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

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02 13:25: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

篇(1)

为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为契机,推动西部计划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2012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内容

2012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xx年年水平。除2012年申请延长为2年期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实施支教、支医、支农、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以下简称"农村区域化")、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完善2012年延长为2年期和2012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做好xx年2年期和xx年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题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工作步骤

(以下时间均为参考时间,具体进度将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岗位申报

1.申报原则

4月上旬,服务省项目办按照相对集中原则,根据全国项目办确定的本省(区、市)计划派遣名额以及已经明确的各专项行动的服务岗位,根据《关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县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项目办发【2010】1号)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服务县的工作业绩、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审定西部计划服务县资格,确定志愿者名额,并报全国项目办审定。曾因管理不力导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的服务县,2012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有关专项行动服务县、服务岗位的确定

需要申报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岗位的市、县(区)级实施单位需填写岗位申报表(2012年西部计划服务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并由同级团委确认盖章后报到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汇总后与省项目办充分沟通,确认盖章后统一上报全国项目办和相关部委审核确认。全国项目办将据此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上述专项行动的岗位设置应在现有西部计划服务县范围内。

3.申报审核服务岗位

服务岗位的确定采用申报制度。各服务县项目办在本县开展服务岗位申报工作。岗位类别原则上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农村区域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和其它中选择。各服务单位申报岗位时,要详细填写岗位信息,岗位需求要切合实际,不应过于局限专业要求。

服务县项目办在确定服务岗位时,尽量选择岗位需求说明详细、后勤保障得力的单位,其中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的岗位按照省项目办分配本县计划名额100%的比例确定服务岗位,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行动按照120%的比例确定,县乡机关、企业等其它类岗位,数量不得超过申报岗位数的10%。服务省项目办严格审核岗位信息和数量。确定服务岗位特别是教育岗位要尽可能保持连续性,形成接力机制。服务岗位原则上在服务县的乡镇一级(、新疆、青海单独确定)。4月初,各服务县项目办将服务岗位详细信息报服务省项目办。

4.录入并分配服务岗位

4月10日前,服务省项目办将审核合格的服务岗位信息,按一岗一人的原则,录入"招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按照本省服务人数再次核实服务岗位数量及比例,按照对口招募省的招募名额分配相应的服务岗位,并及时向对口省项目办通报分配情况。

篇(2)

3月中旬至5月上旬

二、宣传口号

新西部、新生活、新成长

三、宣传重点

要注重宣传西部计划坚持“谁用人、谁受益、谁负责”和“培养与使用并重”的实施理念,在引领广大青年面向基层就业,丰富阅历,提高能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注重宣传西部计划组织网络健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管理绩效、强化财政资金依法支出等运行模式,努力树立西部计划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要突出做好在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优秀志愿者典型的宣传报道,树立西部计划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锻炼成长的实在作用。结合实际组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团,组织巡回报告、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等,加强新老志愿者交流互动。

四、宣传形式

在形式和载体上,省级项目办特别是高校项目办要善于运用当代青年所接受和喜爱的网络、移动传媒等新媒体,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手机报、个人邮箱等,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招贴画等多种形式,力争向每一个愿意参加西部计划的高校毕业生全面、准确、及时的西部计划相关动态信息。

五、基本任务高校项目办也至少要做到五个一。1、在报名第一天向本校每一位20xx届普通高校毕业生个人邮箱发送本校西部计划招募信息,并定期向报名者发送相关信息。2、在校园网首页一个月的西部计划招募消息。3、在学生餐厅视频电视中播出一个月的西部计划电视公益广告。4、协调本校有关部门,在学生人流集中处悬挂西部计划招募宣传横幅,张贴西部计划宣传海报。5、校项目办在学校主要活动场所设置西部计划咨询台。

工作中要增强新闻敏锐性,积极争取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的支持,坚持重在策划、重在基层,努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创西部计划宣传工作新局面。

篇(3)

关键词:高 校;发展建设;志愿精神;培 养

一、志愿精神、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内涵与联系

在西方,志愿精神起源于宗教慈善观念,涵盖了“自愿”、“无偿”、“利他”的特征,或者源自“崇高的道德理想、社会责任感、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者“来自一种单纯的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在我国,志愿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善文化,儒、墨、道、佛思想中所蕴含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思想为志愿精神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因此,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精髓。

谈到志愿精神,必须联系到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志愿服务是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和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服务,是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者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计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人员,是人类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志愿精神驱动各国志愿者为社会和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简单来说,志愿者是志愿服务的主体,即自愿参与志愿服务、并以之作为界定自我身份和奉献自己时间和精力的人;而志愿精神则是体现在志愿者的参与行为、志愿服务的作用过程和效果之中,是志愿服务的本质所在,是志愿者行为和感受的升华。志愿服务是志愿者的身份来源,是志愿精神得以展现的物质基础。所以志愿服务与志愿者、志愿精神三者是紧密联系的一系列概念,我们在实际中必须紧密结合志愿服务和志愿者来研究志愿精神的培养。

二、志愿精神的培养在高校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1.志愿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发展建设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统帅地位,它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起着导航作用。但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只注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在最为生活化和人性化的社会实践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人的能力的获得和提高并不能只靠书本知识,必须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起来。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通过不断创新途径和理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将理论付诸实践,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正面的“内省”机制,有利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青年志愿者活动是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是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延伸,是参与社会、提升能力的实战训练或预演。它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拥护党的领导,自觉地肩负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它培养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通过参加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志愿活动,逐步积累社会经历,使之升华为一种价值目标的追求。

2.志愿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发展建设和谐目标的重要动力

大学生志愿者在校园里开展各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志愿活动,营造了一种和谐的道德氛围。这种氛围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在校园道德交往中的具体表现,它集中体现为学校师生员工在校园内处理和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校园道德舆论对师生员工道德行为的监督;反映了学校师生员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掌握与履行;反映了学校师生员工对道德目标、道德价值的选择与追求;反映了师生员工对学校优良道德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师生员工在这种道德氛围中耳濡目染逐步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这种道德环境中,能动地与校园道德环境良性互动。在这种志愿活动中久而久之形成的志愿精神在高校和谐的发展建设发挥的作用具体表如下:(1)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尽管是在学校中,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无不渗透着利益。志愿服务的兴起,可以充当缓和协调这些利益冲突的工具,其折射出来的公正理念和平等原则,显然有助于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摩擦与矛盾,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了解。这是志愿精神维系校园稳定所起的独特功效。(2)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校的发展和进步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场所,周围环境的状况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动员社会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已成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

三、高校发展建设中如何培养志愿精神

1.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力度,提高高校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

(1)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精神活动的宣传和倡导。加强宣传策划,讲求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形成宣传声势。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和其它社会资源进行立体宣传,在学校各个层面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比如,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政府的宣传、倡导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志愿者的规模和服务热情创下历史新高, 成功地展示了“公众外交” 的魅力。

(2)高校要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培养大学生关注他人和社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不断的自觉将个人个性和社会冲突相适应、融洽。在大学生实践教育中,已经将课程实践和假期的社会实践纳入了教学计划,但没有明确的将无偿的青年志愿者活动纳入到教育教学计划中,作为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专业实践的一块重要领域,教育教学计划的导向作用还没有得到明显体现,因此,要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一定的时间、质量的要求明确写入大学教育教学计划中。

2.完善组织机构和志愿服务体系,在实践中培养和弘扬志愿精神

高校团委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直接管理者,有责任不断完善志愿服务的组织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动员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校团委对全校性的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负主要责任,同时对于各基层的志愿者活动有领导和管理的义务。最终形成“学校团委(校级志愿者协会)――院系分团委(院系志愿者社团)――班级团支部(基层志愿者小组)”的组织网络。这种模式可以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高效有序地开展。另外,不同的志愿服务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事,要求志愿者具有全面的素质。而像社区服务之类的志愿活动,则对志愿者的要求相对来说就没那么高。青年志愿者服务的对象内容很宽广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富有特点和针对性。设计服务计划时应加以全面的考虑,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多层次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切实让大学生在实际体验中逐渐培养志愿精神,全名领会志愿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3.建立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为志愿精神的弘扬提供基础和保证

目前很多的大学生愿意投入志愿活动中,但很多时候往往因为资金或者安全等问题而受到限制,因此加强志愿活动的保障是培养志愿精神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开展志愿活动的基础和保证。(1)资金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往往没有来源或者来源渠道相对单一,影响了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整体工作的完善。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势在必行,这是加强学校发展建设的必要投资。专项基金的来源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等多种途径。(2)激励机制。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高校除了积极响应国家有关号召,积极开展志愿活动,还应该广泛拓展渠道,组织多形式的志愿活动。以激励为主,大力提倡广大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无私奉献,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具体的激励机制可以是方方面面,例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奖学金的评定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此外,高校特别要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对于某些特殊的志愿服务计划,要联合相关组织单位,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例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有些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出相应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令志愿者对一些“优先录取”的条款无法解读。如此就要督促有关部门把已经争取到的政策落实到位,从而推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保障机制的建立。(3)社会保障。当前仍然有很多的志愿活动形式单一、时间不定、性质不明等,以至于这些原本是善意的举动没有得到长久的继续和继承。因此,不仅高校要为大学生志愿者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也要提供有利于志愿活动开展的环境。通过法律来规定志愿服务的种类、时限(一般分为临时、短期、中期或长期)、地点(异地或当地)、津贴(有偿或无偿)等;明确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及服务对象的权利义务,同时借助协议等法律手段来达到理顺志愿者招募、派出等关系的目的。志愿服务立法还应该从鼓励志愿服务、解除志愿者后顾之忧以及社会各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等方面着手。因此,提供资金、社会等方面的保障,做好鼓励、激励工作,当代青年才能更好地把他们的智慧投入到更多的志愿活动中,更好地弘扬志愿精神,更好地培养新世纪优秀的接班人。

4.从志愿者服务水平和能力出发,多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反观现实,可以说,我国的志愿服务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阶段,还有待志愿者在服务水平和能力上进一步提高。首先,树立无私奉献的志愿意识。志愿服务不是赢利性的活动,它更多的体现公民的社会责任,强调社会义务的履行和公民权利的行使。其次,加强志愿者服务能力的培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志愿者进行集中或者分散的培训。一是综合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养。综合知识即关于志愿服务的一般性知识,专业知识即指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服务领域需要的知识,如,生态环保知识、医疗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知识、职业规划知识等。二是技能培训,主要指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巧和服务能力。志愿者不仅要拥有较强的知识储备,更应该具备较强的服务技能。包括与服务对象交流沟通的技能、一定的组织才能、筹集资金的技能等。同时要根据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同时根据志愿者个人的需求和爱好,因人而异开展培训,不能“一刀切”,否则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志愿服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我国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培训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激发了全体大学生的志愿意识,很好地弘扬了志愿精神,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综上所述,志愿活动日益成为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象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也逐渐在我们的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国际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赛事及各地的志愿活动的开展,它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也吸引来越来越多人的加入。高校应该将志愿精神的培养作为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把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放在重要位置,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使得志愿服务领域越来越广,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服务的机制不断完善,志愿精神持续发扬,日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最终使得志愿精神在成为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推动学校的文化发展和内涵发展,从而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王静. 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商业文化,2009年第1期

[2]邹思敏 程诚.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管理模式探讨科技咨询,2009年第1期

[3]罗国忠. 高校大学生志愿者教育浅探 商业文化 2009年第3期

[4]毛晔 钱淑兰.谈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生党建2009年第1期

[5]蓝燕. 推进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成都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6]吴信蕾. 当代大学生志愿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5

作者简介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育人功能;法律援助;有效性

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省为例,目前该省已经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协会和服务总队、服务队、服务中心组成的志愿服务网络。《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显示:目前全省共有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136个,志愿服务队28771个,服务中心7000多个,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大学生投身到志愿者活动中。研究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性问题,对于大学生研究服务地方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

(一)当前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活动情况

1.传统的线下志愿活动蓬勃发展:传统的志愿者活动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有:社区服务、支教活动、法律援助、环境保护、为大型活动提高志愿服务等。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部分都是由学校团委有关志愿者工作的部门领导下开展的。此外,设有法律援助平台的高校还定期招募法律志愿者,开展法律咨询、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活动。

2.线上志愿活动发展态势迅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强化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代性。2015年2月13日,团中央《关于广泛组建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的通知》。网络文明志愿者主要活动是配合省内高校,借助新媒体力量维护网络文明。以肇庆学院为例,我校的队伍已有6000余人。广东省141所高校完成约30万名网络文明志愿者的注册。

3.高度重视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国知网收录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期刊文章46920篇,其中2015年发表的有4620篇,博硕论文23612篇,其中2015年发表的有442篇。相关论文主要是针对研究国内外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比较、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的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德育功能等。以肇庆学院为例,我校政法学院在2015年广东省攀登计划成功立项《“地校合作”之法律援助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践》,重点研究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者的支持与管理。

(二)发挥大学生志愿工作育人功能的成效

1.大力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志愿服务始终紧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于无形中开展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志愿服务提倡“奉献、互助”精神,这是一种高尚价值观。开展和参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接触到社会弱势群体,利用所学知识,奉献自身力量为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合法权益,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和谐文明、公平正义,诠释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实现了高校实践育人的办学理念:从思想道德的构成看,道德的认识、情感、信念反映在前形于内,道德行为体现在后显示于外的。大学生道德修养发展程度是检验高校实践育人质量的标准。大学生志愿服务适应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要求,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活动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相结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遇到的困境

(一)志愿服务组织架构模糊

各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有的由高校团委指导,有的由各院系指导,组织架构较为模糊,组织运行效率较低。以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为例,大部分是作为院系的教学机构,而不是专门的志愿服务组织。院系的教学机构更注重的是实践教学,而不是强调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团属志愿者工作部门与法律援助平系并不密切。两者既不是同级协作关系,又不是垂直管理关系。在此状态下,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可能会脱离志愿服务的精神,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二)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短缺

大学生志愿组织作为一个公益组织,没有有偿服务带来的收入支撑其日常运作,只能依靠学校的专项经费支持。相当多的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作为院系教学机构,其经费只能从实践教学经费里调用,实践教学不只是法律援助平台的开展,因此其经费得不到充分的保障。部分志愿服务活动是结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这些活动能有培养计划的专项经费支持,但也只是阶段性,而且针对特定活动。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会在一定程度削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性,使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失去对象,甚至失效。

(三)志愿者培训体系薄弱

大学生志愿者虽然有一腔的服务热情,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培训却往往不受重视,导致志愿者形象受损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比如,在对留守儿童、老人、残疾人等等弱势群体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就要求志愿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又比如,在进行法律援助过程中,接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掌握一定的交流技巧,就无法从当事人口中得到更加关键的信息,甚至有可能使当事人情绪波动。

(四)志愿业务指导欠缺

当前,各个行业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指导都较为欠缺。以高校法律援助工作为例,2012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第四章第二十条“对于民事、行政法律援助案件,法律援助机构应当自作出给予法律援助决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指派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其他社会组织安排其所属人员承办,或者安排本机构的工作人员承办。”中提到了“其他社会组织”包括高校法律援助平台,换言之,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案件来源之一就是政府法律援助机构的指派,还有另外一个渠道是当事人直接联系高校法律援助平台。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后者几乎是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的唯一案源。获取案件的渠道单一,案件的数量不稳定,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基础无法得到保障。

三、加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有效性的建议

(一)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

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知名度不高会制约其案源的数量,影响其发展,应当借助重要契机提高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知名度。如在12.4宪法宣传日在社区街道派发宣传单、发起签名活动等。在暑期三下乡期间,开展法律宣传下乡、法律咨询下乡、法律小品下乡等活动,同时进行法律意识等主题社会调研。

(二)保障法律援助志愿者组织的活动经费

活动经费是志愿者活动的重要支撑,专业性强的志愿者服务组织应当受到院系的支持。相关院系应该向学校申请专项经费,支持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同时,高校团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的管理者,应该在经费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支持。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经费除了上述渠道,可以尝试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经费。《法律援助条例》第七条规定“国家鼓励社会对法律援助活动提供捐助。”法律援助志愿组织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通过政府支持政策寻求有实力的企业的资助。

(三)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组织的合作

高校志愿者的组织应当主动寻求与其他相关社会组织的合作,这是顺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必要途径。除了和地方政府合作之外,还可以和社会团体或人民团体合作。比如,消费者协会、妇联、残联等组织,都可以为大学生法律援助志愿工作搭建平台,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并使大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

(四)加强志愿者的系统培训

志愿者的培训必须是有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就要接受专业培训,比如法律援助志愿者就必须要接受专业的老师或者专职律师的指导。在培训之后,对志愿者进行一些简单的测试,不过关的再次进行相关培训。大学生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和高素质的特殊群体,成为了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志愿组织和服务活动有着异于其他组织的特色,但是也存在问题,地方组织和高校应当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志愿服务的有效开展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表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小步,社会文明发展的一大步。

参考文献:

[1]刘梦文.广东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研究.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国务院令(第385号).2003-07-21.

[3]刘冰.广东省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培训现状调查.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7).

[4]孙蕾.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学会.2010(2).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1993年,开始组织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已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力军,他们为中国志愿者行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普遍形式

1.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

社区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面向世界的重要途径。社区建设志愿服务则是一项重要而长远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配合、协助社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广泛开展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等方面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陶冶居民的文化情操。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群众性的特点,帮助居民美化社区环境,增强居民的环境意识、公德意识,不断改善社区的环境卫生。因此,社区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最简单可行的一种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2.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

环境保护是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所采取的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即通过对城市或社区、公园以及景区的绿化植被进行定期维护,倡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护环境。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对现有的城市或社区、公园以及景区的绿化植被进行力所能及的维护,并向人们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保护环境的措施。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绿色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实际行动保护环境的一种实践。

3.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

扶贫开发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针对应届毕业生,毕业生自愿、无偿地参加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国家支持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志愿服务。大学生到国家规定的贫困地区进行一定时间的支教等志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可促进国家的扶贫工作进展,一定程度上带动贫困地区致富,加快贫困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能帮助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扶贫开发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实现人生价值、丰富人生阅历、富有挑战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新型形式

1.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举办大型赛会的种类和次数越来越多。这些赛会的举行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虽然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临时性,但是这项志愿服务活动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形式。

志愿者通过选拔,提供自己的劳动、技术和时间,无私参与,完成既定的任务而不接受报酬,在传播奉献精神的同时,不但为赛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还降低了赛会的举办成本。可见,志愿者对大型赛会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它已成为大学生志愿者的新型志愿活动形式。

2.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

近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事故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国家的进步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已会成为一种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形式。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投入到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特殊形态,由于突发事件的突然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公共性、时间的紧迫性以及采取特殊措施的必要性等特点,这不仅要求志愿者具有专业的救援知识,还要遵循就地就便、专业高效、统一有序的原则。否则不仅发挥不了志愿服务的作用,甚至还会导致救援现场更加混乱、“帮倒忙”的现象。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临时性、突发性的志愿活动形式。

3.援外志愿服务活动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趋势,援外志愿服务也逐渐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援外志愿者是指利用国家对外援助资金,由专门机构选派到发展中国家,直接为发展中国家当地人民服务的青年志愿人员。因为援外志愿者到其他国家以志愿者身份工作,代表的不仅仅是志愿者本人,还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象,所以要求志愿者的素质要非常高。而作为大学生志愿者,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志愿者,这也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遇和挑战。

除此之外,随着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不断完善与进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会越来越丰富,涉及的方面也会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篇(6)

P键词:志愿服务;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方法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在理论上具有高度的认识,而且在实践中更要体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在志愿服务推广中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能够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精神。大学生党员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志愿服务相结合,能够有效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和作用。因此,必须积极推广志愿服务工作,将其上升到教学计划中,并制订合理的开展方案,同时要为其配置相应的指导老师,加强志愿服务推广。这不仅能丰富大学生党员的课余生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营造校园内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还使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自觉参与到志愿服务推广活动中,在志愿服务工作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强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提高自我政治思想觉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在志愿服务管理中增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成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中坚力量,在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大学生的身影。这是因为大学生具有参与社会实践的有利条件,同时也是基于志愿服务推广活动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但是志愿服务的管理工作存在着较大缺陷,不仅无法适应当前种类较多、规模较大的志愿服务需求,而且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因此,为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的作用,就必须完善志愿服务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增加志愿管理活动的参与度。在科学的志愿服务管理工作中,培养大学生党员的集体意识,以高效的管理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识,使得大学生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管理活动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三、在建立志愿服务体系中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学校必须根据时代的变化,制订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志愿服务体系。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不断创新志愿服务方法,也能切实加强大学生党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学校应成立相关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随着志愿服务的不断推广,提升大学生党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党员应注重对制度的理解,遵守校规校纪以及指导老师的要求;学校通过建立志愿服务体系,加强与专业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基地,可长期为志愿服务基地输送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四、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服务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是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学校必须加强与社会志愿服务团体的联系,积极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范围的扩大,能够有效地契合大学生党员的优势,提高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达到学生个人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拓展和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五、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

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虽然较为庞大,但缺乏有效、科学的志愿服务培训制度,这是影响大学生志愿队伍素质提高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制度是创新培育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这可以通过建立高校志愿服务课程体系,达到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水平的目的。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注重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同时提高志愿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帮助大学生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六、结语

综上,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为大学生党员提供较为良好的学习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篇(7)

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队伍的一个重要群体活跃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对服务社会生活、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实践锻炼,也熏陶和培养了职业素质。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一致性。

关键词:

志愿活动;大学生职业素质;作用

随着社会公共事业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公共事业中的重要内容。2011年,唐山市被国家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唐山市又迎来了国际盛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盛大召开,大学生志愿者更是遍布世园会的每个角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成为了唐山的一个品牌。大学生通过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锻炼,也提高了各方面能力,培育了良好的职业素质。

一、志愿活动精神与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一致性

志愿者是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或者说是不为报酬而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志愿服务作为一项自愿无偿为社会服务的崇高事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一种基本品质,它主要包括能力素质、人格素质、理念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而“团结、协作、服务、奉献、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正是对人格素质的体现,与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致性。

(一)志愿服务活动的责任感与职业意识的稳定具有一致性

职业意识是作为职业人所具有的意识,是职业道德、职业操守、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在工作中表现为积极认真,有责任感,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这样的职业意识也正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所需要的责任感。有的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始无终,刚开始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是因为怕浪费时间耽误自己的私事,或是因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难以继续坚持,也给整个志愿者团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志愿者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也正是日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公司忠诚、对单位负责的锻炼。

(二)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要求的提高与职业专业化培养具有一致性

由于以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疗养院、汽车站、火车站、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所以很难体现志愿服务活动对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领域拓宽至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这就要求志愿者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了解交通规则、掌握一定的医疗卫生护理方法等。而我们平时在校内进行的实习实训正是职业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方式,这与志愿服务活动需要的技能素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二、志愿者活动对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社会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需要具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性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其特殊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增加了大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机会

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丰富生活体验,既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及领导能力,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十分有益。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无论是参与者还是组织者,人人都是志愿者。因此,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管理和策划。在服务工作中,出现问题或困难时,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互相沟通帮助、团结协作,从而学会了与人相处,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更好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有助于大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重要精神特征,创新能力是综合能力素质的核心体现。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多角度审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服务角色、服务质量、服务效果,从而不断总结和提高。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择志愿服务内容,在实践中学以致用,有效提升专业能力,在面对新问题和复杂情况时,还要不断地用新思路、新方法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很多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工作轻松、收入较高而且很体面的工作单位,对于那些艰苦行业他们一般不予考虑,而志愿服务可以使他们懂得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认识到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五)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就业自信心,锤炼职业意志

参与志愿服务,大学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情境下学习各种技能,积累工作经验,学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自如应对工作难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减少对就业压力的恐惧。由于大学生初涉社会,阅历浅,经验少,在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时,必然会遇到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他们正确地认识困难、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从而锤炼职业意志。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不但服务了社会和他人,而且对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说,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与职业素质培养具有一致性。因此,以志愿活动促进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可行的。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与社会有效沟通的良好渠道,因此,应该把握志愿服务活动这一有效载体,让志愿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大课堂。

(一)拓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活动内容,实现志愿活动技能专业化

目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截瘫疗养院、长途汽车站、凤凰山公园等地,活动内容也多是卫生清扫。应拓宽到更广阔的领域,走进福利院、老年公寓、社区、公共交通路口等场所,积极参与关爱孤寡老人、关注社区弱势群体、清理卫生、志愿交通协警等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派驻相关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服务,比如对世园会的服务,我们可以派旅游专业的学生;对社区的服务,我们可以派物业专业的学生;对老年公寓的服务,我们可以派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以此来实现志愿活动技能的专业化。

(二)实现志愿活动常态化

在大学生志愿活动过程中,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高校与地方、与社会的有效链接,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研究制定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制度、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和考核标准,形成一整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机制,使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有明确的目标、鲜明的主题、灵活的方式,并成立考核小组进行严格考核,把参与活动的成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为实现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提供制度支撑和机制保障。

(三)强化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组织和服务作用

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调动各种资源,做好志愿服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首先,在精神上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其次是主动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系,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渠道。再次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积极配合好国家级、省市级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大型服务项目的同时,根据自身特点和便于大学生参与的原则,为大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服务。

(四)突出志愿服务团队合作优势,促进大学生个体特长的充分发挥

由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群体的人员构成是大学生,而不同的大学生其素质也不一样,有的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沟通能力较差、知识面较窄,有的大学生知识面广、沟通能力较强但不愿吃苦,所以在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时,一定要将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合理搭配,既要讲求合作又要讲求有针对性,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五)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加强

高校与社会公共事务单位合作也是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序开展的保障。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自己的地理优势与唐山火车站、汽车站合作,有效调动安排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使志愿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下去,获得了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社会化效应。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被媒体宣传报道,服务总队被河北团省委、河北省青年志愿者协会授予第十届河北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效地推动了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稳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作者:剧凤书 许晓蕊 单位: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龙永红.志愿服务与青年学生发展的关系研究[J].青年探索,2015(4).

[2]徐冬蓉,严晓兰.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