高专园林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4292-4294.
[2]李振涛.高职院课程设置的探讨――以高职林业技术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4):44-45.
[3]韦东海,张秀兰.高职高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探析――以旅游专业为例[J].科技信息,2009,(10):12.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
《园林植物保护》是高职高专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传统的教学中,强调教学内容系统性、教学过程的教师主体性、教学方式的灌输性,加之,教材结构相对松散、教材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不高,往往是为学习而学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和当地生产实际情况,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园林植物保护》教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能力、胜任工作岗位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工作过程整合教材和调整教学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从利于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和就业的要求出发,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调、选。
1.基于工作过程适当增、删教学内容。采用“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面向全国高职学生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生产需要,结合廊坊及京津地区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增加当地常见病虫害内容和综合实训课时比例,增加了昆虫饲养、天敌饲养及天敌与害虫共生的实训内容,通过饲养,学生们能直观地观察到昆虫由幼虫-蛹-成虫-卵的变化过程、生活习性及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和致死过程,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为防虫、治虫奠定了基础。
同时根据生产需要,将当地危害较轻甚至不常发生的病虫害内容删除;对于昆虫的内部构造特征,也进行了适当删减,只讲授与防治有关的昆虫的口器、触角、翅、体壁的构造、类型及特点,而对昆虫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等部分进行了删除,这样学习目的明确,培养目标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2.基于工作过程,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学习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学习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生产需要来进行,又充分考虑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教学过程中,任务实施主要依托课堂、实训基地、实训室,采用学、练结合的方式,达到能力培养目标。
本门课程在廊坊职业技术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8-9月份正是某些昆虫和病害发生的时期,而按照教材首先讲授的是总论部分,涉及不到各论,因此,我们根据生产上出现的病虫害,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做了适当调整。大学城区域二期美国白蛾发生严重,实训基地的杨树白粉病严重,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提前讲授,同时结合现场教学,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分析。如美国白蛾从危害到越冬整个过程都一一调查(8-10月),最后总结其危害寄主、越冬虫态及场所;结合当地常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我们自编的配套实验实训教材,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整合后的《园林植物保护》反映了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保证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前沿性、科学性和职业性。
3.根据学生兴趣,增加选修内容。廊坊市是北京的菜篮子,无公害产品生产规模大,农药检测任务重,因此,我们根据学生兴趣和就业岗位需要,对精密仪器使用和农药残留测定等实用内容进行选修,这样学生就业就多了一条出路。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们改变了传统的以黑板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投影仪、数码相机、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当地案例现场,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
1.多媒体教学。经过几年的素材积累,课题组已完成了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80%幻灯片均图文并茂,并加入了适当的声像设计,演示画面活灵活现。充分利用本院网络资源,制作了网上农药展厅和病虫害防治导航图,并根据科技和生产新动态随时更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2.师生换位教学,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对于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变“传授知识”为“互相交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成绩好的学生吃得饱,差的学生知识也够用。如在讲解“园林植物害虫与环境的关系”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课下预习,课上由成绩中等的学生代表讲解,再由成绩好的学生代表点评,再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既锻炼了学生的胆量,也为学生应聘打下了基础。
3.启发讨论式教学。在讲授昆虫的习性与防治关系时,如昆虫的趋性,包括趋光性、趋化性、趋色性等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害虫习性,科学防治。
4.实物演示法教学。如昆虫体躯构造、昆虫分类特征等内容,授课时把课堂搬到实训室,对照实物进行讲授,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化,学生学习记忆深刻。
5.实验法。充分利用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资源优势,部分内容采取在实训室边讲边看的方式,体形微小的害虫和微观的病原菌形态,过去是教学的难点,而今由于实验室配备了显微投影仪,经放大演示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还可以自己动手制作徒手切片,利用显微镜学习鉴定病原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6.现场教学。在讲病虫危害特点及防治方法时,将学生带到现场进行观察识别,在真实的环境中接触活生生的病虫、杂草。如廊坊市梨锈病发生非常严重,在锈病发生期,带学生到梨园,现场指导学生调查锈病发生情况、周边植被(有桧柏)情况,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梨锈病连年发生严重?引导学生树立综合防治观,同时提醒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植物搭配时,避免病虫害加重,梨和桧柏不应相邻种植。指导学生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法,合理选择低残留、低毒的农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实训法。通过改进教学手段,突出实践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每年在园林植物病虫草害的多发季节,在校内、外实习基地对学生的各项技能进行训练,深入田间进行实战演练,包括病虫草害标本采集、制作;病虫草害调查;病虫草害识别与鉴定;化学农药的配制;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等。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进行分析。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书籍,分析发生原因并拟定出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培养了学生实战能力。
三、基于工作过程改进课程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与终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改变以往考核“一纸定终身”、“高分低能”的片面做法,加大平时成绩、综合实训和基本技能在学分中占的百分比,学生该科总成绩包括实训成绩20%、平时成绩10%、基本技能10%,期末考试成绩60%。
1.考试成绩。卷面考核改变了传统的填空、选择、简答、论述的模式,除了考查基本理论的掌握之外,主要侧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结合生产实际中常见的问题及案例,考核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既避免了学生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考场作弊等行为,又能让学生真正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
2.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学习态度、出勤等,作业形式丰富多样,如书面作业、上网查阅资料、田间调查报告等作业形式。
3.基本技能。主要指田间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当地常见病虫害。
4.实训成绩。学生对每个实训内容理解正确、操作规范、实训结果准确、实训报告书写工整、实训结束后做好实训室卫生及实训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均作为实训成绩的考核,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作风和优良的团队精神。
四、教师队伍建设
转变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实现“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积极投身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去,不断实践并总结经验;从专业实际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对专业发展和自身发展进行长远规划,并通过到校外实训基地锻炼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建成一支专兼结合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的教学团队。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园林植物保护》教学中的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的教学和生产实践中要进一步改进,更好地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及当地生产需要,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兴元.《园林植物保护》模块教学探讨[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王艳丽,等.高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J].教研教改,2009,(11).
关键词 高职盆景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Bonsai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XIAO Kaixue
(Suizhou Vocational & Technolical College, Suizhou, Hubei 441300)
AbstractReform of educational thinking, update concepts of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service for the purpose and employment-oriented. Reform bonsai teaching of flower garden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in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bonsai teaching reform
盆景作为一门造型艺术,它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陶冶着人们的性情,丰富着人们的业余生活,已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大家细心观察,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开业庆典,人们纷纷购买盆景),特别是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更受青睐。作为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花卉专业的学生,学好盆景制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如何上好一堂盆景课呢?
1 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学生在就业日趋紧张激烈情况下,结合实际,看清一个方向,选准一个目标,职业生涯定位适度,价值取向更加务实;从小事做起,从基础做起;教师在第一节课的授课中,突出“实际、实用、实践”,学能致用,学好就能就业(创业)为硬道理,认真分析,讲述、展望盆景的广阔市场和辉煌的就业前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和花卉专业的学生选择盆景制作职业,在无经验,无资金,就业紧张的情况下,是一项不错的选择,运用学校学习的技术很快能与市场无缝对接(在校学习实践,到社会就能学以致用),它不仅可解决就业问题,还可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将来盆景大师或盆景作家。为以后从事园林绿化和设计奠定基础。
深入研究讲解社会经济发展对行业企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了解社会岗位内涵变化,增强专业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改变学生两个就业观念:一是“老板型”赚大钱的观念。即改变园林专业的学生普遍认知,就业时就能承接工程项目,贪大求洋,一口吃个胖子,赚大钱的观念;二是贪图“享受型”,即承接不到工程项目时,做一个设计师(员),风不吹雨不淋,不干体力活(片面认为盆景制作是体力型劳动,其实盆景制作更倾向脑力劳动――艺术设计)。
2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
2.1 课程体系改革
体现职业教育“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指导思想,体现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根据专业特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打破知识系统性的课程体系,创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
2.2 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教、学、做、评合一。本课程实践操作性强,对学生知识的教授应从教学各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理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实践操作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采用“教、学、做、评一体化”,结合高职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实践技能形成规律,培养市场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3 课程结构改革
以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为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穿行,突出“实际、实用、实践”,采用“总―分―总”的课程构架。
(1)“总”――感性认知。就是首先让学生总体了解盆景的基本常识和制作过程。采用欣赏的教学方式。教师制作收集整理、储备丰富的作品图片及影像资料,建立多媒体课件资料库,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一定长度的影像材料,增加直观、形象的内容,弥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的不足。
在观看中,使学生了解了盆景的历史发展、现状、流派。熟悉选材、立意、起型、命名、陈设、养护的基本过程。同时讲解在观看的过程中资料中的难点、重点,对必要的理论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欣赏名家作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盆景设计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准备素材让学生尝试盆景制作的整个过程。一件盆景作品加工完成后,学生加深了对盆景制作的认识,熟知制作程序,了解了制作技艺。
(2)“分”――实践操作。就是针对盆景制作中的主要技术环节进行专门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指导等。学生学习氛围浓厚。
如:传授家庭树桩盆景加工方法:主要从干、枝、根等方面开始进行,重点介绍简便易行,成形较快的金属丝缠绕枝干,弯曲整形修剪的方法。 (下转第119页)(上接第110页)
干的加工训练要领:①弯曲细干,根据情况,采用粗细型号不同的丝缠绕在枝条上实现;②弯曲粗干,为防止断裂,增强树干的韧性,先在弯曲处的外侧衬几条铁丝,再在干上包扎布条后弯曲;③无法弯曲的干,采用凿子和雕刻刀将它进行雕琢后再采用粗干弯曲的方法弯曲。
枝的整形训练要领:①枝的粗细屈曲可采用粗细型号不同的丝缠绕在枝条上实现;②缠绕选用铅丝一端先要固定,缠绕时紧贴树皮,铅丝的旋进角度以45熬匀缠绕为宜?
根的处理方法要领:俗话说盆景树根无,如插木,其根蟠曲如龙蛇,或伸展似鹰爪尤为重要。①作树桩盆景的幼小树木可将根部盘曲,植于深盆中,以后根部逐年逐渐上提使其;②大树采用雕琢和缠绕方法完成。
教师在学生练习前进行现场示范,画出不同盆景草图。讲解盆景的立意、起型、基本技法。学生在练习时、制作过程中循环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点评,并进行改造完善,通过改前和改后作品的效果对比,启发教育同学们,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3)“总”――归纳、总结提高。
①学生在熟练掌握制作的基本技能后,为学生提供优质素材,让学生进行盆景创作;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激情和信心。②让学生总结盆景的创作体会,并相互评比交流。整合掌握的制作技能和理论知识。最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有深入的认识和探索。自我能力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职业教育全程化,安排校外实习,接受创业教育,调查分析盆景市场,增强市场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3 考试考核模式改革:建立多样性、多元性、全程性的考试考核模式
(1)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2)理论卷面考核成绩占40%,平时作业成绩占20%,实训考核占40%;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结合园林、花卉专业教学实践,实训考核在考试成绩中扩大比例,细化各操作环节,各环节考核量化。
(4)学生作品作为学生个体能力评价的主要标准,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实习作为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能力本位;实践教学;园林制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14-02
园林制图是园林行业最为常用也最为有效的一门“语言”,其主要包括制图规范、画法几何、图形表现与专业识图等方面内容。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而高职类《园林制图》课程开发尤晚。由于受到长期以来本科《机械制图》、《建筑制图》等课程教育模式和思路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园林制图》课程过分强调体系的完整性,知识的系统性,在知识内容的组织安排上未能遵循当代现实条件下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难以满足园林设计、园林施工和园林养护岗位群对毕业生较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从核心岗位群的岗位要求出发,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对实践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整合教学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对原有的《工程图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新修订了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归并了部分课程,剔除了陈旧的教学内容及与其他相关课程重复的理论教学部分,大大压缩了理论教学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制图规范、画法几何、图形表现、专业制图4个部分,共22个项目,形成了富有特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基于岗位要求,突出能力本位,
实现专业素质的全方位培养
《园林制图》是针对园林企业方案设计、施工图绘制、工程施工、工程监理与技术协调等岗位而开设的前期技能型专业课程。在素质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园林制图》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意图表现为主要目的,重点传授表达设计对象、阅读设计对象的方法。
由于《园林制图》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起到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以园林设计和施工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素质结构为标准,坚持突出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和组织形式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在知识结构上主要加强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通过有益的锻炼与加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技能结构方面主要通过加强学生识读能力、表现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在素质结构方面通过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优雅的审美意识来实现。实训项目与培养目标计划如表1所示。
基于工作导向,以项目任务为
驱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断地进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工具,并及时总结、提高。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深入贯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中心思想,以具体的工程项目为基本载体,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如图2所示。
在学生拥有一定基础之后,我们将公司的一些小项目拿到课堂上来做。实训室采用公司制度管理,每6名学生按照自身的优势与特长组成一个部门,如设计部、制图部、审图部和评图部等。这样既有助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工作导向、任务驱动的园林制图课程实践环节教学组织模式具有当前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有助于积极推进高职教学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改革,有助于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应不断加以实践探索和总结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晖.高职《园林制图》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76-17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36-38.
[3]李继芳.基于“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究[J].计算机教育,2007(9):74-76.
[4]李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l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