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
时间:2023-01-08 03:43: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优化营商环境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un-ny”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总结及2021年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灵武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政策精神,在“放”字上抓突破,在“管”字上加力度,在“服”字上提效能,千方百计解痛点、疏堵点、攻难点,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作出了积极努力,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优化营商环境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一)学习宣传情况。
为深入学习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安排在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和政府常务会上对《条例》《宁夏自治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银川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细则(试行)》《银川市对标先进深化改革打造一流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进行了深入学习,并提出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意见建议。各乡镇(街道办)、各部门及优化营商环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将《条例》及相关政策文件纳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干部日常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宣传《条例》及优化营商环境各项政策措施,迅速掀起了学习《条例》、宣传《条例》、贯彻《条例》的热潮。并在政府门户网站、“美丽灵武”微信公众号开设营商环境宣传专栏,及时相关政策文件及解读、惠企政策、动态信息等;制作宣传海报200份、宣传折页3000份,在各类办事大厅、服务大厅进行广泛宣传;在市级政务大厅设置营商环境(“六稳六保”)政策宣传咨询窗口,电子屏滚动播放营商环境宣传标语口号,切实营造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
(二)任务贯彻落实情况。
1.强化组织保障,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明晰责任,对指挥部进行了优化调整,将9个专项行动组调整为7个;召开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听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汇报,印发《灵武市贯彻落实自治区、银川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实施方案》(灵党办〔2020〕59号),确定了15个方面工作、46项具体措施;举办灵武市2020年优化营商环境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业务培训会,印制发放400本《优化营商环境材料汇编》;市政协开展关于“提高审批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视察暨“政府开放日”活动;召开专题安排部署会议,组织相关单位顺利完成了自治区2020年宁夏营商环境模拟评价和银川市营商环境第三方评价。
2.聚焦释放活力,各个领域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电子证照入库率达98%,企业设立全程电子化率达30.5%,企业开办银行代办点投入试运行,一日办结率达到95%以上,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2086户,实现“一窗受理、集成审批、一日办结”,企业开办效率大幅提升。二是加速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一窗综合受理”,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下放乡镇就近受理,工艺简单、环境影响小项目环评专家函审制,征占地面较小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实行承诺制管理;施工许可办理材料精简至8项,政府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115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最优审批时限压缩至75个工作日;环评、水保等“多评合一”事项调整至施工许可取得前办理,水、电、气等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报装提前到开工前办理;制定《灵武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搭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信息平台;“灵武+园区”区域评部分评价事项已取得行业主管部门批复或已通过专家评审会,并全面推广运用评审结果。三是优化市政设施接入服务。企业用水报装由原来的6个环节压缩至3个环节,精简环节50%,申请材料由7项压缩至2项,精简材料30%以上;燃气报装实现供气企业全程代办,无外线工程企业接入时间2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压缩时限60%以上。四是不断简化财产登记流程。全面推行不动产登记、交易、纳税窗口“一窗受理、并行服务”,新开办企业一般登记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复杂登记时限压缩至4个工作日,抵押登记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异议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实现即时办结。五是推进纳税服务便利化。深入拓展“非接触式”办税新模式,推行“发票免费邮寄服务”,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投入运营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着力打造“蓝精灵”纳税服务品牌,开展线上“纳税人学堂”和“税务局长走进直播间”活动;率先在全区使用微信扫码支付方式,省去纳税人携带现金、银行卡等繁琐流程;设置简事快办、繁事专办窗口,平均缩减纳税人等待时间近20%;推行“税务UKEY”,缩减开票成本;充分利用“银税互动”平台,形成“银税抬轿”的工作合力,助力企业复工复产。截止目前,共计减免税费2.27亿元,自助办税服务厅“非接触式”办税近8960笔,微信扫码支付近5000笔,74户(次)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纳税信用贷款4582.6万元。六是持续降低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优化金融服务环境,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成立灵武市中小微企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浙江网商银行签订普惠金融县域合作协议,开展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宣传月活动,简化担保流程,担保费率降低到1%以内,羊绒、养殖企业担保费由1.0%降低为0.8%,免除企业10%存单质押。1-9月,新增担保贷款余额1819笔4.7亿元,为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争取贷款1.24亿元,累计为辖区中小微企业投放贷款23.9亿元。七是持续方便企业退出,依法强化合同执行。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纳入简易注销适用范围,累计办理企业简易注销501户;对3家企业进行了破产审查,推动无清偿能力但仍有营业价值的“僵尸企业”实现破产重组;截止9月底,共受理合同类案件3639件,结案3046件,结案率83.7%。八是加强就业服务与劳动力市场监察。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各项任务,印发《灵武市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具体措施》,通过科技创新后补助、融资担保及创业贷款、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方式,持续加大援企稳岗力度,累计发放各类补贴补助2366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2742个,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654人;为企业减免各项社会保险费4263万元,受益企业680家,受益涉及人次56775人;简化创业贷款办理流程,精简手续,为申请人提供一站式办理服务,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79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利息28.58万元。加强劳动执法检查力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对31个在建项目进行专项检查,下发《劳动监察建议书》12份,办理劳动合同招收备案10388人,解除备案2395人,对19家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年审,督促企业与劳动者依法履行劳动合同;印发《灵武市政府投资类新开工建设项目实施部门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差异化缴存管理暂行办法》,共追偿农民工工资1100万元,排查政府类投资项目及国有企业欠薪案件3件,社会类投资项目欠薪案件7件,提前完成“两清零”目标。九是进一步增强政府采购公平性。实施“互联网+政府采购”,运用统一政府采购公共服务平台,推行政府采购事项线上办理,降低采购交易成本,政务采购信息全面公开。十是依法保障企业公平参与招标投标。深化招投标领域改革,全面实现电子化招投标,严格落实建筑工程领域招投标黑名单制度,公开透明开展招投标活动,公开招标率达100%。截止目前,招标投标公告238个(工程项目161个,采购项目77个),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共开标505个(工程项目303个,政府采购项目202个),开具无挂靠、无串标、无围标承诺书1437件。精简招投标行政办事环节,按照“不见面、网上办”原则,清理工程招投标备案事前事项,精简规范流程,取消招标文件事前备案、招标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合同备案、投标报名审核等环节,推行“文件电子化、标书在线传、保证金线上缴、开标不见面、专家在线评、交易结果网上查”的“不见面”交易模式,降低交易成本。截至目前,房建、市政实行电子标“不见面”开标共8个项目,2020年7月1日起,交通工程项目全部实行电子标。十一是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制定《灵武市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进审批服务事项划转工作实施方案》,完成第二批8个部门36大项行政职权(事项)划转,“一枚印章管审批”扩大到16个部门253个事项,累计办件30337件;全市梳理规范政务服务事项1467项,统一按照国务院“四级四同”标准部署上线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宁夏政务服务网),进厅事项1195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1133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100个高频事项实现“马上办”,385项事项实现就近办,524项事项实现“即来即办”,1115项事项可不见面办理,435项事项可“掌上办”;认真开展“三减一提升”活动,完成24个部门340项事项精减,累计减少环节274个、申报材料482份、办理时限1623个工作日,清理各类无谓证明112项;推行“出生一件事”等20个事项一件事一次办,一窗综合受理率提高到72.6%;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设立无人警局、24小时自助办税服务厅,网上办理率达到91.1%;推行“好差评”二维码评价,企业群众满意度达99.5%;12345等便企热线接转受工单7247件,已办结7085件,正在办理162件,办结率97.8%。十二是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制定《知识产权领域突出问题治理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2020年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实施方案》,办理商标侵权案件3起,罚没款2.53万元;截止8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154件,万人拥有量5.2件/万人。十三是建立公正规范的市场监管体系。有效推进网上监管体系建设,同步建立完善审管协同机制,将审批事项办理结果及时推送到监管部门,加强审批与监管信息互通共享;在餐饮、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产品质量等领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持续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公示行政许可信息7420条,行政处罚信息562条;加强重点领域企业信用监管,对3802户纳税人、12家粮食储备企业、41家环保重点企业、28家交通运输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动态管理,通过执行信息公开网失信自然人1287人次,法人139人次,限制高消费1387人次,采取司法拘留10人,联合惩戒失信企业22家,帮助18个失信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制定《灵武市清偿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多方举措、全力推进清偿工作。2020年我市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金额1654.65万元,清偿率为100%。十四是加快建设包容普惠创新环境。出台《灵武市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修订)》《灵武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0修订)》《灵武市柔性引进科技人才实施细则(试行)》《灵武市备案科技服务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等配套政策,设立50万元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成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家,目前已培育和引进科技服务机构17家,指导企业科学归集研发费用入库2.8亿左右,推荐申报各类科技项目90余项,柔性引进各类人才100余人;推进基层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完成10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个乡村大舞台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三馆七站”免费开放,上半年共接待群众13.2万人次,其中24小时智慧书屋流通6千余人次。推进“互联网+教育”,全市100%的班级使用触控一体机或智慧黑板,建设在线互动课堂、教室70间,建成与教育厅互联互动的县区级平台,5所学校被确定为“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推进医疗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医疗保障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27条措施,加大市场开放力度,强化项目落地服务,共请进来蒙牛集团、伊赛集团、正威国际集团等区外企业70批348人次,签约招商引资框架协议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36.2亿元。向300多家企业(个体工商户)兑现产业政策奖补及重点工作考核奖励资金10511.5688万元。
3.加强督查检查,提升服务满意度。
由市营商办、市委督查室和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通过电话调查、随机暗访、听取汇报等方式,对营商环境指挥部7个专项行动组、各成员单位《条例》及自治区、银川市及我市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进行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尤其是将窗口单位、行业服务部门作为督查检点,促进规范服务、文明服务、优质服务,扎实推行“好差评”制度,切实提高营商环境服务满意度。
二、存在问题
尽管我们积极做了一些工作,也付出了一些努力,但与自治区、银川市和市委、政府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要求,与企业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重视程度不平衡,协同推进合力不够;二是简政放权力度还不大,主动服务的主动性还不强;三是“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跨部门监管、联合监管力度还不够大,新型监管方式未常态化展开,包容审慎监管机制尚未形成,执法交叉、重复检查问题依然存在;四是法治环境优化工作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
一、“银行+合作社+农户”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近两年,九台农商行从信贷路径着手,创新开展了“银行+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由农商行提供资金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生产关系,为解决贷款难和担保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样既满足了合作社的劳动力及生产资料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农民就业的多元化,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雨田农民合作社就是我行开展“银行+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目前,该社已由原来为247垧水田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发展到为400垧订单水田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由原年产大米142万斤,发展到年产大米304万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同时九台农商行发挥“红娘”作用,搭建“农社企”的互利模式,为农产品销售牵线搭桥,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支持合作社链条上的农户、涉农企业相结合,推行一体化、立体式金融服务,促进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既为企业建立起稳定、高效的生产基地,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其中,兴隆、上河湾的棚膜蔬菜种植合作社就是采用“农户+合作社+企业”签约捆绑模式,为产、供、销各个链条提供保障,带领农户年增收2万多元。
截至目前,该行累计发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近4.2亿元,先后扶持了忠田、富民蓝莓产业、雨田等一批发展前景较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二、“政府+银行+企业+协会”实现产业集群抱团发展
为更好结合小微企业产业特点,九台农商行以行业为切入点,以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为研发阵地,创新开发了“产融通”系列小微企业特色产品,即适合行业内小企业客户需求的“子融通” 系列产品,包括: 化肥融通、出租车融通、食品融通和医药融通等,形成了批量化营销、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营销体系。
其中,“化肥行业融通”是九台农商行以行业为切入点进行重点营销的典型案例。吉林省作为农业大省,化肥对于我省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2年,吉林省化肥总产量290 万吨(实物),产值72亿元,其中产值达亿元以上企业有10多家。而吉林省每年化肥的需要量大约在450万吨,本省自产的化肥仅能满足需求的60%-70%,吉林省作为化肥消费大省,供需关系严重失衡。
鉴于此, 九台农商行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开展市场调研,并结合化肥生产、销售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情况以及行业发展情况等综合因素,以“化肥行业融通”专属产品,围绕吉林省知名化肥生产企业开发方案,共制定授信方案6个,累计为102户化肥经销商授信4.41亿元。在九台农商行的授信支持下,化肥行业企业不再为融资难而着急,能根据自身生产经营周期合理获得资金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增加收益,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截至2014年末,九台农商行以“化肥融通”模式为蓝本,先后通过“出租车融通”“食品融通”“医药融通”等产品,为长春市多家出租车行业提供资金支持达6000万元,为长春春香圆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解决500万元的融资需求,为吉林省恒和维康药业有限公司提供了1000万元贷款资金。实践证明,该营销方案符合小企业客户的实际需求,得到了小企业客户的认可和一致好评。
“产融通”是九台农商行针对国家政策主导、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以及政府重点扶持的区域特色产业、授信政策支持的产业,总结出相同产业内小微企业客户的共性特征,整合全行内外部资源,通过制定产业营销规划方案,采取“的服务模式,创造出的一种全新担保方式和融资模式,能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利的融资服务。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4月末,“产融通”业务累计发放210笔,金额9.14亿元,占同期小微企业到期贷款的36.97%,受益企业达60多家,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三、“银行+互联网”搭建服务小微企业无缝对接平台
创建“九商金融”P2P投融资平台。为顺应网络金融发展潮流,九台农商银行在结合传统实体银行金融服务优势和新兴网络金融服务应用的基础上,与先锋集团旗下第一P2P合作,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业务创新理念建立了P2P投融资平台——九商金融(域名:http:// jsjrp2p.com)。
九商金融以“普惠金融”为经营理念,在健全的风险管控体系基础上,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专业、可信赖的投融资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财富增值,与传统银行相比,“九商金融”具有几大优势值得关注:
一是方便快捷,客户可以直接在九商金融平台投资理财,节省跑网点、柜台排队的周折,能够大大节约人力和时间成本。
二是优化流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短、小、频、急”的特点,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金融服务的门槛降低,客户可以通过九商金融平台提交交易申请,从申请到审批下来,只需几个工作日。
三是投资灵活,借款人一经九商金融平台准入,在一定的金额和期限内,借款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用款需求随用随借,并可循环使用。
四是管理简单,客户通过九商金融平台可以随时查询投资理财产品交易结果、持有产品信息等,并可第一时间掌握九台农商银行最新的投融资产品信息。
创建“网融e”P2P网贷平台。为进一步迎合“互联网+”的时代,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经营战略转型,九台农商银行在创办网络投融资平台“九商金融”的基础上,强势推出了网贷服务平台“网融e”,让客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更加便捷和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网融e”是九台农商银行与安硕公司强强联手,运用智能数据分析技术,基于个人贷款要求,打造的一款网络贷款品牌产品。通过该产品,银行给予个人在一定期限内可循环使用、随借随还的贷款额度, 贷款用户可以24小时通过网贷平台自助提款和还款, 操作方便快捷。目前,“网融e”主要提供“信融e”、“乐融e”和“商融e”三种大项目服务,分别针对个人信用贷款、个人消费质押贷款以及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
自税务机构改革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来,进一步提升税收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提高税收服务质量,关键在制度创新。创新并完善制度建设体系,充分了解基层税收服务工作中存在的“痛点”、“堵点”, 深入分析问题及原因,从基层税收服务角度提出税务部门制度创新的新想法,十分关键。
(一)借鉴疫情防控经验,将无接触办税模式平常化
以国家税务总局的《“非接触式”网上办税清单》为指引,积极调整税收重点和服务方式,整合现有信息化技术,创新开展“非接触式”办税平常化工作模式,突破传统“面对面”服务方式,依托“互联网+”,从外部入手,内部深入,本着“特殊时期可行即可行”的原则,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的经验做法,同时破除思想羁绊,充分发挥基层税务部门的主观能动性,优化再造实体运作办税流程,提供规范高效、便捷优质的精细化服务保障,提升纳税人缴费人和基层干部职工满意度、幸福感。
(二)优化办税大厅,融入人工智能
积极拥抱新科技,注重“互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在办税服务厅中的应用与推广,打造“5G+”办税服务厅和智能柜台,逐步代替窗口,实现无人化业务办理,届时“纳税人围着窗口转”的现象将会进一步改善,实现纳税人及窗口人员的“双减负”。同时办税服务厅要加强大数据应用,优化服务链条,积极利用“互联网+税务”平台,提升云服务,让纳税人走网路代替走马路,切实减轻纳税人负担,优化办税体验。同时借鉴银行“大堂经理”的经验做法,逐步放大导税员的职责和权限,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将部分业务前置导税台,分流窗口压力,提高服务效率。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民生、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为目标,全面提升农村服务水平,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和丰富支付工具和服务品种,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畅通农村支付结算渠道,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网络。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在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努力提高支付清算网络系统在涉农金融机构乡镇网点的覆盖面,丰富农村支付服务主体和工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的建立。
具体目标:在农村地区逐步完善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基础,以卡基支付系统及自助设备为支撑,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商易通等特色支付工具为补充的支付结算网络体系,力争在年底,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覆盖到60%乡镇银行(信用社)网点,方便个体私营企业办理结算;邮政“绿卡村”覆盖面达到60%,ATM机自助设备和POS终端乡镇布放率达到60%,满足农村集镇超县、商场、宾馆、休闲娱乐等场所刷卡、消费方式升级的需求;100%农村金融机构开通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功能,实现特色支付工具在乡镇全覆盖。
三、工作措施
(一)推进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地区银行机构支付体系建设的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完善支付系统应急处置预案,支持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乡镇网点通过方式加入人民银行支付系统。
(二)完善内部清算网络建设。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强内部清算网络建设,研究乡镇网点业务处理系统标准软件和硬件配套以及外包处理,优化业务处理流程,促进乡镇网点提高系统内支付业务处理效率。新设农村银行机构必须实现与上级机构的清算网络连接。
(三)以新农村建设为科学指导,切实改善农村地区用卡环境。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网点收缩的情况,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要按照互利合作的原则,调整农村地区银行卡的收费策略,便利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跨行使用。要适当增加投入,有选择性地在外出劳务较大、经济较发达或农副产品、矿产品交易量较大的乡镇,布放ATM机和POS机等自助终端设施,逐步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提高银行卡在农村地区的使用率。
(四)推动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丰富支付结算品种。一是结合地域特点,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根据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少,部分客户离金融机构路程较远的特点,采取“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策略,有针对性地推广网上银行业务,方便客户日常资金结算,缓解金融机构柜面服务压力。二是结合农村地区行业经营特点,推广电话银行业务,解决农村地区农副产品收购结算方式单一、现金使用量大的问题。三是推动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开展。结合打工经济特点,积极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形成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网点为主体、各发卡银行共同参与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环境。
(五)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确保支付工具延伸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定期组织郧西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大型户外宣传。二是组织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充分利用营业网点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1)悬挂横幅,发放支付结算宣传资料;(2)开辟窗口,设置“农村支付结算宣传咨询窗口”标志牌,方便乡镇企业、农民咨询;(3)加强对柜面人员支付结算业务知识的培训,确保做到“有问必答、答必详尽”。三是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资源,通过新闻报道、专栏介绍等形式,多层次、多角度开展宣传活动。四是与县劳动局、农业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银行卡基础知识等支付结算知识,纳入对农民工的培训课程,让“支付结算知识进农村”宣传活动制度化、经常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证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郧西县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人行、农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局、邮政储蓄银行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人行,高晓东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二)落实工作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每半年向领导小组报告项目建设和运行情况;负责每季组织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建设情况和信息沟通;负责制定项目建设方案和业务运行方案,对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负责落实系统安全工作责任制,完善项目运行制度建设,排查和解答项目运行过程中的业务和技术问题;负责项目建设的社会宣传和工作总结,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完成领导小组部署的其他工作。
(三)加强信息反馈。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成员单位要主动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实施方案确定的工作内容进行积极探索和调查研究,积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向领导小组及时反馈。
(四)严格监督检查。县政府将督促人民银行郧西县支行适时对辖内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并根据阶段性工作目标,对各银行机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五、工作步骤
(一)制定方案。年9月30日前,完成对郧西县支付结算环境的调查论证,制定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组织发动。年10月10日前,召开银行机构座谈会,启动实施方案。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呈现出跨越式大发展的特点,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大幅提高了社会的生产生活效率。而近年来,传统商业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博弈也已被各界炒至白热化。互联网金融生态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的快速变革与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给传统银行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银行自身的经营理念和模式、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而言,如何有效利用既存的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突破重围,以促进自身的转型与发展成为其需首要思考的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差缩小,市场竞争激烈,业绩增长乏力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除此之外,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2015年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事件,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行业遭遇经济周期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经营环境更趋艰难,整体行业信用风险持续攀升,导致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严峻的经营态势促使银行通过开展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内部挖潜,以实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有效提升业绩、管控风险,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大数据应用于信贷管理的原因及意义
(一)银行大数据特点
从大数据特点角度来看,银行业是一个数据驱动的产业,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或者大数据金融时代,银行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大数据应用阶段。大数据应用作为创新的催化剂,正改变着金融业态,并将引起银行业务模式深刻的变革。由于银行业大数据应用同时具备体量大、种类多、访问速度快和准确性要求高等特点,大数据应用将拓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空间,加速产品创新,通过数据的不断积累与整合,具体分析客户需求以推出银行差异化产品,改变当下银行产品同质化趋势。其次,大数据应用将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大数据能够更加有效地评价银行的经营业绩,评估其存在的经营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再者,大数据应用将开拓银行的经营渠道,使得网络银行,电子银行得以不断推广和完善。最后,大数据应用将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随着商业银行数据分析能力提升,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为银行业务发展、市场营销、资产负债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二)银行不良贷款率现状
中国银监会2月15日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已连续10个季度上升,由于关注类贷款和逾期类贷款增长较快,不良贷款后续仍面临较大压力,信用风险管控压力加大。此外,受不良贷款侵蚀、净息差收窄等多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长持续放缓,商业银行2015年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5926亿元,同比增长2.43%。①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联合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显示,82.1%的银行负责人认为产能过剩行业贷款是2015年面临的最主要信用风险事件,钢铁、水泥、建材、船舶、光伏等行业遭遇经济周期下行和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经营环境更趋艰难,整体行业信用风险持续攀升。[1]短期内,利率市场化仍将挤压银行的存贷利差空间,这对于长期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以及依赖基于此种盈利模式而形成的风险管理模式将产生一定冲击。在此形势下,银行需要不断寻求安全高效的信贷资产,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利用大数据进行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应运而生。
(三)大数据信贷管理作用
首先,大数据将会改变信贷管理的分析方法,由于个人诚信数据库的建立,避免了以往到第三方处开具证明,利用抵押,质押等担保手段的繁琐与复杂。银行可以通过大量搜取客户的诚信信息,并运用特定的运算程序进行信用评级,综合分析判断最后决定是否放款。
其次,大数据将影响信贷管理的效率,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与广泛运用,银行可以采用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最后,大数据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有利于优化其信贷结构,大数据的计算方法将改变固有的仅依靠企业财务报表及信用报告的信用评级方法,实现评级的多元化趋势。打破信贷结构中由大中型企业信贷垄断的局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三、大数据在银行业务应用现状
目前,已有多家银行利用大数据的技术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大数据完成了实时营销;交通银行通过大数据实现了数据营销;建设银行通过此项技术实现了电子商务平台和信贷业务的结合;光大银行则以此建立了社交网络信息数据库;招商银行通过大数据来发展小微贷市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大数据概念的引入到在银行业的广泛实践,大数据实际上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在客户营销方面,银行通过大数据的营销模式可分为交叉销售模式和个性化推荐营销模式。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中心实现了实时、历史数据进行全局分析,风险管理部门现在可以每天评估客户的行为,并决定对客户信用额度在同一天进行调整;原有的内部系统、模型整体性能显著提高。Greenplum数据仓库提供了统一的客户视图,更有针对地进行营销。2011年,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通过其数据库营销平台进行了1286个宣传活动,每个营销活动配置平均时间从2周缩短到2~3天。再以阿里信贷为例,其主要面向阿里巴巴的普通会员全面开放,无须提交担保和抵押,仅凭企业的信用资源就可以“微贷”。“微贷”通过网络低成本广泛采集客户的各类数据信息,分析挖掘的数据,判断客户资质,用户可以24小时随用随借,商务平台上的每一笔交易,建行都有记录并且能够鉴别真伪,可作为客户授信评级的重要依据。
在授信审批阶段,随着银行数据采集范围的扩大和建模技术方法的更新,银行已经开始探索采用大数据方式,完善传统的客户评级评分模型,优化自动审批策略。其特点在于变量丰富,模型稳定,可将稀疏的数据逐步加工为密集信息。在信用额度及利率制定上,根据大数据产生的客户风险参数,各项成本参数,市场敏感性参数来设定授信的额度。在交行信用卡中心,最丰富的数据是与客户电话沟通过程中的录音数据。录音数据是典型的非结构化数据,也是典型的“大数据”。一方面,数据不断累积,而且随着业务的繁忙,还在不断加速增长,存储和管理都较为麻烦,除了存储备用和少量的人工的质检调听外,几乎没有其他用途,海量数据大都成了“沉没数据”;另一方面,语音数据里蕴含了丰富的客户信息,如客户身份信息、客户偏好信息、服务质量信息、市场动态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等,但由于技术的限制,一直没有有效的分析处理手段,数据的价值无法体现,具有丰富价值的数据却成了“死数据”。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的破局之道,是采用智能语音云(Smart Voice Cloud)产品对海量语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智能语音云是新型数据服务平台,它采用了大规模异构数据的高效存管和流式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了海量语音数据的归集、处理、存储、调用和分析。
四、大数据在信贷管理中对策建议
(一)大数据自身构建
为加强大数据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必须首先确保大数据自身构建的完善。大数据具有数据量巨大的特点,这一特点通常会造成与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匹配,这需要加快技术创新,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的创新。大数据的基础设施通常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硬件设施主要提高云计算的灵活、动态的IT能力,以实现简化IT结构、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能耗的目的。而软件设施则主要通过培养一部分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应用技术的金融人才,其可以对数据进行实时深度分析,并对未来的走势进行准确的预测,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搭建开发式数据平台,客户信息和数据是银行的共有资源,在开发和分享的同时,要注意防范操作风险,保证合规政策的执行与落实。在建立企业级数据仓库的同时,要建立营销、风险等数据仓库,包括分析提供有力的信息与分析支持。为此,银行与电商平台可形成战略合作,银行业共享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的经营数据和经营者的个人信息,由电商平台向银行推荐有贷款意向的优质企业,银行通过交易流水、买卖双方评价等信息,确定企业资信水平,给予授信额度。银行也可自建电商平台,获得数据资源的独立话语权。在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的同时,获得客户的动态商业信息,为发展小微信贷奠定基础,是银行搭建电商平台的驱动力。此外,银行通过建立第三方数据分析中介专门挖掘金融数据,在银行与电商之间,加入第三方公司来负责数据的对接,为银行及其子公司提供数据分析挖掘的增值服务。其核心是对客户的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准确预测客户短时间内的消费和交易需求,从而精准掌握客户的信贷需求和其他金融服务需求。
(二)客户准入定价应用
在此环节中,应重点开发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应用。由于人脸信息有着不可复制、不可盗取、简便直观的特点,是大数据时代下商业银行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技术变革,人脸数据库识别系统成本降低,识别精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此项技术在商业银行领域的潜在价值不断被挖掘提升,保障安全,节约时间,整合并挖掘数据资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贷款过程中,为避免欺诈现象的发生,可以利用已有的人脸信息进行身份验证,实现贷款客户身份认证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由于银行数据是核心的金融数据,应充分考虑在监管要求下的用户数据安全,在具体应用的功能设计方面,应遵循相关监管政策与行业的规范。
此外,征信是现代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是传统行业转型的内在要求,其本质在于对金融主体的数据刻画。现行征信体系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具有非营利性,收费仅用于日常运营,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征信信息来源。通过创新征信模式,如专门针对P2P行业而建的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和小额信贷征信服务平台(MSP)可以更好地发挥征信作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征信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庞大而优质的数据库则是征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征信机构有望凭借海量的互联网数据、强大的IT技术以及开放创新的思维,建立互联网平台征信模式;而非互联网征信机构则可能依靠多年的风险评估经验、特色征信数据,深耕区域性、专业性等细分领域市场。
(三)贷后监控环节应用
尽职的贷后管理可以发挥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风险预警。通过有效的贷后管理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快速化解,可以起到降低风险化解成本、减少经营损失的作用;二是存量客户深度挖潜。应该认识到贷后管理的过程是巩固客户关系和业务需求挖掘的契机;三是以管理创造价值。通过抓好贷后管理中的基础管理工作,可以有效杜绝客户信用评级中断、贷款临时性逾期等增加经济资本占用的事项发生,直接创造价值。
在“互联网+”、大数据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需要在激发内生资源的同时,积极借助外力,提升贷后精细化管理水平,补足这块风险管理的短板。大数据在银行客户贷后风险预警体系中可包括单客户风险预警、客户群风险预警、风险传染预警等领域。依托运营商、互联网等外部数据资源,利用大数据位置定位、情绪分析、实时分析等技术,从偿付能力异动和偿付意愿异动两大维度出发,对个人客户、企业客户进行多维信息的深度洞察、行为精确跟踪,实现信用风险多维监控与实时评估。严格监控资金流向,把握资金流动规律,对于偿付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建立适当的大数据贷后风险评估模型,将外部信息与银行内部信息如资金往来异常信息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企业预警信息系统。结合各个风险因素影响等级的不同对风险划分等级,实行分级管理。
五、总结
信息时代下,数据深刻影响着银行的未来发展。在中国庞大的人群和应用市场下,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解决方案,深入洞察复杂且充满变化的市场成了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大数据时代下,传统银行需不断适应其自身的新角色,促进自身的转型。银行需要不断扩大触角,全面收集、分析、辨别复杂的信息,改变运营思路,审视市场和自身。
在经历过刺激政策下的信贷大投放、增速换挡中的信贷需求起落、结构调整阵痛期的信贷质量下降之后,细化对银行的信贷管理成为当下银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加快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完善银行数据结构,顺应数据化时代的浪潮,是推动银行经营转型的必由之路。
改革助力服务重心下沉
《意见》指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稳妥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更好地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同时明确,省联社要加快淡出行政管理,强化服务功能,优化协调指导,整合放大服务“三农”的能力。
“此次提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与一直以来提倡的服务重心下沉保持一致。”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说。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体制一直是农村金融面临的难题。此次《意见》涉及机构改革的部分,给未来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定下了大致的框架。
“明确机构改革路径,有助于放开农村金融机构手脚、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管理与经营机制完善。”曾刚说,随着金融机构活跃,对当地实体经济将会起到促进作用。
不过,马九杰也提出,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做到差异化、特色化服务,还需要在实践中总结。随着民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金融租赁公司、村镇银行等发展壮大,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农村长期资金短缺问题。
普惠金融反哺实体经济
“和十多年前相比,金融对于‘三农’的支持已经有了很大飞跃。但是,农村金融机构覆盖低、农村金融服务供求不平衡、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的局面依然存在,城乡金融服务差别明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说。
《意见》提出,从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大金融扶贫力度三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重要的政策目标。”马九杰说,以机构网点布局为例,在以家庭为参与主体的农村地区,农村金融需要服务的对象小且分散,亟须用基层网点进行对接。
与此同时,《意见》明确提出要从拓展资金来源、强化政策引导和完善信贷机制三方面,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
对此,杜晓山认为,尽管银行业经历了从逃离农村到回归农村、增加覆盖的过程,但受当地居民储蓄习惯和金融生态环境来看,目前仍存在中西部地区吸收存款外流至东部等地区,没有起到反哺当地、带动当地实体经济发展的目的。
“随着监管层对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提高涉农贷款比例等多项指标的重视,并逐步纳入评估体系,将防止大量资金外流到农村以外地区、外行业,从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马九杰说。
产业链金融模式将成重要抓手
《意见》提出,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创新和推广专营机构、信贷工厂等服务模式。
【关键词】商业银行 物流业 金融机构 物流金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金融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深,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物流金融这一处于旺盛成长期的金融创新业务,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当前关于物流金融的理论研究也有一些成果。邹小和唐元琦首次定义了“物流金融”的概念,就是面向物流业的运营,通过开发、提供和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资金和信用的运动,达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机统一。徐莉和罗茜等也探讨了多项服务于一体的物流银行业务模式。谢志忠和陈乐群等分析了物流技术落后已成为农产品物流科学化的一大制约因素。陈祥锋和朱道立等提出了提高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效率的措施,主要有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金融风险,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的效率,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等手段。国外的Don P.Holdren和Craig A.Hollingshead等却把存贷控制问题与公司财务管理和商业借贷结合在一起分析,提出存贷管理方式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成本,商业借贷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种类的存贷确定相应的存货融资的风险和收益。物流金融日益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之必要,且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开展物流金融服务是实现供应商、采购商、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多赢的有力手段。
一、物流金融的现状分析
1、物流金融的发展背景。物流金融是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产品,其不仅能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经营利润,而且可以协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物流金融服务将开国内物流业界之先河,是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一次革命。
物流金融对于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可以提高企业一体化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业务规模,增加高附加值的服务功能,扩大企业的经营利润。对于供应链企业而言,物流金融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原材料、半成品和产品的资本占用率,提高企业资本利用率,实现资本优化配置;可以降低采购成本或扩大销售规模,提高企业的销售利润。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物流金融服务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规模,降低信贷风险,甚至可以协助金融机构处置部分不良资产,从而实现供应链“共赢”目标。
物流金融产生是诚信的需要,在一个完全诚信的社会里,不一定需要物流金融。在国内,由于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信用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所以融资渠道贫乏,生产运营的发展资金压力大。金融物流服务的提出,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活动。另外,物流金融可以盘活企业暂时闲置的原材料和产成品的资金占用,优化企业资源。同时当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也不断增强,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物流金融的诞生。物流金融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物流瓶颈”――质押物仓储与监管;可以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银行面临的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
2、物流金融的发展历程。国际上,最全面的金融物流规范体系在北美(美国和加拿大)以及菲律宾等地。以美国为例,其金融物流的主要业务模式之一是面向农产品的仓单质押。仓单既可以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也可以在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进行流通。美国的金融物流体系是以政府为基础的。早在1916年,美国就颁布了美国仓库存贮法案(US Warehousing Act of 1916),并以此建立起一整套关于仓单质押的系统规则。这一体系的诞生,不仅成为家庭式农场融资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农业营销系统的效率,降低了运作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物流业务开始的较晚,业务制度也不够完善。非洲贸易的自由化很早就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作为审查公司进入当地。这些公司以银行、借款人和质押经理为主体,设立三方质押管理协议(CMA),审查公司往往作为仓储运营商兼任质押经理的职位。通过该协议,存货人,即借款人在银行方面获得一定信用而得到融资机会。此类仓单直接开具给提供资金的银行而非借款人,并且这种仓单不能流通转移。
3、物流金融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近年来,供应链金融服务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它加速了供应链贸易流转,促进了物流增长;另一方面,有效的金融安排大大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疏通了资金循环,完善了资金链,消除了资金流通中的瓶颈现象。物流公司在货运与货物监管方面的优势为银行融资建立了强有力的防火墙,达到了客户、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共赢。在中国物流金融服务的推动者则主要是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及物流创新服务产品,目前市场处于加速上升状态,也成为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的一种趋势。但是中国物流金融业务目前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从事单一货物质押,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向更深入的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发展。当前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种趋势:第一,从静态质押监管向动态质押监管发展。所谓静态质押监管是这批货质押后不再变动,一直到质押期结束才放货。事实上这种静态的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很多企业都要不断地进行生产、不断采购原材料、不断出货、生产,这就是不断提货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动态的变化。所以目前我们执行的项目中大部分都是动态的。第二,从流通型客户向生产型客户发展。最初客户主要是流通型的贸易商,现在有一些中型或者中型以上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型资金发展业务,所以我们的生产型客户逐渐增加。第三,从现货质押向买方信贷发展。这个发展的趋势实际上就是从第三方发展到第四方,也就是过去的融通商、保兑商的形式。贸易商、供应商、监管方、银行四方合作的业务模式,同时,向更多参与者发展的趋势很明显。第四,从单一环节向供应链全过程发展。由于有了供货者的参与,就有可能从供货方出厂门那一刻起,把货物监管到交给客户手上,全过程的监管发展也比较迅速。
二、物流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落后。第三方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国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远远跟不上时展的需要。在改革开放以前,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仓储、配送环节等都是通过计划手段按行政部门、行政区划管理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逐步转型,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从商业、物资储运企业改造、运输与货运延伸等,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物流服务企业,但是物流的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物流服务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不高,数量有限。同时中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不高,利用现代技术程度低,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管理人才等导致第三方物流企业难以发展。
2、物流金融服务不规范,效率不高。由于物流金融服务在中国发展的历史时间不长,还没有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统一的作业规范,物流企业和银行没有统一标准可以参照。银行没有专门针对物流金融信贷业务的操作规范,还是运用一般信贷操作流程规则来办理物流金融信贷业务,致使物流金融信贷业务手续异常繁琐,效率低下。同时,由于物流企业银行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没有办法在实施物流金融业务时实现协同信息化,及时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共享,以及银行对业务的监管和客户对服务过程的跟踪,影响了物流金融业务实施过程中对风险的反应和处理效率,客户的服务质量不高。
3、物流金融人才严重匮乏。西方国家物流业和物流金融业务蓬勃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拥有大批的精通物流、金融、法律,具有创新意识的专业人士。而我国,由于现代物流发展的历史只有20多年的历史,人才匾乏的问题相当突出。懂物流管理和经营的人才缺乏,而懂物流金融的人那就更寥寥无几了。因此,在金融领域,熟悉国内外金融知识而懂得物流业务开展工作的双专业人才将是市场的抢手人才。
4、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我国目前只有《合同法》和《担保法》中的某些条款才能够作为法律上的依据来判定相关业务纠纷的法律属性,以及2007年10月1日执行的《物权法》虽然扩大了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但有些条款还不适合物流金融实际业务的开展。而且处理业务纠纷时多采用的是法律程序,这样不仅执行过程低效,成本高,更为严重的是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使债务人违约时使债权人损失很大。我国还处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初级阶段,相应的担保文件如仓单,不标准且缺少流通性;参与物流金融业务的物流仓储企业鱼龙混杂,缺乏相应的行业规范,甚至出现了借款人与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的现象。
三、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
中国银行业二十年的改革发展,不仅增进了中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而且较好地适应了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满足了国家经济发展对银行业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当前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提高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发展物流金融业务,但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也有优势劣势,也存在机遇和挑战。
1、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优势分析。随着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继续扩大服务面,发展物流金融,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发新客户,尤其是培育了优质客户。同时利用简便快捷的收付款服务优势,为物流客户解决付款信息和销售资金速到账等问题,具体包括票据托收、代收缴费、工资服务等,例如建设银行为戴尔计算机销售网络建立的资金归集网络,这其中包括两个管理重点:一是资金流,即销售货款的快速回流;二是信息流,即付款信息的快速到达。商业银行作为资金流动的枢纽,在同物流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业务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延伸服务,拓展与物流企业相联系的上下游优质企业,使得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零售商或最终消费者的资金流在银行体系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得到较好的投资收益。
2、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劣势分析。在当前经济水平,商业银行可发挥特有的优势为客户服务,物流金融能将商业银行创造存款倾向的能力与及时掌握信息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提高物流企业运作效率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理想的融资方案,形成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目的。现代物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一些物流操作不够规范,物流存在一定的风险,商业银行可根据现代物流业资金流量大、布点多元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等特点,可以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例如中国诚通集团(CCT)所属成员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在中国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最早、规模最大,其仓库网络遍布国内各主要城市,商业银行为其提供多方位的资金结算服务,良好的市场品牌、规范的管理经验,便捷的金融服务,是其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3、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机遇分析。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宽松的大环境,各企业之间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对国家一些基础设施的信贷投放基本处于敞口状态,尤其是作为物流业命门的交通运输行业,一直是商业银行重点支持的对象,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竞相争夺的优质客户。机遇促进了物流金融的发展,而物流金融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完善现代结算支付工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由于物流与金融的结合,产生了许多跨行业的服务产品,相应地也就出现了对许多新金融衍生品的需求,同时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稳定的现金流,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自身特有的创造存款货币优势,为物流企业提供高效的理财服务,从而获得相关收入。例如深圳发展银行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任何一个供应链节点的企业,都可以选择自己合适的产品,数百家中小企业分享到了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深圳发展银行也获得了新的客户与利润增长。
4、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挑战分析。物流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生产与人民生活相连接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供应和保障链不能缺少的行业。物流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存,现代物流是现代人类社会全部经济活动的连接纽带和服务平台。但是目前物流业供需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粗放经营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观,大多数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仍然不高;同时,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经营中不规范操作的现象仍很严重,许多物流业管理者思想观念陈旧,专业知识匮乏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物流行业的发展,而金融机构本身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迟缓等也阻碍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物流金融可以将物流企业与银行、生产商、经销商等外部企业的资源整合起来,使得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物流金融构建起来网络结构中得到充分的流动和整合,实现社会物流系统总成本最低。
四、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经过对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SWOT分析,针对商业银行本身的优势,以及外界的机会,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充分发挥本身的优势,弥补劣势,促进中国物流金融的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了一条商业银行发展物流金融的基本思路。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运用资本营销手段,以资产重组、投资参股、资产并购、产权置换、发起或借壳上市等多种方式迅速扩大自身的规模,快速增强实力和扩大市场份额;发挥集团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连接产需,必须延伸出去获得能量,紧紧联系生产一端,争取直接掌握甚至控制一批关键性的、在市场上知名度高的产品,取得市场竞争主动权。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要走工、商、贸相结合的道路。只有如此,企业才会有长足的发展后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开展统一授信的方式提高物流金融的效率。统一授信就是银行把贷款额度直接授权给物流企业,再由物流企业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物流企业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银行基本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这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加灵活的开展质押贷款服务,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降低贷款的风险,从而提高物流金融服务效率。
3、加强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针对中国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应加大人才培养。一方面应积极进行先进的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知识、电子商务、金融、贸易经济、信息管理等知识的培训。对物流从业人员,可通过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学校培养与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形成较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系统。在大学和学院设置物流管理、金融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通过多个层面的教育与培训,可以为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各层次、各方面的物流专业人才。
4、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物流金融业务。在法律约束的同时应该建立由中央银行和物流管理委员会牵头的宏观管理机构,对业务实行规范管理,并制定合理的惩罚程序和措施。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评级体系和信息系统。首先,银行和物流公司应该建立统一并且规范的信息系统,将客户资料、信用情况、产品信息等一系列信息指标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形成联网操作。其次,在信息体系之上建立风险评级体系,针对指标和数据以及专业部门的实地考察、业务监管进行信用评级,并且事后备案,以减少风险。政府要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为发展物流金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五、结论
物流金融对于企业、物流公司和金融机构来说都是一个新的领域。中国物流金融正处于开展的良好时机,这是中国物流金融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国家法律政策逐渐扶持的结果。当然,物流金融的顺利开展也需要政府、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这种新兴的业务在给商业银行提供诸多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本文通过对物流金融理论进行梳理,识别了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金融业务的利与弊,并针对这些利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为商业银行从事物流金融业务提供一些运作思路。希望对商业银行从事物流金融有一定的启发,同时一些新的对策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邹小:国内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研究,2006(36).
[2] 谢志忠、陈乐群: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探析[J].科技和产业,2007(3).
[3] 王国文: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内涵与发展趋势[J].现代物流,2003(5).
[4] 徐莉、罗茜:基于物流信息平台的金融创新――物流银行[J].物流技术,2005(6).
[5] 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2).
[6] 王红梅、王玉忠:中国物流业发展与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研究[J].物流科技,2007(4).
[7] 张臻竹:物流金融的发展分析[J].物流经济,2004(4).
[8] 李碧珍:中物流金融的现状与发展探索[J].上海金融,2005(12).
[9] 何燕:金融机构发展物流金融所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分析[J].物流平台,2007(9).
[10] 姚莉:浅谈物流金融与多方共赢[J].华北金融,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