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2 21:23: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荷花淀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活动——龙南中学校外辅导员工作小记
收心聚心尽心——访龙南县教体局局长赖阳升
在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拓展综合“艺教”——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中心小学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阅读教学中“读”的指导——倡导个性化朗读
主体性与引导性要相得益彰
不妨换一种朗读法
朗读训练须“神形”兼备
用导语导读飞扬童心
让语感培养走向“以内养外”
努力提高数学新授教学的有效性
《江西省重点中学大全》大型画册出版项目启动
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情境须与实效同行——谈有效情境的创设
不断反思设计有效情境——有感于“倒数的认识”情境导入的设计
多样化情境助推学生由浅表走向深刻——《石壕吏》情境创设片段分析
红歌唱响校园
点滴“感恩”润心田
巧借平台提高特校教研水平
鹰潭市举办第二批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活动
短波
有效情境才能成就精彩课堂
在把握规律中运筹帷幄——谈高中地理的教与学
高考考场作文的写作技巧
营造厚实的语言场——张康桥《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学片段赏析
有效导入让“情”“思”更久远——特级教师导入教学片段赏析
贴着地面飞翔——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教学片段赏析
大雅若俗的“程式幽默”——程少堂《荷花淀》教学语言赏析
润物细无声——钟海华《》教学片段赏析
学习因需要而发生——“确定位置”教学片段赏析
巧导妙引润物无声——小学数学名师课前导入片段赏析
在整合中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呙蓓霞老师“水的性质与水的作用”教学赏析
让错误生成美丽
给学生多一次成功机会
用模仿训练写作能力
一个让我后悔的眼神
我的历史老师
怀念我的老校长
初入教坛的那份青涩
无言的爱
开启心灵的钥匙
《江西教育》为我架起爱桥
欢迎订阅“新课程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备课指导及典型教案设计”专辑
江西省上饶市实验中学校长刘飚
班主任风采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
坚守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教育责任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访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记
情寄碧水深山中——采访万安县库区学校教师记
高效的即时评价应具备四个要素
高效的即时评价应具备四个要素
抓住即时评价的关键节点
抓住即时评价的关键节点
即时评价不妨"三心二意"
即时评价不妨"三心二意"
《争论的故事》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争论的故事》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菱形"即时评价案例及其解读
然而冷静思考,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学到了什么呢? 下面笔者就谈谈自己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一,多媒体教学模糊了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具有目标性,都有重点、难点。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们为了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都无一例外地安排了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回答这一教学环节。但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答案是教师给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多媒体教学中真正的思考都由教师完成了。而学生则成了教学活动中的配角、受动者,被教师们“牵着鼻子走”,失去了主动思考、主动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主动学习的乐趣。
教师们都卯足了劲比谁的课件好,在这种情况下,多媒体电脑越是先进,就越被多媒体捆住了手脚,就越成了多媒体的“奴隶”,成为了束缚学生的工具。同时,语文学科又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数学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函数的抛物线的变化;物理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推论出物体受力的大小和方向;化学教学则能在多媒体中直接演示化学实验的全过程;而语文课需要发挥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去感受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母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语文的多媒体课件把什么都解释得明明白白,如同一杯白开水,如何能让学生去感悟汉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呢?
第二,多媒体教学缺乏对通用性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多媒体教学效率和效益的最重要的标准。许多教师用多媒体上课,其出发点不是为了整体的教学服务,而是为了偶然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许多人运用多媒体上公开课的心态。因为这节课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特定的课例而设计的。这就决定了这样搞出来的课,大部分都是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 “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课例,信息量是大的,这是事实;可是,这节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弄出来的,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高了吗?何况,一个人能有多大的精力? 整个学期都在为一节课努力准备, 其他的课肯定打折扣。因此,这对学生、对学校都不是好事。
第三,多媒体教学简单地以电脑代替一切。
电脑确实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但有必要让电脑来代替一切吗?而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例如,黑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象征,有许多地方仍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如果有突然而至的灵感,可以借助黑板得到充分展示。另外,好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
当我们在设计课件的时候,不能一心想着什么环节可以用电脑,那很容易觉得每个环节都可以用电脑。我们的思路应该反过来,运用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教学中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优化的效果。如果只是把教材、教案、图片简单地“搬”到电脑上,和放幻灯片有什么区别?
“四”代表:合作、讨论、探究、实践。
“四”代表:能参与,能表达,能合作,能质疑。
“五”代表课堂教学的五步骤:自主观察,自主探究,自主合作,自主消化,自主评价。
教学上的改革与创新应当是与时俱进的,任何事物从萌芽、发展到成熟都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有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不会陷入盲目的泥潭。
任何教学模式,若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老师灌输,那课堂大概只会是一潭死水,这也与我们教育中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精神相左。因此,我们“四四五”模式的课堂改革就是以强调学生的课堂积极参与为突破口,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呢?讨论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会有一个终极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至少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思想的启迪,情感的升华。在对一个问题的讨论时,老师相机行事地点拨,来激发起学生思维碰撞。这些火花可能是只言片语,可能是一个朴素的观点,可能是一场观点相左的激烈论争,也可能是一个让老师都感到棘手的问题。比如在《项链》中,按照固有的观点,玛蒂尔德是个爱慕虚荣的女人,后来的遭遇都是她的性格使然。难道资本主义的社会女人爱慕虚荣,社会主义社会的女人都安贫自守?人性是共通的,而用意识形态来解释人性无疑是可笑的。再如《雷雨》中周朴园对梅侍萍有没有爱情?《鸿门宴》中对刘、项羽结局的假设等。这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只需要设疑、点拨,归纳、总结。总之,只要能启迪智慧发展能力提高素养的课堂,都是求新的课堂,都是向着理想不断完善的课堂。
米卢曾用“享受足球”的理念去激励队员。队员在绿茵场上奋力抢拼是竞争的享受,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是快乐的享受,“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理想的实现更是难得的精神享受。可见,快乐与兴趣有种神奇的力量!而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使命的课堂,一旦被我们津津有味地枯燥化,支离破碎的概念化,墨守成规地教条化,自命不凡的经验化,就剥夺了学生享受语言魅力的权力。笔者听过程少堂老师讲《荷花淀》,课堂上充满了笑声。一是程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二是程老师点拨睿智,能小中见大,给我们一种峰回路转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学的轻松,老师教得舒心,何乐而不为呢?我们的语文课堂由过去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重讲解重分析,转为以学生为中心,重参与,重探究,这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想让语文课堂充盈着愉悦的气氛,让学生享受着文字的魅力习得知识增加能力,这需要老师营造一个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老师要导之有法、有度,要善于启发灵感,活跃智慧。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意的、灵动的,贵在学生、教师与文本的三方心灵对话。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彰显着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语文课堂因特有的文学性而诗意盎然、浪漫温馨。学生披文入情,让思想的野马驰骋在文学的千里沃野上,采芳饮露含英咀华,这不失为学习的一大乐事。面对文本,老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美好的情感想象,而不去约束桎梏学生思维。从而让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共通,促成作者、读者与文本在心灵上形成对话,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获得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在讲古诗文的“炼”字时,就可以引导学生驰骋想象,比如:“三影郎中”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红杏尚书”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的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还有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吐”字使画面富有动态,写静似动,写景如画。
法国的左拉的一段话就颇令人深思,他说:“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我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读者对文本形象(意象)再揣摩解读,再创造与评价的结果。文学之美如春风化雨,在悄无声息中滋润心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养。要臻于这种化境的确不易,要求老师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美学品位。
理想课堂的基础在于课前精心准备。对教材游刃有余的驾驭,对教法收放自如的掌控,对学生情况敏锐洞察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堂课的完成是师生的合力创造,精彩往往更多的是“节外生枝”、“不经意的点染”,是一刹那间的灵感闪现。在讲《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就问:“既然刘兰芝美丽聪慧、勤劳能干、善良孝顺,那为什么焦母一定要逼着儿子休妻呢?她难道没有想到让儿子夫妻离散后,自己将来老无所依的结局吗?”学生有问,老师就要答疑。这样合作讨论的语文课堂就不是呆板的说教与“填鸭”,而是被激活的一池春水。这才是真正的由关涉教材、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关注课堂。这样老师才能脱掉一身的“匠气”,教出一点语文的味道来。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实效的。我们曾一度迷茫,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上。于是就盲目地照抄照搬,机械地邯郸学步。现如今课堂上活动泛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弄不好会适得其反。就像一山野村妇硬要充大家闺秀,一不小心就露出了粗手大脚般的尴尬。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内在的气质”一样,如果不分主次、滥竽充数、表面化、形式化、热闹化,忽视了课堂的“教学”价值,热热闹闹搞“创新”,踏踏实实走“形式”,那收效肯定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只是一种手段,最终都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就强调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直接的关系。语文课堂要自主、要自由,要打破陈规大胆创新是不假,但应张弛有度,开合自如。所以应当加强知识传授和学法指导,既提升学生能力,又丰富学生情感。这样才能把握住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每节课后,我们都要进行反思,反思优劣得失。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设置,可以是教学方法运用,可以是教学环节的处理,还可以是整个课堂的管理;这既可以是经验总结,也可以是教训汲取;这可以是自我反思,也可以是“异质同构”课的对比反思。在话题作文“距离”评讲后,笔者就想为什么学生写不出有内涵的文章,是少了对话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开掘,还是他们的日常积累不够无“米”下“锅”?是命题立意上的偏差,还是文体选择上的失误?只有通过课后反思才能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否则坐井观天一叶障目,那只能是夜郎自大式的自我封闭。正因为有了正确归因,才能使“四四五”课堂更理想,更高效。才可能创而有致,才可能创而有得。
客观上讲,任何一种教学策略(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是无限的趋近一种理想。“四四五”的课堂模式也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地创新、充实、丰富。既然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放飞思想合作探究,那么我们教师在课下更应该多探究,在课堂上多磨练,才能让创新和进取的精神常驻课堂。但如果我们一味地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或画地为牢固步自封,其结果只能弄巧成拙贻笑大方了。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阅读与鉴赏”目标解读(一)[J].语文建设,2003,(11).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