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15:56: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煤炭工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打开称量瓶盖,放入已经恒温的干燥箱中,将干燥箱门关闭严实。根据烟煤和无烟煤划分干燥时间,烟煤干燥时间为1h,无烟煤则需要干燥1.5h[2]。(2)严格控制干燥时间,结束后,将称量瓶从鼓风干燥箱中取出,立即盖上瓶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一般为20min)并立即称量。(3)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质量减少不超过0.0010g或质量增加时,结束实验。水分小于2.00%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4)分析实验煤样的水分由以下公式计算:Mad=m1/m×100式中,Mad为一般分析试验煤样水分的质量分数,%;m1为煤样在干燥后失去的质量,g;m为称取的煤样质量。(5)水分测定的精密度要求如表1所示。根据实验数据,对照重复性限。如果超出既定范围,分析煤样必须重新实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有效性。
2煤炭中水分的重要性
(1)在煤质分析中,不同基准的煤质分析结果进行换算时,需要水分作为基础数据。工业分析中的灰分,通过实验得出的是空气干燥基,经过水分的换算,可以得到煤炭的干燥基。(2)根据实验测定的煤炭中水分的含量,可以粗略推断出水分与煤炭变质程度的关系。(3)煤的水分是煤炭交易过程中计价的一个辅助指标。在运输过程中,水分会增加煤炭的无效运输量。例如在锅炉燃烧中,水分高会影响稳定性和热传导;在炼焦工业中,水分高会降低焦炭产率。大量水分在煤炭加热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变成水蒸气而蒸发掉。所以煤质的水分越低越好。(4)一般在露天存放煤炭时,水分是引起氧化的主要原因,因为煤炭在没有密封的情况下,就会一直不停的吸收水分,影响煤炭质量,甚至会由于煤块冻结无法装车。因此在存放煤炭时,要避免潮湿,尽量选取相对干燥的空间,并保持良好的密封,以使煤炭尽可能少的吸收水分。(5)煤炭中水分对其加工利用、贸易等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在煤炭利用中首先碰到的就是煤炭破碎问题,水分高的煤炭就难以破碎。(6)煤炭中的水分对焦煤的影响和煤炭干燥的效果都是很明显的。煤炭中水分低便于焦炉各项操作指标稳定。
3影响水分产率测定的因素
将煤样进行筛分破碎,筛分方法的准确性会直接影响煤炭最终的实验结果,因此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筛分。在制备分析样品时,严格控制每一关,如干燥时间和制备过程。在实验开始前,将带有严密磨口盖的玻璃称量瓶清理干净,在鼓风干燥箱中预先干燥并准确称重。鼓风干燥箱温度的精确度、温度的高低控制以及是否可以保持恒温。分析天平的精密度。在烘样过程中,称量瓶的瓶盖是否打开,分析样品是否平均平摊在称量瓶中。根据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各项时间,如烘样时间、干燥器冷却时间和检查性干燥试验时间。根据国家标准要求的实验步骤,测定某一烟煤工业分析的水分。影响水分测定的各项因素下所产生的数据差异如表2所示。
4针对影响因素所提出的相应措施
(1)在制备分析煤样时,要严格控制煤样的干燥时间,确定干燥箱的恒温性,且干燥温度不得超过40℃,否则,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测定结果会比国家标准检测得偏低。(2)密封良好的分析试样在送到实验室后要立即测定,称量完样品要立刻密封良好。实验室要随时保持干燥,并严格控制室内温度和干湿度。(3)鼓风干燥箱必须箱体严密,带有自动控温装置,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4)测温元件要定期经有资格的计量部门校验。分析天平也要定期由专门机构进行校准。(5)使用空气干燥法测定煤中水分时,必须使用带鼓风的烘箱,以保持干燥箱内空气流动,使烘箱温度均匀。烟煤、无烟煤、褐煤等不同类别的煤炭干燥时间不一样,要严格掌握干燥时间。(6)将称量准确的分析煤样倒入称量瓶中,将样品平摊在称量瓶中,盖上瓶盖。如果分析煤样没有平摊在瓶底,在干燥过程中会造成分析煤样干燥不均匀,从而直接影响测定结果。(7)从干燥箱中取出带有分析煤样的称量瓶后,要立即盖上盖,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否则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测定结果不准确。(8)从干燥箱中取出已冷却并且干燥的称量瓶后,要立即在分析天平上称重。(9)进行检查性干燥试验,每次30min,直到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减少不超过0.001g或质量增加时为止。水分在2%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5结论
《内蒙古煤炭经济》从1983年3月创刊至今经历了由内部不定期发行到公开发行,由季刊到双月刊,由每册48页、96页到120页,由16开黑白封面到国际标准大16开彩色封面;刊载内容从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工贸制度、承包、全行业总承包、股份制、结构改革、产业化升级、拉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到无害化可持续发展,从科学构建煤炭工业体系到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实施大煤炭、大基地、大集团战略等等,见证了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创刊的1983年原煤产量为2486万吨,百万吨死亡率5•25;2008年原煤产量达4•57亿吨,百万吨死亡率0•055;2010年将达到6亿吨。《内蒙古煤炭经济》杂志本身的发展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自治区煤炭工业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同时,他也是内蒙古煤炭工业30年来发展的缩影。
二、《内蒙古煤炭经济》是自治区煤炭企业文化的载体
煤炭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文化这一新型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最初形成于日本,后来在美国发展完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对于企业文化问题的研究,我国才刚刚起步,有关企业文化的定义及内容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再加上研究人员的学术领域及知识结构的不同,也导致了对企业文化的不同理解。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也就是说企业信奉和倡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行的价值理念,就是企业文化。煤炭企业文化就是煤炭职工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群体意识,在内容上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宗旨、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生活方式等。煤炭企业文化是煤炭企业先进理念的代表,也是其发展强大的动力和方向,它是煤炭企业融入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标志。总结近几年来各煤炭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先进理念,至少有以下十几种:培养职工对企业的忠诚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科学发展观理念、团队精神理念、核心价值观理念、快速应变理念、敬业进取理念、能动性创新理念、安全生产理念、效益型增长模式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谐社会理念等等。26年来,本刊所展现的各煤炭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职工队伍素质、企业在市场上的形象以及煤炭企业文化理念等等,无不说明了《内蒙古煤炭经济》是打造自治区煤炭企业文化的载体。
三、《内蒙古煤炭经济》是受众展现自己的平台和舆论阵地
《内蒙古煤炭经济》自创刊至今(2009年1月)共计出版了134期,政府和煤炭行业各级领导通过本刊的有关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重要讲话和具体部署、煤炭企事业单位广大职工在本刊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和专业理论性文章共计4560余篇,约1787.7万字。其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和专业理论性文章约800篇,内蒙古煤炭企事业发表的文章2000多篇。因此说《内蒙古煤炭经济》是受众的特别是自治区煤炭行业受众的一块理论阵地,是宣传煤炭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扩大影响,提高受众特别是煤炭企事业单位知名度的园地;《内蒙古煤炭经济》不断展示煤炭企事业的创新成果,介绍先进人物事迹、论述不同学术观点,它是展示广大受众的平台,也是自治区煤炭工业的舆论阵地。
四、《内蒙古煤炭经济》是煤炭行业最新的“知识库”,也是开启煤炭工业面向未来理性的“思考之窗”
《内蒙古煤炭经济》站在时代前沿,拓展思路,导入新观念、新视角,开阔眼界,它所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如行业结构改革、用工制度改革、股份制、发展非煤经济、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清洁能源和无害开采等等论文都是抢在实践之前或与实践同步的。《内蒙古煤炭经济》坚持树立新的发展观、资源观、优势观、规划观,求新、创新,努力营造自治区煤炭工业的未来,也可以说它是我们煤炭行业引领时代的导航者;它是内蒙古煤炭行业文明的标志、水平的标志、形象的标志,也是资格地位的标志;它是自治区煤炭行业的光环,也是自治区煤炭企事业单位的光环。
论文摘要:煤炭企业发展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不能以栖牲环境、资源、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应充分利用市场有利因素推动煤炭市场的发展,以强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转变营梢理念来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无情的,要在市场的大浪中找市场,寻找自己的生存、创新之路。企业离不开市场,市场更需要企业参加竞争。只有强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转变营销理念,企业才有出路。
1煤炭经济发展
辽宁是我国的能源大省,也是我国主要煤炭生产基地,煤炭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分布广、储量丰富、品种齐全、煤质优良等特点,已经成为全省的主导产业。多年来煤炭工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能源物质基础。煤炭工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目前存在着困难:煤炭主业核心竞争力差,煤矿企业人员多、包袱重、效率不高,产业集中度低,整体利益流失严重;生态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制约着煤炭工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煤矿安全状况尚未根本好转,煤矿安全生产仍没有把握;煤矿生产生活条件差,职工收人低,人才流失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调整产业结构之路,不断发展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实施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战略和大集团战略。煤炭要发展,首先要立足国家能源安全,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煤炭持续产业,推动煤炭工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
2影响煤炭市场的因素
2.1煤炭总量依然明显过剩
煤炭产量的过剩,主要表现在资源供给过剩。一方面,小煤矿产量的控制出现漏洞,特别是重点调出地区小煤矿的煤炭,对本地区国有重点煤矿形成挤出效应,迫使重点煤矿向周围市场寻求突围和扩散,挤占其子臼也区市场,进而把进口煤挤出国内市场,另外一部分优质资源寻求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一部分国有重点煤矿收购地方煤炭进行销售。正是这种收购行为,导致当地小煤矿生产的煤炭有了销路和市场,也正是这种行为部分助长了小煤矿的泛滥。控制资源,加强资源管理,从源头抓起是上策,人为被动疏导市场为下策。要从生存战略考虑,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利益。
2.2煤炭营销存在体制缺陷
煤炭企业要想抵御市场波动必须发展规模经营。从煤炭企业营销分析,现行体制在市场供大于求情况下难以发挥正常作用,行业管理协调力量相对薄弱,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严重滞后。
2.3规模打张意愿比较强烈
具有资源优势的煤炭企业规模扩张意愿比较强烈,新的扩张结果只能导致新一轮重复建设,引发市场供大于求,不利于对煤炭资源的保护,目前应该注重提高和挖掘现有生产潜力。
3煤炭消费市场的发展
在最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煤炭消费增长总体上与宏观经济的波动保持一致。在1978年一1997年这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由于轻工业的能耗较低,使得煤炭消费增长在波动幅度上低于GDP的增长。2000年后,我国重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在重工业的带动下,煤炭消费量央主增长,煤炭消费增长高于宏观经济的波动幅度。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煤炭市场呈现出价格大幅上涨,且上涨幅度高于往年的特征。国际煤炭价格大幅走高,拉动我国煤炭价格走向国际煤炭价格。
2008年四季度煤炭市场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面对煤炭市场快速下滑、需求疲软的严峻态势,煤炭销售企业提出以需定产、以需定运保市场。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内需的措施,将扭转目前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行业增速央吏下滑的趋势,使煤炭产业链下游行业保持平稳的增长,使煤炭行业也保持平稳增长。
4组建大集团强化实力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大多是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从战略上考虑,必须按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以具有资源、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为核心,以资本、资源、产品为主要联结纽带,以母子公司体制为基本结构,加速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内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在资本运营、技术开发、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我国煤炭生产和销售市场的主要控制力量,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骨干。
5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
世界各地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技术和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这就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自己,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高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首先,稳住国内市场;二是积极扩大产品出口;三是加大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市场开拓力度,将商品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进行;四是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五是积极与跨国公司合作;六是探索境外投资。
6强化营销战略
论文关键词:煤炭;进出口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是一次性能源的主体。我国煤炭资源的可靠性、供给的稳定性以及与石油相比价格的优势,决定了煤炭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突出作用。煤炭经济运行形势的好坏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1 中国煤炭资源状况
中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内蒙古、贵州、安徽和陕西5省、区煤炭储量分别合计约占全国煤炭总储量的75%。而中国人均煤炭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5%,但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消费为主。从能源消费需求看,煤炭需求量大,而且需求稳定。
2 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
近几年,世界煤炭生产、消费和贸易呈增长态势,发电用煤需求也急剧增长,煤炭生产的国际化和海运成本的下降,也加速了煤炭国际贸易的发展。
近二十年里中国煤炭进出口贸易有显著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0年,中国煤炭贸易以出口为主。煤炭进口量仅为出口量的4%左右。从2002年开始,中国煤炭进口量快速增长,年进口量超过1000万吨。2005年煤炭进口量增长至出口量的3%,2007年煤炭进出口量已经接近持平。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累计进口煤1.26亿吨,比上年增长211.9%;出口煤2240万吨,下降50.7%;全年净进口1.03亿吨。中国第一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煤炭对外依存度约3%。
3 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原因
作为世界上产量最大,煤炭品种齐全的第一产煤大国,为什么还要进口煤炭呢?经笔者查阅资料分析,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南方经济发展促进需求
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大了对电力的需求,动力煤的需求直线上升。这些地方的发电厂之所以不用国内煤炭,而从国外进口。最重要的因素是运输问题。北煤南运比从国外进口还要贵。一个火车专列只能运几千吨煤,而一艘万吨货轮少则两万吨,多则十万吨,运输成本比国内火车还便宜。
3.2 国际市场煤价低迷,促进进口煤炭成倍增加
进口煤炭比国内煤炭价格有竞争力。加入WTO后,我国对国外煤炭的市场准入更加宽松。进口成本的减少.再加上进口煤炭质量的稳定性更有保障,于是沿海一些发电厂的目光自然转向了国外市场,从而使国内煤炭企业面临着进口煤炭的激烈竞争。
3.3 地方干预影响巨大,不能形成全国统一性的煤炭市场
我国的煤炭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然而分布却很不均匀,主要产区集中在中西部省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炭资源普遍较为贫乏。在这种资源背景下,我国煤炭经常需要跨地区销售,调剂不同地区的余缺。由于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地政府为了保证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纷纷采取地方封锁的手段争夺煤炭资源,限制本地煤炭的外运。
3.4 煤炭运输效率不高,铁路运输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首先,我国铁路系统建设还不能满足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需要。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趋于饱和,亟需建设更多的铁路。但另一方面,我国铁路系统的运输效率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煤炭的顺畅流通。我国的铁路系统长期处于国家计划的控制之下,运力主要由国家统一分配,而国家计划和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是有较大差距的。煤炭供求的运输环节与其它环节出现了脱节现象,致使买卖双方不能自由选择铁路运输时间和运量。
4 煤炭进出口变化对煤炭产业的影响
煤炭的进口量相比中国总的煤炭消耗量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要用国际煤炭较大范围地代替国内煤炭是完全不可能的,进口煤炭只适用于沿海极少数地区,在全国整个消费总量中,进口煤炭根本行不成气候。
4.1 和我国煤炭产销量相比,我国可从国际市场采购的煤炭数量微不足道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即使国内电力企业全部在澳洲、印尼、越南等国家订购煤炭也只不过是少数,不会对内地煤炭供求产生很大影响。从数量上考虑,就是国际市场的电煤全部供应中国,也不足中国消耗量的一半,中国的电力企业离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将不可能生存,无论怎样说,国内电力企业是离不开国内煤炭市场而生存的,不能也不敢撇开国内煤炭市场供应燃料的。
4.2 国内煤炭价格仍然明显低于国际煤炭价格
虽然,进口煤炭产品到达南方沿海地区煤炭价格有可能和国内煤价持平、甚至低于国内煤炭价格,但是,作为占国内面积95%以上的广大区域的电煤价格要不同程度地远低于国际煤炭价格。
必须承认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煤炭产地和消费地严重分离,铁路运价不断提高,造成我国南方海南岛、广西、广东、福建四个省区的极少数沿海地区的进口煤炭价格和国内运进的煤炭价格相当,甚至低于国内煤炭价格。但是,毕竟这样的地区范围狭小,消耗量在全国煤炭的消耗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会超过3%。
4.3 煤炭净进口促煤炭产业结构优化
近几年随着以电力、冶金等为代表的高耗能重工业的飞速发展,煤炭行业产能屡创新高的同时,我国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让人心惊。煤炭的过度开采也带来了很严重的环境问题。
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已成为煤炭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做大企业的一条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煤炭净进口”局面的出现是推动煤炭企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当其时。
5 煤炭市场变化未来趋势
5.1 煤炭供求将基本平衡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要求,严重产能过剩的情况将不可能发生,煤炭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将是2010年煤炭市场的主旋律。
5.2 煤炭价格将稳中有升
随着资源整合的不断深入,煤炭产品本身的生产成本将有可能继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煤炭企业的整合,国有高成本煤炭企业生产的煤炭产品在煤炭产品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将不断增大,煤炭产品整体价格的攀升将不可避免。另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复苏,国际上对煤炭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这对国内煤炭价格的不断攀升将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转贴于
5.3 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2009年,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煤炭产运需衔接工作,完善煤炭交易的市场化机制,推动了我国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5.4 煤炭进口将继续增加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整合的日趋深化,国有煤炭企业对国内煤炭市场的控制能力不断增强,高成本煤炭的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煤炭企业在国际煤炭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将可能下降。国内煤炭企业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煤炭市场份额将可能继续下降,国际煤炭企业大举进入我国煤炭市场的规模将继续扩大。
6 应对中国煤炭进出口变化的具体对策
针对目前中国煤炭进出口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应采取以下具体对策。
6.1 灵活执行国家煤炭进出口的各项政策规定
因为目前中国国内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确需要大量充足的能源供应,在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还不能担当重要角色之时限制煤炭出口增加进口,是保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煤炭又是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能源资源,因此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煤炭进出口的各项政策规定。
6.2 更好地利用国外的煤炭资源
目前,中国煤炭工业正在走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组建大型煤炭基地,组建综合能力强的大的煤炭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在“走出去战略”上获得突破,开始在海外进行煤炭开采。这样不仅可以利用世界上可以利用的资源为人类服务,同时,若在国外开发的煤矿达到相当数量和规模,也可在关键时刻解中国国内能源急需之困。
6.3 坚持节能降耗和提高商品煤质量不动摇
煤炭行业不仅为社会生产能源、供应能源,同时也是耗能大户。煤矿有为数众多的采煤机械、加工设备,每年的电耗相当惊人。如果在源头上运用先进的采煤方法,提高煤炭回收率,采用先进的煤炭洗选技术提高商品煤的产率、降低煤炭加工原材料的消耗等,都可取得节能效益,并可在建设节能型矿区方面做出贡献。
6.4 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中国煤炭出口锐减的大趋势下,煤炭出口企业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建立循环经济,延伸产业链,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无论是煤变电还是煤变油,在这样循环发展中,煤炭即提供了洁净能源,又保护了矿区环境,同时,通过矿区循环经济的建设中可以催生新产业。这样,即使煤炭再度过剩那一天会来到也不可怕,因为煤炭产业链已得到延伸,煤炭资源可就地转化,不仅减轻了运输压力,还改变了煤炭行业只销售煤炭初产品的单一产品模式。
6.5 加快铁路运输建设
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要进口煤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北煤南运,西煤东运的距离远、运输环节过多,而导致的煤价过高。近年来我国运煤铁路新线的建设存在明显不足制约着煤炭铁路运输量。因此政府在煤炭铁路运输方面应加大投入,以解决煤炭运输的瓶颈制约问题。另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强硬的政策措施,梳理煤炭运输环节,减少不必要环节。
6.6 建立煤炭国家战略储备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煤炭消费国,今后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煤炭的需求总体上还呈增长趋势。而国际煤炭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在国际煤价过高之时大量进口就会危及国家能源安全。因此不能无限制地进口煤炭,要建立起中国自己的煤炭战略储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煤田的地质勘探力度,进一步提高煤炭开采准入门槛,限制小煤矿的滥采乱挖,保护珍贵的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应在全社会范围内,纠正煤炭库存方面不正确的观念,使煤炭的社会库存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出现“煤荒”后对进口煤炭的过分依赖。
【关键词】采矿工程 专业课程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k110101)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22-01
《采矿新技术》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采矿工程领域较新的理论与知识,并站在矿产资源开发的科学技术前沿,了解采矿专业一些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发展趋势,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们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的科研工作或进一步深造的目标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1]。该课程要求先修课程《采矿学》、《爆破工程》、《井巷工程和提升运输》和《岩土工程概论》,教学方式采取“讲座式”的教学方式,即每个讲次的教学内容均采取讲授一个相关专题的形式。每个专题相对独立,综合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矿产资源的科学技术。学生考试的方式,为开卷考查,由任课老师命出一组题目,学生自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并上台演讲,培养学生具备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演讲表达能力。本文根据煤炭院校采矿工程专业近几年采矿新技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影响采矿工程专业《采矿新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1. 采矿新技术在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在思想上对采矿新技术这门课程的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采矿新技术在大纲中是作为选修课要求的,这使得学生在思想认识上错误的认为,采矿新技术的重要性比不了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在上课、自习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大幅度降低。②学生考试的方式为开卷考查,有任课老师命出一组题目,学生自由选题,撰写专题论文并上台演讲。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采矿新技术的目的与作用,认为这门课程随便对付一下就行,做的好坏都能通过考试,从而忽略了自己对知识的需求。③采矿新技术一般安排在大四上学期,毕业生求职择业和研究生准备笔试等工作陆续开展,还有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部分学生不能安心上课。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教学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采矿新技术》作为一门前沿性课程,教师的角色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他更应该是时刻关注行业发展的业内人士,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目前,高校教师基本上都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大量的科研任务,对于课程的时间和精力难于保证,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没能起到监管的作用且多数矿业院校承担采矿新技术指导队伍的主体主要是青年教师,而大部分的青年教师基本上对采矿方面的新技术、新设备接触不多,且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此外,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能力与经验欠缺,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水平降低。
2. 采矿新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
该课程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课基础,还要求时刻关注煤矿新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通过共同参与科研课题,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可以实现教师的知识更新与知识补充。加强授课老师的思想建设并制定具体的惩罚措施,提高授课老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能因为就业考研等工作就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一定要担负起相应的监管作用。采用灵活的上课方式提高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插播相关的PPT、视频等,亦可结合科研项目进行讲授。在课堂之外,对采矿新技术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采用指导其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或者协助老师从事科研项目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在这部分学生中实现采矿新技术强迫性课程学习向独立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有助于在部分学生中间形成浓厚的采矿新技术学习研究氛围,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相应改革考试制度,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可适当采取一定程度的闭卷考试,不仅仅要求学生了解新的技术设备,更应该对新技术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参考文献:
[1]刘过兵.采矿新技术[M]. 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3-5
[关键词]选煤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D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030-01
选煤主要是指利用人工与机械的方式将煤中的非煤物质去除,然后按照实际需求将煤分成不同的规格与质量的过程。选煤是洁净煤技术的源头,同时也是煤炭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促进煤炭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利用选煤的环节可以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减少资源浪费以及对环境带来的污染。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选煤技术的利用正符合这一发展要求,是现阶段我国切实减少废弃物排放的一项重要技术。
1 我国选煤技术现状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与研究,目前我国选煤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基本上掌握了世界先进的选煤方法,并自行研发出了一系列先进的设备,可以对不同厂型需要进行满足。目前我国研发并制造的X系列跳汰机已经正式投入生产与使用当中[1],同时还研制出了精煤压滤机、加压过滤机等先进设备。此外,省水型选煤法和干法选煤法也在大力以研发和完善之中。
1.1 跳汰选煤技术
今年来随着我国煤炭工业的不断发展,选煤技术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跳汰选煤技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到发展的,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成为目前我国比较常用的选煤技术。
通常来说,在跳汰选煤技术使用的过程中会采用数控盖板式风阀,而不会采用以往的滑阀,这主要是因为数控盖板式风阀的总体结构比较简单,同时开关速度也更快,同时还具有省力省电等优势,可以使成本得到极大的节约。目前我国研制的多室共用风阀技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以使跳汰机的同步性得到有效增强,从整体上来看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跳汰的分层效果。现阶段我国经常会使用这种跳汰选煤技术,这种技术的使用不仅克服了以前技术欠缺的功能,同时在技术利用上也更加完善。
1.2 重介质选煤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重介选煤技术在我国煤炭工业生产中的利用率越来越大。从整体上来看,重介选煤设备主要由重介质分选机和重介质旋流器组成,其中重介质分选机具有非常高的分选精度,与旋流器相比其分选精度要高很多。目前重介质技术在自动化控制、煤质适应性、分选精度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鉴于此,以重介质旋流器为主的主选设备――重介质选煤技术,目前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使用。经过长时期的发展,重介质选煤技术在我国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 选煤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2.1 我国选煤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选煤工业正朝着选煤厂大型化、工艺流程差异化以及生产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成为选煤工业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装备可靠性、大型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成为选煤技术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方向。
面对特大型选煤厂通常会采用块末煤分级入选的特点,对基于全厂最大精煤产率的原则,对各环节工艺参数匹配、过程参数自动测控技术等管理技术进行使用[2]。对千万吨级的选煤厂分选系统块煤分选系统进行开发和研究,进而使自动化选煤技术的先进性得到提高,同时对毛煤井下排矸特殊工艺与装备进行研究,进而使占地空间得到节省,进一步减少无效运输,对环境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2.2 近期我国选煤技术的研究重点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选煤技术的研究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对设备大型化进行研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设备大型化设计方法上;其次,促进效率最大化、分选系统单元化的实现,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千万吨级选煤厂单元细化工艺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分析上;第三,针对控制的自动化进行分析,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机电一体化以及智能化关键设备的开发上;第四,在选煤技术应侧重对大型装备可靠性的研究与分析,对设计方法、制造工艺以及材料选择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第五,促进褐煤质量的进一步提高,重点对大型干选、褐煤成型提质、干燥等一系列技术进行研究与开发;第六,注意稀缺煤种的高效分选,对中煤深度解离等技术进行重点研究;第七,在毛煤井下排矸研究中对适合于井下环境中的排矸设备及分选工艺进行重点开发。
3 关于选煤技术研究的建议
从目前我国能源资源环境来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在开发利用煤炭的过程中,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不管是从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上来看,还是从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来看,煤炭开采都是主要影响因素,但是煤炭又是我国不能缺少的重要消费能源,环境与效率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经济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洁净煤技术进行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然选择[3]。
从上述分析和研究中可以看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洁净煤技术上,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探讨:首先,应该加大对选煤技术科技开发的投入,因为选煤技术是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源头性技术,促进我国选煤技术水平的有效提升,这样才可以更好的为洁净煤技术的顺利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对动力用洗精煤政策进行相应的制定,引导并鼓励电力系统积极采用低硫、低灰等洗精煤技术进行利用,在此基础上改变目前燃煤污染大气的现状;第三,还要加大对选煤设备相关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我国选煤设备安全性与可靠性的提高;第四,引导使用国产选煤设备,在各方面因素允许的条件下,从技术标准、市场准入等方面对相关政策进行制定[4];第五,对选煤工程技术中心进行建设,通过技术中心的建设对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尽最大努力促进技术转化成果的实现。
结语
综上所述,煤炭是我国最常用的一种能源,煤炭资源在我国非常丰富,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种能源,同时煤炭工业的发展也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选煤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一种技术性途径。近年来随着选煤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选煤厂也在不断发展之中。面对选煤装备的现状,我们应该大力展开自主创新,对高效的技术装备进行研发,促进综合效益的提高。我国选煤产业目前正处于重要的发展时期,煤炭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煤炭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选煤厂一定要尽快实现煤炭的高效分选,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促进煤炭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梁金钢,赵环帅,何建新.国内外选煤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J].选煤技术,2010,1(1):60-64+76.
[关键词]技术管理;本质安全;安全业绩;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TN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258-02
1 矿井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管理是煤矿安全管理重要一项活动,安全管理要从技术管理着手,技术管理已经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活动主要包括:以采、掘、通风、运输为中心开展质量标准化建设,技术管理就是对各项活动从技术管理的角度进行协调[1-2],也需要对与它们有关的技术开发和创新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分析和决策[3]。
本文主要通过提升技术(Technology)和安全管理(Management)两方面着手促进技术管理,消除事故隐患,技术的提升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规划控制、信息技术运用;管理(M)的提升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新技术的引进、合理配置。
以严密、可靠和合理的技术,促进煤矿安全管理程度的提升;同时以严格、高效和具体的管理,促进煤矿技术力量的加强。以技术和管理双把锁的共同促进,提高煤矿的安全化程度。
2 技术管理各指标重要度排序
安全绩效[4]是安全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人员伤亡与设备损坏是事故后果的直接体现,选择千人伤亡率的倒数和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作为评价安全绩效的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它们的权重,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安全绩效。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第i年的安全绩效;――指标1(千人伤亡率的倒数)的权重;――第i年指标1(千人伤亡率的倒数)的数值;――指标2(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的权重;――第i年指标2(设备损失台数的倒数)的数值。
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1和指标2的权重分别为:=0.9,=0.1。
以珙县某矿为例计算其指标重要度。根据珙县某矿2013~2016年的实际情况,由上式计算各年的安全绩效,进而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珙县某矿2013~2016年技术管理中各指标的数据统计如表1和表2所示。根据表所示数据以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技术管理和安全绩效进行灰色关联分析。
(1)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以最近三年(2013~2016)的安全绩效作为参考数列,则=(0.205,0.235,0.216),
以最近三年(2013~2016)的:设备维护更新费用(万元)、安全(技术)管理人数、新技术引进应用数目、工程预备费、优化系统数目、安全培训数目作为比较序列,,,,,。则:
=(284,290,3350);=(52,52,54);=(3,4,6);=(673,650,840);=(3,5,3);=(156,160,180)。
(2)数据预处理
由下式对表2统计的数据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后的数据见表3所示
(3)计算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差值
数据矩阵预处理后,根据差值公式如下计算:,i=1,2,……,6;j=1,2,……
由此公式可以得到差值矩阵,如表4所示,进而得到关联系权中两级最大差值和两级最小差值。
(4)计算关联系数
由差值矩阵和两级最大差和两级最小差公式如下可知,max=1.693,min=0.0010
,i=1,2,……,j=1,2,……
由此,可根据关联系数公式如下计算出关联系数矩阵,如表5所示:
(5)计算关联度
=
由上式及关联系数矩阵可求得:=0.855,=0.750,=0.785,=0.676,=0.700,=0.723,由以上求出的关联度可知,X1>X3>X2>X6>X5>X4,即技术管理中各个指标对安全绩效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设备维护更新费用、新技术引进应用数目、安全(技术)管理人数、安全培训数目、优化系统数目、工程预备费。
3 结论
在矿井的技术管理过程当中,首先注重设备的更新的维护,这是技术管理的重中之重;其次要大力引进矿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由其是安全管理人才的引进;安全管理人数的增加可以使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具体,各司其职,守则高效;安全培训数目的增加,可以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得到加强,同时可增强整个矿区的安全文化建设;优化系统可是使管理更加高效,减少井下工作人员人数,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另外工程预备费的设置关系到矿区的突发事故应急应对能力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宝山.努力建设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J].煤炭工业,2005,(6):9~14
[2] 刘铁民等.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5
[3] 黄敬前.对技术进步贡献率精度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1996,(3):51~53
[4] 肖新平.灰色系统模型方法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2
作者简介:
1. 张小军,男,重庆铜梁人,采矿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矿井灾害预测、治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