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3 02:4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与读书有关的格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1)课堂、课余兴趣启发。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有什么收获。在课堂、课余相机介绍中外典故,名人传记,格言警句,赏析美文片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
(2)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可以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着,享受阅读原着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着。
(3)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教师利用多种方式制造悬念,谈论某文章的精彩情节、精彩片断,讲述某一个故事的梗概,介绍某一个作家的奇闻趣事等等。激发学生渴望阅读相关作品,了解作品的全貌。
(4)树立阅读榜样,建立班级“图书角”。抓班级课外读书典型,带动读书风气,建立激励机制(如评选读书积极分子)鼓励读书风气。在班级开展“自读、自荐”的良好读书网络,构建班级“图书馆”。
二、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1)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①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②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③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2)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①精读。名着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③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3)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午休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三、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们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1)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2)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培养学生捕捉阅读信息、加工阅读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激发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8-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著名语文教育家吕淑湘先生曾讲过:“课外阅读对语文课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参造化神始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课外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本,更是人发展的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也是时展的需求。学生课外阅读正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课外阅读能力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组关于动物描写一组的课文时,鼓励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去找,还有哪些有名的作家写身边的小动物,是怎样写的?你有什么收获?特别推荐沈石溪的动物系列小说,师生共读一本书。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具体做法是这样的:1.故事会,比一比谁课外故事讲得好。2.我知道,看谁课外书读得多。初步了解学生读过什么书,读了多少书,3.推荐一本好书,你最喜欢哪本书?为什么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全班再进行交流,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成就感,更吸引其他学生也有读书的兴趣。4.我喜欢的词语,最感动的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或者是感动的句子摘抄下来,并在班上进行朗读展示;同时,鼓励学生用读书积累的词语来说话,或模仿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句式练习等等,这些做法都深受孩子们喜欢,课外阅读的兴趣浓厚,课外阅读也不再是流于形式,而是做到读一本书,至少有一得的收获。同时还抓住媒体契机,进行兴趣转移。利用学生喜欢电视的特点,关注电视节目,由此引导他们读一些高雅的、健康的文学性书籍。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华成语故事》等等已经拍摄成为电视剧,利用此契机,渲染电视情节引导学生畅快的阅读原著,享受阅读原著的尽兴,促进学生阅读名著。
一、关注阅读内涵,注重方法指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根据文章主人公、根据体裁、根据单元训练点、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情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一)配合教材,推荐读物,迁移阅读。推荐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了解作品原貌,时代背景,作者生平,拓宽视野,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推荐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迁移阅读。课堂相机介绍作者的其他文章,增加阅读量,加深对这位作者的认识。推荐与文本相同题材和相同写作方法的文章,迁移阅读。做到课内得法,受益课外。
(二)制定课内外“读书卡”,训练信息捕捉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提高阅读综合素养
(三)授之于渔,指导读书方法。1.精读。名著的名篇、名段,自己喜欢的读物,要细读,反复读,甚至熟读成诵。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速读。为培养快速学生抓捕信息,逐渐训练学生使用“提纲契领的标题读法”浏览篇幅较长的文章,把握文章大意;采用于词句为单位的整体阅读的“扫读法”,了解段落大意;也可以直入主题的“提问法”,讨论交流式的把握文章重点。3.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童话故事,重在抓住情节;阅读人物传记,关键是理解人物的形象;阅读诗词,紧扣关键词领悟意境;阅读说明文,明确事物特点等等。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不仅引导方法,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
(四)每个学期,每个阶段确定学生课外读物,教师定期批阅,给予评价。老师给学生推荐读物,并且给予精心的批阅,一方面监督促进阅读效果,一方面形成良好阅读方法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并在正面评价中激发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展示美文片段,加强积累巩固。利用早读课时机,展示学生课外的美文片断积累,包括文段、文句、诗词、格言警句、名人轶事等等。一方面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一方面加强课内外阅读的积累,为习作积累素材,内化习作语言。
二、开展读书活动,强化阅读效果
学生的阅读行为需要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和赞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我也开展一些有趣的读书竞赛活动,激发阅读信心和热情,同时也检查阅读效果。
(一)班级读书会。每周举行班级读书交流会,既可确定读书主题,也可广泛自由交流。内容分别为:推荐读物、推荐美文、谈读书收获、说读书方法、介绍新书信息等等。
(二)评定读书笔记。评选最佳“读书卡”,选举“优秀小读者”,给予鼓励和奖励,完善和落实课外阅读的全面评估。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浅见。
1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兴趣阅读
在农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家中,家长不能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榜样,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工作之余,家长很少去阅读书籍,也较少督促子女去博览群书。其次,学校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还是难以打破围着教科书转的模式。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课外阅读,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要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
1.1 谈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乐于读书。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1.2 利用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想去阅读。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因为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1.3 发挥故事的魅力让学生主动去阅读。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娓娓渲讲,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2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学会阅读
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1 略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而且要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2 默读法。
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2.3 摘抄评价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
3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快乐阅读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的进行课外阅读。
3.1 开发图书馆。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信息时代要求我们的学校要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找到所需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有了图书馆,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图书馆是一个学习的乐园,是遨游知识的的好场所。每个农村小学就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着力建立图书馆或图书室。
3.2 建立班级图书库。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
4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坚持阅读
完善阅读能力的评价机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语文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特点
1.兴趣性。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礼物是人人都要的,若能将知识“包装”成“礼物”赠给学生,也就是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给学生赠礼物的过程”。语文实践活动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将知识包装成礼物的过程,它无论是内容安排、组织形式、教学方法都尽可能满足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知识真正成为孩子们乐意接受的礼物。
2.实践性。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与基础课程最根本的区别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从而扩大视野,拓宽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各种能力,这使得语文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给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在实践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动脑去认识,动手去实践,自主地获取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操作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
3.主体性。语文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更是活动的主人。它必须摒弃教师为主角,好学生为配角,大多数学生为听众的教学模式。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整个活动过程,使他们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包括从活动准备到活动评价全程主体化。
4.社会性。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跟社会活动、现代信息密切相关,许多语文实践活动课要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跟其他人(包括工人、农民等)交往接触,使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如:“消灭错别字”、“广告妙语知多少”等语文实践活动课都要求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
5.开放性。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学习器官全方位开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学生的口,让其自由表达;解放学生的手,让其自由做。学习时空开放,时间不以40分钟为限,空间组合按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学习空间。学习目标开放,不以知识为惟一目标。教学评价开放,不追求惟一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方式开放,从学生实际出发。
6.发展性。语文实践活动课程最终目的就是促使人的发展。面向21世纪培养创造性人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短期内看不出实践活动课程的显著成效,但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学会了自主学习的本领,形成了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组织特点
1.多层次。语文实践活动课可以在个人、小组、班级、学校四个层次上开展。个人活动如图书阅览、三分钟演讲、小日记;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小报编辑部、语文游艺宫、小小文学社等,还有班、队、校的集体活动,更是增加了学生交空间。
2.多形式。根据具体情况,语文实践活动课可以灵活机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竞赛式:辩论赛;文艺式: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将约定俗成的成语让学生演绎成生动的故事等。还可以采用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等。
3.多渠道。语文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依靠课本,而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的。所以开展活动的渠道是很多的。在“五一”劳动节,笔者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参观农民种田,还亲手实践,又到附近企业访问2人,然后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开展“讨论会”。又如结合学校组织的“春游”,设计了“找春天、赞春天”的活动。
4.多系列。例如,设计“学雷锋”活动,让学生人人收集有关雷锋的事迹、日记,进行讲雷锋的故事――学雷锋、见行动――唱赞雷锋的歌,明雷锋精神系列活动。又如,在高年级设计“互赠格言”活动,课前,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立志的格言,上课时,讲格言,课后进行格言展览等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充分体现,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语文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形式非常多样,教育者可通过多种手段与形式的教育教学,完全调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峰,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挖掘出来,逐步开辟出人类有待开发的思维领域。
一、师生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作文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重,而且是学生语文得分差距最大的一项,好作文可得满分,而差的可能只能得几分,完全抄袭的只能得零分。
二、教师要教给学生必要的作文知识和写作方法
复习中,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确常见的作文题型及其特点和写作技巧。因为近年来中考作文主要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而我们的语文课本和我们所使用的作文训练书并没有详细讲解话题作文的特点及写法,因此需要补充相关知识,先让学生明确话题作文的特点,再教给他们写作方法。
三、加强作文训练
(一)平时的方法
1.采用“读写互动”法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常把读与写许多共同要素如中心――立意、题材――选材、篇章结构――谋篇布局、语言特点――语言运用等结合起来。如根据所读的文章的章法、立意、语言、题材、表现手法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另外,每周让学生至少写三则读书笔记,平时课堂上常要求学生用铅笔在练习本或书上对自己喜欢的文字写评语等。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便“能自读书不待教师讲,能自作文不待教师改”了。
2.重视素材的积累
主要目的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难。我主要要求学生多渠道搜集、整理素材。如:(1)多读:多读有益的书籍,如名著、优秀文章、优秀杂志:如《格言》、《箴言》、《读者》等。(2)多写:像写日记,每周写一个周记,有感时写写见闻、心得等。(3)多背:要求背诵优美文段,背名言、警句、格言等。每天由学生轮流抄一条名言警句或格言、谚语等在黑板的右上角,每个同学专门用一个本子抄录,每周由小组长检查组员抄录的情况,每天上课前读、说自己对这句名言警句或格言谚语的理解感悟等。(4)多观察:观察自然、社会。(5)多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现实。
3.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老舍曾经说过:“我们既然搞写作,就必须掌握语言技法。”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韦志诚说:“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教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我的做法是:
首先重视口语表达。平时上课特别注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平时与同学交流、与教师交流、课堂上表述要说完整、流利、清楚,不符这些要求的,教师和同学马上纠正。有时,上新课前,有意无意设置一定的场景或情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说一段有中心有条理的话,并及时评析。
第二,重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二)作文课上
作文指导课时,常采用竞争的方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给学生一个作文话题,师生展开拟题比赛,看谁拟的文题好,然后师生一起给予评价,鼓励学生拟好题。立意比赛,同一个话题,看谁确定的主题新颖、有深意。一个作文题,往往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立意角度,训练方法就是:围绕一个命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采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辩证思维进行思考,确定不同的写作中心。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立意一个个排列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哪些立意一般,哪些立意好,哪些新颖,哪些深刻,通过比较,选取哪个立意最有把握写好,长期训练后,学生都会有很大进步。
四、重视作文的评改
清代唐彪说:“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评改之方入妙耳。”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因此让学生自改互评。改之前,将学生作文修改的范围写在黑板上,标题是否恰当、有新意;主题是否明确、深刻、集中;观点是否正确、鲜明;材料是否充实、恰当;内容是否具体、生动;结构是否合理、严谨,段落层次是否清晰、自然;情感是否真挚、感人;语言是否通顺、连贯、得体、生动、形象,有文采,有个性等;改时,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与同学交换改,并根据上述评改范围写出详细的评语,并评分。互改后再由原作者与评改者进行交流。
教师对作文的评讲对增强学生写作信心、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的具体做法是:
1.学生自改互评后,由学生推荐好的文章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析,同时也要评析评改者的评语。
2.将学生自改互评后的作文收起来,教师逐一阅读作文及学生写的评语,主要看评改者评改是否正确,评语写得是否通顺、恰当。若发现问题,及时个别辅导,发现优秀者及时拿到班上交流。
3.集体评讲。主要根据此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要求,结合有关写作知识和要求及作文中的学生优点及不足采用典型评讲、对比评讲、学生评讲等方式进行。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激发阅读兴趣。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三、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孩子阅读的平台。
一、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
1.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原则。
(1)互补性和拓展性。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要结合课内阅读内容,并作为其延伸,以弥补教材的不足,进而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连接和扩展。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内所学的知识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2)趣味性。有趣的课外阅读材料能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并能促使其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阅读材料的篇幅不宜太长,否则会影响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容易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可以强化其阅读的兴趣。
2.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范围。
(1)语文教辅材料。所选材料的内容都是课文内容的延伸,符合学生的口味,一周为两篇,每次要有难度划分,要求他们做读书笔记。这些材料题材丰富,富有时代感,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并配有形式多样的测试题,有助于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报纸。报纸具有时事性强、涉及内容广泛的特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需要从中选读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或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3)杂志。各类期刊内容丰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强,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
(4)现代知名作家代表作且附有解读,阅读这些书可以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作者的写作风格,并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丰富其语言表达。
(5)网络平台资源。教师也可以选择如美文赏析、古文新解、经典精髓一类篇章提供阅读。这些教学资料语言丰富,用词规范,内容趣味盎然,且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要点
1.讲授阅读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应讲授阅读方法,比如专项突破――授人以渔,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1)阅读与思考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思考、比较和总结,体会作者使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2)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与范例,为语言的有效输出奠定基础。
(3)阅读与工具书使用相结合: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的习惯和意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4)开展导读活动,专栏介绍:在黑板报或墙报上开辟专栏,定期介绍佳作,帮助学生领会作品主题、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2.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做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针对所选的阅读材料,包括难度、字数、标准用时、实际用时、题材。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1)摘抄:摘抄精彩的词句、片段、格言和警句等,并进行整理和归类,为后续的语言运用积累素材。
(2)列提纲:列出文章的主题、框架或故事梗概,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
(3)写读书体会: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写阅读感想或心得,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鉴赏能力。
3.组织多种形式的阅读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
(1)问题讨论: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难以理解或见解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解决。
(2)知识竞赛: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采用抢答读物的作者、说出读物中的精彩句段或格言警句、播放对话录音辨认作品人物以及分析作品主题等形式,巩固课外阅读的成果。
(3)短剧表演:学生把课外阅读材料改编成短剧表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专栏展示:学生通过评论、漫画、感想和精彩句段摘抄等形式,在专栏中展示自己对课外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4.注重课外阅读管理与评估机制。
有效的课外阅读学习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并总结自己目前的阅读水平或状况,尤其是阅读速度的控制能力和对语篇的领悟能力。
(2)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评估,确定分阶段要达成的短期目标。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阶段阅读计划,并设定各阶段阅读技巧训练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