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8 17:4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三年级数学总结

篇(1)

省市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取得了一定效果。现就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

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落实每堂课的教学任务。

1、严谨备好每一节课。

上课前认真备课,钻研新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参,对学期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学期中,着重进行单元备课,掌握每一部分知识在单元中、在整册书中的地位、作用,思考学生怎样学,学生将会产生什么疑难,该怎样解决,在备课本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充分理解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1)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上课力求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同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件,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动手,从而加深理解掌握知识。

(2)及时复习。新授知识基本是当天复习或第二天复习,以后再逐渐延长复习时间。这项措施非常适合低中年级学生遗忘快、不会复习的特点。

(3)努力构建知识网络。一般做到一小节一整理,形成知识串,每单元整理复习形成知识链,一学期对整册书进行整理复习。学生经历了教材由薄变厚、再变薄的过程,既形成了知识网,又学到了方法,容易产生学习迁移,给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可能。

3、细致批阅每一次作业.。

针对不同的练习错误,面批面改,指出个性问题,集体订正共性问题。

4、耐心做好每一次辅导.

在教学中注意降低难度,放缓坡度,允许他们采用自己的方法慢速度学习,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的指导。在教学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学生的回答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打破了上课发言死气沉沉的局面,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乐于思考。

5、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

评估不只是看学生学习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的发展状况,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在自制测试卷中,我增加了体现学生思维过程的试题,测试的结果也不再作为评价学生唯一依据,而是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的努力程度。

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材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非常重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符合儿童特点的素材,于是我结合教学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钻研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精心设计了:美丽的校园、金色的秋天、美丽的山美湖、做值日、过马路等情境,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第二故乡、热爱劳动、保护环境、尊老爱幼、珍惜时间、遵守交通规则等的教育。教材整体体现了丰富多彩、努力向上的学校生活和身心健康的生活态度,学生在教材和老师创设的环境下,心灵得到了熏陶。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的总结,有很多多样化的算法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断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习惯。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前,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教科书、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一定的地方,预备铃一响就安静下来,小憩收心。对学生的怎样坐,答问时怎样站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课间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我尽量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逐渐培养学生注意力持久保持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上课不搞小动作。此外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动作缓慢的现象,我就时刻提醒学生加强做事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课后我又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要求学生作业整洁,不潦草,不涂抹。为了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我首先注意教学时板书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时时处处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此外加强写字课教学和书写评比,并用鼓励性的评价标志奖励书写认真的同学,经过一个学期的细致培养,大多数学生的课前准备、上课注意力的集中、特别是学生的书写均有较大的进步。

四、创设学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1、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小学生最喜欢做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

2、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学期我在教学新知时尽量利用生活中的感情材料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抓住机会告诉学生像这样的题目在我们的数学里叫做解决问题,从而初步了解了应用题的概念,同时也体会到了数学的美丽。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学生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学习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他们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爱动动脑,爱思考的好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双向管好孩子。

篇(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把以学生心理特点改革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研究课题,使学生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现从几个方面简论如下: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开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教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这一基本能力。

2、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其无意注意是培养学生注意力的第一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凡是学生完全不熟悉的东西,或完全熟悉的东西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引出他们不熟悉的知识,才能提起学生的兴趣,谐音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数是3位数的乘法时,借助于学生已掌握的乘法数是2位数的乘法知识,我引导并帮助学生逐步解决课本的准备题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了新知识。在讲解准备时,教师有意让学生初步认识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这是关键。学生的知识经验一方面来自原有的知识,另一方面来自生活经验。由于我坚持按照教材的实际,在教学中区别情况加以运用这些知识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了新知识。

3、合理组织,张弛有度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小学三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

师生可以在一种较为轻松的理解和运用。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了课堂。

4、直观教学入手,促使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

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主要借助直观形象理解知识,并通过反复练习记忆知识。对待三年级学生不能依然停滞于这样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正处于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一特点又决定我们的教学不能操之过急。

5、负迁移对学习新知的干扰

学生原有的知识可以促进新知识的掌握,这是知识的正迁移;也可以干扰新知识的学习,这是知识的负迁移。我在教学中注意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学生知识的正迁移发展,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做法是:

(1)、温故知新。三年级是整数学习的最后一年,多位数运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这部分教材的任务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对全年的教学任务的完成都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多位数运算能力学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赖于一、二年级各种运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但是我们不可能抽出整段时间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而只能把一、二年级学过的进退位加减法,一位数乘2位数,试商等内容编成口算、听算训练题目,有计划的安排到各节课,作为课前练习。使旧知识对学习起着正迁移作用。

(2)、运用比较。当新旧知识技能一0分相似,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会受旧经验的干扰。

这是负迁移作用,是学生学习上的难点。这时我便运用比较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旧知识向迁移作用。

(3)、改错练习。在教学中我不仅注意到从正确的方面教给学生的知识,而且注意到从反的方面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6、熟悉规律,掌握技能

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从基础问题出发进行变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可循。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碰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或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呢?

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习分析问题、把握规律的能力。学生在解题后总结规律和方法,从而把获得的知识、方法迁移和应用到其他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年级是连接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的桥梁和纽带,学生能否很好地完成这个过渡关键在于教师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学规律,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提高三年级教育教学质量不会再是难题。

【参考文献】

篇(3)

苏联对数学教学进行重大改革(以下简称“大改”)是从1969年开始的。在这以前,小学是四年制,设算术课,主要内容有整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中学第一年(称五年级)和第二年(称六年级)的第一学期继续设算术课,系统地学习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比例以及几何初步知识(包括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六年级第一学期算术课每周4课时,另外2课时开始学习代数。因此可以说,中小学一共以五又三分之一学年的时间教完算术全部内容。这在当时各国的算术教学中,是进度最快的,教学质量最高的。但是在苏联的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材的选择与安排问题。60年代初曾把一至三年级的教学内容顺次向下一个年级移一些,例如把100以内整十数四则运算从一年级移到二年级,把1000以内整百数四则运算从二年级移到三年级,把三位数乘除法从三年级移到四年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主要是内容和要求偏难、偏高,在安排上也有重复。此外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教得比较死,教学效率不高。

早在1957年,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就开始研究小学教学改革问题,着重解决教学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论问题。与此有联系的是建立小学各科教学的新体系。1957年开始实验,到1961年,学生用4年的时间除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级规定的算术内容外,还学了五年级的一些内容。以后继续进行改革实验,结果以3年的时间学完原来小学四年的算术内容,还多学了一些代数初步知识,从而初步建立起小学三年的数学教学新体系。后来他在实验总结中谈到他的新教学体系有以下几个特点:1.把教学建立在高难度的水平上(当然要严格掌握难度的分寸);2.高速度地学习教材(也要注意速度合理,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3.提高理论知识的比重。这些教学思想的改变,对当时传统的教学思想是个很大的冲击,对后来算术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 60年代末至7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有较快的发展,1957年卫星上天是一个重要的标志。随之而来对数学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后来公布的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所指出的,“要求学生在数学的发展和知识、技能、技巧方面,必须为他们学习在现代生产条件下从事实际活动,为他们学习较高水平的课程(物理、制图、化学等)以及进一步在高等学校学习达到一定的水平。”当然,1958年以后,美欧各国的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对于苏联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影响。

1964年末开始了起草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工作。1967年初公布了小学(改三年制)数学教学大纲(草案)。大纲中吸收了赞可夫以及其他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1968年公布了中学(四至十年级)数学教学大纲(草案)。1969年小学一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1970年四年级开始使用新教材。后来对大纲曾做了一些修订,相应地各年级数学课本也做了一些修改。

(一)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在算术方面,除教学多位数四则运算,分数的初步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外,还增加了一些作为口算加、减、乘、除法的基础的运算性质,如和加上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和乘以、除以一个数等。新增加一些代数初步知识,如不等式,用字母表示数,求代数式的值,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同原来的大纲相比,增加了圆的认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但删去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移到中学)。

四、五年级:除了把原来的中学算术内容学完(只教正比例),在代数知识方面,增加正负数,一元一次方程;在几何知识方面,增加的比较多,如合同图形,角的二等分线,补角,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分类,对称,平移,简单的尺规作图等。此外,还增加了集合的初步知识,如子集、交集、并集、集合的分类等。

可以看出,前五年不再单纯地学习算术,而编入一些代数,几何的一部分知识,并适当增加现代、近代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综合的数学课程。这同原来的算术课程相比,是一项重大的变革。另外同欧美各国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后的五六年级相比,数学水平仍是比较高的。

(二)这一时期一至五年级数学内容的编排体系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整数的循环。例如在小学取消了20以内的四则运算这一圈,删去20以内的乘除法,而把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并入100以内的加减法;把原来小学四年级的整数四则运算的系统整理并入新的四年级(中学第一年)。

2.加强知识间的联系,算术、代数和几何齐头并进,相互配合。在小学,以算术知识为主,适当出现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讲10以内加减法时,就出现最简单的方程,如x+5=8,x- 3=5。以后还出现列方程解一步应用题,二、三年级逐步增加难度。一年级还出现直线、线段、多边形、直角。二年级出现折线、圆、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等。三年级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四、五年级则以算术和代数知识为主,配合几何知识,把算术和代数打通,按照数概念的发展统一编排,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四年级首先讲自然数和自然数四则运算,结合除法出现分数概念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同时配合出现等式、不等式、解方程、角、长方体体积。然后讲小数概念和小数四则运算,配合出现米制计量单位、百分数、比例尺、统计图、角的度量、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尺规作图等。五年级先讲正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大到全部整数。配合出现集合的运算、合并同类项、解方程、对称、平移、几何作图等。然后讲有理数,以正分数运算为主,适当出现一些负分数四则运算,还配合出现比例、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一些几何作图。在具体安排每一部分内容时也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改变传统的加减分编的方式,使有关的加减法互相穿插和对应。对简单应用题,则把有联系的加以分组,适当集中教学。

3.按照理论知识指导数学概念和计算的原则来安排教学顺序。有些概念如角、邻补角、合同图形等用集合观点来定义,把这些知识放在集合的初步知识之后。讲口算加减法是以“和加一个数”、“一个数减去和”等运算性质作为算理的依据,就先通过直观讲有关的运算性质,然后再讲口算方法。

4.统一了编写体例。60年代,小学算术课本基本上采用习题汇编的形式,对新知识举例讲解比较少;而中学算术专有课本系统地讲解新知识,另外有一本习题汇编供做练习用。这次统一采取了以习题汇编为主、适当讲解新知识为辅的形式,只是四五年级讲解的部分比小学的稍多一些。

这套大纲和课本经过几年的使用,出现了不少批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新增加的内容,学生难接受。例如,一年级要求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二年级出现含有两步运算的方程,如72-(54-x)=52,学生形式地接受了,但不理解。四五年级教学集合的概念,并用集合的观点定义一些概念等。有些专家认为,“不应该把集合理论作为阐述中学数学的基础。”第二,教学内容过多,学生负担过重。第三,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所削弱。

1978年开始对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主要有:一年级完了只要求学好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并能解答简单应用题,不要求必须学会解答两步应用题,同时把列方程解应用题移到二年级;二年级删去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三年级删去和差积商的变化,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四五年级数学涉及中学数学全部课程内容,由不同单位拟订了几个大纲的修改方案,因为争论比较大,没有确定下来。

三 80年代一至五年级数学教材的改革

进入80年代,苏联对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和课本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1981年,苏联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纲目。一至三年级,强调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自然数的算术运算及其对最简单的量的应用,直观地介绍几种几何图形及其性质。”这就是说,代数初步知识不再作为小学的一项主要教学任务。只在教求每种运算的未知项时出现方程的形式。同时对除数是二、三位数的笔算除法适当降低了要求。四五年级数学课程的任务,强调“对小学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发展,为学生学习系统的代数和几何课程做准备,学习代数和几何的极其初步的知识。”这就是说,降低了代数、几何的要求。具体调整的内容有:删去了有关集合的知识,等式的性质,几何的变换,较难的尺规作图(如把线段二等分,作角的平分线,根据所给的条件作三角形)等;简化了对称、解方程(改按已知数和得数间的关系来解),增加了最大公约数、球的认识,以及已知两点的坐标求它们的距离。1982年公布了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再以集合论的观点处理中小学数学,较多地注意发展和巩固计算技巧。具体内容与1981的教学纲目基本相同。

1984年,苏共中央制定了《苏联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决定把小学学制延长一年,提早到6岁入学。1985年2月苏联公布了普通学校(小学4年,中学7年)的标准教学计划。稍后,又颁布了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其中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是在原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教学要求和程度基本相同,但是为了适应四年制小学提早入学的特点,把教学进度放慢,大体上把三年制小学前两年的内容安排在三年内学完,一年级改为每周4课时。二、三年级改为每周5课时。四年级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与三年制小学三年级的基本相同,每周都是6课时。此外,大纲中还有以下几点修改:1.在10以内数的认识前面加强了准备课,主要增加比较物体大小、长短、形状,认识空间方位,初步认识时间,物体群的比较等;2.把11—20各数的认识和计算单划为一个阶段,加强了进位加法表和相应的减法的教学;3.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教口算的同时增教笔算;4.进一步简化方程,小学只出现最简单的,如x-356=478,6×x=426之类,用方程解应用题也只限一步的;5.适当加强了简便算法;6.有些内容推迟出现,如大于号、小于号改在二年级教20以内加减法时出现,线段和用字母表示点、线段、角移到四年级。经过这样修改,切实降低了难度,减轻了学习负担。但是目前仍是少数小学试行,大多数小学仍实行三年制,七岁入学。在制定四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同时,对三年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做了相应的修改(第一部分准备课没有变动)。新学制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大纲则在原来四、五年级数学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有:1.删去对称、合同图形;2.增加反比例的概念;3.增加计算器的初步知识。

1986年起,按照新大纲编写新课本陆续出版了一部分。这些课本除了在内容上符合新大纲要求外,初步看到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的编排更加系统,前后联系更加紧密。比过去的课本重点更为突出。例如,过去几何安排较乱,同算术知识联系较差,现适当集中,同算术知识联系有些改进。2.增加了例题,加强了新知识的讲授。四年制小学课本还部分地改变了习题汇编的形式,教学新知识与学生的练习适当分开,题量也适当减少。3.注意适应学生的差异。如另编有练习册或在原课本中编有难易不同程度的练习题,供选择。

总的来看,80年代苏联一至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和要求,发生以下几个较大的转变:1.从算术、代数、几何基本上并重转为以掌握系统的算术知识为主,学习一些代数、几何初步知识,为系统地学习代数、几何做准备;2.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技能、技巧转为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3.从强调用集合论的观点、变换的思想等处理教学内容转为删去这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转变并不意味着恢复到六十年代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以前的情况。由于加强了算术和代数、几何之间的联系,采取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并重,扩展知识面的同时注意了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不是使改革全部后退,而是使改革更符合当前苏联的实际,同大改前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前进和提高。

四 近二十年来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

苏联一至五年级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相应地开始进行的。改革以前,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50年代采用的主要是讲解法,尽管在讲解时注意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但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时运用问答式的谈话法,但是往往是知识的再现,而缺少启发思考。大量地运用着练习法,目的也主要是巩固和熟练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到60年代,由于提出了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在教法上有了一些改进。强调谈话法要注意启发性,在某些情况下还采用实验法或独立作业法。但是这种独立作业只是带有自学的性质,并作为教师讲解的准备。例如,课本中给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竖式,让学生研究分析,找出乘法的简便方法,然后由教师讲解并加以概括。少数有经验的教师开始注意让学生独立研究一些例子,独立作出结论。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高兴趣 梅花型排座位法 小组学习 方法 感受

本人从事教育事业已有十多年,这些年中,曾使用过多种教育方法。但能让学生对学习既感兴趣,又能学得快,记得牢的这种方法是我一直探索的。现在就这种方法谈一下我的认识。

2012至2013学年度,我任小学三年级数学。我班共有35名学生,都是来至边远山区的孩子。其中女生18人,男生17人。二年级时,统考成绩排全乡第五名,我接教这个班时,我就想,怎样让这些孩子的成绩快速提高,在全乡统考名次提前呢?

首先,我上完第一单元后,我严格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并认真批改了试卷,这时清楚了各位同学的成绩情况,我结合上课观察、收集到的情况,我就想,要把学生分组。而这种分组又要和普通分组不一样,否则达不到我想象的效果。

其次,我根据测试成绩把学生分组。35人,正好可以分成七组,每组五人。我把成绩在前七名的选当组长,其他成员为中等成绩的配两人,倒数成绩的也配两人,这样一来,七个小组的平均成绩都差不多。我先告诉同学们,像这样分组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每个同学都快速进步,快速提高成绩,在合作互帮互助中快乐学习,明确小组长职责,负责监督检查本组成员作业练习情况,并且组长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同学们的表率。

为了让组长更方便施行自己职责,我把小组长安排坐在每组中心位置,即组长前面有两名成员,组长后面也有两名成员。那两名成员也按成绩好差搭配。这样组长坐在中间,当布置练习,让组长检查时,前面同学和后面同学都很方便把作业传到组长手中,而且组长便以指正和成员交流。我发现同学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是喜欢,成绩差的同学,组长直接进行一对一辅导。中等成绩的同学还帮助组长辅导成绩差一点的同学。看到这些情境,我心里美滋滋的,不由自主地微笑了。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影响因素;对策

小学阶段的数学是基础性的课程,它对学生往后更高等的数学学习以及生活都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教师必须就教学课堂给予重视,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1]。要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可以先从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入手。

一、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因素分析

1.课堂互动因素

小学阶段学生的控制力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有许多不足,因此在数学课堂上一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上课时认真听讲,这种方式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是有极大帮助的。但是,让学生在课堂吸收知识的同时积极思考、积极配合教师,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是有极大影响的。根据教学经验及相关调查,尤其是针对小学中高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生的配合度、课堂的互动氛围还有所欠缺,而互动的欠缺则意味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或者学生没有积极思考,如此一来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很高。数学本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课堂,但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激发学生思考,那数学教学效果只会不尽如人意。

2.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因素

小学数学本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如,数学知识当中的“数的认识”“加、减、乘、除”等知识在生活当中是极为常用的[2]。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数学学科内容非常系统,其中涉及相关的数字、公式、计算方式、语言文字(应用题)等。学生由于刚刚接触这些,对这些内容没有概念,因此学起来会略感复杂,甚至感到无聊和枯燥,进而产生了抵触的心理。由此可见,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产生以上所说的感受或感觉,就会导致上课的兴趣不足,很难将教师所讲的东西听进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会因此降低。

3.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因素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言,教师实际上不仅要有过硬的数学知识系统,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二者结合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影响数学课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或者他们不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也会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受到影响。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以上对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为提升教学的效率及效果,教师可以采取4点对策措施。

1.重视与学生的互动,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在课堂上学生必须认真听教师的讲解,但是教师也需要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就课堂教学中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可以使用如下方法:

以北师大教材小学三年级数学中的“统计与可能性”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向学生讲授基本的概念、例题或练习等。在课堂的最后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所学的统计基础知识,先统计班级中的学生人数,再统计本班的男生、女生人数,进而统计三年级整个年级的人数,并且也y计整个三年级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然后让学生对收集的数据制作出统计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统计、制作统计图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学习内容、了解课本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对学生统计的数据以及制作的图表予以相应的评价,这样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有所增强,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关,它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数学问题时更好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是充满乐趣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它比较系统也比较抽象,学习时可能会产生枯燥的感觉,或产生抵触的心理。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应当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中的“千克(kg)、克(g)、吨(t)”的内容时,教师为让学生对这些单位有更加具象的认识,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感受到“千克(kg)、克(g)、吨(t)”具体是多重。从身边的1支笔、1本书等物品入手,让学生去观察和感知,引导学生对该教学内容涉及的概念、单位之间的换算产生兴趣。当激起学生的兴趣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对该内容涉及的东西有更多延伸性的思考,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课堂效率的目的和效果。

3.立足教材与学情,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随着时代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教学方法的丰富、众多教学方式的出现等。其中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产生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针对当前教学中的瓶颈,教师可以适当采用当前一些行之有效新的教学方法。如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等。当教师采用一些的新教学方法后,如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探究一些问题或动手研究一些数学问题,学生则会逐渐对数学有更加新颖的感受或感知。

4.采用合理评价方式,促进课堂走向深入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它植根于深厚的教学功底、良好的口语素养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学生课堂表现等进行评价,而这一行为可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教师评价学生课堂表现,主要是对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课堂教学、是否真正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思考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课堂当中,教师给予学生这些方面的评价,可以让评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刻。例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时,学生给出的反应是积极的,教师可在课堂上进行及时的评价,鼓励和肯定学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更加高涨,由此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学生对数学问题思考的方向出现偏差或错误时,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则是让学生进行反思的一个过程,而该过程会使学生对某一数学问题认识更加清晰。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主要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中学生会产生相应的数学知识构架,从而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影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需求,更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有所乐、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董 斐.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184-186.

[2]石美兰. 浅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版),2016(5):91-92.

篇(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A-0028-01

小学数学属于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能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其教学目的不仅要使小学生获得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而数学本身是人类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结晶,因此,培养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相当重要。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课题。

一、培养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理性认识形式(即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过程。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小学数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初审稿)规定的“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目的和要求之一,也是数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和主要任务。

首先,小学生思维发展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却是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十分必要。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蕴含着很多适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内容。例如,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涉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内容,教学不仅要求小学生掌握这些图形的基本构成要素及性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教师可启发学生进行形体间如长方形与正方形在边、角特点的对比,总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感性认知,以此训练小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

其次,数学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等特征,通过逻辑推理,一些数学理论和判断才能随之更新,数学的这些特点使得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途径

目前,在数学教学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教学的薄弱环节,学生因为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解题时往往没有方向,缺乏准确性和灵活性。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

1.多渠道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首先,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勾起他们探索问题的欲望,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好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提问、课堂活动等方式,来启迪学生思考和发散思维。例如,有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以小组讨论教学内容的形式,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激励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每次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及努力的方向,并对教学内容作科学归纳和小结。这种活动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数学学习。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难题,通过有奖竞答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答题,促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构建数学横向及纵向知识网络的方式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知识严密。但小学生由于归纳总结能力有所欠缺,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将知识纵连成线、横联成面,让学生明确学什么、顺序如何、要求怎样以及重点所在。这样,学生从教师提供的每个单元线索中对知识点进行联想和串联,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2.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如今,教学改革已深入人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因其极大的灵活性和适用性而被许多教师采用。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激疑―解疑、结”的程序促使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目前,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侧重训练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探索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利用启迪式询问,引导和鼓励学生发问。例如,教学生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就概念和题目进行提问,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发展思维。即使学生提出过难的问题,教师也不应该立即解答或绕开,而是应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启发其他学生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的热情,从而形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

篇(7)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中体验;探索中体验;实践中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31-03[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科学视野中的小学体验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B-a/2013/02/032);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个性化体验: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度研究”(L/2013/209)。

[作者简介]高玮玮(1974―),江苏盐城人,本科,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地学习,更好地复习、温习知识。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和“教学方法”的双重转变,要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发现、总结。教师还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把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把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活动化,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领域中去学习、发现、总结、反思、再体验。

一、注重在情境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发现是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取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索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去尝试发现提出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更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充分感知、体验、观察和分析,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如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

师生互动,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我出的是布,学生中有的出剪刀、有的出石头和布。出石头的学生就输了,出剪刀的学生就赢了,出布的平手。这时赢的学生很兴奋,而输的学生很沮丧。

我问:“要不要再来比一次?如果我们再比一次,结果会怎样?”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生(自信满满):我肯定能赢老师。

生:不确定谁能赢。

生:老师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师:说得很好,看来输赢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可能性”。

“两人猜拳,一次对决”,通过“石头、剪子、布”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引出课题。在对决中,大家都来猜测输赢,既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注重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收获知识创新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数学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跑步比赛和跳远比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师: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生:7种。

师:参加跳远比赛的呢?

生:7种。

师:参加跑步比赛和参加跳远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生:14种。

师:是吗?

生:不对,是13种、12种、11种……

师:停,这么简单的几种动物,作为我们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多种答案。这是为什么呀?

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参加跑步比赛又参加跳远比赛,两样都参加了。

师:那重复的算几种呢?

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

生:l种、2种、3种……重复了,7种、8种、重复了……11种,

师:区区11种动物就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孩子们,如果把这表格交到你的手里,你能想办法把它重新调整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就明白几种动物两项运动全参加了,哪些动物参加了跑步比赛,哪些动物参加了跳远比赛吗?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同桌之间商量想办法。

师:想到办法了吗?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要求:(1)摆好后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动物;(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说理。

师:好,看哪两个同学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一起,比较好数。

师:真有办法,哪几种动物重复,一看便知。

生2:我们组比他们更清楚,把重复的都摆到前面来。

师:更明白了。

(另一组上台展示)

师:老师发现少了3个呀?

生3:放在中间表示两种比赛都参加,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数了。

师:多有创意的想法。一个图放中间就可以表示参加两项比赛了。请你把参加篮球赛的动物圈在一个大圈里,再圈出参加足球赛的动物(台上学生画圈,台下学生进行判断)。

师:和他们组想的办法一样的举手。我们请电脑帮忙,把他们想到的办法再来演示一遍。(电脑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生3:可是这样别人可能不知道哪边是篮球赛,哪边是足球赛了。

师:怎么办呢?

生4:可以在上面写上标题。

生:对,好办法……

根据学生要求,教师操作课件,形成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不同,体验的结果也可能不同,教师既不应立刻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能面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具体对待:有的要加以引导,让体验更充分;有的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示思维过程,并和学生一起去分析、探讨,给他们以适当的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兴趣;有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更完善的回答;有的即使体验的结果是错误的、不全面的,但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体验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避免其他同学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索体验。在体验之前,教师也不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束缚学生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教师也不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作一些评论,最好作一些适当的激发和引导、鼓励与帮助。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可让学生用小方块摆面积相同的图形,让学生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求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这样既巩固了面积计算的知识,又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注重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丰富实践的体验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要源于生活,又必须运用于生活。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更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圆的认识》,教师运用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向中心投沙包。

师:这样站一排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这样站队不公平。

师(疑惑):为什么不公平,不是站同一排吗?那怎样站队才公平?

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提出应该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这样大家距离相同,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或者排成一列,每人依次向目标投,同一个起点,同一个目标,比赛也公平。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数学教学的“体验”之路,也是一条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式学习”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继安.生命的灵性在这里闪光――翠屏山小学“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