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概念教案

新概念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2 03:57: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概念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概念教案

篇(1)

自教育改革提出科学教育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与要求之后,许多教育工作者将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这一以幼儿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科学探究最终的核心目标——科学概念的掌握与运用。我们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是不例外,什么是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利用探究式的科学活动建构幼儿的科学概念?我市课题协作组开展了“幼儿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科学概念”的课例研究。

具有典型性的中班数学教案的《抓糖果》为例,在实例的基础上进行手研究。

二、原行为阶段案例分析

(一)教案简述

目标:

1.通过抓糖果、数糖果,引起幼儿对抓握方法的关注及兴趣,同时引导幼儿感知手的大小与所抓糖果数量之间的关系。

2.乐于倾听和分享同伴、教师的观点,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

过程:

1.生活引出,发现问题;

以做客请吃糖的情境再现引出主题,

提问:有一位客人想得到更多的糖,但只能抓一把,怎么办?

2.尝试操作,收集证据;

幼儿按自己的方法尝试抓糖果,

提问:你抓了多少糖,你是怎么抓到这么多糖的?

3.验证方法,得出结论;

幼儿用新方法再次操作抓糖果,验证方法。

(二)问题及问题分析

1.幼儿能做却不会说。在第一次的抓糖果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幼儿已经能够采用“张大手、用力按、使劲抓”等办法尽量多地抓取到最多的糖果,但在操作前的猜想环节与操作后的交流环节中却无法说出自己是怎么做到(抓到这么多的糖果)的三个因素,

2.科学概念非幼儿主动探究获得。一部分幼儿能说出“张大手”,极少有幼儿能说出“用力按”和“使劲抓”的方法,使第二次的操作变成了纯属的模仿活动,严重违背了科学活动幼儿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与反思

1.明确概念——什么是科学概念。

基于刘占兰博士的文献《幼儿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概念》文中指出,5~12岁的儿童应该在学习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掌握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并非事实性的知识,而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抽象与概括。

2.厘清思路——如何转变科学概念。

对照文本,我们发现本活动的教学目标“手的大小与所抓糖果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科学概念,它只是概念形成前的一般科学经验。案例中的核心目标是幼儿理解空间大小的基础,教学所追求是关于“空间关系”的科学概念。概念引领经验的转变,经验的转变又受幼儿原有经验的影响。达到次科学概念的关键经验是什么;幼儿的原有经验是什么;如何转变幼儿的原有经验,突破概念的关键经验?教学需要进一步地调整。

四、教学的调整及实践

(一)调整教学

生活引出,关注主题;猜礼物:个别幼儿尝试在看不见的桶内摸抓糖果。

(二)尝试操作,收集证据

1.教师交代规则,幼儿轮流从筒中抓一把糖果,放入碟中。

2.引导幼儿观察记录表,数糖果并做记录。

3. 观察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朋友抓得多,有的小朋友抓得少?

请抓得最多的幼儿与抓得最少的幼儿上来验证幼儿讨论的结果。

4.教师抓糖,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组织幼儿事先猜测教师能抓几颗糖,并说出理由。

5.讨论:为什么老师的大手反而抓得少了呢?

教师总结幼儿讨论出来的方法。

(三)验证方法,得出结论

1.幼儿尝试用新方法抓糖。

2. 数糖果的数量,记录并观察结果。

(四)延伸问题

生活运用策略:“用什么方法可以很快得收拾散落的糖果?”,“为什么这么做”等。

(五)策略的具体实施

1.挖掘原科学经验(无意识行为向有意识行为的转变)——架桥策略 。

“对比一下你的糖果数量与同伴的数量,你们发现什么?”幼儿利用直观的“数据对比”很快地发现不同对象抓取糖果数量不同的现象。教师紧接着抛出了关键性的问题:“为什么会有的多、有的少呢?”幼儿:“因为有人手大,有的人手小”。 降低了问题的难度,吸引了幼儿的注意。“那么,是手大抓得多,还是手小抓得多呢?”……“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想法是对的?”

2.呈现关键经验——反例补充策略。

“为什么我的手大但是抓得糖反而比你们少呢?”教师在“角色互换”中故意呈现出错误证据,从反面来引导幼儿了解“用力按、使劲抓的方法可以聚拢糖果,缩小糖果之间的空隙”的现象,用同化旧概念的方式形成完整的新概念

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兴趣培养 实验教学

学生升入八年级就接触物理课程了,由于是一门新学科,学生会感到陌生。因此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应该包括科学意识的启蒙。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为日后学生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具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把握,保护好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物理知识,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确保物理教学的高效呢?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

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多年了,新课改也已实施多年,广大物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还没有真正地理解和实施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依然缩手缩脚,唯中考分数的马首是瞻。传统的应试教育在教师心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印象,所以想改变很难,一些教师虽然嘴上常说新课改,但是实践中大部分物理教师的教学仍然停止在传统的教法、模式上,还是围绕着中考分数教学。这对于新课改理念的贯彻,对于素质教育的深化都会有一些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物理学科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解放教学思想、优化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走实验教学的新思路,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呆板学习。

二、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

1.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学习基本是验证前人的理论,对前人的科学论断进行验证。因此就涉及到很多的物理概念。尤其是在初中学习,物理概念占有多数。如何将物理概念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概念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教材的引导下,间接地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必强调学生一定要亲历知识的建构,只要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涵义就可以。通常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概念的教学:比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电流在电路中的运动;用水压类比电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电压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称为类比法。还可以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比如电场与磁场的比较后,形成电场的概念烙印在学生头脑中。利用就概念演变新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也是一种有效的模式,比如在教学电容的概念时,可以先温习电量和电压的概念,在就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新概念的教学,往往受到很好的效果。

2.在实践中产生概念

一切科学知识都蕴含在生活中,在生活实践中建构物理概念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然后适当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氛围,学生从熟知的生活中认识物理现象,形成物理概念,印象深刻。而且生活实践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感性的认识,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最好课堂。让学生观察生活、动手实践,从而亲历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学习杠杆时,我拿来剪刀、钳子等学生常见的生活用品,具体演示杠杆的原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杠杆的概念。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在压强和浮力概念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一个较重的物体和一个较轻的物体,对受力面所产生的压力效果是否一样,当然要在一定的面积中;将物体放在水中,演示谁对物体的托浮力,从而形成浮力的概念。

三、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最大的成功是保持了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务求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使学生保持和增加物理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不愁学习效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的科学意识启蒙。讲解摩擦起电,可以为学生演示一个小魔术,塑料棒和头发摩擦后,可以将小纸屑粘起,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演示魔术的原理。

四、重视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实验教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物理概念,形成知识印象。而且成功的实验给学生提供了感性的学习环境,接受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和主动。尤其是要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怎样事先做好实验准备,怎样写好实验教案,怎样设计学生实验的环节,保证实验的成功,都是物理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之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引入到教学中,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利用一切措施和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鲁军兵.谈职高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的突破[J].职业教育研究

[2]卢聪芳.谈物理课如何进行概念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版)

篇(3)

背景:由于还有升学率的思想的影响,受分数决定高度,有分数就有了一切的旧观念影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着教与学脱节,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低下,还有这一代孩子独生子女偏多,家长在外务工偏多等问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1.无视学生是这个学习主体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点播、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理应得到教师的重视,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长期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重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内不行可外补,加班加点,重复劳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这既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个性发展,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难以全面发展和有效提高。

2.重教轻学是教学管理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重视教师教案的编写工作,把写好教案作为教学管理的首要条件,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但往往轻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学生学习的准备,忽视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研讨对有效学习所起的积极意义,学生如何学,如何学好,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者又往往怕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学内容,只好来了个面面俱到“满堂灌”。

3.教师过重的负担和无效劳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得到社会广泛关注,但教师的工作负担问题,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为此我们做过一个统计。

(1)教师(班主任)一天在校的工作时间大致是这样的:

上午:6:20——6:50 住校生上早操 ,早自习

7:50——11:40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下午:2:00——6:00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

晚上:6:50——8:30办公,辅导,组织学生就寝教师一天在校时间大约12小时。

(2)从工作的内容时间划分大致如下:

备课:从构思到教案设计,查找习题,如何检验学习效果,最后效果验收,纠错。

上课:约2小时

批改作业:约2.5小时

辅导:约2.5小时

其它:约2小时

从以上统计数据看,教师在校的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是超负荷的,教师的身心健不能得到保证。特别是一些教师的心理素质较差,由于工作压力大,脾气变得暴躁,有时语言粗俗,体罚 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很有必要来研究解决教师负担的问题。

二 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依据

1.研究的对象:初中各年级学生。

2.研究的方法:实验法·总结法

3.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基本要素,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还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务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的教育口号。

认识论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要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形成能力。

“洋思中学”的经验也启示我们要“先学而后教,以教促学,以教帮学,使“主导”和“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我们认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更应重视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那么制定好教案和学案才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从学得一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我学习,主动求知,具有如下特点:

(1)主体性。即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能自始至终地参与有关教学决策,能自觉地对学习实施自我检查和评价,成为学习的主人。

(2)独立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问题。

(3)超前性。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可根据学案,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钻研,熟悉教材,探讨过程,弥补课堂上自学时间的不足。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但并不否任教师的作用,而应起主导作用,即导趣(激发动机,引起兴趣)、导向(提示目标,引导方向)、导疑(激起疑问,引发思维)、导法(提示目标,授以技能)、导馈(引导反馈,及时矫正),从而使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最优组合。

三 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1.课题有关概念的界定:

(1)什么叫“教案学案”同步化。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对象,达成目标要求,编制一套与现行“统编”教材相配套的,供学生课堂课外自主独立学习和教师课堂教学相配套的具体方案。简称“教案学案同步化”。

(2)什么叫开放式研究型教学。

主要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实行教材开放,教案开放,学案开放。学生知道学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解决哪些重点,难点,疑点,学生也知道教师怎样教,教什么,完成了封闭型向开放型教学的转变。

2.理论假设:

如果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可行的,那么就能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实现向先进的模式转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素质,解决师生负担较重的现象,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

四 课题研究的措施和操作变量

工作措施:

在2009年暑假中,我们开始确定研究课题,组参与该课题研究的,进行了认真的理论学习,查找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研究时间:初步打算从2009年6月到2011年6月,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实验研究,最后以著作的形式公布研究成果。

操作变量:

①编制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案同步化实验丛书,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编出初一数学同步练习(上下),初二数学同步练习(上下),初三数学同步练习(上下)。

②实施“三环六部”教学模式 。

我们依据“合作教学”理论和“三环教学法”,把我们的实验教学简称“三环六歩教学法”。“三环”是指课堂教学的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课堂练习三个环节。六步是指课堂教学实施的六个步骤:①自学探求;②精讲梳理;③疑难分析;④课堂练习;⑤课堂小结;⑥课外训练。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揉合到一起,是比较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

自学探求:自学探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新教材,学生顺着教材发展的的思路,按照自学提纲的提示和要求;在新概念上停留思考,在论证原理或总结规时进行探索,从而对本节课要学的概念和原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弄懂自己可以学会的东西,对于少数自己弄不懂的地方也念念不忘。这时,老师在引导学生相互开展讨论,交流学习体会,即互帮、互学、互教,使学生解决少数较难的问题。对于极少数大家都感到困惑的知识,同学们又会以焦虑的心情期待着老师的讲解,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此阶段老师应来回巡视,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有什么问题,是力所不及,思路不对,还是方法不对?同时给予提示指点,帮助解决,并为下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做好准备。

自学探求的优点是:第一,让学生学会了本课要学的大部分知识。第二,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培养了同学们相互研究 互学互助,共同提高的优良学风。第四,为下一部教师讲解和梳理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

精讲梳理:

通过第一环节的自学讨论,在本节课要学的新内容中,哪些地方学生已经弄懂了,哪些地方虽然弄懂但理解深度还不够,哪些地方学生还没有弄懂,教师掌握这些情况后对症下药,该讲的地方要精讲,讲深的地方要讲透。然后再按知识结构梳理知识,特别要把本节课知识分类归档,分别嵌入到知识结构体系中去,与其他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注意精讲内容的选择,什么问题要重点讲,要结合学生自学实际,一般对于本节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的,应结合自学提纲作为精讲内容,要讲深讲透,讲解时要尽量运用启发性语言,提问,自由交流,运用启发引导促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精讲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知识梳理,对学习内容作简要概括整理,可归纳为几条基本原理,或形成简明提纲,或列成图表,或几句话概括,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疑难分析:

重在解决疑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

练习深化:

精选几组练习题给学生练习。选择练习时,主要是融合了课本的练习,精选部分典型习题来加深拓宽,已达到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教材的目的,同时也使学生把学得的理论知识初步转化为能力,提高运算,推理,复述和解答问题的技巧。学生练习后,教师应及时评定对错,有时也可采用学生自评相互对比,教师提供答案等多种方法进行。

课堂小结:

为学提供可行的课后作业,一般总量不宜太多,起到巩固知识点作用即可。

我们采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步进行,教学效果将会大大提高,降低了教师选题难度,也省去了学生课后繁重的作业负担,较好地体现了增效减负。

五 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1.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得以实施。由于有了学案,全体学生课前就可以依据学案,通过钻研教材,掌握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一些后进生也会积极参与讨论,大大提高这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同学。

2.先进教学经验得以推广。由于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时间按学案的要求去钻研教材,弥补了学生课堂自学时间不足的缺憾,真正做到课堂上学学,议议,自由自在寓学于乐。

六 关于课题研究工作的理性思考

1.“教案学案同步化”课题研究有理论有基础,可操作性强,但教者不能唯教案唯学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学案灵活运用。

篇(4)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质量

1前言

众所周知,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与应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与世界的沟通越来越近,教育部加大了对英语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力度,新时期又提出了初中英语课程新概念。由于我国初中教师大部分没有出国接受英语教育,这样一门外语课程对教师教学就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新课程的改革与运用,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

2新课程下英语教学与传统英语教学的区别

2.1备课的内容发生变化

传统的英语教学备课主要是针对教材内容,以上课要讲述的重点为备课中心内容,一般很少涉及教学设计。然而英语新课程中强调了教学设计在备课中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按教材“生搬硬套”,而是把教材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这就对教师备课中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以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努力掌握学习的方法为目的。

2.2教案的设计不同

对于英语教案的设计,传统教学的教案比较教条,大多以以课时为单位,一课再分为几个课时;新课程教学设计没有这种局限性,教师不仅可以针对一种教学内容设计,也可以是一个单元,体现出新课程概念下“动态”的教学设计。

2.3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不能有效掌握学习的方法。新课程改变这一缺点,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根据学生的经验和学习水平以及课程目标的差异来确定采取相应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这就对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4对学习评价标准不同

传统英语教学大多以成绩评定学生是否,这种评价方式十分的客观,不够全面科学。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学习,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参与其中,发挥学生自身的主导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可以掌握学习英语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英语语言交流能力,并且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拓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新课程下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措施

新课程概念下的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英语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科学的进行英语教学,注重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发挥教师的各种角色,善于情感教学,敢于在教学中科学创新。

3.1新课程中英语教师的角色

(1)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控制学习氛围、严肃教学的状况,要对课堂进行科学良好的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中,让学生面对老师不再是胆怯的状况,要敢于大胆的对不懂的问题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教学活动的方式、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彰显智慧。这种组织方式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新课程概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给于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这样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培养学生能够懂得自主学习是新课程下英语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注重启发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主动学习英语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而不是生硬的灌输。因此,新课程下,英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

(3)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新课程概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增强师生间的合作能力。这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英语学习方式,讨论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难题,最终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出针对性的解决意见,这既有利于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实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标。

3.2注重情感教学,敢于创新

《英语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避免消极的教学态度,体现积极的教学情感。

(1)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努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加自信。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老师应努力去发现以激励学生进步。优点不被别人发觉对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来说是件很自卑的事情。英语教师要充分肯定与表扬学生的闪光点,这会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自强从而发愤图强。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与学生分享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降低学生的焦虑程度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减轻对学生的体罚力度。初中生是青春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英语又是一门新课程,批评不当,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厌恶英语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避免公布成绩单,尤其差生成绩,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进行辅导,减少学生焦虑感,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二十一世纪,机遇与挑战并存。抓住机遇,敢于应对挑战,是新时代赋予中学生的责任。英语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以后的运用十分重要。英语教师应在教学中灌输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拼搏的精神。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互相英语交流、学习,调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体现英语素质教学。

四、总结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初中英语的学习关乎学生的成长与未来。作为新时代的初中教师,我们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改革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学,努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干流.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0.

[2]胡建勇.初中英语学习策略浅谈[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3).

[3]陈淑英.初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20).

[4]戴广梅.初中英语情境教学问题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

篇(5)

一、依据《课程标准》,通读钻研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

首先要通读教材,然后广泛地阅读与本节课有关的材料,弄清课本内容的地位与作用,弄清教材的基本要求:包括思想性、基础知识的深度、基本技能和技巧的水平以及发展能力的侧重点等方面。对教材中不同于个人已有的知识观点、方法和表述,学要以谦逊、诚恳的态度去充分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一个认识:决定数学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也是贯串始终的因素,就是概念要明确。基于此,本文在具体分析时便以概念为例进行。例如绝对值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掌握绝对值概念是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以及有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而对一般数学教师来说,关于绝对值的概念,都是一种直观通俗的常识:所谓绝对值的概念,就是去掉性质符号的数,即“没有符号”的数。教材用黑体字定义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这是绝对值的几何定义。然后又从代数角度作进一步的说明:(1)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并且利用字母表示数,用式子给出了绝对值的定义。为了突出数学的“形象”性,借助于数轴来理解、学习绝对值的概念,教材中采用了这种几何定义的方式。

二、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是备好课的重点

1.教学的重点主要是带有共性的知识和概括性、理论性强的知识。从数学学科来看,重点知识主要包含核心知识、核心技能和核心的思想方法等,是联贯全局、带动全面的重要之点。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起核心作用,并在进一步学习中起基础作用和纽带作用,是基本的纲领性知识和方法。每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比如关于概念的形成和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定理、公式、法则推导的思维过程和运用;各种具体的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解(证)题的要领与方法;应用题的审题、分析与列式;相等关系的确定;图形的制作与描绘;理论如何应用于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不同课的)教学重点。在备课中,只有抓住重点,才能恰当地定出教学目标。

2.所谓难点就是造成学习成绩有差距的分化点。它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与知识要求之间在着较大的矛盾造成的。一般来说知识过于抽象,知识的内在结构过于复杂,概念的本质属性比较隐蔽,知识由旧到新要求用新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以及各种逆运算都是产生难点的因素。通常情况下重点教材是一致的,而难点教材往往因所教学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即因班因人而异,这也是备课必须备学生的一个原因。所以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依据本节课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心理等实际情况,以便恰当地定出教学难点。

3.教学中的关键是指教学中的突破口,指那些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关节点,是指对掌握某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能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内容,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其余内容就容易掌握或者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正确地确定教学目标是保证备课质量的关键

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结合课程标准确定课时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既是选定课堂类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又是检查学习效果的标尺。它的确定通常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要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2.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学习技巧?3.双基在实际中有些什么应用?4.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对一节课教学目的的确定应当做到恰如其分。如果把目的定的太空泛、太概括就显不出本节课的特点;如果定的太窄,只注意一些细节末节,就会因小失大,淡化了重点,这样教学效果都不好。教学目的也不能定的偏高(或偏低),否则就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的一般用四级不同水平要求的术语来确定,即了解(认识)、理解(弄懂)、掌握(熟悉)、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四、备好习题是完成备课的必要条件

1.明确习题的目的要求。教材里的习题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安排在各个小节后的“练习”,主要是围绕新课内容、突出说明新概念的实质和直接应用新知识进行解答的基本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切实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并初步获得运用这些知识的基本技能,主要是在课堂练习用。第二种是单元后的“习题”,是在进行了若干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安排的,主要供课内、外作业用。目的在于使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能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解题并形成一定的技巧。它比“练习”复杂些,更能体现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应用。第三种是每章末的“复习题”,其内容比“习题”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富有变化,带有一定的灵活性、技巧性。这种题目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备课中在演算这三种不同种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各题的具体要求、解题的关键、解题的技巧以及解题的格式,要分析哪些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哪些需要提示,哪些应作为例题讲解示范,对以上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2.明确习题的重点。教师在演算习题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哪些习题是主要的,哪些习题是次要的,以便在进行课堂练习和布置作业时,掌握习题的重点,让学生集中精力围绕重点知识和技能去练。

篇(6)

一、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价值思考

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是指在组织背景下开展的教师知识的产生、交流、分享、转化等活动。知识管理的这些活动不仅改变了教师的知识观、学习观,而且促进了教师个体知识管理的能力。

首先,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张扬了教师个体在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的知识观。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教师个体存在的公共产品,是理性、权威的象征,是普遍真理。而知识管理立足于教师是知识生产者的理念,唤醒了教师对知识的主体意识,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生产者,教师群体是知识生产的重要群体。与此同时,知识管理也改变了教师对知识性质的一元认识,也即是把知识仅仅等同于那些已被编码、存储、可传播的显性知识。事实上,知识不仅是指那些已经为人们达成共识、被编码、传播的显性知识,同时也包括存在于不同个体之中的缄默知识,即生动的、个性化的教师内隐知识。

其次,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激活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改变了教师的学习观。在为教师学习设计的传统环境中,教师仅被视作知识的储存器,那些脱离了生动教育情景的理念、规律、原理通过接受的方式,充斥于教师的心灵。知识对教师而言常常产生一种悬置感、遥远感。教师们统称它为“理论”,它与教师自身的经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知识连续体中的两极。这种“理论”一旦从生动的教育生活中抽象出来,就成了“风干了的,去掉了一切偶然的、个别的因素之后的”符号系统。教师只有在与具有“理论”背景的个体或群体对话时,如申报课题、论文写作等外因活动时,才会极不自然地、生吞活剥地运用这些概念符号系统。而在他们的日常教学生活中,经验层面的知识互动与共享、面对面的知识传播与创新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然而,教师对“理论”的心理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渴望拥有超越于个体经验的强大思想支撑,以诠释其教育行为的合理性,他们对自身的经验常常缺乏自信;另一方面,他们又拒绝远离其知识表征系统的抽象概念符号系统。因为,一个新概念的创生是基于丰厚的学术背景,是学术群体的文化产物。教师对这一概念的情景意义的赋予常常是无能为力的。而这一环节对知识的内化却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教师内化知识的活力。因此,无论是“理论”知识的经验化,还是“经验”知识的理论化都不是知识两极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具体情景中的不断融合、升华的过程。

如果把学习过程仅仅理解为由外向内的过程,那么教师的学习往往是他主的。如果把学习过程理解为由内向外的表达、交流、分享的过程,教师就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决定着表达与交流的主题和形式。同时,教师在交流、分享、转化的活动中改变了对灌输式学习观的认同,进而改变了对自身学习行为的认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对以下学习观的认同:(1)教师的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的知识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整合体,其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并非自然而然的事,这一转化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既包括了群体知识的不断个性化,又交织着个体知识的群体化的过程。而这些复杂的过程都有赖于教师积极主动的构建活动。(2)教师的学习是在群体背景中进行的。教师的学习不仅是人境互动的结果,更是人与人协作、对话的结果。怎样的社会情景有利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呢*9芽Brown和Duguid(1991)指出了叙述法、协作以及社会结构在学习、知识传递、经验解释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些活动经常发生在被他们称为“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3]在实践中,教师们的自由式的集体备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就是其具体形式,(3)教师的学习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对应。也即通过“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方式完成。教师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将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化,也即用自身的经验来解释理论,赋予抽象符号系统以内涵,这就是“我注六经”。此外,教师的理论学习还可以通过对经验行为的理论诠释来真正内化理论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六经注我”。这样,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不断对应(这种对应可以是个体独立完成,也可以是教师群体的互助),使教师对自身的经验行为作出预测并加以控制,提高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意识。

再次,教师群体的知识管理促进了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能力。教师群体背景的知识管理是以教师个体内隐知识的外化为基础,以个体知识的群体交流、分享为中介,以外显知识的个体转化为宗旨的知识管理过程。在构建教师共同体实践中,只有教师个体充分挖掘自身的缄默知识,并在群体中进行思维的碰撞、观点的共享,同时通过外显知识的个体转化实现教师共同体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是教师对自身经验的升华,通过教师的反思、交流、编码与传播实施教师对个体知识的管理,使经验成为自觉意志,因此,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与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是并行的。这不仅意味着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是以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为基础,同时表明共同体的知识管理也强化了教师个体的知识管理意识与能力,最终使教师养成个体知识管理的习惯。

二、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参照模型

“SECI模型”(Socialization社会化;Externalization外化;Combination结合;Internalization内化)是日本学者Nonaka和Tadeuchi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知识创造的完整模型。[4]这一模型被认为是用来描述组织中产生、传递及再造知识的严谨且实用的方法。简单地说这一模型包括:一种互动动力--传递;两种知识形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三个层面的社会集合--个人、群体、组织;四个“知识创造”的过程--社会化、外化、结合、内化。

(1)社会化:从缄默知识到缄默知识,也是个体交流共享缄默知识的过程。用“社会化”一词主要是强调缄默知识的交流是通过社会或团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来进行的。最常见的就是学校中惯用的“师徒模式”。

(2)外化:从缄默知识到外显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缄默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并将之成为人类的公共产品。外化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因为知识的发展过程正是缄默知识不断向外显知识转化和新的外显知识不断生成的过程。个体主要通过将自己的观点和意向外化成为语词、概念、形象等在群体中传播与沟通。

(3)结合: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向更复杂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转化,个体抽取和组合知识的方式是通过文献、会议、网络等实现。

(4)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已经外化的显性知识在个人及组织范围内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主要通过个体的实践活动实现这种转化。

1998年,Nonaka和Konno又为该模型引入了一个新概念--“场”,[5]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Nonaka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场”--原始情景型:个人之间共享感觉、感受、经验及思维模式的场所;集体互动型:隐性知识实现互动的场所,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对话与比喻,网络型:在虚拟世界中实现互动的场所,通过它,人们可以将新的显性知识与已有的显性知识进行整合,从而在整个组织中生成新的显性知识,演练型:为显性知识向隐性的转化提供场所。“场”是Nonaka针对其SECI模型的实践构建的一一对应的现实空间,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场”的建设。这一知识创造的模型同样经典地刻画了教师的知识创造与学习过程,对教师共同体的知识管理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因此,我们把“SECI模型”作为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参照模型,并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加以丰富与拓展。三、教师共同体知识管理的运作策略

由于教师群体组织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质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主要包括以校为本的共同体和校际的共同体。以校为本的共同体是指某一学校内部的教师群体,这些群体的构成无论从知识背景,还是年龄结构上看都存在着差异性。事实上,在学校管理的实践中,以校为本的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是极为普遍的。这一共同体的存在对新成员而言是促进自我专业发展的极为有效的途径。问题的关键是在一个共同体中,核心成员的专业水平极大地影响了新成员的发展前景。因此,如何使共同体成为开放的、动态的系统,这正成为人们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焦点问题。一种卓有成效的做法是,相关学术团体介入教师共同体的活动,这种方法能促进共同体多层、多元和多维的发展,在实践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模式。

篇(7)

一、微课的特点

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资源容量较小。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媒体格式(如rm, wmv, 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非常适合学生课后回顾学习以及教师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资源使用方便。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

二、在“121”三段四环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下发挥“微课”的功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