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学习计划

审计学习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7 05:28: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学习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学习计划

篇(1)

【关键词】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现状;对策

一、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针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平台为问卷星,共收到有效问卷200份。基本情况如下:

1.您在大学期间如何学习?

2.您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否重要?

3.您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如何?

4.您是否在每学期初制定了本学期学习计划并严格按学习计划进行学习?

5.您有经常到图书馆去借书或查找您所需要的资料吗?

6.通常您的作业是如何完成的?

7.您认为影响您自主学习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8.您认为影响自主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9.您认为自主学习能力如何培养?

10.您认为网络信息对您的学习有帮助吗?

11.您认为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2.您希望网络平台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

上述调研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可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影响自主学习的内外在因素有一定的认识、希望教师通过QQ群、BB平台、邮件、人人网等网络平台补充课堂教学、讲解专业知识、传递考证信息。同时,问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其一,学习主动性不够。问卷调查表明,“主动寻找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仅占13.5%,绝大多数学生仅仅“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甚至“不得不完成学习任务”。对专业学习仅有少部分学生兴趣浓厚,绝大部分学生兴趣一般,还有个别学生根本就不喜欢这个专业。在课外用于专业学习的时间明显偏少。除个别学生外,很少有学生向老师请教专业问题,学生间的交流也不足。这说明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还不够。

其二,学习能动性缺乏。问卷调查表明,能够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学生仅占8.5%,制定了学习计划但没有严格执行的学生高达48%,另有43.5%的学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或仅根据课表学习,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制定明确而详细的学习计划;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常评价自己学习效果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表明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动性缺乏。

其三,学习的独立性有待提高。问卷调查表明,频繁去读书馆借书或查找所需资料的学生仅占3%,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问老师,很少能通过思考独立解决,能够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的更是凤毛麟角。这表明部分学生专业学习的独立性有待提高。

二、基于网络平台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措施

1.依托BB(Blackboard)教学平台

BB(Blackboard)教学平台是目前全球市场上唯一支持百万级用户的教学平台。BB(Blackboard)教学平台以课程为中心,每门课程都具备内容资源管理、在线交流、考核管理、系统管理等四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利用BB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进行讨论、交流,以自主学习的多向互动建构新知识。

如下图所示:嘉兴学院《审计学》课程教学平台项目主要包括:课程申报、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研活动、教学效果、学习资源、在线测试、拓展资源、小组作业、自主学习讨论版等。这些项目涵盖了课程的全部信息,较好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中的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等反应了审计理论及实务最新动态,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学平台的自主学习讨论版功能强大,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可实现互动交流,改变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平台的单元练习、模拟试卷、在线测试、案例分析、小组作业强化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随时掌握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依托专业网站

专业网站是为了满足重点专业建设、优势专业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需要而建立的网站。

如下图所示,依据专业建设验收指标的要求,嘉兴学院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站的框架包括专业介绍及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教学条件、教学效果、专业特色项目、服务地方、校友风采等栏目。与国内众多院校专业网站不同的是,嘉兴学院会计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网站在教学效果栏目人才培养质量子栏目下专设了“我的财会人生”项目,征集了近年来部分优秀大学生的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及学科竞赛的体会和近期毕业学生的工作心得。专业网站在完成专业建设任务、达到验收要求的同时,为教师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大学生实施自主学习提供了媒介。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发展规划、专业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要求,做好四年的自主学习计划;学生可以通过了解校友事迹、学长们的考研、考公务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及学科竞赛的体会、工作心得,培养职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心、做好职业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为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3.依托QQ群、人人网

篇(2)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教学 高校教学创新

一、引言

审计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与传统审计相融合后产生的新型审计(计算机审计),不仅包括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审计目的,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收集审计证据等以及对其合规性进行审计的工作。这种新型审计具有一个信息化的过程。截至目前,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时间并不长:如果将1990年山西省审计局开发的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首次通过审计署鉴定并投入使用视为计算机审计开始(因为无审计软件根本不可能进行计算机审计)时间很短;若将1999年会计信息化的提出视为审计信息化开始(因为会计信息化即要求审计信息化),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虽然现在已有十余种审计软件通过了审计署组织的鉴定,并在全国推广使用,但审计信息化水平还不高。因此,要加快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提高整个审计信息化的水平。若审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则社会经济发展就要受到影响。高水平的审计信息化将极大地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审计信息化对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更高,也使得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了解必须更加深入、全面。基于审计信息化对人才的高要求,当务之急就是需要高校培养更多的高级审计人才;具有扎实基础、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适应性好、就业竞争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这一教学是高校的朝阳教学课程,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及需求。但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审计信息化教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开设课程时间短,教学内容不统一、要求不一致,效果不理想。审计信息化教学应该如何迎接审计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临会计信息化的挑战,带给审计全方位的冲击,就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并加以解决,从而进入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新时期。

二、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现状分析

(一)师资素质 虽然这些年学校教师成分大有改观、素质大有提高,但就会计审计专业的教师来讲,较缺乏信息技术,满足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另外,信息技术对会计审计专业教师来讲,往往会感觉胜任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不易达到较高水平,这样不尽如人意的教师素质,短期不会有太大变化。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应该能够较快经过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审计信息化的教学要求,从而解决师资素质问题。可是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机制惰性太大,以致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素质不会很快得到提高。

(二)课程设置 目前高校审计信息化课程设置存在着差异,且每位教师又都有自己的思路,这便导致其课程教学的差距较大。各校对于审计信息化这门课程设置的目的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安排哪些教学内容等一系列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然而任何一门课程在安排教学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明确设置这门课程的目的,目的不一致必然造成教学内容的不统一,教学内容的不统一就会教学作用不一样,教学作用不一样培养审计信息化人才的水平也不一样。由此可见,课程设置很重要。

(三)教材编写 虽然目前审计信息化方面的教材暂时出版了一些,但还是跟不上教学的需要。有些教材编写偏重计算机程序设计,大部分都是各种程序子模块,轻审计技术和自身特点,不符合实际审计工作情况。从审计角度考虑,如内部控制、岗位设置、权限划分、审计步骤、过程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太少,这样不利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按照审计自身要求和准则较快地进入岗位角色。

(四)教学内容 对审计信息化教学,有的内容简单,理论脱离实际,往往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与实际审计的需要相差甚远;有的教学内容滞后,跟不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还把重点放在计算机操作上面,这样很难把最新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学内容缺少教学设施的配套支持,如开设了《计算机审计》课程,但由于计算机设备缺乏等原因,学生的实际操作机会得不到有效保证,计算机审计软件就接触得更少,更谈不上在教师指导下全过程地运用一种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教学内容的实训。

(五)教学方法 审计信息化教学基本上没有改变传统的做法,授课方式仍然很单一,主要是教师课堂讲授,很少安排审计信息化案例教学。教师讲课无新意、学生听课无兴趣,更不用谈互动交流了,“教”与“学”严重分离。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即使采用多媒体教学,也仅是最简单的PPT应用情形,如此教学方法与审计信息化本身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六)教学实践 审计信息化教学与实习经常不同步,以致教学实践效果受影响。课程安排的不合理,也挤掉了教学实践的时间,从而使得实践环节总是流于形式,即使有效果也不佳。教学实践基地也是各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因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界与高校联系松散,缺乏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致使审计信息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支撑。

三、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建议

(一)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 审计信息化的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都在不断地发展,过去那种仅靠教科书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努力学好就能受用终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现有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改变自身的知识结构,做到“一专多能”,跟上信息经济时代的发展步伐。不过,教师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要深入掌握计算机审计的运用,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晋升往往以发表文章多少作为主要依据,这种导向致使不少教师不愿涉足审计信息化领域。因此,学校应为那些有基础且热爱审计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尽快从传统“专业型”角色转变为具有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合格教师。

(二)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应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适应这一需要,高校普遍开设了审计信息化的相关课程,并作为主干课程来安排学习。现实的情况是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大相径庭:有的把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放在首位,注重学生使用审计软件的技能技巧及熟练程度;有的侧重讲授审计软件的原理、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开发审计软件的一般能力;也有的既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审计技能,又要求学生掌握审计软件的结构原理、开发方法。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开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历史太短,各高校对此课程的认识存在差异,以致该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缺乏统一的标准;再加之任课教师自身的偏好,选用不同的教材,即使用相同的教材,各任课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授课内容。显然,这些都影响了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要求,不一定能达到审计

信息化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审计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置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需要,适应国家、社会对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审计信息化教学要采用融审计与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审计信息化教学不是简单的审计内容加计算机内容的教学,而是融审计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管理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内容的教学。然而,审计与计算机毕竟是两个跨度很大的学科内容,以致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两张皮”的教学方式,即审计信息化课程分别由审计教师和计算机教师承担审计课教学和计算机课教学。这样,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不懂或很少懂审计知识,教审计课程的教师又不懂计算机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的原理,造成审计信息化教学达不到要求,致使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不会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机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要采用融审计与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教学方式。

(四)审计信息化教学应大力加强教学实践 有些趋于老龄化阶段的教师虽教学经验丰富,但对新的计算机审计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而大多数年轻教师往往是知识结构新但在审计实际方面接触少,更是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所学理论不能及时融合到实践中去的原因。再者,没有安排与审计信息化课程配套的随课上机实习、课后实践、课外实训等实践课程,而恰恰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及上机实习、社会实践,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审计操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要大力地加强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改变单一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方法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寓教于乐的多媒体手段,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首先对实例作一些启发式的引导提问;然后鼓励学生对报表进行积极的检查,提出问题、分析讨论,并尽可能地找出一些错漏弊,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最后教师作总绪性指导,使学生得到审计方面实质性的训练。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实际审计的能力。

四、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创新

(一)教学师资创新 审计信息化教学创新,教师的作用是首要的。在审计信息化教学中,学生作为主体如何进行自我构建知识学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着教师的指导。如果无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等于放弃了教师教学的责任。应该从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培养新的审计人才等多方面来要求和考察教师。审计信息化教学是跨审计学、会计学与计算机学跨度很大的学科内容的教学,这给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很大挑战。但目前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师资状况是:有些教师擅长审计或会计专业,有些教师擅长计算机专业,他们在知识结构上不完整,要么审计知识不熟悉,要么软件知识太缺乏。因此,高校应从长远着想,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培养,采用多种形式鼓励教师提高素质,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在教学中创新,学会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会有效地提高审计信息化教学效果,而且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创新表率作用。

(二)教学思想创新 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在高级审计人才的培养上要做出相应的反应,其培养计划要适应社会对高级审计人才的要求,不能融于会计人才一起培养。由此,审计信息化的教学思想就应该有所创新,不应该按传统的方式与要求来进行审计信息化教学。传统那种培养审计人才的要求融于培养会计人才要求之中的做法,使培养审计人才有相对独立的要求。如此创新审计信息化的教学思想,以指导审计信息化的教学。

(三)教学内容创新 就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而言,普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操作技能是最重要的内容。因为现在软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通过审计部门评审的商品化审计软件,用户可以直接购得使用,而且这些软件的基本功能都是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其用户怎样操作使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将教学重点放在编制程序上,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单位的具体或特殊情况来开发软件的能力。这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性:前一种观点是讲商品化审计软件一般都配备了详细的操作说明和使用手册,软件公司也会对其用户提供操作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所以虽然操作技能是重要和实用的,但掌握操作却是一项相对比较容易的事情,将教学内容仅定位于此,似乎是太简单了。后一种观点表面是深化了其教学程度,但其可行性较差,因为仅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学习,就让学审计的学生掌握编程的技术和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事实上,学审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也极少从事具体软件编程开发工作。因此,让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主流通用审计软件的使用、维护,并能通过软件的预留接口对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显得尤为合适重要,此为审计信息化的教学内容创新。

(四)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承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贯彻了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终生学习的思想,充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习惯思维的障碍,探索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和独立性,给学生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具体课程的讲授,内容应该与教材体系适当离合,避免“照本宣科”。当前,要创新审计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更生动,效果更满意。如《计算机审计》课程采用协同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如下:由教师根据计算机审计中各个环节涉及到的重要问题,为学生确定学习主题,并为各阶段学习组建主题知识库;帮助学生围绕学习主题,逐渐建立与计算机审计流程相关的概念体系框架;由不同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模拟不同角色的审计人员,分工合作,开展各小组内部“协同研究”式的学习;各小组问答,展开对抗式竞赛学习,通过竞赛,激励学生发现更复杂、更深层的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全班学生展示资料,以更为直观的形式激发学生讨论,让讨论过程更流畅。教师和学生还可以利用在线讨论延续学生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可以随时参与讨论和交流。网上讨论区可记录讨论过程,教师及学生可通过这些记录做反思,深化学习和讨论;教师根据各小组制订的学习计划及实施结果,反馈信息,进行评价。如此利用强大的网络(互联网、校园网)功能让学生查阅所需资料;利用电子邮件方式,可以解决习题作业批改和答疑;利用可视电话和BBS,可以更直观地满足学生答疑或学生之间相互切磋。这样在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实现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篇(3)

“人才培养模式”首次被提出是在文育林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一文中,其后,众多学者开始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研究。1998 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给出了正式定义:“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周升铭(2007)总结了诸多学者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等学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熊华军(2011)也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 虽然学术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表述方式各异,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性内容基本达成了一致见解,即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构成的。

会计专业是我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会计专业人才在社会上存在大量需求。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量的会计专业毕业生进入社会,然而在这种人才市场供需两旺的态势下,却出现了会计学专业的毕业生“总量过剩,结构不足”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知识能力构建 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转型促进了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对企业的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为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如图1所示:

以上知识结构中,基础知识由公共基础知识与学科基础知识两部分组成,公共基础知识即思想道德知识、数学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等,学科基础知识即会计学专业知识以及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学科内其他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统计学知识、法律知识等。专业知识即会计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包含的相关知识,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知识。会计专业的拓展知识主要是指学科大类相关专业知识、国际会计相关知识、会计职业教育知识。

相对其他社会学科而言,会计专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需要具有更强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才符合社会对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的经济、法律、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加剧,给企业会计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而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是固定的学年制教育,有限的学习时间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掌握所有知识,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会计人员需要具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及时利用新知识、新能力发现并解决新问题;在产业知识化、资产无形化的情形下,企业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大量涌现,会计处理处于不断变动和更新之中,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于会计工作涉及企业各个部门的经济利益,且会计人员的工作需要与税务、工商、银行及证劵监管等多个部门进行业务往来,因此无论是基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会计人员都需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才能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以上素质结构中,社会道德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素质,社会道德素质决定了人的品质与修养;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不仅如此,对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会计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只有恪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依法处理会计业务,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客观、可靠,保护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高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课程体系构建 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结合、通专并重、内容适度充实、形式灵活多样等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即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两部分,并注重二者的结合;通专并重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体现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注重学科交叉,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质量要求;内容适度充实即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个性差异等因素,精简、融合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培养高质量的多样化人才;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是指实践课程应该是手工实践与计算机模拟并重,课内实训与课外实习相交叉,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根据以上原则,可设计出以下课程体系:

(1)会计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图2所示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会计职业教育相关课程;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程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国际会计相关课程可以成为必修课程,也可以成为选修课程,主要是基于学生能力水平对其进行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为所有管理学、会计学专业都需开设的规定性课程,开设公共基础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开设学科基础课程有利于拓宽会计专业人才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课的开设奠定深厚基础。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等。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史、现代会计理论、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学、银行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行政与事业单位会计、投资会计、投资审计、资产评估、保险会计、商业会计、外贸会计、证券公司会计等,开设专业选修课是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夯实专业知识基础。拓展模块课程如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比较、国际金融与贸易、国际投资、会计职业道德素质理论等课程,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专业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其他各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跨学科专业类选修课、综合素质类选修课,开设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选修课范围,扩大其知识面。

(2)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图3所示的实践体系中:专业认知实践主要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企业感官上的认识;单项技能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单项业务处理能力;专项模拟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系统完成企业各会计工作岗位的核算能力,如财务处理程序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管理会计模拟实验、审计模拟实验等;综合模拟实践按会计业务分工分设岗位,各岗位通过工作配合,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从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培养其协调配合能力和团队精神;ERP沙盘仿真实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企业所有部门为实现企业目标的全力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社会调查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锻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课程论文可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引起学生对该学科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锻炼,为以后撰写毕业论文奠定基础;毕业实习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论文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可以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造能力。

(3)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教育模式。理论课程体系采用“2+2”模式。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采用“2+2”的理论课程教育模式。李锋(2008)曾探讨“2+2”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前提是学校按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学生进入学校后,第一、二学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培养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人文、体能素质,奠定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已有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可以累积学科知识,对学科中的各专业有所了解,明确自己的兴趣所在,从而为第二学年末进行专业选择做好准备。第三、四学年学生开始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根据课程体系设置,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会计职业道德相关课程以及国际会计相关课程的学习均集中在这一阶段。由于此阶段的各课程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联系,在具体安排时就可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为主线,将课程依次安排在各个学期。至于其他各类选修课程由于与学科学习联系不大,则可以灵活安排,不必拘泥于此模式。对于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会计专业的相关实训、实习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阶段。会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既要紧随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注意保持其相对独立性,且各个实践过程之间应该紧密相连,层层推进。实际教学中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可以采用如下安排:一是实训安排。学生进校时就安排专业认知实践,让学生参观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企业记账程序;单项技能实践由于具有分散性可以安排其与相关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教师在上课期间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相关理论课程结课的同时单项技能实践也就完成了;专项模拟实践应该作为后续课程于相关理论课程结课之后独立安排,以发挥其真正效能;综合模拟实践由于是以分工合作方式来完成一个会计期间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分析、审计等全部工作,因此其安排应该是在各专项技能模拟实践完成之后;ERP沙盘仿真实验应在综合模拟实践之后,一般安排在第四学年。二是实习安排。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主要安排于学期的寒、暑假;课程设计的安排应该与相关课程同步,根据各课程的不同特点,或是于上课期间安排,或是于课程结束后安排;毕业实习应该安排于学生毕业年度;毕业论文目的在于考察学生对所学理论和实务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应安排在最后一个学年。

(三)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及评价体系构建

(1)教学方法。进行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的主要人员是教师,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因此,要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就需要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过程。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以双师(即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教学团队)、双课堂(即教学课堂与外部课堂)为基础,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双语教学为手段,进行启发式、探究式、案例教学,以实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如图4。

(2)教学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靠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建立起支持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基于这一理念,高校应建立如图5所示的教学管理制度。在该教学管理制度中,学生依据学分制可以在一定条件范围内自由进行网上选课,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促进个性发展;导师制是推行学分制的前提条件,通过导师制,学生可以获得全面的选课指导、专业指导、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指导,有利于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弹性学制,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身学习进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分制的效能;主辅修制赋予了学生进行第二专业学习的机会,为一些兴趣广泛的学生提供了条件,能够更大范围地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兼顾反映人才质量、影响评价的多方面因素,这样才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三、结论

会计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培养模式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高校在构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中肩负着历史重任,任重而道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基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构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价制度的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

[本文系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项目《教学研究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会计学专业为例》(项目号:12sjjg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华军:《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5期。

[2]李锋:《关于我国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基于国内各层次高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调查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第8期。

篇(4)

[关键词]专业评估 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

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提高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成了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江苏省教育评估院已经将专业评估视为保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在2010、2011、2012年先后对全省各独立学院部分专业建设进行了检查。2012年,我院被抽检专业为会计学,在认真研究《江苏省独立学院专业建设抽检评估手册》的基础上,梳理了我院会计学专业的专业定位及建设目标。专业设置与定位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准确的定位是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的前提,专业培养目标是引领专业教学的总指针,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是反映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的方向性指标,是落实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点。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内涵的基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规划专业建设,是我院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我院结合本专业的生源和教学资源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明确了为江苏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会计专业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会计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了专业目标及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的具体任务。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目标, 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一、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

会计专业知识作为“全世界通用商业语言”和经济决策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和信息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需求的数量和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据资料统计,江苏省苏南地区2008年财会类人才需求量为109389人,会计专业人员需求在各类人才需求中位居第五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才需求量达5380人,占总需求的4.92%,本科学历人才需求达到59920人,占总需求的54.8%,专科及以下学历人才需求达到44089人,占总需求的40.28%。随着苏南经济高速发展,制造业、金融、保险等行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日趋加大和提高,对富有实战经验的会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鉴于市场需要实际,南师大中北学院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经科学研究和充分论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于1999年设立会计学专业并开始招生,经过多年的办学,已经为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

二、拓宽发展思路,探索优势、错位、特色发展之路

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于1999年开始招生,2006年上报教育部备案被正式批准为独立学院专业,学制四年。在学院总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会计专业与母体学校的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及特色发展之路。

优势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建设与发展充分利用和共享南京师范大学的优质资源,南京师范大学会计专业自1999年起就充分利用母体学校的优质师资力量及科研设备,会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能够开设本专业所有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拥有数量充足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和必要的实践基地,图书资料丰富。

错位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主要是以服务江苏、辐射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才培养导向,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创业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

特色发展:中北学院会计专业通过加强实验条件建设、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和毕业设计质量管理,构建了由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见)习实训、科研训练、综合实习和社会实践六大模块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培养的实践性。

学院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有专人负责学院的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和考核工作,制定《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资格教育培训实施办法》,印制并发放《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职业证书指南》,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近3年来,会计专业共有80余人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为职业对接提前做好准备。

截止目前我院已和英国考文垂大学、法国高等对外贸易学院、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等七所国外大学在会计、工商管理、国际商务等相关专业实施“海外学习计划”,会计专业已有多名同学成功办理留学手续,人才培养的国际性特征明显。

三、明确培养目标,找准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复合型专门人才是总体目标。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在贯彻这一原则的基础上,依据专业特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高等教育体系中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包括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个层次,独立学院教育处于这一体系的中间,下有高职教育、中职教育,上有一本二本及研究生教育,如果不能准确定位,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就会面临研究性学习(科研能力)比不过一本及研究生教育,动手实践能力比不过高职教育,对独立学院会计专业来说,所培养的人才就会高不成低不就,毫无特色可言,会影响独立学院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合理定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实施,对突出独立学院教育的特色,提高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院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独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形势,建立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努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空间。会计专业培养方案采用普通高等本科教育与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即遵循普通高等本科教育规律的同时,结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培养本科层次的具有较扎实理论知识基础的、较强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本科应用性人才。坚持按照“厚基础、重实践“的要求,合理构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实践操作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增加职业技能培训类课程数量,逐步建立起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理论-实践-技能”一体化专业培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

(二)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1.培养的具体目标是:

培养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养和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熟知国家财经法规及会计规则、掌握网络会计技术的,具有较强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能够从事从事会计工作和会计管理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

2.培养的主要要求是:

本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科学与人文基本素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会计人才。具体要求:

(1)在宽阔的大学平台课程基础上,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系统掌握会计学、理财学、审计学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2)掌握计算机应用技巧,达到规定等级。掌握财务信息化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会计管理并处理各种信息。

(3)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涉外会计事务。

(4)具有较强的会计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

近三年来,我院会计学专业经历了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依据中北学院办学定位的科学论证以及经济社会财会行业的发展需求,本专业逐步完成了对自身发展的合理定位。本专业于2009年开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进行修订论证,中北学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跟南京师范大学本部会计专业相比,突出“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为适应财会类部门的需求开设新的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职业技能课程”等。2012年我们制定成文了新版培养方案。该方案在课程设置、学时与学分安排方面更加体现了中北学院的培养方针,进一步确立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定位;削减了课时量和学分总数,增大了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比例,确立了“第一年接触性认识实习,第二年基础性专业实习,第三年专业性毕业实习”的实习模式,对学生强化专业训练提高动手能力效果显著。

结语

我院会计专业设立之初,始终以“能力为本创特色”,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同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形成了依托行业、强化应用的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我院联合江苏省财政厅、会计师事务所(天衡)、会计师事务所(天华大彭)、中信证券公司、东方证券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事业单位,成立“会计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在教学计划审定、师资聘请、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就业指导、推荐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与十几家知名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会计专业教学实习基地。近年来,每年派遣大量本专业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毕业生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我院会计专业在培养规格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化发展为多样化,由单纯的学校教育走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校企联合,铸造高素质人才培养框架,积极探索出了多模式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人才的新途径。

[课题项目]此文章为南京师范大学教改课题《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

[基金项目]独立学院“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立项项目(No.FIB070335-B2-01(重点))

[参考文献]

[1]黄静宜.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的若干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J],2005(6).

[2]潘懋元,吴玫.独立学院的兴起及前景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4 (13/14).

[3]周白华.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高教,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