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0 06:38: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直接投资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国外的实证研究
1.1日本制造业在美国的投资
KeithHead,JonhRies,和DeborahSwenson(1995)等美国学者对日资制造业在美国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东道国制造业活动在当地产业集聚的影响。(2)已有的日本投资对新投资的影响。(3)产业集群对日本投资的影响,指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产生的向心力。(4)地区边界附近同产业的企业活动对日本投资的影响。
他们建立模型,根据Mcfadden1974年证明的条件logit模型,用极大似然法计算厂商选择地区的概率。以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同一产业(以相同四位SIC产业为划分标准)的对美投资为例,研究了以上四个因素影响日本企业在美国各洲投资地点的选择的重要性。研究结果表明:集聚效应在外资区位选择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一个州的产业集聚度增加10%,未来被日资制造业选择的可能性增加5—7%。
1.2外资在葡萄牙的区位选择
PauloGuimaraes,OctavioFigueiredo,和DouglasWoodward(2000)等学者对国际直接投资在葡萄牙的区位选择进行了研究。他们把影响外资在葡萄牙区位分布的因素归结为经济集聚,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本成本等。他们利用1985年3月到1992年3月间各地区新建的758个外资企业的数据,建立条件logit模型分析各个因素对外资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在模型中他们不仅分析了所有制造业集聚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还着重分析了本地工业集聚、外资工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外资区位选择的影响;劳动力成本用劳动力素质状况和技能水平代替名义工资率衡量,具体又分为初等文化程度、高等文化程度两类;考虑到人口密度、城市化、土地成本三者的关系,土地成本用人口密度来代替;由于波尔图和里斯本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和交通中心,因此将与波尔图和里斯本两大港口的距离纳入该模型中来。因为影响资本成本的税收均是国家层次,因此资本成本与外资在葡萄牙内各地区的外资区位选择无关,不计入模型中。
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对外商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作用最大的是经济集聚,其次是运输成本,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的作用不明显。
2产业集聚影响我国国际直接投资分布的实证研究
2.1研究方法和变量选取
为了便于清楚地比较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各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以我国大陆除青海省和自治区以外的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为样本,建立回归模型,根据估计系数进行验证与比较。为了消除各指标间可能存在的共线性问题,采用逐步回归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最后所得到的是“最优”的回归变量。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0.0。
决定投资分布的因素很多,但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并采取相应变量:(1)基础设施条件。交通的便利是基础设施完善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以交通网密度(JT)为代表来考察。(2)优惠政策。本文对Demurger等(2002)的研究成果进行扩展,给出了各省市区的优惠政策指数(POLICY)。(3)消费水平(CON)。(4)开放度。本文用各地区的外贸依存度(OPEN)来度量开放程度。为了保证数据的平稳性,我们采用近三年的平均值。(5)企业集聚状况。用地区工业企业数(QY)来反映。(6)服务体系。用第三产业占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DS)来替代。另外选择分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FDI)这一变量。为了消除个别年份的波动,采用近三年各省市吸引FDI的平均值。
以上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为了消除以上变量量纲不一致性的影响,对所有数据都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能为外商的生产和交易提供极大的便利,外商可以集中资源进行生产和研发活动。
2.2模型设计与计算结果
根据上面的分析,设定计量方程如下:
其中,“+”表示为正向影响,ε为估计残差。由于可能存在异方差问题,因此检验中要对估计残差进行异方差检验。下面是用逐步回归法估计的方程:
上式括号内表示参数的显著性系数(t值)。通过方差比和VIF检验,没有发现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异方差检验也拒绝有异方差的假设,调整可决系数达到了0.842,说明设定的方程具有很好的拟合度。
从方程中各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地区工业企业数、地区优惠政策、地区对外开放度和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等都对外资的流入有着重要作用,而基础设施条件和消费水平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则不显著。地区工业企业数、地区优惠政策和地区对外开放度三者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具有正的估计系数,而反映社会服务体系的第三产业在地区中的比重的估计系数却为负。从估计方程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工业企业数每增加10%,该地区便将增加4.2%的国际直接投资;优惠政策指数每提高10%,国际直接投资就会增加2.2%;开放程度每扩大10%,就会增加6%的国际直接投资。由此可以认为,地区对外开放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大于地区工业企业数,地区工业企业数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程度又大于地区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的影响。这就说明,曾经在引进外资中起重要作用的优惠政策已经退居次要地位,外商现在更为看重的是一个地区的总体开放程度和地区产业关联。
3启示与建议
3.1亟待调整引资政策
从前述回归方程中可以看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地区开放度的影响大于地区企业数,地区企业数的影响又大于优惠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实践也证实优惠政策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降低了。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各地方政府纷纷想方设法提供种种优惠强化本地对外资的吸引力,其结果则是导致吸引外资的优惠效果被抵消。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今后我国需要调整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政策,不能单纯靠以减免税负为主的优惠政策,而应注重提高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和产业关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集聚以吸引外资。
虽然产业集聚一般都是自发形成的,但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的形成中可以发挥较大作用。对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在形成产业集聚的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是包括交易费用的下降、专业化分工以及产业经济外部性的加强。因此,政府可以通过降低产业交易费用、引导专业化分工、提升产业经济外部性等非直接干预措施,培育产业集聚形成的环境与利益机制,以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3.2对东部地区引资的建议
相对于中西部地区面言,东部地区开放程度较高,并且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今后东部地区进一步吸引外资时除应继续对外开放外,还应提高产业的集聚程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对正在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促进产业集聚的形成。(2)在产业集聚区,利用企业的示范与竞争效应,一方面增加本区的相关产业,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创新力度,使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3)正确处理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建立各种类型企业密切合作与分工完善的网络体系,引导集体效率的形成,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力。(4)发挥政府职能,完善产业集聚区功能。包括整合区内外的科技资源,增强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提升产业信息平台,实现本地企业与国内外市场的联接;建立职能综合,精简高效的管理体制,提高企业服务效率。
3.3对中西部地区引资的建议
我国国际直接投资最少的10个省市均位于中西部,而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10个省市中除湖北省位于中部地区外,其他9个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区。中西部与东部产生巨大差异的原因固然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政策的优惠程度有关,但中西部地区较弱的产业关联也应该说是不利于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企业数来看,2002年西部地区的企业平均数为2002.52家,中部地区企业平均数为4112.97家,而东部地区的平均企业数为12051家,约为西部平均值的6.02倍,中部平均值的2.93倍。从中可以看出,中西部在产业关联和产业集聚方面远远逊于东部地区。
鉴于目前优惠政策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已退居到次要地位,中西部地区由于区位方面的劣势,在对外开放程度上不抵沿海地区,今后可以通过增强地区产业关联从而增强集聚力的办法来吸引外资。其具体做法是:(1)确定地区比较优势和主导产业,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鼓励比较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并围绕这些产业建设有效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措施,形成某一行业的关联企业群,从而吸引相关联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进入。(2)结合自身情况,有意识地通过政策的倾向,尽可能将同产业的国际直接投资引入同一地区,形成外资产业集聚;或引进外资龙头企业,进而吸引其下游配套企业,从而逐步增强集聚效应。之后再通过现有外资的集聚,吸引更多相关联的外资进入。(3)建立与完善服务体系,降低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帮助外商克服远距离经营和不熟悉东道国经营环境所产生的困难。这些服务体系可以包括融资服务体系、人才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物流仓储服务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等。上述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促进服务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KeithHead,JohnRies,DeborahSwenson.Agglomerationbenefitsandlocationchoice:EvidencefromJapanesemanufacturinginvestments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5,38:223-247.
一、FDI技术溢出效应理论
技术溢出,是指由于广义FDI资本内含的人力资本、研发投入等要素通过各种渠道导致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当地生产率增长,进而对东道国长期增长做出贡献,而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得全部收益的情形。FDI流入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一部分源于FDI的技术外溢效应。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同时包括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软技术扩散和以研发投入为载体的硬技术扩散。
许多学者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1966年,弗农在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Raymond Vernon)。所谓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在市场的销售过程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指产品的自然属性失效问题。该理论认为,一种产品具有诞生、发展、衰退的生命周期。它从动态的角度,探讨了一种产品在它的生命周期中,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比较优势从一种类型的国家转向另一种类型的国家。也就是说在:FDI的过程中,通常技术较发达的一方把产品技术传递给不发达的一方,而不发达的一方即可借此机会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相关技能。另外,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The Theory of Localized Technological Change,Lall Sanjaya,1983)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旨在探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技术地方化理论的核心命题是,对成熟技术或生产工艺的应用和改进,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特定优势,进而实施对外投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对成熟技术的改进而形成其特有的竞争优势。
对影响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问题,也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1994年,Blomstrom和Wolff通过对101个国家的比较分析,发现FDI的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中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在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却没有发现能够证明这种溢出效应存在的证据。因此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多发生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较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中。赵伟、汪全力在2006年通过对Coe-Helpman模型的修正和扩展表明,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国内研发、贸易伙伴国溢出的研发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并通过对模型的计量发现,在不考虑人力资本的情况下,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只有很小的作用,而在考虑人力资本作为技术吸收能力的情况下,FDI技术溢出与人力资本的结合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非常显着的促进作用。
二、FDI在华技术外溢效应分析
在我国,FDI在通过影响中国人力资本来实现软技术的溢出效应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在通过影响本国研发资本投入来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方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FDI在我国所引发的技术溢出效应突出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FDI多采用成熟的标准化技术,东道国可通过模仿和应用成熟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成果直接获得技术外溢效应。如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还可获得更大的技术外溢效应
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FDI流入我国时,进入产品的生产技术等均已成熟。当产品通过FDI形式进入的时候,便会发生非自愿的技术传递和扩散,我国便可从中享用此种产品FDI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这就使通过模仿和应用成熟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成果而直接获得技术溢出效应成为可能;另外,从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国内企业在直接模仿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消化、吸收并且加以改造创新,就可以形成自身的新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在此情况下,FDI在华的技术溢出效应将会发挥新一轮的作用。例如:战后日本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建立在欧美先进技术基础上的。但日本企业并不是将这些技术一般性地应用到生产中去,而是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在技术成果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借鉴。
2.FDI在华的技术溢出效应体现在外商进入所带来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以及一些研发中心的建设
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大都具有一定规模和经验,因而在管理和企业文化上几乎都有一套独特且有效的方法。在FDI的进入过程中,中国企业不只开了眼界,更在与外商合作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和理念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种方式的溢出效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纯技术的溢出效应,中国企业由此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这对国内产业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在华投资商已经或即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更多的国人可以参予研发过程,这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显着的促进作用。如:目前美国通用公司在华的投资额度已达15.2亿美元,堪称时下中国最大的中美合资项目。该公司在1997年启动了合资技术公司--泛亚中心,由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各出资50%兴建。在这10年里,我国汽车工业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实惠,而且得到了更多的技术和经验,其中包括市场分析、决策投资、法规标准、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隐形收益”。这种“隐形收益”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泛亚已经成长为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助推器。
3.在华的FDI创造了就业机会并培养了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
截止2005年,外资企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已达2000多万,缓解了我国就业的压力,起到了稳定社会的重要作用。除此之外,近年来,在华的FDI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岗位。在此过程中,我国也迅速成长了一批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另外,国际范围的人才交叉流动还会使知识、理念、管理方法和技术外溢到中国的其他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技术扩散的一个重要源泉。在华直接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使我国劳动力大军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外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又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人才,这一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4.在华:FDI通过增大外部竞争压力刺激国内企业参与竞争,达到技术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在中国出现后,由于其规模效益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种种压力,迫使我国企业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加大自主技术创新力度,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作用,力求实现自身的最大效用;另外,在此形势下,许多中小企业还自发地形成联盟和产业集群,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参与竞争来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的电器行业就是在此种方式下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为我国的出口创汇做出了重大贡献。
5.社会责任驱使外商传递技术到其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着名可持续发展研究者约翰·埃尔金顿(Joho Elkington)在他的《茧经济:通向“企业公民”模式的企业转型》一书中提出:你所在的公司是毛虫、蝗虫、蝴蝶还是蜜蜂?由此推出了一个新的概念--跨国蜜蜂。这是指跨国公司在国际间扮演了蜜蜂的角色,传播社会责任,促进和谐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2006年10月启动的巴斯夫“1+3”企业社会责任项目,延伸并创新了其全球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具体内容是由一家企业带动其供应链上的3家企业,共同提高社会责任。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所谓的“1”就会不断地将行业中最重要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给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也就是“3”。这种不断地帮助使得在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都得到了实惠,获得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
不可否认,FDI在华的技术溢出效应除了上述正面的效应之外,也必然产生不少负面效应,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道国的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但是,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对这些负面效应进行抑制,对正面效应加以合理利用,那么FDI的流入便会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三、我国合理利用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从总体来看,技术溢出这种方式不受跨国公司意志的控制,影响范围广泛,是FDI流入后影响东道国技术进步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合理利用FDI在华的技术外溢效应具有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贸易出口
一、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规模的影响
1.市场型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规模的影响
市场型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规模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对出口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理论上,应用前面阐述的投资的贸易替代分析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明新产品―当地生产―对外出口―对外投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由投资取代了母国的出口。
2.资源型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规模的影响
由于资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还涉及资本、技术、管理能力、国民素质、创造能力等战略性资源,因而效率型国际直接投资往往与战略性资源联系在一起。
这种影响非常有限。总的来说,自然资源国际直接投资影响母国出口的效应有限,但这类国际直接投资只会促进出口,而一般不会产生替代效应。
3.效率型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规模的影响
效率型国际直接投资与战略性资源密切相关。正是由于跨国公司追求战略性资源以提高效率,从而导致产业国际化。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指因国际直接投资直接促进母国出口产品构成,而间接影响则是来自母国由于国际直接投资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对出口结构的影响。
1.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产品结构的直接影响
制造业国际直接投资。在制造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由于海外企业对于母公司总部行为的需求与国际直接投资一起上升,服务产品的出口会相应增加。
自然资源行业国际直接投资。自然资源行业国际直接投资对于相应自然资源产成品的影响并不能确定,但肯定的结果是,母国中间产品和机械设备等资本品出口比例会上升。
2.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出口产品结构的间接影响
母国出口产品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母国产业结构所决定,而国际直接投资对于母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有重要的作用。因而有必要对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衡量其对母国出口产品产业结构的效应。
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一国应从在本国处于劣势,但与某些国家相比处于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开始国际直接投资,而保持国内优势产业,以出口方式参与国际化经营。根据这种理论,一国不断向外进行 国际直接投资转移劣势产业可以提高国内产业结构,从而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也为母国政府采取倾斜政策,推动国际直接投资改善国内产业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于跨国经营的企业来说,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通过国际直接投资获取低成本的资源或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现有产品升级换代来加强出口竞争力,从而也促进了母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当然,过度的国际直接投资也可能对就业、产出等产生不利影响,也可能产生投资“空心化”现象。
三、国际直接投资对母国外贸出口市场的影响
1.公司的国际化生产体系为母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了一个可进入的特权市场。不过,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看,这一市场仅仅是为了更有效地利用体系外市场而高效地组织生产与销售的机制。利用外部市场有两种途径:直接出口或在国外设点,通过直接对外部市场的国内销售来进行。为了尽可能地有效组织生产与营销,贸易可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在一起。
2.跨国经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在保证和扩大本身市场时,也对母国其它企业带来了扩大市场的机会,这常常是跨国公司的市场进入的溢出效应。
四、中国通过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提高外贸竞争力的建议
1.提高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进出口贸易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国家间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较量,反映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该国经济实力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随着资本大规模地跨国流动,企业发展逐步打破国家界限,国际竞争方式和竞争格局也正发生着深刻变化,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出现偏离。一国应将注意力放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贸易的经济效益上,而不是进出口数额的增长与贸易顺差数字上。从这种全新的视角出发,外贸不在于看出口多少产品,而在于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与竞争力,在于产品所包含的零部件有多少是自己国家企业生产出的,因为它们才能反映一国对外贸易的效益和一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
2.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培育我国企业的外贸竞争力
在转变外贸发展观与我国吸收外资对贸易地位改善的依赖性过强且效果欠佳的背景下,改变自身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的唯一选择是依靠本国企业自身实力。这一方面需要注重按提高国际竞争力原则引进外资,使国内企业充分吸收外资企业在组织、管理、技术上的溢出效应,更重要的是以全球市场为目标,塑造我国企业的未来。在面临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国际化两个市场局面的巨大压力下,审时度势,开展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外国市场是现实的选择。发展我国的FDI,一方面,可以从质和量这两方面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通过FDI 可使我国在利用比较优势的同时,利用国外资源特别是战略性的如知识、技术、组织管理等无形资源,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基于企业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竞争力,以适应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特别是生产领域的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例如,我国联想集团收购IBM公司PC业务,只有这样高瞻远瞩的举措才是我们增强外贸竞争力的方法,也只有它才是中国未来应该选择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钱荣坤.国际金融.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2]何智蕴等.大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结构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
[3]张平等.2005中国投资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发展;金融危机;发展趋势
一、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International Direct Investment)是指一国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单独或共同出资,在其他国家的境内创立新企业,或增加资本扩展原有企业,或收购现有企业,并且拥有有效管理控制权的投资行为。其分类如下:
(一)从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生产经营方向是否一致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投资:同样或相似的产品,一般运用于机械制造业、食品加工业。
2.垂直型投资:同一行业的不同程度的产品,多见汽车、电子行业;不同的行业有关联的产品,多见资源开采,加工行业。
3.混合型投资 :生产完全不同产品,目前只有少数巨型跨国公司采取这种方式。
(二)从投资者是否新投资创办企业的角度,可分为:
1.创办新企业:又称绿地投资,分两种方式,独资、合资。
2.控制外国企业股权两种形式,外国投资者通过一定程序,渠道,购买东道国企业的股票达到一定比例,从而通过控制的权利。
(三)从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与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三种形式。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
国际直接投资与其他投资相比,具有实体性、控制性、渗透性和跨国性的重要特点。具体表现在:
1.国际直接投资是长期资本流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同于短期资本流动,它要求投资主体必须在国外拥有企业实体,直接从事各类经营活动。
2.国际直接投资表现为资本的国际转移和拥有经营权的资本国际流动两种形态,既有货币投资形式又有实物投资形式。
3.国际直接投资是取得对企业经营的控制权,不同于间接投资,是通过参与、控制企业经营权获得利益。当代的国际直接投资有以下几个特点:规模日益扩大、由单向流动变为对向流动、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日趋活跃、区域内相互投资日趋扩大、国际直接投资部门结构的重大变化、跨国并购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形式等等。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
2011年全球经济复苏脆弱,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制约了增长,再加上欧元前景不明、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这些都影响到了2012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具体表现在外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出现的最大特点就是,发达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的主角。自外国直接投资产生伊始,发达国家和地区就是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角。上世纪8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美国,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约占当时世界全部对外投资额的50%。而欧盟对外直接投资数量很小,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更是微不足道。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局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的企业和公司加强了国际直接投资,积极向海外拓展。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相当快的发展,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已经赶上了美国。预计,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投资国的日本也很快会赶上美国。但是现在的很多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发展前景堪忧,这些都影响到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
四、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
(一)全球的国际直接投资在复苏中缓慢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对这种复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此外,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中短期前景持谨慎态度原因:贸易保护主义、工业化国家增长减速、一些主要国家的金融不稳定、全球恐怖活动、石油和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
(二)中国最具吸引力
在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区域选择方面,87%的跨国公司和85%的专家认为中国是具有吸引力的投资国,至少高出排名第二的美国30个百分点,其他排名依次为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前五位国家中有四位是按照专家和跨国公司的反应综合做出的评价,印度尽管比中国低近30个百分点的回应率,但仍然排名靠前。
(三)现在的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流向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和服务行业
二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石油、矿产资源的国有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外国垄断资本对采掘业投资的比重逐渐下降,对制造业部门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而在占国际投资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中,虽然投向制造业的比重仍然较大,比如1988年底,美国对西欧的直接投资44.6%集中在制造业,西欧对美国的直接投资42.8%也集中在制造业。但随着各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外国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从传统的制造业逐步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如计算机、新能源、精密机械和生物工程等。除此之外,还继续投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另外,第三产业中的一些行业,如金融、保险、不动产等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点。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在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的部门结构中之所以占有较大比重,是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密切关联的。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对国外第三产业投资的增加,既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结果和表现,又将推动东道国乃至整个世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当今世界各国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其中多数国家都在采用新的不同的措施来吸引外资。这表明,全球和地区范围内对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竞争在加剧,而且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国际收支 影响
一、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趋势
外商直接投资即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一国的投资者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中国加入世贸以后,外商投资变得更有组织、规模性。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加大进入我国市场的力度,且外商独资比重加大,这些著名企业将通过独立子公司的形式牢牢控制住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逐步挤压民族企业。近年,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不断增加,且持续保持其增长趋势,具体数据如表一所显示。
数据来源:综合外汇管理局和外贸部的数据
以上表格的数据显示,到2011年为止,我国的FDI已经高达116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出现连续的“双顺差”,这与逐年增长的FDI规模是否有联系?FDI如何影响我国的国际收支,这是本文接下来讨论的重点。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
经常账户作为国际收支账户的第一大账户, 主要反映一国与他国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 是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只有经常项目盈余才能使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具有稳定的基础,经常项目顺差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最终保障。 经常项目主要包括四个主要项目: 货物、 服务、收益和经常转移。根据重要性程度的不同, 我们主要分析货物和投资收益两个项目。
(一)外商直接投资 ( FDI) 对货物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贸易进出口水平的贡献并不是非常显著的。从货物贸易收支总体来看 , 2006-2011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累计顺差为7798.27美元。最近两年以后,进出口顺差稳定增长,但幅度较小。通过06-11年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但其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却逐年下降。外资企业进口额从 2006 年占全国进口总额的 59.70%下降到 2011年 49.6%;外资企业出口总额,从 2006年占出口总额58.18%下降到2010年的52.48%。但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进出口比重均下降,但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较慢,这对我国今年连续顺差也有一定的贡献。图二和图三分别记录了2006-2011年间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和出口额及其占全国进口额、出口额的百分比。因此, 外资的出口效应并不是特别显著,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货物贸易收支的总体平衡和长期顺差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贡献率并无2005年之前表现的那么显著。
表二及表三数据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
(二) 外商直接投资 ( FDI) 对收益项目的影响分析。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收益项目主要有职工报酬和投资报酬, 这里我们只分析最重要的投资报酬部分, 即外资在我国投资过程中的收益率和利润汇回状况。在2006年以前(2005年除外),投资收益一直为逆差,存在较大的借方余额。而 2006-2010年投资收益的累计贷方余额( 顺差) 是 257亿美元,其中2005年收益项目的借方余额为74亿美元,2006年为35亿美元,2008年增加至113亿美元, 而2010年贷方余额年高达182亿美元,投资收益顺差明显增长了。图四显示的是2006年至2010年投资收益的变化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 投资收益在出现多年逆差后, 2007 年以后实现连续顺差, 原因在于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 更主要的因素在于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与预期, 使得投资收益汇出推迟, 使得一部分转化为 “热钱” 滞留在国内。而2011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压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这部分投资收益终究是要兑现的, 并有可能使利润汇出更加集中。事实证明,已统计出来的2011年前三季度的投资收益为逆差。如果外国投资者每年将投资收益汇回去, 我国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 每年就必须保持高额的贸易顺差,一旦贸易顺差规模减少, 就会产生难以弥补外资企业的投资收益的大规模汇出, 与此同时, 利润汇出会对投资收益项目产生明显的反作用, 因此, 假使外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在短时期内集中汇出就有可能导致投资收益项目借方余额的急剧增加, 就可能会导致国际收支产生危机。另外,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投资收益远远高于我国在国外的投资收益, 这将对我国贸易项目的顺差形成一定的抵消作用。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影响
资本和金融账户, 作为国际收支账户的第二大账户, 它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大部分, 而我国资本账户总体差额所占比重较小, 金融账户中的证券投资与其他投资差额项目在2006年以前一直为负,06年以后即使为正,但金额起伏变化较大,且从08年开始均为下降的趋势。 只有直接投资项目一直为正, 保持盈余和稳定的增长, 并且直接投资项目的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非常不对称。 2005-2011年间, 外商直接投资大致保持上升的趋势, 从平均数来看, 外商在华投资为1634.3亿美元, 我国对外投资平均数为445亿美元。图四显示的是2005-2011年期间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和外国在华直接投资额。
近几年来, FDI 流入的规模和速度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2000―2005 年累计直接投资顺差7483亿美元,由此可见, 我国目前基本上属于一个资本要素的净流入国, 这对资本及金融账户顺差及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大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2006年至2011年期间外国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的比例为1:0.27,这表现为两者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衡状态。从对外投资讲,发达国家一般保持两者的均衡发展。但如果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幅度外流必然会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的 “双顺差” 产生威胁与压力, 可能会恶化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主要由几个因素决定, 其中有助于改善一国国际收支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即: X + I + S,其中,X 表示外资企业的出口额,I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额,S 表示外资企业因为替代一国的部分进口而使一国取得的外汇 .而恶化一国国际收支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 M + P + F + K ,其中,M 为外资企业的进口额,P外资企业的收益额 ( 即外资企业汇回跨国公司母公司的利润、利息),F 表示外资企业付给跨国公司母公司的技术转让费、 许可证使用费、 设备租赁费等,K 表示外资企业抽回跨国公司母国的资本额。
如果以 A 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则以公式表示为: A=(I+X+S)-(M+P+F+K)。 根据上述公式, 如果 A 为正值, 则表示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改善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相反,如果 A 为负值, 则表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有负作用。我们可以拿A与I之间的数据作对比, 具体见表五。
从上图可以看出:2006年FDI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同一方向运动,即有:随着FDI规模的逐渐扩大, 国际收支顺差也基本上呈现总体上升的趋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FDI对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贡献率也逐年增长。因此, 我们可以简单得出, 如果不考虑以上所分析到的影响国际收支的不利因素, 从总体上来讲,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起着一定程度上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要想维持生存、继续发展,就必需整合全球各种有利的资源和市场,开展国际分工与合作。在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使其发挥最大的正效益的同时,中国应加大自身投资企业、跨国企业的发展规模。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发展,特别是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中国的工业生产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中国现在就应该未雨绸缪,加强引导对外直接投资。鼓励企业延长、优化产业链,在发达国家投资建立研发、营销部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采购原材料、转移生产线,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培育我国的大型跨国公司。
参考文献:
熊彼特认为,发展并非来自外部, 而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种变动”。而“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经济体系”。即创新是企业寻求新技术的一种尝试,对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发达国际的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有溢出效应,使东道国技术水平得以提高,结合国内研究与发展活动可以提高一国创新能力。技术外溢的途径主要有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和联系效应。七十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在比较优势的原理上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他通过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得出对外直投应从本国有比较劣势而东道国有潜在优势的产业开始。而自从MacDougall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FDI的溢出效应问题,许多学者对FDI的技术外溢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Globerman对加拿大的研究、Blomstrom等人对墨西哥的研究都证明了FDI溢出效应存在。同时也有一些研究认为FDI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效应不明显,如Harris与Robinson。关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的影响,沈坤荣等。
1987-199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FDI能够促进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而潘文卿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研究表明外资还未产生正溢出效应,甚至产生了不太显著的负面溢出效应。
关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理论方面发展并不完善,英国经济学家拉奥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行为。英国学者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共同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用以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经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加速增长的趋势。Kogut 和 Chang 运用实证分析,得出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获取美国的技术的结论。赵伟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进步引起的要素生产率变化有着比较明显的影响。刘凯敏、朱钟棣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TFP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技术进步是对外直接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
虽然很对学者都对国际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研究,但是关于国际直接投资于我国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也很少同时研究IFDI与OFDI对创新能力的影响。
二、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根据熊彼特对创新的定义,可以将创新看做一种生产函数,因而可将创新能力用下面的公式表示:f=AKαLβ,其中f表示创新能力,K表示R&D的资本投入,L表示R&D的人员投入,A表示影响创新能力的其他因素。本文中,用IFDI和OFDI代表A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因而设定如下模型:
lnI=β1lnK+β2lnL+β3lnIFDI+β4lnOFDI+ε
其中,I表示1995-2010年的年度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K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L表示1995-2010年年度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I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OFDI表示1995-2010年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由于其以美元计价,用当年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并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
(二)模型估计及结果分析
1、平稳性分析
由于模型中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在进行模型估计前要先进性平稳性分析。本文采用单位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I、lnK、lnL、lnIFDI、lnOFDI都是一阶单整的。
2、模型估计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对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运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估计发现lnOFDI不显著,将其去掉后,结果如下:
lnI=0.5942lnK+0.6683lnL+0.6738lnIFDI (1)
t检验值 (9.4778) (4.3182)(13.9139)
调整R2=0.995788
3、协整检验
经过单位根检验,发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五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因而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原模型的残差项平稳,所以lnI、lnK、lnL、lnIFDI、lnOFDI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表二:回归方程(1)的残差序列的ADF检验
4、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分析证明了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确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还无法确定时间序列数据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来确定其因果关系。
表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经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R&D经费投入、R&D研究人员人数以及IFDI都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而OFDI不是我国专利申请数量的格兰杰原因。
三、结论
通过本文对国际直接投资与一国创新能力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一国获取先进技术,通过与本国研究与发展活动结合,有助于提高本国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成本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
成本是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考虑的,同样也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进行的一项重要因素。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成本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定义,多见于国内外学者的一些研究文献中。异质性企业理论分析中假设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固定成本不同,FDI虽然没有贸易的运输成本,但其固定成本要大于出口成本,往往是在国内建立分厂的两倍。希尔施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成本主要包括在国外生产投入成本、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其中国外生产投入成本包含Helpman等所说的FDI固定成本。
对于贸易成本而言,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认为贸易成本除传统意义上的运输成本外,还包括天然和人为设立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消除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支出和货币兑换的费用,克服国与国之间法律差异的费用和执行地区贸易协定的成本。据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4)的估计,贸易成本相当于贸易从价税的170%,而这其中运输成本就占到21%。通常,贸易成本越低,商品流动的阻碍就越小,贸易就越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行。在过去五十多年中,作为贸易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运输成本的下降,极大的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Hummels,2007)。因贸易成本是高的和复杂的,使其成为国际宏观经济的重大难题之一。
成本的度量
就贸易成本测度的实证研究来看,可以将其分为直接度量法和间接度量法两种,其中直接分析法包括中间部门分析法和引力模型分析法,间接分析法主要表现为交易效率分析法(刘向丽,2009)。
(一)直接度量法
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通过直接度量法来测度贸易成本的。在实际的测度过程中,研究者广泛采用引力模型,通过构建一个双边流量贸易模型来推算贸易成本。国际贸易中引力模型最简单的形式是,任意两个贸易伙伴间相互出口的规模都是他们的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是他们之间距离的减函数。其中国民收入的大小反映的是贸易伙伴间相互吸引力的大小;距离的长短反映的是贸易伙伴间排斥力的大小。引力模型在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将其用于实证分析时,结论也基本一致,即贸易流量与参加国的GDP成正比关系,而与经济距离成反比关系。
(二)间接度量法
间接度量法是指根据实际贸易的流量度量贸易成本。此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任何贸易成本的存在都会影响到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而影响实际的进出口数量。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剔除影响贸易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其他因素之后,能够推算出包括贸易壁垒在内的实际贸易成本。与直接度量法相比,此种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各种贸易壁垒,并且能够定量的测算出实际的贸易成本大小。但是,在实际推算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对企业的贸易成本进行度量的确难度比较大,
成本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一) 成本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机制
在成本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中,希尔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比较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希尔施认为成本是决定跨国公司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重要依据。他把影响国际直接投资的的变量分为四大类:公司生产投入成本P,这包括厂房、设施等固定成本,以及原材料、工资等变动成本;公司专有知识及其他无形资产应获取的收益K,这些资产是由公司在研发、广告、促销与管理技能上的投资而带来的;出口销售的额外成本M,它包括运输、包装、装卸、保险、关税等费用,以及由于语言障碍造成的额外的国内销售成本。用Mx表示单位出口销售额的销售成本,Md表示单位销售额的国内销售成本,则有M=Mx-Md;管理和协调国外经营活动的额外成本C,它包括跨国公司的国外子公司由于面临不同的外国法律、社会、经济等新环境而额外增加的管理成本,以及母公司对其进行协调控制而增加的成本。若用Cx和Cd分别表示跨国公司国外和国内经营的管理及协调成本,则有C=Cx-Cd。
假定世界由A、B两个国家组成,A国的一跨国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供应全世界,Pa、Pb分别代表该公司在A国和B国的生产成本,如果Pb+C< Pa+K或Pb+C< Pa +M,那么A公司就会选择向B国直接投资。
以上不等式表明,如果该公司拥有的知识等无形资产应获取的收益K超过了其为跨国公司经营而承担的额外管理成本C,该公司就会对外直接投资;而如果该公司在B国的生产成本与额外管理成本之和小于其在母国的生产成本与出口成本之和,那么它向B国进行直接投资就是有利可图的(张小蒂等,2004)。
该理论从微观角度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经营成本进行分析,但没有说明企业跨国经营成本高低由什么因素来决定。对此,异质性企业理论作了较好的回答,认为成本由企业的生产效率来决定,只有生产效率高的企业才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
(二)成本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
1.贸易成本与贸易流量。关于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影响的研究,目前在学界广泛使用引力模型来解释,从而较好地证实了贸易成本对贸易流量的影响确实是显著的。Howard J. Wall使用1996年85个国家的进出口数据对美国贸易保护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是:如果算上墨西哥和加拿大,美国的贸易保护使其进口减少10.4%,而这85个国家的保护政策使美国的出口下降17%,即没有贸易保护政策,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将增加约2400亿美元。杰克布·贝克尔使用一个扩展的引力模型,对80个国家的贸易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证明经济距离对贸易流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骆许蓓(2003)使用引力模型对运输成本与贸易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运输成本对出口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总之,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贸易壁垒、运输成本与经济距离等贸易成本与国际贸易流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
2.贸易成本与贸易模式选择。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分类越来越细,品种也越来越多。在这种变化过程中,成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一过程既反映了贸易成本降低对国际贸易模式产生的影响,也体现了贸易主体为适应国际竞争主动降低贸易成本而付出的努力。一般而言,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贸易,反映出为降低贸易成本而对贸易模式作出相应的选择。与产业内贸易相比,产业间贸易的交易程序相对复杂,交易规则的制定成本较高,成本分摊也不公平,因此产业间贸易成本要高于产业内贸易成本。至于后来出现的产品内贸易或公司内部贸易,主要是由于贸易主体为适应竞争,控制体现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主动降低成本而对贸易模式作出的变迁。由于中间产品的市场是不完全的,特别是技术、专利等中间产品有特定的使用领域,为搜寻特定的交易对象,降低不确定性,企业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通常企业为避免市场的不完全并降低交易成本而采用公司内部贸易的模式。
3.贸易成本与贸易结构。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模式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导致贸易的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发生变化(刘向丽,2009)。其一,贸易成本与贸易商品结构。贸易成本的降低,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增加;反之,产业间贸易比重增加。随着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模式逐渐从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转向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从而导致贸易的商品结构从不同产业不同商品间的贸易转向同一产业内部同类产品的贸易。其二,贸易成本与贸易地区结构。贸易成本的降低,国际贸易更加集中在贸易成本下降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区域特征表现的更加明显。此种情况的典型例证便是欧共体和欧盟国家。在欧共体建立之前,西欧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具有如今这样典型的区域特征。在欧共体和欧盟先后成立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成员国之间贸易得到很大增长,区域集征明显。
国际直接投资对贸易影响问题分析
成本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开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的开展也会对成本因素产生影响。因此,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将会对贸易成本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进行。
(一)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制度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保证。为了促进投资发展,各国政府都相应地进行制度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便利于投资的进行。但是,通过制度改革和创新为投资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的同时,不可能仅仅调整与投资有关的制度,往往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和创新,包括与贸易相关的一些制度。因此,一国政府通过放松相关的经济制度降低投资的制度成本来促进贸易开展的同时,与贸易相关的一些成本也通常得到了调整。随着与投资相关的制度调整与改革,涉及贸易的制度必然得到放松,贸易的制度成本便会下降,因此将会促进各国贸易的开展。所以说,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可能会通过制度成本因素间接促进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模式
当今的国际直接投资,大多都是由跨国公司通过垂直一体化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形式进行,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垂直一体化更加频繁。随着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其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便是便是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的发展,很多原先的贸易是在企业外部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的,现在转变为跨国公司内部不同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即由原先的产业间或产业内贸易转变为公司内贸易。这种公司内贸易迅速发展,变成为当今的主要贸易模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推动。这种直接投资的发展,把很多原先需通过外部市场进行的交易转变为公司内部交易,可以有效降低贸易的成本,推动贸易的发展。所以说,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也会通过影响贸易的成本进而影响贸易的开展。
(三)国际直接投资与中间产品贸易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跨国公司希望通过垂直一体化变外部市场交易为公司内部交易,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和过高的交易成本,以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正如内部化理论中所述,类似于技术这类典型中间产品,由于具有外部性和较高的交易成本特征,其交易的市场是不完全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进行垂直一体化,变外部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克服中间产品市场的缺陷,降低风险和不确定性,实现对核心技术的控制,获得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因此,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可以有效地解决中间产品进行外部市场交易所引发的问题,大大促进了中间产品贸易的发展。
结论
成本直接影响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开展,从投资方面来说,成本决定了一项投资能否进行,以及其利润如何;同样,成本会对贸易流量、贸易模式和贸易商品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成本也影响着一个企业国际化路径方式的选择。现有的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对此作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支持了其对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的作用机制。但是,对于国际直接投资开展如何通过影响贸易成本进而影响国际贸易的开展这一问题涉足较少。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会影响贸易成本,从而对影响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开展通过对贸易成本的影响作用于国际贸易主要体现在贸易制度、贸易模式和贸易商品结构几个方面,即国际直接的开展由于会使贸易的制度进行调整,贸易模式的选择发生转变,同时会使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