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8 20:39: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学生值周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学生值周总结

篇(1)

一、“找规律”问题的基本特点

这种常见的对于数字类的找规律题型基本特点是周期现象中的规律,根据周期变化这些规律来确定未知的部分,对于这些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易于发现蕴含的基本规律,问题便迎刃而解。但教师必须通过一定题量的训练,引导他们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让他们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做出判断,这一教学活动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比如,对于间隔排列的数字,其中这些数字间蕴含的基本规律,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感悟新知,灵活掌握。学生在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会逐步主动的通过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使问题得到解决。当然,稍有变化的探究对象还包括几何图形方面,其基本特点是让学生感受几何图形的变化规律,引导他们探究蕴含的基本规律,凸显图形变化的基本过程,总结归纳出变化的基本方法,从而确定未知部分,这样的思维活动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二、对于一般“找规律”题型的探索方法

从数学学科课程的内容划分看,主要涉及四大领域的研究对象: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在每一个部分的学习活动中,“规律性”问题占据一定的分量。比如: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空间与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问题,涉及的“找规律”问题也比较常见。

对于这“找规律”基本问题解决的方法一方面是在于加强对于一般数列规律的熟悉,培养学生几何图形变换的感悟能力,引导他们先观察其中具有什么特点,然后依次采用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差值,相邻的三项有什么运算关系,考虑平方、立方,还要熟悉常用的一些平方值和立方值等;对于几何图形,从几种熟悉的图形变换入手,让学生感知变化特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蕴含的基本规律,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会增强自信和经验。

三、对于“找规律”问题的有效教学实施对策

教材中,为了突出这种题型的价值,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其中关于“找规律”问题也占据一定的地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教师需要从内容、选择、编排和呈现等不同方面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有效性。让他们通过这类问题的研究,掌握一定的方法,善于运用基本规律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是,比如探究“圆周率与走马灯数的关系”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索过程:

1.在情境引入中,设计记忆走马灯和圆周率两组数字,让孩子感受周期律。

2.在解决“试一试”过程中,教学灯笼和彩旗的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来提问,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总结出余数对应关系。自己尝试、自己思考、自己从过程中学习,提升数学语言表述能力。

3.在巩固练习中将儿歌与知识运用相结合,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灵活应用规律,进一步熟悉规律,感受所发现的数学规律的作用与价值,从而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4.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后,再来欣赏,就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走马灯数来自古埃及金字塔,但他们不知道它是怎样得出的。通过这样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发现了它和圆周率竟然有这样的关系,进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

篇(2)

一、采用生活化的数学语言进行教学

多年来,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思考:如何把抽象化数学知识,转换成可以让小学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进行理解并接受的知识,关键在于数学化语言的运用。众所周知,看起来似乎是枯燥乏味的数学,其实里面蕴藏了许多生动而有趣的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语言生活化,即是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及理解的重要方式。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能提升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数学的能力,生活中产生的经验和获得的方法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答问题的实质性因素。例如,在圆柱认识的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圆柱的特性,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去摸一下身边的圆柱形物体,并让学生说出自身的体会和感受。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运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总结,如两个光滑的平面是圆柱底面,同时还有一个曲面,这是圆柱侧面。通过这种方式,恰当地利用引导性语言,并结合学生的亲身体会,可以更好更快地帮助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

二、采用生活化情境创设进行教学

创设情境有助于解决小学数学高度抽象化与学生思维具体形象化间的矛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采取生活化问题情境,再到数学模型,最后到解释和应用这种教学模式。而在这个模式中,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生活情境的创设,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提供学生更为开放性、现实性及生活性的信息,引导学生从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出发,来发现并提出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答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接近真实的生活就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为同一年级的小学生也存在理解差异,如果老师创设的情境教学比较新颖,对于学习能力强、好奇心强的学生来讲,可能会起到较强的作用,但对于学习中等和较差的小学生而言,不一定能起到好的效果,而更贴近真实生活的例子和情境,就会对大多数学生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实现数学教学的要求。例如,在加减法的应用题学习过程中,可以创设这种生活情境:下周我们班要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元旦晚会的汇演,在晚会上,应当邀请多少人?为表演嘉宾准备哪些小礼品?为晚会参加者们准备多少食品和水等?需要准备多少钱?围绕上述这个主题,让学生联想到哪些可能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这个具体形象的生活环境材料,来发现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等,并促使抽象化数学知识从此具备了生动多样化的实际生活内容。此外,适度而合理的生活情境,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及年龄、心理特点等各种因素,生活情境自然是需要生动而有趣,然而生动和有趣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生活情境标准,最主要的是看这些生活情境能不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只有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实现小学生生活经验情境的数学化,才是最有效的生活情境。

三、采用改革作业和练习的模式,注重作业的应用性和生活化

在传统意义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学生安排的作业不够灵活,这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进行改革,注重作业和练习的应用性和生活化,注重学生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实践操作。比如,有的学生家长比较热爱体育比赛类的节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奖牌统计榜制作统计表;有的学生家长比较喜欢炒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股票的曲线统计图进行细致的观察;还有的家长在周末或者是节假日的时候喜欢逛超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家长到超市对打折的事项进行了解,让学生亲身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只有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大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数学是源自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方法,使小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中找到生活中的原形或例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内容和问题,而且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经验不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法的总结与实施,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灵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与实际意义。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篇(3)

(一)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理解

记忆及理解是掌握、运用知识的基本方法,可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同时也利于学生对问题的了解. 学生平时做好知识的记忆、理解就会在面对问题时将复杂化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化,建出相关的数学模型,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处理问题,同时又加深了知识的记忆、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循环.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问题大都是抽象化的文字、数字,一旦找不到问题中关键点及其中的联系,就不能够解答出这一问题. 基于此种问题,强化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极为必须的. 这一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建立模型的好习惯,通过模型自身的直观性等特点便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二、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 深刻理解植树问题中段数与棵数的关系,学会建立数学模型.

两端都种:棵数 = 段数 + 1;

两端都不种:棵数 = 段数 - 1;

一端种,另一端不种:棵数 = 段数.

2. 深刻理解一条纸带采用剪刀去剪,所得纸带段数与剪的次数关系和植树问题中两端都不种的情况是同种关系,即棵数 = 段数 - 1.

3. 遇到环形封闭式道路时,棵数 = 段数.

4. 让全班学生动手动脑想一想、看一看、画一画,然后进行全班式的讨论或者分组形式的讨论,最终总结出植树问题段数与棵数的全部关系.

教学难点及重点:通过学生植树问题,让学生初步懂得数学模型以及建立简单的数学模型.

(一)引入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小明家新买的房子,因此想要将房子周围的一条道路做一下绿化.

小明家旁边有一条路,如果要在路上进行种树,你想怎么种?可以怎么种?(小树的画法:先画一根竖线,再在上面画出圆圈. )

教师:让学生拿出铅笔和练习本,并在纸上画出自己的初步想法.

学生汇报:

1. 我是在起点就开始种树,一直种到终点.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2. 我是没种在起点上,并且终点也没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3. 我是在起点开始种树,但是终点没有种. (此时学生出示画法)

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并逐一进行讲解.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树,一共5棵树,段数有几个?(出示给学生,棵数为5,段数为4. )

教师提问:看看棵数与段数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棵数比段数多一个.

教师归纳:所以段数应该是什么?(此时在黑板上写出,段数 = 棵数 - 1.)

段数 = 棵数 - 1,5 - 1 = 4(段).

棵数 = 段数 + 1.

教师将后两种情况让学生独立总结,学生最后总结出:

两端种树:棵数 = 段数 + 1;

两端不种:棵数 = 段数 - 1;

只种一端:棵数 = 段数.

剪纸情况:

小明想要在自己家房子周围制作一圈漂亮的栅栏,因此他取来一些木头,当木头被锯了5次时,这时的木头应该是几段?

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教师:通过语言使学生懂得可以把这类问题看作剪纸情况,剪纸剪了5次,所剩段数是多少?

学生:进行积极地动手,并总结出自己的想法,即剪了5次,所成段数为6.

教师: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这一问题就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即两端都不种情况.

学生:深刻地领悟了其中的关联,剪刀的施剪处就相当于是种树的地点,也就是说,纸带的段数就是植树问题的间隔数.

最终,课堂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学生在活跃的气氛当中学习到了有关数学建立模型的思维. 在课堂最后,应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以此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三、培养小学数学模型思想的方法

(一)引入情境,认识数学模型

数学学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并结合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情作为学习知识的引导,以此促进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和便捷性.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培养其自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例子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思索,独立探究,动手参与以及团结合作,自主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学生从所求问题到建立模型的基本过程.

(三)在解决问题中,拓展性使用数学模型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 数学课堂 学习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09-02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

有这样一张照片在网上流传甚广,网友调侃:再牛的马云,也要线下理发。玩笑的背后既是人们认可了网络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同时也说出了另一个声音,生活是不可能被网络全部代替的。

翻转课堂的提出是对基于课本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由此将引发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变革。这场课堂变革风暴席卷全球,不可否认发达的网络为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现在学生手中多样的电子产品也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但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是否到了翻转的时候?就目前而言翻转课堂还不能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

一 来自小学数学学习本质的制约

1.生活

小学数学学习是启迪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认识数学,从而感知数学的价值,培养学习的兴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为学习创造或再现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实现从生活中的现象到数学知识的生成,同时结合生活体验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价值。

从低年级的认识长短、认识多和少,到高年级的认识立体图形,很多的内容都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感知蕴含的数学知识。但翻转课堂只能给学生带来类似动画的效果,虽然视频也能再现生活情境,但是这样的生活再现学生无法真切体会其中的数学含义,毕竟那是平面的感知,学生的融入方位比较单薄,引发的感受也不符合数学知识产生的必要条件。

坐一下跷跷板、站起来比一下高低,可以触摸到的实际生活情境的教学价值远远大于视频,这时候学生的生活数学来源制约了翻转课堂的有效性。

2.体验

比如,低年级认识多位数的小棒操作,从1根开始,到10根一捆,到组成一个个数,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多位数,还让学生在数、捆、认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数的结构规律,为今后继续学习认数打下基础。同样的操作活动如果在视频中显现,学生就缺失了结构的体验。如果要求学生按照视频学习操作,操作活动的规范性也得不到及时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一旦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认为理解了数学知识,在课堂上再要求学生去操作,那时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有起初的动力了。

因此再漂亮精致的视频都不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手指一动,这样的体验活动在翻转课堂中只能是事倍功半。

3.温度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感性的起步,他们会因为老师,因为同伴喜欢或讨厌数学课,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的交流最为重要,通过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欣赏,形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种感情就是课堂的温度。适宜的课堂温度能有效促使小学生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好的交流是一种热量的传递。

二 来自小学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制约

1.自控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纵观中国孩子走进学校前认知世界的状态,基本认识世界是在家长的牵引下进行的,接受性习惯使得他们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的把控能力相对还很薄弱,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要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效。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如果在学习中经常出现思维、行动的断裂就无法对数学知识有完整的感知,这是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的。

小学生自己对着视频学习数学,他们无法明辨数学知识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往往去关注视频中他们认为有趣的部分,比如动画。同时学习的时间也由于无法自己调控而得不到保障,这样就达不到翻转课堂所希望学生达成的对数学知识的基本理解。数学知识的相对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障碍,缺少自控就是缺少对思维的投入,对于直观到抽象的过度就失去了依托,最终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认知的只是数学最浅显的东西,无法实现数学抽象的意义。因此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慎行。

2.反思

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自主网络学习中具备自我发现问题、提炼认知困难的能力,这就是一种自我学习的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的学习调控,对于翻转后的课堂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小学生还不具备反思的学习素养,直观地认知、直接地接受还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对缺少数学学习经验的小学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经验等方面只是一个积累的阶段,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习方法上的迁移和衔接是实现反思的基础,是积累之上的一种学习能力的飞跃,同样需要依赖学生心智的成熟,对于小学学生特别是低年级、中年级学生来说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自我发展。比如让中低年级学生自己通过网络学习周长和面积,学生还不会主动依据两者在认知时候的差异去反思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对于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最基本的文字层面。

3.记录和总结

记录和总结确实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也是一种要求比较高的自我学习策略。翻转课堂在课前的自我学习和课堂的学习中都要求学生有记录的习惯,记录学习中的疑惑、记录问题的解决等,特别还注重康奈尔笔记法(5R笔记法)在课堂中的运用,让学生完成记录、简化、背诵、思考、复习五个记录要素。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苛刻的要求,他们还处于识字与学习同时进行的阶段,繁复的记录不是他们能胜任的,没有记录与总结那翻转课堂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中学生才适合的不能通过揠苗助长让小学生来运用,这不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

三 来自教师的翻转困惑

1.视频来自哪里

制作自己的视频当然是教师的首选,因为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来确定让学生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先不说制作视频需要的软件、硬件设备和拍摄技能,单单说一说我们教师的可控时间,往往也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完成很多高质量的视频。另外,视频教学跟平时课堂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在视频中体现自己的教学目标需要更多的实践摸索。

合作制作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方法,但是协调每位老师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同样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再有就是运用网络上他人的视频,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搜索相关的视频进行学习,这样带来的问题往往是我们老师要去理解他人的设计意图,还要和自己学生的学习状态相融合。如果学生学习的是不同的视频那会给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

2.如何开展教学

通过网络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学习虽然符合现在学生的兴趣,但是老师无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在相应的时间里完成自主学习。学生可能存在电子设备和网络的缺失,这样翻转后的课堂将处在很大的风险之中,对于现在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来说是弊大于利的。学生的数学网络学习虽然带来了丰富的个性认知,但是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了不同的起点和基础,那对于数学知识的展开是很不利的,数学知识的系统连贯性让老师们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有充分的把控,课堂40分钟实现不了对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辅导,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无法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优化,势必将影响今后的数学学习。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引导;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4.220

近几年,小学数学教学开始注重完善课堂氛围,寻找有效的科学教学方法,“有效引导”由此产生,并大范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用,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也完善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作为数学教育者,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进行探究,为小学数学界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方法。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教学中的一些落后观念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记忆的层次,教师也是基于记忆性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或者盲目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进行开放性教学,最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低下,不利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其次,在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够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单一的使用粉笔、黑板进行教学,造成学生获得数学信息途径的单一、不全面,无法实现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2实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引导”的重要性

“有效引导”是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引导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外界的环境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如何将外界的信息转化成小学数学教育的资源,值得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同时,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推陈出新,为现代小学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思想。

3小学数学教育中“有效引导”的具体策略

3.1创建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对于教师的教学引导,好奇心的引导显得更有作用。在教学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目光,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这堂课就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期间,要综合教学内容,合理的创建教学情境,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最后,将学生的思想和注意力从教学情境中引导到课堂知识的传授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自主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授比较分数大小的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有趣的情景故事——西游记之师徒四人分西瓜,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故事设定来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分吃一个西瓜,孙悟空说四个人分别吃西瓜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六分之一,那么该怎么分呢?这时候贪吃的猪八戒说话了,他说:“我胃口大,我得分吃到九分之一!”这时,其他师徒听到后,大笑起来。通过这一个故事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这样老师就很容易进行分数知识的讲解。

3.2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也不够强烈,因此,教师要加以引导,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数学能力,具体策略如下。3.2.1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通过外部活动转化内部活动形成的,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要将具有操作性的课程让同学们自主进行动手学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质量。比如:在轴对称图形课程的讲解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课下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或者也可以对一些简单图案进行剪裁,从而加强学生对轴对称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和生活现象息息相关。3.2.2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各自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分数学习的认识几分之几中,可以让学生各自拿出一张纸,然后然他们折叠后平均分成几等份,再将其中的几份涂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再教他们用分数表示涂成颜色的部分。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可以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一定的自主空间不断展现同学的个性。3.2.3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习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分组讨论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学习计算长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将面积为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通过不同摆法摆在一个长方形纸上,经过小组讨论后激发学生思考,找到正确的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3.3将生活实例应用到数学教学中

数学学习和生活的很多现象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对生活实例的关注也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这样将生活实例和数学教学相联系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及数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学校国旗的四周,然后提炼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充分让学生了解了周长的含义。

4总结

小学生自身具有的心理特性决定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引导的必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提升有效教学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引导。在此过程中,将数学课堂变得活跃,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教学功效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友红.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5).

[2]许万明.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10种类型[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9).

篇(6)

[关键词]小主任;大责任;以德治班

一、对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认识

1.班主任的角色意义。班主任是中小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和中小学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实质是:教学生“怎样做人”和“做怎样的人”。具体说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志向高远,品质、品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成为一个合格人才。

2.班主任工作的艰巨性。人的思想是处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尤其是青少年时期,而从人的本质看,“人是善恶的混合体,修善,则为善人;修恶,则为恶人”。班主任要时时刻刻关注每一个学生,要了解这几十位来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素质、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可套用的模式和方法,因此,班主任工作就显得特别复杂、艰巨。

二、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其方法

教育的本质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关乎于人格的形成,智慧的启迪,灵魂的唤醒,精神的塑造,价值的追求。特别是中学教育的基本使命是向高等学府输送人才,但最终使命却是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因此,中学教育要在人的培养模式上做文章,先成人后成才,打造灵魂的教育。有人说,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才兼备是精品。这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因此,我们要有“教育永远大于教学”的办学理念产。

1.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在明德治校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以德治班,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精品人才为导向。当今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也是以德为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因此,班主任要教育学生如下品质: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危害,学会和谐共处,学会思考、沟通、交流、合作,学会吃苦、理财、生存,学会遇事能自我克制、冷静对待,学会学习励志,学习遵守社会公德。

2.班主任对班级工作要有规范化。首先要组建强有力的班委,积极培养班委干部,逐步强化学生自理自治;再次,班主任要主动做好与家长的联系工作,关注学生的家庭表现及校外活动。当今有许多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反差巨大:在家里是个“暴君”,校内是个沉默寡言的“乖”孩子。这样的学生就需要和家长密切联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耐心地引导教育,使他们心理变得健康、成熟、坚强起来。

三、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常规要求

1.抓落实。班级工作要有布置,抓到位,不空谈;言必行,行必果,有检查,有结果,有评价。否则就有头无尾,半途而废。

2.班级工作做到有针对性、计划性、阶段性及预见性。

针对性――对本班学生的个性特征要了解和认识,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

计划性――依据学校工作计划,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理出工作思路,弄清本班的优势和弱点以,进行科学分析,找出原因,进而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化解。

阶段性――根据年级的不同,对本班的管理教育工作,分轻主次作出安排,按学期学年每月甚至每周把工作重点、目的要求作出科学的安排。

预见性――对于本班学生中思想动态、班级状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表象推知其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争取主动把工作做在前面,让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3.上好每一节班会课,认真批阅学生周记并写出恰到好处的批评,及时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以便建立本班学生的活档案。每周的班会课应写出内容提要,总结上周的工作,布置好本周的工作,肯定优的,分析劣的,多表扬,慎批评。

周记是班主任与本班学生交流、沟通、施行有效的针对性思想教育的最好凭借和桥梁。认真地、恰到好处地写出哪怕是只言半语的评语或名言警句,往往能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针对学生每周的表现,要建立好本班学生的活档案,通过一个学期甚至是三年,可给学生一个公正的评价。

篇(7)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重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中获取数学知识,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更加认真、细致观察生活。教师要注重将生活化理念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知识,提升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将简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同时教师还要强调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导学生走进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轻松理解数学知识。这样学生会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更加牢固,为今后数学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正处于兴趣与爱好形成的重要时期,有着活泼、爱玩、好奇心强等特点,而数学学习比较枯燥、乏味,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对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不利影响。而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在生活中提取数学,让其运用到生活中,加强了学习和生活的联系。这样可以让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和直观,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学生也会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逐步掌握了数学的实际运用方法,这对数学学习极为有利。

(二)切实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自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加强了对数学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发展[1]。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数学自身的规律,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合理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探究意识将得到增强,学习起来也更加高效,确保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要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创设各种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更多体验数学的机会。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有效捕捉书本信息,在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实现了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大力挖掘生活素材,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不断提升[2]。例如:在“折扣”教学过程中,节假日专卖店一般推出八八折或八折等优惠活动,学生虽然见得多,但是对其含义却不清楚。对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进来,分别扮演商家、顾客等角色,课堂上开展促销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其含义。学生在活动期间,通过对比商品原价和打折后的价格,可以明确了解其含义,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开展生活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一般爱玩游戏,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为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受到快乐和轻松,学习主动性很强,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化游戏里面,让学生在游戏中逐步掌握了知识,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能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例如:在“20以内的加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准备1-10的扑克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玩加减游戏与比大小游戏。又如当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后,教师可以开展摆数字游戏,学生用火柴棒摆好数字后,说说总共用了多少根火柴棒。接下来,教师让学生移动火柴棒,可以添一根或去一根,让数字发生变化,并由学生进行合作游戏,总结成果。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表现很积极,在多次尝试以后,能够发现其中的奥秘,也学习到了数学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法,发散学生思维

教师除了要为学生传授知识以外,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从“学会”逐步变成“会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创造条件。不过数学学习需要进行猜想、实践、探索、推断、总结等过程中,为防止学生出现畏难情绪,需要引入生活化理念,让探索过程生活化,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3]。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将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三种图形卡片展示出来,让学生分别说出这三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同时提问:“圆的周长指什么?如何测量圆的周长?”接下来,教师让各小组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铁环,通过多种方法将铁环周长测量出来。方法1:用线绕铁环一周,将线拉直后测量其长度,可得到铁环周长。方法2:将铁环沿着卷尺滚动一周,可测量出周长。之后对比这两种测量结果,获得较为精确的周长数据。教师要让学生探索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并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总结出来,同时对其进行检验。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学生建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组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发育不成熟,教师要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与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交流与探索,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推断各种数理公式和生活学习技巧的运用。教师要将探索过程生活化,利用实际经历优化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加容易,效率也能得到提升。例如:在“复式统计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可以问学生:“马上就是六一儿童节了,我们班准备开展联欢会,需要买一些水果,但是班费有限,只能买两种,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学生1:通过举手的方式决定买什么水果。学生2:进行投票,大家想吃什么水果,就买什么水果。然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使用统计的方法选出大家最喜欢吃的两种水果,之后逐步引出复式统计表的相关知识,学生因为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学习起来也很快,掌握的知识也非常牢固。可见,教师通过让学生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对此,教师要将生活化理念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对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在日常教学中合理运用生活化方法,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效率,还能够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完成。

参考文献:

[2]段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J].中国校外教育,2017,(01):1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