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4 01:47: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学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首先,应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前提下,要从人的一生成长中基础的因素与影响成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去确定。对比一般的人与成功人士,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能起最基本作用的,能影响人一生的要素中去挖掘本质与最有用的要素,一般来说,主要有四项: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发展科学。
1.身心健康是一个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许多体会。因为,没有身心健康,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许还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这方面有许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人身伤害,且付出血的代价。有些智商高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在校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毕业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目标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习惯良好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具体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有是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通过对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具有良好的性格、习惯的人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会决定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让孩子自强;我们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3.学习勤奋,其中的关键词是“勤奋”
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是由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个人的兴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其中个人的努力就是勤奋。因为,勤奋是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更多的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4.发展科学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循序而有个性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要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就是乱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循序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人的教育发展更应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呢?分析一个优生在某个学段的品行和成绩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长造成的断链现象呢?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个性的发展。面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应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论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辅导班,这到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打击他们的兴趣呢?是张扬个性还是泯灭个性呢?再反思我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又做到几分?因此,在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的前提下,要根据个人的智能长处与兴趣,扬长避短,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
1.落实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一是在身体的健康上,要求学生按要求确保每天进行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为了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学校期间最好能培养出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将来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投身社会实践,明确社会责任。要教育我们学生阳光、向上、开朗,不能封闭自我,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进行阳光交流,善于沟通,善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阳光的、健康的。
2.落实习惯良好的教育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习惯有好与坏。好的习惯才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而坏的习惯会阻碍人的科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什么,提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前预习、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与学生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习惯的神奇力量。
3.落实学习勤奋的教育目标
一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关的标语内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传递这种精神,比如可以设一个表扬“勤奋、刻苦学习”的专栏,定期评比,进行奖励,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要因人而异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和鼓励来实现。有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了方向,他们才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动脑筋,付出努力。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奋学习的劲头。
4.落实发展科学的教育目标
1.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以人的主体实现和超越为特征的经济。它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人才诸因素中最为突显的一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健全的人格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个性的发展包含了社会的发展。
2.创新教育价值的体现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其最终的一个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国家栋梁。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任何创造都必然体现着创造主体的个性品质和特点。创造力不仅包括智力因素,还有诸如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存在。心理要素的健康发展,对于个体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是帮助个体激发潜能、培养丰富创造力的有利因素。
3.人文价值的回归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作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既有工具价值,以满足其他活动的需要;又要有主体性价值,以满足人自身理性价值的需要。主体性价值作为内在价值是人的实践活动的根本价值,它是工具性价值的源泉。随着人们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和认识的加深,召唤人文价值的回归已成了国人共同的呼声。特别是中学体育,在经历了一场全国性的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之后,人们更重视对人文性的关怀。
二、中学体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模式“古董化”
现阶段的中学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很多的学校只是作为一种口号来喊,并没深入体育教师的灵魂深处。教师的讲解仍然充斥着整个教学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设计好的学习内容。学生的质疑或解答如果超出教师的知识范围,得到的不是肯定和鼓励,而是挖苦和打击。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培养缺乏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
2.课程评价单一化
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而我们的中学体育评价主要是通过技术项目上的考核为最终的考试标准,预定的目标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把所有精神现象都用简单化的方法加以反映,对复杂的心理现象只看过程不看结果。这样的课程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忽略了过程本身的价值。
3.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的中小学的田径教学实施过程和组织形式大多采用老师首先进行动作要领的讲解,当学生理解要领之后,老师再根据动作要领进行动作示范,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练习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如果老师自己对技术动作理解不够,示范动作不够准确,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错误的技术动作。
三、突出个性化教育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树立新的人才价值观念
中学体育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觉思考能力和个人对社会、家庭、个人的高度责任感,使他们既具有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又具有学会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具有主体性的新一代的中学生,要在其特殊的个性上,注重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中学体育课程适合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不是设定一个固定的模范去塑造,也不是忽视甚至扼杀个性化的发展,中学体育教师要学会创造条件,挖掘潜力,打破“古董式”的培养模式,使人才不拘一格地成长。
2.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中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我们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个及发散思维的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积累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别,对学习关注的重点,所获得的体验也不尽相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给每一个学生同等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机会,并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尽可能多给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和自我表现与交流的机会,多一些成就的荣誉感,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产生豁达的胸襟,多一些心灵火花的碰撞,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倾向性得以发展。
3.发展学生勇于拼搏的个性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竞争性的运动,所以,学生要具有勇于拼搏的精神,在激烈的竞技性的活动中不断培养并彰显自己的个性。根据权威的教育专家的多年研究得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赏识、注意是人的天性,体育课程的竞争性能够满足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中学体育课堂中,要激励学生争当先进,争取并保持最好成绩。同时还要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敢于超越先进,有意识地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改进中学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近年来,虽然国家在中学教育上加大了投入力度,使得教育水平整体上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受到政策导向性和城乡经济发展的较大差异影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设施和用具相对于城市中学而言仍然比较简陋。例如,当新的化学教学用具开发出来以后,城市的初中由于具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可以轻松得到,而农村中学则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此外,由于化学药品的采购需要经各级部门的逐级审批,导致学校对教学所必需的化学药品的采购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不仅如此,从数量上看,农村初中化学科目的教学设施也明显不足,大部分只能由老师一人操作来进行实验的演示。
二、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
如果说教学设施的相对简陋和缺乏是由于教育经费的问题,那么比这个问题更加严重的是教学者与管理者的素质问题。研究表明,农村初中教育的管理在经费的使用合理程度上与城市中学有着明显差别,显得更加不透明和利用率低。由于农村中学的相关待遇问题,往往一些高级的人才是不愿留到农村当教师的,高素质化学老师的缺乏成为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农村初中化学老师往往不能够第一时间掌握最新和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业务和责任心也相对不足。因此在历次的中考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从整体上与城市学生有明显差距,与此有着莫大的关系。
三、缺乏竞争是农村初中化学发展的弊端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一中学美术教学需要教师领导学生体会美丑的概念,从内心找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美丑评判标准,学会自己去发现美丑、感悟美丑,从美术作品中吸取美的方面作为自己作品的“养料”,摒弃丑的方面。而引领学生独立地欣赏美术作品是因为美术审美的第一步就是来自于欣赏着的直观感受,只有独立地进行欣赏,没有外界的打扰,才能够形象直观地借助声音、模型、图像等,使美术认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不断地丰富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想象力。
二、树立学生审美观念,加强实践学习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二在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体现了学生对于情感表达以及语言表达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于美术实践的培养,在实践中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尤其是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运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式去寻找适合于学生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平常的小事中注意自己的着装的选择,尽量以和谐的色彩、庄重大方的风格作为服饰的穿着形式,以一种“微教学”的方式用服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
三、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关注学生内心活动
培养审美情感的教学措施之三学生平时的人际交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内心活动,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个人情感体现的同时也会触及到他人的内心所想,这是一种情感互相表现的情感交流,也是发现美的过程,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形式不仅仅体现在对其他美术作品的欣赏,同时对于学生所接触到的各种事物都会在内心有一种情感的表达,美术作为一种视觉以及造型艺术的体现,只有通过视觉对事物进行感悟,才能够发现美的所在。要想使学生做到发现美并感受美,就应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生活,因为美术作家的艺术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所以,教师应该利用这种美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生活。利用美术艺术美化生活,这就是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结语
农村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困难重重,绝大多数的偏远地区无专业美术教师,教学硬件更无从谈起,偏远的地方连彩色纸,卡纸,水粉颜料,浆糊都买不到。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学校才给准备必需品,学生才可以尽情享受美术课堂的乐趣。本来想动员家长支持学生,但是家长大都不乐意把更多的钱用在“非主课”上。美术课作为一种文化,依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有美术爱好的学生,他们对美术课的喜爱有时超过其他学科。但是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因地制宜地去挖黄土,自己做泥塑来替代陶塑,自己种葫芦以备雕刻使用。英国著名艺术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美术教学应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少年儿童自发创造力与人格的自然成长。大多数的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从心,个人的努力杯水车薪,然而工作还得继续做,我们要有信心去慢慢地改变这种现状。
1.改变观念,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的认识
首先开好课、开足课,让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成立美术小组来带动其他的同学一起参与美术创作,像一起出黑板报,海报,宣传画等。这无形之中在改变着校园文化生活。美术可以提高整体观察力,让你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校对面有一个生意不错的老板,专门做广告门市牌,海报等,镇里的多数设计都是他在做。他跟我说“我学过美术,就在第十一初级中学,那时我学了一年的素描,它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学会了整体观察,这对我的工作终生受用。”
2.营造氛围,感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010年以来,我们学校把美术设置为特色课程,2011年我们学校的美术课成为第一个校本课,学校在教学楼二楼特设教师作品展,学生作品展。每年十月份艺术节之季,我们为剪纸爱好者举办个人作品展,书法作品展、绘画作品展。大家欣赏作品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高着自己的审美能力,慢慢地从内心去接受并喜欢它,自然就会动起手去创作了。还有更好的事是,自从有了特色班,学生辍学率明显减少了。因为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也曾经“误入歧途”,所以我倍加珍惜这些中下等的学生,我甚至试图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我告诉他们“只要你想来,我就愿意教,美术画室一直招兵买马,无期限。”这是我在画室门口的标语。看着初一的同学踊跃报名,初二的同学积极加入,初三的孩子欣喜到来的时候,我感到欣慰极了,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绘画的经历,并为之一直坚持,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
3.调整心态,迎接挑战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美术教师,只要美术教育对农村学生有所帮助就行,也许他们谁都成不了艺术家,但有一天回忆起初中的美术课起码是快乐的事就好。当没有创作材料的时候,我们一起从生活中寻找创作材料,如草编、泥土、葫芦、废纸壳、塑料瓶等。只要能利用上的材料,就是好素材。
二、结语
从现实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看,造成中学艺术教育实践困境的原因来自社会观念、政策导向、评价方式等方面,这些困境影响了中学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1.家庭、学校与社会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家庭观念的误导
从家庭层面看,在中学阶段,学生家长往往特别重视他们孩子“语数外”、“理化”等所谓“主科”的成绩,然后是比较看重政治、历史、生物等所谓“副科”的成绩,连“副科”都不是的艺术课很少能进入家长思考的视野,即使部分家长有对艺术课的思考,也往往忍痛割爱,仍片面重视孩子几门高考考试科目的学习情况。
(2)学校重视的不足
由于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与学生文化课学习客观上存在着冲突,学校的关注重心更多的是向文化课倾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学校艺术教育课课时开设不足,投入资金匮乏,艺术教育实施场地不足,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良莠不齐,艺术教育公共课经常流于形式,甚至艺术课被“语数外”等学科乃至各类测验所挤占的现象也屡有发生。
(3)社会舆论的漠视
当前,伴随着世俗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主流思维模式从传统社会的价值理性逐渐转向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人们往往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来作为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而漠视文化精神、艺术涵养等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2.中学艺术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日趋严重
(1)学校重视少数学生的“专才”培养,忽视面向全体学生的“育人”功能
在不少中学,学校为了少数艺术特长生的发展,也是为了突出学校文化的艺术特色,进行专项投入,专门为艺术特长生开设特定的艺术课程,设立特定的“画室”、“琴室”,聘请特定的辅导教师,但与此同时,学校又忽视了艺术在面向全体学生过程中的“育人”功能,学校不能提供充足的保障,让全体学生都能去欣赏艺术、体验艺术、享受艺术,获得艺术的理解力,这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少数“专才”学生,学校重视他们技艺的提高,忽视审美素养的提升
学校对少数艺术特长生,培养目的很明确,直接瞄准高考;培养流程很清晰,各科目学习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学校俨然成了艺术高考速成班。学生经过这种“专才”的训练,技艺也许会迅速提高,但是他们的审美素养、文化底蕴却未必能同步水涨船高。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素描结构、色彩颜料、技法技能的教学,而“观念、思想、研究、探索、实验、创新”等却未能作为教学的着力点。再如“视唱练耳”是音乐特长生每天必做的基本功,但是在教学中对音乐内在规律的理解,对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却鲜有体现。这种求速成的教学方式,也让少数文化课底子不好的学生,转而寻求走艺体高考这一“捷径”,客观上又助长了艺术教育功利的一面。
3.中学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不够合理
(1)课程体系建设未能把握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缺少系统性
中学艺术类教学科目开设单一,未能显现出艺术自身丰富多彩的一面,各年级各科目之间也未能显示出有机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无序、随意和零散;艺术类活动的开展往往不能常态化,比如在学校艺术节期间,各类艺术活动接踵而至,而艺术节过后,“艺术”则显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
(2)教学方式存在格式化现象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许多年,但总体上来说,中学艺术教育在教学方式上还没有完全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认识藩篱。一方面,课堂上缺少沟通和对话,教师照本宣科的说教方式让学生缺乏真实的艺术感知和体验,难以激起他们生命本真的涌动;另一方面,教学表征的符号化、抽象化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其消解学生生命主体,扼杀学生创造力,遮蔽学生的想象力,直接导致学生不会欣赏艺术的美,不能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内涵特征。
4.中学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评价也不尽合理。如对少数艺术特长生的评价,往往狭隘地以高考录取院校成绩来评价,忽略他们成长过程中素质的积淀;对大部分非艺术特长类学生,以简单的上课节数多少,有无旷课、参加活动多少等指标来作为他们艺术素养是否达标的参考,这种只看形式、不看实质的评价方式势必扭曲了学生的艺术观;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简单地以工作量或其所带学生高考录取率为标准,在学校各项评优考核中,艺术类教师也往往因为“小学科”而被边缘化,这种缺乏激励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他们不愿意潜心探求艺术规律,研究教学艺术,进而会影响到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学艺术教育
中学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是中学实施美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不可或缺。
1.正确认识中学艺术教育“育人”的功能
“艺术是表达、交流、创造、想象、观察、理解和思考的形式。它们是各种认知技能,如倾听、思考、问题解决、形式与功能匹配以及决策等的发展的综合。”因此,搞好中学艺术教育,会超越学生现有的智力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成为具有超越自我的完整的人。
(1)人文的功能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能陶冶学生审美情操,滋养精神生命,丰富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热爱程度,艺术的存在会让学生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
(2)益智的功能
艺术教育具有开启心智、开发创造潜能的作用,艺术活动的具体形象性、情感渗透性及形式多样性更切合中学生生机勃勃的创造本能,体现中学生个体生命的直接需求。艺术和科学在本质上均是人类对世界的探索,只是探索的方式有所不同。钱学森先生认为仅靠科学的理性思维,学生思维易犯机械、片面的毛病,而艺术教育是以“形象”这一特有的方式反映客观世界,形象思维是对理性抽象思维有益的补充,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能有效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更易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3)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功能
艺术本身就是以一种文化的形态而存在,艺术教育往往承载着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传递着文化精神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的生命激情,“一个人生活在这种精神氛围中,会油然产生一种历史感、一种崇高感、一种使命感”。文化传承亦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只有凝炼学校文化精髓,弘扬学校文化精神,让学校具有坚实的文化基础,学校才能做出新的文化的创新。
2.正确认识中学艺术教育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一种很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艺术教育会占用文化课教育的时间,势必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实际上,一方面,艺术教育做得好,会焕发学生学习进取心,学生以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参与学习,效率会更高;另一方面,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长远的,我们不能仅仅立足于眼前的高考,还要注重开发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艺术也可以渗透、融合到各门学科,做到艺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育并行不悖。在艺术课之外的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知觉的功能,注重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顿悟的功效,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开拓贯通,获得超越技能的更高层面的知识综合,也能让学生感到身心愉悦。
三、突破中学艺术教育瓶颈制约的几点建议
突破中学艺术教育的瓶颈制约,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在政策上给予艺术教育适当的倾斜,在管理上给艺术教育更多的实施空间,在操作上给艺术教育更多的关心与呵护。从学校层面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摆正中学艺术教育的学科定位,制定详实指导方案
学校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与应有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艺术教育的公共属性,落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根据艺术教育学科的自身特点及艺术类各科目《课程标准》的要求,梳理艺术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各项效能,制定详实、缜密的指导方案。指导方案是对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规划,应包括中学艺术教育目的、条件保障、课程设置、教学评价、时序推进等方面。
2.创造有力的中学艺术教育保障条件
学校需要提供艺术教育经费、场地、活动资源、课时的保障,如设立专门艺术展览馆、提供学生表演舞台场所等,以拓展师生艺术实践活动的渠道,为学生尤其是艺术特长生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需要丰富艺术教育的组织形式,如积极推行艺术学习活动俱乐部制,让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自主组团,成立学生艺术社团,如陶艺室、数字影像实验室、戏剧社等,为学生提供参加艺术学习活动的广阔天地;需要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合理地安排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如艺术节、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摄影展等,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3.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三种形态,品味优雅、特色鲜明的校园人文景观,能带给学生最直观、最生动的艺术感受;科学、规范、富有节奏韵律感的制度文化,能让学生浸润其中,形成良好的品性;敦品、力学、大气、卓越的习俗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三个方面着力营造富有艺术气息的学校文化氛围,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文化的魅力,体味艺术气息的独特价值,获得品格与素养的提升。
4.优化课程设置,创造多样的体验机会
课程结构决定学生智能结构,学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符合中学自身特点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其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个要素。课程设置要注重艺术教育内容的广泛性,给学生创造多样的体验机会。首先,学校需要开足、开齐各类艺术课程,如美术课程,应包括素描、水粉、油画、雕塑、版画、摄影、雕塑、建筑设计及数字艺术设计等多个板块,让学生自由选择,以充分发挥艺术基础课程的效能;其次,学校需要通过社团活动、文化讲坛、艺术节、社区文艺演出等形式,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拓展艺术类课程的领域,延伸艺术活动的范围,扩大学生的参与度。第三,艺术教育课程需要和家庭、社区联系起来,一方面通过积极宣传,举办家校活动,参与社区活动等方式扩大影响,获得家庭、社区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家庭、社区的力量也可以反过来为学校艺术教育各类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保障,丰富学校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第四,艺术教育课程还需与学科相结合,渗透于各门学科课程中,形成立体、全方位的艺术关照,促进艺术教育与各门学科教育的共同发展。其中,对少部分艺术特长生的培养,要跳出“专才”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本位的误区,需开设诸如艺术史、艺术批评、美学等课程,增强学生艺术感悟水平,彰显学生艺术个性,使其得到更好的专业发展。
5.改进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艺术教育的教学,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变革教育教学的方式,通过沟通和对话等手段,引导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经历知识建构的过程,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和鉴赏,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与价值观的引导,变束缚学生理解的艺术知识为促进学生个人理解的知识,从而还艺术教育于其原来的本真面貌。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加强高效课堂研究,狠抓课堂教学重要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课时下,积极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兴趣,提升艺术欣赏的品位和能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艺术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不仅指艺术制作或创作能力,而且还包括对艺术的反思能力、对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学还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等载体来辅助教学,增强艺术教学的效果。艺术教育也完全可以渗透在学生各门文化课的学习之中,无论文科的语文、历史、政治,还是理科的数学、物理、化学,都有大量的可供提炼和利用的艺术素材,教师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解读、运用与开发,学生在文化课的学习中,也一样可以获得艺术养料的滋润及艺术品位的提升。
6.加强艺术教育的效能评估
好奇心是中学生年龄发展的典型特征。在英国为了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教育者们想尽了办法。具体保障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给每一个入职前的师范生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一定包括学生好奇心的激发的技巧、策略及方法。二是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也会进一步加强相关内容的培训。因此中学课堂上教师是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持自己的好奇心,激励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做法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在课堂中大量应用各种小活动。如:在讲低体温症的特征时,准备三个水缸一个常温、一个冰水、一个热水,让学生一只手放入冰水,一只手放入热水中,保持5分钟后再将两只手放入温水中,通过这样简单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能理解低体温症时的状态。在讲述人体的组织结构前,先让一位学生躺在一张足够大的纸张上,让其他同伴把他的轮廓画下来。在通过小组互助,在这个轮廓内完成一个人体组织结构图。通过这个活动,老师可以知道每个小组的学生所掌握的已有知识的水平,帮助他更好的实施新授课的教学内容。将游戏引入课堂,在讲解标志重捕法时,利用大米和一块手帕完成模拟实验。可以看出英国的教师们以生为本是想尽一切办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以生为本尊重人的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需要继承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所获得的已有知识,并通过一定形式世世代代传承延续下去。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不能只一味的要求一个人要承担社会责任,而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个性需求。只有当一个个体自身的发展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更好的发挥他的能动性,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承担起社会责任。个体的发展包括生存技能的培养、个性特征的养成、自我认可、自我反思能力的养成。在英国的课程教育体现了尊重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在课程的编制上。在英国一般学生只是进行到Ks4的学习。即高中毕业后绝大多数人进入准工作状态,很少部分学生进行Ks5阶段的学习,即为了考大学而进行为期2年的高强度的高中学习。(一般这类学生站的比例为一个班级里的5/25的人数。换句话理解就是中学阶段的Ks3、Ks4阶段的学习及课程安排,不是为了这5个人而开设的。这有别于国内,为了班级中的前5位同学考上清华,其他同学陪读。跟着开设同样的课程,听同样难度的课,做同一份作业,考同一份试卷。这么多的时间与精力本该可以发展属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才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