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
时间:2022-12-30 09:07: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新媒体;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
在科技不断进步并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对于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逐渐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新媒体拥有巨大的覆盖范围,并且速度极快,受众面广泛,因此会对县级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产生显著影响。对此,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在制作时,需要紧跟时展潮流,积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高效融合,促进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
一、新媒体对于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限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身的发展水平本就相对较低,服务范围也相对较小,而在新媒体冲击下,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服务功能还在受到进一步的冲击。电视在传统媒介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够将声音与画面有效结合并传递给受众,以满足不同受众的要求。即使是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年长一些受众依然更倾向于通过电视获取新闻资讯[1]。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已经对电视媒体产生了严重影响,新媒体传播新闻具有速度上的优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受众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这都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比拟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新媒体对于实现与受众的互动而言,更加方便简单,但电视媒体却难以做到。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遇到的挑战是巨大的,但只要电视媒体准确把握机会,合理利用新媒体,就能够将挑战转变为机遇。
二、新媒体在县级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一)重视推进新闻本土化建设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每位观众都能够通过新闻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资讯,通过多种多样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人们能够随时将所见所闻及时出去,从而增加了新闻的实效性,这也是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主要的传播形式之一。根据中央电视台每五年一次的全国观众普查,2012年提供的数据,受众收视偏好的分布如下:了解新闻资讯为主要目的的电视观众占72.72%,66.55%休闲娱乐,增长见识54.81%,获取生活服务信息49.80%。新闻资讯名列首位,占了受众需求的七成以上。而县级广播电视媒体如何把重大的新闻资讯和本地相结合,是一个吸引受众,拓阔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重要课题。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借助这一形势,快速推送新闻信息,但在之前,需要精心选取新闻资源。县级新闻节目的受众相对固定,并且范围较小,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以本地新闻事件和文化为核心,重视新闻的本土化,有效加强同观众的联系,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价值。
(二)重视推进新闻故事性发展
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而快速,因此传统的直叙形式的新闻事件传播方式已经很难再引起受众的兴趣,即使新闻本身具有较高价值或看点,还是会对新闻的传播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具有趣味性的故事阐述新闻内容,从而吸引观众收看。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应更多的借助互联网进行思想水平提升,除了新媒体工具之外,新媒体思维也具有较高的借鉴参考价值。通过更多地应用网络流行语,能够使新闻形式更加亲民、更接地气;而节目主持人也可以在主持过程中,以聊天的方式带动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延伸,提高受众对节目的认可程度[2]。新媒体的兴起对于卫视新闻节目和县级新闻节目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如果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注重故事性建设,充分融合新媒体的信息传播理念优化自身的新闻传播水平,就有助于其自身发展。
(三)重视加强新闻传播影响力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时代中,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以及所属广播电视台需要重视品牌效应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价值,因此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思考并落实构建并完善自身品牌。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有效利用品牌效应的方式,充分调动大量资源,有效拓展新闻的渠道,增加新闻节目的传播广度和深度[3]。另外,县级广播电视台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络电视台,借助网络传播其新闻节目,使更多的受众,能够更方便、随时随地收看新闻节目。而县级广播电视台进行新闻传播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自己的客户端,使自己能够更加灵活、更加丰富地传播自己的新闻内容,进一步扩大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力。并且在此过程中,县级广播电视台还应借助微信和微博平台进行客户端推广应用的铺垫工作,借助社交平台推广自己的品牌价值及理念,吸引受众观看,这也是加强新闻传播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束语
在科技水平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形势下,新媒体正快速成为当前主流的新闻传播形势,对传统媒体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怎样促进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加强二者的相互融合,是目前很多新闻工作者都非常重视的研究议题。在新媒体时代,县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应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实现与时俱进,促进其自身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金华.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J].今传媒(学术版),2014,(3):127-128.
[2]雷张豪.论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47-347.
[3]王灿.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节目发展趋势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4.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近年来,黄淮学院结合自己的办学定位、广播电视编导行业的人才需求与专业特点,基本构建了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并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以下结合黄淮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和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和课程论文3个环节。开设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内实训
课内实训即以案例教学、项目模拟等方式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其内容应包括摄影摄像基础技能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技能训练、非线性编辑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策划技能训练、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技能训练、播音与主持技能训练、广播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电视节目制作技能训练、纪录片制作技能训练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分配课堂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训的时间,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内实训要由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或具有地方媒体实战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指导教师,以便帮助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2.课程实践
课程实践是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后,结合具体课程进行的开放性创作实践,往往以作品形式呈现,主要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例如,对于新闻采访与写作创作实践,可由业界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深入社会进行新闻采访,再通过稿件编写等对采访素材的后期加工训练,使学生熟悉广播电视新闻的采编制播流程;对于电视编辑创作实践,可由教师带领学生先确定选题,再进行专题创作,从而使学生熟悉电视编辑制作的环节,提高摄像水平,掌握非线性编辑技术,具备一定的电视作品创作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意实践,重点应在锻炼提高学生的栏目与节目策划、脚本编撰等方面的能力;对于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可在业界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策划广播电视栏目并写出脚本,进而结合以前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节目创作,在节目制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综合创作能力;对于纪录片创作实践和电视广告创作实践,重点应在以前各项训练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纪录片及电视广告创作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全面提高纪录片创作和电视广告制作的综合能力。
3.课程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论文应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等实践活动密切联系,通过课程论文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化课内实训和课程实践的效果,并为大四时撰写毕业论文或进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二)实习实训
实习实训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毕业)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实习实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1.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培养应用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通常安排在第一学年。专业认知实习主要有2个途径:一是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让学生到地方媒体、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观调查,听取业界人士的实践工作讲座;二是邀请知名教授和业界专家做专业认知报告及咨询指导等。专业认知实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增强对专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感性认识,了解广播电视编导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明确专业学习方向,感受业界专家的专业精神,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了提高专业认知实习的效果,应要求学生及时撰写专业认知实习报告。
2.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是指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参与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编导、摄录、编辑制作等工作,从而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加深专业认知,建立初步的职业观,明确自身的专业发展定位,并明确自身的不足,增强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3.专业(毕业)综合训练
专业(毕业)综合训练一般在第四学年进行,是对前三年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检验。开展专业(毕业)综合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即让学生深入省内外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实岗锻炼,并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广播电视编导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有效地提高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创新意识。
(三)课外社会实践
课外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寒暑假社会实践、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等。寒暑假社会实践,即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深入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目的是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并回报社会。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学生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主要有:
(1)专业赛事。专业大赛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实战模拟演练机会,深受高校、业界与学生欢迎。开展学科专业竞赛,关键在于赛事的举办目的与组织运作方式。第一,学科专业赛事应与专业课程教学形成良性互动。例如,DV大赛应与剧本创作、摄影摄像艺术、导演基础、影视短片制作等课程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影视策划、创意、剧本撰写、导演、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广告大赛应与广告策划与创意、电视广告制作等课程教学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广告策划、创意、设计等方面的能力。第二,应建立固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安排充裕的指导时间。第三,应制定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奖励细则等,切实提高学生的参赛积极性。
(2)学生专业社团活动。在学生专业社团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及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并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例如,黄淮学院非常影视社、主持人协会、方舟文学社、青竹话剧社、吟诵协会等专业社团的学生,通过参与入驻该校创新创业园的驻马店电视台文艺中心、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的栏目运作与节目制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
(3)实题项目运作,即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参与社会的实题项目运作,实题实做。在实题项目运作中,应根据需要组建项目小组,每个小组应尽量包含不同年级的学生。(四)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检验。在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或毕业设计工作中,我们应尽量做到:突出应用,理论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实题实做,杜绝抄袭和假大空现象,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精神。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围绕专业建设的要求,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具体讲,应有计划地引进专业教师,并选派专职教师到国内知名高校进修学习;应加强与媒体的合作,通过到媒体顶岗锻炼等方式逐渐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应积极邀请媒体界专家开设专题讲座,主动聘请他们做专业实务课程的兼职教师;应培养一批专业建设急需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并组建专业核心课程“双师型”教学团队。
(二)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媒介技术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建设。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既要注重高端实验室的建设,不断引进高性能先进设备,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物质保障,同时应不断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尤其要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充分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中,必需加强与高校周边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的合作,通过合作发展联盟创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推进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将校报、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络电视台等作为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
(三)强化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中,应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的封闭型教学模式和方法,推行教学内容开放、师生交流互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项目带动的实地现场教学;应完善考试考核方案,注重过程管理,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实践的态度、实践能力及其提高情况、创新的意识与能力等。
(四)构建并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关键词】新闻语言 研究文献 新媒体 媒介融合
一、引言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已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而信息传播主要是以语言的形态呈现和存在。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它区别于文学语言和科技语言,肩负着向受众传递新闻信息,表述新闻事实的特殊使命。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媒体,新闻传播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而媒介形态的丰富,又使得新闻语言呈现出复杂化和多样化。目前新闻语言可分为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手机新闻语言。因此,对当前的新闻语言研究作出归纳、分析、总结,以调整自身的研究方向,适应当前的多媒介融合形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统计
以2000年至2011年为搜索年限段,在学术期刊网上以“题名”为搜索前提输入“新闻语言”,再点“精确”搜索得到356篇文献。按学科类别分组,得到各相关学科的篇数(见表1)。
除以上论文文献外,这期间也有学者出版了关于新闻语言学的教材或专著。如黄匡宇的《电视新闻语言学》,对相关的电视语言特征进行了探讨;李元授的《新闻语言学》,重点论述了传统报纸和广播电视新闻语言;李杰的《媒体新闻语言》,从宏观意义上比较了不同媒体新闻语言之间的差异;崔林的《电视新闻语言:模式、符号、叙事》,从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讨论了电视新闻画面与语言的关系;段业辉的《新闻语言比较研究》,立足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大媒体新闻语言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新闻语言的信息结构、衔接、语境、主观化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吴郁、侯寄南的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与形体传播教程》,廖艳君的《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等文献。
三、研究对象
通过对搜索到的356篇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对于新闻语言的学术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1、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
新闻及时、准确、真实的特性使得新闻语言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语言。对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占了新闻语言研究的大部分。有直接性研究,如《信息时代的新闻语言》,该文指出新闻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新闻语言要讲究“立言得体”,以增加新闻的亲和力;新闻语言要有时代特色,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略论新闻语言的语体特征》归纳了新闻语言的四个特性:叙述性、准确性、接近性和交叉渗透性。也有对当下新闻语言提出批评建议的研究,如《提倡新闻语言多点文学味》,该文提出新闻语言在准确、客观、公正的同时,还应该运用一些文学方法和表达方式让新闻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亲切、新鲜、传神,让群众喜闻乐见。《新闻语言的弊病与传媒素养的缺失》一文,提出新闻语言存在语言的歧视色彩和媚俗化倾向。对于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虽然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但他们观点基本一致,没有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
2、对新闻语言的语用规范研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大量的新鲜词语出现。如泊来词、缩略词、网络流行语等新词新语广为流传。在新闻语言中这些词语也很常见,有些词语正是通过新闻媒体流行开来的。学者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在流行语使用问题上态度褒贬不一。在《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一文中,作者就指出滥用外来语的几点消极影响:1、忽略视听受众中的大多数弱势群体;2、影响汉语文字的独立性,造成汉字拼盘化;3、人为造成语言的沟通障碍,引起不必要的纠纷;4、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形象。②而《从“给力”现象看大众传播语境下的新闻语言》一文,则认为新闻语言经常运用流行语、俚语、谚语,可以增加可读性,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新闻快速传播。有些学者另辟蹊径,跳出对新闻语言运用流行语好或不好的讨论,转而研究流行语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如《新闻语言中流行语的语言表现形式浅析》、《浅谈新闻语中流行语的运用》等。
3、对新闻语言的比较研究
在新闻语言研究中,比较研究占了356篇文献中的6.7%。这些文献主要分为对新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探究和对不同媒介、不同文体、不同国家的横向比较研究。
(1)纵向比较研究
新闻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时代的新闻传播理念和传播技术的影响。我国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以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新闻语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新闻媒体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其主要功能表现为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核心就是肩负上传下达的任务。所以这段时期新闻语言体现出主观、高调的书面语色彩。语言中缺乏理性的客观报道,感性的主观评价大行其道,激昂的字眼、短促的排比句和诗体句成为报道主要风格。③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新闻报道从以宣传为主向以报道事实为主转变,但是这一时期的新闻语言生硬死板,概括性的套话是新闻语言的惯常模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和摄录技术的提高,电视新闻语言更加多元化,新闻语言不再是以前高高在上的说教模式,而是更加的平民化,注重通俗、亲切,贴近受众。
(2)横向比较研究
当前主要的媒介传播形态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对于不同媒介中新闻语言的特点用表2来呈现:
可以看出,由于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语言构成上的不同,使得新闻语言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具有形象性、生动性,都要求新鲜准确。但是两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新闻语言讲究客观、准确、具体。新闻语言越具体其可信度就越高;文学语言则含蓄、模糊。文学语言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个性,经常有意渲染,给人一种模糊的含蓄的感觉。新闻语言的特性决定了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这就要求新闻语言简单明了,不需要过分的形容;文学语言则不同,为了塑造人物的个性,为了描写和渲染环境,往往是不惜笔墨。
中西方新闻语言因历史文化差异而各具特色。西方新闻语言短小精悍、简练,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其次,西方新闻语言措辞生动、明确有力。强调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语言简朴、通俗、真切、形象、幽默是西方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西方新闻学强调写新闻报道只准用规范化的语言,不要使用过于生僻艰深的词汇和行话专业用语。④我国的新闻语言则是语言简练、晓畅明了、通俗易懂、鲜明生动、准确严谨。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新闻语言的运用上都遵循了简短精悍、准确具体等共性,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新闻语言各有自己的特点,体现出不同的风格。
4、对新闻语言的美学研究
不同体裁的新闻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作为真实反映客观现实的新闻语言也有着它独特的特点和美的自身规律。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结论大多殊途同归。《新闻语言的美学意蕴》一文中指出:新闻语言要讲究含蓄美。将丰富生动的内容,以藏而不露的方式体现出来,或者用曲折的方式、意到笔不到的方式、曲尽有余音的方式去表现某一思想感情。新闻语言要讲究意境美。新闻作品中要有丰富蕴含和情景相谐的形象和画面;新闻语言要讲究节奏美。新闻语言要错综变化,张弛有度;新闻语言要讲究幽默美。恰当地运用风趣与幽默的笔调使新闻妙趣横生,别具风采;新闻语言要讲究形式美。新闻报道中的色彩、音响、形状要与受众直觉相契合;新闻语言要讲究理性美。新闻语言要客观、公正、准确。而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往往兼具以上几种美。
结语
从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的文献数据和我国学者对新闻语言研究的内容来看,对于新闻语言的研究趋向成熟,但是逐一研读这些论文我们会发现这些研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研究浮于表层
通过对现有新闻语言研究文献的阅读,发现不少论文停留在表象层面的概括上,缺乏结合相关学科理论对之进行深入分析。如《新闻语言要讲求“鲜活”》、《试谈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新闻语言呼唤生动》等。这些论文属于经验式的总结,并没有运用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知识对新闻语言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缺乏理论借鉴与学理深度。
2、研究对象狭隘
在上述几类研究中,对语言特性的研究占到了356篇文献的54% ,而语用规范研究、比较研究和美学研究所占比例分别是3.4% 、6.7%和5.9%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新闻语言特性的研究上。即使这样也并不尽如人意,除上述研究浮于表面外,还存在着研究对象狭隘的问题。以电视新闻语言为例,其构成包括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两大类。语言符号系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它涵括了书写符号(文字)和声音符号(语言)两大系统。电视新闻语言并不仅仅包括有声语言和字幕,电视画面上的一切信息都是电视新闻语言的组成部分。可是从目前的文献来看,我们仅仅把研究范围局限在对电视新闻语言符号系统的研究上,而对非语言符号系统的各种语言的研究几乎没有。只有《谈电视新闻缺失的语言》和《电视新闻有声语言的思维与创作》谈到了画面的重要性及目前我国电视新闻画面语言的缺失,而对于其他非语言符号新闻语言的研究更是缺乏。
3、研究落后于新媒体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的媒体形态。以网络和手机为载体的新兴媒介,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以手机报、手机视频、手机广播、手机杂志、手机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正在快速崛起,从覆盖范围、受众人数上来讲,手机媒体已成为传播新闻的第一媒介。就目前新闻语言研究现状来看,主要集中在传统媒体“新闻语言”这一共性层面的特征研究上,而对手机媒介新闻语言的研究,则见不到相关的研究资料。因此,充分挖掘新媒介的语用特点、风格特色及其应用规律,塑造新媒介新闻语言的特性研究体系,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语言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语言研究与媒体发展相适应,以满足新闻融合的需要,则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参考文献
①蓝鸿文、马向伍:《新闻语言分析》[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8
②徐华,《新闻语言中外来语的滥用与规范》[J].《新闻爱好者》,2011(8)
③蔡育红,《从时代变迁看新闻语言的发展变化》[J].《龙岩学院学报》,2009(4)
④吴建清,《从一般性报道谈中西方新闻语言比较》[J].《大众科技》,2005(8)
关键词 舆论监督类新闻;新闻采编;技巧;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0-0015-02
在广播电视新闻之中,舆论监督类新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对于新闻采编人员来说,在开展新闻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立场以及观点,为广大新闻受众提供真实的新闻。新闻采编人员可以从3个层面上来提高自身的新闻采编技巧:第一是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第二是做好临访前的准备;第三是抓好新闻现场中的细节。
1 新闻记者做好日常准备
在舆论监督类新闻的采编工作中,新闻记者不仅是直接见证者,也是生产者,新闻记者对新闻的认知,对观众看到、听到的新闻起着直接的影响。针对这样的问题,新闻记者在日常工作、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做好面对新闻采编的充分准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 政策准备
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使新闻记者观察具体事物、判断具体事物、分析具体事物的理论武器。如果新闻记者没有树立明确的政策思想,就会缺乏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判断与分析标准,在进行新闻采访过程中的设问、报道就会出现与政策相悖的问题或缺乏针对性。基于此,新闻记者、新闻编辑人员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政策认知水平,认真学习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做好政策准备。
1.2 理论准备
新闻记者所开展的新闻采访工作,从另一角度上来看是一个认识客观事物、客观世界的活动。新闻记者在对揭示社会焦点话题、热点问题的新闻事件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为从宏观层面上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往往需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为此,新闻记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素养,还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所发生的大事、小情,与此同时,也要通过不断加强阅读,积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1.3 资料准备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通过阅读大量的新闻资料素材,可以帮助其更好、更快地找出社会热点问题之中所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情况下,新闻记者可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不断丰富资料素材的累积量:第一,政治性资料,主要包括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方针以及新闻行业的有关规章等;第二,知识性资料,主要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资料,如新闻行业、采访部门的基本术语和知识等;第三,业务性资料,主要包括传媒、摄影的相关知识。
2 做好临访前的准备工作
2.1 明确新闻采访的目的
不管是哪一种新闻采访,都有着自身相对来说比较明确的采访目的,而不是信马由缰。对于新闻采编工作来说,采访的目的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采访的目的决定着新闻采访的内容和方向。基于此,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必须要对新闻采访的目的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2.2 做好对背景资料的研究
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为提高新闻采访工作的效率,必须做好对背景资料的研究。可以从已成文的资料中获取背景资料,主要是此次采访所涉及新闻事实的相关资料,如相关人物的职业生涯、性格特点以及事实的现实状况、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发展脉络等背景材料,并对背景资料进行研究,以此来提高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也有助于采访的深入进行。
2.3 拟定采访提纲
为进一步了解、熟悉受访对象,就必须做好对采访提问提纲的拟定,以便在采访过程中能够随时、随机提出细节性的问题。通过做好对提问提纲的拟定,从而可以准确把握好问题的程序性、指向性,使提问的问题逻辑更加紧凑,也可以避免出现提问支离破碎、不着边际的现象,从而有利于对新闻事实的深入挖掘。
2.4 制定拍摄方案
新闻采访、新闻摄制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捕捉到精彩的、可以实现以小见大的细节画面,还需要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之前制定好拍摄方案。选择拍摄现场、确定采访的表现形式、考虑拍摄画面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拍摄方案的主要内容,此外,若是存在多套摄像机同时拍摄的情况,还要设计好机位及其运动方向。
3 把握好新闻现场中的细节
3.1 在拍摄方法方面把握好细节
一条新闻报道的优劣,在一定角度上来说取决于其是否存在独具魅力与特色的细节画面。新闻记者在到达现场之后,必须充分发扬出采访工作“挑”“等”“抢”的作风,不能被热闹的新闻现象所迷惑,并要迅速挑选出最具表现力以及能够表现主题、体现事物本质的画面。第一,“挑”:新闻记者在到达现场之后,必须要对新闻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仔细地分析、认真地采访,挑选出信息量最大以及最能阐明事实、体现新闻事物的本质的拍摄素材;第二,“等”:对于新闻的拍摄并不是有闻必录、有形必拍,而是应该等候捕捉最具表现力的细节的最佳拍摄时机与角度;第三,“抢”,即抓拍,新闻记者应当积极抓取新闻事态发展过程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与场面。
3.2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
对于新闻事件播报来说,其首要的条件便是真实性,尤其是对于舆论监督类新闻而言,因为其有着非常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更应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的采编人员,必须要确保报道新闻内容的客观性,切忌夹杂个人主观情绪,在事实描述用语、事实评论用语上也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新闻编辑人员应当着眼于大局,切忌夸大新闻事实或以偏概全。新闻事件的存在,社会上势必会存在不同的观点与立场,而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做到的便是:坚持正确的出发点、立场,理智的、科学的从多方面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站在新闻受众的角度上找出舆论监督类新闻的切入点,并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问题,做到对问题实质的准确把握。
4 结论
综上所述,舆论监督类新闻是大众普遍关注的新闻类型,有着典型性的教育意义,其所表达的心声也是广大群众想要表达的心声,舆论从片面变得全面、从少数变成多数、从分散变得集中,最终会引发全社会的共鸣。而作为舆论监督类新闻节目的采编人员,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对舆论监督类新闻采编的技巧与策略进行探索与研究,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准确捕捉到社会焦点问题中的新闻价值,才能充分发挥出舆论监督类新闻所具备的舆论引导作用与监督执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华瑛.舆论监督类新闻采编技巧与策略研究[J].艺术科技,2014(11):67.
[2]周天宁.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舆论监督新闻的采编方法分析[J].新媒体研究,2016(2):109-110.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电视体育是电视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门类,电视对体育的介入延伸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使体育产业的生态群落更加多元化。在我国电视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链,并迅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成熟分支。
最早进行奥运会电视报道的是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与电视联姻的开端。而奥运会电视报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在60年代。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比赛。旧金山的“晨鸟”卫星直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的盛况。到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就可以通过卫星对多数比赛电视直播,并出现彩色画面。从此,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以特有的优势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方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前方播出系统,为前方的信号制作与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方的节目制作中,我们始终遵循奥运报道的规律,运用各种电视手段,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体育和奥运的盛会。我们用第一时间原生态的采访,运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用各种便于传递信息的包装手法,让前方体育场上所有的精彩时刻展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雅典,央视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奥运报道不是娱乐,也不是专题,而是新闻。奥运会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首先是体育比赛,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性,观众期待结果,也关注过程。首先明确的是,在本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观众最想看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所以在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游泳的现场架设了直播摄像机,以此来保证中国观众可以在比赛的第一时间了解重要比赛的情况。其次,做好第一时间的采访非常重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镜记者和解说员必须更加专业化,必须考虑到观众想知道什么,怎么与运动员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记者对于相应的项目应该比较了解,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要非常熟悉。运动员下场时,记者怎样提问最好,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毕竟很多运动员不像演艺明星一样擅长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记者在提问的技巧上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使运动员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关于虚拟演播室。央视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但直播时的使用是从九运会时开始的。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将主持人与背景画面叠和在一起,现场感更强,表现开幕式更加丰富多彩。虚拟演播室带来了电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又具有真实景没有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比赛来调换背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浪费。悉尼奥运会时,奥组委在提供广播电视信号时还提供了5个真实的风景镜头,而这届奥运会提供了800多个。虚拟演播室技术给电视视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节目制作也带来了电脑和技术方面的难度。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在深度报道上还应下更大的功夫,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好奥运体育报道的重要战役,为全世界当好体育新闻报道的东道主。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张茂毅,杨富春
[2]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7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12
[5]严三九,《应用电视新闻学》,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4
一、对待工作充满热情、严肃认真。
现在,我每天负责对《新闻联播》《新闻》以及《新闻》等新闻进行分条切割,从中挑选出反映国家经济、政治动态的热点新闻,放到政务网上,以便能让更多的人及时地了解到他们所关心的政策资讯,力争能为领导的工作和计划提供参考。现在我已经制作、整理视频新闻6000多条,光盘240张,并针对每条新闻做了详细的文字记录,为中心日后建立大型资源库作准备。此外,我还对各位领导的出镜新闻进行分类,定期作出《领导专供》更好的为领导服务。
同时,我还承担了中心各项活动和重大任务以及全市重大活动时的一些拍摄和制作任务。例如,“南京市应急指挥系统”和“南京市政务网”的开通仪式、“第四次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和“2003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等,任务的完成都让我的业务技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由于以前都是学习的书本知识,实践机会少,当我真正拿起机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还有许多欠缺。比如,在不同的环境中,光线的调节,色彩的对比,对镜头捕捉的敏感性,这都需要我在实践中进一步去摸索和学习。在这一方面,我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力争每一份成品出来,都达到我们所能达到的最好水平,让自己满意,让领导满意。
另外,我还负责维护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凤凰卫视直播测试的正常运作,后台服务器上信息的及时整理和删除,并积极参与部门晚间的视频值班工作。视频工作的纷繁复杂让我充分体会到了工作中所需要的细心和耐心。
二、政治上坚持以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由于我的日常工作需要我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挑选和编辑,这就要求我必须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始终要与党的指导方针和思想路线保持高度一致,把握新闻的主线,了解社会的动态,为大家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所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通过书籍和图像等资料,积极学习党的“三个代表”思想和十六大精神。而我在这学习过程中,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热情帮助。他们经常帮助我分析一些社会现象和焦点新闻,并介绍给我许多优秀的新闻网站,使我对许多新闻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提高了我的政治素质和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助于我更好的开展工作。
三、在学习上孜孜不倦,虚心请教。
对于刚从学校中走出来的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实际工作更好的联系起来。因为在工作中有许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和想象的,这就要求我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学会在实践中动脑筋摸索,体会那些在书本中不能学习到的窍门和技巧,提高自己在遇到困难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学好视频软件,同时尽可能的熟悉photoshop、3DMA等其它软件,希望能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同时,我利用平时的时间抓紧学习英语并利用采编新闻的机会,学习新闻上的出现的英语标题,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平时我也在各种媒体网站上,搜集许多名家论文,了解目前国内外政务网与网络新闻的发展动态和方向,力争改进目前简单机械的采编工作,将新闻通过自己的编辑和思考再放到网上,从而带给别人参考和思索,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意义。
四、对今后工作的打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
我是李海梅,首先真诚感谢在座的领导及同志们多年来的关心与支持,我竞聘的岗位是总编室副主任,之所以来竞聘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有较为丰富的人生历练:
1990年4月到2000年8月,我在晨鸣集团从事了十年的宣传工作,编辑出版了《晨鸣简讯》和《晨鸣报》。这10年,让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从2000年8月到2009年12月,我在寿光寿光电台、电视台先后从事《寿光新闻》的编辑、记者和值班副主任等工作,这个10年让我的新闻敏感和职业责任感大为提升。一起相伴做过新闻的同行,都有很多难以忘怀的经历。我们经常在华灯初上的夜晚,才离开岗位,也常常在紧张的两会期间,争分夺秒,完成采访任务,更有时候,我们夜晚冒着大雨来到单位,修改新闻。我很感谢在这个期间,战斗在一起的同事们,在这个时期,我们一起关注全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关注着百姓民生。这期间我参与编辑的《寿光新闻》、采制的消息和播音作品在中央、省市广播电视新闻奖评比中多次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获省级、国家级奖项。2006年和2009年分别被潍坊市委宣传部、潍坊市人事局、潍坊市广播电视局评为全市优秀宣传干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2010年,我在人力资源部工作一年,初步学习与掌握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招聘、培训、薪酬体系建立等方面知识,并参与《寿光广电》杂志的编辑工作。
从2011年开始,我来到总编室,在这个和睦的团队中,我按照要求,完成了广告审核、作品参评、记者资格申报等工作,并做好合同管理,设计了广告进度统计表,对价格、时段认真把关。
从 2012年2月开始,根据领导安排,我参与《寿光广播影视志》的编纂工作。对于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积极调整好心态,与其他编辑们一起收集资料,多次校对,目前近40万字的文稿,第三次大的校对正在进行之中。
因着这个经历,也让我了解了志书编辑的相关业务,并掌握寿光广电60年来的发展脉络,这个过程,也熬练了我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二、有较强的知识拓展能力。
感谢在广电新闻部,让我掌握了各类新闻的采写能力,也因着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我找到自身的短板和未来服务社会的方向。
1999年和2010年,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我考取了国家的三级心理咨询师和国家婚姻家庭咨询师资格证。青少年心理、婚姻家庭、亲子教育成为我一个新的学习方向,并将所学用于社会实践当中。多次深入寿光二中、建桥中学、实验小学、古城罗桥小学等地,开展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和团体心理疏导。
在2012年,组织7位心理服务志愿者,参与到寿光电视台菜乡播报小记者的培训,将感恩教育、团队塑造等多个课题带给小记者。
2011年底,感谢领导安排我到贵州织金电视台进行了为期半月的帮扶,借着这次机会,我得以走进大山深处,目睹了当地贫困孩子的艰苦生活状况。回来后,制作了《大山深处的呼唤》、《贵州织金明华小学新年三盼》等课件,在学生中进行分享,以期待更多的人能关注贫困儿童。
在走进学校、走近学生的过程中,我也了解到现在很多孩子有心理困惑,而很多问题孩子是由家长造成的,所以,我建立了学生QQ群,为中小学生义务解答困惑和烦恼。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有这样的一个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当问到,您觉得家长需要学习与提升吗?如何学习与提升?这个题目时,100%的家长认为需要提升,但95%的家长不知如何提升,所以,为满足家长们的急切需求,在今年国庆节期间,在菜乡贝贝小记者栏目组的帮助下,我尝试开办《家长课堂》公益节目。先后邀请国内外的相关教育专家围绕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怎么办?如何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就家长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请专家做出现场解答。11月26日,还邀请上海市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周煊来到寿光市实验小学进行《寿光电视台家长课堂进校园,专家辅导面对面活动》,共有300多位家长现场听了讲座,很多家长反映讲座很及时也很有必要。
4、参与筹备寿光市总工会职工心理服务志愿者团队的创建、志愿者选拔及成立大会的准备工作和寿光老年大学心理课程的教学与分享。
也许你会问:是什么原因让你热衷于志愿服务,我想用《圣经》箴言书的一句话做一回答: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辞,就当向那应得的人施行。”也就是当你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时,请一定不要吝惜。
如果这次我能竞聘成功,我将协助主任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和文化建设等工作:
一、把职工培训工作做深作细。
未来的竞争,是整体实力的竞争,而提高整体实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学习培训。
我们集团这些年来职工培训工作做得很有效,既有从山东传媒学院请来的较为高端的培训,也有从省台、潍坊台请来的名记者培训,难能可贵的是各个部室,都很注意员工素质的提升。集团开展的拓展训练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也丰富了员工的生活,增强了向心力。这些好的做法都将在未来保持与发展。除此之外,在以下方面做些补充。
1、组建一支来自集团内部的广电培训讲师队伍。
有一句话,“你想走得快,单枪匹马,你想走得远,加入团队。” 我台拥有一支业务棒、水平高、德行好的专业人才队伍。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将他们的所学所知分享给年轻的一代,那将是一件善事。因为,分享,能带来正向的能量,分享,是人类最好的赠与和布施,更为重要的是知识分享了才如活水一样,充满生命力。
初步计划组织选择10-20位组成讲师团队,每位同行可从各自的领域拿出精彩的课件,组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团体辅导课,实现以老带新共同提高。
2、打造广电大讲堂这一品牌。我注意了18大报告中,关于对文化建设的论述,报告中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开办广电大讲堂,也正是推动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重要举措。
目前,寿光日报社正在运作北海大讲堂,涉及的门类很多,天文地理、国学宗教,方方面面的讲座在逐步展开。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这一工作,创办新的品牌。初步设想,开始时期走高端路线,也就是做高端的讲座,前期王主任与北京和美国的管理机构做过相关的对接,如果时机成熟,可以与我市的重要部门合作,联合开办高端的讲座,并将相关的视频在本台播出。这样,不仅能提高寿光的城市品位,而且,会大大提升广电的影响力。
此外,也会根据大家的需求,从相关院校和上级台聘请专家前来讲课,开阔大家的视野。
3、在关注员工业务提升的同时,尝试开展开展员工帮助计划,这个计划是以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服务,科学规范地操作方法促进企业的发展,降低员工工作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协助企业营造有创造力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绩效,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帮助员工及其家属更好地面对在个人生活和工作方面的种种问题,也能帮助组织机构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更好地体现企业人文管理的精神。
届时会邀请专家来为大家进行国学知识、压力疏导、家庭和谐、亲子教育、人际沟通、自信心培训等方面举办团体活动,让大家能在这个团体中收获更多。
4、做好《寿光广电》杂志的编辑工作。《寿光广电》创刊于1999年,从2007年改版成杂志,两月一期,在领导和编辑的努力下,理论实践、文苑拾贝等栏目,都有很强的可看性,是一本质量较高的内部杂志。未来,除保留和发挥这些好的栏目之外,再根据市场需求,开办些更能与社会接轨的栏目,如名家专访、心理茶座、百姓人物、社会热点等,增加实用性,力争做成一本受大众喜爱的杂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感谢你们耐心听完了我的汇报,以上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