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4 12:3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械专业技术总结

篇(1)

一、当前农机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机推广人员技术素质有待提高。“打铁先要自身硬”。农机推广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开展,关键取决于推广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现在的情况是,一大批老专业技术人员已退休,相当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落伍,新进的技术人员对推广业务不够熟悉,难当重任,青黄不接的问题比较普遍,加之缺乏先进的推广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工作开展。

(二)农民购买力较差。我国人口众多,大多数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均耕地面积很小,农民的总体收入较低,因此,大部分农民购买力偏低,拿不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机械。特别是部分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的地区,农业生产带给农民的经济效益有限,这些单纯靠务农为生的农民根本不具备购买先进机械设备的能力。

(三)农机装备更新缓慢。由于人们对农业现代化缺乏足够的重视,投入资金有限,加上农机推广体制不活,致使先进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缓慢,机械设备更新不及时、种类不全、总量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对新型农业机械的普及和引进造成了较大影响。

二、新时期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的途径

(一)强化农机推广人员和农机手的教育培训。作为整个推广工作的主体,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机械推广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农业机械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尽全力将其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并对农业机械推广人员进行耐心、全面、细致的专业技术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机手培训和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农业机械推广顺利开展。

(二)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推广体系。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机械推广体制是通过省级农机推广总站,联系市县农机推广站,相关推广工作在乡村农机推广站全面开展。但这种四、五十年一贯制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已经不适应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对农民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增加产量,但现阶段采用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并不能满足农民这一要求。因此,应从实际出发,大胆改革并建立健全农业机械推广体系,结合农业机械推广和农机技术指导,促进农民粮食增收,增加农民购买和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篇(2)

一、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市现有市级农机推广机构1个,区(县)农机推广机构4个。市级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参与制定农机技术推广规划;组织农机技术培训宣传;研制、试验先进农机技术和农业机械科研成果;对选定推广的机具进行试验、示范;制定本市技术规范、执行技术标准,参与农机技术推广的鉴定;为农民和农村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区(县)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织织、农民技术人员的农机技术推广活动;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区(县)农机推广机构主要职能负责本辖区农、林、牧、副、渔新机械化新机具的试验示范推广、技术宣传培训、咨询、农机化质量等工作。市农机推广站现有干部职工8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高级工2人。区(县)农机推广机构现有干部职工6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8人。全市农机推广机构直接从事公共服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1:0.08。工作经费来源财政拨款和农机推广项目经费,资金用途主要是引进试验示范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技术的宣传培训费;试验、示范基点、基地费;现场会、巡回演示会等会议费;购买演示机具的购置费;下乡人员补助费等。

二、工作成效与经验

(一)技术推广情况

近年来,先后承担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技术、谷物沟播机械化技术、机械深施化肥技术、日光温室机械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技术、小麦(玉米)免耕播种、小麦秸秆捡拾、全方位深松、玉米秸秆揉搓、饲草打捆等技术试验、示范、推广项目;其中14项推广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12项获科学技术奖。通过推广项目的实施,为我市推广了一大批先进农机具,培养一大批农机技术人员,推动我市农机化发展。围绕市政府重点工作,正在实施的农机化技术项目有保护性耕作技术、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果园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油菜机械化播种技术、青核桃机械脱皮技术,年实施保护性耕作面识10余万亩、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作业7余万亩、机械加工玉米秸秆饲草13余万亩、果园旋耕、施肥作业20余万亩,玉米联合收获3余万亩。根据农时季节,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化技术宣传培训工作,帮助农民检修、调试机具,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化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根据果园管理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果园机械开沟技术、机械施肥技术、机械除草技术、机械植保等技术服务;根据春、夏玉米播种农时季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地膜玉米机械化播种技术、玉米免耕播种技术、玉米硬茬播种技术、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机械深施化肥等技术服务;三夏三秋期间根据农机生产需求和技术要求,积极开展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玉米秸秆饲草加工技术,玉米联合收获等机械化技术服务,解决了农机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发挥了专业技术人员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春播、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印发果园机械化、玉米生产机械化、小麦生产机械化等新机具、新技术宣传材料和培训教材,技术人员结合自己承担的工作任务,带着这些宣传材料在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普宣传日活动及新机具、新技术演示培训活动中发放。

推广工作的主要经验一是积极申报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以项目带动农机化的发展,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严格按项目的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各项任务。二是围绕我市的农业生产,引进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进行试验示范推广,满足农业生产对机具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市农机化水平。三是加强对农机技术宣传和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进行农机技术宣传,印发培训教材、技术规范,举办机具现场会、培训会等各种形式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

(二)农机化质量工作情况

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主要围绕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市农机推广站每年对200台购置补贴机具使用情况和产品质量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对调查有问题的机具,及时将情况书面反馈给区(县)农机管理站调查处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二是市农机推广站组织开展田间作业质量巡查。春播、三夏期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对玉米播种机作业质量进行了田间巡查,待玉米出苗后,再次进行了实地复查,通过调查整理,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区(县)农机(推广)管理站,要求各区(县)加大对玉米播种机田间作业质量的监督巡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三夏”期间,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组织农机质量监督信息员,深入田间地头,对辖区内在用的补贴机具小麦、玉米两用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质量情况、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按照财政补贴机具调查表的内容认真调查填写,对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形成调查报告。四是及时调查处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维护农机手的合法权益。

农机化质量工作主要经验:一是明确了农机化质量工作承担单位及负责人,监督投诉信息员实行持证上岗。二是对投诉记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便函、书面协议书、现场调查记录、结案记录等样表进行了规范。三是对各种补贴机具进行质量调查,对有问题的机具及时给予调查处理,有效地预防了集体投诉事件的发生。四是三夏.三秋农忙季节,农机化质量监督投诉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深入田间对重点补贴机具进行产品质量调查,对作业质量进行巡查。四是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实行属地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快速应急处理机制。通过市、区(县)农机推广站的共同联动,使我市农机化质量工作健康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机技术推广工作、农机化质量工作经费短缺,制约工作的开展。

2、农机推广队伍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四、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强化公共服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以试验示范为核心拓宽服务领域,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

五、对策和建议

篇(3)

关键词 矿山机械设备;诊断;维修;养护

中图分类号TD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097-02

矿山机械设备是矿山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备的维修与养护直接其本身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性能。设备在经过使用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维修和保养,否则时间久了会影响矿山的正常运行,因此,对矿山机械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故障诊断,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必要手段。本文对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和养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望发挥借鉴作用。

1 矿山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原理

1.1 诊断原理

矿山机械设备在正常运行和异常状态下会释放不同的信息,检测仪器也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对机械故障进行诊断。例如,设备的状态变化会出现振动异常现象,或产生噪声等机械信号。当检测仪器检测到这些敏感信号时就会自动实行状态监控并作出进一步的分析和诊断,这样就可以掌控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能够及时的感应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检测设备是否有故障发生,需要将温度、压力、振动变化等信息以电信号的形式输入到信号处理设置,这个操作均是由传感器来完成,因此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诊断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将信号输入信号处理装置之后,系统就会自动的将之前存储在内部的标准信号和诊断信号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异,最后得出结论并采取措施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1.2 诊断方法

设备故障的诊断方法有很多种,通常将诊断技术从物理角度根据设备的信息特征分为温度诊断、振动诊断、声学诊断、强度诊断、压力诊断、电磁量诊断等。

2 设备的维修和养护

维修人员的维修技术和知识是设备维修和保养的关键,因此需加强对人员培训,在充分了解故障形成原因的同时能够根据故障的特性采用适当的维修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由于不了解故障的成因以及特性而盲目的进行错误维修,使维修工作适得其反,在提高维修效率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益,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1 机械故障的信息特性

通常情况下,机械故障特性主要表现为潜在性、渐发性、模糊性、耗损性等,充分掌握这些特性对故障的成因和分析有一定的帮助,也是设备维修保养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

2.2 机械设备故障的维修原理

机械维修通常指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修理,例行保养和特殊条件下保养是维修保养的一部分,根据故障大小不同,修理也分为故障小修、中修、大修等方面,其中维修保养是预防性维修,而修理的对象则是具体的故障。如果设备中存在潜在故障,就需要进行设备预防维修,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设备零件的受损程度,使机械工作状态良好。矿山机械设备的例行保养和特殊条件下保养是机械正常运行的有力保障,维修工作是机械设备延长寿命的良药,其主要工作包括、清洁、检查、调整、检定等,针对的主要对象还是外表性的,能够有效维持机械性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机率;定期保养在级别上也有划分,维修范围和性能恢复程度会因保养级别不等而不同,一般定期保养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保养。尽管高级别保养可以使机械的性能恢复良好,增加维修范围,但仍会和从前的状态存在差异,不可能完全恢复。

2.3 矿山机械设备维修与养护过程

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应严格遵守各项相关的条款规定,在使用机械的同时加强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不要只是注重工作任务而忽略设备的保养,等设备故障发生了才采取措施。矿山企业的管理人员应严格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为企业工作人员灌输机械设备保养的重要思想,提高保养觉悟,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增强员工职业道德意识和安全意识,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使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制度不断的得到完善。

2.4 矿山机械设备维修与养护的操作要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发展也逐渐扩大,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已经对设备日常的运行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已经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对维修和养护的研究也越发深入,使现代机械设备的维修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但矿山机械设备因一些限定条件,很多维修技术不能使用在这种大型机械设备上,因此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在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上多下功夫,为工作人员提供定期的专业技术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工的维修技术水平,能够合理使用正确的维修方法,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尽可能的延长和恢复,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2.5 目前矿山机械设备维修和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的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水平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一些问题,还有很多错误的维修方法,对设备的维修技术的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对故障发生的原因及过程不能正确的掌握了解,导致在维修时没有实质性目的,只是盲目的更换零部件,这种换件修理的方式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还有在换件时对新件的质量不做检查;对零件的清洁、去污不到位,腐蚀等现象。造成以上错误维修方法的原因主要由两方面引起,一是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较低,二是缺乏责任感,职业道德意识不足。可以通过加强对维修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维修技术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各阶层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3 结论

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对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但因矿山机械工作环境约束影响,为设备的维修和养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克服环境困扰,完善机械设备的维修和养护工作已经成为各矿山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与养护、工作人员等方面需作出更严格的要求,以满足机械设备维修和养护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胡建伟.煤矿综掘机械设备的维修与养护探析[J].机电信息,2013,9:82-83.

[2]马秀林.浅析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21:110.

篇(4)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对策

一、自然地理概况

勐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西部,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年均气温18.7℃,年均日照2088小时,年降雨量1341毫米,最高海拔2429米,最低海拔535米,属热带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县总面积55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3.45%,坝区面积占6.55%,有水田25.9万亩,旱地35.8万亩,拥有万亩水田以上的坝子有:勐遮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阿镇,一年四季适宜水稻生长,盛产滇陇201、滇屯502等优质米,素有“滇南粮仓”之美誉。

二、机插秧发展现状

勐海县自2003年开始引进示范水稻机插秧这一新型农机农艺技术来,通过农业农机技术部门的试验、示范与以点带面的方式,插秧机逐步被农民群众接受认可,水稻机插秧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至今全县累计推广机插秧2万余亩,节约水稻栽插资金100余万元,提高粮食产量60万公斤。

1、水稻插秧机数量和机型不断丰富

插秧机的品牌从原来的东洋PF455S、久保田SPW-48C,增加至现在的久保田SPU-68C型、碧浪BILANG、常发2ZS-4等几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水稻插秧机69台,分布在9个乡镇。其中,高速插秧机4台,手扶步进式插秧机65台。

2、农机服务组织不断完善,服务队伍逐步壮大

随着国家农业机械化推广力度的加大,农业农机推广部门的经费得到保障,人才队伍得以充实,农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服务“三农”能力也不断提升。目前,全县除财政全额拨款的县、乡农机推广部门外,还有民营性的农机公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县有民营(个体)农机公司11家,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组织5家,从业人员达300余人。

3、技术逐渐成熟,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开始引进示范时秧盘育秧的技术不成熟,农民操作不当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导致了试验示范效果不明显,农民群众不接受。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机购机补贴金额的提高,适合山坝区的机型配套,农业农机部门的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勐海山坝区发展的水稻插秧机集成技术。从2003年全县试验示范的50亩推广增至2012年的6961亩,增幅达139.2%,乡镇也从坝区的勐遮镇、勐海镇辐射带动至全县的7个乡镇。

4、农业机械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勐海县近几年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机具与运输机具。耕作机具包括大、中、小型耕整机与大、中、小型联合收割机等。目前全县有各种耕整机3万余台,各种联合收割机84台,这为勐海进一步实现水稻栽插机械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全县坝区乡镇的农田机耕率已达100%,机收率已达80%以上。

三、存在的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勐海县农业基础设施包括水利设施近几年得到了较大改善,特别是坝区乡镇。但是山区与半山区乡镇的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滞后。随着近几年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勐海连续干旱,全县原有的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一些蓄水坝塘已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另山区与半山区乡镇的耕作田块不标准,不利于农业机械的操作。

2、农民对水稻栽插实现机械化的认知度不高

勐海县在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上还存在不少误区与盲区,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是对机插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由于历史上推广机插秧技术多次失败,许多人对新一轮机插秧技术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机插秧技术能否稳产高产心存疑惑,信心不足;三是重视程度不够,对机插秧的推广应用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推广力度不大,效果不佳;四是重视了坝区的示范推广而忽视了半山区与山区的示范推广。

3、农机队伍建设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勐海县农机推广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是非专业工作人员占1/3以上;二是对新型农机缺乏实践操作经验;三是水稻机械化栽插的专业合作组织,农机大户与技术娴熟的机手较少,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水稻栽插时的需求。另拥有插秧机的农户规模小而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和领域较窄。

4、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是机械化插秧技术关键和难点是育秧,育秧技术农艺较为复杂,农民不易掌握;二是水稻品种多,种植要求差异大;三是步进式插秧机行距不能调节,30厘米的行距对有些品种和土壤肥力偏差的田块来说太宽,影响水稻产量。

四、对策及措施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投入

随着国家近几年正在投入的土地整治、兴滇睦边、台地平整和爱心水窖等一批项目的实施,抓紧完善田间生产道路、耕作田块及排灌沟渠。全县现有的中型、小一型、小二型水库和蓄水坝塘搞好除险加固与扩建,争取勐满水库、勐遮的曼桂水库早日动工,增加日常蓄水量,确保春耕时生产生活用水。

2、加大对水稻插秧机的宣传力度,争取政府政策扶持

在近两年水稻机插秧示范推广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站在全县粮食生产安全的高度加大机插秧技术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优势,加大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对机插秧的认知程度。把机插秧技术列入经常性农业推广项目,财政每年专门安排部分资金给予农民机插秧种植补贴。另外要不断扩大试验示范的点与面,有组织、有计划的推广机插秧技术。

3、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机专业人员素质

采取举办机插秧技术培训班,召开现场会和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式来提高农机专业人员素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机具性能的了解,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对水稻品种特性的了解,对秧盘育秧,大田管理与水稻病虫害等技术农艺的掌握;培养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方式技巧,更好的开展工作。

4、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要加强农机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成立由农业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或办公室,共同来指导推广机插秧技术的普及应用。在插秧时,根据水稻的特性调节好插秧机插秧的适宜株距、秧苗的喂入量和栽插深度,保证单位面积内秧苗的栽插苗数。秧插好后,要组织技术人员指导农民抓好田间管理,特别要注意分蘖期高峰苗的控制,避免造成无效分蘖过多、穗小,做到农机与农艺充分结合,达到稳产高产的最佳效果。

篇(5)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和工程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高效率、高精度和智能化的建设与工程机械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机械设备性能的好坏对公路施工的质量和进度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1拥有大规模机械设备的优越性

1.1掌握施工主动权

对于公路施工队来讲,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设备,就不会因为没有机械设备应用而向别人借,受制于他人,不能随时都能用到设备,处于被动局面,充分掌握施工进程的主动权。

1.2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公路建设的工程项目中,一般路基工程中机械部分的产值占到2 0%~2 5%,路面工程中占10%~15%,在工程机械的产值至少有10%左右的利润,如果全部租用别人的机械设备,这部分利润就完全流失了。

1.3培养更精锐的技术人才

随着机械设备越来越智能化,其操作程序也越来越复杂化,拥有相当规模的机械设备,务必需要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操作人员来操作,所以需要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水平。

2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出现的问题

2.1内部管理机制没有完善

虽然国家交通部和省、市公路相关管理部门对公路施工的机械设备管理和使用十分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完善设备管理规定,但受实际施工中各种因素的限制,实行起来显得太苍白无力,例如,某些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结构,人员职责分配不明确,导致管理层和操作层之间形成脱节,使得机械设备使用的“三定”制度、保养制度、使用制度以及经济核算制度等的实行都很艰难。

2.2机械设备相对落后,而设备引进太盲目

为了节省开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都是用到不能再用为止,大多设备都显得老化严重,技术状态较差,甚至出现工程必须的大型设备缺乏,工程机械的数量、型号和工程施工条件、工程质量无法匹配等问题,这样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进程。而很多企业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但购置机械设备时没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一味的追求高生产率,盲目引进大型设备,而这些设备的使用率很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

2.3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人员的素质不高

随着公路施工中对精度和进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用的机械设备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同时对其修理水平也越来越高。这就务必要求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有比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现实中,能单独完成任务的技术人员很少,造成维修人员不会维修机械的局面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甚至有些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对于公有设备不爱惜,也不按照相关规程进行操作,更加加速了机械设备的磨损速度;企业也没有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也是间接造成了企业缺乏高素质人才的原因。

2.4机械设备使用过度,与其保养相互脱节

某些企业为了赶工期、抢进度,不惜让机械设备全天24小时工作,在设备管理上出现“重用轻管”的现象,使得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的情况下工作,而且在停机状态下,企业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计划,只是在设备出现故障时才进行维修和保养,这只是加速设备的损坏,增加维修费用,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

3公路施工中机械设备管理问题解决的措施

3.1完善企业内部机械设备的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体系,健全设备档案,完善设备技术资料和设备使用记录,并将各个设备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无论哪个设备出问题就能找到相关负责人追究责任。定期要对设备进行严格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后并立马解决问题;对违章操作人员进行严厉处罚;停用有故障的机械设备,并由专业的维修人员解决故障;严格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做好富余设备的维修、封存以及保养工作,并努力寻找新的使用渠道为企业增值。

3.2加强企业设备技术培训力度,培养高素质人才

企业应该加大内部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全体管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操作人员不仅要懂得工程机械的结构组成、原理、性能、掌握操作技巧,而且还能对工程机械出现的故障进行快速的诊断和维修能力,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还能避免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工程机械的损坏,缩短了机械设备的维修时间,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利益;同时也要加强维修人员的培训力度,对操作人员不能解决的故障,维修人员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去解决机械故障。

3.3注重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

无论什么机械,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某种程度的磨损和故障,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设备管理部门要定期对所有设备进行检查,做好维修和保养工作,最大程度上保证每台设备的使用性能和安全生产。设备管理部门还要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频率制定相应的保养计划,最大程度的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然而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教育实践,高职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推进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构建适合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下面仅就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做些初步探讨。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掌握数控技术应用知识,能够从事模具加工设备的调试与维护、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压铸模与锻模设计等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高职毕业生既要掌握专科层次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又必须具备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能够在毕业后立即上岗工作。因此,应当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交叉、渗透、补充、促进,并贯穿专业教学的始终。此外,实践教学应遵循技术教育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从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

应当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来构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个体系由五种类型的实践环节构成,分别是:基本技能实践、实验、专业技术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

(一)基本技能实践

基本技能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主要培养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基本技能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技术人员必备的基本动手能力;(2)掌握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3)为理论教学建立感性认识,打下良好基础。

基本技能实践包括机械加工实训、钳工实训、信息处理实训及热加工实训等项目。其中,机械加工、钳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主要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包括生产现场常用量具的使用,常用刀具的使用,常用机械拆装工具的使用,常用设备的操作等。信息处理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文字、图表数据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本实训环节的实践,应达到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级水平。热加工实训主要培养学生了解热加工(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二)实验

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的实践环节,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起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对理论教学有感性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消化、理解理论知识;(2)使学生掌握各类实验所用设备、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了解其基本性能;(3)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能力;(4)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其中,主干课程《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设备控制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加工设备》、《冷冲压模具及设备》、《模具CAD/CAM》、《塑料模具及设备》等都安排了相应的实验。实验类型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验证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

综合性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探索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新问题。

设计性实验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步骤。此类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在这一实践环节中,应当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一般来说,应将实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进行,个别实验可以单独设课或以专用周的形式进行。

(三)专业技术实践

专业技术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能力训练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独立工作能力。专业技术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及实践专用周等。

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相关内容设计的能力。

实践专用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相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四)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是教学过程最终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学生应树立现场生产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经济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和迎接挑战、努力进取的勇气,从而完成就业前的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践包括岗位实训和综合实训(毕业设计)。

岗位实训选择专业对口,生产技术先进和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为实训基地,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的综合训练。

综合实训(毕业设计)这是全部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所规定的设计任务,收集资料、思考研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有关模具设计、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工作,使学生受到技术员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设计计算、分析问题、查阅资料、绘图、文字表达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五)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及身心素质。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奋斗方向;只有具备良好的劳动素质,才能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增进与劳动人民的情感沟通,为将来从事艰苦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只有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才能在竞争中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去面对挫折,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发扬协作精神,激发创作精神。

社会实践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

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可理解为三个阶段和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共同构成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模块。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技能基本功训练,如信息处理实训、钳工实训、热加工实训及机械加工实训等;第二阶段进行专业技术训练,如冷冲模具课程设计、塑料模具课程设计、模具CAD/CAM技术与应用实训,模具数控加工实训等,要求学生最终通过劳动部门的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第三阶段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既打下较好的文化基础,又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真正成为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教学体系四个方面的实践能力

设计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计算、查阅资料和文字表达能力,由计算机绘图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冷冲压和塑料模具课程设计、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等组成。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传统生产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维护与检测的能力,由基本技能训练、实验、岗位实训等组成。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在模具加工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等现代机械制造设备的安装、调整、运用及维护的能力,由模具数控加工实训、模具CAD/CAM实训等组成。

关键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劳动素质和身心素质,由军训、公益劳动、勤工俭学、社会调查、谋生训练(暑期打工)等环节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总周数126周,实践教学周数为57周,占总周数的46%。在实践教学周的57周中,基本技能实践13周,占23%,专业技术实践20周,占35%,综合实践12周,占21%,社会实践12周,占21%。此外,实验依附于理论教学,各门课程实验共计154学时,约折合成5个实践周,未计入实践教学总周数。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措施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抓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一方面从企业引进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加大在岗教师培养的力度,通过下厂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既具有较强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全面开放实验室、实训室改革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体制,相关实验室、实训室的管理权下放到教研室,实行系、教研室二级管理,课余时间全天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自行设计和开展实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且有利于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思考、理解和总结的能力,进而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平时考查,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实习日记、设计图纸、说明书等进行综合考查。考核可采用口试、答辩和现场操作等方式。在信息处理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机械CAD/CAM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必须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的相应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践教学环节成绩一般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五个等级。

参考文献

篇(7)

现受政府委托代管、管理行业的专业性协(学)会48家、事业单位19家,承担着行业信息统计、科技、质量、标准、机电产品进出口及重大技术装备项目协调服务等业务职能。

10年来,中机联秉承着“以振兴为己任、以服务为宗旨”的办会方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植根行业、惠及会员,按照有为有位、创造精品的工作要求,在服务政府、引导行业、反映诉求、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努力发挥桥梁纽带和参谋助手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连续两届被评为民政部先进社会组织,并荣获5A级行业协会资质认证。

几年来,在原人事部、人社部的直接领导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协助政府在现代制造领域开展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做了一定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化认识,将“653工程”纳入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工作,予以重视

2005年,受原国家人事部委托,中机联承担了组织实施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简称“653工程”)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在职培训,更新、补充专业技术人才的现代制造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创新能力,适应时展对技术人才的新要求,6年培训40万人(含轻工5万人)的任务目标。

接到委托任务后,中机联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研究,一致认为:实现机械工业的振兴发展,科技是先导、人才是基础,国家组织实施“653工程”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长远大计,是推进行业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委托中机联承担此项任务,是对我们的信任,应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高度加深理解和认识。作为行业唯一的综合性行业协会,承担着引导行业、服务行业、实现振兴的光荣使命,发挥行业管理的支撑作用责无旁贷。

尽管面临无经验、无经费、无专职人员和无工作手段渠道等种种困难,但观念认识的统一和提高,为我们开展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也坚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一致决定,从大局出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破解难题,确保任务完成。

二、夯实基础,将“653工程”纳入规范化运作轨道

“653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长计议,要有组织保证,责任到人。

我会从建立组织、落实责任入手,成立了会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实施;组建了由10个专业协、学会、7所高等院校专家、教授等组成的专家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技术咨询、项目指南以及教学大纲、教材、课件的审定等职能;明确了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与服务。

三层组织机构及责任的落实,成为整个工程顺利进行的组织保障。

同时,注重健全机制,形成制度。针对工程程序严格、涉及面宽、组织量大的特点,我会首先根据整体工作部署,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地方人事部门、行业组织进行了沟通与协调,先后在京、津、沪、黑、吉、辽、湘、鄂、苏、浙等地区建立了地区组织机构,确立了由省级人事部门牵头,地方机械组织或行业主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其次与原人事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了《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办法》,正式启动了“653~2程”各项工作。

接着制定了《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实施细则(试行)》,明确了工作体系、分工、申报、审核及批准程序与备案、、证书发放、登记等管理流程,为运行机制的形成和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认真组织,将“653工程”作为服务振兴的重点工作加以落实

遵循做好服务的根本宗旨,本着创造精品的工作要求,我会始终将“653”工程作为中机联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打造声势,营造氛围。为广泛宣传“653工程”的目的意义,吸引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关注、参与工程实施,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同志不失时机地利用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工程的重要意义。行业网站专门设立了栏目和服务平台,中机联会刊、主要领导的讲话等,都成了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使工程实施的有关信息和工作情况,得以及时向社会和行业,既扩大了宣传又实施了服务。

其次是深入发动,加强引导。我会于2007年组织召开了“653工程”工作会议,相关行业协(学)会、省市协会、科研院所、企业及院校约100多名代表出席。

会长致信祝贺,提出希望;戴光前理事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中机联主管会领导做了《工作报告》,总结了阶段工作成绩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新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

组织了专题讨论,听取了工作意见和建议。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上下同心加快实施的预期效果。

同时,注重精选项目、确保实效。

我会于2008年年初,组织召开了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讨论研究并通过了现代制造领域“653工程”培训指标分解方案,会后下发了《关于分解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培训指标的通知》。

同时,经人社部批准,向社会公开了组织征集的7批118个教育项目。申报、审核批准了4批90家施教机构,确保了行业培训任务的有效进行。

几年来,在(原人事部)人社部的领导和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的指导下,在各省人事部门、行业地方、专业性协(学)会及施教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我会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在电子制造、新材料、重大装备、精密仪器、汽车工程、系统集成等重点专业技术领域,先后举办9期高级研修班,邀请多名行业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员授课。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了学习。

通过大规模开展数控加工技术、汽车制造工程、模具设计与制造、绿色制造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活动,逐步丰富和完善现代制造领域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与地方和专业协会、大专院校合作,在信息化、机电一体化等面向现代制造领域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等培训活动,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升了制造业的科技水平,受到企业的欢迎。

2011年6月,我会已完成46万人次(含轻工5万人次)的培训任务,提前、超额完成了政府下达的培训指标,相关工作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

近期,为适应“十二五”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与行业振兴发展的需要,我会组织了行业人才状况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组织制定了“十二五”机械行业人才培养规划,并于今年初在全行业印发;参与了国家工信部、能源局等部门有关行业人才规划的编写工作。

为持续推进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发展,我会一方面从思想认识、内部管理、合作机制、课程设置、扩大规模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一方面主动启动了《现代制造领域继续教育科目指南》的课题研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现已完成课题

的编写,课题成果将广泛运用于下一步教育培训工作。

几年来,我会在现代制造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主要是: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还有待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尚需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广泛性仍需强化;工作的手段、条件以及外部环境还需改善。

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对工作关系的进一步理顺、对基层企业培训的新需求、效果反馈等,也需要进一步沟通、调研和加以改进。

四、几点体会及工作建议

(一)几点体会

行业协会组织受政府委托承担“653工程”教育培训是一项新的工作,也是行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项重点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不断深化对更新工程重要意义的认识,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奠定做好工作的思想基础;

二是必须重视基本建设,从组织机构、工作体系、课程选配、教育效果等细节入手,不断促进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

三是必须注重工程质量,精选项目、精选培训机构,更要注重实施的质量和效果,边干边总结边改进,努力将工程做成精品;

四是必须坚持从长计议,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确定方略,将更新工程纳入行业及协会发展的要务,抓紧抓好;

五是必须坚守有为有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贴近、积极作为,以高质量的服务赢得政府、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二)工作建议

1.进一步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工作体制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服务、施教机构支撑、企业主体的工作格局,建立一个在人社部直接领导下、由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牵头单位及相关方参加的工作指导委员会,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利、义务和作用,从源头,上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以此建立起工作的长效机制,引领知识更新工程的持续开展。

2.重点解决好条块的作用发挥与有机结合问题

明确职责分工,促进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希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熟悉行业、了解企业、专业突出的优势,在参与制定行业知识更新工程基地的评估标准工作、专业培训基地的推荐、考核、评估与专业科目的设定中发挥更大作用。

5.积极改善现有的工作环境与条件

加大对知识更新工程的舆论宣传,提高社会的关注度。对强化继续教育,政府提出限定要求,协会推进,改变无强制力、约束力、只是软任务的现状。

同时,改变现有实施工作中支持政策软、指标硬、力度不够的状况,积极努力为各方创造更宽松、更有利的工作条件。

如开展工作经验交流、问题研讨,加强对承办方、牵头方工作的指导;建立国家专项基金,按照国务院文件精神,对行业组织实行购买服务;制定激励政策,改变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调动积极性等。

4.加快知识更新工程制度化、规范化进程

知识更新工程要进一步明确分工、流程、责任、要求。对委托单位实行有进有出、有奖有罚的动态管理。

在证书的管理上,纳入国家继续教育证书范围统一管理,由人社部统一监制、监管,按照授权由牵头单位负责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