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2 14:19: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故都的秋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培养学生做老师需要一个连环的训练过程:初始阶段,我在课堂内外采取多种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第二阶段,我利用课前五分钟学生才艺展示活动锻炼学生胆量;第三阶段,进行片段讲课尝试,利用早自习,给部分敢于尝试的学生提供一个锻炼的机会,老师“连帮带辅”协助他们完成简短的讲课活动,既消除了他们的畏惧感,增强了信心,还激发了不少学生想讲课的欲望。第四阶段,分段实践,为了满足多数学生的要求,我利用早自习的后半部分时间,选取部分优生进行分段讲课;为了提高讲课质量,我培养部分讲课优胜者选讲简单诗词。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对讲课产生了极大兴趣。

为让学生做老师更规范化,我重点进行了以下两方面的指导:

一、 学生备课指导

要讲好课,首先应备好课。学生初次上课,不知道怎样备课,所以必须做好备课指导。

为了满足多数学生讲课的愿望,我把愿意讲课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分段讲课的训练。每组指定一名语文成绩好又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负责,小组长根据小组成员的特长进行查找资料、研究教学方法和分段教学的合理分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集体备课指导。这样才能做到省时省力提高备课指导的效率。

(一) 集体备课指导

进行小组备课指导让更多学生体验备课环节,既是为大部分学生当老师做准备,又能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恰当地选择资料、巧妙地组合资料的技巧,从而掌握自学方法。

1.备课前的准备

解读课文。预习时学生可分组讨论或独立完成对课文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课文的重难点。

分工查找资料。可以通过“教辅资料”“读书笔记”“电视节目、网络资源”等途径,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2. 组长审查资料

小组成员把收集到的资料交由组长检查,组长认真审阅,挑选出与该课文关系密切相关的资料交给老师把关。

3.汇编资料,集体备课

利用自习课或者课余时间,老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指导。首先引导学生搞清备课的各个环节,再进行每个环节的具体指导,结合每节课文的内容,由学生逐个谈出自己对本节内容的讲法,准备选用什么样的资料,重点突出什么,进行哪些思想教育,进行什么语文知识技能训练等等。再由记录者综合大家意见,定出本节内容的具体讲法,由负责本节讲课的同学形成教案。

(二)个别备课指导

讲课者根据集体备课的意见,编写形成详细教案,交由老师当面审查,审查过程中肯定其优点,及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落实其分段讲解的内容,并协助他们做好各讲课者之间的衔接工作。

分段讲课初见成效之后,再着手让学生进行全文讲课的训练。此时,学生做老师已经是轻车熟路,备课中的各个环节可由学生课余自行完成,老师只是审查教案,加以修正。

二、 学生上课指导

(一)预设课堂,课前教态指导

首先,要求小老师衣着要整洁、端庄、大方,神情要从容、镇定、自信,态度要亲切、和善、自然。

其次,训练小老师要能根据不同内容表达出不同的语言风格:或风趣幽默,或简洁精练,或从容淡定,,或朴素明白;讲课时语速中等,吐字清晰,说话流畅。

(二)跟踪课堂,辅助教学

教师自始至终认真观察每一位小老师上课的过程,如发现学生讲解有遗漏或不准确的地方,及时以教者的身份进行补充或纠正。

1.知识讲解遗漏时的辅助教学

比如:邓丽琼讲解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把故都的秋景概括成五幅画面,即小院赏秋―落蕊知秋――寒蝉啼秋――闲人叹秋――盛果绘秋,在引导同学赏析“小院赏秋”图时,就遗漏了一个内容:哪些景物具体体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我便瞅准她找同学上台绘图的时机,巧妙地引导同学在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理解景物特色,与作者情感相融合,归纳出故都之秋的特点。

2.知识讲解失误时的辅助教学

小老师讲解过程中的失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及时纠错。那次杨翅鹏讲解元稹诗歌《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他把诗歌抒情方式归纳为“借景抒情”,小老师讲课结束后的老师总结点评是惯例,我肯定他的优点后,巧妙地纠正诗歌的抒情方式应该是:情以事生,景因情异,情景交融。

3.问题讲解模糊时的辅助教学

对小老师讲解不清楚的问题,教师及时从学习者的角度提问,这样既可以带动学生思考,又避免了尴尬局面,维护小老师自尊。一次,吴伯建讲解鲁迅小说《药》时,文章的双线结构、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寓意都讲解得挺清楚,但在引导同学归纳小说主题时却讲得挺敷衍,同学有疑问又不好意思提出,为帮助学生弄懂问题,又要避免小老师难堪,我故意举手示意后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同学们先是愣住了,继而发出理解的笑声,我便趁机提示式的发问:“小说的主题是从哪两个方面归纳出来的?”他豁然醒悟,便引导同学紧扣小说的明暗双线来把握小说主题。

(二)指导技能,提高能力

课堂中存在很多偶然因素,难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刚踏入教学岗位的老师也常常遭遇这些尴尬,小老师遇到的几率就更高了,所以老师要及时给予应急技能指导,以提高他们的应急处理能力。

1.思维短路的指导

如果小老师突然怯场,思维短路冷场时,老师要设法活跃气氛,示意同学们积极配合,缓解小老师思想压力。引导学生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化解尴尬场面:或用一两句幽默的话语、或转换话题、甚至可以请一两个活跃分子即兴表演以化解尴尬局面。

2.疑难问题讲解的指导

篇(2)

最普遍也是最突出的现象是“投入高而收效低”。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本人所在地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

进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纠其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优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阅读教学;

一、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自由阅读的天地小,阅读理解的能力弱

许多教师常以自己的理解或一些专家学者的关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来设计阅读课堂教学,这样做很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强行纳入自己或专家的思维轨道中,当学生面对文章时,不是自己主动去分析理解,而是过多地依靠老师的讲解,不是积极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是过多地揣测琢磨老师或教参的意图,学生阅读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受到无情的压抑,学生自由思考的天地变小了,阅读理解的能力变弱了。

(二)教学内容教师讲的多,学生思考的时间少

无论是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对象,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内容一般都按照介绍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正音解词,分析语段,理解文章结构,分析创作手法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的理解,而不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发展。为了在45分钟内完成如此多的教学任务,教师就不得不压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常此下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渐渐消失,语文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

(三)课堂预设多而生成少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静态的教案预设,而忽视动态思维的生成.有些教师从自我角度出发,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为“安全”起见,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常常对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采取漠视不理的态度,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会附带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活动:我的想法老师能满意吗?这样势必会阻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独立人格的形成。

二、优化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策略

(一)优化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通过设计悬念、质疑式导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就是教师用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课外材料,以材料与课文之间的类比点来设置疑问,诱导学生对作品的情节或主要内容急于了解的心向,使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力处于主动接受的“愤悱”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在讲授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时,导语设计是这样的: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名篇佳句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王维的《山居秋暝》、欧阳修的《秋声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等等。有的描写秋天的萧瑟凄凉,抒发作者的深深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烂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现代著名散文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这样设计导语,既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又能以诗的意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美好的文章中,进而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课堂提问设计,增强阅读效果

以问题为引导的契机,指导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就是说,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来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使学生的思维有所提高,接近“最近发展区”,并逐步养成阅读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县周老师在讲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就以“说”为教学的切入点,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本文主要说的是“触龙说赵太后”,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触龙“说”赵太后了吗?那么他都说了些什么呢?这跟“说赵太后”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明确:在第二自然段触龙并没有直接说赵太后,他为自己的儿子舒祺求职,为后文成功地劝说赵太后做铺垫。起到了缓和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几个问题,教师不仅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代的劝谏艺术有所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注意运用策略来艺术地劝解别人。

(三)优化课堂结束语设计,培养迁移能力

1.设置悬念,回味无穷,给学生以无限思考的空间

一位教师在讲授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第一课时时,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是这样的:经过本课时的学习,经过大家的讨论发言,同学们已经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主题意义,但是,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说了这样的话“且受诟厉”却不改“疗梅”之志,并发出“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呼唤,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希望同学们回去后结合课后习题认真思考。这样设计结束语,不仅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无限思考质疑的空间,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展开想象,拓宽思路,让学生的知识视野向课外延伸

如有位教师在鉴赏分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后,设计的课堂结束语是:文贵创新,要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性。在不少人面对众多的咏秋佳作望而生畏,欲写止笔时,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为咏秋佳作增添了新的篇章。文章也正如郁达夫所说:要把情感渗入到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界!设计这样的课堂结束语目的在于启迪学生如何创新作文,如何把大家常写的题材写出新意来,以此来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

三、结论

总之,对于如何提高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讲,仍然需要长期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探索,需要依靠所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篇(3)

关键词:中心问题;发散式;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52-01

1.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忧思

“全知全解”是阅读鉴赏的最高境界,但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信息量如初春荡漾的汹涌潮水,个人凭着有限的视野和精力,想要真正达到“全知全解”,是很困难的。因而要让学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里做到这一点,无疑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然而我们看到,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往往肢解教材,“眉毛胡子一把抓”,力求把最多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自从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课堂后,课堂教学容量大大增加,但老师们仍不遗余力地试图把自己“修为了几十年的语文功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链接给学生。教师把学生当成了“内存”无限大的“硬盘”,一切语文的、非语文的,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教参上的、教案上的……一股脑儿地往学生那里“复制粘贴”,全然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能否“撑”得下,“吃”得消。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富含创造力的艺术,而中学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作,往往主题深刻、特色鲜明。如果什么文章都按部就班地来,如何突出文体特色?如何突出教学重点?而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发问,学生也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回答,似乎学生的思维活动已经被调动起来了,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在学生的回答中找到了答案。然而,现实情景与期望总是相差太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硬伤”比比皆是。学生在教师 “面面俱到” 的启发下,结果却是“面面不到”,“广种薄收”成了语文课堂教学陷入的困境,学生理所当然地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动力和兴趣。因此,我们在痛心疾首的同时,更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究,努力寻求“疗救”的策略。

2.中心问题发散式教学法的理论及实践

2.1 理论浅释。夸美纽斯说过:“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因此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动,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想要实现这种教育理想,语文教学就必须走向简约。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才有足够的时空,语文教学才会达到真正的有效。要做到简约,阅读教学就必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大胆取舍,选择性地探究教材中的某一方面,实现“点”的突破。而这又取决于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教师巧妙的提问如平湖投石,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引发一连串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如何设计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以点带面地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问题发散式教学”可实现其有效性。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即以某一个问题(知识点)为中心,然后派生出与之密切相关的一些小问题,从各个角度去启发学生思考,各个击破,那么中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这种挈领全局,攻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提问技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整个阅读教学贯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和轨迹,呈现出线性圆融的课堂结构。同时,这种提问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深化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从而激发联想,开拓思路。

2.2 实践探索。一个文本作为一个系统,它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特性,所以理解一个文本也就有多种可能。因而寻找一个最佳切入点,就显得非常重要。这里,我仅以诗歌、散文和文言文三种文体教学为例,粗略介绍这种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及效果。

2.2.1 诗歌。学习《蜀道难》,我首先在导语中设疑:因贺知章的赏识,李白声名大振,从此奠定了“诗仙”的地位,《蜀道难》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也是指这首诗而言的。李白以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的辞采,创造出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境界。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称本诗"奇之又奇",到底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这首诗奇在何处?(中心问题)

接下来,我和学生共品这首诗,分别设置如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探讨并获得认识:这首诗共三段,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人到底是怎样表现蜀道之难的?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蜀道的高峻?表现出什么样的艺术特色?(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奇。)第二段对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什么样的意境?(雄奇险峻的意境,意境奇。)前二段的语言及意境构成了什么样的风格?(雄浑豪放的风格,风格奇。)

“诗言志”,这首诗表达了担心友人旅途艰险,忧友人安居之难,掺杂了含蓄而执着的惜别之情外,是否还有言外之意?(第三段,作者可能借蜀道喻世途艰难,忧国事之艰,意蕴奇。)

在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体味、品悟的基础上,我再小结:这首诗语言奇,意境奇,风格奇,意蕴更奇。正所谓“奇景奇语发奇调,千古奇诗耐思量。”

篇(4)

一、正确理解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能预先设计好话题,不能让课堂教学按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否则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传统的教学,往往强调教学进程安排合理,教学环节井井有条。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语文审美等方面的内容。《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可以灵活多变地授课,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预先设置固定的模式。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开放地纳入源于个人直接经验的、弹性灵活的临场体验,激励学生即兴发挥,超越预先制定的要求。

二、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技巧

教学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如果把教学过程中的传授知识比作过河,那么教学艺术就宛如桥和船,“不能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成为一句空话”,有位教育行家在谈到教学艺术时这样说。讲授一个概念、一组词语、一条定律、一则原理,最忌照本宣科,书云亦云。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为散文,形散神不散自然是学习重点。于是有些教师就会迫不及待地抛出类似“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神不散的”这样空泛的提问,因为提问过于空范,学生会不知从何答起。可以将这类较大的问题化大为小,设计阶梯式的问题。比如上述问题,就可以改换问法,一分为三:本文写了几件事?线索是什么?作者怎样把这几件事用线索串联起来的?通过这种阶梯式的提问,学生的思路会比较清晰,思考也有了目的性,就不难领会文章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了。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的问题,那就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深思熟虑地选择一些学生易于接受的讲授方法。一个精当的比喻,能使学生在抽象知识前豁然贯通;一个巧妙的点拨,会使学生在混沌的思维中茅塞顿开;一个形象的演示,可使学生在迷茫中豁然开朗;一个得体的设问,会在学生脑海中掀起轩然大波。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师抓好以上这几个环节,就等于抓住了课堂,抓住了一切。

三、加强语文课堂的阅读训练,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

新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求知识的兴趣,通过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实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应成为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读经典名作。多作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提倡多角度的、个性化的阅读。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学生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强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开发各类学生的阅读潜能,让阅读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文学作品是丰富体验、开拓视野、及至精神成长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

四、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从实效性的角度评价课堂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