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审计管理

计算机审计管理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3 19:25: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审计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审计管理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日常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外汇管理应用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也日趋成熟。跨境流动资金分析、国际收支统计申报、经常资本项目外汇管理等系统相继上线并不断完善,外汇管理领域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网络化。在这种形势和环境下,传统的外汇管理内部审计迎来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适应形势变化,改变原有的审计方式,积极探索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工作效率。本文从基层外汇审计工作开展现状出发,对外汇管理领域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和审计系统设计思路进行探讨,提出广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开展的建议。

关键词:

基层外汇,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议

一、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执行和完成某些审计程序和任务。在外汇管理工作中,它并非专指对各外汇管理系统的审计,还包括对传统的外汇管理审计。外汇管理工作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指在审计业务中,审计人员利用Word等电子表格、各外汇管理系统中的一些功能,对审计数据进行统计、检索、筛选、分析。如,用外汇管理系统统计分析功能统计外汇业务发生笔数,检索一定期间内业务办理的具体电子信息;用电子表格软件筛查金额较大、交易频繁等可疑信息,对相应业务档案进行复核;在外汇业务审计中,利用Wps等字表处理软件,将审计工作底稿输入到计算机中,用于编写审计报告等。二是指开发并利用专门的软件进行外汇管理审计。一方面,用于审计情况汇总。根据工作需要,编制专门的汇总软件,自下而上,从审计底稿开始,对审计情况进行逐级汇总。其优点是能全面、准确反映审计情况,避免错漏和防止人为操作,便于统一定性、统一处理。另一方面,直接用于协助审计人员用设定好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开发专门外汇管理审计软件,按照审计要求检索、筛选、分析审计数据,发现疑点,分析识别风险事项,利用网络技术随时开展内部审计,这是外汇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

(一)提高工作效率。传统的审计作业,以纸质的业务台账、业务办理凭证和各种登记簿为对象。开展审计时,需要将相关资料搬到审计场所。审计缺乏重点,时间长、效率低。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开展工作,从而实现检索、筛选、分析、快速计算,资料整理也可实现自动化。还可根据筛查出的违规线索或调查事项,多次调阅资料,有重点地开展审计,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二)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传统外汇审计工作过程中,如果想要查找某一类问题,需要在相关凭证和台账中逐页查找,并手工抄录,这种原始传统的工作方式容易出现遗漏和错误。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对所有被审计外汇业务电子信息进行全面疑点扫描、筛选;能够通过设置外汇业务异常指标,对被审计对象业务办理异常线索进行跟踪,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面审计、重点审计,降低因信息不全、不准确给审计工作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

(三)创新审计工作模式。外汇管理领域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使外汇管理审计实现实时在线审计、异地远程审计、跨部门联合审计和开展各信息系统审计,创新和丰富了审计模式。

(四)提高审计工作准确性。审计工作过程中,有很大的计算工作量。传统的审计方式是靠人工来完成的。人工计算,极易出现差错。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程序进行计算,既快又准,不容易出现错误,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准确性。

(五)保障审计工作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审计工作底稿都是手工填写。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根据外汇业务实际情况,制定一套比较完整、规范的工作底稿模板,实现自动取数、计算,自动编制工作底稿,节省了编写时间。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形成的工作底稿更加规范、更具系统性。针对从工作底稿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跟踪后续整改情况,可使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大大提高,外汇业务风险也大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设计思路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关键是辅助审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其发展思路也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思路。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专业、持续的工作,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其开发应满足以下功能需求。

(一)审计数据采集与转换。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将各个外汇管理系统电子业务数据采集转换成所需要的数据格式,包括查询、分析、比对、抽样等审计业务操作。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数据的采集与转换,能够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的外汇业务数据一次性、选择性、自动化方式的数据采集。通过审计数据采集与转换辅助系统的应用,对被审计单位实行全面审计提供必要条件。

(二)进行审计数据查询。计算机辅助审计应该为审计人员提供必要的数据查询工具,包括:报表查询、审计抽样、业务数据查询、查询结果数据的表格化及图形化展示,按照不同时间、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条件筛选查询等。通过使用这些查询工具,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三)审计业务数据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要求在审计数据查询结果的基础上,为审计人员提供常用的审计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数据趋势分析、数据对比分析、数据结构分析、业务关联分析、报表要素分析、自定义指标分析比对等。所有数据分析支持图形、表格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辅助工具的应用,为内部审计提供丰富的作业工具,工作人员能够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开展审计,工作事半功倍。

(四)审计文书管理。计算机辅助审计应能提供一定的审计模板文档,并可按照工作程序进行各阶段文书归类。应能提供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初步意见书、审计报告等常用审计文书,同时各项文书应支持智能化生成、支持自动化归档。通过辅助文书管理应用,减少审计作业人员文书编制的工作量,实现审计资料的自动化整理。

(五)审计程序管理功能。审计程序管理功能,能够规范审计作业,实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动态管理,随时检查工作进度,实现审计作业过程管理与审计方法的有机整合,规范审计程序,提高审计质量。

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开展的建议

(一)强化计算机知识培训和使用。一方面,把计算机辅助审计普及性学习和骨干培训相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适应计算机辅助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干部队伍。另一方面,注重学用结合,积极引导审计人员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外汇审计业务有效结合,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切实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二)完善审计标准与准则。目前,外汇管理有关计算机辅助审计的规范较少。因此,应在原有的外汇管理审计标准和准则的基础上,建立一系列与计算机辅助审计相适应的新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在制定标准和准则时,一要坚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基础上,研究制定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标准与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外汇管理信息化要求的审计业务操作管理标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体系。二要注重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计算机辅助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方面做出明细规范。

(三)建设审计基础数据库。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历史数据、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外汇管理现行的法规、规章和制度,高效率完成审计任务。建立审计数据库,能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劳动,极大地提高外汇管理审计质量和效率。

篇(2)

【关键词】计算机 辅助 审计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概念:计算机辅助审计就是运用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先进技术,对审计工作计划、项目管理、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审计支持、工作沟通、审计业务操作、数据计算、资料整理、作业文档管理、审计经验管理、审计程序管理、审计台账管理、审计决策管理等审计过程进行的一种辅助工具。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作用

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可以实现快速查账、快速查数据、快速分析、自动编制工作底稿、自动编制审计报告、自动进行审计项目资料归档,实现快速计算和资料自动整理功能,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降低审计工作风险。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能够对所有的被审计电子信息进行全面的疑点扫描、筛选;能够对已经审计过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化的初步测试;能够通过设置预警指标进行被审计对象经营信息的过程化线索跟踪,最大程度上实现全面审计、深入审计、重点审计、过程审计,降低因为信息不完整、不及时给审计工作可能带来的工作风险。

提升内部审计师能力。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具有审计经验过程化沉淀技术、具有审计模型和审计预警分析指标自定义和保留功能、具有审计案例整理记录和支持功能、具有审计法律法规库在线支持功能。内部审计师通过长期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功能共享审计经验,直接获取有价值的线索,以最陕捷的方式找寻到审计疑点线索评判依据,能够快速和持续提升审计工作能力。

保证审计工作质量。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规范了工作底稿,同时还根据实际情况编制本单位其他工作底稿,实现自动取数、计算,大大节省了手工审计过程中制作工作底稿的时间,而且工作底稿更加规范、美观,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和审计工作质量。

增加审计成果利用价值。审计作业各审计管理人员,通过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能够体系化、效率化完成全年的审计工作任务;过程化监督管理制度、管理决策、既定目标的执行情况,对可能存在疑点的执行措施和成效进行预警,实现事中防范;内部审计师通过审计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增强审计工作能力,能够有更多时间发现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提高合理化的咨询建议、跟踪后续审计执行情况,使企业各经营相关部门及时发现并降低风险;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内部审计师可以更全面、更及时地为领导提供企业经营执行中的风险点、不合理措施;通过计算机辅助工具,内部审计师可以对多年经营信息、审计结果信息、审计过程中的统计评价分析信息,以及日常是被审计对象信息进行综合预警、设置分析模型,为领导制定重大战略提供全面依据,辅助领导科学决策。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主要功能

数据采集与转换功能。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前提是能够将被审计对象的不同业务管理软件、同一软件不同版本的电子业务数据采集转换到审计软件中,进行包括查询、分析、对比、抽样、底稿编制等审计业务操作。数据采集与转换系统实现对被审计对象的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数据的一次性、选择性、自动化结合手工方式的数据采集;数据采集与转换工具作业地点的不同又分为现场数据采集和远程数据采集两种方式。

审计项目管理功能。审计项目管理软件是对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任务、审计方案、审计资源、审计台账的综合管理软件,通过该软件,能够实现对一个审计项目的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项目过程资料、人个项目结束后的综合资料的统计管理,规范审计作业管理,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审计数据查询功能。审计软件提供了为审计人员作业需要的丰富的数据查询工具,具体包括账表查询,审计抽样,财务数据及企业经营数据的经验指标的自定义和自动查询,查询结果数据的表格化图形化展示,按照不同时间、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条件筛选方式查询等功能。

审计业务分析功能。审计业务分析系统是在审计数据查询系统基础上,提供的各种审计人员常用的审计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杜邦分析、指标趋势分析、指标对比分析、指标结构分析、分录分析、相关业务关联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分析、经营指标分析、行业业务参考指标分析、国资委评价指标分析、自定义指标分析等功能。

审计文书管理功能。审计文书管理软件为审计作业和管理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审计作业过程需要的审计模板文档和模板文书,并按照审计程序进行了各阶段审计文书归类。系统提供了审计通知书、审计责任承诺书、审计方案、被审计单位情况表、各项审计任务内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参考表、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审计建议书、审计处罚意见书、后续审计报告等几百种常用审计文书。通过审计文书管理软件的应用减少了内部审计师以往手工进行文书编制的工作量,实现了审计资料的自动化整理。

审计程序管理功能。审计程序管理软件是为规范审计作业过程,对内部审计师的工作进行动态化管理、检查审计作业过程完成进度的计算工辅助工具。审计程序管理按照一般审计过程区分为审计准备、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后续审计4个阶段,分别就各阶段的审计文书、审计底稿、审计资料、审计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联网审计系统功能。联网审计是为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内部审计师开展与重点资金、重要领域、重要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式审计的一种新型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是实现“业务跟踪+联网核查”这种新审计工作模式的解决方法,其本质是一个针对大规模“业务数据”的数据分析平台系统,实现审计方法从账表式向数据式审计的过渡。

审计管理核心功能。审计管理系统是实现审计内勤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集,核心功能包括审计管理体系、审计办公自动化、审计资源管理、审计支持系统、审计档案管理、审计管理决策等功能,实现内勤审计作业及审计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审计复核、众多审计项目进度查询、审计结果分析、审计绩效评价等工作管理要求。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优点

具有审计资料收集更加便捷的优点:传统的手工审计,以纸质的会计报表、账簿、凭证为对象,如进行就地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将资料搬到审计现场办公场所;如报送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将资料运送到审计机构;上述资料的提供、运送、保管都极不方便,审计单位成本高、时间长、审计效率低。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只要提供纸质报表、账务电子数据,由审计部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审计,对注意到的违规问题或调查事项,分析存在问题的科目和业务管理事项,并做好记录,然后再对照原始资料进行审计,这就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有快速计算的优点:传统的审计工作,经常伴随着大量重复的计算工作,并且在人工计算过程中,稍有疏忽,就会出现错误。计算机辅助审计,计算过程都是事先编好的程序,只要输入数据正确,就不容易出现错误,并且计算速度快而准确。

具有快速查询的优点:在传统审计过程中,如果要查找某一类型问题时,需要在相关凭证和帐册中一页一页查找,并手工记录,容易出现遗漏的情况。审计小组在审计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工合作,每个人面对的只是部分账册,这样所审计的账不是很完整。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人员相当于每人面对一整套账,甚至于多年的账,这样的审计更全面、更细致、更准确;同类型的问题,通过筛选,只要花较少的时间,在整套账中就能一笔不漏地查出;对于只知道某些业务的部份内容的,可以进行条件查询,从整套账中快速地找到相关内容的所有凭证,并作相应的记录。

具有快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优点:作为审计工作的重心,传统的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都是手工填写。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大部分底稿是利用ExcEL表格制作的,可以自己修改编制。这些底稿中可设置自动取数、自动计算的功能,可以自动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账、表中的相关数据填入到工作底稿中,大大节省了编写时间,并且工作底稿更加规范,更加系统性。

审计软件的优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多种财务软件。作为审计人员,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把市场上的所有财务软件都学会、学精。在没有使用审计软件时,只能依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报表、凭证等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处于被动。使用审计软件,只要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导入到审计软件中,审计人员就掌握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可以更主动地开展审计工作。

四、计算机舞弊及其审计方法

(一)输入类计算机舞弊及其审计方法

输入类计算机舞弊主要是发生在系统的输入环节上,通过伪造、篡改数据,冒充他人身份或输入虚假数据达到非法目的。审计输入类计算机舞弊的审计检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内部控制检查。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检查、接触控制检查、操作权限控制检查、控制日志检查、其他输入控制检查;②应用审计抽样技术,将部分机内记账凭证与手工的原始凭证相核对,审查输入数据的真实性;③应用传统方法审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④对数据的完整性进行测试;⑤对例外情况进行核实;⑥对输出报告进行分析,看有无异常情况或涂改行为。

(二)软件类计算机舞弊及其审计方法

软件类计算机舞弊主要是通过非法改动计算机程序,或在程序开发阶段预先留下非法指令,使得系统运行时处理功能出现差错,或程序控制功能失效,从而达到破坏系统或谋取私利的目的。软件类计算机舞弊的审计检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内部控制检查;②程序源编码检查法;③程序比较法;④测试数据法;⑤计算机辅助追踪;⑥平型模拟法;⑦借助计算机专家的工作;⑧对违法行为的可能受益者进行调查,审查其个人收入。

(三)输出类计算机舞弊及其审计方法

输出类计算机舞弊的主要是通过涂改报告、盗窃或截取机密文件或商业秘密来实施的。输出类计算机舞弊的审计检查方法主要包括:①内部控制检查,检查主要包括:接触控制检查、输出控制检查、传输控制检查、操作员身份和权限控制检查。②询问能观察到敏感数据运动的数据处理人员;③检查计算机硬件设施附近是否有窃听或无线电发射装置;④检查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日志,查看数据文件是否被存取过,是否属于正常工作;⑤通过调查怀疑对象的个人交往以发现线索;⑥检查无关或作废的打印资料是否及时销毁,暂时不用的磁盘、磁带上是否还残留有数据。

(四)网络接触类计算机舞弊及其审计

在这里,网络接触类计算机舞弊的审计是指只要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即使其他控制措施非常严格,也能实施舞弊。常见的舞弊手段是超级冲杀与计算机病毒。

篇(3)

李学柔和秦荣生编写的《国际审计》中作如下定义:“计算机审计与一般审计一样,同样是执行经济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其特殊性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执行经济业务和会计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即计算机系统作为审计的对象;另一方面,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即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概括起来说,无论是对计算机进行审计还是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都统称为计算机审计。”至于电算化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在内涵上人们的理解基本相同。

可见,对“计算机审计”一词的理解普遍存在两个方面,即对计算机进行审计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1计算机审计理论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是多方面的,从计算机审计理论到具体的计算机审计技术都有研究。

在计算机审计理论研究方面,傅元略在《会计发展的新领域——CyberAccounting(计算机网络会计)》中提出了计算机网络会计的概念,以反映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吕博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的基础研究》从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认定分析入手,对审计理论基础与审计理论以及审计基础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分别就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理论基础的特点、内容和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论述等。来明敏在《浅谈计算机审计模式》中介绍了可以从国际上借鉴的四种计算机审计模式,分别是绕过计算机审计模式、穿过计算机审计模式、利用计算机审计模式、在线实时(网络)审计模式;并认为应寻找对策,从促进审计人员更新观念、积极应用审计新技术、大力培养计算机审计人才、加快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审计准则的制定、规范会计软件设计,以及加大审计软件开发力度等方面努力,尽快建立新的审计模式,从绕过计算机审计转变为穿过或利用计算机审计,最终建立在线实时审计模式,加快我国审计现代化进程。唐飞兵在《关于构建我国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探讨》中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及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分析了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计算机审计理论逻辑起点的合理性,并对计算机审计基本理论内部层次关系的构建进行有益的探讨。

也有不少学者在审计的技术应用方面做了研究。譬如,黄永平提出在计算机审计中,利用孤点分析法进行数据挖掘,发现一些特殊现象,比其他数据挖掘方法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更有意义。何玉洁等在《计算机审计中的数据库技术》中介绍电子数据的特点开始,讨论SQL查询和OLAP分析这两种技术在实际审计中的应用成果,展示它们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的特性和前景。

此外,学者们还对计算机审计的其他方面进行了研究。陈峰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数据分析报告》中分析了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及其必要性,并对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框架作了数据分析报告的文档结构,就其要素内容做出了规范建议。还分析了当前审计实践中对存在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就规范撰写数据分析报告的行为提出“制度形式对数据分析报告加以规范”和“审计组的讨论和审核来保证数据分析报告质量”的建议。罗莉等在《计算机审计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分工协作》中认为,尽管计算机审计内容、方法与手工审计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从性质、目的、职能等属性看,并没有本质区别。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很难将计算机审计与具体审计业务分离出来,因此,计算机审计不可能独立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外。本文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综合考虑计算机审计的界定,提出在计算机环境中内外部审计既要分工又要协作的观点,并分析了分工协作的原则、内容等相关问题。赵辉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的人员资源管理》中提出,在计算机审计方式下,一个单位的管理除了培养良好的单位文化,进行各种规章制度的建设之外,如何对审计人才进行管理,以适应这种革命性的变化显得至关重要;而对审计人员而言,又应该如何加强自身的素质,提高自身的能力,适应计算机审计的需要,这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计算机审计风险也是一个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冯淑霞等在《计算机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中就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了具体分析,包括传统审计线索逐渐消失、会计系统内控制度的改变、审计内容的改变、审计技术方法日趋复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的缺乏、现行会计软件评审机制存在缺陷等六个方面;并从审计数据、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方式、被审单位、评审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控制计算机审计风险的对策。王奇杰在《浅析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控制》中分析了计算机审计下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并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

篇(4)

近年来,我局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快“金审”工程一、二期实施进度,制定金审工程整体规划,精心组织施工,经过努力,按照“建成能够满足数据和视频传输需要的开放性多功能基础网络平台,实现联网审计”的建设目标,完成了对机房初步装修和网络布线系统建设,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和项目相关配套工程建设,现已初步建成审计管理系统(OA)和审计现场实施系统(AO)网络系统,并拟与全省审计专网连接。同时,OA办公自动化、现场审计实施系统、统计管理软件(2012版) 等软件操作系统的逐步应用,使审计工作由就数据论数据,过渡到剖析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梳理其主要流程阶段。目前,“金审”二期已实现市区联网,专网运行。具体项目实施也已完成手工操作,在审计项目中通过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数据处理已经得到全面应用,联网审计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开局良好。同时,我们积极聘请行业专家对审计干部进行技术培训、现场指导。注重骨干培养,加大“传帮带”辐射作用。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强化学习培训,着力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夯实信息化人本基础

一是我局把计算机审计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一项硬任务,明确提出人才培养计划,坚持分层次进行,有条不紊,科学推进人才培养进程。二是抓好骨干、专项等培训。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现场组建局域网络、各种引进软件使用前培训等。按期参加省市举办初级培训班、中级培训班、骨干培训班。近年来,我局先后派出9名同志参加省厅举办的AO审计软件应用和计算机操作培训,6名同志通过了省厅考试,掌握了新审计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软件的总体框架和修订思路。三是通过日常业务学习,深化AO应用培训。我局在学习时间、内容上做了具体要求,制定了专门的学习计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软件上及时更新,特别是下载有关课件组织全员学习,派技术优秀的人员去省、市学习后作交流报告,迅速传授技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干部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二)强抓硬件配置,有效实现电子信息化审计,完善审计基础设施

一是购置设备,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局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在2008年的基础上,连续几年呈现较快发展提升的良好局面。前后四、五年里,累计投资10多万元配置了一批专用设备(台式、手提电脑,路由器,交换机,网线,模块,线槽,水晶头等)实现了每人1部手提电脑,逐步改善了硬件不足的条件,基础设施配备也相对跟上。二是建立了局域审计内网,开通了审计专网,设立了基站,网络设施比较完善,实现了电子审计和基本数据的分析、汇总和筛选,基本适应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需要。三是做好网络、设施管理维护工作。采取经常维护与随时维护相结合,保证项目审计、部门协同及与上级审计机关的联系随联随通,同时确保审务信息公开、与公众沟通、展示审计成果的重要渠道畅通。我局在计算机的管理、使用上实行统一管理,分散使用,各负其责的办法,以确保设备完好和网络稳定运行。

(三)强化制度创新,深化计算机审计应用,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

一是成立计算机审计攻关小组,扩大计算机应用面,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二是明确年度计算机审计任务。今年我局要求每个审计科要做好数据采集和入库分析,年底必须提交不少于1项的计算机审计项目。三是健全责任落实制度。推进计算机审计,需要健全责任落实制度,将此项工作纳入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用责任规范、促进计算机审计。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我局明确规定无论是自修、公修取得计算机操作资格证书或计算机审计等级证书的干部,局纳入干部年度考核。同时,对于计算机审计取得重大成果和重要突破的,给予重奖。

篇(5)

意见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工作总体思路是:以全市审计工作总体思路为指导,以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为重点,打造计算机审计精品,努力完成上级审计机关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征集评选任务,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审计中级人才队伍建设,加大考核力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审计信息化工作水平。提出审计信息化工作重点:

一是充分发挥《审计管理系统》功能,进一步规范审计公文管理。

二是规范和提高OA与AO网上交互质量,努力实现全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的跟踪管理。

三是强化计算机审计应用成果转化,努力完成上级审计机关两项征集评选任务。

四是抓住重点,突破瓶颈,努力打造计算机审计项目精品。

五是继续加强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六是加强审计网站和政府信息公开系统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的宣传度和公信力。

加强审计信息化工作的推进措施。

一是对各县区审计局按照《省审计机关审计信息化考核暂行办法》对县区审计专网连通、审计管理系统应用、计算机审计方法和A0应用实例征集评选、计算机审计人才培养情况等内容进行考核,考核得分计入《市县区审计机关考核办法》,同时对考核前两名的县区审计局审计信息化工作进行通报表彰。

二是为强化《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公文标准化应用,规范审计公文的管理模式,对市局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公文的应用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得分计入《市审计局工作人员综合考核办法》。

篇(6)

论文摘要:计算机的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和创新建立了更为方便快捷的审计方式,从而带来了税收征管审计的创新和改革。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税收审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和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在对计算机辅助在审计工作中的现状分析基础上建立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辅助的应用措施,为最终建立税收审计制度的持续发展和该机模式提供条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的技术应用正逐渐向各个管理领域扩展,由于会计电算法的逐渐成熟和发展,会计工作也在相应技术的发展之下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以及算法,通过计算机的应用实现了对会计算法记录进行收集社审计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有效实现会计电算法的推广和应用,从而实现电算法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同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能有效提高工作和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促进审计工作向规范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 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对税收征管审计的影响 

1.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现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应用扩展到了信息管理和交流的各个领域,电算法的普及和发展致使传统的审计方法难以满足现实的需要,应实现审计方式的创新,实现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发展,实现审计效率的有效提高。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各种审计工作中的抽样检测、经济指标、经济定量的分析以及相应货币值的计算,而这些繁琐的计算过程在计算机辅助系统中得到了简化,通过计算机实现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1.2 促进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发展能促进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通过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实现了审计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以及审计部门的管理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审计具有较广的工作范围,其所遵循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较广,内容复杂,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将耗费较多的时间在资料的查找上。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能建立规范的审计资料的组织,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并且能通过各种考核和审计相关软件实现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计算,从而有效提高审计效率,也能建立有效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模式。 

1.3 优化审计步骤和审计方式 

传统审计内容基础之上,审计工作包括会计电算系统流程的优化和发展。审计工作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作用能优化审计工作的流程步骤,以及对审计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和发展。审计工作应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不断发展和优化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模式,在建立了规范化的审计工作基础之上实现了审计工作的持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也能有效拓宽审计工作的范围,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扩大了审计工作的范围,充实了审计工作的内容。实现了审计工作信息资料管理向信息系统安全性、整体系统性以及内部控制等管理方向的转变。 

2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内容 

2.1 基本审计业务处理 

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实现基本的审计业务的处理,包括excel、foxpro、word等表格、数据库、文字等的处理和规范化实现了基本的信息处理的基本审计功能。同时审计人员也可根据具体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对审计数据的处理,如计算、复核以及分析处理数据,从而建立高效的审计运行模式。计算机中的电子表格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核对,如工资表的审核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材料成本差异等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通过办公文字处理软件建立了电子资料,建立了共享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模式。从而能建立优化的 

2.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 

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实现基本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然而相应软件的应用能实现深层的审计工作处理。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应用一方面为审计情况的汇总统计,也是指根据审计工作的方案,对审计工作单位的整体审计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汇总分析,最大限度防止错误和疏漏以及人为的更改,保证审计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当前审计软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投入了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如计算机预算执行软件、预算执行审计软件、投资审计软件、银行审计软件、行政事业审计软件等,但仍未形成完善和成熟的统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作用发挥有限。 

3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障碍和现状 

3.1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的设计辅助仍出现初级发展阶段,计算机审计技术的优势和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现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仍集中于数据的汇总、文字的处理以及表格的处理等方面,还仅仅处于审计工作的基本数据处理阶段,仍未实现审计资料统计分析、审计工作流程优化的深层次工作的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仍处于探索和试点的发展阶段。 

3.2 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发展不足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发展和拓展较为迅速,然而计算机审计技术的相关软件发展不足,并不能满足计算机审计技术的深层次的发展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计算机审计事业的发展。当前存在的计算机审计软件功能并不完善、种类较少,并且也未与单位的数据库进行连接、运行过程中错误较多等缺陷。当前相关单位的审计软件多针对某一特定的审计项目或是某种特定类型的审计需要,并未建立完善的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从而计算机技术在审计工作中难以得到深入的发展。

3.3 计算机硬件条件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障碍 

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发展对计算机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计算机技术条件的落后致使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审计工作难以建立高效的发展模式。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较为落后,从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功能和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应单位经费的缺乏紧张,从而造成了计算机设备难以满足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也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带来了障碍。相应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造成了相应数据库的管理较为混乱,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发展需求。 

4 计算机辅助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4.1 建立不断发展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技术应建立不断发展和持续改进的审计工作发展体制,通过不断实践探索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优化发展。计算机辅助税收审计制度应建立持续改进和发展的体系。在不断的试点和发展过程中,通过由基本的业务管理发展到深层次的审计工作的发展,最终充分发挥出计算机审计辅助的作用。 

4.2 建立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机制 

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关键在于人的管理和能力的持续改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提升了相应审计人员的创新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也在一的那个程度上推动了计算机审计辅助技术的创新发展。相关单位的审计人员培训和技能的提高培养应建立在本单位的发展实际基础之上,从而才能使培训真正由理论到实践,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和持续进步。测试水平较低的培训以介绍审计软件为主,使之建立高效的应用模式,提高审计效率,而水平较高的审计人员可通过对数据库的介绍,提高数据库的信息查询能力。人员的培养和技能的持续进步是计算机审计效率发挥的重要因素。 

4.3 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风险评价 

计算机辅助在税收征管的审计过程中的统计应先对软件的内在风险进行评判,同时对相应资料进行完整性评判,减少因检验系统执行而进行的数据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对具体的税务进行核算审计时,首先应对整体的系统进行了解额分析,由于前期的录入和自动汇总缓解的错弊性的概率较小,从而可重点抽取税种,并按照国家法律规定税率的计算凡是,对对多个选择分支构建数学模型,对审计的业务结果进行复核,并且采用比较的方式进行审核,充分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在审查过程中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繁殖认为修改审查数据,剔除核算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真实性。 

4.4 建立信息数据的有效采集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应能建立优化的信息数据的采集,信息数据的优化采集也就是对数控内容的选择性采集。在审计人员对相应信息的内在风险的了解基础之上,对预测的弱点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但由于各行业的审计软件以及经营的模式都不同,从而也难以对计算机审计的软件的统一,从而造成了软件系统差异较大,数据的格式各有不同的状况,从而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带来了难度。当前主流的财务软件系统,如用友财务系统、金碟财务系统等,其的数据格式都不尽相同。目前信息的优化收集可从单机系统和联机系统的信息收集两个层面的方式来实现: 

无论运用哪种信息采集方式,都应对具体的审计单位的工作平台即相应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初步确定。当前一般dos环境、windows系列、unix系统三种系统环境,其中,windows系列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应根据具体的系统类型选择适合的应对方式。 

5 结束语 

对于单机的系统,审计人员应对单位相应的财务软件系统程序运行方式以及程序模式之间的功能关联以及数据格式类型的存储、数据文件的存取位置以及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接口等事项进行了解,而后才能在相应的审计人员的配合之下实现对数据文件进行信息的优化采集,在具体采集过程中,若系统包含数据转换接口,在采集时则可直接转化为审计人员能系统分析处理的文件格式,如.dbf、.mdb等。单机系统的数据采集还可通过对审计软件以及相应工具提供的数据转换的接口,如通审软件系统中提供的用友和金碟财务系统的数据转换接口、ms-sql server的数据导入导出功能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或是在不具备数据转换接口时,使用vb、vc等描述数据结构的编程语言,编写出相应的数据转换模块来完成数据的优化采集。 

而网络型数据的收集和获取,不仅能通过单机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优化整理,还能应用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连接)连接互联网上的数据源进行数据的转换。通过互联网上的开放数据库的连接,使用数据库中所提供的终端驱动程序实现了对互联网服务器数据库的直接连接和读取数据。互联网上的大型数据库一般拥有较为丰富的数据库驱动程序资源,能将所需类型的数据表转换为其它数据库格式文件。例如ms-sql server、oracle、sybase等,当前较为流行且功能较强大的大型数据库系统软件,通常拥有数量众多的数据库的驱动程度类型库。在具体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过程中,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常常是在进行了合理的选择性查询之后,再进行相应的数据格式转换,即先撰写sql语句制作审计专用视图,核查无误后,再进行实质上的存储并转换成所需要格式的数据表,从而能够大大地减少数据的采集量,以及避免了对原始数据的修改和产生不必要的冗余。 

参考文献: 

[1] 何媛.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税收征管审计中的应用[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0(6):91-92. 

[2] 孙俪.论地税计算机辅助审计[j].理财,2011(1):169-171. 

[3] 申南林,王瑞云.如何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j].审计与理财,2010(1):221-223. 

篇(7)

一、计算机审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审计线索问题。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手工方式下的审计线索主要是纸质凭证、账薄和报表等相关资料,审计线索明显可见,而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由于计算工具、存储介质和网络技术的引入,导致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减少。这是因为在会计电算化方式下会计数据一进入凭证系统就在计算机会计系统内不受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进入下一数据流程。与此同时,机内的日志文件又可删除,保存在磁性介质中的会计数据也可以人为不留痕迹地加以修改或删除,这些都削弱了审计线索,减少了审计过程中发现错误的机会。虽然,管理部门从管理的需要出发,仍然要保留一部分肉眼可见的审计线索,但这些有限的审计线索,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与手工系统情况下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审计师为了测试的需要必须通知被审单位准备提供所需的打印资料。这样做虽然可以增加审计线索便于审计工作,但是会让被审单位事先了解到审计师抽查的领域。

2.内部控制问题。近代审计都是以系统为基础,即审计师对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进行审查和评价,将其作为制定审计方案和决定抽查范围的依据。在手工方式下,内部控制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牵制,审计人员利用纸质信息进行手工核对和检查,从笔迹上即可辨认出登记人,从而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而在电算化会计方式下,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存贮高度集中于计算机,会使手工会计系统中的某些职责分离,互相牵制的功能失效,手工会计系统中原有的内部控制已不能适应电子数据处理的新特点,不能有效降低电算化会计系统特有的风险,内部控制中的职权管理转变为电算化方式下的权限管理,即由系统管理员分别设置制单员、审核员等操作人员,并为每一位操作人员赋于职责相互分离的功能权限实现控制。这种方式下的相关会计数据记录的核对只能是打印核对或通过显示器输出核对。计算机所存储的数据资料通过操作人员的处理可以毫不留痕迹地消除或修改,这一点对审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实证明,如果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有漏洞,就会造成比手工会计系统更为严重的失误和损失。

3.审计内容的变化。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监督职能没有改变,但审计内容却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1)电算化会计软件的功能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转变,软件的功能愈来愈强大,结构越来越复杂。而各财务软件公司编写财务软件时从来没有考虑电算化审计的要求,更不用说提供财务软件的标准数据接口,数据结构不开放,为电子数据内容的自动转换带来困难,加大了电算化审计的工作内容和负担。(2)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由计算机会计系统按照软件程序自动进行处理,如果系统的应用程序被不知不觉嵌入非法舞弊程序,则完全可能为不法分子侵吞企业的财物提供方便,增加了电算化审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软件进行审计的工作量。因此,电算化审计必然要增加对计算机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审查的内容,也就意味着电算化审计人员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与审查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功能,以证实其数据处理是否合法、正确、安全和完整。

4.审计方法的变化。在手工会计处理的条件下,审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顺查、逆查或抽查。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等方法,所有审查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和技术的改变。虽然人工的各种审查技术仍是很重要的,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是必不可少的审计技术。因为即使系统的全部账表都要硬盘拷贝,利用计算机还是可以比手工更迅速、更有效地完成审阅、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查工作。例如,计算机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审阅账务文件,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会计记录:可以对众多的会计事项进行统计抽样,以便审计员对抽出样本进一步审查;还可以根据系统所记录的会计资料计算出各种财务比率、变化率和进行各种分析比较等等。

二、提高计算机审计质量的对策

转变观念是先导。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审计事业与时俱进、开创信息社会条件下审计工作新局面的客观要求。若不抓住机遇适时推进计算机辅审计,掌握主动权,势必殃及审计工作的前途命运。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工作求真务实、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指导方针的现实需要。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传统手工“盲人摸象”的审计方式既做不到全面审计,又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推进计算机审计,将审计实务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合,可以使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推进计算机审计,是实现审计创新、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的有力保证。将计算机技术和审计实务相结合是个全新的课题,推进计算机审计,以审计技术创新带动观念、方法创新,为提升审计成果质量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由此可见,推进计算机审计事关审计工作前途命运,与每名审计人员忧戚相关,不是要不要推进、什么时候推进都可以的问题,而是已到非推进不可的时候了。审计机关要适时改变观念,充分发挥计算机审计优势,充分依靠和调动全体审计人员特别是计算机审计骨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把计算机审计工作推向深入。

三、强化培训是基础

加大培养能够担当计算机审计复合型人才的力度,仍是提高计算机辅审计质量的基础和重点。(1)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培训内容能很好满足推进计算机辅审计的实际需要。(2)要突出重点,培养骨干,以点带面。在搞好全员计算机基本技能普及培训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审计业务骨干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将其逐步培养和锻炼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排头兵”。(3)培训工作要连续、系统,满足不断推进计算机审计的需要。让更多审计骨干通过培训、实践、再培训、再实践的良性循环,拓展技能、提高能力,成为推进计算机审计的中坚力量。

四、改进方法是关键

1.变绕过计算机审计为穿过计算机审计。不同于绕过计算机审计中以系统输入、输出数据为审计对象,穿过计算机审计对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的详细过程直接进行审查,内容包括: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计算机程序处理逻辑的正确性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计算机文档真实性及其控制方法的有效性,系统输出结果的正确性。穿过计算机审计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处理速度快的优点,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而且通过对计算机内部数据处理详细过程的直接审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2.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以计算机及相关的信息技术为工具,对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获取、数据检查、统计抽样、分析比较、测试数据处理流程的一种技术。目前国外使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包括:通用审计软件。数据测试法、整体测试实施法和平行模拟法等。这些技术分别对被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输人输出数据的准确性加以测试。计算机系统在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数据存储介质、错弊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及审计线索等方面,具有与手工系统明显不同的特点。

五、不断实践是重点

李金华审计长指出,审计信息化只有与审计实务相结合,在审计实践中开花结果,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计算机审计要提前介入审计项目,做好审前调查。在当年审计项目确定之后,要提前采集、转换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数据及管理电子数据,了解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采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并根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技术手册,将所采集到数据转换为审计人员可以读懂的数据;提前分析数据,确定审计重点和整理审计线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六、完善计算机审计标准与准则是保障

计算机审计准则是衡量审计工作的标准,提高审计质量的保障。制定标准和准则时一定要考虑我国国情,它应当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对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资格、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方面作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