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0 16:06: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事业发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现状:忧大于喜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文化强县的战略高度,于*年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目标,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桃发〔*〕4号);*年,县委、县政府提高创建标准,出台了《关于开展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补充意见》(桃发〔*〕10号),明确提出了县城“六有”、乡镇“五有”、村“三有”等具体目标,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切实做好文化“五纳入”工作,并将创建工作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县委又提出了“一园一节三基地”的“一三一”工程(文艺园、桃花江美人窝风情文化节、竹文化基地、举重培训基地、民俗文化基地)。“文化先进县”及“一三一”工程为全县文化工作规划了发展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全县文化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一是规划蓝图部分实现。县城“六有”已具备“四有”,即文化馆、图书馆、剧院、电影院(尚无博物馆与民间职业剧团),乡镇“五有”在灰山港镇、松木塘镇基本实现。在“一三一”工程中,竹文化基地以桃花江竹海为基础,已基本建成;举重培训基地于去年通过验收合格(但该项验收是一年一次);文化节定于今年9月举行,目前正在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可望能顺利举办;文艺园建设处于前期准备阶段。二是文化活动开展较为频繁。*年,文化部门围绕“县庆”等中心工作共开展广场文化活动、文艺招待演出、文化下乡等大中型文化活动8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100多次;*年文化部门组织开展元旦广场文艺演出、九运会文艺招待会等大中型文化活动32次,各乡镇组织活动108次;*年尽管受到“非典”等因素的影响,文化部门仍然组织了元宵文艺晚会、“红艺之光”金秋音乐晚会等文化活动13次,各乡镇组织开展活动91次。尤其是*年10月初组织的“心连心”杯精英歌手挑战赛有120名歌手参加,参赛及观看人数之多为历史上罕见。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三是文艺事业走向繁荣。《桃花江报》(现更名为《桃花江通讯》)自开办以来广受各界好评,至今已出版69期;全县广大文艺爱好者从*年至*年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2800多件;桃花江艺术团等5个较大的民办剧团及一些小型民间剧团,长期活跃在广大农村,每年演出在1000场以上,每年创收60万元,*年文化局曾给予奖励4万多元;*年,由文化馆组织参加湖南省第二届“三湘蒲公英奖”大奖赛,获金奖1个、铜奖4个,居全市之首。四是文化市场整治初见成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全县文化市场近年快速发展,形成了网络文化、音像、印刷、歌舞、娱乐、文物等10大市场,但经营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从*年开始,文化部门加大了“扫黄打非”力度,对十大市场的500多家文化经营单位(户)进行了多次集中整治,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120多次,有效地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五是文化系统内部的产业化初露曙光。*年下半年,投入近200万元的电影院服装超市开业,除安排10个职工就业外,电影公司每年可收取场租17万多元;投入上百万元的灰山港电影院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其建成不仅能提高灰山港镇的文化品位,还将成为全县文化产业的一大亮点;影剧院“南大门”以200万元整体出让,门面楼综合开发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县电影公司与影剧院联姻,开展电影放映合作,可实现资源共享与捆绑发展,将对解决两家内部困难、维护内部稳定发挥出积极作用。对上述成绩,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充分肯定,从*年开始,我县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文化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从*年开始连续2年被评为全省文化市场专项治理和“扫黄打非”先进集体,*年列为全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县、“湖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
从总体上看,全县文化工作在近几年之内已取得长足进步,但要把县委、县政府规划的美好蓝图全部变成现实,要把桃江建成一个事业繁荣、产业发展的文化强县尚任重而道远。那么,到底是一些什么问题在阻碍着文化工作目标的实现呢?
(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缺少必需的工作场地。我县文化基础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70至80年代,现在不是整体丧失就是破旧不堪,文化事业缺少必需的工作平台。从县城“四有”来看,为了生存,电影院被改建成服装超市,图书馆也偏居一隅,目前能开展室内文化活动的只剩影剧院一家。对场地需求最迫切的是文化馆和文管所。文化馆馆舍建于1972年,为五层砖混结构,共计1250平方米,3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的维修,近年来因桃花路改造后增高,馆舍第一楼360平方米场地低于临街路面1.5米,成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失去实用价值;1995年开始,县城几次被淹,馆舍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部分承重梁柱出现裂缝,*年被鉴定为危房;*年,为了通过国家二级馆验收,文化馆只得谎称正在更换房产证,馆舍面积不达标亦由房产局开个假证明蒙混过关;现在第六层圈梁及天花板出现裂缝,一到下雨,五楼排练室就水滴不止,加上桃花路车水马龙,噪声太大,文化馆内已找不出一个适宜的培训辅导场所。全县有馆藏文物3000余件,其中93件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国家
一、
二、三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居益阳市之首,从全省来看也是文物大县,却没有展列文物的必要场所。沅江、南县有博物馆,资阳、赫山有博物馆,安化正在建,桃江没有,反映我县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底蕴的文物只能躺在柜子里睡大觉,不能发挥任何作用。从乡镇来看,目前,全县有10个乡镇无文化工作办公地点,23个乡镇无文化活动中心,80年代建起的13个乡镇影剧院(场)只剩2个,6个万册图书馆及几个千册图书馆只剩7个,共计图书18400册,且全部尘封。全县770多个村只有59个村级文化室,乡镇文化工作的档案、资料早已荡然无存。可以说,乡镇文化工作阵地几乎整体丢失。
(二)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文化工作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特别高,文学、书法、绘画、舞蹈、音乐等各方面来不得半点虚假。在其他部门无一技之长者可以干工作,在文化部门则万万不行。文化局及其二级机构共有207人在职,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66人,高中以下的114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仅38人。如文化馆23人中,有一技之长者约9人,9人中能独当一面完成上级任务的只有4人,这4人中有3个接近内退年龄,另1个今年将办退休手续。文化馆作为全县群文工作的组织者,即将出现无懂行者的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只有31人,余下者对文化工作深感陌生,出现了文化专干无文化专长的不正常现象。59人中,有中专以上学历的32人;目前在文化岗位的仅15人,其余44人有9人抽调担任乡镇临时工作,35人下海或干其他事去了,致使9个乡镇文化专干出现空缺,文化工作职能已不复存在。
(三)经费投入相对不足。资金投入是开展文化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长,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见下表),对照〔*〕7号文件规定的“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我县还是做得很不错的。*年、*年、*年全县财政的增长速度分别是1.7%、9.9%、10.5%,但对文化工作的投入增长分别达到了15.7%、18.8%、14.6%。可见,文化投入不仅呈两位数增长,而且增速远远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但文化事业对资金的刚性需求是十分巨大的,文艺园、博物馆或其他任何一项稍大一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用完文化系统几年的财政拨款,不断增长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这种客观需求,因而出现了资金投入的相对不足,致使文化局的部分二级机构要靠争取资金或“乞讨”才能开展工作。*年文管所从文化馆迁入原民政局三楼,因改造维修场地、添置报警防盗等配套设施,左借右赊,负债10万元,*年该所在省财政争取到3万元维修资金,*年又争得部分资金,加上县财政的增拨款,才勉强还清欠账,但要开展其他工作就困难重重了。近年来,全县开展的文化活动较多,而每次活动的必需经费都要上万或数万元,事实上文化馆对开展群文活动力不从心,经常要去有关单位拉赞助,拉不到赞助就只能自己先背着,致使*年负债11万元,*年情况稍好仍负债8万多元,*年是否能还清债务尚不得而知。乡镇文化站情况比局直二级机构更糟。*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并实行整体分流,1995年以前参加工作的文化专干定为全额拨款编制,1995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定为差额拨款编制。在现有的59名文化专干中,有28人为差额拨款,财政每年只发给3780元基本工资,所以生存成了部分文化专干的第一要务。某乡文化辅导员*年拿了7个月工资,*年拿了9个月工资,*年拿了基本工资的80%,*年、*年只拿了“工资”。生存都没有保障,谁还有精力去干事业?现在乡级财政十分困难,*年仅有灰山港、牛潭河、马迹塘、修山等小部分乡镇投入了合计不超过10万元的文化事业资金,支持了一些公益活动的开展,大部分乡镇年初未将文化事业纳入整体规划,更无经费预算,因而大部分乡镇的文化工作萎靡不振或基本瘫痪就势所必然了。
(四)文化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由于山水阻隔及民族习俗、语言、审美等各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这些文化资源是县域文化中的宝贵资产,一旦遭破坏或灭绝,其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文化资源就我县而言,主要是两大类。第一类是民间文化。县境的民间艺术形式,分属文学、美术、戏曲、音乐、舞蹈等不同范畴,最保守的估计不下30种,极其重要的有故事、谚语、歌谣、功德画、竹雕、剪纸、地花鼓、三棒鼓、狮舞、道舞、猫舞、秧歌、腰鼓舞、蚌舞、灯舞、弹词、高腔山歌等,其中马迹塘故事与大栗港山歌(胡呐喊)是我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故事还是全省唯一的高台艺术形式。但令人焦虑不安的是,这些民间艺术濒临失传,究其原因,一是民间技艺的传承属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艺人们没有普及技艺的愿望,许多技艺是代代单传,口传身授,无文字记录,很不可靠;二是由于商业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认为民间技艺不赚钱,不愿学习,加上许多民间艺人不是已经作古就是年事已高,民间艺人队伍严重萎缩,民间技艺传承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三是已有的民间文艺资料已毁于一旦,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部门花了近十年的心血整理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民间文艺档案资料,却不幸于1995年彻底毁于洪灾,因此拯救和保护民间艺术已刻不容缓。第二类是文物及文物保护单位。县境历史非常悠久,从新石器时代起,桃江就有先民居住,3000多件文物真实地再现了桃江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全县珍贵文物中,东汉的漆木器及古籍、丝织品等一部分珍贵文物对保管条件要求苛刻,稍有不慎便会遭氧化或变质损毁,但因保管条件太差,连最基本的恒温干湿设备都没有,无法达到行业要求,文管所整天在担心着这些文物的生死存亡。全县有浮邱寺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熊亨瀚墓),这些场所的维修保护每年需要资金约8万元,*年县财政下拨的文物保护费是0.55万元,*年是1.5万元,*年是2.5万元,与需求相差太大,因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持工作形势严峻。
二、思考:如何突破五大瓶颈
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所以从某种角度看,解放生产力就是解决“人”的问题。从实践层面来看,推动县域文化发展,重点在于突破观念、人才、投入、产业化及管理五大瓶颈。
(一)观念瓶颈。文化是什么?它是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精神、民族艺术、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总和,其核心作用是教化,其最大目的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因而我们的文化必须是先进文化,必然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逐步渗入经济领域,形成了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文化产业。因而文化既有事业属性,又有产业属性;县域文化既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催化剂。文化可以改变社会的精神面貌,可以提高民族素质,同时先进文化还可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同志考察过沿海发达地区,总认为他们文化工作搞得好是经济基础好、财力雄厚使然,但他们为什么要把钱投在文化工作上呢?投在其他地方不行吗?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文化工作的极其重要性,投入资金是非常值得的。而我们许多同志却认为文化工作是可有可无的。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一件事干好干歹,首先是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同志认为文化是宣传理论部门的事,只看到事业属性,看不到其产业属性;有的认为文化工作投入多、产出少,太不值;有的存在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或先经济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有人仍在用一种计划经济或行政管理思维来看待文化工作,政事不分,企事不辨。凡此种种,致使一些地方文化建设摆不上应有位置,文化资源得不到合理保护与开发,甚至文化工作真空化。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思想看法,但这些思想看法则是后天形成的,正确观念不占据其头脑,错误观念必然占据其头脑。因此文化工作真空化的不良后果是先进文化不占领,落后文化必然乘虚而入,一些地方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犯罪行为日益增多,社会不稳定因素屡屡出现,给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人才瓶颈。谁来办文化?他为什么要办?事业要繁荣,产业要发展,关键在人才。长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僵化体制既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发展成长又不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现在的状况依然是作“茧”自缚。其表现:一是外面的人才进不来。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与规范,编制政策一直执行得较好,但编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确能控制机构臃肿,另一方面因编制所限许多应当进来的人进不来,所以一些单位出现了借用、借调人员现象;二是进来的不一定是人才。编制政策虽然能控制人员数量的无节制增长,却无法保障进来的一定是必需的人才,在59名乡镇文化专干中,大多属非文化专业人才,其中有5名是学农技的、6名是学机械制造的、有8个乡镇的专干是城镇退伍兵,文化局二级机构的状况也大体如此。原因是什么?核心是文化部门对所进人员的业务素质无把关权。1995年撤区并乡后,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文化站成为乡镇政府兴办的公益事业单位(湘办发〔*〕29号),与文化主管部门只存在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对专干能否胜任文化工作主管部门无权把关;三是进来了共吃大锅饭。做多做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干?所以大锅饭体制极大地挫伤了专业人才的积极性,而现在许多企业或民办社团对专业人才十分青睐,不仅尊重人才,而且聘以高薪,许多有一技之长者辞职下海就理所当然了。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状况,我们如何办?其一,加大培训力度。对已经进入文化部门者,不能把人家一脚踹开,一脚踏死,而应在提高其业务素质上狠下功夫。在文化工作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很年轻,处在可塑期。乡镇59人中,50岁以上者只有5人,40岁以上者14人,其余40人都在40岁以下,完全可以通过系统的多批次的培训,使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一技之长。从长远来看,我们应从基础抓起,可在县职业中专增开适当数量的文艺班,确保文艺工作能新人辈出。其二,明确文化部门进人的业务素质把关权。对此,文化部门应分门别类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制定出相应细则,对外公布,一视同仁。招考人员的业务素质面试以文化部门为主进行。其三,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可由“两办”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人才流动与引进政策,开辟人才进出“绿色通道”,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四,深化事业单位分配改革。这主要指文化局二级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三定三不定”:1、定基本拨款,不定专项经费。这主要是针对县财政而言,可将某年度某单位的财政拨款额定为该单位基本拨款,如遇县委、县政府要求举办活动再行追加。2、定岗不定编,竞聘上岗。单位取消编制,只定岗位,除负责人岗位由主管部门主持竞聘外,其他岗位定人由单位自行确定。实行全员优化组合,竞聘上岗,竞聘上岗每三年进行一次。3、定基本工资,不定福利津贴。所有人员均按国家人事部门规定确定基本工资;对福利津贴,上岗者有(以完成岗位目标考核任务为前提),待岗者无;福利津贴按岗位性质划分不同等次,岗位内部亦适当拉开分配距离。如此改革的实质在于不增加财政额外负担的情况下,打破大锅饭体制,激化单位内部潜力与活力,达到真正搞好文化工作的目的。但改革须注意:一是要对特殊人员(如年龄较大)的利益予以适当考虑;二是要基本稳定。可选择条件适宜的单位先行试点,待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铺开,不能冒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是文化工作的血液。应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社会资金投入,从单纯的政府投入向企业、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投入转变,形成多元投资格局。从实践来看,大体有如下几种融资方式:一是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国发〔*〕37号),要求对文化营业单位征收营业额3%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省政府湘政发〔*〕13号文件、市政府的益办发〔*〕12号文件对此予以明确。*年12月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41号),省政府相应出台了湘政发〔*〕12号文件,规定各地上缴的文化事业建设费由省财政“留三返七”。现在全省大部分地方已开征,我县尚未开始,建议开征此费,返还部分由县财政设专户,由宣传文化部门掌握,由县委、县政府批准使用,主要用于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目前除文艺园外,文化馆提出了新建文化馆(群文中心)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图书馆提出了建少儿分馆的项目建议书,县计物局已批准立项;马迹塘镇提出了将“故事”申报列入省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建议书。这些项目只要运作得当,争取一定资金是很有希望的。三是鼓励捐赠,落实各项免减税政策。建立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机制,凡获国家、省、市表彰或奖励的文艺作品,按就高不就低原则给予相应奖励。奖励资金全部来源于社会捐赠。根据国发〔*〕41号、湘政发〔*〕12号文件,对社会力量捐赠,核减相应的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社会力量要求进行的专项捐赠亦享受此政策优惠。四是积极进行市场运作。文化事业中可以产业化运作的部分,完全应该以股份合作、拍卖、租赁、冠名、广告位出让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影剧院的“南大门”出让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关键词】公共文化;文明程度;美国;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2-001-02
一、公共文化含义
所谓“公共文化”,即“公共”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范畴,它区别于普通意义的文化概念,具有公益性和普及性的特点。积极的公共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谐、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并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减少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本文所指的公共文化,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形成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各种公益性文化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二、美国公共文化运作机制
以美国为代表的“民间主导”文化模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都不设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政府不直接经营公共文化事业或公共文化设施,主要利用国家或私人的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经济资助。其次是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文化艺术进行间接的资助、培育、支持。民间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NPAO)主要通过政府直接拨款,鼓励慈善机构、企业及个人捐助等多种形式对其给予支持。这是一种社会主导、政府间接引导的开放型文化管理机制,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自我调节,政府制定实施文化政策和立法,并协同民间文化机构与中介组织来间接管理文化事业。
政府很少直接干预文化的发展是美国从建国以来一直坚持的原则,营利性企业支配文化产业,非营利组织控制高雅文化的供应。私人组织和非营利机构在文化艺术的传播和资金提供上占重要地位,政府只是扮演支持的角色。私人和公共资助呈现分散化和分权化的网状形式,联邦政府从中起到调节和激励作用。一些私人基金会在文化艺术活动、与文化有关的学术研究、人员交往等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捐赠国内文化项目和国际文化艺术交流项目。众多民间文化组织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实施公共文化项目,其中大量的志愿者为文化事业提供服务资助。政府则以经济优惠政策而非行政拨款的方式扶持非营利性文化组织。
(一)地方政府支持和充足的活动经费
美国社区文化建设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贝瑟斯德社区合作委员会成立于1994年,是非赢利机构,负责全区的环境建设和文化娱乐活动。他们的目标是“一个社区,一个目标,营造快乐氛围”。社区年经费约400万美元,虽然没有政府财政预算,但政府却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如把社区公共停车场收入的税收部分归社区用。去年全区公共停车费收入为1836.5万美元,社区分得166.8万美元。地方政府还把社区的房地产税中每1美元中提取1.6美分给社区,个人财产税中每1美元提取4美分归社区。这部分约占社区文化经费的65%。其余的来自社会及个人捐款、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收取的管理费等。社区举办的所有文体活动,包括门票都享受政府免税优惠。
(二)各行业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设施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社区委员会由11人组成董事会,他们来自银行、商业、艺术、地方政府等单位,便于把社区的文化娱乐机构与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起来,为社区文体活动提供场所。当地有美术室、音乐厅、健身房、电影院、剧场43处。这些单位无偿或打折供社区使用。如美国切维切斯银行在区内建办公大楼时,社区与它达成协议,地方政府在建筑用地上给予银行优惠,银行在建大楼的同时建一座能容纳450人的剧院租给社区使用,每年只向社区收取1美元象征性的租金,这大大减少了剧院的运营成本,票价降低许多。企事业机构的捐款和赞助也使他们得到好名声,在社区树立良好公众形象。再如,社区几家意大利饭店,每周为社区举行一次意大利红酒品尝会,免费向公众开放,深受居民欢迎,也为饭店赢来更多的顾客。企业与居民间的互动行为,推动了社区文化活动发展,也为企业带来商机,形成“双赢”。
(三)产业的支持
基金会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国会拨款,虽无法保证全部大型主流文化项目的开展,但在使用过程当中起到了对社会资金和个人捐赠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大税收优惠。美国的非盈利性文化组织在税收上享受免税待遇,非盈利性文化组织的资金来源除由政府拨款的基金会外,还主要包括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而这些企业资助和社会私人捐助,又可以享受联邦税法给予的税收减免优惠,这也导致针对非盈利性文化项目的企业基金会和私人基金会不断成立,以获得税收的减免。
(四)加强文化立法
在美国,虽然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相对宽松,但在法律法规方面有严格规定。一旦发现有文化产品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现象,政府部门都会坚决予以取缔,美国文化产业公司的违法成本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业公司要高得多。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支持上,美国政府是通过设立严格的法律规章制度,引导规范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法律层面引导其主流价值观的走向。
三、美国的社区文化建设――以纽约为例
纽约是世界特大城市之一,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处。市区面积945平方公里,有5个行政区,59个社区,2013年人口大约830万左右,加上每天通勤来纽约工作的人,“大纽约地区”人口可达到1800万左右。闻名于世的文化社区有格林威治村、哈莱姆、“小意大利”、西点社区等。
(一)建立社区图书馆
社区图书馆不单是对本社区的人开放,每一个有身份证明的人都可以在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每一次可以外借图书30册。时间为一个月,到时必须归还。在美国,公共事务的每一个公文都必须是公开的,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查阅社区的任何资料。公式事务如果对社区成员保密是违法的。
凡属政府系统开办的公共文化设施内的任何活动,都不能收费,这是原则问题。因为政府化的是纳税人的钱,是为纳税人服务的,政府所属的任何部门另外收取任何费用都是违法的。社区的图书馆和文化中心是用纳税人的钱建起来的公共设施,必须义务为社区的纳税人服务。至于日常的办公经费和活动经费,主要由政府投入。社区内的许多企业都为社区服务中心捐款或提供赞助,这种捐款和赞助使企业得到了好名声,在社区内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企业发展很有好处。另外,图书馆和文化中心的服务性工作有很多人自愿来做义工,不用付任何报酬。社区成员的社区工作参与感在美国人心中比较强,他们认为:社区成员为所在社区做贡献是理所当然的。社会学家认为,充分的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关键是社区成员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如果大多数成员对社区建设的归属感和共同受益感有认同,社区参与就是比较充分的,社区内的各种工作就会得到成员的支持。
(二)建立社区文化中心
特立公园市有一个建筑面积达40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而服务中心主要以开展文化活动为主。所以,我们可以把社区文化中心理解为主要是以报纸、杂志为主,信息量大而快,社区的人每天可以到这里看到大量的、及时的各种信息。中心有许多活动室:有中国人喜欢的乒乓球室;有日本人喜欢的插花和手工室;有西班牙人喜欢的工艺品室;有美国人喜欢的桥牌室。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使美国人十分热爱自己的家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一旦把自己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时,有一种仿佛回到了自己家乡的感觉,这也是美国为什么能够吸引世界的文化因素。公共事业的繁荣使得美国文化越来越有吸引力,也促进了美国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公益性 文化 事业 探索 思考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因此,大力发展各项公益性文化事业,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都具有重大意义。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的活动,它一般是由文化部门和组织来承担,如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书画院、美术馆、图书馆、艺术中心等单位,应坚持其文化成果为公众服务、使公众受益的公益性质。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公益性职能为主,其主要职责是生产和传播大众文化。主要是满足广大公众的公共需求,提供公共服务。就廊坊市而言,虽然近年来城乡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各县、区(市)有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有文化站,村街有图书室,公共文化设施向老年人及未成年人等群体免费开放,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已初具规模。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会有很大的增长,而目前的文化建设与群众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及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当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加快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多措并举地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
首先,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对博物馆、群艺馆、图书馆、文化馆建设的投入,加强社区和居民小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广大群众就近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要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设。扶持对优秀民间艺术尤其是优秀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特别要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发展。以霸州市为例,他们在《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发掘地方特色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涵养、传承和弘扬霸州地域文化性格,打造“戏曲之乡、翰墨之乡、词赋之乡、温泉之乡、胜芳古镇”四乡一镇品牌。于是,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动作一个接着一个,至今已投资23亿元,先后建起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图书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乒乓球馆、胜芳古镇一期等精品文化工程;383个村街全部建起文化活动场所;藏书500册以上的村街图书室365个。农村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市、乡、村三级群众文化设施网络。
其次,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加大力度改善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难的问题。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社会广泛共识。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各地政府部门所重视。但发展文化产业,也要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样,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第三,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为建设主导。公益性文化事业要生产和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摆脱市场因素的不良影响,坚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就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以政府为主导,就是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且投入不得低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这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拓宽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渠道。在强调以政府为建设主导的同时,应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其中的建设,拓宽建设渠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中,应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提出多方筹资、全民共建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集社会资金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鼓励企业、个人等社会资金捐赠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并在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社会捐赠、公益赞助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以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体系,形成社会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投入建设的新局面。实际上廊坊市目前在个人投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中已有不少成果:如廊坊文联美术馆、固安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等等。
第五,对文化事业实施重点扶持政策。应该采取重点扶持的政策,鼓励各级文化机构挖掘和提炼地方文化,结合地方特色创作出高质量的大众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地方文化、主流文化,一方面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成为地方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途径,另一方面,使先进文化、精英文化转化成为广大群众乐于接受和认同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在这方面大厂评剧歌舞团闯出了一条新路,在全国都树起了典型;另外,廊坊市的大量有价值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项目带有典型的廊坊文化特色,都是应该作为重点进行扶持的。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文化活动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1始终以人为本、持续创新发展群众文化的理念
第一,必须切实意识到创新群众文化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第二,必须真正认识到文化干部队伍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骨干,他们不仅是具体的组织者以及实施者,还是当前发展群众文化的主要人才资源;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发挥业余文艺爱好者在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及传承民间艺术当中的骨干作用,应当加大培养群众文化业余队伍人才的力度;第四,必须真正意识到文化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文化工作者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文化管理水平以及事业发展的好坏,必须进一步提升他们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的水平、组织以及领导能力。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发展的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而文化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于负责及组织活动开展的相关人员的活动能力。各地群艺馆、文化馆的相关专业人才是群众文化的组织者以及管理者,他们通常都具备了很强的业务水平以及组织能力,开展各项活动的经验非常丰富。因此,这些专业人才必须承担起这项职责,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需要完成好上级政府规定的各项专题文化活动,还应当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此外,还应当举办一些具有服务以及教化性质的公益文化活动,使得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活动为社会大众乐意接受。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文化活动的热爱,增强他们凝聚力以及向心力。
3切实发挥地方群众文化的优势
当前在发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地方文化资源的作用,从地方文化资源着手,建设群众文化的品牌。对于本地区的群众而言,他们对于这部分的文化资源往往非常熟悉,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而从内心更容易接受;而对于外地的群众而言,由于该地区的群众文化与地理、历史以及人文资源的有机结合,产生了十分鲜明的地方特点,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当地的群众文化,从而达到了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完美结合。
4创新活动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方面均有了全面的发展与进步,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文化物质基础设施和文化生活本身并不能混为一谈,群众文化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它的参与性。怎样在当前全新的形势下,切实体现出“文化为民”的主题,是我们每个文化工作者都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对此,广大文化工作者也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各种群众文化性质的文艺演出活动,就充分体现出较强的亲民性,广大群众与那些平常仅仅在剧院和银幕上感受到的演出实现了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通过一些互动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参与进来,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且在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创新活动的形式,创新是所有类型的艺术形式的生命源泉,群众文化活动也同样如此。
5注重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始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智力支撑以及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仍然需要发展并繁荣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事业。农村群众文化要想获得健康的发展,首先必须培养专业人才,广大农村文化工作者必须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职责以及使命,而文化主管部门,必须确保他们的工资收入以及福利待遇,尽量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主动性。并且应当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与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同时,进一步拓宽发展群众文化所经费的筹资渠道,努力搞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目前建设、发展农村文化所面临的一个主要瓶颈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从而在开展各项文化活动过程中有坚实的物质保证。此外,必须进一步提高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农村干部的文化意识对于建设农村文化会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使得他们能够切实意识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之间的密切关系,发展农村经济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而不发展文化,更不应该等经济发展强大之后才开始来发展文化,必须尽可能实现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甚至在某些条件下,还需要让文化得到优先发展,以符合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总之,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广大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创新精神,切实抓好群众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努力摒弃封闭型、单一型的发展模式,主动向开放型、复合型的发展模式转变,积极举办各种形式健康的群众文化活动,从而使得群众文化事业能够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快速发展,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提供精智力支撑以及神动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图书馆事业;管理理念;服务职能
[中图分类号]G25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048-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给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图书馆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图书馆,作为国家所有的综合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和龙头,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意识、提高文化水平的前沿阵地。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图书馆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文献资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对文献内容的需求也更为广泛。本文以临夏县图书馆发展存在的问题为例,就加快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临夏县图书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临夏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现有人口38.12万,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蒙古八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15.73万人,占41.27%。人口文化程度状况为:大专以上人口占0.26%,中专(高中)人口占3.86%,初中人口占12.77%,小学人口占33.7%,文盲、半文盲人口占49.41%。临夏县图书馆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工作人员10名,馆内所藏图书约1.2 万册,由于馆舍的限制,阅览室中上架的图书仅有8560册,平均每万人314册。临夏县图书馆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民群众图书资料需求增长与图书馆馆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临夏县用于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和专项扶持有限,临夏县图书馆现有的许多藏书都是建县后帮扶的书籍,陈旧、风化严重,难以满足广大读者对新书的需求,图书质量不高,且数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
(二)图书馆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图书馆硬件设施可以给人一时的新鲜感,但是要使之常新,就需要一种永久的吸引力,那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管理与服务。临夏县图书馆管理模式较为机械。这种管理理念无法适应新时期广大读者的入馆需求。作为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现代人的读书需求出发,树立一切为读者服务的理念,将方便留给读者,把困难留给自己,尽最大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利。贫困地区图书馆要适应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搞好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建设,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服务理念,从而更好地为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三)图书馆馆员专业素质较弱
图书馆是知识文化的宝库,是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临夏县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10名。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名,大专学历的3名,中专学历的2名;中级职称的2名,初级职称的1名。这些人员都不是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严重缺乏,图书管理经验相对不足。临夏县的图书馆书籍缺乏、陈旧,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现状,显然已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精神进步的需求,图书馆担负精神文明前沿阵地的能力也受到限制。
(四)图书馆馆藏图书不能满足科研和科技开发的需要
作为信息情报资料中心,图书馆是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夏县图书馆用于购书的投资数量及频率,跟不上图书价格上涨的速度。因此,新书入藏量处于下降趋势。馆内现有的书籍多是建县时帮扶的书籍,这些书籍陈旧落后,根本满足不了迫切需要实用技术的广大群众和科研工作者对新科技信息、新科普知识的需求。临夏县以畜牧业、农业为支柱产业,而该县图书馆所缺少的正是这类书籍。图书资料的匮乏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加快临夏县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多渠道筹措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
临夏县是国家贫困县,用于文化事业的专项拨款和扶持资金不足,是制约临夏县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临夏县图书馆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县政府应按预算,足额拨付专项资金;二是积极争取省、州的各类文化项目资金;三是要求对口帮扶单位以资金或物资的形式加大科技帮扶力度;四是动员鼓励社会名流向图书馆事业捐款;五是想方设法吸取民间资金用于扶持图书馆事业发展。
(二)合理利用有限的经费,增强图书采购的针对性
贫困地区的图书馆是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有限的经费,将藏书的补充对准读者的需要,同时,注意符合贫困地区当前和今后的科研工作、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贫困地区科研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缓解供求矛盾,使图书馆在为贫困地区的科研、文化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的服务中取得更大的成效。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采购人员应该了解、掌握贫困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文化产业的结构和调整状况以及广大群众的文化层次、接受程度、适应能力和科研、文化事业发展所必需的图书。二是采购人员要摸清贫困地区图书馆当前的馆藏情况。要全面了解藏书的品种、复本量及比例;明确补缺配漏的内容和数量,分析各类图书复本与读者需求之间的关系,分析各学科藏书量的比例与读者需求的适应度。特别是贫困地区图书馆藏书的侧重点,必须适应贫困地区当前科研、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馆藏结构的建立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三是采购人员要摸清贫困地区图书馆图书的流通情况。要注意掌握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的需求,还要定期对图书流通情况进行调查,从而获得反映图书利用情况和阅读倾向的数据,并作为文献采集的依据。四是采购人员要掌握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各种信息,采购具有前导性的图书资料,使广大读者从图书馆得到更直接、更准确的信息资料。
(三)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到图书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读者人数猛增,图书流通量成倍增加,人多书少,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特别是新的文献得不到及时足够的补充,供不应求。要缓解上述矛盾,合理使用藏书非常重要。一是针对广大读者开设“如何使用图书馆”专题讲座,使其充分掌握借阅规则,尽量缩短借阅周期,以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二是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考察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使有限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三是调整和延长图书馆开放服务时间。由于图书馆面对的客体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级别、不同岗位、不同行业,这就要求图书馆应在不影响工作人员法定工作的前提下,既合理利用人力又方便读者,延长和调整图书馆的开放服务时间。特别要注意在新图书资料短缺、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的时候,适当地延长和调整开放时间,以促进现有藏书的利用效率,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效益。
(四)改进借阅方式,促进图书馆服务职能的转变
为了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料的需要,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必须向主动化、情报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以充分发挥其功能。对此,一是要在借阅方式上大力推行开架借阅即允许广大读者进入流通书库,挑选自己所需文献。这样可以充分挖掘馆藏潜力,最大限度地方便、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对读者进行爱护图书的宣传教育,确保藏书的安全性、完整性,有效地克服开架借阅的短处,使其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二是要针对贫困地区广大读者群的生理、心理、年龄特点,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将大量复杂的文献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析、研究,编制各种专题目录索引,向读者推荐具有高新学术水平的科技文献,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情报服务,推动贫困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三是要定期开展读者调查,把握读者需求,并把各种统计工作认真抓起来,做到知己知彼,并以此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使调查统计工作起到“校正器”、“指示器”的作用。还要努力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藏书体系,并加强与其他兄弟图书馆的协作,相互学习,建立联网体系,开展资源共享。
一是要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事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它的价值引导功能,即通过国家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事业。
二是要正确认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是精神产品。尽管文化产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媒介表现为物质形态,但文化产品的生产在本质上是精神生产,其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它所承载的知识水平、艺术修养、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所开展的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人才培养、人文精神培育等。没有高度发达的文化事业,没有深厚的人文底蕴、系统的文化理论、大批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和大量原创性的文艺精品力作,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就难以上水平、上层次。可以说,文化产业要靠文化事业来涵养和孕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要以文化事业的繁荣为基础。
三是要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所需具备的基础条件。文化产业的兴起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广泛的文化消费需求,二是要具备支撑文化消费的经济条件。目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意愿不强、经济支付能力较弱仍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消费需求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基础,只有当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品鉴文化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时,文化产业的发展才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精神文化领域的消费在居民的消费结构中处于上层,是较高层次的消费,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为支撑。只有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文化消费需求在整个消费结构中占一定比例、文化消费品市场需求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文化产业才能兴起和繁荣。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当一个社会年人均收入不到1000美元时,基本还处于温饱阶段,谈不上文化产业发展;当人均收入进入1000-5000美元的阶段时,文化消费只占总需求很小部分,主要任务还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当人均收入达到5000-10000美元以后,文化产业才会逐渐发展;人均收入到了10000美元以上,文化消费需求才会大规模暴发,文化产业才会比较繁荣。文化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现在我们所处的阶段,需要培育文化产业,但是同时要保留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要发展文化事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逐步培养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四是要正确认识政府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都有各自的权力边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主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保障文化事业发展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文化产业的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机制调控,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法规、政策,搭建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营造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要推动文化科学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避免政府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缺位”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越位”。
一、实施项目投入工程,保障文化事业发展
1、2014年度县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文化事业投入201万元;
2、设立了文化事业发展基金200万元。
二、实施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夯实公共文化阵地
1、县文化馆申报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县图书馆申报成国家二级图书馆,客家博物院申报成国家二级博物馆
2、县18个乡镇建成了符合标准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并对10个文化站进行了价值100万元的设备配置;
3、各行政村都建有村级农家书屋,2014年更新了33个农家书屋。
三、实施文化活动建设工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各乡镇综合文化站都实行了免费开放工作;县里建有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村里建有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全年开展了教育培训、讲座、展览、咨询等活动86场,社会反响好;
2、开展了农村文化“三项”活动,2014年送戏下乡演出97场,放映电影4452场,乡镇自办文体活动124场;
3、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制订了2014年群众文化活动年度计划;按计划举办了樱花节等大型文化活动24场;
4、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落实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文物保管等基础工作。2014年文物安全无事故;建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传承机制;推进了东河戏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工作;现有省级非遗项目3个,市级6个,县级27个;
5、推进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利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展了“让我们在阅读中一起成长”活动,开展了“送书进社区”、“送书进校园”等现场读书活动。
四、实施文化项目生产工程,打造文化艺术精品
1、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设立了创作扶持专项资金10万元,并对全县重点文化产品进行了资助;
2、建立文化产品评价机制:建立了对获得省级以上文化产品奖项的奖励制度;开展了文化产品评优活动;
3、提升文化产品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县文化产品在参加省、市级赛事活动中获得奖项:创作歌曲《山里的太阳》获得《心声》歌刊2014年全国歌曲大赛二等奖,县文化馆参加全市第四届二胡大赛获得一等奖,并在省市平台上公开展演。
五、实施文化市场平安工程,繁荣文化市场
1、制订了《打击非法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治理行动工作领导小组,专项治理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2、制订了2014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开展了“净网”、“清源”、“秋风”三次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3、打击侵害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工作有方案有文件,完成了机关软件正版化,有工作文件。对县印刷复印企业、出版物市场、学校、音像制品销售市场,开展了执法检查,查办侵权盗版案件;
4、组建了文化市场稽查大队,文化市场执法办案程序合法,执法文书制作规范,案卷归档齐整;
6、文物执法处罚有案卷和执法巡查记录档案,2014年国保、省保单位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六、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2014年文化队伍建设,制订了培训计划,按计划实施了文化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