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3 15:30: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社区管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社区管理论文

篇(1)

居家护理发展不均衡,管理制度不规范:我国大陆地区的居家护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地市都处于对居家护理的探索状态,尚未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家庭护理服务市场比较混乱。目前大陆地区开展的居家护理服务主要有2种方式:①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为患者提供一般常见病的居家护理服务;②通过医院为出院患者提供延续性的护理服务,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及专科护理指导,但惠及人群有限,患者仍需定期到医院[2]。中国港台地区的居家护理服务受国外影响,发展较为完善。中国台湾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居家护理,目前已形成由政府、非营利机构、营利机构和社区共同构成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服务体系[8]。中国台湾的居家护理是由专业的医师及居家护师构成有组织、有系统的医疗服务团队,为个体提供合适与阶段性的居家护理。服务对象包括出院后仍需继续照顾的患者,长期患病需居家医疗的患者,病情稳定能在家中进行医疗措施者。在中国香港,有庞大的社工、义务团体作为后盾,保证医院延伸(居家)护理工作的顺利运作[2]。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我国尚未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居家护理的费用没有纳入社会保险报销范畴。出院后医保支付比例比住院时低,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患者需要的护理项目没有被覆盖,使得患者选择居家护理的意向降低。且三级医院尚无居家护理的规范收费项目。居家护理人才缺乏:居家护理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相关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敬业精神。在我国,居家护理主要由社区护士承担。面对迅速增长的居家护理需求,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社区护理人员大多未受过专门的居家护理培训,普遍存在知识老化、能力欠缺的问题。社会对社区护士的不信任:长期以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使得大多数人对社区护士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从而影响社区家庭护理工作的开展。

2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的态势。与此同时,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四二一”模式已经非常普遍,独生子女婚后要同时照顾老人和孩子,负担很重,导致家庭护理功能下降。三级医院虽然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由于病房床位紧张和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很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不能很好地享受到有效和有限的医疗资源。加之医疗报销制度的改革和有些家庭因经济困难对医院住院的费用难以支付,有些老年病、慢性病患者希望能在家庭中得到治疗和护理。因此实施老年患者居家护理,为其提供安全而熟悉的环境,更有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减轻其经济负担和家庭压力[2]。

3在我国发展居家护理的建议

3.1加大政府对于居家护理的政策支持:在英国和日本,政府在居家护理服务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居家护理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得居家护理队伍得以壮大,居家护理模式渐趋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需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的长期居家护理服务体系。表明我国政府已开始重视居家护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我国的居家护理的相关法律体系:可借鉴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形成和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护理需求和社会问题。建立居家护理服务相关的规范和相关法律政策。包括居家护理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人员配备与管理、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执业监管等,在保护患者权益的同时保障护士安全,保证居家护理服务顺利进行[9]。

3.3规范居家护理管理,健全制度:所有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持证上岗,以保证居家护理的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健全居家护理各项制度,如访视制度、入户安全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与患者或家属)、消毒制度、护理文件书写制度、查房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10]。

3.4成立由医院与社区共同组成的居家服务互助指导小组:从大中型公立医院选拔具有5年以上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营养师、康复师和护士及社区医生、护士组成居家护理服务团队,为出院患者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并由大医院医护人员对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关键技术指导。大中型公立医院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建居家护理的优势在于可为社区居民提供延续性、便捷性、实效性的护理服务。既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了解出院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也使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既节省了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也减轻了家属的负担。同时还可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帮助患者监测疾病相关指标,提高患者出院后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高品质服务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节约国家医疗资源[11]。

3.5重视对居家护理人才的培养:各级护理院校应借鉴国外经验,开设居家护理、老年护理学等必修课程,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居家护理人才。政府还应通过提高社区居家护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减轻其工作压力等措施,吸引更多的护理学生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护理人员的培训,通过正规、系统的护理培训,使居家护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使其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家护理服务。

3.6合理调整居家护理收费价格:合理的居家护理收费是保证“居家护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借鉴德国的经验,根据每天需要护理的时间来划分护理的等级标准,根据护理等级确定护理费用。同时,为充分调动居家护理服务人员积极性,可适当提高居家护理的收费价格。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居家护理的合理经济补偿机制,拉开居家护理与医疗机构护理的自费承担比例,让更多老人接受居家护理[12]。

3.7对居家护理效果进行监督评价:可通过电话随访和问卷调查等形式,由居家护理人员和患者实行互评机制,并将评价结果纳入居家护理报酬的支付考核范围,以提高居家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水平。

3.8加大居家护理宣传,增强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向社会介绍居家护理的优势,提高人们对居家护理的认识,转变人们的传统健康观念,提高人们的防病、保健意识,从而促进居家护理更好地发展。

篇(2)

1.1一般资料:

1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87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64.51±2.46)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8.91±1.65)年。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将1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单)、对照组(双)(每组74例),两组上述资料(病程、例数、年龄、性别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如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设立咨询处及时解答患者提问等;研究组在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基础上给予相应强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建立量化随访档案等。记录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干预两年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GLU)、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等]变化情况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其中以t检验计量资料(由x±s表示),X2检验计数资料[由X(%)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检验:

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不同方法实施社区管理后,两组GLU、TC、TG、LDL-C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HDL-C则较干预前显著增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

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经不同方法实施社区管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11%)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7%),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者需终身服药控制血糖,对其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伤害。研究表明,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是保障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将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过程中,若加入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对患者获得满意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但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患者经传统社区管理后血糖、血脂较干预前仅小幅改善,且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7.57%,干预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可能为:①Ⅱ型糖尿病患者对遵医嘱用药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偶尔不遵医嘱服药并未造成严重后果;②患者因病程长、服药时间长,对药物治疗失去信心,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排斥治疗;③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临床疗效,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④家属无法对患者治疗过程提供有效配合,患者治疗自信心较差。针对上述因素,有学者提出在Ⅱ型糖尿病社区常规管理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的强化措施有利于其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及预后。本文中研究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以往社区常规管理基础上加入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建立量化随访档案等强化措施后,其血糖、血脂检验结果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11%,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Ⅱ型糖尿病社区强化管理措施:①根据患者病史、家族史、药物治疗史等情况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有利于社区工作人员准确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②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治疗依从性、负面情绪、治疗自信心等,根据评估结果提供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如讲解遵医嘱治疗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列举临床治疗病例提高其战胜病魔自信心、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提高其积极性等;③不定期利用宣传册、展板、讲座等方式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等内容,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感;④根据患者家庭关系、自身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等内容建立量化随访档案,对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或家庭关系紧张者可适当增加随访次数,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⑤设立24h服务热线、网络答疑、咨询处等多种形式社区服务,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适当采用其提出的合理建议,使其由糖尿病社区管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其积极性及责任感。

4结语

篇(3)

1.1建设目标

通过调查分析,构建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基础地理信息与农村专题信息的可视化综合管理需求,包括图形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交互式采集、查询、浏览、统计、报表、修改、更新、维护以及各种农村专题信息的共享和等;(2)基于空间信息综合分析的农村管理工作辅助决策需求,包括不同基础信息和专题信息层面之间的空间叠加和拼接、缩放与漫游以及农村重大事件呼叫(突发疾病、重大传染病、火灾等)、重大事件预警等方面的模拟和决策。

1.2系统分析

考虑到农村社区信息内容的特点,着眼于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中社区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及的需要,把农村从多方面、多领域进行分类,为分类检索提供统一的标准,提出相应的社区信息分类体系。农村社区中信息可分为农村社区基础空间基础信息、农村社区自然资源和环境信息、农村社区生产资料信息、农村社区社会经济信息、农村社区相关机构信息、农村社区政策与管理信息这几大类。

1.3总体结构

1.2.1体系结构

基于WebGIS的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标准,将地图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网络化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HTML语言和脚本语言编写用户界面,以MicrosoftInternetInformationServer5.0为基础,采用Java小程序技术构建服务器应用程序,利用文件和关系数据库分开存储空间和属性数据并及时反馈给用户。根据系统设计思路及ArcIMS软件的体系结构特点,系统采用三层的B/S体系结构。应用表现层:负责人机界面的交互,可以是各种应用程序或浏览器,系统采用IE浏览器,利用标准的HTML语言,实现GIS处理结果的显示。应用服务层:包括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主要负责应用逻辑的集中管理,即事务处理,通过利用servlet技术,实现将应用表现层提出的请求转换为对数据服务层的请求的功能,或将数据服务层返回的结果提交应用表现层的功能,以及二者过程中需要的基本操作的功能。Web服务器主要负责对客户端应用程序的集中管理,采用MicrosoftIIS,并基于ASP实现,其中脚本语言为vbscript和javascript,根据用户不同角色,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功能。数据服务层:主要负责对数据库的管理及维护,包括对数据库的存储、组织和数据备份。通过ADO数据引擎及文件存储体系,为应用服务层提供数据源,是整个系统的信息来源。其中空间数据库的存储采用传统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进行管理的方式。

1.2.2总体框架

农村管理信息系统是依据农村工作流程的理论,从农村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以农村信息化管理的需求为基础,结合政府各级领导丰富的管理经验,为规范农村管理工作,而提供的一种科学、先进、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工具,将农村管理干部从大量繁杂的工作中拯救出来,改善农村管理现状。基于WebGIS的农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系统(DBMS)和动态Web软件技术开发的应用于Internet上的软件产品,其功能包括对矢量化的电子地图的操作,对数据库的管理操作以及村委会和农民对家庭基本情况和信息化产品情况的查询等。

1.4系统功能设计

许昌市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以下系统功能。

1.4.1基本地图操作功能

基本的地图操作包括放大、缩小、全图等一些基本的地图操作功能及其它复杂的空间分析功能。图4就是借助于ArcIMS生成的默认函数实现的村庄宅基地权属界线图。

1.4.2信息查询功能

查询功能包括通过属性查询图形、通过图形查询属性以及专题图形信息的查询三种。通过图形查属性是指从系统所描述的众多空间实体中挑选出满足用户查询要求的空间实体及其相应的属性信息。如点位查询或者拉框查询,可查询该宅基地或者拉框范围内的多处宅基地的户主姓名、家庭门牌号等基本信息。通过属性查询图形,即通过指定一个或者多个逻辑条件,查询符合条件的属性信息,并在地图上标注出符合条件的宅基地位置。专题查询是指在系统中提供相关专题图件的查询,比如对整个社区人口分布、社区不同农作物空间分布及历年农作物种植方面的专题图件的查询。系统中提供了灵活多样的查询方式,用户可以通过选择各种不同的信息查询工具查询所需信息。选择相应的逻辑查询条件之后,比如查询全村所有姓李的农户,点击查询之后就可以得到全村姓李的农户的分布。

1.4.3量算功能

通过点击鼠标可以知道地图上任意两块宅基地之间的距离或者多点之间的总距离。同时利用地图数字化时已经测算好的面积,通过简单的面积查询工具就可以知道任意宅基地的面积及其周长。

1.4.4分析与决策功能

通过专题分析、统计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分析和最短路径分析等,可以挖掘数据中的深层次的信息,为农村社区管理中的一些重大管理和决策过程提供有用信息。专题分析:通过该系统查询或者生成农村农业土地利用图、农田坡度坡向图、土壤水土侵蚀图、自然植被分布图、经济作物分布图、水利设施分布图、农作物长势图、历年主要农作物种植分布、农村社区人口分布、社区老年人分布、社区家庭信息化状况分布(主要分析指标为家庭中信息化产品数量)、社区居民计划生育情况分布图等专题图形,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缓冲分析:农村社区中可应用系统提供的缓冲分析再加上一些模型的运算,对无线网点进行规划,在农村发生旱涝灾害时对受灾面积进行统计,以及对转移群众数量和受灾补偿等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在系统中将查询的每家每户的信息化产品数量信息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表示出来,可以对家庭的信息化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叠加分析:将两个或者多个图层进行叠加,揭示数据图层之间的关系。如社区中将社区农田土壤质量状况分布与农作物产量分布图进行叠加分析,通过模型分析不同的土壤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改善下一步的农作计划,获得更多的产量。最短路径分析:可应用于农村社区中的防灾防盗决策。当农村社区中发生突发事件时,通过最短路径分析可以为人员提供一条到达现场的最短路线,为抢险救灾赢取宝贵时间,减少村民财产损失。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通过以上的缓冲区分析及叠加分析获得农村中突发性的禽流感强制捕杀和建议捕杀的范围分布图,提高事件处理的效率。通过RS、GPS等获取稻田影像资料,借助遥感影像分析技术,了解稻虫害的分布情况及稻田受灾的程度和面积,及时制定处理方案。

1.4.5数据输出功能

以专题图的形式输出信息,可以提示数据之间隐藏的关系,为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将系统产生的信息输出到外部设备上打印出来,可用于其它用途。此外还可将查询得到的数据输出到外部的Excel文件,可以直接被其它人员使用。

1.4.6系统维护功能

系统维护中最重要的是数据的维护与更新,需要定期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更新,保持数据的现势性。系统中针对不同的使用者设置了管理员和村民两种使用权限。系统中通过网络数据库管理界面让村民自己在权限范围内对家庭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维护与更新,可以保持系统中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同时村民自己维护数据减少了在数据收集方面的金钱、人力、时间等开销。

1.4.7帮助功能

该系统提供了内容丰富、步骤详细的帮助说明文档。用户遇到操作上的问题时可随时查阅帮助文档中的相关主题。

2保障措施

2.1加强对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领导

建立农村信息化领导机构,统一领导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要整合农村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对原有的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加强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建成统一的网络平台。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平台,对原有的系统根据需要加以合理升级和使用。各部门已经建设的业务系统和网络,要抓紧调整,逐步规范和完善,实现原有系统与统一平台的互联互通。

2.2优化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环境

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管理,在统一协调的原则下,规范对立项审批、评审验收和系统评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实行培训先行,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在日常运行中,还要注意对使用人员、系统本身严格管理,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强化内部设计,尽量杜绝内部人员进行破坏或泄密,加强农村社区信息化的软环境建设。

2.3抓好试点,实现稳步发展

为降低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应该采取先试点、再示范、再推广的稳扎稳打策略。对于许昌市,可以根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农村信息化的实际需求,结合政府的管理职能、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基础相对较好、应用需求迫切的地区,开展部分社区信息化应用系统试点工作,成功后再将试点地区取得的经验应用到示范地区的信息化建设中。

2.4着力解决好农村社区信息化安全问题

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安全需求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安全体系,包括农村社区信息信任体系、农村社区信息安全评估体系、网络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体系等。

3结语

篇(4)

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服务意识

社区物业管理与社区业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在平等协商基础之上的合作关系,业主通过支付报酬的方式换取物业管理公司的市场化服务,而物业管理方通过提供物业服务的方式满足社区居民利益,对社区物业进行有效管理。但由于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人员素质不高、观念陈旧,很少有接受正规培训的物业管理人员,导致物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足,管理行为简单粗暴。比如在业主的装修入住前期,社区物业以防止闲杂人员进入,确保社区整体环境统一为借口,强制业主使用社区物业统一提供的沙子、水泥、防护窗等。当然社区物业如果能够按照市场价格方便社区居民,那则是善意之举。但是其提供的服务却超出市场价格,如果社区业主不同意社区物业的相关管理行为,社区物业就可能单方面采取关闭水电煤气等相关基础设施的方式逼迫业主就范。

任意更改设立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

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是社区物业管理方获取相关利益的最主要方式,但是不规范的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却直接侵犯了业主的利益,形成一种不平等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社区物业管理方私自设立收费名目。如以车辆管理费、水电安装费、自来水二次加压费等名义随意收费。另一方面超出国家规定标准收费。社区物业管理公司在未经社区业主或业主委员会同意的情况下超过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标准任意变更社区物业范围内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如超标准收取装修押金、垃圾清理费、水费、电费等。不少物业管理公司的运作完全围绕经济利益,对没有收益的事情没有兴趣,小区物业管理的行为演变成了单纯的收费行为。

任意改变社区物业的整体规划

在开发商交房以后,由物业公司接收管理,但相关的配套设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物业管理方并没有严格按照原有的社区规划对社区进行管理,而把原本属于社区全体居民的绿地、道路等变更用途,比如把社区的原有道路转变成收费的停车场等。

城市社区物业管理行政化的主要原因

1.社区业主缺乏合作能力导致集体行动困境

社区物业管理的强势行政化行为是与社区业主的弱势地位相对而言的。社区业主之所以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则是由于社区物业管理方与社区业主之间地位的非对等性,与组织化的物业管理方的强势行为相比,缺乏共同体意识的原子化社区居民则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一方面由于社区居民之间本身缺乏有效的合作能力,其无法对社区物业的行政化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社区居民即使能够合作,但在合作的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搭便车的问题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正如美国学者曼瑟尔•奥尔森所说,“如果一个集团中所有个人在实现了集团目标后都能够获利,由此也不能推出他们会采取行动以实现那一目标,……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对于社区物业管理方的行为直接损害了社区业主利益,社区居民很难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其利益。因为在多元产权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中,成员越多、规模越大,每个委托人分享的份额就越小,多元产权主体搭便车的倾向就越严重,一旦出现搭便车的个体行为,就会带来群体共同意志的瓦解和集体行动逻辑的混乱。除非一个群体中人数相当少,或者除非存在着强制或其他某种特别手段以促使个人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否则理性的、寻求自身利益的个人将不会为实现他们共同的或群体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如果社区业主对物业管理方的行为不能形成任何的压力,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物业管理方的行政化行为。

2.社区居民需求多元化导致社区利益分化

随着住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现在城市的物业小区都是由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工作单位、不同工作性质的异质性社会成员构成,社区居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他们对社区共同利益的认知和保护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在面临着社区物业管理方不当行为时的反应也有所不同的。一方面,社区业主购房住房的动机是多元的。社区业主购买住房可能是投资升值,也可能是自住,社区居民购房的动机不同导致社区居民很难建立起相似的共同利益。对于居住在社区里暂时租客与长期使用者,以及自住业主与投资业主来说对社区利益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只有居住在社区内的真正业主才会关心社区的公共利益。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收入水平的分化导致对于社区提供服务的需求也是多元的,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由于喜欢高品质的生活,能够承担较高的收费;而对于收入较低的群体来说则喜欢收费较低的服务项目。社区内不同群体利益的分化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社区内居民行为取向的多元化无助于遏制物业的行政化。

3.社区物业产生过程异化

社区物业关系的运行逻辑是,城市居民向房地产开发商购房后成为业主,通过召开业主大会产生业主委员会作为自己的自治机构,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代表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物业管理服务合同,将物业管理业务委托给物业管理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向业主提供各种物业管理服务,业主则需要付费来购买物业管理服务。也即说社区物业管理应该是社区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聘用,而实际上社区业主以及业主委员会很难对其施加任何的影响。因为大多数情况下物业管理方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而存在被社区业主所接受,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业主和服务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在现行制度安排下,一旦购房者决定购买开发商的房屋,他个人就已经同意接受了开发商主导的物业服务。因为根据2007年修订的《物业管理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五条规定,建设单位与物业买受人签订的买卖合同应当包含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内容。这里看似在保护业主的权利,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业主选择物业的自,只能被动接受社区物业管理提前存在和介入社区管理的既定事实。这也使得部分根本就不具有任何资质的物业管理公司堂而皇之的作为一个既定事实对社区物业进行管理,进而在心理上强化了其处于强势地位的事实。

4.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职能缺失

社区物业管理行政化的一个重要的诱因在于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能的缺位,政府及相关部门并没有对社区物业管理中的不当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再分配的不对称性决定了社区物业关系中的权力博弈是力量对比失衡的非均衡性博弈。因此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对社区的和谐发展显得异常重要。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县级以上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对房地产行业和物业管理行业进行行业管理和监督。而在现有的房地产市场乱象频出没有能够有效治理的情况下,政府并没有动力去监管基层社区的物业管理的一系列不规范行为。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并非纯粹的市场化运作,而是掺杂着一些行政部门和利益集团的利益,导致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能够及时纠正问题,相反由于其纵容行为进一步强化了社区管理方的行政化行为。虽然小区业主的维权意识在不断高涨,维权行为不断出现,但是如果每一次正当的维权行为得不到政府的积极参与支持,维权行为就很难得到好的社会效果。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及时纠正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不当行为以及对于社区居民反应的问题能够及时回应,就能弱化物业管理方的权力过大等行政化行为,减少社区范围内的各种纠纷,构建良好的社区公共秩序。

促进城市社区物业管理良性发展的对策

社区物业管理作为社会化、市场化的管理行为,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稳定社会治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行政化管理行为,不但与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背道而驰,而且还影响了社区物业治理的绩效,导致社区业主无法享受基本公共服务,降低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甚至导致各种的发生。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社区物业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维护社区业主利益,促进基层社区和谐稳定发展。

1.建立和完善城市基层社区自治组织

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范围内主要存在两大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业主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它们作为基层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可以部分消减物业公司与社区业主之间权力的非对称性,对于基层社区物业管理的行政化行为有着一定的抑制功能。但在当前社区业委会和居委会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导致其并没有能够发挥其应该具有的功能。对于业主委员会来说,它们面临的问题有:首先,在部分的物业小区内,根本就不存在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成立需要一定繁琐的程序,如果缺乏社区物业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社区业委会的成立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业主委员会的日常运转增加了社区业主的经济负担。业委会作为业主们的自治组织,其日常运转经费来源于全体业主的缴费,这无疑增加了业主的经济压力。如果业主不愿意缴纳费用,业委会则根本无法正常运转。再者,即使存在业委会,但业委会内部利益的分化可能导致其根本不能维护业主的共同利益。因为业主和业主委员会是一种委托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难以对人的行为决策进行全面的、彻底的监督和约束,于是就存在一个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且,在一个社区内有诸多的业主,业主委员会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其所有权的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这些多元主体之间既有共同的公共利益,也有各自的特殊利益需求。因此在具体的事务处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利益上的纷争。

正如有关的研究显示,当前业主委员会存在五大难题:业主大会召开难、业主委员会筹建难、正常运作难、司法维权难以及对业主委员会及其成员监督难。所以在当前的现实困境下,为了减少社区物业管理方的行政化行为,在不断建立和完善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同时,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功能消解社区物业管理方的利益冲动。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维护社区居民利益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其具有足够的权威能够协调社区居民与社区物业管理方之间的纠纷,维护社区各方的利益。当然社区自治组织的存在并不是一个与社区物业管理公司的对立性存在,而是通过多元合作式的治理共同维护社区相关利益方的利益,维护社区物业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城市物业社区共同体意识建设

社区本应是居民的生活共同体,本应是邻里而居、守望相助,但由于居民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难有交叉汇集,加之居民的社会地位、教育和职业经历亦各不相同,故难有情感交集,难以形成共同意识。因此加强物业社区共同体精神建设,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是促进社区物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措施。一方面需要增强社区业主的主体性意识。物业小区是业主的小区而不是物业公司的小区,物业管理本质上是业主行使共同管理权利的体现,业主作为物业的所有人,是物业管理的主导者和物业服务的消费者,并通过业主大会行使物业管理的权利。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构建具有社区特色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使得居民小区真正成为亲密无间、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的和谐物业小区。

3.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社区物业治理中的责任

首先,规范社区物业管理者的准入资格和退出机制。一方面要完善社区物业的准入机制,加强社区物业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升社区物业管理人员素质。对于没有物质管理资质的企业在社区中的存在,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严查的方式禁止其进入。另一方面要完善社区物业退出机制。如果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而且不能及时更改就要取消其相关的资质。

其次,规范社区物业管理者权力,加强对社区物业管理监管。虽然社区居民有着强烈的社区物业管理需求,但由于社区物业管理方不当的管理服务行为弱化了社区居民的物业需求,而且导致物业和业主在许多情况下成了势不两立的对立面。因此为了社区物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规范社区物业管理者的权力,加强对社区物业监管,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收费行为。而且由于社区物业管理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低端行业,其所需的劳动力并非高端人才,这就决定了物业管理的人工成本是低廉的,物业管理不能是也不能被允许是暴利的行业,因此,政府要严格禁止社区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暴利行为。

再者,畅通社区物业居民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物业管理中的监督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于社区业主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及时回应,做好社区业主和社区物业管理方之间的沟通,防止问题的不断累积导致突破业主的心理防线,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最后,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的财政税收支持。

篇(5)

治疗情况:口服1种药物101例(36.1%),≥2种179例(63.9%);血糖检测:控制不佳123例(43.9%),反复多变74例(26.5%),基本稳定28例(10%),正常55例(19.6%)。治疗依从性与相关知识的调查分析:治疗依从性普遍较低,女性比男性更低,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多数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明显缺乏。见表1和表2。

本次调查发现,农村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低,特别是治疗的依从性较低,其优良率29.6%,女性更低。58.2%的患者对血糖的正常值不清楚,30.7%的患者回答模糊不清,仅11.1%的患者回答正确;63.2%的患者不了解低血糖的症状,67.9%的患者不知道低血糖的自我急救方法。统计发现,本组调查对象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比例较高。

导致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和治疗依从性低的主要原因:①缺少卫生科普宣传力度:当地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卫生科普宣传的投入力度不足,导致社区科普宣传活动减少,居民缺乏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途径。调查显示,不同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具有明显差异,特别是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有密切关系。文化程度越低,经济收入越少,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越差。本资料统计,50%的文盲或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血糖监测了解甚少。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患者,经常出现擅自减药或减少服药次数,甚至停药,导致血糖反复波动,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生存质量。②医疗保障薄弱:大多数农村患者的社会保障力度较低,特别是医疗保障的力度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疗费用的自付比例较高。糖尿病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和血糖的监测,医疗费用的支出较高,对收入较低的农村患者来说难以承受,影响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特别是文化程度低的女性患者治疗依从性更差。③患者的自身因素:有些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除了糖尿病外,还有其他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白内障、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脑卒中等,治疗费用大,疗效不明显,失去继续治疗的信心。另外,老年人的记忆力较差,对药物剂量、使用方法和服药时间记忆不清,导致误服、漏服、多服,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就会停药,甚至放弃治疗。④医务人员告知不全:就诊时医生对患者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交代不清,一旦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时,患者就会对医生的诊治产生疑虑,对药物产生畏惧心理,就会擅自停药或改药。另外,医生对患者的饮食控制、服药频次、数量、时间等相关信息告知不全时,常常会影响患者的遵医行为。

有人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取决于自我管理的好坏[3],为此,笔者建议应做好以下工作:①加强社区健康教育: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卫生科普的投入,卫生部门应借助村委会、居委会平台,大力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科学素养和保健意识。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内容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村居民的理解、记忆、参与。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吸烟是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4]。本调查对象中,男性患者中79例有长期吸烟史,其中86例并发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在开展社区卫生科普宣传时,加强宣传吸烟对人类的危害性,强调控烟行为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糖尿病和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②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服务质量,耐心细致地向患者交代清楚用药的细节和病情的演变,使患者对治疗产生安全感。并针对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健忘等特点,在制定治疗方案时要尽量简化,尽可能减少服药次数和种类。根据病情和经济状况,筛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相对廉价的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要反复强调坚持服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要使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治疗必须持之以恒。③加强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农村地区的糖尿病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常在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因此在给居民进行健康检查时,将血糖检测作为常规项目,减少漏诊的可能。本调查中有不少患者伴有多种及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预后较差,这些患者应列入重点关注的对象。糖尿病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是反复不断进行的工作,应加强随访与反馈[5]。因此,在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把糖尿病列入社区重点管理的对象,通过全科团队下乡、家庭医生上门服务、热线电话、建立个人健康档案等形式,加强与患者的联系,并通过电子信息化管理,加强病情监测,减少远期大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④加大农村医疗保障的力度:调查显示,由并发症产生的医疗费用要占糖尿病患者终身医疗费用的70%~80%[6]。政府应加大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力度,提高农村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自觉进行血糖的监测,对防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

作者:朱祖红陆明霞徐芳单位: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篇(6)

1.1对象

2012年3月—2013年6月杭州市上城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进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调查,各社区分别筛查出84例抑郁患者。纳入标准:(1)本地居民;(2)年龄≥60岁;(3)沟通无障碍;(4)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5。排除标准:(1)患急性严重威胁生命的躯体疾病;(2)有严重精神障碍者且有自杀风险。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条件、慢性病情况和慢性病管理评级等情况。慢性病管理评级是社区医生依据慢性病控制情况以及伴随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来进行分级管理。

1.2.2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简称PHQ-9)抑郁量表

PHQ-9量表是一个简明、自我评定的工具,常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有关精神障碍的诊断。PHQ-9量表用于评估调查对象在过去两周抑郁症状的发生频率,有9个四分类条目组成,计分方法为:完全没有=0分,好些天=1分,一半以上的天数=2分,几乎每天=-3分。PHQ-9量表总分为各条目之和,抑郁严重程度判断标准为:0~4分=无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重度抑郁,20~27分=极重抑郁。国内有研究应用PHQ-9对上海城市社区老年人以及长沙市农村老年人进行评定,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社区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常常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并存,老年人常到社区进行就诊,因此本研究的社区管理模式采用团队合作模式,以应对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对两组老年抑郁患者分别进行干预,并在6个月、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对调查的2个社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作为实验组,另1个社区为对照组。实验组的社区管理模式为:(1)组建团队:由3名全科医师、2名全科护士和2名精神科专科医师组成服务团队;(2)学习培训:参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社区医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每月参加针对老年抑郁症的干预课题研究的培训。(3)发现患者:关注每1例就诊的患者和长期失眠的社区老年居民,通过筛查,尽早发现抑郁症患者。(4)观察治疗:采取重症患者一对一管理,责任医师定期上门督导用药,定期进行患者家属教育,专家下基层进行会诊和指导。对照组的做法是向社区医生提供抑郁症操作指南,有需要时社区医生访问抑郁患者,并固定时间进行随访,进行常规的慢性病管理。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问卷调查结果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84例抑郁障碍,其中轻度26例,中度53例,重度5例,PHQ-9中位数得分11.00分,QR=3.75;对照组84例抑郁障碍,其中轻21例,中度60例,重度3例,PHQ-9中位数得分10.00分,QR=1.75。

2.2对抑郁障碍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组84例抑郁症患者2年的管理和治疗,有12例患者完全治愈;58例患者一直坚持药物治疗,情况稳定;14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干预前PHQ-9中位数得分为11.00分,QR=3.75;干预6个月后中位数得分7.00分,QR=3.00;1年后随访中位数得分9.00分,QR=4.00,由于不满足方差齐性(t=44.631,P<0.05),经非参数H检验抑郁障碍程度在干预前后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P<0.05)。经秩次转换两两比较,干预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抑郁症状明显有所缓解(Z=-7.744,P<0.05);而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Z=-3.087,P<0.05,干预12月后有所上升,与基线相比仍然有所缓解。对照组仅进行日常的慢性病管理,干预前PHQ-9中位数得分10.00分,QR=1.75;干预后6个月中位数得分11.00分,QR=4.75;1年后随访中位数得分12.00分,QR=4.75,经方差齐性检验,t=21.58,P<0.05,不满足方差齐性,通过非参数检验,抑郁障碍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P<0.05),说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状情况有差异,经秩次转换两两比较,干预6个月后与基线比较,干预6月后的抑郁症状有所加重(Z=-3.750,P<0.05),而干预12个月后与基线比较,Z=-4.375,P<0.05,与基线相比抑郁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2.3对慢性病评级的影响

由于实验组抑郁症患者基本上在社区看病,故能统计实验组抑郁患者慢性病的具体情况。实验组84例抑郁患者中,80例患慢性病。其中高血压74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6例,肿瘤4例。患1种慢性病55例,患2种慢性病25例。其中24例患有高血压,共病糖尿病16例,共病冠心病4例,共病肿瘤3例。实验组80例慢性病患者中1例为肿瘤患者,无慢性病评级,其他79例抑郁治疗前,慢性病评级情况1级0例,2级31例,3级48例;抑郁治疗后慢性病评级情况1级7例,2级55例,3级17例。其中有38例患者慢性病评级等级降低,41个评级未改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5,P<0.05),说明社区抑郁管理模式对慢性病评级有影响,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

3讨论

篇(7)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辖区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78例,占当地肺结核病发患者数的48.15%。其中男51例,女27例,男女比为1.89∶1。年龄16~64岁。涂阳病例45例,涂阴病例33例,涂阳病例占患者总数的57.69%。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结核患者登记本、结核病细菌学实验室登记本及肺结核患者的门诊病历、治疗记录卡;2005-2012年我社区肺结核患者管理登记本、肺结核患者随访督导记录单。

1.2方法

1.2.1建立防治体系:

建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防科、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三位一体,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1)市疾控中心结防科:负责组织开展全市结核病防治规划管理、疫情监测与处置、实验室质量控制、防控技术指导、健康教育促进;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防医师和结防督导医师的业务培训、指导,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结防工作督导考核,考核结果汇总上报市卫生局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依据之一。(2)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市人民医院):负责对肺结核病患者进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实施治疗、登记相关信息及治管患者病案信息的专报录入;落实政府规定的结核病部分项目免费诊疗政策。(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肺结核患者疫情报告,并将其转诊至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协助追踪肺结核患者;根据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制定的治疗方案,对本辖区在管的肺结核病患者按照DOTS策略进行督导管理。

1.2.2社区管理具体干预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社区管理的实施主体。(1)定期利用电话、上门等形式进行督导随访。首先向患者宣教结核病防治知识,让其知道坚持治疗是预防传染的关键;只要坚持规则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选择并培训家庭督导员,以督促患者每天清晨服药,并向其说明所服药物种类、剂量,若出现不良反应马上向医师说明,不能自主停药;坚持按化疗方案规则治疗,并完成规定疗程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告诫其切不可以自我感觉良好而认为已经治好自主停药,若未按规定疗程完成治疗,将会引起结核病的复发、结核菌耐药、严重者导致死亡;使患者明白督导治疗的意义、按时服药、完成规定疗程治疗的重要性。(2)每月对在管肺结核患者进行督导,询问患者是否及时复诊痰检及服药治疗情况等;对延迟复诊>3d的患者及时督查随访患者,检查该患者的治管卡,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并携同患者所在社区站医师上门宣传动员其立即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在治管卡上注明下次预约复诊日期。(3)疗程满2、5、6个月(复治8个月)按期到市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复诊查痰。(4)定期预约患者以座谈的形式进行督导随访,让患者相互之间彼此交流坚持治疗的体会,并邀请已经治愈患者参加,谈谈治疗心得,消除麻痹大意心理和轻视结核病的危害性,发现有不配合治疗的进行个别指导。

2结果

2.1治疗效果

78例患者中完成全疗程治疗(涂阴6个月,涂阳8个月)治愈52例(66.67%),跨疗程治疗治愈数20例(25.64%),合计治愈率92.31%。

2.2跨疗程治愈因素

跨疗程治愈主要因素为:(1)耐药;(2)治疗期间长期低热而停药;(3)药物不良反应;(4)服药期间肝功能异常而停药。

2.3未治愈情况

78例患者中未治愈数6例,其中未完成疗程因经济承受能力或其他因素回老家,无联系方式,中断管理3例;治疗期间肝功能长期异常,经保肝治疗不能恢复,而自动放弃治疗1例;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胃肠反应、过敏反应或关节炎等)未经抗不良反应治疗即自动放弃治疗1例;完成规定疗程后未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放弃抗结核治疗1例。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