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1 11:4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羚羊木雕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阅读教学 个性化教学 主题解读 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多角度地深入解读文章主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而教学设计就像写文章的立意,立意的高远深浅直接影响着文章的好坏,所以教学设想的立意同样决定了教学设计的高远和深浅。因此,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是教学实践的灵魂,是贯穿教学实践的纲。
一、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新意
我们所倡导的新意并非完全否定传统的解读,而是以更加客观科学的态度重新解读文本。把这个解读放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平台上,实事求是地观照文本,找回它固有的本位现象或本位要义。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决定了作者、读者、编者的多义理解,事实制造了文学的意义缝隙或空白,而这些缝隙或空白不免让人产生遐想而生新意。这种新意往往是人无我有,或人有我无,或推陈出新。
1.矛与盾:这是一场发生在?摇?摇和?摇?摇之间的矛盾冲突。
2.得与失:随着羚羊木雕的传递“我”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3.进与退:面对这么惨重的损失,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避免吗?
从这三个环节,我们可以看出老师富有个性、别具一格的解读,他把羚羊木雕送而收回这一事件,处理成三个心理或者思想冲突:矛与盾、得与失、进与退。形象的语言材料,最终成了老师理性的灵光,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与感悟。
二、主题解读与设计要独特
1.独特就是要读出作者写作的意图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同的作者所撰写的文章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文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寄托,包含着作者自我内心的剖析。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从作者的视角,深入地感受文本的意义,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才能定好情感基调,定好教学思路,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例如《生命,生命》一文,描写了几件平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作者杏林子试图通过它们向我们诠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假如我们就此阅读文本,可能也只能体会到这一层面。但是,当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内心世界,去追寻、倾听她的内心独白时,就不难发现:杏林子自身的境遇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而她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体现得如此强烈。她曾说:“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文中的她连一只小小的飞蛾都不忍伤害,虽然生命是脆弱的,但她却格外珍惜。当我们从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视角出发,链接“爱”的感悟,联系作者的生活体验,文本的内涵会更充蕴、更丰满、更灵动,那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就更透彻,也更能领会生命的内涵和真谛,也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2.独特就是要读出教师自己的东西
所谓教师要读出自己的东西,就是教师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体会,对于教材、教参、资料进行思考和选择,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做教参的传声筒,而是根据自己的解读,形成自己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
要做到读出自己的东西,我们要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要有自己的教学思想,需要我们广博的阅读和学习。教师只有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才能教会学生个性的阅读。例如《吆喝》就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吆喝――底层百姓的生活――生活中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每个人都在创造艺术。又如《春酒》也可以这样处理:春酒――春酒的形式――酒文化――民俗文化。这两种处理,其实都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产生的结果,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文本背景,形成一种新的鉴赏方式和解读视角,从而引领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领域。
3.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学生自己的东西
学生之间存在着家庭背景、生活经验、知识积累、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所以,“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往往喜欢阅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只有自己喜欢的文章才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力和理解力,要解读出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能引起学生体验和共鸣的个性阅读思路。
所谓设计出符合学生自己的教学思路,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阅读能力出发,使学生有兴趣阅读,喜欢读这个文本,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碰撞出富有个性的,富有创意的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完《愚公移山》后,在总结愚公排除万险、坚韧不拔的精神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欣赏愚公吗?《愚公移山》的故事激励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民为理想而奋斗,如果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学生甲: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搬屋而不会去移山,因为从山区把房屋搬到交通便利的平原,比移山不是容易多了吗?学生乙:如果我是愚公,我会把山打个洞,这样路也就方便了,用不着“出入之迂也”了……在阅读额的体验中,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东西,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在文本的阅读中获得了熏陶、感悟。独立思考,独立体验,独立获得。
4.独特就是要读出符合时展的东西
我们的教材大多数是紧跟时代的步伐,跳动着时代的脉搏,但也不排除其与学生现实生活和情感的距离,因此,我们要在时展的框架下思考、架构教师自己和学生自己的解读思想和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主题解读和教学设计时要有时代特色,要贴近时展的步伐。
首先,要体现社会发展多元的文化方向。现在的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划一、单调,而是呈现多元化的趋向。因此,表现在解读文本上就是不拘于一种诠释,不屈服于一种权威,不停留于一种评判标准,也不局限于一种思想模式。
其次,要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能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影响的,就是思想方式、学习能力、个性品质、道德情操等,而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以文本为载体的课堂上,对学生的这些方面施加影响,提升其语文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如对《故乡》主题的开放性、多元性解读:(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扼杀。(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解读更为合理,更适合时代的特点。
三、主题解读与设计要有深度
深度就是一种主题内涵的挖掘、拔高,或者是教学主题的重新定位与把握。既可以是纵向的,又可以是横向的;既可以是顺向的,又可以是逆向的;既可以是平面的,又可以是立体的……深度的视点可以是思想的角度,可以是文化的角度,可以是自然的角度,也可以是人文的角度,角度多样,但都应随文而论。我们需要标新立异,但这个“新”和“异”,这个深度不能脱离文本,离开了文本,这种深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深度是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从点到面,是站在某一个角度的高度审视的。
关I词: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6-02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与内而言,很多教师会被新理念、新课型等"新常态"下的课堂教学现象搞得不知所措;与外而言,语文教学成了中国教学存在的最突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也在各种教育理念下"雾里看花",难辨真伪。一方面,初中语文不仅面临着升学压力,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重任。随着课改深度推进,"新常态"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课堂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教学成效,本文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1.提倡教师集体备课,提升教师的备课成效
高效课堂其核心理念与原则为"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在于有效的备课。为了提升备课成效,初中语文教学推行集体备课制。集体备课是指在教师独立备课的基础上,以学科教研室教师共同备课为形式,而进行的集体性教研备课活动,其形式分为校内集体备课与校际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集思广益,其与轮流备课、分块备课、组长备课等备课形式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从形式上而言,它不追求老师们统一的教案,它目的在于为教师个人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相关的服务与帮助。
根据备课任务,我们大多将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中起来,进行集体备课。如在集中备朱自清的《背影》时,老师们围绕学情分析、教材处理、教法选择、媒体选用、练习处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边活动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备课组实行了导学案制,每一课学案在制定前都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确定整体思路,然后由老师们分工完成。因此每课学案的设计既有相关的知识梳理,又有课堂学习环节,还有配套的精选练习,学案力求做到实用好用,教师又可根据自身优势和班级学生实际充分发挥,提升了课堂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来提升教学成效
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有效形式,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相比,具有灵活、开放性等特征。学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可以这样入手:丰富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较多,学生间的对话少。单调的对话不利于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理解,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有必要对语文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在班级授课制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着重研究班级授课制下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互动策略。教师可适当地引入小组学习、对组学习、大组讨论的合作交流,以及师生之间的个别指导。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能够从时间上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对话的自主性,打破集体教学的单一性,扩大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的多维性。从启发学生思维、完成教学任务等角度来思考问题,使交往围绕语文课文内容来展开,这样更容易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羚羊木雕》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课文,其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内容发人深省。在讲授《羚羊木雕》时,笔者就设计了相关讨论,组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有学生认为应该归还,毕竟是很贵重的东西;有学生认为不应该归还,毕竟同学之间的友谊是无价的。在组织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弘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促使学生"愿答"、"乐答",在"答"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理利用多媒体,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多媒体,顾名思义,就是多种传媒手段的综合运用。通过图像、画面、声音、动作的综合运用,展示一幅立体的全方位的视听形象,把语言文字转化为视听形象,这是电子传媒文化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因为它具有的可视性、可听性、直观性的优点,而被引进课堂,这无疑使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文教学――走进了一个新时代,语文学习也步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当前,在多媒体运用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语文教师认为语文教学中没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一些老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培训上并不是很到位,如今还是一片散乱且非正规的局面,这就使得初中语文老师的技术能力跟不上多媒体发展速度,很多时候初中语文老师不能及时解决在课堂上出现的有关多媒体故障的各种问题,导致课堂宝贵的时间被浪费,耽误了老师授课的有效时间,从而教学质量就提不上去。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电子课件使用过多"、"花样繁多、肆意翻新"等。电子课件使用的泛滥、课堂表演活动的频繁,以及课型的不断翻新等,以"新常态"冠名,就让人不敢非难和质疑。许多语文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就拿"新常态"喋喋不休,也容易给人以误导。
在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笔者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高山流水之曲,再展示陶渊明的形象,在清新优美的旋律中,再展示田园自然风光,展示的画面是描写农村生活的田园风光:方宅、林园、远村、茅屋、鸡鸣、狗吠。这些声画无疑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体会到山水的魅力。但这还很不够,要想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于此同时,联系陶渊明的个性、人生道路,才可以更深地明白:此诗表现的是陶渊明的情怀,归隐田园、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
4.科学地布置好课外作业,在课堂上对学生作业进行合理评价
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成效,课后的语文作业也应被合理设计与合理评价。在影响学生作业对语文知识和能力发展质量的诸多要素中,科学的作业设计是前提,扎实的作业实践是基础的话,那么,有效的作业评价是关键。传统的语文作业评价,无论是评价目标还是评价方式,无论是评价主体还是评价因素,都存在着不少误区,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一些科学有效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为更好地保证语文教学有效性提供依据与参考。
在讲授《孔乙己》一课时,让学生感受当时社会的残酷与自私,民众的麻木与冷漠,学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借此设计了两个开放性问题"众人为什么而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孔乙己是时代的落伍者,造成他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这和他的性格有什么关系?"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想象,谈得真切感人,对社会、生命有了深沉的思考。
参考文献:
关键词:问题导学;双向价值;构成设计;问题质疑
“问题导学”导学稿的设计有三大目的:一是鼓励学生超前阅读。课堂因为有备才会出现有效交流,同时让学生在有序的预习过程中,养成有效的自主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二是了解学生课文预习的学情。基于预习反馈区分“已知的和未知的”的学情,结合文本恰当地调整教学任务,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三是为“问题导学型”课堂学习设计好学习思路。因此,“问题导学”导学稿,具备“导学、导教”的双向价值。
一、“问题导学”导学稿的构成
“问题导学”导学稿可以由三个部分构成:学习目标、课前自学、课文研讨与交流。
1.学习目标
学前起到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并在学习完成后起到反馈、总结的作用。“学习目标”不同于老师的“教学目标”,它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可操作性强,语言必须准确具体。
2.课前自学
包含三大方面内容:文本背景资料、基础知识、阅读感悟和疑惑。其中以“阅读感悟和疑惑”最有价值,“感悟”与“疑惑”的收集基于学情调整教学设计,并在学生问题中基于“文本特质”做问题汇总、梳理。
3.研讨与交流
在正确、深刻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进行精心的、有层次梯度的、以“导学、导思”为目的的、围绕“研讨与交流”的问题设计,以供学生课前预习时做前置性的、有针对的、有深度的思考,这样课堂上思维的火花才能碰撞出精彩的光芒。
二、“问题导学”导学稿的问题设计
关于“导学、导思”的问题设计,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自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研究的组织者、问题解决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研讨与交流”是问题导学中最能体现“问题意识”的部分。问题设计主要符合以下要求:
1.问题设计有目标
问题应围绕学习目标来设计,而不能“跑偏”。围绕制定的学习目标,选取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计问题。比如: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时,围绕“梳理结构和体会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这一学习目标,可以这样设计导学稿中研讨的主问题:(1)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作为革命战士的闻一多又是如何说、如何做的?(以表格形式让学生梳理结构)(2)臧克家用诗人的语言与崇敬的感情记录了闻一多先生的许多细节,请抓住一个词、一个短语来体会人物形象。我从短语(词)读懂了闻一多先生。这种鸟瞰式的主问题设计,可以使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内容结构或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能力。
2.问题设计要适度
适度,包括问题本身的难度要适度以及探究时间上的适度,以2~3个问题为最佳。适度的问题才能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内保证学生导学稿的完成和课堂展示的完成。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应该是难易适度的,探究主题要选择重点或者关键内容能促使学生利用旧知探究新知,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问题过易或过难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问题设计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钱梦龙老师强调“以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避免“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
3.问题设计要开放
“问题导学”导学稿设计的问题要有一个以上的开放性问题。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目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开放的问题能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这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以“我”看社戏的经过为中心情节,可以将本文的情节从“事情”的角度概括为“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归航偷豆―六一送豆”八段情节以后,设计两个研讨的主问题:(1)你读哪一段情节觉得最有趣味,说说理由。(2)你认为文中哪个段落或句子写得最精彩,说说理由。因为文中有很多充满童真童趣的情节可以调动学生童年生活的体验,所以能触动学生的兴趣点与情感点,因而学生在导学稿中有可以书写的内容,课堂上更是说得兴味盎然。
4.问题设计要“合作”
探究问题的设计最好要体现在合作学习活动中。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往往是能够让学生深刻、全面、综合地理解文本主旨的问题,也是能够拓宽学生思维视角、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设计时要注意细节,包括活动的设计、任务的设计与给予等细节都要考虑周全,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个体投入合作学习。
如《羚羊木雕》导学案中设计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要求组长汇总每位组员的想法,得出较完整的处理方案,并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负责汇报。
5.问题设计要有层次
问题设计要体现“导学”“导思”的层次性,可以把问题层次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识别级(文体、概括内容、文言文字词等――写什么);第二层次,品析、理解级(语言品析到内容还原――写什么,为什么写);第三层次,品悟、应用级(深层解读文本内涵及文本特质――为什么写,怎么写);第四层次,拓展级。目标大的问题进行分化分解,难度大的问题要进行层次分解。
三、“问题导学”运用的“质疑方法”
“问题导学”导学稿中“质疑”这一问题的设计,是要真正教会学生“提问的艺术”,是“生本课堂”实践的基础,是“问题导学”导学稿有效运行的基石。
1.从课题质疑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如:题目取“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妙处?
2.对教材矛盾之处质疑
如:题目为“济南的冬天”,结尾为何写成“冬天的济南”。
3.从语句重复处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多次写到“点”字,有什么妙处?
4.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像我”独立成段有什么含义?
5.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 如:“最妙是下点小雪”一句,妙在何处?
6.对文章运用的标点符号、表达方法等进行局部质疑
如:《济南的冬天》中写水的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以上质疑之处,抓住了文章重点、难点、关键点,发现了这些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理解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
四、“问题导学”适用的“课堂模式”
“问题导学”的阅读课可以适当采用“一二一式课堂教学模式”即10分钟组内小展示,20分钟各组间大展示的课堂形式,10分钟巩固提升。“问题导学”导学稿中学生问题的汇总与“文本价值”的交汇整合成少数几个有价值的提纲挈领的主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不进行小组间的私下交流,而由学科代表或者老师组织在全班进行“大展示”。课堂在老师的引导下,针对几个主问题进行深度研讨与交流,“主问题教学意识”贯穿整个教学。“学―疑―思―释―怡”组成我们教学的过程。当然教学模式的采用要适时适当,切不可僵化死板地套用。
课堂转变借力“问题导学”导学稿,简化教学环节、增加课堂容量。同时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之下深刻体会每一文本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
1.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对待学生
新课改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充分重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与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可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发展与完善的机会。不管目前学生的成绩如何,不管学生的学习基础怎样,都必须对其给予平等对待,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2.开课前具有预测性
与传统的预设性教学操作不同,在新课改背景下,所谓的开课前预测性,即为针对教学活动而制作的设计图,也就是多种策略准备。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新课改中规定的学习目标,提前制定课堂的教学活动规划。为了实现此目标,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手段与方法,如安排活动内容以及布置家庭作业,做好充分的预测工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3.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
课堂教学具有动态性,即教学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际状况的发展呈现动态的变化。在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活动后,教学中也许会与开课前的预测出现一定的差异。针对此状况,教师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动,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课堂教学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应该在深入分析语文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语文课程教学,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性差异,保护其求知欲与好奇心,积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与主动性,提倡开展探究式以及自主式学习等。”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深切感恩与赞美之情,可向学生提出问题:(1)在完成课文的阅读后,产生何种共鸣以及联想?(2)在描写安塞腰鼓的时候,作者合理地运用了很多方法,应该对哪些字词、句子以及段落的表达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文章内涵。
2.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学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创新。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与声音将文章内容充分展现出来。生动有趣的画面可以很好地表现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融入教学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拓展思维,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且将个人观点主动地表达出来,然后进行互相探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基于语文教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文化底蕴,值得人们去细细揣摩与学习。教师应该深挖教材,对文章中精辟的字词、句子与段落进行深入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中的精华所在,感受其中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语文的熏陶效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在导入时,教师可以将苏州园林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体会园林之美。然后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引导其进行小组自学,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体会对称之美,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艺术价值,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能力。
4.开展趣味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构建 应用
小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边互动,要求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分配学习任务,控制教学进程,同时要求教师关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帮助。构建以学生为核心、多边多向的互动交流体制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使课堂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中实践与创新的要求。我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一、科学合理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小组
语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各个学习小组的建制一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二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小组人数可根据座位而定,以4-6人为最理想。我所教的班级有60个学生,我就每6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2人配对、6人相邻合作学习,全班分成十个小组。在各个小组成员的搭配上我是从性别、个性、学习能力、成绩、智力、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分组,尽量做到组与组之间同号的成员实力相当,组与组之间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这样搭配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有利于调动组与组的竞争积极性。各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任务,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让人人都能参与,让每个成员都要认识自己与小组同学是浮沉与共、休戚相关的,自己的成功离不开小组。
二、加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指导,重视探究合作研讨过程
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习小组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语文老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惑。在小组探究讨论要恰到好处的指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果是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初一看每个组成员你一言我一语,看起来挺热烈,但却讨论不出个结果,这时教师应当加强讨论方法的指导,以提高小组讨论的质量。讨论的问题和内容不同,方法也不一样。教师指定的问题讨论,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围绕学习内容,依次发表自己的见解,防止有的学生只当听众,但要杜绝意见雷同,前面同学说了的,后面同学不能重复,这样组内成员就会抢着先说,生怕与别人雷同,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好习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保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问题的难易度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一旦发现问题设计过难,学生不易讨论,教师要及时将问题梯度分解,让学生逐步探讨出问题的答案。如果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讨论,那么,可以先要求每个组员各自提出一个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集体确定一下,哪些问题比较有价值,哪些问题比较难。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习好的同学快速帮忙解答一下,然后讨论有价值、比较难的问题。每次小组进行内部讨论时,同学们人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小组内部团结合作探究交流。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融进小组,认真听取他们的讨论,适当的时候可以参与讨论,指点一二,这样的指导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学生讨论的实际情况,提高讨论质量,另一方面也可防止个别学生趁机讲些与学习或讨论内容无关的话。
三、小组探究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运用
建立学习小组目的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式学习,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小组学习活动一般是课文预习、查阅词典对重点字词注音、解释,了解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对课文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思考和提出质疑等。与一般的课前预习有所不同的是,教师经常提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要求。比如,让学生先通过独立预习找出学习的难点,然后在学习小组内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也可在预习时要求学习小组完成一些课前任务,比如,预习《看云识天气》时,让小组成员在实地观察和网络查询的基础上,整理和归纳有关云的种类和形状等。教师还可安排“课前三分钟发言”活动,每次确定一个内容,让小组成员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课堂上采用小组推选代表演讲、教师指定发言或学生自由发言等形式进行交流。这些教学活动既能营造课前合作学习的氛围,又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自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语境或情境,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发散性地、创造性地思维。
例如,我在教学《羚羊木雕》一课时,提出了“造成这种局面,应该谁负责任”的问题,让持有相同观点的人成为一组进行合作讨论。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他们分别从课文中、生活中找依据,进行辩论。在教《斑羚飞渡》一课时,我请学生围绕问题“文章中让你最感动的是哪里?为什么?”展开讨论。
再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我在学生进行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围绕问题“本文中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什么?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展开讨论。这个探究过程需要各组员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就问题展开讨论。整个课堂人人参与学习、个个互动补充。合作促进了互动,互动升华了兴趣。一节课下来,他们都感觉意犹未尽,要求增加一节课继续讨论。其中出现了不少很有见解、富有哲理的观点。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方面的,也交流了方法方面的、思维过程方面的、情感态度价值方面的,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课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还应注意指导,例如在学习语文综合活动《成长的烦恼》后,我让学生在教室里布置一棵烦恼树,让每个学生将自己的烦恼写下来,制作成树叶的形状,贴在烦恼树上,然后每人针对一片烦恼叶,以书信的形式帮助同学解决这个烦恼,这样不仅使学生敞开心扉,互吐心声,解决了烦恼,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在合作中还提高了写作能力。此外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小组学习成果的交流,布置小组组员间的词语听写、课文朗读与背诵,进行课文内容复述的练习和检查书面作业等。教师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又要了解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指导各小组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适当的时候定期不定期的举行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比赛、成语接龙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和问题抢答等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学习小组建设得好,学生的学习表现欲望会得到很大的满足,学习兴趣可以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极大的挖掘,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思维会越来越灵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才是学习小组建设的核心目标。要实现这一核心目标,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萍 浅谈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式阅读法[J].学周刊,2013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