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征婚广告词

征婚广告词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7 03:26:4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征婚广告词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征婚广告词

篇(1)

一天晚上,吉莱恩特在电视中看到一则新闻,美国有一位小伙子,一直遇不到自己喜欢的人,于是突发奇想,扔了一个漂流瓶在海里。结果,一年之后,真的有一位女孩联系他。现在,他们早已喜结连理,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呢。

“这种恋爱方式真浪漫,为什么我不能试试呢?”吉莱恩特忽然心潮澎湃,他在工作室转来转去,视线落到排列整齐的牛奶瓶上,立刻就有了一个好主意,“让这些亲爱的瓶子们帮我去寻找爱情!”

当天晚上,吉莱恩特几乎整夜未眠,终于写出了一份独特的征婚广告。他找到牛奶场的老板,跟他说明了自己的计划。老板感觉这件事挺有趣,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并预祝他美梦成真。

就这样,吉莱恩特抄写了100份征婚广告贴在牛奶瓶上,运货车将将它们带走,销往各大超市。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吉莱恩特每天都在期盼中度过。等待的时光仿佛那么漫长,一个月后,吉莱恩特的手机忽然响了,一个年轻悦耳的声音问道:“您是吉莱恩特·埃文斯先生吗?我是一名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在牛奶瓶上看到您的征婚启示……”

吉莱恩特赶快自我介绍,并应女孩的要求,描述起自己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不知不觉中,两人竟然一口气聊了一个多小时!挂断电话时,吉莱恩特的心里居然涌起难舍的柔情。当天晚上,按照电话中的约定,他上网聊天,当视频打开时,吉莱恩特看到了一位漂亮而迷人的美国女孩埃莉丝,他们侃侃而谈,一见钟情。

一个月后,吉莱恩特向老板请假,专程飞到伦敦去找埃莉丝。短短两天的相处,让他们的恋情不但没有“见光死”,反而更加依恋彼此。又过了半年,大学毕业的埃利丝终于来到吉莱恩特的身边,他们成了一对幸福的情侣。

有一天,埃利丝接到好友的电话,抱怨她有男友就忘记了老朋友,还说她也非常期待爱情从天而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放下电话,埃莉丝忽然想到:如果继续利用牛奶瓶来传递婚恋信息,说不定能帮助更多的有缘人相识,那该有多好!

埃莉丝的想法得到了吉莱恩特的支持。他们干脆辞去了工作,一心一意开始“牛奶瓶征婚”。他们将自己因为牛奶瓶而相识相恋的故事写下来,放到了网站上,再加上精心设计的广告语,很快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这种另类的征婚方式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他们纷纷打电话要求报名。

于是,吉莱恩特和埃莉丝一起忙碌起来,核实征婚者的真实资料,按照职业、年龄和所在地区分类登记。再按照客户的要求,精心设计方案……很快,一则则温馨的征婚启示,随着新鲜的牛奶传递到千家万户。仅仅半个月的时间,已经有8对年轻人通过这种征婚方式相识,拉开了恋爱的序幕。

半年后,有3对恋人将要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吉莱恩特和埃莉丝决定为大家举办一场一场浪漫的集体婚礼。他们亲自动手设计方案,婚礼现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个硕大的牛奶瓶,那是他们共同的“媒人”。

篇(2)

【关键词】 性格类型; 民族大学生; 择偶偏好

1 问题提出

择偶是婚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是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前提,而且直接影响婚姻的质量和家庭的形式。择偶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它一方面取决于当事人的喜好和意志,另一方面它又是婚姻制度中较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影响的环节。因此,择偶问题成为备受关注的各个学科的研究领域。

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关择偶的心理学研究在西方逐渐发展起来,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们根据经验总结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择偶理论,如Edward[1](1969)的“交换理论”、Winch[2](1958)的“需求互补理论”、Murstein[3]的SVR理论等。研究者大都以西方人为研究对象,关注择偶的心理特点与机制,揭示其规律性,其理论的正确性也得到了后继实证研究的支持(Howard[4], 1987;Li[5],2005)等。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心理学家将关注点逐渐转向择偶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Buss[6], 2001;Schmitt[7],2004),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较而言,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者对择偶的研究起步远远晚于西方心理学家。从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当代中国人的择偶心理与西方人存在较大区别,照搬西方理论并不可行。中国社会目前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思想日趋多元化。现代人的择偶心理,既来自于历史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经过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几年的现代化进程,出现了许多新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择偶途径和择偶观。从对我国择偶的一些调查结果(钱铭怡[8],2003;罗萍[9],2001;童杰辉[10],2001)来看,关于择偶标准的综述性研究和择偶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研究较多,缺乏对择偶双方个人心理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徐安琪[11],2000;韩荣炜[12],2002;钟道平[13],2003)有关择偶的研究虽说是对择偶偏好性别差异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以适龄期的未婚男女、或以已婚男女作被试进行研究。研究的范式多依据征婚广告词为编制问卷的基础,(计琦[14],2007;乐国安[15],2005)而本研究的重心是从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理论中个人的心理层面上,描述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和择偶观念,同时探索不同性格类型民族大学生择偶偏好。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被试选取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北方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和宁夏师范学院的大学生400名,其中北方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各150名,宁夏师范学院100名。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45份,其中有效问卷338份,有效回收率84.5%;男生131名,女生207名;汉族99名,少数民族学生239名。

2.2 研究工具

统计工具主要用SPSS 15.0。

2.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问卷由三部分组成:被试基本情况;艾森克人格问卷(陈仲庚修订版);理想择偶条件偏好量表(信度为.86、效度为.62,六个维度分别为社会经济地位8项,人品事理7项,情趣5项,个性条件3项,生理条件4项,气质4项,共31项)。

3 研究结果

3.1 择偶偏好性别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女性在有财产、职业好、有孝心、事业有成和无不良嗜好方面有显著差异。虽然其他各项没有显著差异,但在选择未来配偶中的重要程度不同,男性排在前5位的是对人好、忠厚、有责任心、有孝心、性格好;而女性排在前5位的是有孝心、有责任心、忠厚、性格好、对人好。见表1。

3.2 不同性格类型与择偶偏好差异比较

结果表明:内外向性格与人品事理、情趣和个性条件有显著差异,与社会经济地位、生理条件和气质无显著差异。

3.3 民族与择偶偏好差异比较

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汉族与少数民族只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气质维度有显著差异,体现在高职位、有财产、职业好、高职称、家境好、事业有成、高学历、有情趣、容貌好、文静、身材好、温柔。

4 分析与讨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理想择偶条件与现实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乐国安[15]的研究中,男女性择偶条件排在前5位的是年龄、婚姻史、身高、职业和学历,与大学生的择偶条件有一定的差距。

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在择偶偏好上有一定的差异。虽然本研究的差异只体现在社会经济地位和气质方面,但由于样本资料中,18个民族中的12个民族人数过少,因而本文并未作进一步的验证。

参考文献

1 Edward, J. N. (1969). Familiar Behavior as Social Exchang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31, 518-526.

2 Winch, R. F. (1958). Mate selection. A study in complementary needs[M]. New york: harper.

3 Murstein, B. T (1980). Mate selection in 1970s[J]. Journal marriage and family, 42,777-792.

4 Howard, Judith A., Blumstein, Philip (1987).Social or evolutionary theories?Some observations on preferencein human mate selec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Li, Norman P, Kenrick,Douglas(2005). Sex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for short-term mate: what, whether, and wh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Buss, D. M. Shachelford , T. K.(2001). A half century of mate preference: the cultural evolution of values[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63(2): 491-502.

7 Schmitt, David P (2004).Patterns and universals of mate poaching across 53 nations: the effects of sex,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on romantically attracting another person’s partner[J].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ly association volume, 86(4):560-584.

8 钱铭怡,王易平,章晓云,等. 15年来中国女性择偶标准的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0(5):40-42.

9 罗萍,封颖.从性别视角看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5):631-633.

10 童杰辉.中国人择偶模式在10年中的变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34 (2): 10-14.

11徐安琪.择偶标准:五十年变迁及其原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0,(6):31-33.

12 韩荣炜.两性择偶标准的差异研究[J].婚姻家庭,2002,(1):491-502.

13 钟道平,钟绪朗.一项关于我国青年择偶标准性别差异的内容分析[J].青年探索,2003,(5):560-584.

14 计琦.透视中美两国征婚广告中择偶标准的文化价值观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杜会科学版),2007,26(2):94-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