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9 19:30: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威尼斯的小艇课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威尼斯的小艇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小艇、船艄、船舱、保姆、祷告、哗笑、停泊、威尼斯、纵横交叉、操纵自如、手忙脚乱”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4.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1.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预习了课文,了解了威尼斯风情。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小艇的,领略威尼斯独特的风光。

2、课文中的这些生字新词都认识了吗?指名领读。课件出示(略)

3、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可以对照着上面这些词语,想想课文围绕着小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4、梳理内容结构,随机板书: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好;小艇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

二、感受小艇特点,品味表达方法

1、威尼斯的小艇那么重要,它是什么样子的呢?请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小艇的哪些地方给你印象特别深刻?

2、相信小艇已经在同学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请将小艇的样子用笔画出来。抽一生上黑板画。

3、为什么会把小艇画出这样的呢?

4、依据学生描述,概括小艇特点,板书重点词语:长,又窄又深,向上翘起:轻快灵活。

5、老师注意到,作者在介绍小艇每一方面的特点时,都用了一个比喻句,课件出示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6、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读,品味。(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有趣。)

7、这样的小艇你喜欢吗,自由朗读这一段,读出小艇的独特之处,读出你对小艇的喜爱。指名读。齐读。

三、创设游览情境,感受无尽“情趣”

1、光看小艇就很有意思了,如果我们置身其中,又会有怎样一番味道呢?接下来,我们就乘坐小艇出发了。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会有怎样的感受?

3、一生说“舒服”:师从哪里读出了情趣?(形式不同的“石桥”,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

4、教师课件出示石桥、古建筑的图片,让生欣赏,感受情趣。

5、(课件出示一幅有很多小艇行驶的图片)假如你就坐在其中的一个小艇上,试着跟来往船只上的人打个招呼,进一步体会情趣。

6、把“舒服”和“情趣”带进去自由读。齐读

四、结合具体语境,体验技术高超

1、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四段。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说船夫驾驶技术好,似乎有点太空洞了,谁能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成语来概括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哪些语句中能够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操纵自如?

4、依生汇报,课件出示: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5、我们细细地再来读这几句话,看看作者写了在哪几种情况下,船夫是怎样表现的,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依据学生回答,体会作者抓住几种典型情况详细描写:

A、来往船只很多操纵自如毫不毛忙脚乱(反义词)

B、不管怎么拥挤左拐右拐挤过去

C、遇到极窄的地方平稳地穿过速度非常快作急转弯

在此环节中,结合语言环境,理解“操纵自如”,“挤”,“极窄”,“平稳”的意思和用词的准确性。

6、教师创造情境,变换方式引读,指导读出语气:

好了,船夫的驾驶技术好,我们已经领教了。现在都坐稳了,跟着老师出发吧(老师领读行船遇到的情况,学生跟读船夫的表现)

(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7、读最后一句,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最后一句话刚才大家都没说到,从这句话中能不能感受到船夫驾驶技术好呢?(学生从“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感受船行驶性速度快。)你能把这飞一般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小结:作者写自己的感受,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说前面几句是正面地、直接地对船夫的驾驶技术进行描写。这一句是以自己的感受侧面地、间接地来写,加以衬托。二者结合起来,更具说服力!

五、指导学生自学“小艇与人们的关系”部分

师:我们不但欣赏了威尼斯著名的建筑,也看到了威尼斯人是如何生活的。自由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威尼斯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填写下表。想象还有哪些人坐小艇去干什么?(医生、学生、邮差、病人、教师等)课件出示

师:小艇和威尼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离不开小艇。白天,威尼斯因小艇而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夜晚的威尼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轻声读第六自然段。欣赏夜晚威尼斯的图片。体会威尼斯静的美。

师:作者写的是威尼斯的小艇,可为什么又写夜晚的威尼斯呢?

通过写威尼斯夜的静,反衬出了小艇与城的关系密切,更说明了小艇的作用大。

篇(2)

【关键词】高效 精彩 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形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中我尝试着多变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得愉快,且学有所获。

一 采用“五步”教学模式

我将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拓展延伸这一形式引进课堂,在学习课文时我都出示了自学要求:(1)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么描述的?可以画出重点语句,可以圈出关键词语,可以画一画小艇的样子,可以演一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2)自由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艇的作用很大,完成填空:在威尼斯,白天,商人_____,青年妇女____,小孩____,老人____,晚上,看戏的人____。(3)除了课文所讲到的,还有哪些人的活动离不开小艇,请仿照课文中的句式说一句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合作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其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小组讨论学习、全班交流学习为学生成功学习提供帮助。此外,在定向自学时,我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开展选择性的学习。

二 启用学生的多种感官

如用笔画小艇的简笔画,用手势来表演小艇的行动轻快灵活;让全体学生做“船夫”,以手代艇来表演课文中具体描写船夫操纵自如的内容;让学生闭上眼睛体悟一下坐上小艇的感觉。我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特别注重其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如:学生自学课文的第五、六小节,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交流汇报,学生说到了医生、教师、市长、旅行者等等乘着小艇去干各种各样的事,还说到了青年妇女乘着小艇去走亲戚、逛商场等。在教学中我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眼看一看,动手演一演,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员参与,并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以此,吸引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三 教学流程合理

科学的流程,才能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中我采用了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学习,广泛涉猎。理解文意,领略人情风光;探究学习,巩固提高的教学流程。在朗读感知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世界各地的风光,从学生的话题中引出在欧洲的意大利有一座闻名遗迹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并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整体感知文章围绕中心句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了威尼斯的小艇。

在自主学习中,我精心设计课文的导语和过渡语:(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介绍小艇的呢?这样在导入时对照课题,充分发挥教师体态语的作用,同时又提纲擎领复习了第一教时的内容;(2)小艇到底是什么样儿呢?(3)小艇小巧玲珑、新颖别致、外型美观、内部舒适,你们想不想坐一坐呢?想不想读一读呢?这样的过渡语让学生产生情感的落差,给他们更多的认认真真读书的机会。(4)难怪威尼斯人都喜欢乘坐这样的小艇,驾驶这样重要交通工具的船夫,他的驾驶技术又是如何呢?(5)新颖别致的小艇有如此技术熟练的船夫来驾驶,真是锦上添花。然而这样的小艇有什么作用呢?这样的导入语、过渡语就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环节,在组织各环节的教学时,我关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更多地触摸文章的语言文字,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指导学生朗读中我精于评点,或描述意境强化学习动机,或联系生活,使其产生亲切感,或情感驱动,唤起心灵的共鸣,或拓宽思路,使思维更具广阔性。

四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在学生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教师激情激趣的导入,声情并茂的评点,画龙点睛的总结,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为了推导好第六小节的朗读,我相机辅以动情的叙述:“威尼斯的热闹和沉寂与小艇的开动、停泊息息相关,威尼斯独特的风光与小艇有着密切的关系。水面渐渐静下来,皎洁的月光给古老的威尼斯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忙碌了一天的小艇也不动了,威尼斯枕着波光粼粼的河水,沉沉地睡了,寂静笼罩着这座喧闹了一天的水上城市。”教师深情的叙述,诱发起学生美好的想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因而在感情朗读时也读得投入,读得给人以恬静、优美的感觉。

五 全开放的课堂格局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素质 兴趣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方法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目前,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卫星电视技术、数字音像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其中,在校教学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教学过程和资源,为探索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灵活多样、生动逼真、易于控制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运用全方位的立体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真正进入视觉、听觉与触觉等多种感官并用的情境,充分发挥抽象逻辑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成为共同参与、学习的多维动态方式。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抽象逻辑思维的难点和局限,使教学活动更加符合人的自然思维习惯,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下面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1、巧用媒体,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证明,浓厚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记忆力明显提高,思维敏捷,信息传输系统处于最佳导通状态。运用电教手段可创造一种愉快、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学习。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使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如《威尼斯的小艇》的导入: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概括资料:威尼斯位于意大利北部,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再出示课件2.波音飞机飞翔在天空。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坐波音飞机,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2、巧用媒体,突破阅读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小学语文教学形成难点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缺少进行抽象思维活动的中间媒介。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不但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在讲课文时,为了能有效地突破重点、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使教学重点、难点直观化、具体化。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一动感的过程是很难用抽象的文字把它讲解清楚的,利用多媒体,把爬山虎脚爬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鲜艳的图画,准确的词汇,这样将有关的知识和语言材料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达到感知、积累、内化的目的。

3、巧用媒体,创设情境,激感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忽视知识的教学是失掉基础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激发必须靠创设情境来实现,因为学生只有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才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巧用媒体,就可以创设具有巨大感染力的情境。

4、巧用媒体,指导练习朗读

小学语文多媒体以其具有声感、色感、行感、动感的独特功能,在教学中起到传统教学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它能把静止的文字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孩子们的热情火花,促进感情朗读,形成共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如在指导朗读《小毛虫》第五小节时,我是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的:先让学生看看小毛虫变成蝴蝶的经过,再让学生谈谈:假如你就是这只蝴蝶,你的心情如何?有说开心的,有说高兴的,有说兴奋的,有说快乐的,在情感得到激发时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其乐无穷。

5、巧用媒体,启发想象

篇(4)

导游解说法。小学语文课文入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先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以游人的角色,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首先出示课件,威尼斯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威尼斯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唯一的交通工具。教师以导游的形式简介了威尼斯概况。教师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此,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

故事诱导法。“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引导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情境创设法。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创设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感情共鸣,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材中的不少课文,或叙述了生动的故事,或描写了美妙的景色,此类课文,可选其中精彩的画面或精彩的情节,通过具体形象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表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课文的导语设计,教师要选准切入点,引“生”入情、入境,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事半功倍了。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大年夜对你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可是在另一个社会里,却有一个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头赤脚,手拿一把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卖着。”教师富有情感的言语,把学生的思想感情带入了文中所描述是悲惨情境中,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强烈共鸣,促进了课堂交流的艺术效果。

目标定位法。导语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主题教学内容的讲授,一定要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设计和选择导语类型,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导语内容不能脱离主题,哗众取宠。违背科学性的导入,尽管非常生动精彩,也不足取。例如我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我先在黑板上写个“脚”字,并亲切的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动物有脚吗?这些动物的脚用来干什么?你们听说过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它的脚是用来干什么的?长在哪儿?……”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开始思考,紧接着我把课前准备的爬山虎发给学生。“这就是爬山虎,大家仔细看,注意它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颜色的?……”这一安排,使学生由好奇而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生观察后争先回答以上问题。这样的导入不但使学生有所知,而且有所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达到了我的目的,让学生认识爬山虎的脚。

设置悬念法。“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效的问题,留下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答案欲望,让他们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比如在教《山中访友》一课时,可以问学生:“你们拜访过自己的好友吗?都拜访过哪些朋友?”学生说出自己拜访的朋友,接着又问:“这节课我们要学的课文,作者也拜访了他的朋友,他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学生个个流露出困惑的目光,“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听后顿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篇(5)

【关 键 词】 顺学而导;生本课堂;导学;维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强调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节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导学作用。“何时导”“怎么导”“导什么”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当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方向,思维没有打开时,我们要导;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困惑、有难处时,我们要导;当学生获得的信息杂乱无章、不能整合时,我们要导。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今天的学生,学习起点不再是从零开始的那道起跑线,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要合理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才能更好地营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我以张志和的诗词《渔歌子》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已经破解了“斜风细雨”和“鳜鱼肥”这两处景物后所隐藏的密码,那其他还有吗?

生1:我从“桃花流水”这一景色中,体会到了作者向往自由的生活。桃花落在流水中,很舒心的感觉,让作者觉得很美好。

师: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对于“桃花”有着特别的衷情,写下了很多的诗句。

课件出示两句诗:“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桃花一枝春带雨,流水此去非人间。”

学生读。

师:读两句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生2:两位作者都写到了“非人间”。

师:同学们,你们怎么理解“非人间”?

生3:“非人间”就是很美的天堂。

在这一个教学片段中,在引导学生破解“桃花流水”这一景物密码时,学生对于“桃花流水”的理解其实已经很不错了,这就是学生学习的起点。那如何在这一起点上教师再来做“导”学工作呢?于是我及时补学,引入两句相关的诗,并借用“非人间”的理解,使“桃花流水”这美好的感觉深得学生的心理。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进行高一层的引导,于是这一“导”就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盲点”

在我认为,“学习盲点”即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知识点、困难点等,在课堂中,如果我们能找到学习盲点,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的放矢地改进教学上的偏差,那么势必能收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高效。

我以《金钱的魔力》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请你在书上作批注,写写人的的心理。

课件出示:当托德微笑着从“我”手中接过钞票时,心想:( ),于是笑容遍布满脸;当他向那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心想:( ),于是笑容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整个人都呆住了,陷入了窘况。

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

师:谁能先来说说第一处的想法?

生1:“心想:看来,哎呀,这人还是带钱来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生2:“心想:像这种人的钞票,一定不会很大的,于是笑容遍布满脸。”

师:那第二处的想法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1:天哪,这么大的数目,这怎么找得出呢?这人竟然是百万富翁!

生2:哈哈,原来他是个大富翁啊,那可要好好对他呀!

生3:完了完了,我刚才说了些什么呀!我居然得罪了一位百万富翁,太窘了!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紧紧抓住了托德的“笑容”,而作者正是用人物的神态描写将托德这一丑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来的。在自读的基础上,借用“小练笔”――描写人物的心理,通过前后的对比、想象说话,帮助学生走进托德这一人物形象。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情绪状态会彼此影响、相互感染,从而形成交流回路。由此可见,寻求彼此的“共鸣点”,关注教学的兴奋点,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我以《清平乐・村居》一课教学为例:

师:“同学们,本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与同学们分享你的体会!”

生1:我最喜欢“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句,这户人家的大儿子正在小溪的东边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我体会到这两个儿子很勤劳。

生2:我最喜欢小儿子,“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我从“亡赖”一词中感受到小儿子很调皮,他在溪边剥莲蓬。

生3:我也喜欢小儿子,我是从“卧”这个字中体会到的。小儿子剥莲蓬是躺在地上的,一幅憨态可掬的样。

此时,我觉得这个“卧”字抓得很好,于是我马上追问:“同学们,这个“卧”字我们可以换成哪些字?“

生:“躺”“睡”“趴”……

师:这些字中,你们觉得哪个最好?请说说理由。

接着就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体会到了孩子生活的无拘无束和乐趣。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把“让学”“研学”“补学”这一生本“三学”模式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卧”字的妙用,引发出了学生对诗中人物的讨论,那牧童和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真是一字千金啊!此处,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他们从古诗的一个字入手,体会到其中深蕴的意味,很轻松就将古代儿童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体会得淋漓尽致。

四、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成点”

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学生,怎能孤芳自赏?作为教师,面对每一个学生折射出的不同的思维火花,又岂能自顾自地在讲台上做尊者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教学时的“生成点”。

我以《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学为例:

课的结尾,小陈同学高举小手:老师,我发现这里“一动一静”的描写,与威尼斯人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小艇是威尼斯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

师:是的,这小艇就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象征。白天的威尼斯热闹、祥和,人们的生活有序、井然,晚上的威尼斯静寂、美丽,人们的生活也画上了一天的句号。

小超:朱老师,我觉得课文的结尾不该是这样的。

师:你觉得应该是怎样的?

小超:我觉得后面还应该再加一段文字:旭日东升,古老的城市又与他连在了一起。模糊的水蛇,何尝不是又游跃出来了呢?

听了后,我很是欣赏他的即兴写作,意境很美。面对这么一个突然的“结尾”,我该怎么处理呢?

师:同学们,魏超同学觉得课文后面还可以再加这么一段。你们觉得可不可加?并说明理由。

在这样即兴的争辩中,学生对于威尼斯夜晚的宁静又多了另一份独到的理解。

对孩子们来说,课堂上的40分钟是非常宝贵的,当我们的“预设”遭遇“生成”时,我们该如何取舍?当语文课堂中的“知识能力”与“生命素养”并驾来袭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当以“推进阅读”为学科特点的教学主旋律时,我们又该如何组织呢?我想我们要秉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自觉发展”的教学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遵循“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法则,相信我们的课堂会闪烁出更多、更亮、更美的光环!

课堂教学之路漫漫,我们要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愿景,就要固本培根,就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贴近学生的心,走进学生的世界。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源头活水”!努力打造学生学习、展示学习、交流学习、深化学习的“生本课堂”,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6)

“文”,即语言形式,以现代的观点审视“文以载道”,“道”应是文章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感情等,即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结合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基本思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以“披文见道”为目标定位,教师的工作就是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获取书面语言负载的社会生活、百科知识、思想情感等信息。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则认为:这种以“披文”为手段,以“见道”为首要目标取向的阅读,方为文章阅读,人们在生产劳动、科技活动、日常和文化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阅读,均属于此。但是,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一种更主要的阅读,它是以语文教材的课文为对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和语文经验,学会运用语言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取有关社会生活、百科知识和作者思想感情等信息。这种以文道兼得为目标取向的阅读,是为语文阅读。课内的阅读教学,尤其是对精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否则阅读教学就会失去本性而异化。比如,“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威尼斯的小艇》)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把认识威尼斯的小艇的外形特点作为首要甚至全部目的。而有一位老师教学时,则出示一句话:“威尼斯的小艇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行动起来轻快,灵活。”让学生与课文原句进行比较,通过自我品读和玩味、小组研讨和交流,学生明白:“像独木舟”具体写出小艇的窄和大体模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不仅形象地勾画出小艇向上翘起的外形特点,而且使之充满美感;“仿佛田沟里的水蛇”不但具体形象地写出小艇的灵活轻快,而且赋予它动感,好像就在读者眼前蜿蜒游走。作者通过巧妙设喻,使小艇的特点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使作品语言生动活泼,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清新的美感。通过玩味赏读,学生充分认识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消化吸收了课文语言,积累掌握了表达的技巧和经验。同时大大丰富了有关小艇的表象,对小艇的特点的认识更加深刻,这就是语文阅读。“文”的学习已置于首要位置,“道”的获得也因此而强化。

二、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

在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教师是主宰,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失落了应有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过程,无疑,这是一大进步,但运用中,常见的则是教师让学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直面课文,走近阅读对象;或者课堂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答问的表演舞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还权于学生,强调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下面是《可爱的草塘》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这段话,挑一个你最喜欢的句子反复地、有滋味地读。待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生自由地读。师巡视,倾听,提醒学生:让老师一看到你读书的表情,就知道你真的喜欢所读的句子。)

生:我最喜欢这个句子:“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进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样。”因为这个句子把“草塘”比做“大海”,让我感受到草塘非常大。

生:我也觉得这句话写得好,让人一读就深刻地感受到茫茫的草塘没有边际,像大海般广阔。

生:我喜欢的是:“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句话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有层次。

生:我补充。这句话不但写出草塘的草绿得有变化,还写出草塘大得很,没有边际。

师:你读书真认真啊!

生:我喜欢“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句话,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草塘的草很绿很绿。

师:能抓住关键词具体谈谈吗?

生:“发光”和“鲜亮”这两个词用得好!

生:我还从这两个词中感受到草旺盛的生命力,生机勃勃,令人百看不厌。

生:我也喜欢这句话。特别是句中“欢笑”和“翻滚”这两个词把草塘当作小孩来写,写出草塘的动态,把草塘写活了。

师:是把草塘当小孩来写吗?

生:(思考片刻)噢,是把草塘里的草当作活泼可爱的小孩来写。

生:我也认为这两个词用得好,我还从中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非常愉快,所以他才会说这草是在“欢笑”。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读这句话时应该怀着怎样的心情?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准确把握住自己和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把自己视为组织者、指导者,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突出的表征是:在不背离本课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拥有适度的、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应该拥有的权利是多方面的,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机,我们必须让学生拥有对教学目标的认同权,以及适当的制定目标的参与权;在不误解或不曲解内容要旨的前提下,对课文的自我感悟、自我诠释权;对教材和教师讲解的质疑权;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决定权等等。只有把这些权利真心实意地还给学生,才能实现主体的切实回归。

三、综合共振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的功能定位于吸收与写作的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吸收的听读,而鲜见学生表达的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推进和发展,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阅读是写作的附庸的观点,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沟堑的做法,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课堂,使之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主张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用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获取语文能力提高发展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还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请看学习《林海》中“林”的部分的教学设计:

1.用刚才学习“岭”的部分的学法继续学习,出示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想想你为什么喜欢。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学习情况,并展开深入的训练。(1)“绿”句。先指名读,让学生说出喜欢的原因;接着,让学生说出形容绿色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比喻句形容大兴安岭中树木的绿颜色。(2)“落叶松”句;(出示课件)品词:海洋;朗读。(3)“白桦”句;(出示课件)品词:俏丽;朗读。(4)(出示课件)品词:银裙;朗读。

4.依照《桂林山水》的写景句式,先概括地说大兴安岭中“林”的总体特点,再用课文中的句子或自己的话把它的特点具体化。

在这里,教师借助充分到位的品读训练,让学生消化吸收课文语言;同时有机地进行表达的训练,让学生用比喻句说大兴安岭的绿色,用学过的句式说大兴安岭“林”的特点。积累吸收是表达的基础,而表达则促进了积累和吸收,获得互动效应。在吸收和表达训练的过程中,学生情感和美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学能力、创造能力也得到培养。

四、开放广博的教学视野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自我封闭的。表现在:其一,空间上,囿于课堂;其二,资源上,限于课本;其三,即使鼓励课外阅读,也只是偏于学生个人的喜好。“源”的衰微,终至“流”的枯竭。学生视野不宽,语言积累不丰,阅读能力不强,写作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严重制约。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在教学空间上,开放教室的四壁,沟通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教学资源上,既重视课文的阅读,也重视课外的时文、古文的阅读;既广开书本阅读的资源,又另辟屏幕阅读、网络阅读的新途径;不但鼓励学生在自己兴趣的领域更多地阅读,而且鼓励学生在自然、社会、思维各大领域广泛涉猎,变“偏读”为“博读”。既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自由,也强调课外阅读的指导。对如何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获取阅读高效益的途径等加以因势利导。力求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增强综合能力,以求更好地发展。

篇(7)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因此,现代语文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师素质的美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观念美。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综合发展观、学生主体观;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美的素质,尤其要注重自身身心审美修养的培养和提高。比如要有高尚的审美情操,对文艺、体育有广泛的情趣,能在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感受体验中追求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二是语言美。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创造美的氛围的第一要义。语言美取决于教师爱生的情感和语言表现力,取决于教师对教材思想内容、情感特点的理解和把握,方能做到“辞以情发”,而不故作姿态。或娓娓道来、或抑扬顿挫,都应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许多语言才能出众的教师,讲述都非常生动、有趣。三是形象美。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板书优美的教师形象能成为激发学生审美心理的诱因和创造美的氛围的因素。因此,加强教师自身形象建设,强化师范技能训练,对有效开展审美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二、创设意境,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走入作品中,学生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可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学生听着轻柔的音乐,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桂林,眼前出现“奇、秀、险”的山和“静、清、绿”的水。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还可引导学生在音乐中闭眼进行想象:桂林的山是怎么个奇法,是怎么个秀法,是怎么个险法。这样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陶醉在如诗如歌的语言描写中。又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课文讲到当小艇行始在水面上时,威尼斯的水面上生气盎然,热闹非凡;当小艇修憩时,古老的威尼斯在柔柔的月光下沉沉入睡了。这一段内容动静对比,文字优美,语言极富魅力,教师可通过音乐、语言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朗读、品位与积累。学生通过情境学习,仿佛身临其境,确确实实地感受到景色的美及语言的美。

教师通过以上教学,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达到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三、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五彩池》一文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对五彩池的美感知不足,体验不够,而老师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必须激发起学生从心里去体会五彩池的美,才能在读中表现出五彩池的美。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的朗读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利用对古诗词的联想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是小学语文教育阶段的重点内容,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古诗词教学,从古诗词所展现的优美意境中,引领生品词析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常常遇到理解不好的情况,这也就影响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创新地利用联想教学方法,通过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合理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针对诗词展开联想,并在联想的基础上品词析句,理解诗词中所蕴含的关于“美”的感情,进而发展审美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并着力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教师不仅要生动而充分地展现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而且也要让学生在产生心理愉悦、精神满足、情感共鸣,进一步启发他们的思想认识,进而在使他们在享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以及完善人格。

参考文献:

[1]杨萍.审美教育应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J].考试(教研),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