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校预算论文

学校预算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3 03:50: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预算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校预算论文

篇(1)

学校预算就是学校按照国家有关预算编制的要求,根据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和任务编制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根据学校的发展需要和财力情况结合单位工作任务安排所需资金,是学校运用、分配和控制资金的依据。中职学校的预算是反映中职学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的现金收支、资金需求等财务状况的一整套财务资金管理情况,预算管理是中职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综合体现了一个学校的资金管理水平。

二、中职学校预算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预算是筹集资金、控制支出以及考核效益的基本依据,是学校内部控制的关键所在。近年来,由于教学体制的变化,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减少。中职学校能否争取到生源,最重要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中等教育体系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科学的预算管理有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提高学校在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同时,由于生源减少,导致财政拨款数中按学生数安排的生均经费和助学金拨款也相应减少。2012年开始实施的中职学生免学费政策,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原收取2880元学费改成财政只补助2600元,对三年级学生原收取2880元学费改成财政只补助1300元,使中职学校的预算收入大打折扣。如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缓解这一矛盾,使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能有序正常运行,有必要加强学校预算管理。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预算不规范,单位负责人的预算意识薄弱,不符合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要求,只有通过科学测算和正确编制,才能令学校财务活动达到“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只有不断深化中等职业学校的预算制度改革,加强预算管理,才能真正实现学校资金的有效运行和成本的有效控制,缓解中职学校的资金压力。

三、中职学校现行预算管理方法

随着中职学校的发展,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经历了两年时间的建设,其成效已基本凸现,特别是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有些中职学校的收入已逐渐呈现多样性,预算所涉及的内容多样化也决定了预算方法的多样化,由于中职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在课程安排上以动手能力为主,校内的硬件设施较多,支出项目较分散,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各类中职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目前,各中职学校所采用的预算方法有增量预算法、零基预算法、弹性预算法等。

1.增量预算法

增量预算法是指以上年收支决算水平为基础,结合未来有关影响收支变动因素,分析各种原因,通过调整影响收支的相关因素来确定来年预算数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传统的预算方法,较为简单,但容易墨守成规,因为在使用增量预算时,原有的开支项一般很难调减,即使其中的一些支出项已没有设立的必要了。增量预算最容易掩盖低效率和浪费,同时也容易滋长预算中的“平均主义”和“简单化”。但这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使用的最为广泛。

2.零基预算法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单位对来年的工作进行重新部署,各职能部门主管对新的预算年度中拟完成的任务进行审核整理,重新估计为完成各项任务所需的支出金额,不受以前年度实际发生的支出项目或支出数额的影响。这种方法摒弃增量预算法中基数的不合理因素,将年度所有项目根据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序,从零开始,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要求预算人员树立全局观念,避免支出的随意性,对目标的实现没有帮助的则不安排开支,缺点是工作量比较大。

3.弹性预算法

弹性预算是指以将来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编制能够适应多种情况预算的一种方法。在中等职业学校,收入基本上是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根据学校教职工人数及在校生人数核定的,为了增收,各个中职学校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广开财路、有效地激发有关部门的创收积极性;在支出预算方面,可以事先提出费用支出上限,使各部门在限额内开支,才能有效地控制支出。在每个计划期结束后(一般以一个学期开展一次),编制预算执行报告,针对预算执行中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以利于预算的调整。

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我国中职学校预算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三个方面。预算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学校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直接影响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财务收支平衡。然而,目前中职学校在预算管理中仍存在预算不科学、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1.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

预算编制从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个方面进行。收入预算包括一般预算拨款、财政代管资金专户拨款、其他收入等。在收入预算中,一般预算拨款以在编教职工人数作为拨付人员经费的依据,以文科、理科及艺术类的学生人数作为拨付生均经费和助学金的依据,而对其他来源的收入如免学费补助收入等并未进行更多的分析和预测,导致收入预算不够准确。支出预算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其中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而项目支出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财政部门拨款政策中的具体项目要求来安排支出,而且要准备随时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专项检查。部分中职学校在预算编制时,对支出预算编制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由财务部门按照上级要求的预算表格填制完成,学校的教学、行政及其他管理部门并未参与预算编制,而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对学校纷繁复杂的业务活动了解有限,使得预算编制缺乏系统的科学论证,编制时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业务发展的需要,在项目安排上与学校事业的发展脱节,仅以上级财政批准的预算作为本校的预算,或简单地在去年的预算基数上调整一定的数额,不符合预算编制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而上级财政的预算比较粗线条,与中职学校的费用支出明细项目相差较大,往往造成实际支出与预算支出不论是项目还是金额都是差异过大,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

2.预算的管理缺乏刚性约束

据了解,由于监督不力,中职学校的预算管理往往存在这种现象:编制预算是一回事,执行预算是另一回事,如年初编制预算时总务科的修理费20万元,年内总务部门的负责人根本没有受到20万元的约束,还是根据房屋和设备的损坏情况安排修理工作,实际发生的修理费用大于或小于20万元无人理会。而财务部门在其中并未起到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作用,没有定期将费用的支出与原预算进行对比,导致预算的支付结果与原预算差异较大,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权威性和严肃性,预算编制形同虚设。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职学校在编制预算的时候,对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不够,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年度预算调整变动情况时有发生;各项费用未按预算安排支出,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甚至有的部门是到了具体业务完成后才去找财务部门要钱,这种随意性使中职学校的预算成为“软”预算,没有什么约束力,形同虚设。而上级主管部门在年终决算报表管理上也并未对各个中职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预算编制和执行的随意性,不利于学校对资金的合理安排使用。

3.内部控制不够完善

在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预算控制最为重要性。预算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的状况,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能够促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然而,当前的中职学校,由于中职学校财务人员在专业性上较普通高校低,管理层对于预算管理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良莠不齐,预算约束刚性不强,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极大的影响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导致中职学校生均成本居高不下、浪费严重。中职学校普遍没有设置内审机构,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致使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的控制,使得小部分人利用管理上的漏洞牟取私利。

五、改进中职学校预算管理的建议

中职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将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提高编制预算和执行预算的能力,并建立健全考核办法,减少低效能和浪费的现象,保障预算管理功能高效发挥。

1.坚持科学测算,保证预算的专业性与准确性

可成立校长直接领导下的、由财务科牵头,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集体智慧,科学合理地编制单位预算,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管理机构人员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校的职责、教职工人员构成、在校生人数以及不同专业生均拨款标准等情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中各个年级的学生数,科学测算学校来年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学校总预算;做细支出预算,财务部门应在上级主管部门下达下年预算任务前就提早向学校有关部门下达预算编制任务,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各专业的设置情况整理、分析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计划,平衡学校的财务后,按部门和用途进行细化,为各部门提供具体明确的经费控制项目和标准。

2.采用多种预算方法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出于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应该重视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在编制预算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改变传统的增量预算法,实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重新审查每项活动对实现中职学校发展目标的意义和效果,即根据本年的事情确定本年的支出,对所有的预算项目以零为基础,逐项审核各种费用开支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开支数额的大小。按照预算收入来源合理分配,通过分析确定中职学校业务重要程度,进而确定各个项目所需资金。因此与传统预算相比,零基预算法有明显的优越性,它摒弃了增量预算中基数的不合理因素,将预算编制到具体项目,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有效地控制支出,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保证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学校财务的良性发展。但中职学校的日常业务工作有其重复性,在定额服务等支出项目下,如人员经费、电话费、水电费等都要参考上年度的实际支出情况,应采用增量预算法,考虑当年的发展需要综合编制,保证预算数据的科学合理。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财务预算编制需要统筹全局,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在预算时充分考虑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编制的预算也要留有余地,这种考虑弹性预算的方法使得中职学校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避免因意外事项出现导致当年资金安排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况。

3.加大监督力度,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1)加大财务部门监督力度在费用报销、应收应付资金等薄弱环节,应加强控制力度,细化工作内容,通过规范经济行为来完善内控制度,尽力消除隐患,堵塞管理上的漏洞。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应按月、按季度、按学期组织相关人员对预算进行核查,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在收入方面,分析各项收入是否全部到位,将实际收入数和预算数比较,分析未完成收入预算的原因以及各项收入的开发潜力。在支出方面,分析各项支出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比较实际支出数与预算支出数的差额,重点分析超支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与控制措施。通过预算分析,及时反映预算实施中的情况,并加以必要的手段进行有效制约,同时也为下年度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依据。(2)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中职学校应通过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和岗位,合理划分职责权限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内审部门,并依法赋予和保障其相对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可以事先介入,对预算编制的依据、预算编制的过程实施审计调查;对预算执行过程实施跟踪审计;对预算执行结果特别是专项预算的执行结果进行绩效审计。

篇(2)

1 我院大创项目的开展现状

2012年,我校正式启动了国家级 “大创”的申报工作,并逐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大创”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创”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并且用创新手段为“大创”赋予新的内涵。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2年大创项目立项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校级项目19项;2013年立项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项,校级项目8项;2014年立项2项,均为省级项目。

2 实施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比较特殊,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涉及人员众多,与一般的科研项目又有区别,根据西安文理学院化工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学生重申报,轻过程,虎头蛇尾

经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的动员,高年级学生申报项目时候非常踊跃,获批之后有大三课业多,大四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项目研究,无法保证质量,因此建议鼓励大一、大二学生申报,获批之后,刚好大二、大三年级,有充裕时间精力进行研究。现在的大学生为了日后能够顺利就业,不仅课业需要取得优异的成绩,还要参加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为了准备这些考试,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学生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并不充裕。完成学业是学生的基本要求,在选择参加项目的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情况。如何根据专业背景不同,制定相应条件要求,并能使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处理好学业和项目的关系,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能可持续发展应关注的问题。

2.2 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应细化

每个项目任务书中都有预期成果形式,如、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如何考核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尚需建立和细化评价机制,以便更好地提高项目完成质量。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

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学校为吸引学生参与项目,应采取了不同措施。以西安文理学院为例,学校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完成项目的验收情况,对于研究成果已经达到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的,经审核鉴定后可代替项目负责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对于学生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予以奖励,其中核心论文奖励1000元,普通论文奖励300元。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所有成员发放结题证书,若在研项目学生因出国或申请保研等需要我们会出具中英文证明材料;对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进行评定,评选出10%的优秀项目,并且颁发证书;

对于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对于通过结题验收的项目,给予指导老师相应工作量的认定,其中国家级项目50课时,省级项目30课时,校级项目15课时。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指导老师是通讯作者或第二作者的,计入老师的年度科研工作量。这些措施对发挥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对二级学院的考核评价:我校各级“大创”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都委托院系来开展,如项目的立项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答辩等,为了提高院系的管理能动性和管理绩效,学校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对“大创”开展良好、管理有方、成效显著的院系授予“大创”先进管理单位,对在这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管理人员授予“大创”先进工作者称号,颁发获奖证书,并且给予物质奖励,这使得各院系“大创”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纳入西安文理学院 “513”工程绩效考核,计入对二级院系的绩效考核等。

2.3 经费预算与使用报销

目前有很多项目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没有认识到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经费的重要性。他们往往把项目预算编制看作是得到科研经费的必要手段,许多预算都是在拍脑袋的过程中形成的,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必需的项目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就造成经费申请到了,但一些必要的正常开支却因事先未编入预算而无法在该项目报销核算的状况。预算编制与实际经费使用情况严重脱节非常不利于课题的开展。

我校大创项目经费按年度划拨到院系,但是院系所有大创立项项目的经费是在一个项目编号下,这样打包下来的经费不利于统计分析每个项目经费支出情况。根据财务制度,报销时,需要项目负责人签字、指导教师签字、院系领导和教务处主管领导签字,签字手续相对繁琐。大创项目经费使用可以参考一般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办法,指导教师负责制或者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类似教师的科研项目一样,每个项目对应一个账号,只要按预算报销。

篇(3)

论文关键词:COSO报告,内部控制,高校

 

在内部控制研究领域,COSO报告被认为是最为权威的文献。COSO报告提出了内部控制成分概念,并将其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五个要素(如图1)。笔者立足于COSO报告,对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工作进行分析,COSO报告对构建和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图1 内部控制成分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由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部分构成,任何组织机构的核心都是该组织机构中的人及其活动,高校也不例外。人在环境中开展活动,他们是构成环境的重要要素,又受环境牵制,与环境相互作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应以人为核心,着重于组织结构环境、文化道德环境、人事环境等方面加以构建。

健全的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的硬件要素,一方面高校要坚持对财务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即执行统一的财务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统一的财务收支计划,统一调配资源;另一方面要明确组织结构中的权责分工,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机制,做到岗位之间相互制衡财务论文,同时兼顾工作效率。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体制在高校中得到普遍实行,这一体制赋予了高校内部各院系、部门一定独立自主权,从而调动其开源节流、合理使用资源的积极性。但是,财权的下放也增加了对二级单位收支活动管理和监督的困难,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政出多门、机构设置重叠、资源使用低效率、创收经费监管薄弱等多方面问题。高校内部控制涉及到人事、财务、设备、基建、审计及各院系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虽然都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控制方法,但在整体上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相互牵制。同时,许多高校实行合并办学,多校区办学的格局进一步凸显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管理体系,合理和适度划分权利和责任,引入经费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要性。

文化道德环境是高校内部控制的软件要素,它是一种文化价值形态,主要指高校办学理念、宗旨、形象以及领导作风、管理艺术等。高校要谋求发展,硬管理是基础,软管理则是保障,只有辅之以道德规范及承载着道德精神的文化符号等主体性的软管理手段,教职工才能形成坚定信念,才能使外在的规定转化为内在的需要,才能将硬管理的制度要求转化为内心自我约束的信念。在当今崇尚以诚信为本的社会中,道德建设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管理者和职工在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应发挥团队精神,围绕高校发展目标,发挥个体潜力,摒弃腐朽与消极文化,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人事环境就是人事制度所发挥的内部控制作用。从内部控制角度来看,高校人事环境应重视两个方面:岗位人员选择和岗位牵制杂志网。选择恰当人员担任某岗位工作的方法是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些风险特别大的岗位尤其应该采取一些特殊措施,特别要注意不相容职务相分离。2010年4月,广东省委组织部和省委教育工委联合在广州召开全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会议确定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原则上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基建,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内部控制体系。

二、风险评估

控制高校风险,首先要确定控制目标。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可以划分为:安全性目标(即保证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保障)、真实性目标(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系统、完整)和符合性目标(即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方针和高校财务制度的贯彻执行)。风险控制机制是以目标为导向,依据成本效益原则,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财务论文,从而了解其自身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在我国,公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流,其财务活动长期以来都是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因此普遍存在风险评估体系缺位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多,国家对于高校的财政拨款已经无法满足高校的资金需求,这就使高校不得不从其他的渠道去融资,从而使得高校的财务风险问题日益突出。目前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以银行贷款为主,但是,由于风险管理机制的缺失,高校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时,普遍未进行可行性分析,导致过度举债、资产管理效率低下、财务状况恶化等问题,使高校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2010年两会期间,据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供的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其中地方高校贷款近2000亿。陕西代表团也再次提出中央财政支持解决省属高校负债问题的建议,这是因为陕西省高校校均负债高达3.1亿元。

可见,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学校甚至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高校应对筹资规模、筹资结构、偿债渠道、资金用途、效益及存在的风险等诸方面实施全面控制:一是要控制筹资风险,保证有一个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既要充分利用负债来增加对教育和科研事业的投入,在扩大办学规模和提高办学层次的同时提高获利能力,又要规避因过度举债而增加的财务风险;二是要重视规避投资风险,做好投资的可行性分析,提高资产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对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制定应对预案,保证到期偿还债务本息,确保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是确保管理层指令得到贯彻执行的政策和程序,有助于确保采取必要的行动进行风险管理和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高校内部控制活动应着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1. 资金支付控制。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科研活动的发展,高校的资金支付业务量越来越大财务论文,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高校必须以资金管理为内部控制的核心:①严格资金支付的授权审批,高校的所有教学、科研以及经济活动都应纳入其范围。高校必须根据经济活动的性质和金额的大小,建立权责明晰、层次分明、相互牵制同时兼顾效率的授权审批制,以规范各类资金的授权支付程序。②进一步深化国库支付改革,推行公务卡结算。自实行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以来,财政性资金统一集中于国库,有利于财政部门对高校收支行为的监督和管理。根据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在高校逐步较少和取消现金支付方式,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公务卡结算方式下,高校通过电子转账支付系统办理公务开支的资金划转,有利于加强对学校资金的管理和对各类经济业务的监督,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是一种新型的内部控制工具。

2.会计记录控制。正确、完整的会计记录既是授权批准控制的手段, 又是高校保持工作效率, 贯彻经营管理方针的基础。会计记录控制主要包括: ①建立高校组织机构职能图、授权审批权限一览表及岗位说明书,对每个岗位的权利和职责都进行相应的书面描述,使各岗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以此保证会计组织控制机制的正常运行,保障会计记录的真实、正确、完整。②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尽管国家制定了统一的会计法规, 但其中某些会计政策只是选项, 因此,从内部管理需求出发, 高校必须统一执行所确定的会计政策, 以便统一核算、汇总分析和考核。③强化技术和流程建设。会计电算化时代,电脑中的数据很容易因操作失误而丢失或被人为地恶意篡改,因此,高校财务部门必须制定相应流程以规范财务工作,同时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御体系,保证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

3. 全面预算控制。全面预算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教育、科研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包括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及考核在内的整体的动态过程。全面预算控制应抓好以下环节: ①预算的编制和审定,应分析上一年的预算执行情况,以高校未来发展计划、规模、定员定额等规定为编审依据。 ②预算指标的下达及相关责任人或部门的落实,必须处理好学校整体和各部门、各院系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③预算执行的授权,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和核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调整和追加。④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这一监督职能由校内和政府审计部门共同承担,高校重点要抓好内部审计建设。⑤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报告以及预算业绩的考核,为将来预算的编制提供参考杂志网。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不对称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社会经济领域,它的存在使得大量的信息失去时效性,为舞弊者实施并掩饰其舞弊提供了便利条件。当前,由于高校的组织机构过于庞大,层次过多,信息沟通渠道普遍过长,信息的传递要通过层层机构进行,造成了高校内部缺乏信息沟通,出现了很多问题,甚至是犯罪行为。据统计财务论文,近年来,高校行政管理类人员犯罪比重显著上升,发案率由9%上升到54%。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信息沟通系统是否畅通,决定着高校能否收集到大量、及时的外部和内部信息,能否实现信息在高校各层级、各部门之间迅速的传递和交流,能否率先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把握机会并进行知识创新。高校应着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统计信息系统和沟通系统的开发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是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的各项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进行分类和记录,从而达到使信息系统化的目的。统计信息系统,是对高校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相关业务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归类与分析,从而发现其内在规律、发展趋势及数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利用这些信息为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依据。沟通信息系统应能准确地在高校各部门、各责任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确保每个教职工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以及怎样与他人的工作发生关联等,从而达到分工明确、高效合作的目的。

总的来说,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开放的信息沟通系统,应成为现代高校内部控制体系的重中之重。

五、监控

监控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保证,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当前高校内部监控的完善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进一步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主要包括:高校重大财务事项处理跟踪报告、债务形式报告、费用支出报告、资产质量、财务状况等情况的报告。完善的内部财务报告系统,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高校财务活动,以严格高校财务控制,使高校内部财务控制系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也使高校各级管理者明确自身的责任。

2、进一步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工作。内部稽核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工作,高校应强化双层内部稽核制度,定期不定期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报表等财务事项进行稽核,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保证内部稽核的正确性,从财务控制角度防范各项风险。

3、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管理的一种监督机制,在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是财务监督的再监督。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客观地开展审计活动,既要参与规划、设计内部财务控制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的建立,又要参与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建立后的整合、完善、修正、提升工作,同时还应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建立对后勤、基建、政府采购、专项资金的监控机制,为学校开源节流、提高经济效益、保证专款专用发挥内部审计的再监督作用和建设功能。

【参考文献】

⑴李黎赵东星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商业经济-2009年4期

⑵孙继辉对金融危机形势下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考会计之友-2009年4期

⑶谢涛高校内部控制因素分析今日南国-2009年5期

⑷朱波强付绍臣吴成兵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六个保障系统的强化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7期

⑸胡继荣杜景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学分析福建省会计学会理论研讨论文专集

(6)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会计研究-2001年1期

(7)朱宇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研究财务管理-2009年10期

篇(4)

论文摘要:高校的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里面重要的一个类别。企业财务管理,由于需要对所有者高度的负责,其财务管理模式体现出对高校财务管理良好的借鉴作用,本文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分析,提出了财务管理模式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对我国高等教育财务管理模式的改变作出一点点微薄的贡献。

一、高校财务管理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资金无成本的观点没有转变

高等学校的运作经费,在以前一直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经费来源由过去单一财政拨款,转变为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级收入、其它收入等多种渠道。另一方面,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职工福利待遇的提高,学校经费收入又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向金融机构融资成为一些学校重要选择。

1.2 财务软件的功能不完善

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不管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或者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两种管理方式,都要求财务部门的数据,要能向管理层提供决策的数据出来。而高校规模的扩张,对高校财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之间的合并,分校区管理,二级财务管理,无纸化办公的发展等,要求财务软件要能满足网络化的发展,要求一级财务加强对二级财务的控制、监督、指导;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教职员工,要求对自身在学校内的财务数据,能够经常查询、核实,这些都是在以前财务软件上提出的新要求。

1.3 不能提供精确的财务数据

长期以来,高校经费基本上都是靠政府拨给的,财务更深入地掌握学校的财务会计信息。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报表也主要是报送给上级主管部门的,因此高校会计信院校所编制和提供的会计报表是按1998年颁布的高校会计信息的反映和提供也相对单一。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计制度设计的,它已经明显不能满足目前会计信息使用和发展,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外部者的要求看,政府部门、高校的其它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都需要掌握高校的财务会计信息;从内部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高校来自各方的压力增加,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的发展和运行要做出正确决策,也需要着统驭作用,它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也更高。因此要建立在新形势下的财务数据提炼,以供决策层决策。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具体路径

2.1高校财务管理应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的目的

由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更高要求,从而发展出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对现今高校的财务管理有着强烈的借鉴作用,因此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引入企业财务管理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规避风险,真实反映高校的资产价值,为决策层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从而为高校平稳快速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2.2在预算阶段引入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

现行的财政对高校的核定预算拨款的管理办法是“核定收支、定额和定项补助、超支不补、节余留用”。高校自身在安排预算采用的是“以收定支,不编制赤字预算”的事业单位预算要求进行预算编制,不反映赤字,也不反映节余。财政给学校核定预算的主要依据还是单位定员定额标准和单位的上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加之人为因素。财政事业支出预算在各单位间是不平衡的,没有采用统一的下拨标准。同时财政还有一部分机动和专项补贴促使一些高校想方设法去争取多一些资金,更不会在预算中反映节余,因为管理者都不可能使单位的资金节余过多,这样会影响下一年度的经费收入预算。还有一些地方财政在招生并轨改革后没有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逐年提高教育经费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财政拨款没有按照原有的指标逐年增长,而是把事业收入部分一并纳入财政的预算收入和教育事业支出增长率中,学校收费收入比例逐年提高,财政补助收入逐年降低,收费制度改革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财政,而不是学校。预算收入的不足,限制了高校的事业发展,部分高校出现了自行提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目的其实也只是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的不足,给高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通常当前高校按真实的资金需求,在当年都是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资金缺口,掩盖的资金缺口,使得高校在常规工作中,没有把融资或者解决资金缺口作为财务工作的重中之中,只是在资金矛盾爆发以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也是高校资金链断裂,最终暴发财务危机的原因。

2.3 确立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

高校的财务管理因为所有者管理制度的缺失,基本上就只能算是通过核算来进行经费使用的统计,没有确立职责明确的现代财务管理制度,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业务面的拓展,应该建立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科学预算,强调预算执行和控制以及指标性的数据分析,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建立以财务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方式。

2.4 建立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制度

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考核。通过对各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来保证预算在各单位执行的效果,确保学校本年度战略目标得到实施。

2.5 引入资金的时间价值概念

资金时间价值,是指一定量资金在不同时点上的价值量的差额。人们将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增值的现象,称为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属性。资金时间价值以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借贷关系的普遍存在为前提条件或存在基础,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是财务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把资金时间价值引入财务管理,在资金筹集、运用和分配等各方面考虑这一因素,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搞好筹资、投资、分配决策的有效保证。

2.6 完善现代信息化的财务管理技术手段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质就是学校管理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财务信息有效集成、整合和优化,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去,实现对学校内部各项资源的共享,从而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要适应外部形式的变化,主动通过技术更新、观念更新来紧跟下政府财政的变化,对于学校自行采购的项目,要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要配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提高预算的前瞻性、用款计划的准确性、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和与校内各部门联系的紧密性,做好学校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工作,保证预算资金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朱波强,付绍臣.论高校内部财务控制六个保障系统的强化.宜宾学院学报, 2008,7:113-116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毕业考核改革;企业考核;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2

The Research on Reforming of Graduate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Cos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Abstract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idea combing enterprise assessment and comprehensive graduation designation in college which will promote the reforming of graduate assessment of construction cos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laborates and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st; the reforming of graduate assessment; enterprise assessment; graduation designation

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以毕业论文为主,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单一、过程简单、选题陈旧、学生应付心理过重,无法真正地评价学生过去的学习成果,更无法从企业的角度获知学校人才培养是否合格。

鉴于此,本文从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出发,提出将企业考核纳入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的思路,力求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三年学习成果,为高职毕业环节考核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新思路

将企业考核纳入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范围要求毕业生有充足的时间参与顶岗实习,并且在此期间完成在校导师指导的综合毕业设计,因此必须在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紧密安排在校学习时间从而增加顶岗实习时间;顶岗实习不再是毕业之前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是毕业考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实习导师并对学生实习进行全程跟踪;实习成果不再是顶岗实习报告,而是企业根据岗位要求对毕业生的进行的全面、客观考核,最终形成企业考核成绩;毕业生毕业考核不再是单一的论文成绩,而是由企业考核成绩及综合毕业设计两部分按照一定比例加总求和得到的总成绩。

总体改革思路如下:

二、企业考核成绩确定

基于顶岗实习实际工作过程,用贴近岗位工作实际的考核内容和方式,围绕企业接受学生就业的要求和标准,采取校内综合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企业实习内容必须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以学生过去四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为基础,认真参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在校指导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定。以工程预算员岗位为例,其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识图、工程量计算、询价、项目组价、软件应用、审核标书、编制标书等,除此之外,还包括计划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写作能力、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创新能力等。这些实习内容贯穿于预算员顶岗实习全过程,也为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评定提供了参考。

企业考核标准是对学生顶岗实习全过程的综合评定,也是学生是否具备毕业资格走上工作岗位的客观评价,它它实习内容为基础,由企业导师根据学生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各项打分,最后综合计算总分,以预算员岗位为例,考核总分计算表格如下:

各项评分分为四个层次:优(90分以上含90分)、良(70~90分含70分)、中(60~70分含60分)、差(60分以下),各项评分计算出来后,根据各自己百分比算出各项综合得分,再根据各大项所占比重,计算出总分。

三、学校综合毕业设计成绩确定

综合毕业设计在进行过程中对知识的应用必须覆盖大部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制图与识图、工程量的计算、定额的套用、制作标书、软件的应用、招标组织与管理、工程A决算、索赔与控制等。以模拟招投标为例,将所有毕业生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一个招标组和三个以上投标组,每个在校指导教师负责一个小组。由学校统一向每个单元分配不同的图纸,由招标组负责招标事宜,包括选择小组领导、人员分工、招标公告、工程量清单编制、制作标书、组织开标、签订合同等,由各投标小组针对招标公告购买标书、答疑、编制报价、投标书、参加开标、最后签订合同等。评标委员会成员由本系领导及专业教师组成,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评分,该成绩作为本小组成员的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成绩在整个毕业环节考核中所占比重,可以按照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占总学制时间的比例来确定,定为70%,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或者降低。

综合毕业设计的图纸每年都必须变化,五年为一个周期,以防学生出现抄袭应付现象。

该方式不仅避免了传统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下学生严重的应付心理,而且与高职院校培养适用型、操作型技能人才的目标相契合,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协作性,将原本压抑枯燥的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变得轻松而有意义。

四、改革措施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环节考核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可逐渐由毕业论文或简单毕业设计向综合毕业设计考核过渡,再由综合毕业设计考核向综合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过渡。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1.转变企业观念,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双轨制创新模式要求每一位毕业生均能在本专业岗位进行实习,故而产生了庞大的实习岗位需求量,这就要求企业转变观念,将实习与就业区分开来,企业可以提供实习岗位,但不一定是工作岗位,减轻企业对毕业生就业的消化压力。另一方面,继续深化校企业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使传统的校企业合作得到延伸。高校可以无偿向企业提供自己的教学设施、教学人才、活动场地、人才培训、试验设备、研究成果,为实习导师提供丰厚的报酬和职称评定机会,双方互利互惠。

2.继续培养双师型教师

综合毕业设计考核是对过去所学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不仅对学生更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程造价专业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不具备长期的现场工作经验。因此,高校必须继续下大力气培养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或是定期企业挂职锻炼,或是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这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考核改革的必经之路。

3.注重实训环节,增加实训课时

篇(6)

论文摘要:高校的的快速发展带动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从而出现了众多的高校会计舞弊现象,滋生了腐败,败坏了大学精神和社会风气。本文从会计舞弊的一般性出发,初步对高校会计舞弊及其表现形式进行阐述,从经济学和舞弊环境因素角度来思考会计舞弊形成原因,并对如何防范会计舞弊提出自己的对策见解。

论文关键词:会计舞弊,经济人,舞弊环境,会计内部控制

根据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观之,可以将会计失真分为“非违法性会计失真”和“违法性会计失真”。前者是利用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进行的操纵,这是会计制度框架内行事,是合法的会计操纵;后者也就是会计舞弊,是指不遵循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制度安排,而在其框架外的操纵,是一种违法行为。具体来讲就是相关当事人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后做出的选择,是一种以获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取欺骗性手段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会计舞弊现象通常包括:伪造或编造会计资料、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的结果、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虚假披露会计政策等等。由此可见,会计舞弊本质上是一种违法性的经济行为,而会计舞弊的直接后果就是违法性的会计信息失真。

多年来,“会计舞弊”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会计问题。会计界也不断有人士针对企业会计舞弊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对事业行政单位尤其是高等院校会计舞弊的分析却十分之少。通观近几年发生在高校的重大腐败案例可以了解到,许多腐败的发生都是因为会计内部控制失效,监管不到位,会计舞弊行为频发所造成的。这些丑恶现象的产生,败坏了大学精神和社会风气,阻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高校会计舞弊及其表现形式、成因和对策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共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会计舞弊及其表现形式

本文所指的高校会计舞弊,是指高等学校内部机构、内外人员采用欺骗、隐瞒或者无中生有编造虚假的交易或事项,损害或谋求高校经济利益,同时为个人或者团体带来金钱、财产或服务等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具体来讲,高校会计舞弊现象主要表现形式为:

(一)、部分预算项目进行虚构。很多高校目前都是实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的项目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时,部分预算项目内容不真实或者存在与申请报告批复不相符的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导致资金没有真正用到事业发展和业务工作中去,出现资金浪费或者流失的情况。

(二)、将国家预算资金通过扩大开支范围和提成比例及结余分配不实等手段转为预算外资金使用。譬如在申报预算时按照有关文件规定内容确定支出范围,但在实际业务中又无具体业务发生,为套取国家预算资金,肆意扩大支出范围或者提成。

(三)、不认真执行“收支两条线”和“收缴分离,足额缴存财政专户”的规定。对一些本应上缴财政才应返还进入收入的资金,直接进到相关收入科目,从而躲避财政监管。

(四)、故意隐瞒交易事项。部分校属部门未将全部收入纳入学校统一管理,隐瞒收费项目和标准,少报收费人数,不交或者少交报名费、加试费、联合办班收入、赞助收入等。从而造成脱离学校财务机构监督或者财务机构不作为、疏忽监管,自收自支,私设小金库。

(五)、不认真执行会计制度,有意混淆会计科目。在涉及一些支出报销类别时,违规采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或者直接列支到不相关的有关支出科目,从而导致财务报表反映的支出类别不真实。

(六)、通过各种手段偷税漏税。尤其在涉及到个人所得税、营业税等税种上,采取少计或者不计,甚至费用化一些个人费用,从而达到偷逃税目的。

(七)、将收入私自转为暂存款,应付款,在往来款中核算收支,致使收支不实。譬如对一些特殊的办班业务或者对外零星提供服务收入、教材回扣等,采取临时进入暂存款或者应付款,在往来科目中处理。

(八)、会计工作中存在着诸如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开假发票、造假账、编假数、报假表、帐外设帐、转移国有资产等问题。

(九)、会计人员工作环境不断恶化,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会计人员违反会计法规,伙同其他部门人员改变会计核算管理办法等。

二、高校会计舞弊产生的成因分析

透过这些现象背后,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和会计舞弊的环境因素来分析造成高校会计舞弊的一些重要原因。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分析的基础。现实活动中,人都是有限理性的,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会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为个人会计舞弊提供了条件假设。信息不对称是高校会计舞弊的直接动因。高校管理者是会计信息的持有者,具有天然的信息优势,与作为委托人的政府之间是委托与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不尽相同。管理者作为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未必会提供委托人所需要的全部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甚至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欺骗委托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许多高校可能违规操作,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有可能进行会计舞弊。

从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发生的会计舞弊案例来看,都是高校管理者或者掌管资产的受托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追求个人利益或者部门利益,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采用欺骗、隐瞒、伪造交易或事项。

(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舞弊审计准则特别强调了审计人员要了解舞弊环境的重要性。公告明确指出,舞弊普遍存在的三个方面的环境特征:机会(opportunity)、动机/压力(incentive/pressure)、态度/企图使舞弊合理化(attitude/rationnalization)。

1、关于会计舞弊环境的机会因素分析

造成会计舞弊的存在,客观上讲是因为存在可以舞弊的机会。最重要的就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和漏洞。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完善与否,决定了会计舞弊发生的频率和大小。内部控制是组织中防范会计舞弊最基本的措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将会计舞弊的大门封住,降低会计舞弊的概率。一般而言,会计舞弊的存在与发生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来看,很多的高校会计法规制度不完善,会计管理体系不完备。在我国,近年来相继制定修订了《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为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要求。但在具体高校会计管理体系中,还存在理念滞后现实,脱离现实,内容空泛,缺乏量化标准,监管手段不够合理合规的问题,从而给会计舞弊造成制度上的漏洞。例如1988年颁布实施的《现金管理条例》规定,对超过1000元的物资采购需要转账,但经过近20多年的时间,物价早已今非昔比,学校在一些对外物资采购中(如假期外出实习材料购买)就遇到此麻烦。放假前现金借出,开学后在财务报销的采购单多半都远远超过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学校内部物资采购控制环节也不完善,这就给会计审核造成很大麻烦,从而很难杜绝会计舞弊行为发生。

2、关于会计舞弊环境的动机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在缺乏诚实的品质、工作环境压力大并伴有诸多会计舞弊机会时,单位组织就存在发生会计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可见,组织遭受异常压力是产生会计舞弊的重要动机。

高校作为被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单位,来自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干部任免、各级行政监管部门检查和社会舆论等压力时,面对学校经济、政治、和发展等诸多矛盾冲突,便会产生会计舞弊的动机。

另外,组织的管理人员品行或能力存在问题也是产生会计舞弊行为根源。在一些高校管理部门有一人或者少数人把持,且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结构极为复杂,且复杂程度极不合理,对内部控制的严重缺陷,既无不正当理由又迟迟不加以改正;会计人员独立地位较差,业务素质、职业道德修养不高,不能正确掌握和应用会计核算。在单位领导的指引下,绞尽脑汁,玩起数字游戏,变通处理经济业务,故意制造假帐。

显然,对管理人员品行和正直程度决定了会计舞弊的可能性及大小。

三、治理高校会计舞弊的对策

(一)从经济学角度来考虑如何防止会计舞弊。

1、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体系。人的有限理性存在的事实说明,在评价高校发展政绩的时候,要运用综合的科学指标体系,不能单从一个或者几个方面简单得出该校发展的能力和成绩,注重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过程的考核,适当增加一些涉及高校持续经营能力、资产保值情况、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非财务指标,避免高校管理者对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

2、完善约束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主要办法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制度,通过有效的契约合同使委托人和人的利益一致,促使人主动提供信息。对高校而言,可以通过尝试期权的办法,对在一定期限内坚持正规操作的管理人员给予经济期权和奖励。在衡量短期利益和长期收益的对比下,让人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加大违规操作风险和处罚机制。

(二)从会计舞弊普遍存在的三个方面环境特征来看高校防范会计舞弊,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校管理层和教职工的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高校内部控制的塑造者是管理层和教职工,他们的素质决定了内部控制至关重要。尤其是关键岗位的职工,只有具备良好的素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不断适应有效内部控制的要求。

2、在高校内部确定建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并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高校为防堵作弊机会,应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执行,确立现金收支控制系统、成本费用支出系统、资金管理和控制系统、采购和应付帐款系统、存货管理系统、人员薪酬管理控制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筹资和投资系统、收费的票据管理系统、提出每个模块内部控制系统的关键控制点。

3、建立内控管理委员会评价制度。内控管理制度评价人员的职责主要包括:监管内部控制制度、监督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参与阻止和发现会计舞弊活动。提高会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机会成本。

4、建立“巡视警示制度”。有效健全的内部控制有助于预防及检查员工舞弊,但如果管理人员蓄意或串通舞弊,则内部控制将被逾越,无法发挥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应定期或者不定期巡视,对可能导致管理舞弊的征兆提高警觉,并提出警示措施。

5、实行高校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会计委派制度是指对高校会计人员进行垂直管理,统管统派,财政部门对所属单位会计人员实行统一委派、任免和管理,会计人员的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等均属财政部门负责,会计人员解除了受委派单位的依附关系,能排除干扰,有效行使法规赋予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2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 张龙平.王泽霞 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J】会计研究.2003.04

4 赵毅 高等学校舞弊与舞弊审计研究 财会通讯.2004. 10

篇(7)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问题 对策

随着国家对高校科研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高校自身科研意识的增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仅是高校内部的事情,而且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影响。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等4个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的通知,不仅仅是要规范科研管理,更重要的是要保护高校中的一批科研精英。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课题立项评审不透明,科研机会不平等

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公平机制的建立主要表现在课题申报者之间机会均等、条件平等,任何人不得拥有特权地位或其他便利条件,以获取课题申报的优待。实际上,此种公平机制在现实中很少实践。当前,我国大部分科研基金的评审流程基本上是“三步走”的模式:初审、同行专家评议、学科评审组评审。但具体评委的情况、评审流程、评审标准及评审过程却没有合理的公开,课题申报成功与否,也没有公开的原因说明。在这种非透明的课题评审模式下,将不可避免地带有人为因素,甚至有些课题评审专家就是课题的申报者或参与者,科研立项评审机制缺乏透明性、公平性。

(二)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科研经费流失严重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地位愈发重要,现在更是成为我国最大的基础研究机构,其科研经费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然而,国家审计署公布的科技部2010年度审计时作了这样的描述:审计2010年的99个支撑计划在研项目普遍存在不符合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财经制度规定课题、扩大开支范围、未经批准调整预算、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会计核算不规范、课题突击花钱购买设备等问题。科研经费支出乱象丛生,各种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原因就在于科研经费预算制度不科学。一方面,当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而直接费用项目设置过于粗放,与课题实际支出内容具有较大偏差,间接费用的预算管理方式与高校会计核算制度相脱节,高校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科研课题间接费用缺乏明确的计算分摊依据。另一方面,一般项目在立项时都有经费指导数,例如某类型的项目金额只能在20万元到30万元的范围内。教师申报经费预算时,在总量符合标准的基础上,明细数只能凭经验判断,立项审查时,因为缺乏合理的预算体系和标准,也难以把握课题申报的预算是否合理。

(三)结题验收不严谨,重申报,轻验收

根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人数为36.6万,通过各种渠道共获得科技经费544.4亿元,承担各类科技课题27.2万项。2007年全国高校共出版科技专著2 603部,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3万篇,鉴定科技成果8 200多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6 908项,当年实际收入13.2亿元。2007年高校申请专利近3万件,获得专利授权1.5万件,其中获国外专利授权45件。从上述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高校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员和经费,而取得的成果却与投入不成比例,“论文多、成果少”的事实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高校中存在着“重申报、轻验收”的不良现象。在课题申报时,组织人员搜集材料、邀请专家反复评审论证等,然而在课题申报时,当前只有部分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以及973等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有着较为严格的中期检查和结题审计,其他大多数科研课题结题都是凭项目负责人的书面材料,缺乏进行实地验收和系统评估的标准,因此科研课题取得成果的真实性也就缺乏考证。

(四)部分科研人员信用缺失,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

年来,高校中频频发生各类科研腐败案件,最恶劣的莫过于上海交大“汉芯一号”涉嫌造假并骗取国家近亿元经费事件,西安交大因存在着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符合实际的问题而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课题等。被曝光的这些还只是各类科研腐败案件的冰山一角,当前高校中科研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科研课题负责人不按要求履行科研合同;随意开支科研经费,把科研经费当成个人支出、消费“小金库”;没有实质性的科学研究,而只是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课题延期以及课题结题不结账等问题。高校中之所以出现以上各类科研腐败现象,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科学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当前科研课题评价多是采用专家评价结合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的评价方式,据此来判断科研成果的学术水平和应用意义。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主观上,会存在贿赂评审专家的可能性;二是客观上,因评审专家自身知识范围因素而造成的评价偏差,以及单纯的论文数量会引导科研人员更多的去关注科学的理论性而忽视了科研成果实际应用的可行性。

二、解决对策

(一)建立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更应强调科学研究的创新性和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而不是课题申请者的资历或职称。应鼓励新人、新思想,鼓励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改变当前科研课题重复研究、过度集中在少数“权威人士”手里而一般人员却资助不足甚至得不到资助的矛盾,要打破这种封闭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机制,建立公开透明的科研课题立项评审流程,实行课题评委网上公布和责任倒查的问责制度,及时公布科研立项时评委情况、评审的标准、评审流程及评审结果,创造一个公平的科研环境,使真正优秀的科研课题得到公正对待。 (二)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原《高校会计制度》不计提折旧,不进行成本核算,加之科学研究的不可预见性因素,导致经费往往很难预料到,从而使得科研人员无法合理估算科研成本,使得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具有偏差。可以实行弹性预算制度,允许经费的执行在预算数上下合理范围内进行浮动,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专业的评价机构对申报的经费预算进行合理性评估,不再设置预算限额,只要是能提出合理解释的预算,都可以批复,这样就不会出现预决算不符,致使科研经费流失的现象。

(三)加强结题验收管理,完善课题结题验收流程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近期召开的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视频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注重科技创新的质量和贡献。科学研究的价值及最终目的在于科研成果的转化,“纸上谈兵”的科研成果不能切实转化为推进社会经济生活的生产力。因此,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及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管理,制定规范的结题验收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善的科研课题结题验收流程,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验收流程,一方面减轻科研负责人的验收负担,另一方面也规避了可能发生的“走过场”现象。

(四)建立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和科研绩效评价机制

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应建立统一的高校科研人员信用管理库。该库要详细记录高校科研人员的科研课题数量、科研经费量、科研成果及不良信用等。同时为保持科研评价的公平和可行,还应建立统一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各类科研课题以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基础,选取适合自身情况的评价指标,从而做到各类科研评价公平并具有可比性,达到进行科研评价的目的。

(五)建立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科研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平台,要关注从科研课题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科研人员管理,如专家库和科研人员基本信息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即各类科研经费预、决算及结余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如获奖情况、专利、著作和论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各类统计报表管理,获奖比率统计、成果转化统计等;科研工作量管理,对科研人员统计其科研工作量,便于绩效考核等。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既方便各类信息的统计与公开,也为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和科研绩效评价提供了原始数据。

三、结束语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科研水平,如何做到“管好”而又不至于管理失控,致使监控过度打击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这不仅是高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