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保护科学论文

环境保护科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6 20:33: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境保护科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环境保护科学论文

篇(1)

环境科学论文2800字(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论文

摘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市场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文章以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探索,从而达到培养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创新

一、引言

“我国环境科学专业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广泛研究领域和丰富教学内容的学科。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容乐观,环境科学专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适应社会及环保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急需探索出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路径,强化实践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及行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是为适应轻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需要应运而生的,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该专业始终以社会及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逐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培养的需要。专业创办以来,坚持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产实习中,系、教研室主任和科任老师带队,深入现场指导,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学到了生产技术与操作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专业性,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一)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作为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实施体系,课程体系建构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能够促进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积极实践,锤炼自身,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既要包含体育、外语、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类学科,又要包含生态学、环境监测与分析、分析化学等学科专业课程;既要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又要有集中实践环节;既要有必修课程夯实专业知识,又要有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根据兴趣、特长与未来发展方向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与平台。此外,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社会需求和专业发展不断调整课程结构,随时增加或者删除科目,突出学校专业特色和市场引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二)重视专业课程设置

为了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本专业开设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基础课包括:电子电工、无机及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环境学导论、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实验、环境化学、环境化学实验、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地学、环境监测、环境监测实验、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专业方向课分为两个方向——环境工程方向和环境科学方向。其中环境工程方向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环境质量评价、创新创业基础;环境科学方向包括环保设备的设计与应用、饮用水处理工艺与工程、环境法学、创新创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爱好和规划选择除“创新创业基础”之外的任意三门专业方向课程。

(三)重视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通过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自己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其学习专业知识的自觉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其将来参加工作、选择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将生产实习的时间延长为一个学期,学生就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到生产第一线,提炼知识、拓展视野、锻炼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的思想,强化了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为其毕业论文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探索出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

1)校企联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过程中,邀请相关产业、行业技术人员和校内专业教师组成“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小组”,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制订与生产实践需求、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通过校企联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对部分课程进行合并和增删,以适应专业技术的提升和行业发展需求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聘请环境工程行业及知名企业的总经理、高级技术主管、核心研发人员来学校对学生进行学术报告、专业讲座、专业教育、理论授课,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使学生及时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与市场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3)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按照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内建设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实践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确定实践岗位与课程体系,安排实践指导老师,出具实践鉴定报告,接受或推荐实践学生就业,较好地保证了实践教学效果。4)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在人才培养需求上,企业及时将市场需求动态反馈给学校,校内教学及时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调整;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考核与评价标准,在学生学习期间对学生进行动态考核与评价,切实保证实践教学效果。5)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环境工程专业除了设立校内奖学金,还广泛设立企业奖学金,校企联合共建人才培养激励途径。

(二)强化专业实践模块

作为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动态变化的应用学科,环境科学时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不论是在生态发展层面、学术层面、企业实践层面,抑或是高校教学层面。因此,环境科学教学应当紧跟发展潮流,注重专业实践,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参与实验室、实习、实训,得以锻炼和提高。首先,强化专业实践模块,可以引入项目化教学,学生在课程中能够根据某一相对独立的项目展开学习,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其次,可以组织技能比赛、开设校级科研项目,一方面能够替代传统的作业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的评审队伍和结果能够使学生得到反馈、取得更大进步。

五、结语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全国高等教育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要进一步优化,构建具有應用型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科研成果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初探论文

摘要:在环境科学概论实践教学中引入科研热点知识和成果,能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的欲望的同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应用能力。通过环境科学概论课堂教学中引入科研成果的经验介绍和实例分析,本文总结了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应用方法,为环境科学教学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成果;环境科学;教学;途径

1前言

环境问题近年来一直是全球热点问题,环境科学涵盖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技术理论和方法指导,该门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也一直受到环境相关专业的重视。但环境科学概论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教学效果不佳,也无法全面地反映其科学内涵。为提高教学效果、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研究前沿科技和热点,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

2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现状

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经开始,但在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没能发挥该学科应有的作用。

2.1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环境科学相关研究发展飞速,前沿热点实时变化,而教科书从修订、审批到最终通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因此教材很难紧跟科学前沿实时更新。一般来说,环境科学概论的教科书会用大多数篇幅介绍基础理论知识,极少涵盖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应用。教科书的局限性导致学生通过教材学习的只是理论知识和针对过去的环境问题的分析及技术方法,教学内容相对落后。

2.2教学形式单一

环境科学概论包含许多基础理论知識,且如上文所言,教科书的内容局限落后。在这种前提下,仍存在许多教师采取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单方面讲解理论知识,而不进行扩展和应用。学生面对枯燥无味的课堂,难以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甚至会产生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现象。在形式单一的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仅为纸上谈兵的理论,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了解其科研应用,也没有掌握该课程涉及的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锻炼的教学,也会影响毕业生质量。

3在教学中引入科技成果的途径

在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环境科学问题也日渐增多,如雾霾、全球变暖、海洋污染、土壤污染、食品安全、工程三废排放等。但同时,不断涌现的环境问题也推动了环境科学的发展,大量科研人员投入到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研发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为环境科学领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新案例。教科书存在难以及时更新的局限性,考虑到教科书的严谨性和受限制的信息量,也很难选择涵盖哪些案例和技术更为合适。因此,教师需要成为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的主力。

3.1紧跟学科发展方向,关注科研动态

时刻关注前沿,了解学科发展情况和热点,是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之前需要做的准备。唯有多关注前沿动态,教师才可能选择合适的、前沿的学术成果补充进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讲解并探讨案例,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发展。例如教科书中有关“伦敦烟雾”的叙述部分,教师可以补充中国治理雾霾的有效技术和措施,以及国内外对治理大气污染问题的新技术、新理论,同时还可以对几次重大大气污染事件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楚大气污染问题的实质和严重性,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国内外科学研究者解决这类问题时的思路。

3.2传统知识体系穿插前沿科研成果

传统知识体系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仍然是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主要内容,引入科研成果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让理论知识不止存在于纸面,而能成为学生日后解决相关问题时的有力工具。因此教师实际是在原来的教学计划中穿插介绍科研成果,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避免单一的“照本宣科”打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于传统知识体系中与最新研究进展有较大断层的内容,教师用科研前沿进行补充和完善,或进行对比讲解,让学生学习到更新后的更为实用的内容。教师讲解环境科学前沿领域的案例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究。通过剖析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

篇(2)

论文摘要 充分挖掘学生和教师的人力资源、学校的教学设备资源、社区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课程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与物质资源的保证,以活动的开展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将划定为国家、地方、校本3个等级,同时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等科目。这无疑对学校、师生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认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以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选择和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精心设计并形成探究案例,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探究实践等能力提升的双赢。笔者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当地课程资源,不失时机地引领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谈谈个人的几点肤浅尝试,以供同仁参考。

1 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

1.1 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学生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一旦选择了合适的课题,学生的参与热情就会空前的高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若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学习将会变成枯燥乏味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更谈不上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2003年9月,我校七年级二班的学生开展的“人体生理三节律”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切中了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老师指导下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饶有兴致地开展实验探究,有的学生放弃了国庆黄金周跟随亲人外出旅游的好时机,却留在了我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学生争着要为其他同学测算出“人体生理三节律”的期、临界日、低潮期。

再如,在一次生物课上,一位学生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一般的蔬菜和花都不在中午浇水,这是生活常识,可苋菜却可以,它反而生长的茂盛?”听到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我话锋一转,有哪位知道其中的原由,想解开这个科学之谜的同学赶紧参加我们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实验的课题是“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传统的教学将学生局限在几本教科书里面,这势必导致学生真实世界的消失、最终导致学生创造角色的缺失!因此,让学生对自然、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引起足够的关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必要的。考虑到我县城区多数居民认为汀江水已被污染,不能饮用,有的居民到郊区取水,有的居民购买饮用水,究竟汀江水(上杭段)真被污染了不能饮用?还是讹传?为此,我们成立了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调查,并到汀江(上杭段)科学选择11个采水样点,一部分送往县卫生防疫站检测,留下一部分则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并分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学生在活动有序开展过程里相互交流中学习,合作探究汀江(上杭段)水质污染的原因,并通过对话深化学习——找到治理汀江(上杭段)水资源污染标本兼治的办法。这种回归自然、源于生活,增加了学生的体验,然后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和学习,远比比机械的教条效果要好得多,增加了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爱我上杭,保护母亲河——汀江的行动”在我校悄然开展起来。"

2 与其他学科进行大整合,挖掘学校各学科教师的人力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合作学习理论提出,与学生一样,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也存有重大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就所开展的活动,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生物教师除了可以将规定的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四大领域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外,更多的课程资源恐怕还要来自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大综合”的概念呼之欲出。例如,与物理学科教师联手开展“光污染的危害及治理建议”,与历史、语文学科教师联合开展“梅花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生物课利用古诗进行环境教育的尝试”等体现跨学科大融合的研究性学习,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并驾齐驱的大好局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3 充分挖掘学校的教学设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众所周知,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科技活动等教学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其他学科知识可以从老师或书本上间接获取,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与体验,因此就必须为学生活动提供大量必要的活动资源,在具体活动的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如何有效地利用学校现有设备资源,诸如理化生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阅览室等,这些现成的资源基本上每所学校都具备,我们可以直接与课题结合起来使用或者进行再开发,挖掘出它们的深层使用价值进而开发出更高质量的课程资源。

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我们把经科学取样的11个样点水在实验室做了比较色度、气味、pH值等共计88次的单因子的对照实验。结合 “人体的营养”教学,让我校七年级学生参与“回报父母挚爱,做亲情晚餐”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分专题到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学校图书室查阅资料,也可网上咨询专家,收集各种营养物质的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和健康”的知识,并反思自己的一日食谱,尝试利用学到的知识为自己和家人设计更加合理的食谱,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良好的饮食习惯。在活动学习中获得收集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关注自身健康和形体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心长辈、关爱他人的情感。

4 充分利用社区中人力资源和学生家庭方面的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里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农家中的生产实践人员)也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资源,对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如开展研究性学习课题“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时,县防疫站胡主任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取样点水,一位家长停下跑运输一天免费提供车辆,提出标本兼治汀江(上杭段)水污染模型时得到上杭环保局相关技术人员的悉心指导等。又如探究“为何苋菜在夏天的中午可以浇水?”这一课题时,教师与学生一同走访学校附近的农户,到他们家借来了锄头等劳动工具,锄杂草,深挖地,裹绿篱,在2004年暑假花了近20 d艰辛的劳动终于在我校后山开垦出一块约260 m2的生物实验园地,随后在生物园地里种起了苋菜、空心菜等实验材料探究“苋菜中午浇水,其生长就快”这一现象。所有这些都是对社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的较好例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5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收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它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为主要目标。"

我校开展的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逐步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了学生更加全面发展,开展这项活动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个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具体生活,也为学生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细细想来,收获还真是不少,学生在参观、访问、调查、探究、上网查询、创作、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中,体验经历、了解社会、丰富经验并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质。

5.1 保持了学生独立、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

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这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所创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我们开展的活动课题“人体生理三节律”和“为何苋菜在夏天中午可以浇水”等就是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碰到的现象而引发出的思考。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使他们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情愿放弃节假日,克服了同龄人难以克服的困难,直至把科学论文写成。

新课程理念之一强调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延长或深化学习过程,相对于简约化的课堂知识学习,它更强调学习过程中深刻的、充实的、探究的经历和体验,体验丰富而完整的学习过程,比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的调查这个课题时,我们就组织学生到实地去采集水样点,现场向县防疫站的技术人员学习采集水样点的科学方法,知道了对采集回来了水样点需预先放置于冰箱冷藏处理,且必须于当日24 h内向县卫生防疫站送检水样液,才能得出水样液真实的细菌学指标,除此之外,学生在这次采集水样活动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因农村养殖污水的不经处理随意排放而导致汀江水质不断变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以直接淘米做饭洗菜的水,到现在已到了三类饮用水的警界线上,倘若我们再不重视保护汀江的水质资源,那么,必将导致汀江河水在城边流而上杭城区发生闹水荒的尴尬局面,从而唤起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2 养成了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研究性学习立足于对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强化,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小组学习,促使学生在与他人共同学习、分享经验的过程中,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以开展“人体生理三节律”这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例,学生通过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开展了假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与培训。又如开展汀江(上杭段)水质资源调查这项综合实践活动时,学生事先根据各自的特长与兴趣分成了采访小组、成果汇报小组等5个学习小组,各小组间实现资源共享,小组成员间共同协作做好本组的活动任务,经过参加此项活动,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变得更深了,学会了与人分享劳动成果。

5.3 增进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对知识的批判性考察,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因此,知识学习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如此,由于确立起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各类探究活动的展开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居于辅导的地位,研究性学习因而可以增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参加“人体生理三节律”这项活动为例,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本就同我们形影相随的人体三节律是这么的循规蹈矩,时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再则,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着手解决诸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然而,大多数人还没有意识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光,也存在着污染,即光污染。于是综合实践活动——“光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建议”在我校刘永阳等学生的参与下开展起来。

5.4 建立了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

篇(3)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构建

以新世纪体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教育大辞典》中定义的素质的概念为理论依据,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员自身职业性质及特点,经过专家调查、筛选确定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道德素质(热爱本职工作、诚实守信、办事客观公正、做事讲求质量、服务热情周到、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的评价)、知识素质(职业理论知识:专业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政策理论知识;职业相关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知识、劳动法规、社会心理学、安全卫生知识、环境保护知识)、能力素质(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健身指导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教学训练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职业精神(敬业、专业、创新、协作、规范、责任)和职业形象(外在形象: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健康匀称的体魄、大方得体的举止、从容自信的语言;内在形象: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外向的性格、十足的自信心)。

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要素分析

1道德素质要素分析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随着现代社会专业化程度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道德的好坏对其服务质量会造成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指导员对职业道德要素的认知比较全面,有604%的指导员都认识到作为健身指导员应该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工作、办事客观公正、做事讲求质量,但是也有48.92%的指导员没有意识到在健身指导的时候应该给予锻炼者热情、周到服务[5]。

2职业理论知识要素分析

指导员作为群众体育的重要人才资源,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必须掌握扎实的体育锻炼理论知识与方法、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从事技能传授、锻炼指导,并有效地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中,50.55%以上的指导员认识到了专业基础知识、组织管理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重要性,753%的指导员没有认识到政策理论知识的重要性[4]。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运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指导,并对锻炼者更好的组织与管理,为锻炼者提供更科学有效的健身指导服务,这样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就能在国家政策形势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3相关知识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中,65.22%的指导员认识到了社会心理学、安全卫生知识的重要性,70.65%的指导员没有认识到环境保护知识的重要性[4]。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指导员要给予锻炼者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并为锻炼者的健身安全负责,在指导锻炼者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运用掌握的必要心理学知识,满足锻炼者在健身指导过程中的心理需求,给予锻炼者理解与支持,成为大家的知心健身指导员,同时进一步加强劳动法规知识的认识与学习,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犯的情况下更好的为锻炼者提供服务。

4能力素质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5.43%的指导员在健身指导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57.61%的指导员对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教学训练能力、科研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重视[4]。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熟悉和掌握有关训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强学习能力、教学训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认识与提高。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指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一级和国家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有一定的进行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开展社会体育工作调查分析、问题研究及撰写调研报告和科学论文的实际能力[5]。

5职业精神素质要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指导员对职业精神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54.95%的指导员认识到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规范精神、专业精神能、协作精神、责任精神的重要性[4]。作为一名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指导员也应该具有规范精神和专业精神,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按照社会体育指导员这种职业规范办事,体现出较高的职业规范来满足锻炼者“专业”的体育健身需求;再者,协作精神是组织管理能力表现的一种升华,一名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指导员也能表现出较强的协作精神,指导员与锻炼者的协作,也需要锻炼者具有协作精神,在健身指导过程中能够与指导员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最后,一名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有社会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只有对被指导对象有很大的责任,才能给予锻炼者比较高质量的健身指导服务,同时才能在锻炼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来培养锻炼者的合作精神。

6外在形象素质要素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名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最基本的身体健康素质,日常注重自身健康体魄的塑造,培养从容、自信的语言、大方得体的举止以及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锻炼者可以通过这些外在形象来判断一个指导员的资历、水准以及职业态度等,因此指导员要在日常的指导过程中对自身的外在形象给予足够的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26%的指导员认识到了从容自信的语言、健康匀称的体魄、大方得体的举止、干净整洁的整体形象的重要性[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中没有对指导员的外在形象有一定的要求,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过程中贯穿相关的知识来提升他们的外在形象,这也是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队伍素质的提升应该注重的一个问题。

7内在形象素质要素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备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足够的亲和力、十足的自信心、外向的性格。调查结果显示,吕梁市50.56%的指导员认识到了内在形象的重要性[4],在内在形象的选择顺序中,排在第一的是足够的亲和力,同时也对健康向上的气质、独特的个人魅力也表现出较高的认知水平。目前,我国的群众体育健身网络不健全,指导员应该靠自身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把群众发动、吸引到健身活动中来,这对群众体育健身网络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指导员在给予锻炼者健身指导、对锻炼人群进行健身组织时,能否积极有效地对锻炼者进行更加科学的健身指导,能否动员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能够参加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独特的人格魅力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自信心也是健身指导员应该具备的一种内在形象,一个没有自信心的健身指导员,在他健身指导的过程中,其健身指导质量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社会体育指导员整体队伍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结语

(1)构建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素质结构为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职业精神和职业形象5个方面,可以客观、合理地评价一个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2)社会体育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指导员首先应该具备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能做到诚实守信,在健身指导的过程中能够给与锻炼者热情周到的服务,对锻炼者认真负责,在健身指导实践工作中以自己的专业、规范精神来办事,做事讲求质量,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待需要指导的锻炼群众,有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协作精神,努力打造自己的健身指导特色,和锻炼者建立和谐、愉快的合作关系。

(3)社会体育指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组织管理知识、公共基础知识和政策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掌握与本职业有关的相关知识来充实自己,只有具备了丰富、扎实的职业理论知识,才有可能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水平,在健身指导实践过程中体现出高水平的健身指导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也需要健身指导员有教学训练能力和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农科院校

有机化学是农科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应用性强的特点。它是学好生理学、生物化学以及其他一些专业课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对学好本课程以及后续课程,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乃至提高学习和工作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精心安排各个环节,认真设计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结果的评判,以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合理选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它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一本好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而农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采用统一的大纲、教材,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追求系统性和全面性,出现量大、深难的倾向。教师面临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既要注重“基础”又要“增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教材、优化教学内容。虽然农科专业的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要求不如化学专业的深难,但作为教师还是应博览群书,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生动有趣。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需知识的深度、精度、广度都不尽相同,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因材施教。例如,在对实践生的教学中,针对实践生基础知识薄弱就应偏重于应用性知识的特点,教学内容应坚持系统性和少而精的原则[1],并注重多联系实际。此外,课堂讲授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还应讲究自身特色,讲授内容、先后次序、时间分配也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布置。讲稿不是教材,讲稿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甚至精简,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重新授课题的导入

在有机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新授课题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导课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新课。一是结合化学史导入新课。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例如,在学习格林尼亚(grignard)反应时,介绍一下法国化学家格林尼亚,他31岁才获得博士学位,一生的科学论文多达600多篇,并于1912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这样学生便对格林尼亚反应产生浓厚兴趣,对其性能、用途的理解和记忆也就更加扎实。二是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新课。复习与新授课程有关的知识,以旧引新,有意识地使学生联系与后续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便于旧知识的温习和新知识的延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三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新课。化学演示实验是有机化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四是联系实际生活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可以介绍学生非常熟悉而又运用广泛的事例导入新课,这样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经常思考生活方面的有机化学知识,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也有助于建立轻松良好的师生关系。

3讲究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注式教学为主,基本上遵循“老师讲、学生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的规律[3]。而事实上,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化学特点来寻找规律巧妙的学习。例如,在讲述卤代烷的亲核取代反应sn1与sn2反应机理的特点后,可以启发学生对伯卤丁烷、仲卤丁烷、叔卤丁烷在这2种反应机理的反应速度进行比较。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科学的系统性,抓住有机化学的教学主线——结构、结构与性质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积极接受知识。上课时还要注意语言简练、重点突出;甚至借助于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或穿插一些小故事、小趣闻,加深学生印象和趣味性;板书快而流利,注意在单位时间内语言有较大密度和适度的节奏。过快,学生不适应,太慢,学生的注意力要分散,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在学生基本适应后,可以加大单位时间的语言密度,以训练学生的灵敏性。

讲课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精讲、导学和研讨3个部分。精讲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难点,一定要讲清讲透。因此,教师应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如何讲解使学生容易接受。如对于较难理解的化合物的芳香性,应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从有机化学的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简单

理论入手,讲苯环的共轭大π键的电子云分布、轨道重叠和形成情况,从而引起电子离域、键长平均化、电子云高度均匀化导致其有芳香性;可以再引伸到其他芳香性物质的共轭效应,找出它们和苯环结构的相似点,推导出其具有和苯相似的性质——芳香性。对于导学内容,由于大学生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化学知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老师可以结合导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回答问题或写出书面报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开拓思想、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缓解课时的不足。在精讲和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自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当然,也可就现在相关有机化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比如环境保护、绿色化学等。这样的授课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拉近了师生关系。

4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传统的有机化学教学中,有些内容如分子结构、分子轨道、共轭体系等一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借助于分子结构模型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减少讲解的难度,但模型的保存、制作、使用都受一定的限制[4],而利用计算机的三维图形功能则可以轻易解决这些问题,且比传统的挂图、模型更接近于真实情况。例如,有机化学中对映异构体的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功能,设计成先显示出左旋体的结构,然后再显示一面镜子,将左旋体通过镜子投影得到右旋体,很容易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互为实物与镜像的关系。然后将镜子去掉,拖动其中一个异构体,无论如何放置,两者在空间上不能完全重合,即实物(左旋体)与其镜像(右旋体)是不能重合的一对物质,从而导出对映异构体的概念。此外,利用多媒体还可增加教学容量。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并不能排除板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适量的板书能使教学主题突出,并能克服多媒体教学中讲课节奏太快、学生不易记笔记、不利于课后复习等问题。因此,教师应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互配合,取长补短。

5选好练习,上好习题课

在讲课过程中还应注意学用结合。在讲授一定内容后,让学生做一些练习,然后再讲下一部分内容。但如何在做练习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却需要对练习题有个精选过程。因为做题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既需要一定时间,又需要动脑分析才能完成。因此,在上完每个单元后选习题时,习题既要有一定难度和代表性,又要有“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通过这样精选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学生在演题实践中就会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5]。

根据农科院校有机化学课的特点,需要有选择性地开一些习题课[6]。习题课要适时、适量。例如,在讲完烷烃、烯烃、炔烃、二烯烃之后,安排一次习题课,重点用于比较这几种化合物的成键特点、化学性质以及相互转化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大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只注重理论课的传授,对习题课重视不足。事实上,习题课是学生强化记忆、调整思维、加强灵活运用和发散思维的好时机,也是教师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学生错误的好时机。在平时,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意见;在习题课时,教师可就学生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及时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通过理清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严密性、全面性[7]。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培养发散思维,加强思维敏捷性。

6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应试指标,静态分析,形式单一,强调学生对知识过分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考试评价标准,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8,9]。例如,根据有机化学规律性强的特点,可以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写出书面小结,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一部分。由此,不仅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标准应以考察学生创造能力为目的,建立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动态性的评价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应包括知识和创造力2个部分。知识包括平时分、测验分、期末分;创造力包括自学能力、课堂参与分、动手实验分、答辩分。这种评判标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也符合未来应用型人才的评判标准。

7结语

虽然农科有机化学的教学量多、课时少,不能等同于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但只要教师善于研究、总结,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使教学精炼化、系统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双赢[10,11]。

8参考文献

[1] 苏学素.提高农业院校

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77.

[2]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编委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传(第一卷)[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高洪君.在有机化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j].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1994,6(4):74.

[4] 梁开玉.有机化学教学如何面向新世纪——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2):200.

[5] 许志锋,邝代治,张复兴,等.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3):159-161.

[6] 丛恩同,李业霞.对有机化学习题教学改革的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0(4):56.

[7] 刘涛,熊伟,白玛卓戛.农科院校有机化学的教学改革思考[j].西藏科技,2007(3):42-43.

[8] 杨巍.提高有机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1):12-13.

[9] 姚忠亮.新时期有机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76(5):59-62.

[10] 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9(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