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公共设施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9 13:38: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公共设施建设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公共设施建设

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岭南文化: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共生;思考;珠海

中图分类号:TU985.1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70-03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展,在这种发展条件下城市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和规划成为难点。一部分的设计者会忽视公共设施的内涵,一味追求“大城市”的风貌,使得我国公共设施出现了“撞脸”的尴尬现状,再加之大规模的生产销售,让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

在城市的大环境中,建筑与公共设施是其中的肉体部分,而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骨干与精神。外貌或许相似,可是精神与灵魂却是独一无二的,城市中的建筑与公共设施也是一样。城市的地域文化是承载着城市发展历史与文化积淀的文化脉络,是体现每一个城市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也是每个城市所独有的内涵的表现。由此可见,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的关系密切且相互影响,本文就地域文化的展现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的共生等相关问题展开分析。

2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公共设施是作为城市的家具在公共场所服务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品,是结合工业产品和公共环境的,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作用的工业设计产物。公共设施与城市建筑共同构筑了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气质、风格及精神风貌都能够从城市的建筑和公共设施看出端倪,它们是一个城市的形象、管理质量以及生活质量的体现。其中,公共设施也反映市民、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3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存在的问题

3.1缺乏视觉美感

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中的建筑物一样不应该只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同时也应该属于城市的公共艺术品,设计者应该以艺术的标准未进行设计,以艺术的审美来要求设计。不和谐、不美观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但不能提高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品质,不能起到装点城市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是一种严重的视觉污染,影响了使用者的心情。

3.2盲目引进

我国的设计行业发展较晚,使得我国设计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师有了一定的差距。然而,有些设计者为了赶上世界的脚步,不管合适不合适,盲目的引进国外大师的作品、设计,有些甚至照搬。这些设计丝毫没有考虑到中国使用者的所处的环境、拥有的历史背景、或是舒适尺度。这样的公共设施设计漠视了文化与环境,也放弃了对文化内涵和异域特色的研究与探索,走入了设计的误区。

3.3缺乏个性

我国公共设施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干遍一律,缺乏个性,更缺乏地域特色。我们可以在不同的城市看到相同的面孔,城市公共设施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完全的脱离了所在的城市特色与环境特色。环境对公共设施的影响深远,设计者不仅应该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和谐一致,更应该运用人文环境的色彩打破日趋统一的雷同感。

3.4人性化设计不足

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人则是城市生活中的主体,因而公共设施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应以人为本。但是纵观我们周围的公共设施设计很多并没有以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没有充分地考虑到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不得不说这是有待改善和提高的。

4

地域文化展现成为艺术设计的新触媒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也划下了他浓墨重彩的一笔。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在艺术领域一直都有着“必修课程”的文化价值。在语言艺术的研究方面我国各地不同的方言文化艺术一直都是语言学家讨论的重点;在音乐表演艺术上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就因地域划分为一、二十个种类;我国的舞蹈艺术更是细致到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舞蹈形式;绘画艺术上我国南北画风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更是明显……

地域文化在纯艺术领域的展现实在是不胜枚举,而且在近十几年地域文化的展现也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的新的关注点。尤为明显的是建筑设计研究,古建筑测绘更是成为了建筑专业学生的必经实践课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心我国不同地域的不同建筑形式,广到搜寻测绘我国各地区的建筑种类及样式,细到研究花窗花纹的文化背景。

艺术设计中的产品设计也是一样,每一个产品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不同的使用者对设计也有着不同的需求,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才能脱颖而出。这样的特色与个性,现在设计者更家喜欢从文化层面未寻找,而地域文化的展现就顺势成为了设计创作中新的触媒。

5

岭南文化展现与珠海市杨祠广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融合共生

5.1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文化与元素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有原始祖先在珠海这块土地上开发、繁衍、生息。珠海市历史文化深远,属于我国岭南文化的范畴,岭南文化的种种也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追根溯源。与珠海一样岭南文化的精髓就是既融汇了多远的文化因素,又受到了岭南自己的自然、经济、人文条件的影响。岭南文化的主要表现为既保留古朴,又融汇中西,而在这两者之间既找到了地域的共性,又各呈异彩。

岭南文化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建筑之林中十分特别的一类,经过历朝历代的设计师的智慧叠加和外未文化的;中击融合,岭南建筑充分利用了南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岭南人的生活特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作为城市建设的两大板块,建筑与公共设施的设计相辅相成,建筑设计上的岭南文化元素以及各种独特的装饰特征及手法都是我们可以运用到公共服务设施设计之中的。

这一次珠海市杨氏大宗祠堂广场的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就是从岭南建筑中寻找的灵感。例如岭南的彩色玻璃窗花,这种漂亮的窗花造型就是典型的岭南文化的产物,它将岭南古老文化中的各种图腾和花案和外来文化中类似教堂彩色玻璃的质感和技术结合起来,这正是我们之前说到的融汇中西的岭南文化。再来岭南建筑中挖掘到的建筑灰塑和建筑立柱以及独特的镬耳山墙造型和木雕装饰都是运用到这次设计中的岭南元素。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这次设计中的座椅设计(图1),该座椅以岭南传统民居中状似镬耳的山墙屋为原型,抽象山墙的造型用在座椅的扶手两侧,用色主要是岭南建筑有的灰青色和灰白色再点缀以中国红,再运用现代材料制作成,使得座椅的岭南风味更加浓重同时也不失现代感。

5.2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设计材料的影响

公共设施的材料选择在基本上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材料的选取是不同的,运用地域文化的公共设施对材料的选取也有所不同。材料的选择可以照搬该地的原始建造材料,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这种原始的建造材料往往是通过了时间的洗礼与磨练最适合当地气温以及湿度,最符合地理环境。不过原始的建造材料不论是石材还是木材能够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在运用最多的方式就是运用现代的新型材料做出仿古的效果,或是现代材料与技术的叠加让设计效果加强。

5.3地域文化对公共设施设计颜色的影响

“城市色彩”是现代城市设计中常常被提及的一个词语,伯纳共同的城市拥有不同的城市色彩,同一座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城市色彩也有所不同。城市色彩可以称作是“城市的第二张名片”。当然,现代珠海与古老的岭南城市色彩相差较大,那么将岭南城市色彩融人到现代珠海之中也是将岭南文化融入现代城市建设的另外一种新方式。当然差距较大的色彩之间不能完全的生搬硬套,我们在设计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四周环境是否融合。

5.4公共设施设计对地域文化的传承

对于传承性的与文化性的城市设计而言,公共设施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设施的对象是广大市民,更是市民身边每天所见和使用的产品,地域化公共设施的其中的文化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直接作用和影响着市民对于文化的感官。人们可以通过身边的一个小小的指路牌,路旁的花坛护道(图2)或是等待公交时为其遮阴避雨的公交车站台等等这些公共设施所展现的形象、运用的材料或是深远的寓意,来读懂这座城市的历史,来感受城市对于文化传承与发扬。

5.5地域文化的展现需与设计所处环境相和谐

地域文化的展现不能一味的复古或是对文化历史的追溯,还应该注重是否与设计所在的环境相和谐。杨氏大宗祠广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就是地域文化的展现与环境相配合的产物。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目前普遍的说法是认为它建于清代同治七年,它也是珠海最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单座祠堂保存最完整、最漂亮的岭南传统建筑设计。这样的建筑加上岭南的园林式设计、中轴线布局都使得整个大宗祠广场历史够重感十足。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设计的仿古式公共服务设施显得十分的融洽,再在稍外层在仿古的基础上变形和融入新材料设计,是大祠堂广场与外圈的珠海市区的过度。

6 “3+3”的新模式

“3+3”的模式是我在总结地域文化与公共设施建设的共生的新的设计模式,这样的设计模式并不仅仅局限于地域文化或是公共设施的设计,任意文化与现代的设计碰撞似乎都可以用这样一个模式未解释。

篇(2)

关键词:西咸新区;体育;体育公共设施;发展现状;对策

“西咸一体化”的构想最早是在2002年由陕西省政府部门提出。而真正得到落实却是在2009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并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指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1]。到2011年5月31日,西咸新区全体干部大会在陕西省政府召开,西咸新区管委会领导班子正式成立。同年6月10日,陕西省政府出台《西咸新区总体规划》。2012年2月20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西咸新区成为西部重点建设城市新区,此时西咸新区的建设正式步入正轨。

一、咸阳市体育公共设施现状

(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不完善。实地调查表明,投入不足是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体育公共设施较为单一,大多以小区内休闲娱乐的体育公共设施为主,缺少像篮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场这样的竞技型体育的体育公共设施,从而导致了居民对休闲体育项目选择性的限制,迫使闲暇之余居民对体育的兴趣缺失。

(二)体育公共设施的分布不均。体育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在大部分城市都是以市中心为圆点向周边扩散,咸阳市也不例外。体育公共设施以市区中心较为健全,而乡镇村这些市区周边的地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显得逊色许多。咸阳市主要体育公共设施大多集中在市区,由于居民住所的原因,有些居民居住地离体育公共设施距离较远,使得居民参与体育锻炼频率不高,降低人们对体育休闲健身的积极性。不光如此,体育公共设施的分布不均还直接影响到乡镇村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发展,并且阻碍了乡镇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行。

(三)缺乏体育公共设施的管理和后期维护。对目前的体育产业发展与需求而言,体育公共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大多数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尤其是乡镇村的体育公共设施,长年累月的自然现象作用,许多体育公共设施出现了老化或者生锈等问题以及人为损坏后没有专业人士维修,居民对其质量及其管理评价度不高。另外现有的市区体育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入人文关怀理念,对环境状况的影响比较大。

(四)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当前,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规划作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了重视,国家先后出台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及《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等法规,以确保城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落到实处[2]。例如《规定》要求区级社区需有1.5至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居住小区需配备体育场所200―300平方米M千人,并且国家对新建小区体育设施配备标准也做出了严格规定[3]。国家对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扶持相对较大,但地方政府受重视程度不高,监管不到位。实际上,在咸阳市内拥有的体育场或体育馆的区级社区少之又少,即使现有的体育场或体育馆规模也差强人意。居民小区内,仅存在必要的体育公共设施,像竞技型体育场所却寥寥无几。

二、发展对策

(一)加强社区体育公共设施的普及。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体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4]。体育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不断的提高,同时也对闲暇时体育休闲的选择性有更高的要求,新鲜的体育娱乐设施无疑会对当代人们的兴趣产生极大的冲击。所以普及完善的体育公共设施,不仅能满足当代人们对体育休闲的不同需求,还可以更使人们深层次的认识体育,热爱体育,同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根据人口的密集程度,规划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社区体育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大力倡导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全民健身计划的有效实施途径。工作的繁忙迫使民众闲暇时间较短,而体育公共设施最主要的就是其本身的实用性。所以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位置首先应选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如广场,公园,小区住宅附近等,如此方便人民日常锻炼身体,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使人民更愿意接受体育,融入体育,进而增进发展全民健身的计划。其次,在咸阳市乡镇村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当中,由于居民相对较少,而占地面积又相对较大的地区,选定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位置应该选在人们交通便利的地方,确保人们不会因为没办法出行,而导致的体育休闲的停滞。

(三)根据不同年龄人群的需求体育建设适应的体育公共设施。在周西宽的《体育基本理论教程》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在内容,具有更大的选择性。对体育锻炼内容及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职业和性别等不同人群进行选择[5]。所以说不同年龄层次有着不同的体育休闲选择。

就咸阳市而言,青少年正是身体发育的年龄,青春期的作用促使青少年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再加上活泼好动这一特性,课余休闲则会把运动、娱乐相结合。对于这种人群的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我们必须坚持创新,在创新的同时还可以引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便利的体育公共设施,做到发扬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和创新双赢,促进咸阳市青少年在运动中更好的成长,并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壮年期。人们对体育有了一定的了解,便开始对一种或者几种竞技型体育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这一部分人群的体育公共设施建设,我们必须把“竞技”摆在首要位置。然而随着祖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在对体育休闲的选择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可以从环境上做文章,一个好的环境使人放松,使人舒心。利用咸阳独特的地理优势“咸阳湖”,在咸阳湖周边大力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一些竞技型体育公共设施,使壮年期的人们在心情愉悦的条件下进行运动,确保其在一天忙碌的工作后得到压力的缓解,旨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老年期。随着近几年广场舞文化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参与其中。说明体育运动已经非常普及,抓住这一点,在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安全”这一理念。老年人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使其不能进行激烈的运动或者长时间进行运动。在自己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我们也要为体育公共设施的安全负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西咸新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遵照国务院批复的精神为主要纲领,充分抓住强化建设这一机遇,对咸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进行深入剖析,并做出长远的发展规划。以民为本,了解咸阳市居民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提高乡镇村居民对体育的热爱程度,同时完善体育公共设施和体育公共服务。在建设体育公共设施的方面,建议当地部门在现有的场地、设施基础上,改建或扩建体育公共设施,为就近居民提供多样化的体育休闲活动。

(作者单位: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西勇,薛海涛.西咸新区背景下咸阳市体育产业市场发展趋势研究[J],体育观察2015,(3)

[2] 尹玲.关于我国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存在问题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8-31.

[3] 陈阿旗,朱冀.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州体育,2012:(1)

篇(3)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服务保障系统,其反映着城市的整体发展面貌与经济实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其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城市公共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意义与目的

在城市空间里,公共设施作为主要构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体现出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性,也是提高城市活力、品质与生命趣味的主要环节。所以,要从塑造城市形象的主要视角进行观察,把城市公共设施给予城市在竞争力与影响力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设计,这也是作为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基点。并把城市创造出具有强烈的认知感与地域感,并逐渐培育城市影响力,这成已经成为带动城市发展建设非常重要的增长点。再通过从研究的意义方面进行分析,作为城市的公共设也已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支点,但在城市设计的领域里却没有得到充分的审视和认识。在设计领域里的专业人才再到市政建设的保个部门都没有把对城市公共设施设入与设计提到重要位置上。而大多数人们只是把注意力集中放在了城市的绿化和修路架桥等方面,并且进行了大力的投入对景观设计建设当中。然而所形成的这种局面,其最重要的原因这一就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归根结底就是人们在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主要意义原则上没有得到明确的认识。所以,就要对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认识的误区基础上,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原则加以总结。

二、目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规划主要采取的是以规划目标为导向,依据规划标准、人口规模均匀分配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主要是为了保持公共设施数量和人口之间的比例均衡,该方法是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预测规划人口规模,然后根据一定标准计算出规划设施的数量,根据该数量和服务范围确定选址。该方法属于从上至下的规划通式,当规划设计和实际情况出现冲突时主要凭借实施环节,规划实效来调节,其能够确保规划预测规模的配套要求,促使规划最终结果和城市总体规划相符。但是由于缺乏和城市公共实施配套的有机融合,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不同区域内群体的实际需求,设施配套只是单方面讲究数量,并未与实际情况贴合,很容易与预先规划发生分歧,且对实施条件要求也很高,存在着计划性太强、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及人文性的问题,实施效果不佳。

三、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方法

其一,需要采用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充分了解城市现状,促使规划和实际相符。规划所得结果需要有充分的根据,具有一定说服力。其二,坚持空间规划本位。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是对土地利用、各种建设活动的科学安排,本质属于对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各种公共设施领域的空间规划,它是指导城市建设的工具,需要明确详细,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

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需要以规划结果为导向设立规划目标框架,重视地方实际的技术思路,编制规划的整个技术过程必须围绕地方实际情况展开,符合地方公共设施建设的现状,以解决地方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树立有利于地方长远发展的规划目标。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必须结合地方政策、发展需求科学编制,以有利于地方发展作为规划目标,同时还需要细化、深化各项内容,让规划变得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

另外,需要密切联系城市的法规政策及上层规划,以促使规划有理有据,符合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更好地城市发展服务。同时,构建适用于地方的统一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目前,我国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标准有很多,出现了行业交叉、自相矛盾的现象。在实施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时,必须注意密切结合地方实际情况设立统一的建设标准。最后,需要使用量化分析方法,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编制规划的成果是否科学,与其采用的规划预测方法密切相关。选用量化分析方法,可以较科学地预测、分析出规划情况。

四、无锡市公共设施规划的实践分析

具体到一所城市的公共设施规划时,如何坚持以结果为导向进行科学规划呢? 对此无锡市对此进行了初步实践。无锡市公共设施规划主要包括文化设施、体育设施、教育设施以及医疗设施等各方面的规划。

以《无锡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为例,规划总目标为将无锡市建设成为自然风貌与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相融合、广大人民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拥有先进的文化设施、高层次的文化人才、高质量的文化工程、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综合实力全省领先,位居国内同类城市前列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分目标:一是完善体系,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街道(镇)和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市-区-街道社区(镇)-基层社区(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 二是提升品质,打造一流的市、区级文化中心,建设高水平标志性文化设施;三是服务基层,构建满足居民多样生活需求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十五分钟文化圈”)。

规划确立“三核、三轴、六园、多点”的空间结构:“三核”为中心城、环蠡湖和太湖新城三大文化核心,“三轴”为古运河、伯渎港和惠山―十八湾三条文化景观轴,“六园”为六大特色博览园,“多点”为各区级、街道级文化设施。规划按照配建标准要求,市、区级和基层级两个层级,图书阅览类、文化展示类、演出场馆类、文化活动类、文化广场类五大类,分层分类对文化设施进行规划布局,并明确近期建设重点和项目。

在以结果为导向的规划指导下,其规划从开始至结束都充分预测实施效果,进而作出符合实际的规划。

其一,运用带有明显地方规划特点的技术路线。从整体而言,该市的公共设施规划以该市的发展目标为导向,根据该市公共设施建设现状确定规划目标,设计空间布局。同时以深入详细广泛的现状调查为主要依据,剖析目前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深入地挖掘出可以利用的资源,健全各种配套设施。具体到每一个建设环节可知,将总体规划制定的城市规模作为依据,按照规划标准,建成设施的规模,构建出合理的空间布局,并制定各种设施的控制措施。

其二,突出地方与行业政策性。该市在进行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紧紧围绕地方市委政府文件精神制定规划目标,从建设各个方面思考如何落实建设文化名城的目标。除了以法规政策为编制规划的根据之外,还突出了地方性、交叉行业政策文件的作用。

其三,在规划过程中以剖析现状为基础,量化分析目标预测。按照相关规范的标准计算出公共设施配套的规模,同时采用趋势法预测规划规模,而数量分析主要是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制定的规划技术方法。该市公共设施规划采用趋势分析方法,进而预测出公众对设施的整体需求数量、空间布局、用地数量等情况,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制定出各项规划指标。

其四,梳理了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条件之间的关系,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新增内容。依据该市的资源情况制定规划成果,以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同时依据地方公共设施的兴建条件,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规划措施。在建设公共设施的过程中以公益性为准则,确保大众受益的同时,倡导公办为主、多渠道的运营方式,这既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又能确保设施建设效果。

其五,弹性布局方法。指在某个较大范围的区域内,预留规划一定量的空位,其供应的实现形式可以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由多个分散的公共设施共同承担。该方法适宜较大区域的开发,区域半径一般为(500-600)米,具体规划方案完全融合于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这种弹性布局设施的供应量宜占总供应量的(40-50)%。

结束语

众所周知,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设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空间的要素之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综上可知,该市在实践了以结果为导向的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方法之后,进一步促使规划成果与实际情况密切结合。同时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规划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规划成果的合理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以红.提高实效性,探索城市公共设施规划方法――以江门市公共设施规划为例[J].中外建筑,2011.

篇(4)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1 引言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不可缺少的元素,对保障城市良好运行、社会的稳定发展、市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着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国家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日益加快,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各类突发事件频发,给北京市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北京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保障生活正常运行,应加强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

2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2.1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总体说来在“一案三制”即机制、法制、体制和应急预案方面得到完善。

在预案方面,建立了供热、燃气、地下管线事故等专项应急预案并形成应急预案体系;在体制方面,形成了“横到边”的成员单位责任制度和“纵到底”的区县市政管委及相关企业责任制度;在机制方面,与市有关部门、区县政府、相关专业企业、相关建设单位之间分别建立了“应急抢险联动协调机制”、“应急抢险占道掘路配合机制”等,为及时、高效地处置突发事故、开展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在法制方面,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印发了《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事故应急指挥办公室应急管理暂行办法》等系列文件,为不断促进、完善指挥部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随着突发事件的出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应急管理也表现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基础数据不全、不准,基础管理薄弱:由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的历史时期不同,公共设施基础资料管理未予以足够重视,政府部门缺乏有效手段对城市公共设施权属单位进行约束,同时由于法规不健全,管理意识淡漠,缺少科技手段,未能及时归档。

(2)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政府机构改革和企业改制过程中移交管理不充分等原因,造成城市公共设施出现部分权属不清问题。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主体大幅度的调整,原由政府投资、建设、管理的城市公共设施现在经过调整,大部分已经移转专业企业进行经营和管理,但一些老旧小区产权单位的拆分合并或破产重组,导致部分小区城市公共设施长期无人维护管理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城市公共设施权属不明。

(3)法律法规基础薄弱:行业法制不健全,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方面的各项规范均分散在各专项法规之中,现有法律法规缺乏对城市公共设施危机共同规律的总结,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缺乏、规范、监督的依据和保证,缺少专门的工作机构对危机管理进行研究、立法、规划和监督。

(4)预警领域较窄,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目前的应急管理工作主要着眼于事故发生之后的应对上,对城市公共设施的预测预警较为薄弱,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 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3.1 加强法律建设

至今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城市公共设施的综合运行管理,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立法工作,加快综合性、应急性救灾法规制定完善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对应急管理应负的法律责任,科学定位不同政府部门应急响应和实施管理分工与合作职责、任务等,由其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不同种类突发事件的应对和处置,用完善的法规体系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2]。

3.2 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目前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已经确立,但在仍存在预案在编制过程中相互脱节,各类预案之间存在矛盾或者重复等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在对本地区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进行预测和监测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城市公共设施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的科学性,预案的编制应制度化,预案的内容应具体详细,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并定期组织对预案的修订完善及进行必要的演习,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及其效果[3]。

3.3 建立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

由于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公共设施仍然存在产权不清,权属不明的问题,为更好地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和完善城市公共设施信息数据库,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基础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支撑库和决策信息库等,以全面了解城市公共设施安全与应急管理现状。

3.4 实现全民参与

西方国家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安全与应急管理中,不仅政府积极参与,民众也通过非政府组织介入管理,形成政府、非政府组织、民众责任共担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充分发挥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同时整合应急救援物资和应急队伍,鼓励社区和志愿者在公共设施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实现全民参与。

4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随着北京市经济水平的增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提高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应急管理水平,通过建立应急管理体系以保障北京市城市公共设施的正常运行,从而保证公众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的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平.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基于国外城市公共设施管理模式的比较[J].晋阳学刊,2011,11(2).

篇(5)

【关键词】公私合营(PPP);现状;问题;建议

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 对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面对社会需求迅猛攀升,政府财力不足的局限,尤其是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完全由政府提供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融资、管理、设施维护等事务使得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有效改革,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采取公私合作的PPP模式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将适度的市场竞争与政府规制相结合, 可以在实现社会福利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利润, 同时也能够增强公共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国内PPP模式的应用现状

为了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率,从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就开始了尝试在城市供水、节水、供气、公共交通、排水、污水处理、道路、桥梁、市政设施、市容环境卫生、垃圾处理和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当中引入非政府投资,并在2003年前后在全国掀起了公私合作的浪潮。

公私合作制(PPP)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有效途径,国家越来越重视公私合作制(PPP)改革。

相关资料显示:2002年,成都市政公用局将6条公共汽车线路的特许经营权进行拍卖;深圳市在水利、燃气、公交、电力等领域进行国际招标,实行特许经营。

2004年底,五家试点公用事业单位完成了招募引资工作;广州市政府通过合资、合作、参股、项目法人招标、BOT、BOR等方式,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主体投资经营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公路、桥梁、隧道、港口、站场、停车场、生态修复、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排污管道、电力、绿化、园林、道路、能源、水利、公共信息网络、公共文化设施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上海友联联合体获得了上海市最大的污水处理项目――污水处理厂20年特许经营权,负责此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20年特许经营权内的运营管理。

2005年以来,北京通过实行新建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有10个项目实现市场化融资50亿元;通过向国内外公开推出387个北京奥运经济招商项目,签订协议55项,协议金额达223亿元。

到2008年的总投资达2300多亿的公共事业项目中的大多数,都将以项目法人招标(特许经营)的方式进行。总体来看,PPP模式已逐渐被国人接受,国内对PPP的认识也正在逐步提高,并且愿意尝试这一模式。但是由于PPP模式引入的时间并不长,在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尚需要完善和改进。

2.PPP模式在我国公共设施建设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专门的适用于PPP模式的法律法规

PPP项目实际是在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和合约的约束下运行的。但现阶段中国尚没有成文的关于PPP应用的法律法规。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台较早,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针对项目BOT而不是针对PPP模式制定的,而且多为部委规章或地方性管理条例,这种开放式的构架不利于国家对PPP项目的统一管理,而过多的管理办法也可能出现相互矛盾。同时,对于PPP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诸多具体问题等均未涉足,客观造成国际上PPP项目融资的一些惯例和做法与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是相冲突的。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是制约PPP模式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2.2 政府在公共设施建设中占主导角色

目前,在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过程中,政府部门身兼直接投资者、直接经营者和直接监管者的三项职能,很容易在具体的工作中产生混淆。政府的职能混淆为发展公共事业带来许多不利。

2.3 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低效与寻租现象普遍

由于政府自身的运行以及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存在交易成本,且政府系统缺乏明确的绩效评估体系, 因此在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常会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政府官员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公共产品在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时也难免存在特殊利益集团的“寻租”现象。比如,由于现在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流程规范,因此,政府官员有时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为PPP 模式在应用过程中设置繁多的名目以获取更多利益,从而造成社会公共设施建设的低效。

2.4 私人部门融资存在障碍

相对于其他投资主体而言,私人部门在融资上表现出融资渠道窄、融资成本高以及融资规模小的缺陷,使其在参与公共事业建设中处于不利地位。私人部门的融资困难,严重地制约了私人资本投资于公共事业项目。另外,PPP项目风险的分配难以达成一致。PPP模式在实际的应用中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往往就项目中风险的分配难以达成一致,大大延长了双方谈判的时间和增加了交易成本。

3.国外PPP模式的经验借鉴

英国作为PPP模式的发源地,是采用该模式的最典型、最前端的国家。在英国,采取PPP模式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80%的工程项目按规定工期完成,20%未按期完成的,拖延时间最长没有超过4个月,而常规招标项目按期完成的只有30%;同时,80%的工程耗资均在预算之内,20%超过预算的是因为政府提出调整工程方案,而按一般传统招标方式工程耗资在预算之内的只能达到25%。

目前,基于PPP 模式的投资项目已经贯穿英国政府活动的各个领域。按照英国的经验,适用于PPP模式的市政工程的范围被确定为交通(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卫生(医院)、公共安全(监狱)、国防、教育(学校)、公共不动产管理等。这项划分对于PPP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都起到了指导作用。美国是一个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各项品目众多的法律条款是美国社会各项生产活动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美国运用PPP 模式进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一个亮点。美国政府将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有关项目通过合同承包给私人部门进行,由私人部门进行生产与经营,其产品由政府购买。合同贯穿于PPP 模式施行的整个过程,通过合同来确定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划分以及利益分配,将各方的诉求以清晰的合同条款加以明确,可以减少纷争,简化流程,具有法律保障效力。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在如何完善合同法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日本积极发展第三方部门,引入了市场竞争,提高建设城市公共设施的效率,对如何完善发展中介组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其PFI法案中对于事前的风险评价以及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权则划分,极大地推动了PPP模式的成功运用,也值得我国学习。

对我国来说,私人部门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供给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通过公私合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双方的不足, 使城市获得长远的发展。PPP模式在国外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公共设施的供应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对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供应准公共产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PPP模式在我国公共设施建设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结合目前PPP模式在我国应用存在的问题和国外的先进经验,PPP模式的应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4.1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是PPP 模式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增强投资者信心、降低项目风险的有效措施。PPP 模式涉及担保、税收、外汇、合同、特许权等诸多方面,内容复杂,文件繁多。作为项目运作的监督者和指导者,政府应从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的立场出发,有必要建立一套执行PPP 项目的规范化、标准化交易流程,对项目的具体运作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关政策支持,确保项目运作全过程公开与公正。政府部门与企业部门在项目中需要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明确界定,保护双方利益。

4.2 转变政府角色定位,合理界定公私作业边界

2010年5 月,国务院颁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即“新36条”),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公路、水运、港口码头、民用机场、城际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新36条”对民间资本进入绝大部分行业投资不再限制,但真正操作起来,仍然困难重重。在公共服务领域,民间资本多受歧视,常常遭遇不切合实际的技术条件、人员资格、注册资金等进入这些领域的实际门槛。即使在为数不多的PPP 模式实践中,多把机会给予外国投资者,严重制约了国内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意愿和可能性。

政府应由过去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角色,变为与私人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对管理制度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发挥其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

4.3 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

政府监管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然,通常一个基础设施的投资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收回,所以政府也必须建立一个适合项目长期发展的程序,并有一个相应的监管规则。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PPP模式进行我国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所有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必须都要纳入监管的范围。因此,应该确立一套良好的审计、监督体系和方法,对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灰色地带加以监控,确保PPP模式能够健康有效地应用实施。

4.4 完善投资市场

采用PPP模式,需要长时间评估,进行复杂的合同谈判,实现合理的风险分担,并实行有效监管来防微杜渐。因此,政府推进PPP模式非常需要专业机构的支持。一方面要求政策制定参与方制定规范化、标准化的PPP交易流程,对项目的运作提供技术和相关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专业化的中介机构提供具体专业化的服务。

4.5 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是PPP 模式的核心环节。在项目所处的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风险,原则上,风险应由最能控制风险发生的一方承担,属于经营活动自身产生的,由投资者承担,而超出投资者控制范围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则应由公共部门独立承担,或由公私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分担。

4.6 放宽政府扶持政策

PPP模式推广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基础设施领域, 不是简单“国退民进”。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 不仅要欢迎国际大型的私营部门和财团参与, 也鼓励国内一些有实力的私营部门参与进来。政府应出台优惠的特许权政策, 比如允许投资者进行广告、商业及房地产的开发, 让投资者确实感到有利可图, 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外资。

另外,政府部门作为PPP模式的一方,其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要适应这种变化。对建设项目,应注重采用合同管理这种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经济手段。通过合同管理,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投资规模,达到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优。当经济活动各方出现问题或纠纷时,主要依靠经济或法律手段而不是行政干预来解决。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各相关部门之间并联式的项目管理模式,超前做好项目选址、投融资方案、规划设计条件、土地供应方等方面的工作, 对项目起导向作用,使改革的成果落到实处。

4.7 加强人才培养

PPP模式的实施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PPP模式操作复杂,需要懂经济、法律、财务、合同管理和专业技术等各方面的人才。我国在工程建设领域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缺少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人才。在我国PPP模式尚属新生事物,并具有国际融资项目的性质,我们在这方面经验不足。因此要着重加强复合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增强私营企业或外商的投资信心,确保项目立项、签约、实施能够高效率地完成。

5.结束语

在公用事业领域中加强推广应用公私合作制,是已经得到了学界认可并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做法。然而,对于公私合作制在哪些具体性质的项目上适宜采用、对具体项目应该使用何种类型的合作方式、在实行公私合作制之后如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实行公私合作制的项目当中如何防止私营企业的垄断行为、如何在公私合作制当中保证政府的高信用度、政府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采取怎样的监管形式参与运营,如何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监管体制等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解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依然任重道远。政府在实行公私合作制项目当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政府在公用事业改革领域中的有效管制问题,这是有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重要现实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侯峻.PPP模式在城市公共产品投资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6):72-80.

[2]王秀云.PPP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应用及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6):

97-100.

[3]黄腾.中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较分析[J].项目管理技术,2009(1):9-13.

[4]兰柏超.基于PPP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刍议[J].大连大学学报,2008(4).

[5]候敬.法国铁路基础设施的管理及PPP融资[J].综合运输,2008(2).

[6]韩传峰,台玉红.英国的工程项目融资方式[J].建筑,2002,(5).

[7]王灏.伦敦地铁PPP模式仲裁机制[J].中国投资,2005(4).

[8]刘志.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J].建筑经济,2005(7).

篇(6)

一、经营城市与投资环境建设关系解析

在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体、客体、目的、特点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论文百事通从主体上看,政府、企业、居民及各类社会组织都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体,其中政府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者,因为只有政府能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会经济发展。从客体上看,投资环境构成要素和经营城市的对象是一致的,城市的一切自然、物质、文化、制度要素都是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客体。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居民素质以及城市管理政策、法规和城市形象都是经营城市的对象和投资环境建设的内容。从目的上看,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着眼点虽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城市在经济、社会、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营城市着眼于促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和供给效率的提高,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和打造城市品牌。但若从城市发展的角度上看,经营城市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经营城市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资源的价值和城市竞争力,以及在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投资环境建设着眼于吸引更多投资和投资效益的提高,以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从受资方看,投资效益则包括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因此,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特点上看,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特点。经营城市是城市对有形、无形的公共资产、公共资源和企业外部经济进行资本化和产业化的整体策划、营销和评价的经济行为。经营城市涉及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的各个环节,牵涉到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综合体的方方面面,只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发展,这决定了经营城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环境是一定地域影响直接投资的经济、社会、自然、文化、法律制度等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各要素相互协调、配合、共同提高才能起到吸引投资的作用,因此建设优良的投资也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不同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区域分工中的作用不同,决定了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因素不同,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的方向不同。因此,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在各地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地必须根据自身条件,抓住关键因素和发展方向来开展经营城市和投资环境建设。

二、经营城市对投资环境建设的作用机制分析

经营城市与投资环境建设在主体、客体、目的、特点上的一致性,决定了经营城市的开展必然会对投资环境建设产生显著的影响。一般而言,经济不发达城市投资环境的制约因素往往是落后城市基础设施和政府职能转化不到位,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过大。而经营城市一经起步就可缓解这两大制约因素。经营城市起步阶段的目的是解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问题,解决办法是将城市基础设施市场化。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服务需求稳定、规模大、变现性强、投资和经营风险小,所以基础设施一经市场化便能吸引投资的大量进入,从而缓解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经营城市是一种城市管理理念的变革,在城市管理中加入了市场经营理念,将最终使得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走向合理化。

投资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其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以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功能、营造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的培育。而这一时期的经营城市也由解决基础设施落后问题的资金导向型经营城市转向以强化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功能导向型经营城市。经营城市的目的开始重视城市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经营城市走向战略化,因为城市功能的强化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强烈地依赖于城市规划、城市产业发展规划等各种规划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这一时期,通过对城市的SWOT、PEST分析,识别城市形象,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并制定适合发展目标的经营战略。经营城市的战略化恰恰适应了投资环境建设导向性的要求。城市性质、城市所处的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决定了投资环境的总体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即不同城市投资环境建设先天具有导向性,进而决定了城市吸引投资的大体方向、数量和结构。城市投资环境建设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进行才能有效。功能导向型经营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建设和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相适应,解决了地区城市之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问题。因此,经营城市目标和策略的转变适应了投资环境建设的要求,推动了投资环境建设的高级化。

三、经营城市对投资环境建设的影响

(一)有利于形成具有投资吸引力的公共设施。城市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设施是为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优良投资环境的基础。然而,在我国长久以来,城市政府一直是公共设施的直接建设者和运营者,由于财政有限和公共设施结构复杂、种类繁多,造成公共设施建设跟不上需求,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经营城市尽可能地把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推向市场,凡是市场提供比政府提供更有效的,就交给市场去经营,通过竞争性市场提高公共设施的供给效率。同时,经营城市通过对那些可以市场化的城市资源的资本化运作,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为政府那些难以通过市场投资建设或运营的公共设施提供了资金,如支持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市场化水平。地区市场规模、市场前景、市场化水平决定了投资的营利水平和营利前景。市场规模和市场前景与地区区位条件、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短期内难以改变,所以增强市场投资吸引力,关键在于提高市场化水平。根据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政府主要应通过提供界定、保护产权的制度和降低交易成本制度提高市场化水平。政府制度供给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正式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市场法制化程度、政府对市场秩序的维护、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程度,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社会信用水平。

公共设施市场化的前提是合理界定各种公共设施的产权,合理区分政府、集体和个人产权,合理划定管理权、经营权、收益权等衍生产权。因此,经营城市对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促进了城市资产合理产权结构的形成,尤其是促进了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为了实现公共设施市场化过程中公共设施供给效率和效益提高,政府必然会加强公共设施市场化的政策和法规制定、完善,加强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和监督,这将有利于形成公平、公正、开放、竞争有效的市场环境。政府为了长久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建设将会强化自身信用水平,企业和个人为长久经营城市公共设施必然也提高其信用水平,政府、企业、个人在信用建设上共同推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经营城市还锻就了城市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水平,促进了城市生产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最后,经营城市不但提高城市的市场化水平,而且活跃城市经济,释放了潜在市场规模,展现了美好的市场前景。新晨

(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和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城市政府是城市投资环境建设的主导者,政府行为方式的合理性是投资环境建设成败的关键。经营城市是经济转型时期的一种政府行为方式的变革,城市政府由过去的行政指令性管理转向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经营管理模式。它遵循市场经济规则,通过市场化运作,使城市资源得以有效配制。从过去的对企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转向对城市整体资源的发掘、利用和经营。政府职能实现由“计划管理”向“市场管理”转变,由“微观直接管理”向“间接宏观管理”过渡。经济全球化导致城市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求主动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这使得经营城市必然按照国际惯例运行,政府职能不断适应全球竞争的要求。因此,经营城市实质上体现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经营城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理想路径。

经营城市中对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锻就了政府的服务意识、服务效率和服务的有效性,促进了城市管理由“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由于公共设施的市场化运作与市民和企业利益紧密相关,政府将征求市民和非政府部门意见,以合理处理公共设施供给效率和公共效益的关系,这将促进非政府部门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市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从而带动经济服务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篇(7)

关键词:绿色设计;公共设施;新能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几年来,辽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的增长速度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13%,在国内生产总值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问题困境。如何摆脱能源日益匮乏的制约,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当务之急。新能源的开发,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辽宁新能源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辽宁省,风能资源极为丰富,同时,辽宁省在技术方面还具备开发价值的风能源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占全省面积的40%还多。辽宁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源丰富区;除此之外,辽西北附近,尤其是与接壤地带,更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主要是因为两侧丘陵的约束,形成了天然强大的风力收缩区。其中,以沈阳康平、法库两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的75%以上,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所以,辽宁省将新能源开发都集中在风力发电上。

太阳能是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在,辽宁省运用太阳能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建设和设计方面,以及建筑工程方面,同时,在城市道路的路灯也是运用的太阳能蓄电照明。也有开发太阳能电瓶车的企业,可是,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限制,太阳能电站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可以增加很多电力。

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面朝大海,所以,主要是进行海洋潮汐能源发电和氢能发电,沈阳地区主要是运用地热能发电,同时,这两个地区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发电的科研项目,并不同程度创建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工程。

辽宁省的农村,每年秸秆的产量就高达180亿公斤,农民会将70%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进行燃烧,仅不足6%的秸秆进行能源转化,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针对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辽宁省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主要运用秸秆发电来认证行为的可行性,同时秸秆发电还纳入了辽宁省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发电也是重要项目。辽宁沈阳的人口为740多万人,所以,年产垃圾量也非常大,将70%的垃圾进行发酵制气,年发电量就会达到2亿千瓦时,还可以生产堆肥。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发电厂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并开始运行,可供3万多居民生活日常用电。

二、新能源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风能。目前,有很多候车厅或者是报亭都是在运用风能或是太阳能进行供电。同时,还可以对景观设施、交通设施、信息设施进行供电。

在2012年,国家明确了“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此项目的确定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关于新能源公共设施的产品设计也逐渐增多,技术成熟,由图1可以看出,此路灯的主要原料为竹子,灯体主要呈螺旋状进行排列,这种形式可以提升风能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虽然说是因为没有进行预接电缆,但是,风能螺旋灯的问世,也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2是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提供给路灯、电脑等电量。

有了技术的支持,材料的支持,政府的支持,我们对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辽宁大连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

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更多地重视城市生态美学判断准则。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就明显优于许多城市,此类环境设施发展前景优越,而且可利用资源也比较丰富。大连三面环海,海洋性特点的季风气候,冬季季风长达7个月,夏季风也很强,风力资源非常丰富,大部分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风力发电将在大连得到很好的应用。

环境色彩是公共设施必须遵守的条件,公共设施的色彩要与周边环境色彩相协调,公共设施的主色彩为环境的同类色,局部可以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从而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和物质特性。我们对点缀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积发现,点缀色比例仅为10%。比如星海广场,星海公园主要色彩为白色、蓝色、绿色、黄色。

大连是一个时尚浪漫的城市,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依据现有公共设施的风格特点,可增加贴近环境特征的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区范围,使公共设施更好的为游人服务。对于这项新能源公共设施的设计,不但要利用风能,还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设计,使公共设施有更多的功能,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无线充电等的需求逐渐提升。“这项技术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由此,本课题考虑将风能与公共设施相结合,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新能源环境特点,以“风影”为设计主题,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具体将风力发电装置本身形态与发光体结合,形成动感光带,以渲染环境氛围。将无线充电新技术融入公共设施,给游客提供便利和绿色的充电服务。是集照明、景观、休息、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图3,是三种设计方案。

四、结论

公共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而环境危机下,新能源的利用将缓解资源紧缺和城市污染,所以,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辽宁的新能源优势来设计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将会代表了城市空间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人文风采;表现了辽宁的气质和风格,显示出辽宁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