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财政审计论文

财政审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6 13:09: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财政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财政审计论文

篇(1)

论文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对我国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财政审计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课题,尤其在财政监督体系的不断发展壮大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去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该文就财政审计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做出了简要分析。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决定了我国财政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取向。随着财政监督体系的逐步确立和基本完善,使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变化。

一、对财政监督的理解

对财政监督的理解存在着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经济运行全过程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孙家琪主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概念辞典》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指的是通过财政收支管理活动对有关经济活动和各项事业进行的检查和督促。另一种观点是从广义的角度对财政监督的含义进行归纳,以顾超滨主编《财政监督概论》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指政府的财政管理部门以及政府的专门职能机构对国家财政管理对象的财政收支与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依法实施的监督检查,调查处理与建议反映活动。还有一种观点是从财政业务的角度来阐述财政监督的含义,以李武好、韩精诚、刘红艺著的《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提出的财政监督的定义为代表,认为财政监督是专门监督机构尤其是财政部门及其专门监督机构为了提高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依法对财政性资金运用的合法性与合规性进行检查,处理与意见反馈的一种过程,是实现财政职能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对财政审计的理解

财政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及财政部门组织执行财政预算的活动所进行的审计监督。财政审计,又称财政收支审计,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组织体系,财政收支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以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根据《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暂行办法》的规定,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主要对财政部门具体组织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海关系统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征管情况、金库办理预算资金收纳和拨付情况、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单位预算执行情况、预算外收支以及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等七个方面进行审计监督。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建立和完善,财政审计逐步实现了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收支审计并重转向以支出的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二是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转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三是财政审计范围已由传统的财政决算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税收和海关征管审计,扩展到预算执行审计、部门决算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税收和海关收入审计、政府采购审计、财政绩效审计、社会保障审计等。逐步形成了“大财政审计”的概念。大财政审计是财政审计的扩展,也是财政审计的补充。

三、财政监督中对财政审计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中国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一整套重大改革。会计准则的重要作用不仅得到实践工作者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认可。与此同时,中国又全面地推进了新税制改革,税收的刚性通过立法途径得到了保证。新税制规定,当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家财经规章制度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时。税收征管机关在征税时,应以国家财经规章制度的规定为准。这一规定对于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明确政府与企业的分配秩序有积极的作用。自实施财会制度和税制改革以来,理论界围绕税收原则的刚性内涵与会计准则的公允内涵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历史发展的趋势和逻辑来看。税收原则体系同会计准则体系是一致的,二者都应体现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运行的客观要求。但从某一特定的时期看,税收原则体系与会计原则体系又是有区别的。首先,税收原则由于阶级性要求可能会做出某种强制规定,

但会计准则体系的阶级性要求相对而言并不十分鲜明,审计的准则无疑应是以各项公认的会计准则为基础的,其实我国早已有注册会计师与注册审计师合一之实。其次。财政监督有独立存在的实体一财政资金言,财政实体还应包括国有资本部分;而审计则没有独立存在的实体。财政管理的目的应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益;而审计则只是属于方法论的范畴,审计的阶级性并不突出,国家统治的代表——各级政府需要审计,对于微观经济单位——公司、企业来说。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完善公司的内部审计功能。也是它们管理的重要职能。再者,财政监督包括人事监督和财经监督两方面内容,而审计监督只有财经监督之责,并无人事监督之权。从法律角度看,一级或上级审计机关实施监督所依据的法律准绳也只能是由立法部门或财政部门所制定的各项财经法规。我国现行的一级审计机关对同级财政的审计也只能在预算法等法规所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当然在这里也可能会有新的情况出现。从长期来看,税收刚性原则不会脱离会计准则而孤立发展,税收在它的立法时,会不断地吸收会计准则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新东西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简言之,税收刚性既是立法的要求,也会体现会计准则演进中的精华。由于审计监督与财政监督在我们今后的财政活动中将会出现更多的交叉,而且审计监督也有由政府内部监督模式往人大的独立审计模式过渡的趋势。探索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各自的内容、监督范围、监督手段、监督效率等也将会显得日益重要。

四、完善财政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都要围绕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个目标努力推进。从内容上讲,公共财政体系包括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公共财政预算体系、公共财政政策体系、公共财政责权配置规则体系、公共财政制度体系、公共财政管理体系和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八个方面。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表示,在2008年财税改革稳步,推进的基础上,2009年将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由此可见,将对我国财政审计产生了深刻影响,财政审计面临着“五新”:一是面临着新的财税管理模式和管理内容;二是面临着要确定新的审计客体和审计对象;三是面临着要运用新的审计手段,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已经刻不容缓;四是面临着要确立新的审计的目标,更注重绩效审计;五是面临着要适应新的审计环境,要实行阳光审计。由此可见,在公共财政制度重构过程中,要解决制度缺陷,堵塞各方面的漏洞,不仅需要财政内部的检查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借助于财政审计的作用。通过财政审计和财政监督,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促进各项公共财政管理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魏长生,查勇.浅谈绩效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5).

[2]徐佳.论转型经济时期公共财政监督体制的问题和解决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篇(2)

目前我国的效益审计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类型的效益审计。二是与现行财务收支相结合的效益审计,即综合审计。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公共工程审计要实现法定目标,综合审计是主要方式。论文百事通这是由公共工程审计的目标要求和我国现阶段审计环境所决定的。一方面随着公共财政体制和责任问责制度的建立,对公共工程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查、分析及评价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必须顺应这一需要。我国国家审计模式是典型的行政模式,国家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组成部门所开展的审计监督是政府内部行政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审计对公共支出的控制作用愈直接,愈能在促进政府部门和项目法人加强公共资金管理、提高工作绩效、增强责任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公共工程领域还大量存在决策失误、管理粗放、损失浪费等影响投资效益的问题。审计法把效益性作为公共工程的审计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审计机关及时发现公共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违背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和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的行为,并予以及时纠正、问责,达到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另一方面,在我国现阶段开展独立的公共工程效益审计,受到审计环境的制约。一是工程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得不到保证。其反应的信息不能直接作为效益审计的基础数据。真实性方面存在会计信息失真、工程价款高估冒算等问题;合法性方面也大量存在违法违纪问题,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域,有较高的审计风险。二是审计法对公共工程审计的法律界定是预算执行和决算,没有包含决策阶段。因此对其的效益审计是狭义和局部的,只能在开始建设到竣工这一阶段进行。而对一些不必要建设的形象工程、重复建设项目和因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应该问责却无法问责,只要涉及到决策层面,审计是无能为力的。三是开展独立类型效益审计的配套条件还不具备。主要表现在法规建设滞后、没有公认的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等等。

结合审计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公共工程综合审计的层次和质量,必须抓住六个重点,搞好三个结合。

一、六个重点

(一)以促进政府信用为目标,加强真实合法性审计。政府信用是指政府法定权力和职责的履行程度,其核心是公共责任。公共工程是政府为履行公共责任而投资建设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环保、农业等项目,是公众关注的重点,其投资信息是否真实、行为是否规范合法直接影响着政府信誉。审计要紧紧围绕资金筹集、到位和使用的真实性。土地使用、环境保护、招投标、经济合同签订等重大事项和行为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计,促使公共投资的真实合法。

(二)以促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为目标,搞好建设程序审计。《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明确规定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都要进行审批。审计时一方面审查公共投资项目是否按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定的权限进行了审批,有无人为压低建设规模和概算将应由上级审批的项目控制在自己的审批权限内审批项目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审查建设过程中已批准的概预算执行情况,重点查处擅自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概算外建设和购置等问题。笔者近年来在高速公路项目审计中发现普遍存在擅自变更施工图设计的问题,有些变更是不需要的人为变更,其结果是将通过招标竞争产生的单价变为业主与承包商的协商单价,不仅增加了投资,而且也为权力的寻租创造了条件,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顺藤摸瓜,往往能发现幕后交易的蛛丝马迹。

(三)以促进治理建设领域秩序为目标,加强对工程承发包和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审计。重点查处工程承发包中规避招标或者在招投标中弄虚作假和肢解、转包、转让以及违法分包工程的行为;对设计、施工、设备材料制造和供应是否执行了国家强制性标准进行检查,关注工程质量。论文百事通

(四)以为反腐败斗争服务为目标,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注重发现大案要案线索。投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环节性使投资领域的监督困难,加之我国市场经济发育和制约约束机制还不完善,造成权力寻租等腐败行为时有发生。近年来我省审计机关配合查处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高速公路建设中的重大腐败案件都充分表明了这一点,案件基本都是窝案、窜案,隐蔽性强,给国家资财和政府信誉造成重大损失,危害特别巨大。社会各界也对审计机关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发现大案要案线索寄予较高期望,上述两个案件都是在审计机关先行审计,发现大量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案件线索的基础上查办的,较好的发挥了审计为反腐败斗争服务的作用。也扩大了审计影响、提高了审计地位。

(五)以效益为目标,搞好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和建设效果审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转变的核心就是提高效益。审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好监督作用的重要体现就是要积极开展效益审计。公共工程的公众服务性决定了对其的效益审计应更多关注经济性和效果性,以便较好的发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通过工程管理审计查处重大损失浪费,通过工程造价审计制止高估冒算,节约投资是经济性审计的重点。通过对项目实际竣工的技术经济指标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对比,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效果性审计和评价的重点。

(六)以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目标,加强宏观反映。审计的更高层次作用是服务于管理层的决策和促使制度规章的建立及完善。这就要求审计机关立足微观审计,树立宏观意识,注重剖析研究项目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和体制、制度方面的缺陷,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形成宏观信息,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新晨

二、三个结合

一是把公共工程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相结合。公共工程支出本身就是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对其的审计也是公共财政审计的具体化,两者相结合可以相得益彰。对公共工程个体的详细审计是预算执行审计的延伸,并深化了预算执行审计,使“两个报告”反应的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刻。反过来“两个报告”反应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问题更容易引起政府和人大的重视,有利于存在问题的纠正和规章制度的建立,更好的发挥投资审计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政府; 公办高校; 化债

我国公办高校(以下所述高校均指公办高等学校)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可归纳为“财、税、费、产、捐、基、科、贷、息、联”十种,但在扩招发展的同时,巨大的债务负担严重阻碍了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从高校的性质、办学主体、债务形成原因、形成过程来看,政府都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因此,政府需要开展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09年9月,《财政部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地方高校化债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财教〔2011〕309号)表明国家对高校负债问题的热切关注,并将通过奖补方式支持高校化解债务。2011年3月,国务院以“明电〔2011〕6号文”部署,由审计署统一组织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对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进行一次全面审计,单独设计报表对高校债务予以风险测度。青年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要获得更广泛的资金支持,就必须动用财政资金,帮助高校化解部分债务风险,靠学校提升的竞争力和开拓办学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减轻中央高校财务负担。各方高层已经开始广泛关注高校的债务问题,为高校财务风险的化解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二、高校债务风险化解的具体做法

(一)政府加大经济投入

1.完善财政拨款方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各高校正在探索建立一个适应公共财政、利于内涵发展的新预算模式——“基本支出预算+项目支出预算+绩效支出预算”,进而为政府提供准确的预算数字,以便于财政拨款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在债务综合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项财政预算,把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绩效因素作为专项拨款的重要参考依据,经过财政专家来构建一个涵盖多方政策参数的拨款公式,利于拨款额度的计算和精确,强化财政投入的激励效应,积极引导高校逐步化解债务。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

我国中央财政收入增长速度非常明显,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升反降。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责无旁贷,国家必须保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我国政府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资金扶持:

(1)政府适当资助。在扩招背景下,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平均拨款标准,并提高评比的透明度。加大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促进各高校内涵的深层次、纵向发展,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还可以适度实行财政贴息、补息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展一系列的优惠条件,进而有助于高校专心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积极发展。

(2)政府外汇储备注资。我国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长,储备规模总量超过万亿,位居世界首位。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政府可以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对高校进行注资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用知识和技能改变民族的命运,不失为一个战略举措,也是完全应当的。购买国外先进教学、实习、科研仪器设备生产线,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和技术,把我国高校的教学设施匹配以国际化的水平,从硬件和软件上完善教学环境,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腾飞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3)其他财政手段。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是政府筹措教育资金的一种长效机制,以使高校债务风险处于合理水平。具有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特点的高等教育产品适合发行中长期债券,虽然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能自主发行地方债券,但可以建立中央转贷国债资金制度,由中央发行教育国债,然后再转贷给地方,进而起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利于解决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政府推行制度创新

在高校负债风险规避中,政府应该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出台相应政策,积极推进高校转制、完善产权及治理结构、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对化解债务的奖励力度,严格遏制高校资不抵债的势头。

1.积极推进部分高校转制

高校“转制”主要是指为了丰富公办高校办学形式,采用民营化的理念,对部分公办高校着重于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乃至学校所有制进行转变,以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形成多种体制共同发展的良性竞争的基本格局。政府集中力量办好一批优秀高校,在“国有民营”“全额转制”和“股份制”等方式中,选择最适合的一种方式,让一部分高校转制,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问题,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2.完善产权治理结构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按照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原则,减少政府对高校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审批,增强高校对各项事务处理的灵活自主性,让高校在竞争中研究自己的新路子,不断创新、探索,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政府应该更多地运用统一的法规、政策等手段,为高校塑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环境,强化高校在债务化解等方面的责任约束。

3.加强监督和预警体系建设

教育部门审定高校发展规划和校园建设规划,控制贷款规模的最大限度。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和高校综合评价方法,在现有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科学设计负债上限,确定贷款的合理规模和安全系数,积极防范贷款风险,及时揭示隐性问题,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预警预报。

(三)法律、政策保障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国家法制化的基石。只有坚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证中国真正的强盛。同样,依法治校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鉴于目前高校负债有蔓延的趋势,财政部门应会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高等学校贷款管理办法》,完善债务的各项管理办法,势必将债务危机从源头上遏制。

1.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的立法

通过制定《学校法》,适时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民主治校,规避高校贷款的风险。还应该建立严格的高校贷款问责制度,政府要加大对高校贷款数额、使用等方面的监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高校资产状况的风险评估,坚决抵制不良的投机贷款。政府应通过完善的法律机制和规章制度,建立高校债务风险控制体系,并通过建立高校债务偿还长效机制化解现有债务,限制和规范高校的贷款行为,防止新的债务出现。

2.规范高校财务核算制度的立法

政府应通过严格执行《预算法》,适时制定《教育投资法》,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从源头上规范高校借贷行为。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与企业单位普遍应用的权责发生制不同,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但是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成本管理上具有笼统性,它也是高校财务风险形成的制度根源。加强政府审计力度,完善对经费执行情况的监控,从制度建设方面强化债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3.鼓励全社会资助和捐赠的立法

越是经济发达国家,全社会越重视高等教育,捐赠也越多。严格贯彻执行《高等教育捐赠法》,去吸引更多爱心人士的教育捐赠资金,去规范和鼓励对高等教育的捐赠,让捐赠者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进而鼓励将捐赠范围逐步扩大,让捐赠人士从捐赠的行为中得到名誉与经济上的回报。进而保障教育的经费来源,拓宽高等教育的来源渠道,帮助高校走出债务危机。

(四)加强与外界的合作

1.创新型大学的构建

高校拥有很强的科学研究能力,而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可以与工商产业相结合,创造出价值,从而进一步支持大学的研究和发展,扩充大学的科研经费,为高校负债危机的化解起到减缓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进学校创业风气的形成,大力发现学生中的精英人才,加大支持力度,正确引导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坚持“产学研”创新的教育模式,作为企业需要在技术支持的教学发展,教学为科研的发展奠定基础,研究成果在企业的实际应用中得到验证,促进教育理论与具体的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高校联合办学模式,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加快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生活的使用速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2.国际合作办学

通过吸引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来高校的医学、会计、汉语等专业深造学习,有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还可以增加高校的资金收入。国际合作办学不仅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有利于减少高校财政的开支,并从某种程度上增加收入,达到双赢的效果。高效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有助于培养国际型、外向型、创新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如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共建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就是可以效仿的一个模式,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利于学生知识文化的拓展,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有助于提高看问题、办事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韦法云,袁文,程雁雷.安徽省高校建设性债务化解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2-8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R].2010.

[3] 章仙踪,李伦娥.湖南省筹资50亿元并出台相关政策化解高校债务[N].中国教育报,2011-02-25.

[4] 曹宏伟.陕西省省属高校债务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4)

联系县(区)农林局,建设局、园林局,行业协会。

二年来,我强化学习,扎实工作,廉洁自律,团结班子,带好队伍,加大落实力度,不断开拓进取,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林业、园林城乡一体化,开创城乡绿化工作新局面。现述职述廉如下:

一、立足本职工作,认真履行职责,较为满意四项工作

一是积极联系客商,发挥行业优势,切实搞好服务,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责任,第一要务,调动多方关系,多次上门造访客商,邀请客商以商引商。在土地选择、项目资金争取、银行贷款联系等方面给客商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客商信任。在胡局长等同志的大力支持下,引进竣工和签约项目各1个。

竣工项目:ddd吉星针织袜业有限公司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16000万元建设__博远实业有限公司,一期投资已到位,9月份正式投产,产品已远销海外。

签约项目:经过两年半的洽淡,ddd林木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定向刨花板(osb)项目,20__年10月中旬,已与宿城区签订投资合同。

二是对内全面规范管理,对上策应扶持支持,对外强化形象宣传,做好分工负责的主体工作。强化制度建设,注重学习提高。坚持每月例会制度,学习重要文件,布置业务工作,提出严格要求,形成局务会议纪要。

选举产生林业(园林)局第三届党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团支部委员会、第一届工会委员会。完善市风景园林协会、花卉园艺协会、木材行业协会和林学会运行机制,通过协会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行业整体运行水平。

定期召开党组会、民主生活会、班子碰头会,组织青年职工座谈会、主题教育演讲比赛、国防教育专题讲座、林业形势报告会、扶贫慰问、书画摄影比赛、论文评比等系列活动,营造班子团结,同事配合,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多次带项目申请赴省进京,并邀请上级领导到__现场办公,争取支持,二年共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项目资金逾2500万元。

深入开展“杨树产业年”活动,每年植树1000万株以上,积极引导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全市木材加工企业2587家,规模以上369家,产值达105亿元。

完成黄河景观桥及周边造景工程;建成新河滨公园;抓好春秋两季市区绿化工程;完成__省第五届(南通)园博会__工地建设任务;全面接管雪枫公园。

同时,借外省外市林业考察团来我市之际,积极宣传__生态特色,提高__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是高标准严要求,努力争先进位扛牌夺旗争一流,力取创新创优佳绩。常给同志们灌输“有牌就扛,有奖就得”意识,每年度汇总一次局各处室、单位在省市内获奖情况,张榜公布,并分不同档次再予以适当奖励,以激发大家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职尽其责创其优。

20__-20__年,局荣获全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单位,__林业产业先进单位,绿色__建设一等奖,省第五届园博会造园艺术奖二等奖、组织工作优秀奖,《绿色__实践与建设》主题生态文化建设唯一最佳组织奖,市二〇〇七年度目标管理先进集体;河滨公园荣获市创建文明风景

旅游区(点)工作先进单位,雪枫公园荣获__市文明风景旅游区(点)称号,创建国家4a级景区已通过省初检。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组建专门班子,配强人员,量化任务目标,责任落实到人,10月中旬,省专家已进行专题调研。

创新公园管理体制。实行“免费开放”和“公园绿地管理人”模式,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并加大园林绿化主体培育,靠大靠强,设立省建筑园林设计院__分院。

创办“中国杨树网”,推出移动农信通“杨树产业”频道,向林农和企业,传播杨树育苗、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等产业体系技术、产业动态、产品价格等信息。

四是全面摸清家底,理清旧帐,深入调研,编制规划,做好具有长远效应的打基础工作。林业园林工作分几大块:造林营林、木材加工、林政执法、古树名木、园林工程、绿化管养、风景名胜、湿地野保。

逐项调查摸底,逐类编制规划,近二年已完成《现代林业发展规划》、《木业发展中长期规划》、《骆马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工程》、《骆马湖—三台山、古黄河—运河风光带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古树名木保护总览》;启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有害生物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植物多样性与乡土树种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就如何进一步理体系、顺体制、建制度、强队伍、上台阶,作了为期一旬的深入调研,制订出台《绿地补偿实施意见》、《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组织人员对建市以来,市园林局承担的所有工程124项进行全面清理,请财政审计人员再验收核查,理清帐目,结清欠款。

二、强化理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勤奋好学、明理敏行、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一是坐得住,学得进,在理论学习上取得丰硕成果。20__年3-4月,在省委党校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20__年8月参加全国地市级林业局长培训班半个月,被推为学员代表发言受到好评,随后不少地区林业考察团来宿。

20__年2月起,坚持学习南林大森林培育专业研究生课程。

组织人员编写《杨树良种繁育与速生丰产栽培技术》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组织完成的《__市木材加工产业可持续发展中长期规划》和《__

市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及应用研究》,均荣获“第二届(20__年)__省优秀软科学成果奖”三等奖。

合作撰写的《__市森林资源现状、特点及培育技术措施探讨》在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河北林业科技》20__年第二期发表。

合作撰写的《杨树产业在平原地区现代化林业建设中的作用》在《中国林业》20__年第4期发表,收入《中国林业论坛(论文集)》并获论文二等奖。

撰写的《杨树林地高效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初步实践》被收入__科技论坛__分论坛优秀论文集。

二是严要求,常警省,在廉洁自律上做到警钟常鸣。作为局领导班子班长,作为年轻干部,我时刻提醒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受委托行使的公共权力,只是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人炫耀的资本,更不是谋取个人私利或小集团局部利益的工具。

要求自己政治上不软,经济上不贪,工作上不浮,生活上不奢,纪律上不散,管理上不松;要守住__的绿线,守住自律的底线;要健康而充实,善思而踏实,肯干而廉洁。

平时,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及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认真执行工作纪律、“禁令”等规定,坚持自省自警,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同时,履行监管职能,严格要求教育管理监督好干部职工,努力使集体成为团结进取阳光向上学习型创新型奉献型团队。

篇(5)

论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投资领域 投资环境 投资贡献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一)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起,目前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9153个,总投资371.60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l1.8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9.6亿美元。外商投资成为宁波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作用,并呈现出以下特点:(1)投资规模:外商实际投资稳步增长,尤其是2000年开始,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新一轮大发展的态势。大项目投资又有新突破,2004年l—9月份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17项。(2)投资方式:已由中外合资经营为主转向以外商独资经营为主。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合资项目520个,合作项目14个,外商独资项目达到674个。(3)资金投向:外商投资行业集中度仍然较高,但产业结构有所优化。第二产业吸引了绝大多数的实际外资。200年宁波外商投资项目共1209个,其中第一、第二产业为1154个,第三产业为45个。与此同时,外商投资可持续发展理念日趋显现。(4)资金来源: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近两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项目和投资金额增幅明显。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的德国、英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等,增长较快。(5)地区分布:南北差距比较明显。鄞州、余姚、慈溪、北仑、镇海等县(市)、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要大于南区的奉化、宁海、象山。(6)引资方式:重新整合、利用民企的闲置厂房和土地资源正成为宁波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宁波民营经济发展快、竞争力强,借助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机制和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可以提升产业层次,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而民企的不断壮大,产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稳固,也可以吸引境外企业与民企合资合作,这是“双赢”。

二、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苏州的比较

(一)总量比较

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总量上与苏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3年宁波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3亿美元,虽然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排名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苏州的68.05亿美元相比,差距达近51亿美元之大。1998年到2003年6年苏州累计合同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616.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达232.22亿美元,而宁波这两项指标则分别只有96.5亿美元和53.55亿美元,不及苏州2003年一年的合同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可以看出与苏州相比,不管是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宁波总量偏低。

(二)外商直接投资构成、投向比较

无论是苏州还是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欧美国家为辅。以2003年为例,在两地投资处于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七个国家或地区相同,说明两地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结构单一,外商直接投资来源过度集中。同时宁波和苏州的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也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幅射影响、带动力比较

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的贡献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缓解两地建设资金短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经济的参与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宁波与苏州相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宁波市经济的贡献度还不高,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不大。一在涉外税收占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上,1997年以前,两地比重差不多,但1997年以后,无论是在绝对值上还是在比重上,苏州都高于宁波。二在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上,宁波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徘徊在15%左右,2003年也只是17.17%,而苏州这几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一直在45%左右,说明宁波投资增长中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明显不如苏州。三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莺上,宁波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比重偏低,长期徘徊在30%左右,而苏州外商投资企业自营出口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就达到60%以上,2003年更是达到86.3%。这说明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发展外贸的拉动作用也明显不如苏州。四在三资企业从业人数上,从三资企业从业人员在城镇从业人数中的比重来看,宁波和苏州两地的比重差不多,近几年都在40%左右,这说明两地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带动就业的作用都差不多。

三、宁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困难

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落后,这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高

对利用外资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全局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政策措施不力。长期以来,宁波对利用外资的作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解决建设资金不足这一点上,而对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出口创汇和产业创新等方面的认识不足。不仅领导重视程度明显偏弱,而且支持、鼓励利用外资的地方性法规、政策少,与周边省市相比,往往落后一个节拍。

(二)配套条件不够强

宁波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生产要素积聚程度较低。外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项目的进入,一般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当地有没有大量的可用人才,信息是否灵通,企业配套资金能否保证,相关行业是否发达,市场潜力和辐射能力有多大等等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问题。而宁波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工业布局呈现“低、小、散”的状况,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地区布局分散。1988年财政体制改革后,浙江实行了“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虽可调动各县的积极性,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加剧了生产力布局的分散局面,各县(市)产业结构雷同、低层次竞争,不利十生产要素集聚。加上全省城市化进程慢,小城镇数量过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如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广东有31个,山东有27个,江苏有22个,浙江仅有8个。这样,必然造成浙江工业企业布局重复雷同、生产配套半径过大、生产成本过高,不利于质量的控制和要素的集聚,一些大型外商投资项目难以落户。

(三)工作体制不够顺

宁波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翼,包含在上海经济圈范围内,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做好接轨上海的文章。全市的外商直接投资工作机构不够稳定,专业招商队伍力量不足;管理体制不够统一,项目管理、招商工作、外企管理都比较分散;招商水平还不高,招商引资的成本较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招商网络不够健全,招商方法不够灵活,大项目批准难,公关手段少,变通方法少。

(四)投资环境不够优

有关政策的科学性不够,透明度、稳定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政策编纂不及时,优惠政策承诺随意性过大;法律制度还难以满足外商对投资保障的心理要求,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监督不力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外商的税外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涉及外商的经济纠纷发生频繁,外商投诉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多。

在服务机构建设上,除宁波开发区、保税区外,其他各县(市)区、各级开发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投资服务机构,市里虽然成立了外商投资服务中心,但服务、协调的制约很大。各地重招商、轻服务,不能为外商提供咨询、注册、建设、经营全过程、全方位专家式服务。服务工作不够深,服务效率不够高。

(五)舆论宣传效果不够明显

与沿海其它省市相比,广东的招商重点为港澳,福建为台湾,上海为欧美大公司,江苏为新加坡,山东为日本、韩国,目标均比较明确。而宁波始终没有在招商的重点国别上有明确的定位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部分招商队伍走马观花,打一枪换个地方,钱花了不少,效果却寥寥。在招商项目准备方面,宣传资料十分简单,引不起外商的注意;项目资料也难以集中。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和部门协调等方面的原因,符合浙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导向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库,喊了多年始终没有建立和完善起来。国家级新闻媒体对宁波的宣传力度与大连、青岛、苏州等城市比相去甚远,宁波主要媒体很少有外语节目或宣传国外先进技术信息的专门栏目

四、宁波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一)宽领域有重点地利用国际资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投向传统农业改造、生态农业、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特色农业领域;重点吸引外商资金投向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石化、纺织、服装等五大标志性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先进装备制造、新型金属材料及制品、造纸业及纸制品、家用电器及设备、食品arms0造等六大成长性产业;抓住我国开放服务业的契机,加大科研服务、管理咨询、工业设计、现代物流、金融租赁、教育培训、文化传媒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和房地产、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新兴服务产业领域的引资力度。

(二)做好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目前宁波的企业建设中,港澳台中小企业存量投资已经很大,今后引进国际资本的重点应放在跨国大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上,争取更多国家的大公司、大集团来投资设厂,并促进已投资跨国公司积极增资扩股。要制定更为完善合理的激励政策,促进国外高技术企业来投资,以提升宁波的工业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优势。

(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加速折旧,优先提供政府采购项目合同等,来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转让先进技术。通过实施企业r&d退税补贴,提高财政科技投资支出比重,优先提供土地、建筑、运输、电力等政策措施,鼓励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在宁波设立r&d机构或基地。

篇(6)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农资金整合对策建议

一、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手段

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我国政府逐年加强对财政支农力度,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发挥惠农政策效应。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关系到支农政策的实施和成果,是财政支农政策的资金保障,促进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试点实验已证明,支农资金整合问题是支农资金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其直接影响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效益的提高,关系到财政支农工作的落实,甚至逐步改变财政支农体制。整合支农资金有助于推动现代农业生产,保证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事业发展,提高支农资金整体的使用效率。

(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紧迫性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和规模效益低,急需规范和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第一,财政支农资金预算不到位。财政支农资金是我国政府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而提供的重要资金保障,应统筹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做好做细支农资金的预算工作。第二,部门利益驱动而影响财政支农资金发挥作用,应对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加强监督约束机制,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三,现有财政支农资金体制的限制。应突破现有支农体制,促成多渠道的支农方式,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效应,逐步扩大农业建设的投入规模,完善了政府公共财政支农政策体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优化布局。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现状分析

(一)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必要性主要由于当前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拨付环节多,成本高,资金难以完全落实到农村经济建设当中。一些地方财政部门由于自身存在财政资金困难,在拨付支农资金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占用和挪用,这种违规行为造成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缓慢。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管不严,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缺少评估反馈,没有形成资金的事前控制和合理规划,一方面容易滋生腐败现象,另一方面支农项目也无法达到预期的质量。三是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还存在着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情况,造成部门不能有效配合衔接,实际工作中责权不明确。四是财政审计部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不够,支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低,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没有按照标准程序运行。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试点效果显著

近年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试点工作在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展开,以福建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情况为例,其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成果显著。财政部将福建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主要做法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会议上交流。2011年,福建省财政厅立足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理财观念,创新资金监管方式,从六个方面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和完善“三农”投入政策。例如,福建省自2000年始实施以行政村为主的村级供水工程建设,2008年前采取定额补助办法,2009年起,采取人均补助的办法。按照中央规划,东部人均投资标准487.5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补助260元,其余由市、县及群众自筹解决。二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惠农管理平台。福建省对“造福工程”搬迁群众给予财政补助,2009年人均2500元的标准,对全省6万人搬迁群众进行补助。对计生户增发1个人的补助金,对少数民族搬迁对象每人增加300元,对老区基点村的整村搬迁,每个村补助2万元,用于搬迁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构建支农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通道。四是深入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管理。五是积极建立财政政策绩效考评制度。2011年,财政部全国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师资培训班在福建省举办,培训班围绕财会知识等内容进行讲解,并开展研讨和交流。六是全面落实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

(三)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本原则

坚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需要遵循几个基本原则:首先,坚持公共财政的原则。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运行机制的作用,财政资金的用途要限于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公益性、公共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方向。其次,要坚持比较优势原则。优先发展那些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地区优势明显,能够拉动农业收入增加的新产业,以带动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再次,要坚持统筹安排的原则。依据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为主导,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的使用,形成具有规模经济和优势产业聚集的区域布局,推动农业向绿色科技含量高、产业效益好的方向发展。

三、财政资金支农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从预算环节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我国政府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够,有必要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全过程的整合和监督管理,防止出现支农项目资金被挪用、占用等情况。从源头上控制支农资金用途、渠道、总量不变,对财政支农项目从申报、批复、资金划拨、项目实施进行全程的监督和检查,严格控制各环节对资金处理情况,以项目资金使用为主线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根据项目开展的需要,对用途相似的项目资金支出编制预算,财政部门要统筹安排分配资金,深入整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活动合理化、科学化。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形成联动模式,推进农业发展

区域内各级政府要保持财政支农政策对象和目标的一致性,形成区域农业特色,调整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顺序,全面考虑地区发展的重点产业项目,推进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进程中逐步建立起政府联动机制,相互合作,相互制约,促进区域农业、农村的和谐发展,共同推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互动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推动创新性农业产业

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用途和管理通常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缺乏群众的监督和指导。而农民、农村是财政支农资金服务的对象,因此,应建立农民对政府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政府要关心农民的意愿,给农民话语权,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定过程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和意见。在政府与农民互动式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基础上,推动创新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布局,进一步整合农业的综合发展,促进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等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加强支农资金整合监管力度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财政支持和资金保障,各级政府应认真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和整合工作,科学制定财政支农项目,不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管理模式,以确保资金运行的安全,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监管制度,增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群众的监督和反馈机制,让政府和群众能够及时了解财政支农资金的支出情况和使用方向。各级政府应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切实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树立服务“三农”的理念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需要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制度约束,对政府的违规行为应给予纠正和惩处,强化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正在不断深入落实,试点工作已取得明显的成效,为各地区全面开展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和整合树立了典范。各级政府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管理和监督,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服务三农的理念和法律规范。本文从描述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的现实意义入手,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思路和对策,旨在促进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不断完善,最终实现财政支农惠民政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彭克强,陈池波.改革以来中国财政支农能力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

[2]匡远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研究[J].南方农村,2009.3

[3]朱美玲,朱洁.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工作机制探讨[J].新疆财经,2009

篇(7)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大量上市公司违法违规经营,严重损害股东利益的事件频繁见诸报端,引起了大众、学术界以及企业界对企业内部控制的高度重视。本文拟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强化上市公司内控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内部控制

一、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内部控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内部强化管理的需要,内部控制的内容日益充实成熟。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立足于我国实情 2008 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内部控制是嵌合在公司治理之下的五目标、五要素、五原则。其中五目标分别是:保证经营合规性;保证资产安全性;保证财务信息真实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内部控制五要素与美国COSO报告的五要素是基本趋同的:分别是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其中内部环境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五原则分别是指: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性原则。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主动的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监督,伴随着一系列内部控制法律规章政策的出台,我国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高。根据深圳迪博企业风险管理公司调查的《中国上市公司2012年内部控制白皮书》调查显示:在中国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2340家公司中,内部控制水平为较高的企业占总样本的2.44%,共有57家;内部控制水平为中偏高的占总样本的22.52%,共有527家,内部控制水平为一般的占比为44.40%,有1039家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为中偏低占总样本的29.23%,共684家;内部控制水平为较低的占总数的1.41%,仅有33家公司。该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较之前三年均有所提升。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实施上取得一些成效,但由于我国内控水平整体不高,基础薄弱,从内部控制要素的角度分析,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薄弱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其他四要素的基础,是企业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奠基石,内部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在施行中的效果。总的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与企业文化等等。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薄弱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造成,其具体表现为内控体系混乱,权利过于集中,各职能部门权责划分不到位,导致公司运营效率低下;部分企业尤其是一些有家族企业发展起来的企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以“自己人”为主,且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很难发挥制衡和监督的作用,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企业文化不鲜明,员工缺乏激励,凝聚力不强等等。

(二)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水平较低

作为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企业应该加强辨识风险、分析风险的工作,及时确认高风险领域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方案。同时,管理层还须谨慎注意各部门的风险,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没有在头脑中树立起风险意识,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设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及科学的风险预警机制,对风险投资缺乏严格的审批决策机制。特别是在我国的一些国有企业中,由于企业内控制度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往往为少数人操控,使企业蒙受巨大风险。

(三)信息系统不健全,沟通不畅

信息与沟通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平稳运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起着衔接作用,信息系统的不畅,而容易造成信息两端者的信息不对称。就目前来看,我国企业内控中信息沟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外信息披露不规范。由于我国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披露的强制性不高,没有相应的法律义务要求,同时,标准也不统一。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于信息披露的态度较为消极,不太主动、拖延披露或者不披露2)与利益相关者没有进行有效沟通。客户满意程度的下降、投资者投资意图的减弱弱以及行政审批效率的低下等等,正是由于与客户、投资者、政府部门的沟通不畅所导致。

三、基于公司治理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

(一)加强董事会的建设

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中心枢纽、连接纽带。同样董事会内部控制中也处于重要位置,是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者,董事会的建设对于公司良好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我们应该要曾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严格限制大股东提名的董事人数,增加独立董事人数,且保障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董事会成员与公司经理层人员不得重叠;其次,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可通过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并选派专业人员担当,并保重这些机制的独立性;最后,应将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与董事的薪酬挂钩,让董事会成员更加关注内部控制的健全。

(二)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

企业的监事会在企业的成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监事会对企业出台和制定相关的内部措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监事会主要职责就是对企业在执行内部控制相关措施的时候施行监督,而监事会的灵魂和核心在于其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因此,企业应该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可以参照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部人员担当独立监事,防止其受到来自大股东以及管理当局的束缚。

(三)建立健全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激励奖惩机制,提高管理者薪酬,给予一定的股票期权奖励,使经营管理者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趋同,有力的保障内部控制的相关措施有效的执行。

(四)改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对外披露,可以提高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进一步促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公司治理的优化完善,帮助企业管理层及早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将其扼杀在摇篮中,确保企业朝着一个健康、合法的方向发展。另外一个方面是通过企业信息的对外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到企业的相关财务情况和运营状况,增加投资者的信心。

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审视,制定并规范相关制度,从而保障企业信息披露的质量符合能与我国当前法律要求想匹配。作为证券市场主管部门,证监会应当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具体内容和格式做出详细规定,并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书面文件,用以规范上市企业的披露行为,当然,也不能仅靠企业的自律,同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也应该加强,对于不履行者给予相应的惩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是紧密联系、互相融合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作的环境基础,但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的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途径。(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2]杨有红、胡燕.试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对接.会计研究,2004

[3].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相关问题研究.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全,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