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0 12:20: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机械实训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能力;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张桂菊(1979-),女,布依族,贵州贵阳人,邵阳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系,讲师;肖才远(1979-),男,贵州威宁人,邵阳学院城市建设系,讲师。(湖南邵阳4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湖南邵阳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JG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2-02
在科技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当今时代,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愈来愈成为时代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工业取得了稳定、快速的发展,同时对机械工程类专业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根据本院制定的创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水平较高,位居省内外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地方性、教学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素质高、基础好、知识广、能力强、有个性、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结合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人才培养的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邵阳学院大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针对机械工程类创新型人才的专业特点,邵阳学院机械工程类专业探索出一条科学、完善的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子。本文从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创新体系等方面构建机械工程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使邵阳学院能培养出具备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高级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一、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科学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对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有很大的作用。过去机械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度注重基础课和专业课,而忽视了学生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则往往过分依赖教材,着重强调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传授。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教材往往相对滞后。对学生往往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注重死记硬背,拼命忙于应付考试,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少灵活性,缺少创新精神。所以,制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时,始终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坚持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由人文素养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平台、多学科综合交叉构成宽厚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课程模块所构成。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文体艺术修养知识、应用科学技术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偏窄、知识结构单一的格局。主要课程有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式与政策、品德与法律、体育、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基础、演讲与口才、技术经济学、企业管理等。主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进入社会后发展需要的通识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对时代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与政治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现代工程逐渐凸显创造性、综合性、社会性、复杂性等特征,未来工程师在“非工程”方面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工科大学生在业务素质方面要加强与民族意识、工程意识、经济意识的融合,并处理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身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因而,必须进行多学科综合交叉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即涵盖机、电、液知识、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制造技术与经济管理技术的宽厚的基础课程体系。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工艺学、计算机接口与应用、机械制造工艺、电工电子技术、热工原理、液压与气动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工程检测技术、汽车工程学、企业管理等。旨在加强学科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专长、发展方向和社会需求,按专业大类招生,分专业方向培养。基于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文化修养并重的原则,对专业课程学时减少的同时,课程内容进行精炼,突出应用广、水平高、效果好的特点,对现代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热能工程、模具设计制造、汽车与内燃机、制冷与空调6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模块结构进行优化,在每个专业方向均设置特色课程和探索性课程,针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性开设部分选学课。
高素质的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但要具备从事工业产品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协调能力。因而,构建创新系列课程模块要基于工程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发展前沿、创新理论与方法的学术前沿,着眼于整个机械系统,开设课程有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产品技术创新、现代设计方法、CAD技术、机电系统动态仿真、机械优化设计、有限元分析、机械系统创新设计、工业机器人等课程,涵盖了创造学、创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夯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技术通过大量工程设计去实践,为以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构建工程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体系
实践环节是机械工程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单靠理论教学是不能内化成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与生产相结合,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加强工程实训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多样化,能力培养多元化。注重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完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的工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实践基地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岗位聘任及培训等制度。在此基础上,顺利实现了人事改革,通过竞聘上岗,拥有实验专职技术人员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教学仪器设备852台(套),总值达901.36万元。按照工程模式进行实践基地的设计与规划,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省级示范建设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标准来进行规划和设置。整个实践基地分成三大块: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基地、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和专业实验场地。
动力机械实训基地包括金工实习基地和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机械实习工厂基地以数控设备为主,每年能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6000人次,除了承担正常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承担数控操作的认证培训工作,学生在数控课程、数控实习的基础上通过考试可获得资质证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动力机械拆装实训基地包括机械产品拆装、机电产品拆装、模具拆装、制冷设备拆装、内燃机拆装以及拆装准备间,每年可承担拆装实训教学任务达2000多人次。
动力机械基础实训基地包括工程力学模块(理论力学、材料力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模块(互换性及测量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传动与控制工程模块(控制工程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电传动控制、PLC等)和热工基础实验模块(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测试技术、能源与环境)。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32000人次。并对实践内容进行重组,实践手段和内容体现了先进性、综合性及设计性。
动力机械创新实训基地包括机械创新模块(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工程软件实训模块(AutoCAD、Pro-E、UG、Cimetron等)、虚拟实验模块。以前实验要求给学生提供详细的指导书,让学生机械地去验证。这样,验证性实验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手脚,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提供了各种虚拟传动零件、机构及各种仿真软件,为学生自行设计和组合创新机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不向学生具体提出要求,只提出需实现的功能,学生通过各种虚拟实验机构验证创新实践成果,并通过机械工具制作出产品模型。整个实训过程学生独立做出,自己编写和总结实验报告。这种实验方式以设计为主线,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方案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验场地包括机械工程实验模块、热能工程实验模块、车辆工程实验模块、材料成型实验模块,承担了三个机械工程类专业、六个培养方向的专业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可承担实验教学任务达11000人次。
四、创新实践教学成果
根据以上内容构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在机械工程类专业实践近两年来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邵阳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被评为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小型内燃机及先进制造技术被评为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现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和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大赛取得优异的成绩,2008年获得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2008年荣获第八届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三等奖1项,2009年获得中南地区港澳特区第四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制造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2010年第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铜奖3项。2009年“挑战杯”比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1项。2009年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主办的第一届“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术竞赛在邵阳学院举行,学校成功地承办了该项大赛,并获得了大赛唯一的特等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地方院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问题,进一步完善培养体系,推广所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周仲魁,夏菲,梁丽萍,等.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49-52.
[2]蔡苇,余波,兰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65-166.
[3]李郁峰,陈念年.地方院校计算机本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有效模式[J].计算机教育,2009,(10):12-14.
1.探索实验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教学,实验内容更新速度缓慢,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为培养学生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中心推进了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按“三层次、两互动”进行。三层次是指分层次设置实验项目,按基础型实验、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对实验项目进行优化与重组。减少验证型实验,增设设计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按照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顺序开展实验教学,注意各层次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两互动是指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互动,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互动。做到理论课指导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促进理论课的理解;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理论融入教学活动当中,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仪器设备互通,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
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针对机械工程实验的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的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向学生讲授实验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验技术原理、数据处理方法、科学研究方法、文献查阅、科学论文和技术报告的撰写方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了解实验仪器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实现学生自我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条件、设计实验步骤,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全部实验过程;对于技能训练和基础性实验,学生事先预习实验教材的内容,然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和数据测量,之后再撰写实验报告;对于设计综合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了解实验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学生须自行完成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老师确认后,选择实验条件、调试仪器设备、测量数据、数据分析,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教学中更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多学科的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实验课程。
3.积极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中心的实验环境、资源等优势,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月等赛事,这些赛事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响应。挑选比赛中的优秀作品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省及国家举办的机械、电子类设计大赛。近3年,参赛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挑战杯大学生创新设计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各1项;参加第七届周培源力学竞赛获国家级三等奖2项,优秀奖5项;获全国图形先进技能与创新大赛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获吉林赛区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获吉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二、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与管理
1.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实验教学中心具备先进的开放实验教学软硬件环境,对校内外学生开放,机械基础和综合设计类实验室可采取网络预约形式开放,创新设计实验室面向全校理工科学生全天开放。中心面向全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机械类、近机类相关课程的实验课。实验室承担着实验教学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开放型、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实验题目,经实验中心审批后,进行实验设计,中心实验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并提供相应的消耗材料和资金资助。实验室开放时,有专职的实验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值班,负责实验指导、维持秩序、器材供应、实验室安全等管理工作,并完成开放记录工作。
2.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每年都专门投入设备维护费用和材料耗损费用,以保证实验教学中心的正常运行;为了鼓励教师指导研究创新型实验,学校给予指导教师专项工作量补贴,而且每学期均有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评比,给予获奖教师和学生奖励;根据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建立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档案,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教学日历、实验教案、实验教学检查、实验教学小结、实验教学经验总结、学生成绩评定、实验考试管理办法等;建立了实验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每学期至少进行2次实验课检查,一次评估,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管理信息库。中心教师竞争上岗,建立校院考评、学生网评、同行互评、教师自评的评估考核体系,在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层次,评估结果直接影响实验室和个人年度综合评定。
3.建设先进的实验教师队伍根据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保证机械工程现展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队伍,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较高、思想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中心制定了相关的实验教师培养制度,保证实验教学队伍建设长期、有序的开展。①根据现有实验设置和任课教师提出未来实验改革计划,由中心提出人员培训要求,制定培养培训计划;②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特别是实验技术人员在职提高学历教育。近年来有8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已有3人获得博士学位;③鼓励与支持实验教师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规定新进教师和教辅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近年来,有5名教师出国进修和从事科技合作与交流,有30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年会进行学术交流,40多人次到国内相关院校进行实验教学交流与学习,20多名青年教师和全部参与实验指导的研究生参加了岗前培训,10多人次参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④鼓励双语课教师在实验指导中进行双语教学。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行双语教育进修,先后有4名教师完成出国进修,现已开设2门双语实验教学课程。
4.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建设实验教学中心建有专用的网站,学生可以通过网站查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下载视频录像、多媒体课件及常用软件,使学生更好的预习或复习实验课内容,准确的掌握所学知识。学生还可以利用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实验预约、创新实验室使用申请,通过网上答疑、网上论坛进行师生交流;网站上还提供历史答疑功能,即保留常见的、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以供学生查询,降低老师答疑的工作量。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可以方便的查询实验中心设备分布情况、实验室分部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学生和老师能更好的安排实验教学内容,极大的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实验中心的重要信息均通过网站实时,方便上级主管部门查询及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实验中心设有专门的网络维护部门并设置了专项的网站运行经费,工作人员对网站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维护,及时更新网上数据信息,快速处理实验预约、创新实验室使用申请等工作。
5.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根据社会发展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结合“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办学理念,中心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与创新相结合、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提高了中心资源的利用率。近年来,中心承担了吉林省博文技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等多所院校机械类和近机类的学生实习、实训任务,充分发挥了中心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心实行全方位开放式管理,积极推进高校与国内外企业之间的合作。以中心为平台建立的吉林省中小企业数字制造工程技术培训基地,年均为吉林省地方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员200余人;长春市科技局利用我中心平台,由科技局投资对地方企业提供科技成果转让及技术支持;中心与一汽模具中心合作开展数控及工艺培训,为企业培训数控编程人员100余名。中心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成功地实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提高了中心实验装备水平,推进了实验教学中心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培养模式 考核 评价 改革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钱老也不止一次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当然像钱老一样的杰出人才,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真是太少了,确实不能满足国家的需要,而我们一般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和实际需要不相符合。据调查,目前国内相关企业普遍反应就业后的技术应用型毕业生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岗位适应慢,动手能力差。因此,有必要对现在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使之于培养方向相适应,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时注重自主实践,注重体验,注重过程。
1、教学模式改革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主动的讲学,学生被动的学。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是老师主导教学,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所以往往学习效果不理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书呆子”。特别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更是不尽人意。
未来应用型机械类专业本科生至少应具备如下两种基本能力:一是具有本专业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二是具有分析解决机械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计算辅助工具进行工程开发和虚拟设计的能力。基于以上两点,意在培养“专业+工具”的工程应用型机械类本科人才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和实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以 “工程能力模块为单元的实践教育体系”,以熟练掌握工程软件应用为手段。从而打造出:基础理论知识硬,专业技术知识精,工程软件通,岗位工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的合格专业工程师。
国家组织了各种大学生机械方面的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所以以大赛和项目为契机,推动教学模式的改革,推动学生思想观念改变,学校可以开设创新设计大赛以及创新创业项目的相关选修课。同时可以把设计大赛和创业项目等纳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学生在选课,考试,学分认定等方面也需要灵活的学籍管理给以支持。项目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和计划目标等。老师在指导时也要注意“度”,要因材施教,要尽量采用多的途径为学生提供科研体验和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多动手,只是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为用去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的效果自会事半功倍。
在机械类的教学实验中,学生所做的一切实验都是在每门课讲到相应部分后,这种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教学实验,无论是实验时间安排,还是实验内容都阻碍学生自主性和动手能力的发挥和发展,这样与实验教学的目的及全面素质教育的目标甚远[1]。针对上述问题,若教学实验改革为独立设课的实验教学体系,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时若能采取现场或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或者讨论式教学方式以及采用模块教学方式。对应用型学生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必须结合培养方向的特点,打破常规的课堂式的教学方式,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教具、挂图、模型及相关实验设备和软件的虚拟仿真、仪器,采取现场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快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注重讲练结合,掌握工程设计、计算方法等。教学过程与延伸性相结合,考虑到工作以后,以后研究生学习的需要。
2、考核方式改革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闭卷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方法。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只能反映出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而对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则反应不够。更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学生不会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所以传统方式应该改变,改变的于培养方向相适应,于教学体制相适应,采用综合设计进行考核、答辩形式考核,开卷考核、论文形式考核等多种形式的考核,也可以几种形式相结合,尽量减轻学生考试的压力,当然在考核具体题目设计上,应尽量少考或不考客观题,多考主观题,且在题目的设计上尽量采用没有固定的答案的题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多思考,多学习,才能活学活用课本的理论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解决具体问题。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不会是“书呆子”。
3、评价方式的改革与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手段,这种方法当然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是当用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时,这种评价方法就不尽科学,分数高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往往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较差,由此我们对这种评价方法不得不进行思考,评价学生时要更加注重过程,少注重结果。俗语说的好,“不以成败论英雄”,分数的高低,在一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的结果等并不能代表学生水平。因为题目有难易之分,设计有新旧之别,题目选择较难较新,有时候设计结果不是太理想,但是学生的设计水平,动手能力往往不错,所以评价应更加注重过程,不重结果。另外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也容易产生学术造假,常常会发有些学生论文抄袭,设计找人代作,如果我们重在考核过程,这些现象就会迎刃而解,避免了急功近利和弄虚作假。所以在看一个学生时,不要只看这个学生有什么成绩,有多少论文,考试得了多少分,得过什么奖,更要着眼于未来,看学生有什么潜力。这才是为人师最重要的。所以不能以成果来作为评价创新训练项目效果的主要指标。鼓励学生看淡失败,在项目中鼓励学生重在体验。
4、师资力量建设的改革与思考
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完善激励政策,提供政策和资源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各个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高校在重视人才的引进同时,更需重视教师培训,加强结对帮扶建设,以老带新等活动,增加教师到企业锻炼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要努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快教师发展与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以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李瑛.高校机械类实验教学独立设课的可行性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第21卷第1期:90-91
[2]翟轰,张普礼.机械类专业建设调研报告之一[J].高职专业建设,2000年第4期:8-10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如数控线切割、激光加工、超声波加工等强烈地冲击着传统金工实习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将金工实习教学内容调整为三个阶段进行: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阶段,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阶段以及创新设计制作阶段。第一阶段为基本操作技能的实习,是整个金工实习的基础,除学习一些加工原理和重要的工艺方法外,还需掌握传统加工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为学习各种先进制造技术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为现代制造技术的实习,主要介绍数控加工、数控线切割、激光加工、快速成型等一些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使学生对这些新技术有所认识并实施训练,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一些新材料、新工艺,如复合材料的性能、经济性、环保性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优势,让金工教学跟上当今科技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创新和设计打好基础。第三阶段为创新设计制作,主要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自行设计作品,选择加工方法,编制加工工艺,并实施整个制作过程。指导老师和同学也参与整个创新设计过程,共同探讨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加工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等,并给出合理的建议。这一阶段是全方位的综合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2改革传统实习模式,增强创新能力培养
2.1加强创新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和不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工程意识淡薄、创新能力弱,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化工程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能力的形成源于实践活动,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在金工实习教学中,转变过去单一化的训练方式为以作品自主设计制造全过程的综合实习。为此,指导老师在入厂教育时对学生进行工程训练动员,向学生布置创新设计制作的任务,包括产品的性能、用途、结构特点和基本原理等。经过初期阶段传统工艺的实习,学生熟悉了各工种的工艺特点、加工方法及操作要领,接着进入创新制作阶段。将学生随机分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先查阅相关资料,同时进行市场调查,再拟定作品的设计方案并撰写创新制作报告,待所有零件的加工图、装配图经指导老师审核合格后,最后在指导人员的协助下独立完成作品制作。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这种自主设计创新实习,经历了独立思考、观察、交流到实践制作,充分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在2008级机类专业的创新设计中,学生们都积极踊跃,设计作品新颖、美观、大方。这种新的实习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交流能力、吃苦耐劳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还强化了他们的成本意识和质量观念,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经过金工实习的训练,选拔一批学有余力,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鼓励他们自选课题,利用校园工程实践创新平台,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在2009~2011年间,我校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2.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工程意识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需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方式,多采用交互启发式、自学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主动参与。要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计算机模拟教学或借助录像教学、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介绍暂时无法开展的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还可以引入多媒体课程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考试软件、试题库和自测复习软件等,使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工程实践中心还开通了自己的网站,提供了大量工程训练各科目从安全教育、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到各车间实训相关情况的文字、图片和多媒体信息,给学生的学习又提供了一个平台。要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首先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多层次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结构的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综合、科研与教学的综合,并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不断创新。为此,学校需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参观交流,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将自身的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前沿的工程技术成果融入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意识。
3金工实习教学改革方向
为培养满足产业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武汉工程大学正在构建并实施工程教育CDIO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CDIO教学模式是以“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不仅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工程协作交流能力以及工程技术自我提升能力。在CDIO现代工程教育改革大潮中,金工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课程应抓住机遇,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深化改革,逐步形成开放型的实习教学模式。金工实习教学可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需求设置成三个模块,形成从基础实践训练、课外实践活动到团队项目创新的实践体系。基础实践训练是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各专业根据本专业的要求选择实习种类和学时,实习从传统冷加工、热加工到现代加工的所有工种。
课外实践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兴趣到工程实践中心从事的各项实践活动。学生可结合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或学校重点课题等,进行综合创新训练,实现理论教学、毕业设计与金工实习的有效结合。项目创新是指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工程实践中心进行的实践活动。工程实践中心可设立开放性的创新设计制造实验室,学生可通过项目申请—评审立项—自主运行管理的运作模式建立科技项目活动团队,进而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能力、和协调管理的领导能力。当开放型的实习教学模式建立后,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上加大了指导老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加大了对实习指导老师的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实习指导老师师资队伍、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仍需进一步探索。
4结语
关键词:大工程;科技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双师型”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李养良(1966-),男,甘肃庆阳人,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潘东(1973-),男,江西九江人,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实验师。(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基于回归工程教育理念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构建与实践”(项目编号:JXJG-12-17-18)、江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材料专业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研究”(项目编号:JXJG-11-17-10)、九江学院2011年度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021-02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工程实践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科技全球化对工程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因此,难以符合和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综合化发展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大工程观”作为一种新的工程理念已在工程教育界受到重视。[1-2]
一、大工程观与科技创新活动
1.大工程观的提出
“大工程观”作为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之一,其渊源是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乔尔·莫西斯提出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改革美国“过度工程科学”化的工程教育体系,“重构工程教育”,“要使建立在学科基础上的工程教育回归其本来的含义,更加重视工程实际以及工程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工程不再是局限于狭隘的科学和技术内涵,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基础之上的包含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协调的“大工程”。[3]大工程观要求学生知识的复合型和能力的多样性。大工程观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复杂系统的生产、制造、设计、应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较宽领域的适应能力。
大工程观就是要求工程教育要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强调工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4]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新挑战,工程教育观必须变革,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目前实施的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只有真刀真枪地深入工程系统,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训练才能避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应用的弊端,才能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样的人才需求反映在学生的能力方面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厚基础,宽口径;二是能诚实守信,适应性强;三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具有工程实践的能力;五是善于思考,具有创新素质。培养学生以上能力的途径除了课堂学习外,完成课外学分、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通道。
2.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指大学生群体在国家相关机构和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两类:一类是思想创新,如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协会兴趣小组活动等。另一类是实物、成果创新,比如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维数字建模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开放性实验室的科研活动等。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目前,尽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绩,并且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但仍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样,但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学校对工程实践的投入不足,工程型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不全;科技创新的成果流于形式的多,转化率较低。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更新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加大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力度,在改革发展中解决问题。[5-6]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内在联系
1.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平台
通过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首先,能够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增强了实践能力,进而缩短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的距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学生课堂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能力的平台,真正体现了工程教育活动的内在规律和最终目的。
2.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工程知识的继承发展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全方位的提高提供了舞台。如: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首先要认真选题,通过文献检索、市场调研等确定自己的竞赛题目,然后设计方案,进行上机演练、调试、修改完善、产品制作,在这些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在完成产品期间,要和老师、同学、公司、专家以及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等打交道,学生通过与他人交谈、交往、联系,学习了待人接物的道理,锻炼了个人处理好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指挥协调管理能力。
三、架构基于大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1.积极营造创新气氛和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是前提
营造创新氛围是办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前提。首先,要在舆论上大力宣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学校的校报、学校校园网、广播、黑板报、科技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宣传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其次,要鼓励教师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都要向学生开展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课外作业的布置要有针对性,有思考、有综合,也有创新;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可以多出综合性开放式的题目,让学生有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要在科研活动中吸收学生,参与到课题的各个环节中。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
2.创新机制,完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制度制度是保障
完善相关制度是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障。要进一步明确组织实施、条件保障单位和部门的职责,成立学校层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教务处、学工部、团委、实验中心以及相关学院之间的相互配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合力。出台相关政策,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指导教师的配备和相关待遇、经费、工作场地及实验仪器设备等方面要大力支持。对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活动的老师,要建立和完善在成果认定、职称评定、评优评选、出外学习培训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对于学生,则从课外学分的认定、优秀毕业生推荐等方面制订奖励制度,从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3.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础
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类教学科研资源,提高实验设备的使用频率。特别是由二级学院分管的具有共享性质的大型加工设备、分析测试仪器,应该由学校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配置充足的专项经费,加大对一些创新实验室或者实习基地的支持力度;卓有成效地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和专业比较密切相关的企业要舍得花精力和一些费用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到实施要严谨求实,每门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的什么素质、培养哪种技能必须明确,能够体现育人特色;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题目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鼓励学生结合实习企业情况自选题目,指导教师把关等。
4.分阶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重点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要持续开展必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分阶段进行。大致可以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1)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属于启蒙认识阶段,适合于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新生处于基础学科学习时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还是比较缺乏,但大一的学生有热情,精力旺盛。学校要下力气,做好前期工作,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科技创新等活动来培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兴趣。九江学院的“濂溪讲坛”从2006年至今已举办了101期,从开办至今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外交官、社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在弘扬九江的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师生的学术和文化视野、启迪人生智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
(2)中级阶段。中级阶段属于认知阶段,通过结合大二专业基础课程实践,从学生开设的实验实践课程入手,经常举办一些专业化、体现学校特色的、与学科设置相匹配的各类学科及技能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九江学院每年都举办全国3D大赛选拔赛、三维数字设计大赛和信息技术水平大赛、钳工技能大赛等技能竞赛,通过比综合素质,加强课题理论与工程实践的相结合,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较高级阶段。较高级阶段属于实践阶段,由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组织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竞赛作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促进学生成才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7]由于九江学院积极参加江西省教育厅以及全国的学科竞赛选拔赛,学校在师资力量、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新制定的教学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根据获奖等级进行成果奖励,以此来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高级阶段。高级阶段属于实践提高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创新意识培养和熏陶,创新意识逐步成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个实践活动,是每一位学生必须参与的一项实践教学活动。九江学院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个人的职业规划及发展要求选择毕业设计题目。从2010级开始,学校开展了课外学风的选修工作,要求本专科学生在完成必修学分后还应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学分,课外学分形式多样,有毕业综合技能测试、开放性实验、参与课题研究、等等;另外,学校在申报成功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托,认认真真地选拔学生进入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准工程师培养,在企业聘请高级工程师以上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最多指导2名学生,学生的毕业设计和大四的课程全部在企业完成。以工人的要求进行管理,以工程师的目标进行培养,力争使参加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一毕业就能够顺利进入岗位。
5.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
具备教师和工程师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构建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应用型工程类人才是面向工程实际的实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过程必须注重实践环节,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同时要拥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以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作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切入点,[8]通过将教师下企业锻炼与企业骨干技术人员聘用相结合、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高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先后聘请中铁集团大桥七处、昌河集团、6354所等企事业单位的高工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同时利用寒暑假选派部分教师分别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学院采取了相关考核和激励措施,使教师到企业锻炼制度化、常态化,这种“双师型”队伍在学生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源头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近年来,在九江学院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直接参与的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项目3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20余项。在2012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西赛区预赛中,参赛作品11件,参赛人数48人,荣获第五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二等奖1项,江西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第七届全国应用技术水平大赛中,荣获机械设计CAD全国二等奖1项。目前,2009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部分学生正在奥盛(九江)钢线钢缆有限公司和中船工业集团6354所作为江西省教育厅首批“卓越计划”试点班的同学正在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他们从2012年9月入企,经过了许多岗位的培训,目前已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毕业设计题目全部是企业或研究所的产品开发或实验数据整理。有些同学的毕业设计工作量很大,几乎和硕士生相当,要学习ANSYS分析软件、学习机构设计软件Pro/E、UG及产品加工、制作,但是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
总之,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科技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制订完善考评机制、树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9]
参考文献:
[1]仲伟峰,何小溪,慕香永.基于大工程观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38-39.
[2]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35-38.
[3]张保森,王章忠.大工程观视野下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19-20.
[4]杨琳.大工程观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2):100-102.
[5]章启成,潘彩霞,陈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大工程观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3):168-169.
[6]朱育锋.大学生“四段式”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116-118.
[7]郭庆,魏莹莹,赵中华,等.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构建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交流平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130-133.
基础建设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有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1座体育馆,1座综合训练馆;建有5个学生公寓小区,5个标准化食堂,有各类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7个,包含功能实验室128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大中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万余台(件),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3.4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2.3万册,各类数字资源11000GB;建有160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83人,其中教授376人,副教授76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52人;有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830人;有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设岗学科31个,已聘请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等特岗专家5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人,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3人,省级新世纪学科带头人16人,湖北名师2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8人,有14人入选湖北省新世纪人才工程;学校聘请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及16位院士在内的273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人才培养 学校现有的本科专业64个,涵盖理、工、文、医、经、管、法、教育、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其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本科品牌专业10个;现有2个国家立项建设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有工程、工商管理(MBA)和翻译等12个专业硕士学位领域(点),有湖北省十二五优势重点学科4个,特色重点学科5个,培育重点学科4个。本科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2%以上,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2年,我校大学生在各类竞赛中成绩斐然:数学建模团队获得4个全国一等奖、5个全国二等奖,获奖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省内高校第一位;在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2项全国一等奖、1项全国二等奖、,总成绩位居全国第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以活动为载体,倡导蕴含“求索”精神内涵、人文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育人生态环境 。培育出“三峡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天问杯”大学生辩论赛、校园十大杰出青年、“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等精品项目。校足球队连续3年获得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校三峡剧社排演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获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国际合作 学校先后与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所高校建立了教学、科研和互派留学生等合作关系;设有HSK考点;开办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07年我校第一所孔子学院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挂牌成立。
展望未来 三峡大学,这个在浓浓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诞生的时代弄潮儿,犹如三峡里的长江水,吐纳百川;她又象“求索”的三闾大夫,昂首天外。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秉承“求索”校训,以“以人为本、凝聚人心、广开言路、科学发展”为理念,始终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办学原则。近年来,学院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水平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艺术学院依托三峡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了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和平台。学院设中国书画系、造型艺术系 、环境设计系 、旅游美术系、视觉传达设计系、现代传媒艺术系、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舞蹈系等系及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三峡大学书法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开设有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学、音乐表演、舞蹈学等本科专业和10多个专业方向,开展有艺术文化学、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美术、音乐教育)等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00余人,专任教师 80余人,其中30%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75%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院聘任了2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学院拥有一流的教学、科研设施。逸夫教学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有功能齐全的画室、设计室、琴房、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音乐厅、展厅,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院资料室藏有2万余册专业书籍和大量视听资料及专业期刊;院艺术实验中心有装备先进的模型工作室、数码设计工作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作室、版画工作室、雕塑与陶艺工作室、影像工作室、书画临摹室、电脑音乐制作室、数码钢琴室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千万元,并建立了26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包括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类纵横向项目100余项。
学院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音乐会、学术报告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学院每年举办各种形式的作品展览和音乐会50多场次。教师创作的美术与设计作品先后有 200多件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教师在重要专业赛事中获奖20余项。我院学子在中国国际合唱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湖北省高校美术大展大赛中取得好成绩,每年获得省级以上专业奖项100项以上。2012年我院成功承办 “长江钢琴” 杯全国第六届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三届全国少儿钢琴优秀选手展演。
学院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乌克兰、韩国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艺术院校开展合作交流,不断有师生应邀赴欧美和亚洲多国访学和交换学习,极大地开阔了师生们的艺术视野。
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将以“大视野、大事业”的办学情怀,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开拓创新,为把学院建成全国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艺术学院而努力奋进。
一、学科专业
音乐学(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钢琴、声乐、舞蹈、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艺术概论、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中国民歌、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指挥法、音乐创编、音乐教学法。
音乐表演(学制4年)
本专业现有开设声乐、钢琴、器乐三个方向。培养掌握音乐表演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音乐素质和较高的音乐表演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表演、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艺术概论、外语语音、中外歌剧赏析、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歌、合唱与指挥、民族器乐合奏。
舞蹈学(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舞蹈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在高、中等学校、艺术团体、社会文化部门从事舞蹈教学、舞蹈表演、舞蹈创编、以及舞蹈文化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芭蕾舞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教学法、舞蹈创编、舞蹈剧目排练、中西方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欣赏等。
美术学(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绘画基础、美术表现、设计基础、设计与制作、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小学美术教学论、美术教育实习、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基础等。
环境设计(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环境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环境设计领域从事教育、研究、设计、生产、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设计)概论、设计史(建筑与室内设计)、设计基础、专业制图(含CAD)、透视学与手绘效果图、装饰材料与施工、人体工程学与居住空间设计、环境设计方法与原理、室内专题设计、景观专题设计、建筑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学制4年)
培养目标:本专业是以设计图象为信息载体的应用性传播与艺术结合的综合学科。设有平面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方向。注重艺术及创造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全面的理论素养、丰富的设计技能,能胜任相关设计领域的教育、研究、设计与管理等工作,并可持续发展的高级复合型设计人才。
主要课程:图形设计、文字设计、版式设计、广告策划与设计、符号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摄影与摄像、广告动画设计、数字插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角色动画、影视特效制作、视听语言、网页设计等。
二、 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
计划
招生省份
学制
音乐学
80
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山东
四年
音乐表演
20
舞蹈学
30
美术学
80
湖北、湖南、江苏、河北、安徽、江西
山东、广东、福建、山西
环境设计
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6602
在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向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转变中,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改革是重要着力点。本文拟对推动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完善进行探讨。
1 推动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意义
1.1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概念
实验是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逐渐分出来的社会实践形式。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是指一种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将实验本身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实验这种方法让学生学到从事某项任务的思维和习得知识。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让学生通过系列的人际互动、人机互动或实际操作,将与公安职业有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则转化为实践过程,从而让学生体验该理论和规则并培养其法律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
1.2 实施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具有可行性和重要价值
从“科学”这个词语的来源和一般人的印象,“科学”应最初是指“自然科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实验早已突破了原来的自然科学领域而延伸到了某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公安法学教学是完全可以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实际上,公安法学教育也许已经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很多年了,只是大家以前都不认为这些内容是实验教学。当然,公安法学实验的条件是人为控制的条件,不是自然的、现实中的条件。这种条件往往是通过计算机软件或者情景设计方法得到的虚拟条件。
推动实施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法律人格、有助于强化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的教育、有利于警学研结合,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
1.3 国家对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重视
在传统的概念和意义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理念上并没有科学意义上的实验概念,在教学基本建设中,与理工科实验室方兴未艾形成强烈反差,文科(特别是法学)的系统化、规模化的进行实验教学建设则属新奇。可能很多法学教育从业者目前还难以理解为何要在法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实验教学这种理工科意味浓厚的教学方法。
在教育部的主动推动下,《2008年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报指南》明确增加了法学类可以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执法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财政部首批法学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执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 我国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教学理念滞后,束缚着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发展
长期以来公安高校领导和教师已形成了理论教学是核心,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实践教学仅是补充的惯性认识;认为法学实验可有可无,思想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法学实验认识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更从公安专业人才培养来推动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
2.2 缺乏较完备的适应公安院校特点的公安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当前,对公安法学的概念范围,多少门实验课程,多少个实验项目等基本问题研究的少,更谈不上专业基础型实验项目、综合应用型实验项目和创新拓展型实验项目整体融合形成统一体系等问题。如果说,随着公安院校与普通高校交流的增加,公安实战要求压力的增大,认识上的问题再逐步解决,那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就是最大的问题。
2.3 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不到位
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不到位主要表现:一是大多数公安院校都没有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即使有,实验内容也是陈旧、脱节,常常严重滞后公安实践。二是实验教学多为演示性实验教学,还脱离不了教师在课堂上拼命地灌,学生在课堂上拼命地记的传统被动模式。三是不少实验教学机械,呆板,教学目标要求层次较低,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按照流程操作即可,降低了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热情。四是专任实验教师少,多数还是由理论课教师兼任,难以摆脱习惯性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难有自主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2.4 配套性支撑措施不到位
面临的矛盾:一是课时安排的困惑。公安法学实验课程的推广势必需要增加一定的课时量,这就使得原有的课时量将作较大的增加和调整。而各公安院校公安法学的课时量已近乎饱和,再增加会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实验教学队伍力量不足。从目前公安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来看,集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数量还不多,普遍存在公安实际工作经验少,实践能力低弱等问题。三是实验教学载体不到位。特别是缺少实践教学方面的专有教材。四是相应的场地、设施、仪器等教学资源不够。相比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实验教学需要更多的投入。五是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和长远的建设方案,因而,难以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实验教学往往流于形式。
3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之思考
3.1 明确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目标
在具体目标上,公安法学实验教学改革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促进法学理论与公安实践相结合;二是法律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警察素质培养相结合;三是学生探寻法律事实能力、法律实务操作能力和综合判断表达能力相结合;四是法律知识、法律能力、法律职业伦理和法律人格相统一;五是人才培养、公安行业应用、科研服务相结合。
3.2 构建公安法学实验教学体系
公安法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操作性。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恰当自如地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操作性平台关系到学生的能力训练的实效。从这个意义上看,操作性是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平台的一个基本特征。二是复合性。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绝不是简单的技巧性训练,而是以法律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为目的。也就是说,公安法学实验教学要为学生深化对法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法律实践技能的提升、法律职业道德的养成和法律人格的塑造构建平台。三是系统性。理论教学是“讲授――理解”模式,实践性教学则是“设计-指导-练习-提高”模式。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则不同,它所训练的法律技能,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和实践等一系列环节来学习。四是过程性。要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作用,强化实验教学的过程管理,包括实验室使用情况和利用率、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测评等。
3.3 加强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
先分析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普通政法院校的法学教学主要是为培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服务的。而公安院校法学教学是为培养公安执法人才服务的。公安执法人才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要求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相比,是各有侧重,有所不同的。公安执法人才的法律知识和技能要求是,在刑诉法中侧重于审前程序,而不是审判程序;刑法中侧重于犯罪构成要件和各罪性质,而非定罪、量刑,并且主要是公安执法中需要应用的那部分罪名,而非全部罪名;行政法中主要是公安行政执法中需要应用的那部分内容,而非全部内容;民法由于不直接应用于公安执法活动,故主要学习民事调解中需要应用的民事法律关系、民事侵权与责任等,也不是全部内容。
再分析实验教学方法。它包含以下几方面:一是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师要多有技巧的启发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完成实验全过程。二是团体式实验法。按照公安执法有关法规和执法真实场景,广泛开展小团队实验形式。三是情景模拟实验法。其主要以模拟工作环境等为平台,以模拟调查、模拟审讯、模拟调解等为内容,学生扮演法律工作的不同角色,运用法律知识开展合作或对抗,推演法律运行的过程。四是行动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文书、谈判、法律援助等形式亲身体验法律活动。五是加强实验考核方法变革。细化实验教学过程管理,在考核上多采用基础知识测试、操作、实验报告和撰写小论文相结合的方式。
3.4 重视网络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变革
该变革具体有三种方式:一是建立公安法学实验教学网站。通过网站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服务,从实验教学安排、实验教学项目、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到实验课电子教案、课件等都在网上公布,便于学生通过网络预习和复习。二是探索开发公安法学网络实验课程。特别是在“模拟实验”等多用户交互环境中,学习者可选择民警、违法犯罪嫌疑人、辩护人等多种身份登录系统并根据需要进行多种角色扮演,以营造公安执法真实的工作场景。三是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不断开发和建设网络实验教学项目,完善网络教学平台,方便师生交流、答疑、讨论,学生提交作业,教师课程辅导等。
3.5 加强公安法学实验教学配套体系建设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课时问题。调整现有课时与新增课时相结合。方法:将相关学科的理论教学课时适当压缩,预留出一部分用作实验教学。在现有课时总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新的课时,让公安法学实验教学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得到保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扩大学生知识面,既增加学生知识的宽度、厚度,又少占课时,缓解课时有限的矛盾。二是师资问题。加快完成公安法学相关师资队伍转型,真正建成“双师型”教师。方法:积极支持公安法学相关教师取得高等级的公安执法资格证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公安法学相关教师通过挂职或顶岗实习真正熟悉公安职业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引进或聘请部分具有丰
富实践经验的公安一线业务骨干。三是教材建设。将公安法学实验教材建设纳入公安院校重点教材建设规划。汇聚公安院校教师和公安一线业务骨干按职业教育理念开发设计实验教材。四是投入和整合问题。全面加大投入,整合现有公安法学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规划,实现实验室、实验基地、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设计等多种途径齐头并进、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