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30 06:40: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爱国人物事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传记阅读的两个主要考点:人物事迹和人物形象
传记作为一种纪实文体,主要功能就是记录传主的生平事迹,表现传主的精神风貌。阅读传记,就是要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为高考试题的实用类文本,无论是否直接考查人物事迹或人物形象,二者都是理解文本、顺利答题的基础和重点。
【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
第2小题: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第3小题: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第4小题: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实用类文本《“飞虎将军”陈纳德》讲述时期美国“飞虎队”队长陈纳德的故事。共有4道题目,第1小题是选择题,包含5个选项,每个选项都和陈纳德的事迹有关。第2小题考查梳理人物事迹的能力,要求以“出色的军事家”为标准,从全文筛选相关事迹作为答案。第3小题既考人物事迹梳理,也考人物形象分析,要求以“人格魅力”为对象,分条概述相关事迹,逐一概括性格特点。第4小题考查人物事迹,要求以“陈纳德与中国的关系”为标准,筛选并概括人物事迹。简而言之,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传记阅读题,全部是概括事迹、分析形象的题目。
二、传记阅读的两种答题方法:直接摘录和综合概括
和其他文本一样,传记阅读的简答题,答案表述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从文中摘录,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综合概括。梳理人物事迹的题目,如果所写事件简单具体,可以直接摘录;如果比较复杂,原文文字较多,就需要综合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题目,如果原文已有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评价,可以直接摘录;如果没有,就需要综合概括。
【例2】(2009年广东卷)
第19题: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4分)
参考答案是:①“革命之壮行”(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大闹学堂;撰写革命檄文);②“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拒佩校徽(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在中央大学的行为举止);③“学术严谨”:读书非常认真,绝不轻易写文章、说发现(反复阅读书籍,但却绝不轻易写文章)。
上述参考答案,包含人物形象与人物事迹两方面内容。人物形象特点主要摘录自原文中的三个句子:“就群体而论,文人荒诞怪僻的行为,既能见自由之态又能显率性之真,恐怕也只有晚清和民国间的读书人了”,“黄侃不仅有革命之壮行,亦多名士之趣行”,“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他性情的根本”。(划线处即为答案)对人物事迹的概括,或利用原文词语,略作改造,或另起炉灶,完全用自已的话概述。前者如“怒砸虎头牌”,是依据原文“砸烂虎头牌”改造的,“大闹学堂”是依据“闯入学堂”“冲进学堂”改造的。后者如“撰写革命檄文”“穿着古怪;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分别概述了第4段和第5段的内容,但字面上已经脱离了原文。
三、传记阅读的两种重要能力:审题能力和筛选能力
上面所举的2009年广东卷第19题,应该说难度不大,答案都在原文中,有的直接摘录,有的稍作概括即可。其实,这类题目在现代文阅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很多题目,都不是难易问题,而是粗细问题,粗心一点,注意不到,题目就难了;细心一点,注意到了,就容易了。解答传记阅读题,最容易被忽视,同时也是导致失分的根本原因的两个问题,就是审题和筛选。
先说审题。尽管阅读题的题干力求简明,但依然有很多值得琢磨的地方。以上题为例,“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就很值得推敲。“哪几方面”和“哪几件事”是有差异的,每一方面可以包含多件事情,所以题目要求“各举一例”,粗心的同学注意不到这种差异,只列举一件又一件具体事情,最多只能得2分。
准确全面的审题应该包含三个步骤:①分解题目要点;②确定筛选标准;③确定答案句式。
【例3】(2013年全国新课标Ⅱ卷)
第2小题: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1. 分解题目要点:①“胸怀强国愿望”:答案要扣住“强国”来写;②“成为‘中国船王’”:要梳理有关卢作孚“成为‘中国船王’”的事,不是其他人,不是其他事;③“如何”:要具体答出他所做的事;④“一步步”:要按时间顺序罗列多件事情;⑤“6分”,按照经验,最少要写出两件事,也可以写3件事,最多写6件事。如何确认没有遗漏没有误加,也可以写4件或5件事。
2. 确定筛选标准:从卢作孚涉足航运到成为“中国船王”的所有文字。(集中在全文第一段,下段虽然写到“抗战运输”,但与卢作孚成为“中国船王”的过程无关)
3. 确定答案句式:首先,卢作孚……;其次,卢作孚……;最后,卢作孚……。至此,卢作孚终于成为“中国船王”。或: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就这样,卢作孚一步步地成了“中国船王”。
上面的三个步骤,常常被忽略,但忽略任何一个步骤,都可能导致答案错误,或答案不全,或表述角度不当。筛选标准和答案句式之所以要在审题时确定下来,是为了防止盲目找答案,胡乱抄原文。
再说筛选。筛选似乎是雕虫小技,不值一提,其实不然。影响得分的,往往不是屠龙绝技,而正是雕虫小技。筛选标准明确了,相关句筛选准确了,答案句式正确了,就有望拿到满分。
仍以上题为例。依据上述“筛选标准”,可以筛选出如下相关句:
①1925年……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
②公司成立之初,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方针,……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并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
③从 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
④到1945年,民生公司……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以上相关句,可视为答案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空格长短和事先确定的句式进行简化,就很容易整理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答案了。
【例4】(2011年广东卷)
④宗岱喜好辩论。对于他,辩论简直是练武术,手、腿、头、眼、身一齐参加。若一面走路一面辩论,他这种姿势尤为显著:跟上他的脚步,和跟上他的谈话速度一样不容易,辩论得越激烈,他走得越快。他尖声喊叫,他打手势,他踢腿。若在室内,也完全照样。辩论的缘由呢,为字句,为文体,为象征主义……而最难对付的往往就是为某两位诗人的功过优劣。要是不跟宗岱谈话,你就再也猜不着一个话题的爆炸性有多大。多么简单的题目,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因此,跟他谈话,能叫你真正筋疲力尽。说是谈话,时间长了就不是谈话了,老是打一场架才算完。
⑤对文学,宗岱最有兴趣。他崇拜的是陶渊明、法雷芮、蒙坦、莎士比亚、拉辛和巴斯加。他们的著作,他读起来永远放不下。法雷芮的诗,他极喜欢,但我们若听他朗读,却往往无法注意诗句的美妙,而全被他朗读的架势吸引了――令人很容易幻想着自己正在听一个宗教狂的狂热宣传。
⑥旁人看来,宗岱的翻译简直是件苦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不独一字字地译,连节奏和用韵都力求和原作一致。他这样难为自己几近傻气,但他译的蒙坦的随笔及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公认的接近原著,只怕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第20题: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经过分解题目要点、确定筛选标准之后,可以明确要从④⑤⑥三段文字中找到梁宗岱从事“文学活动”的全部相关句,然后就可以进行筛选了。
先看第4段。这一段写的都是“辩论”,“辩论”算不算“文学活动”?一般说来,应该不算,但题目已经明确要求要从第4段中筛选,而且梁宗岱辩论的也是文学问题,所以可以确认全段都是相关句。原文太长,要切分层次。第一层从“对于他”,到“也完全照样”为止,具体写他辩论的姿势、动作、语速、声音等情况。第二层切分到“也会把火车烧起来”,写“辩论的缘由”,都是因为文学问题。第三层到段尾,写辩论对手的感受――“筋疲力尽”。全段没有和梁宗岱的“性格特点”有关的词语,必须自行概括。第一层到第三层都可以概括为“富有激情”,“非常认真”,第三层还可以概括为“执着”、“争强好胜”。
再看第5段。全段都写梁宗岱对文学的态度,都是相关句。可以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写梁宗岱酷爱陶渊明等名家作品,二是写他朗读的样子。段中有一个词和“性格特点”有关,就是“狂热”,但这个词不能直接用来形容其“性格”,需要选择其他词语来表达类似意思,或者增加词语确切表述,例如“对文学有狂热的激情”。
最后看第6段。这一段写梁宗岱对翻译的态度和成就,也属于“文学活动”,所以全段都是相关句。段内有一个“傻气”和“性格特点”有关,但这个词也不能直接写进答案,可以根据“纸上的文字仿佛都和他有仇,他一个一个地计较,死盯着不放”,概括为“严谨”、“执着”、“一丝不苟”等。
以上有关“性格特点”的概括文字,可以称为答案素材,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空格长短和事先确定的句式进行简化,就很容易整理出完全符合要求的答案了。
综上所述,筛选的要领是:①要全面,不要遗漏;②要分层,不要笼统;③要归类,不要混杂。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这是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是制度方面,而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关键词:《船山遗书》;刘毓松;刘寿曾,刘师培;民族主义
许多人撰写清初的思想与学术史的时候大都会提到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与王夫之三大思想家。但是王船山的学说只是到了之时为了发扬湖湘文化,命仪征刘毓松、刘寿曾父子整理出来。本文拟从船山学说被发掘整理及其后与章太炎、刘师培革命派以船山学说为推翻满清之思想武器的巨大反差来探讨近代学术和思想阐变的内在理路。
一
面对理学不能应付日益复杂的局面。尤其是内乱,不同于倭仁等迂腐的理学家,而是切于实际,开始讲求经世之学,主张提高经济之学的地位。他说:“有义理之学。有辞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义理之学,即《宋史》所谓道学也,在孔门为德行之科。辞章之学。在孔门为言语之科。经济之学,在孔门为政事之科。考据之学,即今世所谓汉学也,在孔门为文学之科。此四者阙一不可”。多次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要消灭内乱,儒家士大夫不但要内圣。而且要外王。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提高湘军的战斗力,就要宣扬湖湘文化。提高湘军这支乡军的凝聚力。就把目标对准了湖湘前贤王船山。
在幕府里设有采访忠义局、编书局等机构。设立采访忠义局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表彰在与战争中死难的官绅,来激励更多的人同对抗。成丰十年。首次于行营设立忠义局,其主要任务是搜集和整理死难官绅的资料,由汇总奏报朝廷。请建总祠总坊或专祠专坊。“以慰忠魂而维风化”。编书局于同治三年设立,亲自制定章程,挑选学识渊博、擅长校勘的幕僚专司其事。书局中多宿学名儒,主要有欧阳兆熊、洪汝奎、李善兰、张文虎、刘毓松、刘寿曾、汪士铎、莫友芝、唐仁寿、倪文蔚、戴望、成蓉镜、刘恭冕等。
书局初设于安庆,后移往金陵。主持金陵书局的便是刘毓松,死后,由其子刘寿曾总领其事。书局是、曾国茎等为出版《王船山遗书》而设,时仅称“书局”,并不叫做“金陵书局”。该书局“初设于铁作坊,后移江宁府学非霞阁。延请一绅士督理局事。”至光绪六年(1880)以前的十几年间,该书局出版图书三十一部,其中经部十种、史部十八种、子部七种、集部六种。在编辑这些图书的过程中,寿曾“时从诸儒上下其议论,所诣乃益邃”。从事图书编辑业务更是得心应手,精于校勘,熟悉体例,放为所赏识。在《文集》卷一《北堂书钞斛雠商例答蒯礼卿》一文中,恭甫围绕《北堂书钞》一书出版之前的校刊方法和次序、早期版本的优劣、征引之书的利用、学习前人校例以及文字格式与避讳等问题。谈论透彻细致,据恭甫所示。《北堂书钞》需经反复五次校刊,才得以完成。可见校书之辛苦和认真。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刘氏的主持下,刊刻了《船山遗书》。王夫之主要的著作有《周易外传》、《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思问录》、《张子正蒙注》等,其主要刻本就是和曾国筌的刻本,即金陵刻本。
刘毓松根据所刻的《船山遗书》,还编有《王船山年谱》二卷。让刘氏父子编辑《船山遗书》的目的,主要是继承湖湘的经世致用学风的影响,“效法前贤。澄清天下”。
湖南是陶澍、贺长龄、魏源等经世思想家的故乡。表现尤为突出。由贺长龄主持、魏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刊行后,“三湘学人,诵习成风,土皆有用世之志”,所以,“嘉、道以后,留心时政之士大夫,以湖南为最盛”。他们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弊病。涉猎了传统经世之学的方方面面。如唐鉴“图纂北五省水利书”:左宗堂精通时务,不仅擅长河、盐二务,而且胸罗古今地图兵法,“所作舆地图,实为精绝”,罗泽南究心水利边患等书,细考内地边外山道水势兼及苗疆诸务,“其所著地理水道书,多论兵家形要”:丁取忠则编有明代王、戚诸家兵法:邹汉章“出入子史百家。尤留心图地兵制之学,凡山川险要,道里远近,靡不记于心”,其兄弟汉勋、汉池同样如此。
刘氏校刊的《船山遗书》极大地满足了对湘乡民风的诉求。这位湘乡前贤遗说的介绍,有助于提高湘乡的威望。崇祀先贤远祖并非是湘人独有的文化特征,但先人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却可以映射出不同的传承意义。对于湘人而言,奉祀祖先、修撰族谱等社区活动首先是一种聚宗收族“联其宗姓而益笃其其亲爱之谊”的文化使命。所以非常看重《船山遗书》的修撰与校刊。而刘氏父子丰厚的家学功底使他们终于不辱使命完成了这项重要的修书工程。使得曾氏不仅完成了荣耀先贤的乡约规劝其乡民建功立业,同时他本人也从《船山遗书》中汲取营养,也效仿王船山光复明室的举动,通过严格的修身程序来强化自身的个人魅力。使其言行体现出清教徒式的精英化倾向。
王夫之在《周易外传·系词传上》中说:“故古之圣人能治器,而不能治道。治器者则谓之道。道得则谓之德。器成则谓之行。器用之广,则谓之变通。器效之著,则谓之事业。故《易》有象,象者,像器者也。卦有爻。爻者,效器者也。爻有辞,辞者,辨器者也。故圣人者,善治器而已矣。自其治而言之。而上之名立焉。上之名立而下之名立焉。”这句话可以看出湘籍学人的行事的原则,换句话说。这就是湖湘学派的源流衣钵,他们大都讲究事功,认为“立言”必须落实于“立功”才有意义。而正是按照王船山的这一原则来为人处事。观船山遗书中内容非常推崇老庄之道与德,这与另位湘籍人士王闽运引庄子之旨进人儒学广义“道统”的殿堂相类。可见后世湘籍学者对王说的继承。王闿运首先把庄子归人能继承孔子“经世学”的宗师行列。所以近代湘系集团有不少人强调“立德”与“治术”的衔接关系,都来自于王船山的学说精髓。总体而观,王船山之后的魏源、王闿运到都以霸术的权变运用为主旨。能屡败屡战。而最终打败洪、杨,实现同治中兴的局面与湘人这种事功精神是分不开的。
王船山的学说对的影响莫大焉,而刘毓松父子修书之功莫大焉。但正是被用来为其乡土张扬的船山遗说竟后来成为革命派宣传的有力武器。被章太炎斥为“大盗”、“汉奸”的,他也能敏锐地识别出在那被扭曲的灵魂中残留的种族意识。王夫之著书。“一意以攘胡为本”,但因僻处山泽,一个半世纪以来他的思想鲜为人知,而却将其书刊刻播扬,遂成为清末反清的重要思想资料之一。其刻王氏书,“无所剟削,独于胡虏丑名,为方格以避之”。可谓欲盖弥彰。因而章太炎也不得不承认其种族之辨,“心固知之矣”。而作为刘毓松之孙的刘师培对王船山学说的重新认识正是在革命派的民族主义思想激荡下的产物。
二
刘师培,江苏仪征人,是刘毓松、寿曾之后裔,他于1903年癸卯会试落第,滞留上海,识章太炎、及爱国学社诸人。加人中国教育会,思想转向革命,主张“攘除清廷,光复汉族”。因更名“光汉”。他于是年写成《王船山史说申义》一文。刘氏观王氏书之最要处多用“口口”字代之,即认为曾氏未敢言之语。“自拓拨氏之兴。假中国之礼乐文章而冒其族姓。隋唐以降胥为中国之民且进而为士大夫,以自旌其伐阅矣。高门大姓十五而非五帝三王之支庶婚宦相杂。无与辨之矣。”刘氏进而认为“按夷狄盗贼之敢于窃天下者以恃有败类之儒为之送徽号而颂功德也。夫人未有自能自欺其心者,夷狄盗贼岂不白知?……夫天下惟名与器不可假人,以夷狄盗贼何以被太祖太宗之名!则败类之儒假之也。……呜呼!愧夷之为中国主,自船山出之,吾知其若何之沉痛也!”
清朝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满汉关系一直是十分尖锐的社会问题。汉族士大夫的民族主义情绪或隐或现,连绵不绝。以古文家为主力的国粹派十分重视激发民族主义。章太炎少时读史,便“觉异种乱华,是我们心里第一恨事”。后来读郑所南、王船山的书。“民族思想渐次发达”。
到了清末。传统的经学已经衰落。但经世致用的传统的落实,使史学贴近社会现实。国粹派提倡“国粹”“只是要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里的“历史”包括:“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扩展“历史”内涵是为了适应思想构建的需要。《国粹学报》刊载、表彰的人物事迹除遗民学者如顾炎武、黄宗羲、颜元、吕留良等人外。还刊载大量遗民事迹,如陈去病撰写的《明遗民录》涉及直隶、山东、山西、江苏等各省,每省达数十人之多。此外。该刊还撰录包括岳飞、文天祥、东林党等大批忠臣义士的志行。这主要是表彰民族气节,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刘师培在《王船山史说申义》中便是借王船山来申发自己的民族主义思想。刘师堵还——论列,《齐诗》、《韩诗》均含“种族之学”,《春秋三传》更是包含“攘夷大义”,《三礼》也“明种族之殊”。总之,整个儒经都贯穿着尊华夏、攘夷狄的思想。这些看法反映了刘氏立足于现实而重新解“经”释“汉”。
刘师培写了一些个人传赞如《梁于涘传》、《孙兰传》、《徐石麒传》、《蔡廷治传》、《王玉藻传》、《广陵三奇士传》、《颜李二先生传》等。他们均为明季遗民,具有一定的学识,又保持坚贞的民族气节,“学术之界可以泯。种族之界不可亡。”而颜、李则是“尚力行于学术。则崇实用而分科讲习之立法尤精”,从而改变了儒家“以道为本。以艺为末”。“用非所学,学非所用”的传统。
可见,刘氏立言在于“攘胡”之民族主义。这在国粹学派同人的“正统观”中尤其可以看出。唐朝有贞观、开元气象,“姑列之于中国,特不可以正统盲”。“是故得天下者未可言中国,得中国者未可言正统。”南宋义士的郑所南(恩肖)这种完全把历代人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排除在“正统”之列的思想颇得国粹学派同人的赞赏。刘师培也说:“吾独惜乎宋丙子之后,无正统者几百年,明甲申之后,无正统者又百年。其所谓修史者,乃胡史而非华史,长夜漫漫,待且无期,史臣不察,谬以正统归之。”删《春秋》“攘夷之义”在此再次体现。
刘师培有感于卢梭的《民约论》传人以后,“吾国得此乃仅仅于学界增一新名词,他者无有。而苎旧顽老且以邪说日之,若以为吾国圣贤从未有斯义者。”于是,他融合中西,搜集前圣曩哲的“民约论”思想而撰《中国民约精义》。
刘师培的《中国民约精义》分上古、中古、近世三篇,阐述从《周易》到清代论著中华夷之变的民主思想,近世篇包括明清学者如吕坤、王守仁、王廷相、李经纶、黄道周、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李垬、吕留良、胡石庄、全祖望、戴震、王昶、魏源、龚自珍、章学诚、戴望等人。他认为,王夫之虽然不倡庶民之权,立说与霍布士相同。而有别与卢梭。“至其言君位无常,民情可畏,则未始非儆戒人君之一法,其论岂可斥哉!”他认为王夫之的《尚书引义,说命篇》讲得最为沉痛。刘氏这样写的目的或许是为了凸显传统学术的价值。但也不乏嫁接西学、传播西学的意图。
刘氏更看中乡土志的编写,他写的《编辑乡土志序例》,特别提到人物志的编写有助于乡民树立爱乡爱国的信心。在《论中国宜建藏书楼》有感于易代鼎革之际,书籍焚毁,倘若能建藏书楼。则“载籍浩博,班班可考,若能诵诗说书、知人论世,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既萌,保土之念,国学保存甚远,乃惟今之人不尚有旧图书,典籍弃若土苴亦独何哉!
刘师培有感于家族之藏书毁于洪、杨之乱,思恢复旧籍,但此时已不是为了营营于汉学。而是为了存爱国之心。慕攘除外寇,保乡保土。可见,刘氏所处之时代。已把史学作为革命的武器。
刘师培为何会把王船山的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革命的火种首先出现在南方?首先是因为,自北宋以后刘氏所处的江浙一带渐次成为华夏民族精神的最主要堡垒。刘师培曾对这一民族精神策源地的形成缘由做过描述:“虏马南来,胡氛暗天:河北关中,沦为左衽;积时既久,民习于夷:而中原甲姓,避乱南迁;冠带之民,萃居江表:流风所被,文化日滋。”
关键词 章太炎 国学 国粹 阅读
分类号 G250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and Reading Concepts
Chen 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moting "quintessence" ,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Zhang Taiyan’s sinology thinking that focuses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 laws and institutions, figures deeds. It also explores Zhang Taiyan’s reading concept from the angles of vernacular, classical, literature, poetry, scholarly study, history reading, and classic reading, that is, when you read and study, you cannot get hung up on the books, but also from books to seek outside; when you read the books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ideas and experiences; we must seek truth, but also practical; if you don’t read the history books, you are not patriotic; read more classics and so on.
Keywords Zhang Taiyan. Sinology. Quintessence. Reading.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因倾慕顾炎武改名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接受了严格的儒学教育,致力于“稽古之学”,在文字音韵学方面打下根基。以后,章太炎广泛阅读西方书籍,吸收西学思想,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他在国学教育方面,很有建树,一生曾三次创办国学讲习会,以研究固有文化,造就国学人才为宗旨,是黄侃、钱玄同、朱希祖、鲁迅、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沈兼士、汪东、刘文典等人的老师,对中国现代学术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国学思潮初起的时候,有“国粹”“国故”“国学”等多种不同的说法。1905年2月《国粹学报》创刊,章太炎为主要撰稿人。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成国学讲习会,章太炎为主讲人。1910年章太炎在日本讲演的文字集结出版,即《国故论衡》。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1]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在《发刊宣言》一文中,他这样说道:
“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国故”这个名词,最为妥当;因为他是一个中立的名词,不含褒贬的意义。“国故”包含“国粹”;但他又包含“国渣”。我们若不了解“国渣”,如何懂得“国粹”?所以我们现在要扩充国学的领域,包括上下三四千年的过去文化,打破一切门户成见:拿历史的眼光来整统一切,认清了“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便可以把一切狭陋的门户之见都扫空了[2]。
章太炎国学思想的核心即是发扬“国粹”,力图以国粹来传承汉民族的文化精髓,“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3]272,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为甚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是就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3]278认为这三大部分作为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粹,构成了优秀的民族文化。
章太炎的国学思想着重在“文字”和“文化”的层面,提倡“先小学而后文学”,主张从语言文字入手,感受民族文化,他对音韵训诂与周秦诸子极为重视。“近所与学子讨论者,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钥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4]236
周作人非常看重他这位老师在音韵训诂方面的成就:“我以为章太炎先生对于中国的贡献,还是以文字音韵学的成绩为最大,超过一切之上的。”[5]梁启超也对其评价甚高:“既亡命日本,涉猎西籍,以新知附益旧学,日益闳肆。其治小学,以音韵为骨干,谓文字先有声然后有形,字之创造及其孳乳,皆以音衍。所著《文始》及《国故论衡》中论文字音韵诸篇,其精义多乾嘉诸老所未发明。”[6]
章太炎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认为从字义的本原入手,有助于打好学问的基础。“现在第一总要把六书懂得,明了本义本形,再讲音韵;懂得音韵,假借的道理就明白。那么才得不写别字,不说乱话。”[7]但他对白话文并不排斥,而且有所提倡,并于1910 年前后在《教育今语杂志》上,用白话文发表了《论文字的通借》《论经的大意》《论诸子的大概》《庚戌会演说录》等演讲稿。
另一方面,章太炎也明确表示小说、报章与书札文牍要有所区别:“林纾小说之文,梁启超报章之格,但可用于小说、报章,不能用之书札文牍,此人人所稔知也。”他认为,“学子习作文辞,岂专为作小说、撰报章,而舍书札文牍之恒用邪!若欲专修文学,则小说、报章固文辞之末务。且文辞虽有高下,至于披文相质,乃上下所通。议论欲直如其言,记叙则直书其事,不得虚益华辞,妄增事状。而小说多于事外刻画,报章喜为意外盈辞,此最于文体有害。”[4]
对于书札文牍等文章,章太炎认为要有法度,要做到“止义”。情,即“心所欲言,不得不言”,把个人不得不说的喜怒哀乐发出来,做到有内容。义,就是“作文的法度”,即合乎文格,得其体要,要符合作文章的基本准则,这法度要通过博览群书,再加以总结才能体认得到。他评价桐城派的文章,“并非没有法度,但我们细读一过,总觉得无味,这便因他们的文,虽止乎义,却非发乎情”。又说王渔洋的诗,“法度非不合,但不能引人兴趣,也因他偶到一处,即作一诗,仿佛日记一般,并非有所为而作的”。侯方域、魏叔子作为明代遗民“心有不平,发于文章,非无感情,但又绝无法度”。明末的大学问家黄梨洲与王船山“学问虽博,虽有兴亡感慨,但黄文既不类白话,又不类语录,又不类讲章,只可说是像批语,王船山非常生硬,又非故意如此,都可说是不上轨道的”[8]。可见,他的文章评价标准非常之高。
章太炎也主张诗歌要发抒性情,有所寄托:“本情性限辞语,则诗盛;远情性杂书,则诗衰。”[9]他说: “吟咏情性,古今所同,而声律调度异焉……《三百篇》者,四言之至也。”[9]认为自汉朝以后,四言诗已少有优秀之作,五、七言诗应运而生,他对魏晋诗歌评价甚高,认为既有经世抱负,又有身世感叹,慷慨激昂,极具性情,大都是他心目中的佳作。
章太炎认为读书学习,不能拘泥于书本,还要向书本之外去寻求。他说:“书籍不过是学问的一项,真求学的,还要靠书籍以外的经验,学校不过是教育的一部,真施教的,还要靠学问以外的灌输。”[7]他认为,本国人应该有本国的常识,“有了这种常识,好广的再求广,好精的再求精,那是渐渐的远去,渐渐的上去了。若是不然,专好精的,或者弊病还少;专好广的,就是全然空虚。譬如一滴的水,吹成一个大泡。外面看来虽大,中间纯然没有,那个弊病就狠多哩!”[7]
章太炎提出读书要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得,有所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学问既然为求智慧,得了前人已成的学问,不可将就歇手;将就歇手,自己仍没有自己的心得。”[7]好比借了钱做买卖,把本钱还掉以后,还要有赢利才行,不然只是白忙活一场。认为“博学要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创见;否则就是读尽了天下书,也只是书笥,装了些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独有的东西。”“学问是无止境的,后人应比前人更进一步;学习外国的东西,也要独立思考,有新发现;追随抄袭,是没有出路的。”[10]
章太炎认为读书治学,既要求是,又要致用。“今日切要之学只有两条道路:(一)求是,(二)致用。求是之学不见得完全可以致用,致用之学也不必完全能够求是。合致用与求是二者冶于一炉,才是今日切要之学。”[11]“在致用上,第一要紧是阅历,第二要紧是勤劳,书本子上的学问,不过帮助一点儿,那里有专靠帮助的!学问本来是求智慧,也不专为致用。”[7]强调求学是为了开智,开智以后才谈得上致用,而致用不能光靠书本上的学问。
一、特色育人——找准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2003年起,学校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合格与特长完美结合,培养合格的现代中国人”的理念指导下,确立了“知我民族,爱我中华”为主题的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几年来,全校师生全员参与,通过文化熏陶、课程开发、学科渗透、活动拓展等多种渠道,采用“学、看、说、做、画、演”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获取民族文化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培育民族精神。为不断深化办学特色,学校于2008年确立了“打造富有天山特色的优质教育品牌,培养具有民族气节和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发展目标,不断将民族文化特色教育之魂——“民族精气神”融入到师生的未来发展之中。
二、环境熏陶——构建民族教育的风情园
环境育人,是天山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一大特色。一进学校大门,“厚德博学,弘扬民族精气神”的文化墙首先映入学生的眼帘,温文尔雅的教师牵手一名天真活泼的学童从中国出发环游世界版图,寓意天山小学就是要以弘扬民族精气神的特色教育品牌,逐步培养具有民族气节和国际视野的学子。
教学楼大厅最显眼的位置悬挂着大型的中国地图,五十六个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清晰可见;右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年朵花的主题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各民族人物的服饰特点;天花板上不同字体的“和”字,一方面寓意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融合,另一方面则寓意学校教育追求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的和谐。
二楼、三楼的智慧长廊、艺体长廊分别对各民族在发明创造、文学艺术、体育竞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代表人物事迹进行了介绍。民族文化展室里,墙面宣传栏展示了学校民族文化教育耕耘的历程,展柜陈列着各级领导赠送和师生共同收集、制作的民族工艺锦绣……它们是师生研究民族文化的“知识乐园”,是再现中华民族风情的“浓缩景观”。全体师生在文化熏陶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三、开发课程——夯实民族教育之根基
为让民族文化的精髓深入人心,真正起到影响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发展的作用,学校开发了《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教师围绕民族礼仪、节日、服饰、饮食、建筑等几个方面,通过查找资料、分类整理、编辑删减、插入图片,编写出《民族百花苑》教材,全套分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包括“综合篇”和“礼仪篇”两部分;中年级教材包括“节日篇”和“服饰篇”;高年级教材包括“饮食篇”和“建筑篇”。内容有“我们的祖国真大”“能歌善舞的民族”“尊师重教的朝鲜族”等知识。校本教材的出台,为师生深入探究民族文化知识提供了蓝本。
四、课题促进——推进教育特色再发展
学校还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大胆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把民族文化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通过学科渗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来启发孩子的智力,锻炼孩子的能力。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让学生以导游员的身份介绍五十六个民族,促进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课教师带领学生设计民族饰品、制作民族饰物,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想象创造之中。
美术课剪贴制作民族工艺品、画民族风情刮蜡画;音乐课唱民族歌、跳民族舞、学民族器乐。通过歌舞绘画,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求真尚美之中,学生的艺术欣赏力、艺术表现力都得到提升。
学校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操搬到体育课的教学之中,学生已普遍掌握学校以自编的三套武术操;体育课上教师还将民族体育游戏项目、运动比赛项目,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技能目标要求,引入不同的年级,可以说是寓民族文化教育于学生的强身健体之中。
五、活动深化——彰显民族教育之魅力
学校通过组织多种主题活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如“民族礼仪知多少”“国旗下演讲”“民族趣味知识抢答赛”活动,使全校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民族趣味运动会上,黎族的跳竹竿、畲族的打松鼠、朝鲜族的跳大摇绳等项目,集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乐此不疲。
关键词:中学历史;人文精神;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突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由于中学历史教学中不仅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目标,还要体现人文精神背后的人文理念。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理念,并在历史学习中努力挖掘各类人文内涵与评价系统,力争让学生学习到知识,感悟到人生。
一、打造人文精神的历史课堂
1.充实人文教学内容
由于历史知识依托人文精神而存在,历史课程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启文明发展史,其中蕴含丰富文化遗产,所以要让学生从人文角度探寻问题,考虑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且关注中华民族的全人类发展历史,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新的课程发展中,历史教学呈现出多样化变化发展形势,这种形式不但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从历史必修课的角度探寻问题,目前由于人文内容不够丰富,不能凸显出历史人物关系。教师面对此状况需要充分了解历史发展状况,并借用鲜活的例子让学生对品德教育有良好的认知,进而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如,我们在学习“列强入侵与中国人民反抗斗争”这课内容时,教材中对反侵略的民族英雄提及较少,但若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从价值观的角度考虑问题,不去涉及历史人物就不太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相关的人物事迹,不要畏惧强权,其中可以给学生涉及的人物是林则徐的,或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邓世昌,以及誓死抗敌的左宝贵,这些人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抵御外族侵略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坚守民族大义,这些人都具有坚韧的品质,可以称之为民族的英雄,教学中加入这些故事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有较大帮助,并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人文教育法
若教学活动开展时,有人文知识却无人文的方法,历史课堂教学的人文性将变为一句空话。人文教育法主要是将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尊重学生教学主体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课堂上的辩论、讨论等,若从人文角度考虑问题,小组合作探究方法的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于小组让扛鲎樵钡乃平参差不齐,所以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在讨论中查缺补漏。小组内部的团结协作,让小组成员之间存有竞争和分工,这对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有较大益处。比如,教学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个小组成员罗列出他们的观点和想法,并比较小组中观点罗列数目以及观点的价值。小组成员在竞争意识的推动下,全面总结教材内容,并查阅资料,通过积极思考,为小组“建言献策”。教师将零散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在归纳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最后获得思考结果,然后系统深入的研究,带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二、开展富有人文精神的课外活动
组织偏重学生个体化体验的一项课外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去图书馆阅读书籍,或者阅读课外的历史文学作品,教师给学生列出部分参考书目,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阅读训练,通过开阔知识视野,观看相关题材的纪录片,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历史。学生其实对历史的感知很少,加之历史毕竟久远,很多理念和思想现代人无法理解,因而就要运用直观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纪录片、书籍、图片是最好的展示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能丰富学生的个性化理念,让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发展意识。学生通过观看相关的材料,对历史有初步理解,然后查阅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文化,教师组织课外历史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历史知识。如讨论宋朝的兵役制度,学生会思考,为何其他朝代的皇帝没有这么严格的监察制度,在宋朝其监察制度如此严格,那么就要探寻整个宋朝的历史,发现赵匡胤是一个将领,经历陈桥兵变以后登上皇位,可以说皇位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对下属有极强的戒备心理,在宋朝范围内开展严格的监察制度,约束各级官员,也开启了换防制度,目的是防止官兵和当地的官员勾结,谋权篡位。虽然宋朝的监察制度为宋朝的管理带来很大隐患,导致官员冗杂,财政负担加大,但是换防制度的使用还具有历史意义,换防制度一方面是避免地方官员和当地军队来往过密,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军队熟悉不同地域的作战方式,便于发生战争后快速反应。
总之,历史是一门人文性浓厚的学科,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初中历史教师为加强人文教育理念,就要运用人文教育方法充实人文教育内容,这也是历史教育的最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三维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0 ― 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种价值理念,党的十报告明确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与主要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为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核心目标。当前我国社会思潮多元、多样、多变,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迷失、理想动摇、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以从容应对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经济落后问题的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一、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
南疆地区主要聚居着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相对来说宗教氛围比较浓厚,长期以来深受宗教极端思想的侵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近年来,国家对民族地区青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给予了政策、资金的倾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在对当前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要认识到很多方面还有所欠缺。从国家层面来看,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不够细化,学生不关注政治,认为国家大事离自己很遥远,再加上所处地域的特殊性,主人翁意识严重缺乏。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学生意识薄弱,践行程度低,价值观的培育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现阶段,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公共理论课为主,学生并不重视,也不能充分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主流意识形态渐行渐远。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影响,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思想上出现了迷茫和混淆,难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自我价值观。这种种现实说明,南疆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不可松懈,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价值观的培育,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二、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特殊意义
首先,培育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同志曾经明确指出:要“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景的重要力量”。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将近一半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是少数民族中文化水平较高、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未来各行各业的建设者,是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和中坚力量。加强高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助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有效指导实践,提升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是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需要。新疆高职院校意识形态领域、反渗透的斗争形势十分复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南疆地区的高职院校甚至出现了一些分裂组织、团伙,严重扰乱学生思想,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建设提供帮助,统领南疆地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同时,是创新南疆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比本科院校学生的要薄弱,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在不断更新,需要与时俱进的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创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和加强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还是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
三、三维视角下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
(一)丰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疆地区的特殊区情是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依据,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根据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总体要求,又要兼顾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引导学生学习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疆精神是有机整体,正视新疆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多种社会现实问题,树立忧患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所以在教育内容注重主导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汇聚多民族学生,各民族文化决定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但是南疆地区学生历来是国外敌对势力侵略、争夺的对象,因此将新疆从长远来看,加强南疆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根本上是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的和谐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要注重丰富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其中,让学生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校内外社会实践等,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育方式,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仍然以灌输式为主,这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并非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加上南疆地区高职院校的学生少数民族比较多,要兼顾到宗教、民族、社会经济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方式,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使学生产生从内化到外化的蜕变,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首先,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在各类课程课堂教学中都可适当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根据时展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汲取营养,使中华传统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其次,高职院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成立六十七年和新疆发展六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鼓舞,进而增强自信和认同。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的作用,引入新疆地区的人物典型案例,从人物事迹中折射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行为上起到引导的功用。特别是要加强预科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预科教育是我国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而在他们进入大学前开设的过渡性教育,在这一衔接阶段就对这些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在克服心理、语言、沟通等方面的障碍的同时,成长为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
(三)拓展教育渠道,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为丰富多样的方式,这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多元化渠道。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引导外,南疆地区高职院校还要以网络平台为载体,通过党团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教育途径,以实践活动为辅助,让学生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中,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题学习视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源,用中华文化和思想武装学生头脑,让学生受到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社会实践活动,将此作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开展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的服务、奉献意识;引导学生到企业一线实践工作的时机,将理论学习和积累在实际社会工作中践行;组织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红色洗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渠道。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主页、qq空间等,营造一种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南疆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作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场所之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拓展教育渠道,引导高职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高职院校生长、开花、结果,南疆地区高职院校才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新疆和谐稳定长久发展提供思想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
〔2〕李中波.浅谈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感的特点〔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3〕刘艳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1).
〔4〕陈晓晖,武一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析――以理工科高校为视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