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9 03:11: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情绪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情绪问题的出现给学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教育,切实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与自我管理的水平,确保大学生顺利的学习、成长和发展。其中,如何营造和维持良好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集体氛围,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情绪观,应该成为大学校方与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情绪问题的种类、特点和突出问题,制定校园氛围塑造的策略。
比如,第一,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大学生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相关理论表明,当大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及相关活动上面的时候,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与消极心理可以得到很好的缓解和调试。所以,教师要制定更加周密、完善和具备吸引力的教学方案,引导大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提升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好的学习情绪成为大学生情绪的主导力量。第二,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外活动来引导和谐、健康的气氛,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自我调控能力等。
2.大学生要合理调节自我情绪,加强自身情绪的有效管理
对于大学生自己而言,情绪的管理和控制极为重要,不仅关系到自身心理状态的稳定,而且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大学生要对自我情绪加强管理、控制和调节,通过多重途径来塑造良好的情绪,提升自己的积极情绪与正能量。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情绪能够激励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日常学习、社会实践与人际交往中去,能够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不断进步;反之,消极、懈怠甚至负面的情绪一旦左右了大学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平时的正常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人际交往等必然出现不良的反应。所以,大学生一方面要认识到自我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学会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正面的情绪,确保自己的情绪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如,当自己情绪低迷、懈怠甚至消极的时候,可以选择以各类社会交往活动、集体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进行转移,转化消极的情绪与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让自己大汗淋漓,可以消除心理与情绪的负面因素;也可以通过聆听音乐会和观看校园晚会等活动来解放自己的思维,从而冲散负面的情绪;此外,大学生也可以与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法来宣泄不良情况,从而更快的走出负面情绪的阴霾。总之,当大学生自己出现了负面、消极情绪的时候,切忌沉默的“忍受”,而是要积极的自我调节,进行情绪的转移、宣泄和爆发,让消极、不良情绪尽快“散去”,让积极、正面的情绪尽快“到来”。
3.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提升情绪管理效果
情绪管理可以归结到心理辅导的范畴,大学教师要在其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平时,在课堂与生活中,教师都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观察、沟通、倾听的办法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情绪的走向。当发现大学生被不良情绪困扰的时候,要积极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以情感沟通、感化的办法来帮助学生们排除负面情绪,尽快恢复良好的状态。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们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从而汇聚更多的积极情绪因子,让每位学生都处于融洽的团队氛围中,从而不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在课外一起参与集体活动,共同获得快乐的正能量。教师要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情感沟通和感化的策略来帮助大学生掌握自我情绪管理的办法,同时更好的引导他们不断的提升积极情绪与心理素质。
4.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负面情绪;情绪管理
大学生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转折期,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业、感情、交友、就业等问题时往往比较敏感,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会出现沮丧、失落、焦虑、空虚、自卑、易怒等负面情绪,且很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造成心情不愉快、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做出一些冲动失控的举动,丧失理性,这些负面情绪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影响他们的未来。本文将对大学生的负面情绪的特点、危害进行分析,并探讨大学生情绪管理的有效方式,希冀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的情绪及其特点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是伴随认知过程产生的,是“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做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1]。由于是与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因此,若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则会有兴奋、愉快、满意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正面情绪;反之,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出现沮丧、愤怒、悲伤等主观体验,这些被称为负面情绪。
大学生一直在学校这个相对比较单纯的世界里生活,他们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交往范围较窄,生活经验比较少,他们“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心理调节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心理活动调节和支配的意志和能力,因此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2],因此,一方面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强烈,情绪表达会很直接,他们不会有太多的掩饰,情绪表达一般会真实的反应他们的心理活动,情绪具有冲动性、直接性的特点。同时,与之前相比,大学生需要更多的去考虑自己的感情、学业、人际关系以及就业等,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也逐渐的学着调适自己的情绪,情绪及其表达开始逐渐趋于成熟。
通过心理普测我们发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情绪困扰有自卑、人际关系敏感、孤僻、焦虑、抑郁、易怒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对大学生的身心、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危害
1.损害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情绪是一种包含生理的心理过程,情绪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生理上的一系列反应,如激动时会有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瞳孔变大、胃肠蠕动减弱、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面部潮红等变化。现代医学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疾病都与情绪有关,“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消极或紧张的情绪状态之中,就可能使体内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的活动状态,久而久之造成心理、生理的紊乱”[3],如容易激动、脾气暴躁的人就容易患高血压等疾病。我国传统的中医也认为情志过极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五脏气机紊乱而生病,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
另外,情绪还与某些疾病的转化有关,正面情绪对某些疾病如癌症的好转有辅助作用,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疾病的恶化。
2.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负面情绪会干扰大脑正常的活动,破坏人的正常判断力,甚至导致各种神经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而焦虑、抑郁病、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大多数与负面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的状态中缺乏良好的调节,就很容易沉浸在过分痛苦、空虚、无聊的状态中不可自拔,为了寻找心理上的寄托,就会在酗酒、吸毒、网络游戏、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等行为中沉沦,“这些事物都让我们的情绪变得冷漠或麻木,在我们低潮时,为我们带来舒服、愉快的感觉,让我们感觉到自己还活着;另一方面,借着沉溺于这些事务也可以免除忧郁和失落感、寂寞和孤独感,使我们不须面对真实的痛苦,因而也就觉察不到任何与伤害有关的情绪”[4]。用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来逃避痛苦无疑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不但无法根治不愉,而且严重损害心理健康。
3.导致大学生学业不良。
进入大学后,面对教师授课方式、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适应不良的问题,“如果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是在伴随着消极情绪体验的活动中产生的,那么学生通常会将之视为一种痛苦、难受的差使和负担,甚至视为对自尊心和安全感的障碍和威胁,因而他们会表现出退缩、厌倦甚至抵触的倾向,至多尽义务式地或应付性地进行一下意志努力”[5]。作为大学生,他们从道理上完全明白学习的目标指向,他们也会为自己的逃课等不良行为而感到会后,但是一部分同学自制力、意志力差,不能及时调整情绪状态,出现不及格现象,进而通过沉迷网络游戏等进行自我麻痹,从而逃避学习不良给自己情绪带来的不适。
4.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
人具有社会属性,需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社会归属感,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但能使人从感官上感受到轻松愉快,更是事业发展、生活幸福所不可或缺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融洽的双方情绪基础之上的;易发怒、缺乏同理心、不能以宽容、友善的态度与他人交往,看不到他人长处、斤斤计较,而且不善于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失败。人际关系紧张,对周围人充满敌意,长此以往,与周围人关系紧张冷漠,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更不利于不良情绪的宣泄,精力都浪费在不良情绪的消耗上,也会成为学业进步的绊脚石。
5.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负面情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也并非是完全无益的,只要是能在适度的时候及时调整,就会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但若不能及时调整,则会形成情绪恒常性,即“个体从小表现和养成的经常出现的情绪色调。这种经常性往往镶嵌在成长中的人的个性之中,成为一个人个性的情绪特征,情绪特征是构成个性的主要成分”[6],长期稳定的情绪表现,被看做是相应的人格特质,如多疑的、忧郁的、悲观的等,这些以负面情绪占主导的人格特质不仅对身心、学习、工作都是不利的,而且经常以此种心态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提高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策略
1.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提高大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我们表现出来的情绪往往是经过掩饰、伪装的,这样,就妨碍了我们真正的去了解自己的情绪,缺少了真正的“症”,也就难以对症下药。情绪无好坏之分,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其价值,我们要了解、接纳情绪,并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才有可能谈管理情绪。高校的学生工作者首先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和常见的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加强对情绪调适能力较差的同学的关注,做好相关建档管理,通过选修课、讲座等方式加强对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情绪管理对自己学习、生活、感情的重要性以及正确进行情绪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情绪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品质。
2.指导大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提高情绪管理能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技巧来缓和、转移情绪,从而提高情绪智力。
情绪宣泄:大学生的情绪十分丰富,负面的情绪需要及时的释放,如果不及时释放,长期的压抑,会导致最终的爆发,后果会更严重。大学生在遭到负面情绪的困扰后,可以选择适当的情绪宣泄,如选择朋友、老师、咨询专家、网络等进行倾诉;通过写日记等发泄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以记录为例,“有丰富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在悲伤或创伤性事件的情境下,记录情绪反应能对身体健康产生长期有益的影响”[7]。在记录情绪反应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冷静下来组织自己混乱的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认清事情的本质,并适当的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避免过激的情绪对身体和人际关系等的伤害。
情绪转移:顾名思义,大学生在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选择离开当时的情境,转移注意力,如听听曲调高雅、旋律优美的音乐,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旅游等。
情绪升华:负面情绪主要是由于个人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造成的,若一味的沉浸于自己弱点,可能会在一些不良行为中寻找安慰,从而导致无法自拔。大学生应该扬长避短,认真分析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弥补不足,将理想转移到更有价值的事情上去,实现升华。
理智疗法:宣泄和转移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情绪管理的方法,升华也很难认识到情绪的本质,ABC理论则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知自己,从而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A是指引发的事件,也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的事实;B是我们对A事件所持的观点。C则是B所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一般我们总是认为是事件直接引发了我们的反应,但是实际上是我们的观点造成的反应。我们需要首先认清引绪的根源,也就是我们的观念,理清情绪发生的来龙去脉,才能去调控情绪。
3.创设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稳定学生情绪。
习惯了高中紧张生活节奏的大学生往往难以短时间适应大学生活,部分同学不能很好的安排课余时间,经常感到郁闷空虚,他们要么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等到毕业时才后悔莫及;要么将自己托付于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的创设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而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同学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生活变得充实,一些不良情绪容易被释放,大学生在活动中认知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也在活动中发展了自我。
4.重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干预。
情绪虽然是对事物的短暂的反应,但若不能及时进行调控,长期积存,容易导致抑郁、焦虑、强迫、自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单独的心理辅导会比较排斥,而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个体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能够更正确的评价自我,并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提高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具有健康的态度行为和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团体辅导,提前对大学生进行情绪管理的干预,避免不良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团体辅导;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觉察,进而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理解和运用,用一定的方法进行调控,最后表现出来的过程[1]P3。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常常是大学生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却也是颇感无力的问题[2]。在面对情绪问题时,有近两成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方式来对待[3]。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开展对帮助大学生学会使用合理、科学的情绪应对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共选取20名民族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管理能力问卷对其参与团体辅导活动前后进行实测,以考察团体辅导活动对情绪管理能力的干预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前期对招募而来的大学生进行筛选,选出2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名,女生11名,汉族学生13人,少数民族学生7名。
1.2 测试工具
本研究采用孟佳编制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为测试工具,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包含5个因子:情绪觉察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情绪调控能力、情绪表现能力[1]P20。
1.3 研究程序和内容
采用成长性和结构性的团体辅导,每周一期共6期,每期持续时间2小时,活动内容如表1。
表1 团体辅导活动的程序和内容
阶段
单元
次序
单元名称
主要内容
团体
开始
1
相逢是
首歌
放松心情,相互认识,
建立团队,制定规范等
2
情绪知
多少
认识情绪,了解情绪,
理解情绪管理,讨论情绪管理方式
团体
过程
3
快乐老家
愉快情绪的唤起,活跃气氛,
发现快乐,积极的自我谈话
4
哭吧不
是罪
愤怒情绪的管理,
觉察愤怒和反省练习
5
情绪ABC
讲解情绪ABC理论,
识别发现不合理信念,情绪调节
团体
结束
6
路长情
更长
回顾与巩固,分享,
处理离别情绪
2 结果
2.1 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参与活动的大学生在团体辅导前情绪管理能力总体情况如表2,得分最高的是情绪表现能力(3.06±0.39),其次是情绪觉察能力(3.03±0.36),其它依次为情绪理解能力(2.87±0.47),情绪辨别能力(2.80±0.48),最低的是情绪控制能力(2.77±0.51)。男生除了在情绪辨别能力得分上高于女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低于女生,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男女生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民族方面,汉族大学生在情绪理解能力上高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其它四个因子得分都比少数民族学生得分低,但所有5个方面的得分民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辅导前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变量
N=20
男生(n=9)
女生(n=11)
t1
汉族(n=13)
少数民族(n=7)
t2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2.94±0.27
3.09±042
-0.896
2.99±0.37
3.11±0.35
-0.736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2.83±0.53
2.91±0.45
-0.346
2.90±0.46
2.83±0.54
0.280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2.82±0.62
2.79±0.37
0.162
2.72±0.52
2.95±0.41
-1.004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2.67±0.47
2.86±0.54
-0.826
2.67±0.58
2.96±0.27
-1.270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11±0.47
3.02±0.32
0.541
3.04±0.37
3.10±0.45
-0.305
2.2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基本情况
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如表3和图1所示,大学生经过团体辅导后在情绪管理能力的5个方面得分分别为3.83±0.62,3.77±0.75,3.52±0.67,3.58±0.49,3.73±0.56,与辅导前相比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情况
变量
前测
后测
t1
情绪觉察能力
3.03±0.36
3.83±0.62
-6.327***
情绪理解能力
2.87±0.47
3.77±0.75
-5.265***
情绪辨别能力
2.80±0.48
3.52±0.67
-3.866**
情绪控制能力
2.77±0.51
3.58±0.49
-4.837***
情绪表现能力
3.06±0.39
3.73±0.56
-4.021**
注:** P<0.01,*** P<0.001
图1 团体辅导前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变化情况
3 讨论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将有同质性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在具有专业辅导经验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心理辅导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情绪的类别,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了解情绪对自身发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掌握发现快乐的方法,学会恰当表达愤怒的方法,学会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来调节情绪,并将学到的新知识新经验应用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在日常交往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团体辅导具有与其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团体辅导活动为成员提供一个安全放松的环境、多元价值观与信息交流的平台、探索和成长的机会[4]。在本次研究中,团体辅导活动进行前,参与活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佳,情绪表现能力和情绪觉察能力得分在3分以上,介于“不确定”到“比较符合”之间,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辨别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都在不确定以下。经过团体辅导后,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与之前相比有了显著性改变。本次团体辅导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孟佳.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问卷的编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3-24.
[2]安静.ABC理论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的启发―基于一项调查的思考[J].昌吉学院学报,2008,(4):103-106.
[3]解小青.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06:82-84.
为了了解高职大学生情绪认知状况及情绪自主管理状况,笔者对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88份,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样本分布结构为:男生205人,占43.9%;女生262人,占56.1%。大一学生177人,占37.9%;大二学生244人,占52.2%;大三学生46人,占9.9%。文科学生265人,占56.7%;理工科学生202人,占43.3%。
高职大学生对情绪的认知状况
认知自我情绪 随时了解自己情绪的变化,判断情绪的影响,是进行情绪自主管理的第一步。调查结果显示,有67.5%的高职大学生认为自己在情绪的总体表现上属于积极乐观的人;12.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消极悲观的人;20.3%的大学生则说不清楚自己属于这两种人中的哪一种。另外,在受到外界强烈刺激后,有21.2%的大学生通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产生了变化;51.6%的大学生有时候能够意识到,有的时候意识不到;余下的27.2%的人完全意识不到,通常是事情结束以后才知道当时情绪产生了巨大波动。通过这些数字可以发现,高职大学生基本上能对个人在情绪的总体表现方面有明确认知,但当特殊情况出现时,绝大多数人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度就明显降低。
认知他人情绪 认识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是高情商的重要标志。同时,能够认知他人情绪,也可以使你在与别人交往时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16.3%的大学生通常情况下都会十分在意别人的情绪反应;另有55.5%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偶尔会在意;有28.2%的大学生则根本“不在意”。而在具体问及“你的好朋友期末考试没及格,很郁闷,这时你会怎样做”时,有63.6%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真心劝慰朋友;另有27.6%的大学生表示会鼓励他下次一定能考好;但也有8.8%的大学生会无动于衷,“就当没有这回事”。可见,只有少数大学生会随时在意他人的情绪,大多数人只会对小范围内的同学、朋友等人的情绪加以关注。
高职大学生情绪自主管理状况
控制自我情绪 控制自我情绪是情绪自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职大学生如果缺少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缺乏忍耐精神,既不能约束个人行为,又不能驾驭他人,更不用提实现个人理想了。调查结果显示,在面对“有人踩了你的脚却不向你道歉”这种情况时,有50.5%的大学生表示会愤怒,并强烈指责对方,这些人中有70.3%是男生;有43.3%的大学生表示自己会很郁闷,不会在明面上指责,但内心里十分憎恶对方;只有6.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淡定对待,若无其事。当大学生陷入久久找不到工作这种困境时,有28.1%的人会出现急躁、烦恼的情绪;37.4%的人会不以为然;34.5%的人会查找自身不足,对照提高后继续找工作。经过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面对大致相同的境况,所表现出来的控制自我情绪能力却大不相同。当外界因素占主导地位,如“有人踩了你的脚却不向你道歉”形成刺激和干扰时,多数大学生控制自我情绪能力较弱,尤其是男生;当个人因素占主导地位,如“久久找不到工作”,形成刺激和干扰时,多数大学生会表现出更强的理性,控制自我情绪能力较强。诱因不同,结果不同;主体不同,结果也不同。
激励自我情绪 消极的情绪使人郁闷、不舒畅,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耗损人的精力和体力,对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必须通过激励手段调节情绪,使之转变为积极状态。通过调查得知,高职大学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有59.1%的人能够鼓励自己乐观些,要用良好的心态面对;有22.1%的人会胡思乱想,情绪持续低落;另有18.8%的人虽然不能鼓励自己乐观些,但能够尽力转移注意力,回避不开心的事情。当具体问及“你已经连续多个学期都没有获得奖学金了,你会怎样面对”时,有18.2%的大学生会觉得十分懊恼和沮丧;有24.4%的大学生会“当没有这回事”;有57.4%的大学生在此情形下会“重新开始,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成功”。这两个题项调查的结果共同表明,约有6成左右的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用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的情绪,另有4成左右的大学生激励自我情绪的意识不明显或没有。
改善大学生情绪自主管理现状的对策
研究发现,高职大学生对情绪自主管理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诱发性事件,调节个人情绪,控制肆意发泄不良情绪的冲动,情绪自主管理能力总体上表现出积极的趋势。研究还发现,虽然高职大学生已经较普遍地具有了一定的情绪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又比较容易产生冲动性的行为,这方面男生比女生表现得更明显。总体来看,大学男生和女生在情绪自主管理能力上存在较显著差异,男生明显低于女生。
情绪管理是自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认识情绪,并有效地管理情绪,是高职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要进一步提高自我情绪识别的能力 提高能力必须要辅以正确的方法,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有几种常用的识别自我情绪的方法,高职大学生应熟练掌握并使用。第一种方法是,有意识地留意个人情绪变化过程,并将其详细记录下来,然后再回过头来对照记录仔细分析、思考。第二种方法是,在每一次情绪变化之后,都要评判一下自己当时的情绪反应是否得当。第三种方法是,向熟悉的人求助,征求家人、同学、朋友、老师对你情绪变化的看法和意见,借助他人客观地了解个人情绪变化过程。第四种方法是,借助专业的情绪测试工具,或者向心理咨询师咨询,由此获取有关个人情绪认知与管理的方法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
目前国内外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研究内容: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其中,积极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健康情绪作为人类情绪中很有适应意义的一类情绪,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人类生命活力,改变不合理认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调整心态,促进身心健康具有广泛的功能与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由于情绪管理问题而导致的身心受到伤害,成长成才中的阻碍等相关问题的不断发生,是摆在当今高校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解决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策略,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不仅是适应当前高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更是满足提高大学身身心健康,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一、发挥积极心理学功能作用,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兴起,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延伸,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也从以往对消极情绪、对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对比分析中转向更加关注人的健康情绪体验,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培养与美好心灵的挖掘。
1.积极情绪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由于缺乏情绪管理教育指导而导致大学生中出现的人格问题、道德问题、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就业问题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现象的不断频发,积极开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积极情绪管理的策略研究,可以进一步发挥积极心理学引领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通过探寻解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好地发挥积极情绪管理在解决大学生情绪问题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充分体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为引领,以大学生情绪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依托,以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载体,以有效发挥积极心理学重要的功能作用为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制高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预防和矫正心理问题和关注发展和幸福并存,因此,必须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科学有效地心理健康模式,科学利用积极情绪会汇聚的正能量效用,助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更好地实现高校大学生情绪管理教育的引领、指导、激励和升华的心理功能作用,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二、明确目标任务,激发大学生学习潜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积极心理学的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其目的就是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因素。
1.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赋予心理健康教育新内容和更高目标;积极情绪管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明确而目标任务。它以全新的视角改变了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将关注心理问题消极方面产生的不良影响,转向关心大学生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塑造,关注大学生的积极认知加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的社会行为,并将如何培养积极健康的快乐的人才作为未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提出,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思考。充分发挥积极情绪管理汇聚正能量的积极作用,让积极情绪管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助力正是本文开展研究的亮点所在。
2.培养大学生个体发掘自身的潜能与力量,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大学生好学、乐学、勤学与积极乐观向上。运用保护性因素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以充满快乐的希望和散发着青春活力的心灵状态,运用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不断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的感受力,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力,挖掘潜力、培养调控情绪的能力,提升幸福指数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发挥积极情绪管理作用,提高大学生情绪智商,让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在情绪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势在必行。
3.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调节情绪健康应重在关注人的积极面,调动人的积极性。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一般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努力获得美好的生活。科学有效利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就要学会积极认识情绪,积极表达情绪,积极地调整情绪。从认知、情境、平衡、社会支持等角度全面调节情绪,达到情绪健康。调节情绪、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加油。
4.以积极情绪心理学“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理念为指导,促进大学生自我教育。积极心理学这种关注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从关注负性情绪转向关注积极情绪。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通过自我教育实现积极的认知加工,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如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的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等;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包括社会凝聚力、利他行为、社会责任感、宽恕、仁慈、爱的能力等,为大学生拥有阳光心态,闪亮青春给力。
三、发挥积极情绪管理策略效用,提高高校大学生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全新研究价值取向,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情绪管理问题以新的启示。随着当今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伤害事件不断频发,加强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塑造,进一步发挥积极情绪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策略研究需考虑性别、年级、生源以及产生情绪障碍原因等差异。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逐步由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许多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和思想准备,因而出现不适应现象,包括奋斗目标的失落、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适应的不良、交往的困难等。相应地采取的对策就应该不仅包括树立牢固的科学人生观、在学习中探索“适应期”规律、进行“适应期”的心理调整、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更应该考虑大学生情绪管理中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生源差异、产生情绪障碍的原因差异,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的专注、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成功感和学习乐趣,建构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学生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而不是单纯的克服消极情绪,这样才能通过积极心理学更有针对性地发挥大学生人性中的积极情绪的功能。
2.发挥积极情绪效用,增强学习动力。积极心理学的关注点在积极的情绪和动机。积极情绪具有更加持久的适应功能。比如,失败的反馈会造成对悲观的夸张,夸大危险,令人焦虑;而成功的反馈造成人对成功的整体的“乐观偏向”,使人积极克服困难,低估危险。研究发现,伴随着正性情绪的积极状态的认知,产生了不同寻常的思考、灵活和创新的学习,对新知识的接纳变得更加敏感。对大学生情绪问题的产生与影响的进一步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比中性的和负性的情绪更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提高智力,挖掘潜能,激发创造力。且积极的情绪还有助于消除负性情绪、扩大人的心理资源,使人在逆境中具有容忍挫折的心理弹性。积极的情绪更能维持长久的行为动力,更加有利于人们发挥潜能,尤其是高级的学习、创造性智力。积极情绪使人变得更加稳定,目标明确,效率更高,目光更加深远,力量更加强大。这种积极性不是一时的热情和冲动,而是永久的、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的,它能引导大学生在幸福感中学习,幸福快乐成长。
3.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的方法策略,客服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在激烈竞争的社会,压力会越来越大,挫折如影随形,增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尤为重要。作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积极情绪管理心理素质。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门机构,如何发挥情绪的主要作用,有效利用积极情绪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克服不良情绪带来的影响,调动积极情绪汇聚的正能量,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的效果。情绪管理隶属管理心理学,是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幸福程度。
4.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大学生不合理认知。管理情绪要运用改变认知是一种非常重要情绪管理策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积极的认知就是在看到事物不利面的同时,更能看到积极的一面,使人增强信心,情绪饱满。 调节情绪要注意行为调节。不良情绪已经发生时,可以通过一些行为上的改变而加以调节。也许这些行为是琐碎的,但却是获得良好情绪的有效途径。加强情绪智力的培养,积极的方法手段应对不良情绪,调整解决副性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自我,追求积极的改变,营造积极的关系。开发大学生情绪智力,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关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都成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的热点。关于积极情绪与健康关系。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相关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情绪智力这一术语在心理学界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一现象源于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心理学家salovery和Mayer正式提出了系统规范的理论并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他们把情绪智力解释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进行个体加工和处理情绪信息和情绪性问题。而主观幸福感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为主观幸福感通常被人们用来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它是一种综合性心理指标,是个体对生活世界一种复杂的积极主观体验。个体体验到积极的感情越多则其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就越高,相对应则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就越强。正因为主观幸福感的特殊属性,使之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十世纪末,Bar-On提出了几个关于鉴定情绪智力高的人群的观点,他认为此类人群拥有积极的自我认同,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借此便能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之能获得幸福的生活。Larsen也指出影响个体的整体生活满意和整体幸福感的因素分别有人们注意和处理情感信息的程度,人们想要得到的情感状态的类型,人们如何觉知自己的情绪反应,人们对情绪反应的气质成分以及人们卷入调节自己情感状态的行为。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正处于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更应该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在以往的研究中,要么只在理论上探讨情绪智力与幸福感的关系,要么只对大学生情绪智力或主观幸福感进行单方面考察研究,对两者关系的实证研究较少。从理论上看,如果大学生群体能对日常生活事件引起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进行良好的处理和加工,那么这可以使得个体在心理层面获得较多的积极感受,进而提升幸福和快乐,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提高大学生个体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主要是想运用心理量表法,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进一步丰富主观幸福感及情绪智力的测量研究成果;通过对在校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明确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特别是情绪智力四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更好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增强主观幸福感。所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第一,关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相关研究。国内学者通常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大学生情绪智力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式。代表性的有:王莉萍(2009)采用自制的包括智力5个主因素和13个次因素的调查问卷对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1]徐雷(2011)对情绪智力量表(EIS)的修订与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情绪智力总体上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年级及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2]程旭阳(2012)对大学生情绪质量问卷的编制研究,根据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模型,结合理论研究和大学生个别访谈,编制包括感知和体验自己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自己的情绪能力、调节和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感知和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他人情绪的能力、调节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感知和体验环境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评价环境情绪的能力、调节和控制环境情绪的能力等9个因素。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5,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4和0.889之间浮动,且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在独生子女,性别和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3]此外,徐晓燕(2003)、王晓娟(2005)、顾海根(2009)、洪海滨(2012)、潘明军,钱兵(2012)等都对情绪智力量表的编制及测量进行了研究探讨。
第二,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王才康(2004)认为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感知,又体现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4] 苗元江(2004)认为主观幸福感可以剖析为六个因素,分别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健康的心境、对情感行为的控制、松弛与紧张[5]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内便开始有了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许多研究者在研究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便会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测量问题,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他们大致都沿用了国外同类研究的方法。胡君辰(1988)对中老年人生活满意感进行了跨文化研究,他采用的问卷则是自编的《生活满意感心理测试问卷》,该问卷涉及到过去自我、现在自我、未来自我、社会物质、人际关系、社会活动6个方面的满意感,共有35个项目(其中5道测谎题)[6]邢占军等(2001)采用自编《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满意感调查表》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职工的满意感。该问卷包含18个项目,考察国有企业员工的整体满意度,以及物质生活,社会关系,他们的地位,家庭生活和社会变革满意度等五个方面的满意感。[7]迟丽萍等(2002)等采用了欧洲晴雨表、自我标定梯形量表、Kanunmal情感量表等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进行了研究。[8]
第三,关于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袁立新(2010)运用叶玉珠2003年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自评抑郁量表SDS和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大学生情绪智力与抑郁、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满意感可以通过自我情绪处理进行正向预测[9]许远理,熊澄清(2009)采用Schutle等人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量表(PANAS)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通过研究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得出,主观幸福感可以通过情绪智力进行预测,也就是说情绪智力低的个体比情绪智力高的个体更难体验到幸福和快乐。[10]马希武(2008)对藏族民族学院大学生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及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情绪智力以及构成因素与主观幸福感总体相关程度不高,只呈现一定程度的相关。其中呈现正相关的有,情绪智力、情绪直觉、理解他人的情绪、理解自身的情绪,其中情绪知觉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最高,理解他人情绪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程度最低。[11] 刘文凤,苗元江(2010)运用情绪智力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情绪智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潘明军(2010)运用Schutte等编制的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主观幸福感问卷(ICS),对太原地区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情绪智力因素有着不同的主观幸福感预测效果,且大学生生活满意度可以通过整体情绪智力来进行有效的预测。此外,范敏(2010)、王玉梅(2010)、惠秋平(2010)及周杨(2011)等对情绪智力、主观幸福感与自尊、社会适应性及生活事件等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都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国内已有不少关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但极少有运用情绪智力量表EIS与Diener等人编制的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两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的,所以,本研究就是想通结合使用这两种心理量表,进一步验证是否能用情绪智力来预测主观幸福感。
1.3.2 国外研究综述
关于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Goleman(1995)指出,人生成就至多20%归诸于智力,而80%则受情绪智力的影响,情绪智力是人类的另一种智慧(Goleman,1998)。Hube(1996)也强调人的命运由所谓的情绪智力所决定。Bar-On(2000)指出, 情绪智力可以在生活中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且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因此情绪智力具有影响有效适应坏境要求的一系列情绪的社会性知识的能力。Mayer,Dipaolo及SaloVey(1990)也认为情绪智力较高者同样也是适应良好与情绪调适技巧拥有者。情绪智力理论指出,在预测个体的成功时,测试情绪智力的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标准化成就测验测量出的认知性智力。因为在社交中的成功更多的来源于情绪智力的优秀。国外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理解主观幸福感,并利用量表对其进行测量研究。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以Neugarten和 Cantril为代表,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Neugarten编制的生活满意感指数量表(LSI)和Cantri编制的自我标定梯形量表(SAS),评定主观幸福感都是来源于被试对自己生活是否满意的认知评价。二是以Bradburn和Watson等为代表,主张幸福感是当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平衡的结果,个体较少体验负性情感、较多体验正性情感就是幸福的。Bradburn(1969)编制情感平衡量表(ABS),包含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认为可以从不同水平的正性、负性情感平衡得到同一幸福感水平。从情感角度命名主观幸福感的还有Watson等人编制积极与消极情绪量表(PNAS)、Kamman和Flet编制的情感量表。三是以Revicki和Krause为代表,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是从负面来反映的。Revicki(1990)、Krause(1992)认为幸福感的基础是心理健康,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他们使用SCL-90量表和抑郁量表从负面来反映主观幸福感,幸福感强的个体负性情绪则较少,在量表上的得分也就低。但在之后的研究证明,如果负面反映主观幸福感可能会失球一些重要的指标,因此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个体。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假设
针对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如下的研究假设:
假设一:大学生情绪智力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二: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即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就越高;反之,大学生情绪智力低,则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就低。
2.2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目的方便取样的方法,选择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212份,回收212份,经过对问卷有效性筛选之后,共得到有效问卷207份,问卷有效率97.64%。
2.3 调查工具
(1)自制的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主要调查被试的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年级、学科等。
(2)情绪智力量表EIS。是由Schutte等人根据Mayer 和Salovey的情绪智力模型于1998年开发出的自陈式量表。[12]EIS共33题,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形式,该量表的中文版本由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王才康教授引进和翻译,并初步证明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效度系数为0.87-0.90。该量表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完毕后根据作答情况可以用于评估被试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共分为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四个维度。该量表的计分方式为: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其第5、28、33三项采用逆向记分方法,其余项目皆正向记分。情绪知觉得分为第1、5、9、15、17、19、22、25、26、29、32、33的计分之和均值;自我情绪管理得分为第2、6、7、10、12、14、21、28的计分之和均值;人情绪管理得分为第4、11、13、16、24、30的计分之和均值;情绪利用得分为第3、8、18、20、23、27、31的计分之和均值。情绪智力表示为得分之和的均值,得分均数越高表明情绪智力水平越高。
(3)幸福感指数量表。本量表采用的是Campbell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问卷。前者由8个情感项目组成,后者则由一个满意度项目组成,每个项目均为7级计分。总体幸福感指数由总体情感指数表的平均得分与生活满意度问卷的得分加权(权重为1.1)相加。其范围在2.1(最不幸福)和14.7(最幸福)之间。总体情感指数与生活满意度的一致性为0.55。总体情感指数与另一种幸福感测查的相关性为0.52。
2.4 数据处理
回收并统计调查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9.0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主要运用SPSS的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功能,研究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被试基本信息统计
根据收集的调查问卷,统计被试的基本信息,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的基本信息统计
项目 选项 N 百分比 项目 选项 N 百分比
性别 男 121 58.45% 生源地 城镇 96 46.38%
女 86 41.55% 农村 111 53.62%
独生子女 是 114 55.07% 学科 文科 75 36.23%
否 93 44.93% 理科 132 63.77%
年级 大一 72 34.78% 年级 大三 40 19.32%
大二 63 30.43% 大四 32 15.46%
可以看出,被调查的被试群体中,男生比女生人数稍多,被调查的被试来自农村的比城镇的多,独生子女更多,理科生人数较多,以大一、大二为主。
3.2 统计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分析被试大学生群体情绪智力及不同维度、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结果见表2所示。
表2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描述统计统计
统计量 N 均值 标准差 极小值 极大值
总体情绪智力 207 3.65 0.40 1.25 4.76
情绪知觉 207 3.63 0.45 1.17 4.67
自我情绪管理 207 3.83 0.46 1.25 4.75
他人情绪管理 207 3.9 0.53 1.33 4.83
情绪利用 207 3.76 0.46 1.29 4.86
主观幸福感 207 9.11 1.74 4.35 13.08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情绪智力的得分均值为3.65±0.40(M>3),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情绪智力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值存在一定差异。大学生主体幸福感指数为9.11(campbell量表的幸福指数范围在2.1和14.7之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3 大学生情绪智力描述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软件的T检验功能,分别分析大学生情绪智力及四个维度、主观幸福感在被试性别、年级、生源地、学科、独生子女及年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
表3大学生亲密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差异比较
特征 情绪智力 情绪知觉 自我情绪管理 他人情绪管理 情绪利用 主观幸福感
性别 -1.635 -3.243 2.605 -2.751 -2.032 0.319
生源地 1.367 2.524 2.931 1.493 -1.118 2.432
学科 3.362* 3.563* 2.631 2.673 3.612* 1.039
独生子女 2.873 1.219 3.448 0.926 2.537 5.042*
年级 -5.032** -2.983** -3.318** -1.673 -7.479** 2.576
(注:*代表P
由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知觉与情绪利用在学科上差异显著,情绪知觉、情绪管理及情绪利用在年级上差异特别显著。这一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一的关于情绪智力的差异部分假设相一致。统计分析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与研究假设一关于主观幸福感在性别、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存在不一致。
3.4.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表4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维度 情绪智力 情绪知觉 自我情绪管理 他人情绪管理 情绪利用
主观幸福感 0.389** 0.323** 0.396** 0.398** 0.216**
情感指数 0.382** 0.356** 0.374** 0.335** 0.217**
生活满意度 0.298** 0.275** 0.281** 0.296** 0.129
以上相关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分因子(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与情绪智力以及情绪智力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唯有生活满意度与情绪利用的相关不显著。
4. 结果讨论
4.1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
通过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准。得分依次为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情绪利用、情绪知觉。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型期,从依赖走向自主,面临各种生活事件的挑战,如人际关系的处理,自我身心的和谐等,这有助于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大学生的他人情绪管理、自我情绪管理水平高于情绪知觉、情绪表达,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已经可以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够调控好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但是在情绪知觉和表达能力方面比较欠缺。这一研究结果与刘文凤,苗元江(2010)存在差异,该研究表明自我情绪管理维度得分最高;与张进辅、徐小燕(2004)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差异,该研究发现大学生在情绪知觉方面的能力高于情绪表达的能力;与马希武(2008)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他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知觉与他人情绪管理得分更高。这种不一致可能是样本差异的结果,也可能是由于社会环境变化所致,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给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年级、学科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情绪知觉与情绪利用在学科上差异显著,情绪知觉、情绪管理及情绪利用在年级上差异特别显著,深入分析发现,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这可能与文科生的表达能力高于理科生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双权(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惠秋平(2010)、范敏(2010)等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
4.2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均值为9.11,说明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幸福感较强,可能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便利等有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级、学科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男女生具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在校大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生活环境日益改善,所以无论男女,无论专业,各年级学生的幸福感都普遍较高,差异不大。但研究还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生源地和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深入分析发现,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于非独生子女。这可能与来自城镇大学生经济生活条件较好,得到长辈更多宠爱有关;而独生子女由于生活遇到快乐、困难或疑惑时,不易找到合适的分享或倾诉对象,使其主观幸福感降低。这一研究结果与黄双权(2011)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与魏俊彪,李妍妍(2010)、范敏(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与样本的选择及被试的生活经历有关。
4.3. 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这与以往研究者马希武(2008)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即情绪智力及其四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可能是因为高情绪智力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情绪调适能力,与人能和谐相处,对生活较满意,因而较能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得到的社会支持更多,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这与以往许远理、熊承清(2009)、潘明军(2010)、刘文凤,苗元江(2010)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即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5. 研究结论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预测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Predict Role of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to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spiration
PAN Chaochao, GE Linlin, CHEN Chen, CHEN Dao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QiuZhen School of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Huzhou, Zhejiang 31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used questionnaires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emotion regulation predict self-efficacy of Internet addiction, found that self-efficacy for emotional regulation has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n Internet addic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addiction; predict role
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9~23岁之间,其生理发展已经完成,心理发展也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处事经验与自我调控能力。同时,大学阶段是学生处于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也是为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打好基础的时期,因而大学阶段学生的发展更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成瘾现象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学界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关网络成瘾的机制仍然困扰着学术界。迄今有关大学生网络成瘾,涉及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涉及内部心理原因相对较少。有研究表明,①情绪的调节能力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起着重要作用,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网络成瘾的预测作用及启示,以期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有效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按照年级、专业的人数比例随机选取湖州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53份,占回收问卷的95%。其中,男生186人(33.5%),女生367人(66.5%);大一171人(30.9%),大二166人(30.0%),大三177人(32.0%),大四39人(7.1%);文科171人(30.9%),理科297人(53.5%),艺术86人(15.6%)。进行问卷调查时,要求被试如实、认真回答试题,为保证问卷质量,当场收回。
1.2 研究工具
(1)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采用潘超超等①编制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82。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分成3个因子,分别为表达积极情绪、管理消极情绪、管理愤怒-激惹。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很不好,2=比较不好,3=有点好有点不好,4=比较好,5=很好)。分数越高,管理情绪自我效能感越强。
(2)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采用雷雳、杨洋编制②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情况。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其包括38个项目,分为突显性、耐受性、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心境改变、社交抚慰、消极后果六个维度。突显性指互联网使用占据了用户的思维与行为活动的中心;心境改变指使用互联网来改变消极的心境;社交抚慰指认为在网上交流要更舒适、安全,依赖互联网作为其社交的途径;耐受性指互联网用户为了获得满足感而不断地增加上网时间与投入程度;戒断症状指希望减少上网时间,但无法做到,并且对互联网有近似于强迫性的迷恋,停止互联网使用会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负性情绪;消极后果指互联网使用对正常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主要关注由于上网所造成人际、健康和学业问题。每个项目请被试分别就一年内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在5点量表上作答,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记1~5分。得分越高,成瘾倾向越强。将网络成瘾的项目平均得分小于3者界定为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大于等于3分小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边缘群体,大于等于3.15分的界定为网络成瘾群体。
2 结果
2.1 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网络成瘾总体水平的评分为2.21±.62,其中突显性为2.39±.80,耐受性为2.16±.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为2.07±.73,心境改变为2.69±.86,社交抚慰为2.23±.79,消极后果为2.06±.70。网络成瘾总体水平(平均值为2.21)处于轻度和中度之间,更靠近轻度;其中网络成瘾总体均分>2.5分者占26.9%,>3.5分者占2.7%,表明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网络成瘾现象。
大学生对网络成瘾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心境改变(2.69±.86),突显性(2.39±.80),社交抚慰(2.23±.79),耐受性(2.16±.76),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2.07±.73),消极后果(2.06±.70),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心境改变、突显性、社交抚慰、耐受性及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的评分为3.67±.58,其中表达积极情绪为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为3.49±.77,管理愤怒激惹为3.32±.78。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平均值为3.67)处于高水平,其中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总体均分>2.5分者占35.9%,>3.5分者占61.2%,表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评分的大小排序为:表达积极情绪(4.17±.68),管理失望和伤心(3.51±.83),管理愤怒和激惹(3.32±.78),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各维度之间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析
不同网络成瘾状态的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得分见表1,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
2.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网络成瘾的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和伤心能力越强,表达积极情绪越多,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越弱;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且都为反向预测,说明管理失望伤心能力越强,耐受性越低,心境改变越慢,社交抚慰越低,消极后果越轻。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网络成瘾总体水平为轻度,其中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的网络成瘾情况,2.7%的大学生存在重度以上成瘾现象,此外大学生网络成瘾在心境改变上得分最高,在消极后果上得分最低。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上得分最高,在管理愤怒和激惹上得分最低,有61.2%的大学生有较高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管理失望和伤心、效能感的总分存在显著的网络成瘾状态差异,且网络成瘾正常群体的得分显著高于网络成瘾群体(含边缘群体)。网络成瘾正常群体在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后,能及时地、有效地采取合理的方式应对出现的焦虑、失望的情绪。例如,向朋友、家长、同学等倾诉,通过具有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唱歌逛街等。反之,网络成瘾及成瘾边缘群体在遇到类似的情绪,更倾向使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如,自我责备、反思自我、灾难化、责备他人。③这类群体并非要真正面对问题可能是在选择逃避,此时网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逃避空间。此外,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网络成瘾群体及边缘群体呈现出高焦虑水平。张兰君的研究表明,④大学生群体中网络成瘾倾向者呈现出高焦虑水平,网络成瘾者自陈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对现实生活更加失望、伤心,对自身又缺乏应对负性情绪的自信,因而陷入负性情绪―网络成瘾―负性情绪的恶性循环中。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中对强迫性上网/戒断症状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是管理失望和伤心和表达积极情绪,对于耐受性、心境改变、社交抚慰及消极后果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因子均为管理失望和伤心。这与肖玲玲⑤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其研究表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对高网络成瘾倾向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能通过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网络成瘾倾向。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管理失望和伤心是重要的预测因子。进入大学后,依然要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竞争之间的压力。此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就业压力以及恋爱和未来的婚姻压力(可能是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容易感受到的),这些压力都与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现实的压力及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时,很可能出现一些负性的情绪,如失望、沮丧等,但出现愤怒激惹等的激动情绪会相对较少,由于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了,也有了一定的处事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4 启示
虽然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总体处于轻度水平,但仍有29.6%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成瘾现象,这也需要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交流、问题研讨、心理沙龙等方式,让学生主动交流,以期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同时,学校应定期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测验,以便及时排查出存在心理问题和高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重视建立和及时更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此外,现在的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对成瘾学生给予帮助。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心理咨询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引导建立合适的方法。然而,对于许多虽有求助愿望但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求助意愿的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学校可以建立网络求助群、求助热线等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来有效帮助网络成瘾者。家庭与社会也应给予成瘾者充分的理解与支持,更好地帮助他们。
从成瘾者自身而言,大学生网络成瘾者更倾向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面对无法应对的困难更倾向选择逃避,而网络恰巧为其提供了逃避空间。⑥虽然暂时地躲避了问题,暂时地忘记了当前的困难,一旦离开网络,成瘾者便要承受现实带来的失望,以及自己无力解决的伤心与无奈。且在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中情绪不稳定和情绪稳定性居中的成瘾者居多,其中成瘾者往往呈现出较高的抑郁和焦虑水平,⑦可表现为孤独、自闭、紧张性兴奋、懒散,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等。⑧对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者而言,寻求帮助的意志与希望摆脱成瘾状态的决心是很重要的。因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一旦发现自己存在网络成瘾症状,应果断控制和减少自身上网时间和上网行为,并且要主动接受来自学校、社会等的帮助于支持,正确认识网络成瘾带来的弊端,建立成熟的应对方式和合理宣泄负性情绪的方法,⑨多表达自身的积极情绪,提高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R425006)
注释
① 潘超超,王玲凤,陈焘,陈晨,葛琳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及其网络成瘾.现代预防医学,2013.
② 雷雳,杨洋.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与验证.心理学报,2007.
③ N. Garnefski, V. Kraaij, P. Spinhoven. Negative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problem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1.
④ 张兰君.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健康心理杂志,2003.
⑤ 肖玲玲.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生活事件、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硕士论文.杭州师范大学,2012.
⑥ 孙经,李晏,潘登,张建瑞,胡巧云,李昊.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中国公共卫生,2009.
⑦ 周涛.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网络成瘾的相关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