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7 07:00: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ControlTechnology》、《DSPTechnologyand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中国-(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篇(2)

论文摘要:专业特色建设,对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增强社会竞争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建筑类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专业特色,进行较为细致的探讨。建筑类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十多个本科专业合并而成,可见该专业的涉及面相当宽广。其业务培养要求中指出,本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的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在这样一个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各个高等学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扬长避短,制订针对性更强、更切合实际地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十分必要。我们在进行多次调研和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力求突出特色,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领域站有一席之地。

1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也应多样化。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属于一般本科地方院校,根据我院战略发展纲要及人才培养规划,确立“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的办学定位。在学院办学定位前提下,我们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具有较宽理论基础、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本科学生培养方案与工程实际的结合,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实验室成为学生动手能力训练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

2就业目标

比较重点院校,我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显然较低,尤其高等学校扩招以后,进入我院学习的生源质量进一步降低,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我们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经过对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发现,我院毕业生的就业主要集中在全国大大小小的I T公司、弱电公司、设计院等部门,大多数学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系统运行与维护、技术支持等工作,因此就业单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针对这样的就业目标,我们对本科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出进一步调整,基本要点是:强化电子电路的设计能力;增设选修课程,拓宽知识面;依托我校与建筑相关的专业,设置智能建筑专业方向;开设其它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特别强调电子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参加各种科技比赛。从而扩大了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

3专业特色建设

处在建筑类一般本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不仅要注重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创新能力的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应注重结合建筑类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形成自己独到的专业特色。

3.1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的设立

建筑院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如何体现它的专业特色,我们认为应紧紧依靠建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设立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1998年我们在98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如表1所示,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基本成熟。智能楼宇控制(既楼宇自动化系统)属智能建筑范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综合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电气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建筑物成为具有远程通信功能、办公自动化功能和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建筑。实现建筑物自动化功能的系统称作楼宇自动化系统(或称建筑物自动化系统,简称BAS)。楼宇自动化系统的含义是将建筑物内的各种机电设备以集中监视、控制和管理为目的,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智能楼宇控制专业方向适应了现代建筑电气行业的迫切需要,满足了建筑电气行业中从事产品开发、系统集成、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物业管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需求。近几年,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且大部分学生被分配到建筑行业。

3.2学生能力的培养

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总体特征是“能设计、会操作、懂管理”,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除了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还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1)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根据实验教学基本内容整体优化实验教学选题,重组实验教学,增加独立的综合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设备,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教学设备的使用率。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从实验中领略各专业学科之间的最本质的联系和内在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增设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课程,其中信息电子技术综合实验涵盖:《Computer Control Technology》、《DSP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单片机原理》、《嵌入式系统》等课程的实验,智能楼宇控制综合实验涵盖:《智能建筑设备》、《安全防范》、《电气控制与PLC》、《电缆电视技术》、《智能建筑及小区总体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实验。同时,由学生参与组建我院“智能建筑实验室”的建设,目前,“智能建筑实验室”已正式批准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样,其它信息类专业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增加相应的综合实验课程。

(2)因材施教,以“优生导师制”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为加快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挑选优秀学生,创建各种人才创新基地班,并配备具有丰富实践(工程型)的老师作为他们的导师,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某些科目,或直接进入老师的科研课题组,接受科研能力的训练,接受创新意识的熏陶,进行特色培养,以充分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将基地建设成为集教学、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信息类人才培养领域起到示范、辐射作用。由于采取因材施教,近年来,我们取得如下成果:培养的学生,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二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竟赛安徽区二等奖一项”、“西蒙杯征文竞赛(智能建筑)二等奖一项”、“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

(3)开设综合课程设计,体现职业培训技能

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工程师,但大量需要的是工程师。为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原有的毕业设计的基础上,开设部分综合课程设计。如电子信息专业开设信息电子综合课程设计和智能建筑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课程设计覆盖工程训练的各个环节: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调试,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既培养工程能力,又积累工程经验。职业化素养训练应训练学生工作的规范性,综合课程设计引入一定的工业界规范与标准来进行学生职业化素养训练,同时,包含一定数量的符合工业界需求的辅助工程工具的使用训练。

4结语

我们还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和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信息类专业开设与建筑相关的专业方向,是我院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充分发挥了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同时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与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有用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体现建筑内涵,是建筑类高校的优势和特色,是其它类型的高校无法比拟的,是电子信息与建筑两大学科相互渗透的具体实现。它所培养人才,将会占领它所独有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陈怡.教育本质和通识教育.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委员年会论文集.2005.

篇(3)

摘要: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式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立足点。本文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整合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凸显“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为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范例。

关键词:专业建设;电子信息工程;航空电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126-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电子信息产业获得了飞速发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对具有综合电子信息分析和设计能力的创新人才需求旺盛。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是一所以航空宇航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教育部、中航工业集团公司与辽宁省三方共建高校,是国防科工局与辽宁省共建高校。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办学宗旨,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航空航天、国防企事业单位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建设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培养“航空电子”特色人才为目标,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道路。下面将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结合我校的总体发展目标与定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能力标准进行广泛调研和讨论,了解社会与行业需求,认真考虑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用企业、研究所等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秉承“重视基础、强化实践、突出特色”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入手,制定了体现“航空电子”特色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视数理知识及学科基础理论,依托学院优势课程、实验教学基地、科学研究平台与师资队伍,联合航空航天和电子领域的企业,强化实践教学体系。

以省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校级精品课为基础,以质量工程建设为指引,探索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了“核心课程+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了“航空电子”方向模块,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突出“航空电子”特色、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工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突出“航空电子”特色的课程体系优化整合

1.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群建设。授课内容紧跟新技术发展方向,定期组织教师讨论教学大纲,去兄弟院校进行调研,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电子类企业需求,归纳出所需知识点和相应的技能要求,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课程群,目前确立了四大课程群:信号处理课程群、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类课程群、航空电子课程群。

2.与企业需求接轨,紧跟新技术发展开设课程。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认真研究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趋势,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设计》、《虚拟仪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专业工程设计》、《专业工程实习》等产学研课程和课程设计,保证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一致。将电子技术类课程、单片机课程前移,确保学生尽早感知专业、步入专业。在专业教育选修平台加入业务和前沿知识模块,紧跟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用人需求,确保学生就业后上手快。实践教学环节采用先进的电子元器件、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先进的现代设计工具和设计方法,使学生在得到实践锻炼的同时,与新技术、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接轨。

3.设置“航空电子”方向模块,突出“航空电子”特色。在保留原有信号处理方向的基础上,新开设“航空电子”方向课程,开设“卫星导航原理与应用”、“雷达原理与系统”和“航空电子系统”等体现航空电子专业特色的课程。另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大四开始可自主选择专业方向。

三、强化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学模式;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徐达文(1981-),男,安徽安庆人,宁波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浙江 宁波 315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宁波工程学院高教研究课题(NG120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2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

在国外,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开展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例如,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已形成从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都比较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2]

由于我国工程教育所处的历史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我国工程教育面临的国家使命与西方发达国家完全不同,只能走建设中国模式工程教育之路。文献[3]指出保证卓越计划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二是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教师队伍;四是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五是制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成功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完成的一项至关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关键工作。文献[4]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析和研究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出采用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文献[5]研究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教学模式,包括研究型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文献[6]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企业实习等方面探讨了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0年,宁波工程学院成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专业。为切实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学校以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为契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结合本校的客观实际,主要从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4]作为“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建设内容,通过对国内相关高校先进教学经验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充实和更新,同时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和实践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突出电子信息类“卓越工程师”的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四年课程教学里。

课程教学体系实行模块化设置,包括通识教育(30.5%)、工程基础教育(35.2%)、工程专业教育(29.6%)、素质拓展教育(4.7%)等4个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课程设置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协同业界一同参与,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针对性、实用性。在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时重新修订相应课程大纲,适度缩减理论教学学时数,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例如,根据“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工程人才的培养特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作了以下几方面修订:教学减少“理论性”,突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以实现工程能力的培养;增设了“数字声效”章节,分析了混响、均衡、回声等数字产生原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前面章节所学的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设计实际的信号系统的能力和过程。教学采用大作业形式,通过团队协作、讨论等方式锻炼工程能力。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分配比例已达到33.1%。

二、构建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得到加强的基础上,为充分培养、拓展学生的专业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构建了由各实践环节层次推进、纵横结合、环环相扣的立体化、层次化、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由认知实习、验证实验、综合型实验、设计探索型实验(开放实验)、毕业设计等层次渐进,实现专业技能及设计、创新能力的由易及难、由简单到综合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辅之以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在横向上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企业实习、第二课堂等辅助拓展和强化知识点,达到与应用型本科电子信息类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紧密结合的改革目标,确实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1.搭建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具体的实践教学平台由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包括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物理实验和相关的基础课程实验等)、工程基础训练平台(包括金工实习、电子实习、认识实习和电子设计工程师考证等)、综合运用实践平台(包括毕业实习、综合设计或学年论文、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科学研究训练等)、素质拓展与社会实践平台(包括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参加各种知识技能竞赛等)构成。

采用“3+1”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学习+1年企业学习,培养过程中引入行业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在校内,加强校内公共基础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公共共享的教学实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校内实验、实习场所的开放力度。同时按照相关规范和行业标准,统筹考虑不同课程体系实验教学和科研训练的需要,积极推动与企业合作共建的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核心应用技术能力培养创造更为真实的工程环境。目前,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已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中心、计算技术实验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校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教学设备完善、开放性好,已成为学生课程实验、开放实验、学年论文、部分课程设计等专业实习的主要场所,并能够满足专业实习教学要求。在校外,学院联合行业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已经选择5~6家电子信息企业作为重点实习基地,每年选派试点专业本科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培养,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等内容。

为促进学校工程教育国际化特色的形成,还实施“海外实习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分批、分期组织学生赴国外境外实习。深化与现有国外签约院校的合作,互派“专业实习团”等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尝试将试点专业“3+1”培养模式中的一年实习环节放在海外友好院校或国外企业进行,扩大对海外境外专业实习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海外境外专业实习意识。加强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训,鼓励试点专业开设“国际班”,培养卓越人才的国际化素质。

2.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应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一是实验课,整合实验课教学内容,大幅增加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比例,增加前沿技术、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实验,并将相关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内容中。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中的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30%~40%,专业课程实验中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达到60%以上。二是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技能。通过改革,每个课程设计环节全部由多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课题组成,每个课题分为基本要求和拓展要求,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每个学生可选择一个或多个课题选做。三是实习。通过生产一线的工程训练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经历。四是毕业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在专业学习四年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检验,也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于教师的研究项目,企业的开发项目和技术革新,切实做到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结合。五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及校园各种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工程实践氛围。实践环节(含企业学习)采用“工程项目驱动”培养方式,通过一系列适合教学的典型工程项目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结论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重点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对于促进社会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卓越计划”的启动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为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电子信息类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构建适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和全程步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7):30-32.

[2]刘建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50-52.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篇(5)

在国际上本科教育向更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背景下,在我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环境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作为本学院的重要专业,教师如何在教授过程中顺应学校的发展方向,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从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应用型大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高等教育方面,国际上出现了新的发展方向,即培养应用能力高、实践技能强的大学生。因此,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高的学生成为了新的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教育重在“应用”二字,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是全国独立建制的8所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之一,目前已步入应用型大学转型进程。机电学院如何能够在转型初期跟上学校的步伐,甚至成为学校转型中的成功案例,成为了机电学院每个老师的教学研究重点。

一、注重实践教学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它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专业基本技能,能够在电子技术、信息处理、通讯工程等从事各类电子设备、通信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工作的国际化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目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理论课程偏多,实践课程偏少的现象,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更加顺应应用型大学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

在目前课程设置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改革迫在眉睫。1、理论课程改革1)课堂上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用计算机帮助或代替教师执行部分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提供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有效的使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并在合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1]。如自动控制原理课程,通过课堂上使用辅助教学软件MATLAB,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实验中展开综合性实验以往的验证性实验存在实验知识点单一,难度低等问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基础性实验后,开展难度更高知识点更加全面的综合性实验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2、实践教学改革1)专业综合性实习的有效开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对新时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要求。专业综合实习是在相应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总结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前期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综合训练[2]。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掌握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企业单位现状,面向实践、拓宽视野、增强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制定具体教学计划,有针对性的开展实习,设置使学生感兴趣的小项目,学生可以单独或者小组完成,以使学生掌握实践基本技能为目标。2)毕业设计的有力实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讯工程等领域内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技术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以往毕业设计强调理论的思想,更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是应用型大学转型过程中关键的一环[3]。从毕业设计选题至学生组团、过程指导、论文写作及答辩都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如设计题目可大可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结组完成等,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能有所收获为目的。

三、结束语

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引入教学辅助软件可以更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实验中加入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使专业综合实习类实践课程有效开展,学生切实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并有所收获;毕业设计有力实施,每一个学生均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完成课题。相信这一改革必定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型大学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作者:王枫 包长春 刘艳东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1(23).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 特色专业 就业

2007年年初,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1],提出要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特色专业建设点即是质量工程项目之一,目的是引导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大力加强本科专业建设,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办出特色。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年底被批准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结合自身发展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开辟了3个专业方向,分别侧重于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嵌入式网络多媒体通信、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其中,“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方向具有专业口径宽、应用面广的特点,学生通过专业课学习可掌握通用微处理器软、硬件系统设计方法,初步具备实现信号采集、计算与处理、控制、显示等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

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培养方案是开展专业教学工作的依据,体现了专业教育理念和特色,必须适应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具有宽口径的特征,其主干学科包括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些学科领域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尽管技术发展很快,但该专业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是相对稳定的。按照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要淡化专业意识,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2]。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定位为依据,以专业主体知识为线索,将主要课程分别归入几个知识模块之中,课程之间相互支撑与衔接,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基础,并设置技术应用方向,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该专业必修和限选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知识模块和支撑关系可分为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模块。其中公共基础模块主要包括数理和人文知识基础。专业基础模块是本专业知识的核心,分为4组课程群,分别是电路基础、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通信和计算机基础,由12门必修课程组成,课程群内以知识线索贯穿,课程群之间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在教师指导下结合自身特点来选择。未被其选中的限选课程可作为任选课,其中限选组一侧重于嵌入式网络多媒体通信,限选组二侧重于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限选组三则侧重于数字图像和视频处理,三个限选组分别以嵌入式系统、FPGA和DSP为技术应用平台。由于承担本专业课程的教师分布在全校多个学院,因此,以本专业教学进程教学为线索,建立了跨学院的教师协调与沟通机制,定期召开本专业授课教师交流研讨会,使培养计划的设计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贯彻[3]。

2 “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与特色

我们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立了3个方向,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知识模块和支撑关系分为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3个专业方向的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是一致的,主要区别在于专业应用模块。学生通过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进入第五学期,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方向。“片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方向的专业应用模块限选组课程群的构成如图2所示。从下到上代表专业课知识梯度的增加。将该方向所需的专业知识层次及结构逐步展开,箭头右侧为该课要求的先开课程。

传感技术主要以模拟电路为基础。为了解决信号的采集问题,介绍了各种典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每种传感器均以应用实例来描述,不仅使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还训练学生具备初步设计传感器的能力。我们采用自编教材并且全部实例均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或生活实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电涡流式传感器时,以给首钢设计的板材厚度的实时监控为例;讲授压磁式传感器时,以电梯负荷测量为例;讲授热电式传感器时,以科研课题贴片元器件封装装置设计中室温自适应热电偶温度测试方法为例;讲授光电式传感器时,将教师科研课题“儿童视力保护器设计”中涉及的硅光电池和红外发射接收对管的应用介绍给学生;在讲授霍尔传感器的应用,将北京站火车测速系统的工作原理教授给学生;在数字式传感器一章,将应用在首钢方坯连铸机切割控制系统中的光电编码器使用方法加以介绍……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我院有一支科研队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电气安全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工作,其中有关绝缘电阻、接地电阻、泄漏电流等概念以及最新的IEC(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等内容会适度在绪论部分和传感器一般特性中予以介绍,使学生能够紧跟教师的科研进程并有可能参与其中。

现代电子技术及应用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中的内容进行综合运用,实现了信号的放大、滤波、隔离、电平转换、电流/电压转换、阻抗匹配等,解决了传感器信号调理的问题。

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采用自编教材《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及数字系统应用》,讲授了各类基本组合逻辑电路模块、时序逻辑电路模块的设计,以及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与技巧。该课程授课时间占整个课时的1/2,绝大部分内容讲解应用实例,甚至涉及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结果等。该课程最大亮点在于将科研成果引入综合设计实例,例如,在科研“晶体频率标定系统设计”中利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设计了计数比较电路;在北京分析仪器厂设备国产化改造中,利用CPLD(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替代了标准集成电路芯片,既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又降低了成本;在科研调试中发现开发软件中有关三态门的仿真存在缺陷,与厂家沟通促进了软件的完善等。这些实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实用性强,与诸多电子公司数码产品的研制技术直接挂钩,每年都有学生以此为特长进入工作单位。

片上电子信息系统以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为基础,目的是实现数字系统的单片化集成,为实现设备的小型化奠定基础。

3 通用微处理器系统设计理念的建立

开设上述专业应用课程,目的是为学生建立硬件系统设计基础。图3所示为通用微处理器(测—控—信号处理)硬件系统的构成,利用传感器将被测量信号转换成可用电信号(传感技术一课所讲授的内容),通过信号调理电路(现代电子技术及应用所解决的问题)将电信号转换成A/D转换器所能采集的信号,再进入微处理器(很多微处理器内都会集成A/D)。微处理器包括PC机(微机原理及应用专业基础课、必修)、CPU(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专业基础课、选修)、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原理及应用专业基础课、选修)、ARM(嵌入式信息系统专业应用课、选修)、DSP(DSP原理及应用专业应用课、选修),数字逻辑全部集成在FPGA中(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所学习的内容),程序存储在存储器中,存储器既包括常规的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也包括Flash,再加上输入输出设备即构成了通用的微处理器硬件系统。通过C语言、VHDL语言等的支撑,该系统可实现测、控、信号处理等各种功能。

我们要求学生至少精通一种微处理器,并以此奠定就业方向。例如,有些学生对PLC掌握较好,其就业途径为工业控制类企业或公司;有些学生对DSP感兴趣,就业于数码产品研制单位;有些学生喜欢FPGA,最终成为FPGA工程师;有些学生精通单片机,去了华为等著名大公司;有些学生对ARM情有独钟,具有更大的就业空间。

4 毕业设计题目注重与实际项目相结合

学生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包括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践环节)后,进入大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毕业设计。在该阶段,我们让学生深入教师科研(教师根据所进行的科研项目拟定毕设题目)或进入公司课题(学生进入公司实习,完成符合毕设要求的实际项目),并最终提交调试通过的软硬件系统。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毕业设计成果展览,展示自己的作品。

每年都有部分学生在相关单位做毕业设计并最终就业,这些单位有些是教师推荐的,大部分是学生自己应聘的,毕业设计期间他们在教师指导下动手能力在短期内获得较大提升并被用人单位认可。由于从专业应用课程到毕业设计,我们始终坚持训练学生掌握通用微处理器系统的设计方法,所以学生的毕业去向非常广阔,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下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2007.

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260-03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从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一直处于在摸索中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的状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国内和国外都在克服学科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弊端,都在试图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过程涉及的知识为核心,将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进行高度整合建立适合时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从微观层面看,它是一个“教育系统”,需要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宏观层面看,它又是一个与产业相联系的“社会系统”,需要行业的指导、企业的参与。因此,需要校企双方协同人才培养理念,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统筹协调相关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形成一个适宜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3.探索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高职工科专业拓展专业建设思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目前高职院校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脱节,合作主体找不到利益相关的结合点,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定位不紧密。因此,把握“协同是方法,创新是手段,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这一协同创新的精髓,深入探索基于协同创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今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思路,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4]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