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家长学习材料

家长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4 13:35: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家长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家长学习材料

篇(1)

一、 开放学习材料,促生更多知识生长点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努力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引入学生所熟识、熟记的学习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要发挥学生在组织学习材料中的能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现实,从他们的周边去寻找知识的生长点,从而让学习材料由固定、单一转变为生动、多样,为学生后续探究提供思维空间。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一分》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参观超市、商城等场所,观察里面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有条件的孩子还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用手机录下这一过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经过教师的剪辑与拼接,随着镜头的转换,学习材料也变得更为丰富多样,学生理解并接受了同类物品摆放在一起这一知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和行为作为参照,知识的生成显得自然而又密切,为日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感性基础。

二、 开放学习方式,激活更多思维兴奋区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就要以人为本,使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他们的主体地位,才能激活他们的思维热情,让学生彻底投入到课堂学习过程中来。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并没有依照传统的方式,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完成探究,而是通过一个练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

1. 用下面这三个图形,你能拼出哪些不同的图形?

2. 你能拼出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拼出的这两个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与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别,组织进行集体交流和互动评议,实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成果的最优化两者的平衡。

三、 开放学习环境,增强更多课堂“卷入”感

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是使学生民主、愉悦地经历数学学习过程的重要保障。开放性学习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系统的、多方位的工程,除了要努力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得师生双方能顺畅地、充分地进行交流,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还要在数学课堂组织形式上求新、求变,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现自我的机会,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收获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程经历中体会到个体的价值,完全沉浸到课堂学习中。

如在学习《认识小数》一课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了马蹄形的座位布局,让学生读并了解小数的历史,讲解小数点的来历,展示了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小数等,让原本由教师“唱主角”的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舞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 开放评价体系,引发更多认知驱动力

来自他人的认可和积极肯定,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必要动力。开放评价体系,打造立体化、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是每一个教师都要仔细琢磨并认真实践的重要课题。“务真”和“务实”是有效评价的关键,无论是来自老师、同伴或者家长的评价,都要贴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这同时也是指引学生准确进行自评、互评的前提,让学生不但在他人认同中得到鼓舞,更在自我认同中强化心理体验。

篇(2)

关键词:初中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组织

翻转课堂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就是一个在线课程,即视频录像取代了直接教学,视频在线课程取代了教师;第二类观点认为,翻转课堂尽管“颠倒”了传统课堂的秩序,教学的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课堂还是那个稍稍变了样的课堂,教师还是那个教师,教学的要素不会因为技术的融入发生变化。笔者认为,翻转课堂的不同定义只是在描述上存在差异,其本质基本是一致的。翻转课堂就是把传统的课堂讲解新知识放在了课前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而把课后知识的吸收、内化放到课堂上。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前置性学习材料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应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对知识点进行设疑。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泼的教学视频。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前置性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在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前置性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在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分享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并互相解答。但是研究发现,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当作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监督学生使用。

三、基于前置课堂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在行动研究的开始阶段,课堂互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较多问题,甚至有时无法进行。通过对出现问题的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要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

2.游戏学习法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讨论阶段,随着研究的持续,由于讨论形式的单一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求更为丰富、形式更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融合游戏的设计策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学习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借助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篇(3)

关键词:智障学生;生活数学;倾听习惯

上述状况,在培智学校的生活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由于中重度智障学生大脑的受损,特教教师在课堂上面对不会听课的、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何倾听才能使学习有效?

一、创设平台

在生活数学课堂中,要形成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倾听的环境。硬环境――教室,为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如学校在靠走廊的窗户上装上窗帘,尽量减少外界对学生的影响等;软环境――教学选用学习材料,每节生活数学课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任务,虽然教材已经安排了一些材料,包括主题图、例题、练习题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上课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学生的身心实际、学生的接受能力水平,对学习材料进行取舍、重组和优化,学习材料是师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素材和出发点。

二、树立榜样

1.教师示范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注意。所以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先得做好榜样,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悉心的倾听者,为学生塑造一个好榜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指导。教师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学着教师的样子懂得去“倾听”。

2.学生引领

大多数智障学生由于大脑的缺损,注意无法集中,他们的注意有的能坚持几分钟,甚至还有的连一分钟也坚持不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表扬、树立小榜样的方法。

3.家校合作

要让学生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我们要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经常与家长进行某种形式的沟通。如开家长座谈会、家庭联系本、一张便条、校讯通或电话,教师通过和家长交流,让家长注意观察学生在家里倾听情况,及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纠正不良习惯。

三、建立规范

1.细化倾听的要求

怎样才是认真倾听呢?智障学生对此认识模糊。教师给智障学生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细化了的要求。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做到“五心”,即做到:一要心静,心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稳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收回浮躁的心理,等他们安静下来,再进行课堂教学,教学效率才能提高;二要专心,要听清教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三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四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五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做到听说并重,相互促进。

2.指导倾听的姿势

听他人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书上或教师,有一个关注的方向,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不看发言人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坐姿也要端正。

3.引导有意的倾听

据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时,大脑皮层上就会产生“兴奋中心”,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最大优势的兴奋中心”。所以只有唤起学生对声音的注意,集中注意力有意倾听,才能准确、有效地接受听的各种信息。

4.及时提醒

由于智障学生大脑的缺损,注意力难以集中,且集中的时间短暂,注意的范围比一般人狭窄,在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如,教师可以尽量利用手势和眼神提醒学生注意倾听。

四、时常激励

智障学生虽在认识上有缺陷,但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于是,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点滴进步,一句肯定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卡通小贴纸、同学的鼓掌等,他们都能从中得到快乐,树立自信心。情感激励是智障学生倾听习惯培养的剂。一个人如果处于宽松、融洽的人际关系中,则思维、情绪都会处于良好的状态,并产生有效积极的反应。当智障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倾听行为时就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或摸摸头,或给予一个赞许的眼神,或给予一个大拇指,等等,语言激励是智障学生倾听习惯培养营养剂。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在生活化数学课堂上就能逐渐养成学生的倾听习惯。

五、有效训练

人的注意力是贯穿于人的一切意识活动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中,要想让学生延长倾听的注意力,更多的应该是在数学课堂上多一些有效的训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并且使各种活动之间进行有效的转换。(1)听写。学生根据教师的口述获取信息,进行听写数、听写算式等,把听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数感。(2)听述。听后转述,可以是同桌交流后请其中一个学生转述同桌说了什么。通过倾听,再进行转述,这种方式能比较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还可以转述教师的讲解,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3)听算。口算分为视算和听算两种。在练习中,可以进行视算练习,穿插听算练习。更要注意会听,只有听清楚,才能算正确。

通过听写、听述、听算等训练,智障学生生活数学技能将进一步提高:可以有效培养数感,提高计算速度,提高表达能力。智障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步形成乐于倾听、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学生整体的素质因为倾听环境的创设和倾听资源的丰富、倾听习惯的培育,学习更为积极主动,缺陷有效补偿。

倾听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尤其是有着身心缺陷的智障学生。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捕捉教学信息,逐步适时坚持不懈地引导,培养智障学生才能学会倾听,从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和谐

一、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的社会、学习的社会,知识快速更新,人们一次性学习的知识不能满足工作和发展的需要,各种职业都需要人们不断的继续学习,从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中的关键资源是知识。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比重不断提高,这也正是推动知识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原因之一。知识社会的到来与发展要求人们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然而,鉴于我国社会与教育现状,实现这一要求,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大力开展远程教育,让人人都有机会学习,从而跟上知识社会的步伐。远程教育的大发展为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在相关理论与观念、技术与环境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供了支持与保障,能够促使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与形成。从远程教育这些年的发展来看,一个功能较为完备的网络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网络应用条件得到了提高。卫星电视的数字化改造也顺利完成,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卫星电视教育网,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传输技术平台已初具规模,为人们继续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特征

(一)远程教育以学习者为主体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于是在教育理论中不断探索,提出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然而在传统教育的实践中,受其形式和方法的束缚,却无法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模式和观念,在远程教育中师生处于分离或准分离状态,教师角色出现了明显的转换,由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者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成了音像教材中的一个组合因素;学习者也从教育的对象变为教育资源的选择者,利用者。教育技术的介入,使得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确立。当今世界信息量激增,信息传输更为便捷,远程教育可以使全球的学习资源共享,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在人们多种多样的学习中,学习更是学习者主动的选择。

(二)多媒体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是凭借多媒体技术更为个性化的设计

既然远程教育是以学习者为主体,那么远程学习材料的设计就应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之所能,从人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出发,考虑下述因素:学习主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不同学习者对学习时空的特殊要求,人的生理发展、老化程度和认知特点对学习材料演示的方法、演示时间的要求;学习内容对虚拟学习环境的要求;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对学习媒体的选择与综合应用;人的认知、能力、情感的发展特征与远程学习形式、过程的相适应,以及学习效果的综合评价等。这种强调个性化、个别化的学习材料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任何人只要有学习需求,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学习材料,选择适合个人学习习惯的方式,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从而使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远程教育注重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

远程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更具学习个别化的特征,学习由学习者控制,学习过程的设计特别要注重对学习者学习支助的设计。对学习者的学习支助要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中。一是要有对学习者进行指导的详细指南。突出学习目标,学习的重点的难点,指导如何控制学习过程。有效地分配学习资源的时间。二是要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要帮助学习者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者要学会自我评价,并根据反馈,及时调整目标、内容、方法和进度,以使学习更符合个体的特征。这样,以使每个学习者学会学习,对学习过程的选择都能达到整体的最优化。

三、现代远程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影响

(一)跨越教学时空和地域的界线

现代远程教育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函授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运用产生了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虚拟课堂(Virtual Class)和虚拟教师(Vir- tual Teacher),缩短了教与学的距离。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学习者使用的远程学习材料由最优秀的学科专家、远程教学设计家和多媒体技术人员联合编制,并由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远程授课,从而做到教学、信息、资料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二)组成教与学的新关系

在传统的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中,教学的主要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这种千古不变的师生关系使学习者产生依赖心理。现代远程教育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突出教育者群体、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学习者能接收最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双方的交流由过去的“面对面”转变为采用实时双向交互信息传播技术、电子邮件、虚拟对话等方式,使教学关系虚拟化、智能化。

(三)提高教育效率

现代远程教育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教师、学生和多媒体CAI课件连接在一起,学生可以个别学习,也可以在“虚拟教室”中进行讨论或与老师交流,它具有超时空性、交互性、共享性、实效性、独立性等优点。现代远程教育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对教育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它为学习者提供了广泛、快捷和廉价的现代教育方式,从而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

(四)体现学习的个性化

传统教育的一个最大弊端是试图用固定不变、僵化、单一的教育模式去规范行动活泼、性格各异、志趣不同的教育对象。现代远程教育突出个性化学习的特点,倡导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参加实时听课,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去检索、浏览、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四、现代远程教育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利用远程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学习环境

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远程教育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利用远程教育先进的理论与理念,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运用远程教育的各种媒体,在人民群众中广泛进行宣传和动员。使他们转变“一次学习,终身受用”、“学习只是学生的事情”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现代教育观念,使学习成为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利用远程教育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优势,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氛围。

(二)加快发展远程教育,拓展继续学习的渠道和途径

1 通过远程教育,拓展学校教育的内容

远程教育的开展要求整合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教育存量资产,向社会开放,完全发挥学校已有的人力、物力等软、硬件环境作用。利用远程教育建立形式多样、层次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求学者提供多层次、多类别、多渠道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2 发展远程教育,构建家庭教育的平台

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远程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设父母热线和信箱、组织家长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增加每个人在智力、情感、社会和职业方面自我显示的机会,激励他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自我管理、自主交往、自律选择的能力,提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充实家长的家庭教育知识,普及对孩子的生活指导和支持,促进孩子健全心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篇(5)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要让数学课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材料的合理选择与有效使用。我们选用的学习材料,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猜测、探索、验证和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分类、统计、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环节,发现数学问题,真正体验“数学地思维”。以下是本人在实际教学中,从研究不同类型的学习材料入手,提升学生数学地思维的一些做法。

一、活用实物图片类的学习材料,培养儿童直观性的数学思维

刚进入小学的儿童对数已有一定的基础,儿童在这一阶段能理解加法,但这并不表示必须通过一定的训练让学生巩固加法计算的方法,并一直到能快速说出得数为止。最应该做的是要想办法让孩子保持主动探索的精神,在数学启蒙的课堂上,不应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计算结果如何获得的过程。

如:在第一册教学加法“3+2”时,老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有数量“3”和“2”的两部分东西,或者提供相应的图片,也可以让孩子自己事先准备,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足够丰富的学习材料,充分思考“3+2”如何得到“5”。

对于这些学习材料的运用,可以不仅仅停留在看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为摆摆、移移、甚至画画。或者有的孩子会先记得数量3,然后接着往下数2个。这些方法其实都是一种直观地思维,是数学学习里经常会用到称之为“构造事实”的过程,也就是直观形象地思维。但是更多的时候,老师采用的是提取事实,即“提取记忆”的方法来进行的,结果直接凭记忆获得。这样儿童在学习加法的课堂上,由于没有足够的形象支撑,或是实物演示,或是凭借手指,对加法的意义、符号的理解就不会深刻,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提升。

二、活用游戏活动类的学习材料,让儿童充分感受抽象性的数学思维

对于刚入学的儿童来说,其思维具有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老师在面对教学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时,要学会对教材进行更深地挖掘拓展。同时可以通过有趣的游戏活动设计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充分感受数学的抽象思维。

例如,在第一册教学“10的认识”时,其实一些知识点,如10以内数的顺序及大小、10的基数和序数意义、读写10,对孩子们来说难度并不大,挑战性不高。对此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课堂开始,我让孩子相互汇报了事先搜集的关于10的一些资料,经过一番交流后,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和孩子们情感交融。紧接着: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把神奇的尺子,想不想看呢?

生:想!

师:好,看仔细哦,变变变,尺子没有了,变成了什么呢?(展示课件)

生:是箭头。老师,我还发现这个箭头上的数是从小到大排起来的,空格里应该填4、8、9、10。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来填一填空格中的数。

师:让我们从10开始往左倒着数一数。10、9、8……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越往左数越小了。

师:是呀,从左往右看,数越来越大;反方向,从右往左看,数变得越来越小了。

那这个10>();反之,10<()。

(生答略)

将孩子手中的普通尺子抽象为数轴,让孩子在数轴中初步体会越往右数字越大,越往左数字越小的特点。同样,在教学10的组成这一环节时,可以借助小红花进行分一分,但是孩子的汇报一定是零乱的。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孩子,每次往一边多移一朵,就不会遗漏且有顺序地将分法思考完毕。然后再让孩子通过抽象记忆,熟记10的分法。

“挖掘教材”,不是把知识加深加难,而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使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活动加深。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数学抽象性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要渗透的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是富有挑战性的过程。对儿童抽象性数学思维中的一些有序思维、完整思维等品质培养,都要在一定的环节中设计出来,尽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活用问题类学习材料,引导儿童对数学问题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数学地思维”

在孩子入小学前,学前测试里一般会有类似这样的考题:有两杯一样多的水,现将其中一杯水倒在一个更长的杯子里,请问现在哪杯水多?这道题在大孩子眼里也许觉得非常简单,但是对一个学前儿童,由于他对问题的思考往往受表象干扰,对问题实质的思考能力弱,所以他往往会以直观的结果作为判断结果,同时“哪杯多”的提问也会让他产生一定是其中某一杯多的思维定式。

又如,在第四册第六单元《千克和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让孩子们判断1千克的铁和1千克的棉花,谁重?看似非常简单的数学问题,可孩子们的错误率却非常高。在问题开始时,大部分孩子会认为铁重。这样的错误也说明孩子在考虑问题时,是非常肤浅的,会受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因素干扰。

我认为在数学启蒙课堂里,要引导孩子去除问题表象的东西,真正培养孩子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数学性思维。

四、活用习题类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获得多元性“数学地思维”

1.通过主题图培养善于发现和提问的数学思维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也是一种数学思维活动,它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包括数学的和非数学的)时“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换言之,初步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能够识别存在于数学现象或者日常的、非数学的现象与问题中的数学问题或者数学关系,并将他们提出来,这是重要的数学思维过程。

如:第六册《解决问题》中,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三个练习:

(1)一个方阵有多少人? (2)三个方阵一行有多少人?(3)三个方阵共有多少人?这些不同的数学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经历数学关系提炼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

2.构建解题模型,培养学生模型化的数学思维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时常能听到家长这样说:“我的孩子只要遇到稍有变化的题,就无从下手,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也时常能从同事那里听到诸如“这个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开窍”的话,这个“开窍”过程真的那么难吗?其实深究原因,完全是孩子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些不同类型题的基本模型所至。如果学会构建解题模型,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水平。

如教学第八册《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时,我们在学生初步得出三种植树方案(两头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的最基本的模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题组变式训练,目的就是要巩固三种类型题的解题策略。

(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两旁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2)同学们沿着直跑道一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21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同学们在教学楼和科技楼两楼之间全长100米的小路一旁植树,两头都不栽共栽了19棵(每两棵树之间距离相等),每两棵树之间距离几米?

解题前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三题分别属于哪种模型,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哪些字眼可以分析出来,可以通过红色字体凸显。后又通过题组对比,去发现每道题是否都可以直接运用模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从而又对模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完善,即可以求总长和棵距。紧接着通过三题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即得到全长相同、棵距相同这两个关键元素,让学生真正理解植树问题每种模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那么,学生以后碰到相关联的数学问题时,自然就会进行构建联系,从而顺利解题,提高数学解题思维水平。

3.在问题解决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的数学思维

《数学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

例如,在《小学数学整体实验教材》第六册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一个正方形花坛(如右下图所示),四周是用小石子铺成的小路,计算小路的面积。想一想有几种计算方法?

生1:最简单的思考就是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小正方形的面积,即8×8-6×6=28(平方米)。

生2:我把小路分成4块长方形,它的长和宽分别是8米和1米,4块面积和是8×1×4=32(平方米),然后再算出4个角上的面积1×1×4=4(平方米),最后用32减去4,就算出了小路的面积也是28平方米。

生3:我把小路分成了4块长方形和4个小正方形,它们的面积和是:6×1×4+1×1×4=28(平方米)。

生4:我会梯形面积的计算,所以我是把小路分成了4个梯形,所以小路的面积是:(6+8)×1÷2×4=28(平方米)。

……

学生的能力是不容低估的,这道题解决问题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训练学生策略选择的多样化,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的解题思维水平。

篇(6)

一、开放学习材料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开放学习材料首先意味着我们要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寻找知识生长点,开放数学教学,让原本枯燥的数学贴近生活实践,变得生动有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分类》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布置家长带学生去参观购物超市,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商场里面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为方便教学,我带两三个学生去逛商店,并拍摄成录像,在新课伊始播放这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如此熟悉的情境,学习热情一下子高涨。然后,我相机提问:“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超市,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吗?”随着镜头的转换,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了是相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接下来的学习内容学生便很容易接受了。这样,用学生身边的现象,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开放学习材料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使教材更有利于“学程”的展开。

如在教学“一位小数”时,我们打破教材上先由长度单位引入的呈现方式,而是由一本笔记本的价格2.5元引入小数,再用人民币的进率来引导学习小数,在练习中设计“把菜价用小数表示”的环节。学生以原有的实际生活经历作铺垫,易于理解小数的含义及其与分数、整数的联系,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围绕“学程”,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创新、开发,必将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二、开放学习方式

教学要以人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如今每一位老师都非常清楚的一个道理。但是,当前的课堂教学,即使是在一些观摩课、评优课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还未真正得到落实。表面上看,教师设计周密,学生学得轻松灵活,实际上还是按照教师的安排,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把学生的思路限定在教师的安排范围内。其实,从学生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每个人学习数学的方式也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教师应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放学生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灵活自主地学习数学。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我们给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1.能自主参与探索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概括出平等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根据公式计算平等四边形的面积。

*3.能较完整地说明自己探究平等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4.能简单说说推导一个新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本思路。

(不带*号的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达到的目标;带*号是可选择的目标,鼓励学生达到,也允许学生达不到)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样的:

觉得自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开始独立探究。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先做以下准备性练习,独立探究:

1.用这几个图形,你能拼出一些图形吗?

2.你能拼出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吗?拼出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联系?

做过准备题以后,仍然感到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自觉课本上相关内容。经过独立努力以后还有困难的学生,可以主动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向教师请教。

然后进行巩固练习。(练习也分层次,鼓励学生做自己会的习题)最后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同时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可选择的,学习进程和方式也体现出很大的自主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去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这就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体验了学习的成功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开放学习环境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除了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可开放外,还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学习环境。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高。

首先,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在课余与学生保持充分的交流,做他们的好朋友,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让学生体验到教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使学生在民主、平等、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篇(7)

关键词 小学生 美术教育

我们要注重小学生美术教学知识,美术教学过程中知识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知识结构更不可忽视,知识本来就是有结构的,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我们才能更好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能更好的学习。它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且能为我们以后的课程教学安排提供有力依据,便于教师调整教学过程;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能体现出一个老师教学水平和教学状态,我们不断的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就是为了能更好的将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教师必须及时的把握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们要提倡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并及时的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对于好的给予表扬,对于不好的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改正,多加练习,积累知识,使后续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美术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很难引起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中得不到相应的对待,学校一部分领导或教师、家长对美式教育不够重视,美术教学很难实现好的效果。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1.美术教学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学习材料和场地的限制,美术学习材料、教学场地是学习过程的基础,没有学习材料、教学场地,无法谈对美术的学习。

2.美术教师缺乏,美术课程教学的缺失现象严重,一部分学校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美术课程一般都是非专业的代课教师来担任美术教学。由于代课教师根本不具备担任美术的素质,上美术课时往往都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些有关图画、绘画、素描等美术书籍,这样长期以往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反感力,从而美术课程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三、相应对策

1.教师不能将教学内容仅局限于课本,网上丰富的信息、传统的名胜古迹、民俗文化、现代的人文景观、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内容。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各种事物的兴趣。美术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片、听轻音乐、讲故事或以轻松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比如:以讲故事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我们以往会在故事情节中提到人物、动物、植物,在此同时我们要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构建出他的世界中小朋友、小鸟、小兔子、小狗、小树等等,让他们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的兴趣被激起之后,教师便可乘机捕捉他们的作画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鼓励他们大胆地进行创作。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课堂,积极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手段。教师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发展个性,发挥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严格按课堂活动规则要求自己,并且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此外,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目的和活动步骤。总之,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积极了解小学生美术教育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深入地思考,聚精会神致力于提高小学美术课教学质量。

2.要全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思考力,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过早地用强制性技法技能去要求学生,要合理的采取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1)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丰富的想像力,传统美术教育更多是围绕“一看”“二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而最终所到制了大同小异。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2)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素质教育与生活培养室是紧密相连的,她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需要自我意识水平,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美术教育的创新。我们对小学生美术的评价,不应只考虑学生作品形式的合理性和技法的娴熟性,还要注意是否有创新,特别是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在艺术上的创新,有教学方面的,有内容上的,有形式上的,有手法上的,有技巧上的,多种多样。艺术上的创新,在于艺术创作人对创作作品的个性化表现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进行全面的辅导,要让每位学生依照自己的想象力来发挥,这样才有独特的个性化表现,才有独特的创作作品。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形式和方法。要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彭励学生进行创作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体验创作的感觉,在尝试中练习创作的技巧,在尝上寻找适于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的个性表现能力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为了促进小学生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我们每位教师人员要让一切教学活动变得更活泼性、自主性、和谐性、个性化创造性等,来激发每位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且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自我意识水平,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个性创作性。我们要做好美术教学中做,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一个在美术学习中逐步积淀的过程。这需要老师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终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本,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