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

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6 04:16: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服务

篇(1)

1.1加强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集团公司“降成本”战略的需要

2015年,低油价运营已成为一种新常态,国际油服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态势,内外市场普遍下调服务费15%~20%左右。焦总在今年石油工程公司工作会上明确指出:“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一定是质优价廉的产品和服务。”“低成本”战略向我们提出了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的要求,只有拥有一支适应市场新常态的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在市场激烈竞争的大潮中不断乘风破浪,逆流而上。

1.2加强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司转型发展的需要

江苏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处于转型升级期,地测处加入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行列中,经过这几年的市场打拼,我们发现人才是增强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的保障。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测录井技术服务商,只有紧贴市场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好人才,才能进行人力资源最佳配置,从而实现“人才强企”的市场发展战略。为此,我们必须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上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思维,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市场需要的国际专业人才队伍,为地测处测录井市场开拓、项目的运行提供人才保障。

1.3加强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地测实现外部市场发展战略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地测处海外、域外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探索了新形势下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和载体,但是与国际化一流测录井技术服务商的标准和要求相比,我们的技术还不够过硬,素质还有待提高,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比较缺乏,外部市场的测录井专业技术骨干力量相对薄弱,急需认真谋划,加快培养速度,不断满足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地测处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方向。

2课题实施及效果

2.1摸家底,出措施,定好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方向标

我们充分利用组干SAP-HR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对全处范围内在岗正式职工和全日制劳务派遣工进行信息检索,不唯学历、资历,打破用工性质划分,重点围绕年龄、专业技术方向、任职资格(技能等级)水平及年限、现岗位及开始时间等关键指标,对地测处测录井外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进行摸底排查,及时掌握地测处测录井专业人才队伍的重量、结构和分布现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几年随着市场的开拓,我们对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在不断增多,测井、录井在对外“单兵”作战的要求上都是能拉得出去的,但是,对于能够适应测录“联合”一体化作战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人才却还处于起步期,这对于我们参与市场大竞争既是一个技术劣势,也是一个成本压力。如果不改变现在,那将直接影响我们的市场竞争力,甚至影响今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我们经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综合考评和确认人选等环节,目前国际化专业测录井技术人才库共有54人入库,其中录井专业24名,测井专业34名;测录井学术带头人录井9人,测井专业9人;测录井一线队长人才库测井专业22人,录井专业34。随着吉尔吉斯坦项目、委内瑞拉项目、厄瓜多尔项目等多个项目的中标,我们也很快发现,在对外项目专业技术人员小语种的语言关上,我们急需加强,这也为我们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2015年,我们立足现有人才队伍,按照“系统规划、逐步培养”的思路和方向,充分依托内外培训资源,抓好测录井外部人才国际化培训,综合分析人才培养的短板,有针对性地优选派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海外项目实岗锻炼,进行职能部门引导,上下结合,内外结合,基层互动的方式,力争建设具有国际视野、技能一流、外语水平良好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2.2转观念,建机制,做好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护航器

我们牢固树立“市场是根、服务是魂、效益是本”的观念,改变以往项目到手,上项目人员多多益善的旧思维模式,树立一专多能、能打硬仗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观,降低人力成本,增强市场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围绕市场开拓,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加强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科学化和制度化。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向一线倾斜力度,引导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向市场向一线合理流动。完善人才库建设。健全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为进一步规范入库人才管理,落实好人才成长通道建设,逐步建立以分类管理为依托,以竞争激励为动力,以考核评价为保障,以培养使用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库,在全处范围内大力实施“以人为本、一专多能”的人才战略。研究制定了《地质测井处专业人才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对人才库管理组织机构、入库人才基本条件和操作流程进行明确规定。并根据规定要求,如果不符合条件的进行退出人才库,加大考核力度,使入库人才质量得到保障,同时增强了入库人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人才库的建设,也为我们做好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人才管理和“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学什么”的分级培训培训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3强培训,重效果,打好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攻坚仗

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采取“先点后面”“先外语后专业”“分级培训”的方式进行培养,在培训模式上使用内外结合、上下结合、基层互动等,使专业技能培训和复合型专业技能培训并重,重视外语培训,加强实地实践培养,努力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攻坚仗。近几年单位持续开展“导师制”工作,这是有效加快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成长速度,搭建人才成长“绿色通道”的一项重要举措。2017年单位第三批“导师制”34对导师制协议在2017年进行了考核。34名青年分别在录井、测井、解释、射孔和仪修五个主专业技术岗位上得到了扎实的培养和锻炼,成为各自岗位上的骨干力量和中坚分子,他们中先后有二十余人次参加了30多个各级课题研究和成果,十多篇在外部刊物上,多人荣获石油工程突出贡献奖、科技进步奖,4人竞选录井中心副主任,5人成长为海外项目国际化人才,7人在域外项目中能独挡一面。实践证明,“导师制”加速了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为打造高端,进一步提高测录井专业水平,地测处选派3名技术骨干参加集团公司举办为期10天的测井新技术和录井新技术培训班,4人参加为期18天的测录井技术高级研修班,加强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人才培养,是国际油价低价运营、低成本高质量竞争的要求。2017年3月,地测处第一期班组长综合技术培训班开班后,各个基层相继开展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活动,不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效果明显。解释计算中心在年初启动了技能提升班,分别开设了录井资料解释、套管井测井解释、裸眼井测井解释等三个技能提升班,在岗人员进行分批次轮岗培训,着力培育员工的综合技能,做到生产培训两不误。一年来,共进行224人次讲座培训,培养了复合型人才,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多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提高处测录井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油藏综合业务能力,培养具备初级油藏综合管理技能的专业骨干,2017年举办了油藏综合管理培训班。从录井中心、生产测井中心、勘探测井中心、解释中心、研发中心等单位选拔了50名优秀的的专业技术骨干,邀请外单位专家、内部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等共同制定了油藏管理基本概念、工作流程、油藏管理与测录井关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进行了为期20天的培训。为地测处外部项目人才培养增添了新的内容。随着地测处委内瑞拉、泰国、厄瓜多尔、吉尔吉斯坦等海外市场外部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对测录井外部专业技术人才的外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7年3月组织测录井小队长培训班,并进行了外语能力测试,从中为外部市场选拔英语综合水平较好的人才。2017年4月,地测处选派了8名优秀的测录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集团公司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国际化专业技术人才英(西班牙)语培训班。选送10名测录井专业技术人才参加处举办的西班牙语培训班。为了满足吉尔吉斯坦外部项目的要求,经过多方联系和协商,2017年5月,地测处举办了俄语培训班,邀请了扬州大学退休教授及俄罗斯籍教师为单位22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俄语和当地风土人情的培训,增强了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员沟通和协调能力,为单位外部市场顺利运行打下基础。在外部市场专业化人才队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项目自身优势,发挥项目练兵场作用。2017年我们选送国际化人才库中的5名同志到项目实践中经受锻炼,提高能力。“地气合一”综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井场”作为人才培养的“练兵场、考场”,将地质、气测交叉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放到录井现场进行实地培训。在“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项目相对独立、专业交叉、人才聚集、市场前沿等优势,选送从录井中心、研发中心等基层单位选送优秀专业人才到吉尔吉斯坦、泰国等项目进行学习和锻炼,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测录井外部市场专业技术人才。

3课题体会

篇(2)

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系统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15人。从职称上看,高级职称32人,中级70人,初级113人。从年龄上看,50岁以上人员41人,40—50岁人员101人,30—40岁人员60人,30岁及以下人员3人。整体上看专业技术队伍年龄老化,需培养年轻业务骨干,因此,今年经区政府批准,招聘2名农学专业大学生,充实到专业人员队伍,现已经过公开招聘,8月25日进行统一考试。同时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支持、鼓励在岗人员在职学习和参加各类业务培训。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年内完成对100名基层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提高业务素质。通过科技直通车、专家面对面等形式,组织专业技术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农民服务,提高业务实践能力。

2、加强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

一是认真开展冬春农业科技服务。围绕我区优势产业,根据农时季节和生产要求,开展实用技术下乡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屯,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员、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明白人培训,全年计划培训8.3万人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向广大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引导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着力解决好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宣传农业科技知识、农民科技致富典型经验、党和国家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等内容,推动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共开展科技培训1060场次,发放科技书籍及资料10.8万份,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种植业7.5万人、蔬菜0.3万人、水利1万人、农机0.5万人、畜牧0.7万人。

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依托阳光工程开展规范化的技能培训。结合我区农业产业特点,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坚持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承担培训任务3290人。其中:病虫专业防治员440人,蔬菜园艺工260人,畜禽养殖技术员80人,村级动物防疫员80人,农机操作员100人,合作社骨干人员280人,农民信息员100人,农产品贮藏加工员50人,专项技术培训1900人。

三是组织开办农民田间学校。以村级种植大户为核心,开办5期农民田间学校,每期培训30户左右科技示范户,以老师与学员互动方式为主。增强了农民学习的直观性,通俗易懂,可及时解决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学员也将成为科技带头人,充分发挥幅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广新技术,抓户带村、抓村带片,以点带面,激发引导农民致富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四是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选派100名农技人员,每人包保10个示范户,定期进行入户指导,随时解答示范户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五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年内开1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班,通过学习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农民拥护的合作社领头人。

二、以服务人才为中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

一是加强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人才领导小组,负责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做好使用、培养、关心、激励人才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大人才宣传力度,注重发挥以农技推广人员、种养能人、农村经纪人为主的实用技术人才典型示范作用,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员考评制度、职称评聘、培训等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人才政策,加强人才服务管理,提高人才工作的积极和主动性。

未来五年,我局拟从完善机制入手,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1、完善教育培养机制,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素质。在每年冬春培训的基础上,采取与有关院校联合办学、定向培训等方式,举办科技培训班,培训农民致富带头人、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传帮带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

篇(3)

一、公务员培训

(一)培训内容

1、把弘扬公务员精神贯穿培训工作始终。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品行、作风和能力直接影响小康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政治素质是公务员素质的灵魂,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32字公务员精神。通过培训就是要造就一支具有公务员精神的公务员队伍。

2、抓好《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政策的培训,使广大公务员知晓《公务员法》的各项制度,尤其是奖励制度、惩戒制度、辞职辞退制度和保障制度。

3、把公务员通用能力和行为规范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

4、按照省上要求,抓好公共管理之《公共经济》知识的全员培训和考试工作,9月15日前完成。

(二)培训方式

市县分级负责。市人事局负责实施市级机关科级干部的培训,科级及以下干部的培训由各部门负责实施。

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

(一)培训内容

1、认真实施“653工程”。国家提出年起,用6年时间在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等5个领域,开展专项继续教育,重点培训300万名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2、按照国家“653工程”的总体要求,结合*实际,人事行政管理部门要重点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公共科目培训。尤其要抓好现代管理、职业道德、信息技术、最新科学理论、创新能力等公共科目的知识培训,。

3、从2007年起,用3年时间,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职业道德》、《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保护法规》、《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训。

(二)培训方式

按照属地管理,市县分级负责。市人事局负责实施全市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市级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专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市卫生局、市教育局负责其直属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区(市、县)人事局负责本下去中级及一下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集中培训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方式之一。经组织安排,事前向人事行政部门申报,到基层、生产第一线提高技术服务、参加“三下乡”活动的,事后报人事行政部门确认,也可以计入当年继续教育学时。

每年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80时学时。继续教育考试考核成绩登记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上,作为年度考核和技术职务晋升的依据之一。

三、培训管理者及师资队伍建设

培训者先培训,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培训教育管理者的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以兼职为主,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本局选送一批学历高、业务精的干部出去学习,拓展领域,更新知识,充实师资库,争取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

四、规范培训管理

篇(4)

需求分析

贵州省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优势原材料、烟酒、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由于受资金、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发展一直受到很多制约,融资难、销售难、留人难、生存难,使得中小企业在成长路上步履艰难。我省中小企业在销售网络、品牌、宣传、人才、资金等诸多方面处于劣势,现在普遍的状况是:市场开拓能力弱、资金紧缺、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匮乏、信息闭塞、管理落后。如何能够克服上述困难的中小企业才能够成长壮大起来,如何帮助这些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对于贵州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来讲至关重要。目前,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大致分布如下:(1)应用得不错的企业:目前达到这种水准的中小企业实在太少了,不到10%。而且大多还是只取得了局部的成功,整体成功的比例更小。(2)用不好:约10%的企业用不好,这是需求问题,企业没有足够的准备来应对应用新技术之后的适应性问题,效益无法得到体现。许多企业上了信息化系统,不但没有为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要花钱养活它。(3)不会用:约20%的企业不会用,这是人才问题,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息应用的人才,很多人对计算机、信息化有畏惧心理,导致很多企业面对信息化系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只好放弃。(4)用不起:约20%的企业用不起,这是成本问题,信息化相关工作和种类软硬件、设备价格不菲,很多企业望而却步。(5)不想用:约20%的企业不想用,这是意识问题,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能够带来的好处和变化。(6)暂不需要:约20%的企业暂时不用信息化也可以做得很好,即使做了信息化也产生不了太大的效益,企业暂时不需要。因此,贵州省中小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过程信息技术的实施成本和风险较大;软件跟不上企业的变化;信息资源和信息渠道的利用率不高。而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新产品开发、新工艺改进的难处,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帮助中小企业以较低成本实现信息化即是平台的主要工作。

技术可行性

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已建立了贵州省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需求信息库,采集了全省300多家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难题信息,并根据贵州省“十二五”规划方案和贵州省科技支撑工业十大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了当前我省电力产业、煤炭产业、装备制造业、冶金产业、有色产业、建材产业、烟酒产业、新兴产业及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产业相关新产品开发关键技术需求50余项;围绕中小企业工业产品开发过程中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服务。主要服务类型如下:(1)平台围绕贵州省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和分析方面的需求,积极提供应用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服务,推进数字设计和生产制造一体化等先进制造模式,强化CAE、CAM、CAD、CAPP、PDM(4CP)等单元技术在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分析、优化、制造、管理等中的应用和创新,2011年,平台收录了150余家中小企业产品设计分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对60余个新产品开发设计提供了数字设计分析技术服务。(2)平台根据我省中小企业实际情况,利用成员单位公共科技资源,建设适用、有效的生产和管理系统,解决企业产品生产、管理等过程中主要瓶颈问题,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11年,平台成员单位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60余项。(3)平台通过整合资源,推动我省制造业信息化产学研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技术咨询、服务和指导作用,2011年,平台专家组对全省40余家中小企业信息化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4)平台通过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培训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和生产技术人才的培训。平台成员单位2011年,举办制造业信息化培训期数总计524期,共计培训各类制造业信息化管理、技术人才6890人次,其中培训管理人才860人次,核心技术人才2568人次、其他技术人才3462人次。培训的内容包括:4CP、PDM、ERP、数控技术、电子商务、CRM系统、MES系统、网络计算与资源共享等制造业信息化相关的管理及应用技术。

服务内容

技术服务业务内容(1)计算机辅助设计服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omputerAidedDesign)是指在工程和产品设计中,以计算机作为工具,利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帮助工程师完成从总体设计、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到工艺过程设计等环节的一切实用技术的总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设计质量、提高设计工作效率、缩短设计周期、降低产品成本。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新产品研发风险。(2)计算机辅助工程服务。计算机辅助工程(CAE,ComputerAidedEngineering)主要对设计对象进行仿真分析和评价预测,并对其进行综合优化设计,直至设计结果达到最优。将其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共同用于新产品研发,可以获得更优的研发成果。(3)计算机辅助测试服务。计算机辅助测试(CAT,ComputerAidedTesting)在机械工程领域可进行动态参数测试、动态特性评价、信号分析与处理,可实现对机械设备远程运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CAD、CAE、CAT三者有机结合用于新产品研发,所获得的成果在确保成果先进性、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投入、控制研发风险等方面,是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与理论难以比拟的。(4)信息与标准化服务。主要开展国内外机械行业经营管理、技术发展相关信息及相关标准的调研、搜集、分析研究、标准化人才培训等技术创新工作。并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质检机构提供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制造、体系认证、咨询等标准化政策信息、标准文献资料服务。(5)工业设计服务。工业设计是以工业产品为主要对象,综合运用科技成果和工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对产品的功能、结构、形态及包装等进行整合优化的创新活动。工业设计能为产品提供造型、色彩、功能、使用方式的优化解决方案、提高产品的附含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能为企业提供视觉传播设计及优化方案,提高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的传播度。(6)培训服务。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既有高学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企业急需的是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熟悉CAD/CAE/CAM等先进设计手段,对产品开发能起到关键作用的技术人才。企业希望能够针对技工和高层次的技术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因此,平台培训主要以工程技术人员、技工、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大学高年级学生为培训对象,在数字化设计领域,采用知识讲授与操作实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各类专项培训,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和满足技术创新的需求,使学员在更多地、更好地、及时地了解国内外先进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高效地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服务模式依托贵州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设计分析技术服务平台的联盟单位,将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技术等集成,为我省中小企业工业产品提供数字化设计的全方位服务,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同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加强专家团队打造。完善专家组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咨询、参谋作用,积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包括企业需求调研、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培训等工作。平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化管理方式,根据不同要求,采片“中心组织+平台成员单位相关行业专家技术指导+企业派人参加”、“中心组织+平台成员单位技术开发+企干骨参加”、“政府安排+中心组织+企业参与”、“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同的服务模式进行服务。

服务手段[1]充分利用平台的“导航”和“窗口”作用,整合全社会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力量,广泛吸纳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如科研单位、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和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分行业、专业、地域,建立和健全基于平台的科技公共服务网点。建立一支与平台建设和运行服务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广揽各类优秀人才投身到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来。同时,建立科学的、符合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工作特点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培养方式;大力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开展从事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有关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技能培训和在岗继续教育工作。大胆启用年轻人才并委以重任,通过挑战性的工作,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管理、技术与服务推广工作团队。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大平台建设与服务的宣传力度,形成公共资源共享的文化;大力宣传和弘扬科技创新创业资源共建共享的理念,提高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意识,通过平台的开放共享,创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科技资源和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公平机会。规范服务流程,严格把好技术服务质量关。平台技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明确需求、确定方向、达成合作意向、技术协议、项目实施、提交报告,从而保障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会员制推广服务策略。平台根据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相关企业,开发远程设计服务程序并通过会员制方式把程序提供给企业使用。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软件购置及运行费用,为企业的产品创新做好技术及信息服务。

结论

篇(5)

一、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

1、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鼓励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获得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的人员、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在国内外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以及我市急需的高级技工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工作。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类高层次人才在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增加人才开发投入。市级财政每年设立500万元的市级“人才开发专项资金”,列入年度预算,并根据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服务。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用于资助高层次人才的培训、科研和创业等方面,资助的具体人选和数额,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经贸、科技、财政、人事等部门拿出方案,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

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奖励力度。对我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的项目,分别配套奖励100万元、50万元,同时授予相关人员“市杰出人才”称号。对新评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以及列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的,除享受上级发放的津贴外,给予相应的奖励。

4、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吸引博士后开展科研活动。对进站的博士后所从事的科研项目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并实现产业化且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经审核认定,给予每人3-5万元的工作与生活补助。

5、建立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对与我市合作承担科研、技术开发项目,每年累计在我市工作半年以上的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给予3-5万元的生活补贴。参照《市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实施办法》中的有关优惠政策,建设高层次人才居住或周转用房。

6、优化对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服务工作。辞职来我市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经有关部门考察、审核,可办理辞职录用手续。各市区、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引进的,可以由各级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管理。对做出突出贡献、取得显著效益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可申报评选“友谊奖”、省“齐鲁友谊奖”和国家“友谊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和哈工大()、山大分校引进的博士以上急需高层次人才,其配偶工作需随调并已落实接收单位的,由组织、人事、劳动等部门优先办理调入手续,其配偶工作需随调但未落实接收单位的,由组织、人事、劳动部门负责帮助落实接收单位,其未成年子女入学,可允许其在市区内择校,免交择校费。对不迁移户口,与我市企事业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工作合同的高层次人才,给予办理《工作聘用证》。聘用期间,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子女入学入托、乘车、住房等方面,享受本市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可授予市“荣誉市民”称号。

7、实施“十百千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对列入“十百千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的人选,每年有计划地选派20名左右培养对象到对口的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进行深造、研修和学术交流,并给予每名培养对象1-3万元的经费资助。其中,对于承担科研任务且有望产生显著效益的培养对象给予重点资助。

8、培养科技创新团队。围绕我市优势产业和重点学科,力争五年内培养10个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20个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分别给予每个创新团队15万元、5万元的经费资助。对其所研发项目年缴税收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给予创新团队20万元奖励。

9、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人才。协调当地高校、科研机构设立面向企事业单位科技人才的客座研究岗位。引导企事业单位设立面向高校、科研机构的特聘科研人才岗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办工程硕士班,并给予企业3-5万元的经费补贴。

10、鼓励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除法律法规明文规定不得兼职兼薪的人员外,允许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完成本职岗位工作任务、不侵犯原单位合法权益、不损害社会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在市内不同区域和不同单位从事技术开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提供劳务等工作,并获取相应报酬。在管理岗位担任领导职务的事业单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兼职兼薪活动,应按干部管理权限事先办理备案审核手续。

11、适当延长紧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退休年龄。对身体健康、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由单位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适当延长退休年龄或任职年龄;对学校、科研机构的高层次人才可适当延长任职时间。

12、充分发挥离退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建立离退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信息库,建设“银发咨询顾问”队伍。按照“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导配置、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量力”的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家返聘制度,进一步发挥离退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

二、打造产学研结合密集区

13、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紧密结合。按照风险共担、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创造所必备的条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撑和可供转化的科技成果,帮助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各级政府要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各种平台,加大资金、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14、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对新加入产学研合作联盟的高校、科研院所,一次性给予30万元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安排100万元作为产学研合作联盟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活动经费。

15、增加政府对产学研结合的资金引导。市政府从2009年起设立4500万元的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产学研结合,并根据需要和财政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

16、鼓励社会资金对产学研结合的投入。鼓励本地投融资机构加强对产学研结合的投入,积极吸引外地投资机构特别是风险投资机构来我市投资,对引荐人按其引荐外地投资机构在我市年度实际投入到位资金额的1-2‰予以奖励。认真落实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培养、吸收和储备风险投资人才,为我市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大力推动企业在各个板块上市,为风险投资创造灵活、有效、可行性强的退出机制,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对引入风险投资并成功上市的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的优先支持。

17、建设产学研结合载体。完善外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来威工作的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市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规划建设集居住、科研、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人才创业园区(或利用闲置国有资产划拨使用),作为我市加强产学研结合的标志性园区。各市区、开发区、工业新区也要建设科技人才创业园区。

18、加强科研共享平台建设。市政府与驻威高校共建科技电子图书馆,为高层次人才查询资料、科研阅读、专利检索、成果查新等提供免费服务。充分发挥政府与高校、企事业单位共建的现有技术创新平台的作用,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优质服务。

19、鼓励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对于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3年内无偿为其提供使用必要的办公设施,其科研、生产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减半收取;免收在基本建设环节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收费。一次性给予分支科研机构50—100万元的建设补助费。对于每引进一家省级一类以上知名科研院所来威设立分支科研机构的单位和个人,分别一次性给予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20、鼓励企业创办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对每个落户到我市企业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并有明确研究开发任务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对于工作站内合作承担的科研、技术开发项目,属国内外首创或领先水平,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上缴税收超过5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项目研发队伍20万元的奖励。

21、鼓励企业加大产学研结合投入。对于研究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不低于3%(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产学研结合投入占研究开发经费比例达到50%以上、年度上缴税收过千万和过亿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20万元、50万元的奖励。

22、加快各类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新认定为市级中心、省级中心和国家级中心的,分别给予20万元、40万元和100万元的资金扶持。对于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且有院士实质性参与的市级以上中心,给予增加10万元的资金扶持。

23、支持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对于列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和技术创新计划的产学研结合、并且具备良好产业化前景的项目,经审定给予不低于20万元的经费补助。

24、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实施专利战略的积极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我市企业联合申请专利,或者在我市工作半年以上的科技人员申请专利,对专利申请费全额资助,专利维持费部分资助。对于年度申请专利超过30件,并且申请发明专利比例达到30%以上的,一次性给予3万元的奖励。

三、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

25、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经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处于国内外首创或领先水平,转化后能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或生态环境效益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列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生物、矿物新品种等,来我市实施转化或产业化。

26、加大对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力度。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企业用足用好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环节增值税,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推动重点科技成果加快膨胀,对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企业后续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给予50-100万元的经费补助。鼓励企业购买国内发明专利在我市实施转化,对于产业化后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企业20-40万元的奖励。

27、积极做好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服务工作。优先推荐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省科技计划和省结构调整专项扶持资金。对需在省里办理的核准、备案项目,优先协助办理有关手续。对有资金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积极与市人民银行支行协调,联合向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进行推介,帮助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28、增加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市政府自2009年起每年设立5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以贷款贴息的形式给予一定的扶持。

29、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强技术转化中心建设,对每建一处技术转化中心给予20万元启动经费。对于进入技术转化中心工作时间年度累计满3个月的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按其实际工作时间,给予每月3000元的生活和交通经费补贴。积极拓展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职能,对于中介机构或个人引进科技成果来我市转化,年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利税超过7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

30、鼓励建立各类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围绕地方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三农”建设,重点建立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新品种繁育基地。对于获得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农业成果转化、原良种、火炬特色产业等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当年转化科技成果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上缴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给予40万元的奖励。对市级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和市级引进国外智力重点项目、常规项目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万元的资金支持。

31、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带科研成果来我市创办企业。创办企业的科研、生产用地,土地补偿费在企业设立3年后开始交付。免收在基本建设环节收取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用等政府性收费。

篇(6)

一、立足长远,着力夯实人才工作基础

一是健全了人才工作机构。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成二是建立了人才工作有关制度。为充分发挥人才办的协调职能,制定下发了《关于建立人才工作有关制度的通知》,建立了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人才工作重要情况通报、人才工作督查等制度,初步构建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

605人。范县籍在外高层次人才方面,共171人,其中政界102人、军界19人、科教界25人、文艺界6人、企业界19人。同时,建立了人才信息库数据维护更新机制,采取实时维护和定期维护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人才信息库进行了更新,确保了库内数据真实准确。

四是扩大了范县人才宣传阵地。开通了范县人才工作网(*/rcgz),下设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工作动态、理论园地、范县英才、各地采撷等栏目,及时反映我县人才工作的信息和动态,并与全国其他城市人才工作网建立了互动链接,有效扩大了我县人才工作的宣传阵地。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二是抓管理,提升水平。加强

了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管理,收集了市第一批至第七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文字、影像等材料,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了我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个人风采和工作业绩。对今年新命名的第七批4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分别制定了年度工作目标和四年总目标,并定期进行考核。选拔了全市首批企业经营管理拔尖人才,目前已经通过了审查、考察和公示,我县入

选2人,分别是范县龙马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宗林和濮阳市大成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苏明俊,近期市委、市政府将命名表彰。

三、创新载体,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教下乡活动30余次,做中小学展示课480节,惠及教师2100余人。7月24日,由市委组织部组织的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科技博士生服务团”一行11人,来我县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农业科技博士生服务团”先后到白衣阁乡北街村奶牛养殖基地、濮阳市汇康食品有限公司、王楼乡老点养猪场、七里堂养猪场等养殖基地和龙头企业,详细了解了企业的生产情况,现场开展了技术服务,并对企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下一步人才工作打算

今年以来,我们对人才工作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但与县委的要求和不断发展的形势相比,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工作。下一步,我县人才工作的重点,将在提高各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上下功夫。

一是继续开展“专家人才服务新农村”活动。结合我县实际,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地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提供人才智力服务。

二是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力度。在搞好农村实用人才统计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县直优秀专业人才对口培训、科技示范基地实地培训、专家服务团流动培训等形式,把他们培养成善于经营、精于管理、勇于创业、乐于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篇(7)

一、深化认识,加强领导,不断加大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力度

(一)深入搞好思想发动,不断增强农村人才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针对有的单位和部门对农村人才开发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够到位的现象,市委、市政府于20__年4月专题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并组织指导各级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宣传中央和省、市做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决心和政策,宣传农村人才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通过深入持久的教育,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认识不断提高,自觉把农村人才开发作为人才工作为农村经济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做到心思往农村人才开发上用,重心往农村人才开发上移、力量往农村人才开发上投。

(二)及时明确职责任务,切实加强对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领导。为确保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各级按照党管人才的原则,成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农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并有农办、教育、科技、劳动、科协、乡镇企业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目标规划,纳入全市整体性人才开发,定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解决问题,表彰先进,确保了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各级政府人事、农业部门把农村人才开发工作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职能工作,带头树立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农村人才服务的思想,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和转变工作方式,指定了专人负责农村人才开发的具体管理服务工作,把人才开发工作全面拓展到了农村中去。

(三)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着力理清农村人才开发的思路和方法。围绕增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市人事局、农业局、乡镇企业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先后于20__年和20__年年初,分别集中一个多月的时间,采取座谈讨论、问卷调查、汇报分析等形式,深入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农技部门、私营企业和广大农村,对全市所属各县(市)、区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摸清全市农业和农村各类人才底数、建设现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专题召开研讨会,对如何做好农村人才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__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意见》、《__市农村人才资源开发规划》、《__市农村人才开发基金筹集办法》等文件,确保了全市农村人才开发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强化教育,狠抓培养,切实增强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一)切实稳定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眼建设一支过得硬、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各项政策的优惠力度,对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技术服务取得重大经济或社会效益的给予重奖;对在乡镇和艰苦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视情况在业绩评价、职称评聘、学习培训、子女入学、住房改善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照顾;对志愿到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大专以上毕业生不仅可以提前定级,户粮、行政和组织关系还可委托县级主管部门或政府人事部门人才交流机构管理,从而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各级还采取选送有培养前途的人才到大专院校深造,为参加成人高等教育的同志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定期组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参观见学,广泛开展试验示范活动,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等措施,促进了专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素质的提高。截止去年底,全市4855名农业和农村专业科技人员,已分别有152、1226名同志取得了高中级职称,占总数的28.4。

(二)大力培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各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急需的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由农业院校、农广校、农村职业学校、农民科普夜校、农科站(所)等构建的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的农业科技培训网络的作用,按照每年市培训100名骨干型优秀实用人才、区县培训50名带动型优秀实用人才、乡镇培训20名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要求,本着“需要什么,培养>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

(三)突出抓好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围绕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的乡镇公务员队伍,积极改革和完善县乡公务员制度,不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和优秀青年农民中录用乡镇公务员的力度,认真搞好科技副县长、副乡(镇)长的选拔任用工作;坚持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乡镇干部骨干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学习进修,强化理论培养;充分利用对口帮扶、基层锻炼、下派挂职、轮岗交流等时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实践锻炼;广泛开展“做农民满意的公务员”评比表彰活动,不断提高乡(镇)村干部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人才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各级始终把从源头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石紧抓不放,针对广大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实际,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水平等途径,突出抓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落实,切实扫除青壮年文盲,不断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针对大部分学生初、高中毕业后直接参加农业劳动,科技知识少、技能低下的实际,积极推进农村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普遍采取“三加一”、“六加一”的形式,对农村学生进行农业生产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打牢回乡务农、进城就业和创业的根基;针对中青年农民作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承担者,处于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的实际,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远程教育,充分发挥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加大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推广传授力度,较好地促进了广大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努力提高农村人才队伍自我开发能力

(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着眼增强农村人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各级不断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坚持不懈地宣传农村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宣传优秀农村人才学习科学、艰苦创业、勇于实践的先进事迹,宣传中央和省、市领导关心、支持农村人才的感人事迹。同时,本着注重实绩,体现示范性、代表性的原则,大力开展优秀农业人才评选表彰和奖励活动,坚持每年命名、表彰“十大特色种植户”、“十大养殖户”和“十大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科学文化、尊重农村人才的社会氛围,形成了鼓励农村人才干事业、支持农村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农村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十分注重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政策扶持,不仅支持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承包和技术推广等有偿技术服务,还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和经营所得;不仅严格落实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到县以下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的优惠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费用,还想方设法地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仅积极引导、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办产业化龙头企业、兴办科研和经济实体,领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还在创业培训、科技立项、审批办证、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特别是对受到县以上单位表彰奖励的优秀农村人才,优先考虑安排科研或科技试验示范项目,优先推荐评审技术职称,优先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优先提供生产贷款,优先承包土地荒山和企业,优先申报科技奖励,较好地激发了农村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业热情。

(三)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各级注重选派熟悉农村工作、了解人事人才政策、年轻精干的工作人员从事农村人才市场管理服务工作,并指导乡镇结合实际配备了1-3名专(兼)职农村工作人员,村组指定了1名人才信息联络员,确保了农村人才开发组织有保证,业务有指导,科研有场所;以县(市)、区人才市场为依托,大力培育农村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适时组织农村人才进行异地难题会诊、经验交流和技术服务,逐步疏通了各类人才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为“三农”服务的渠道;及时建立以县(市)、区人事和农业部门为中心,以乡镇服务组织为阵地,以村级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农村人才网络,为农村人才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信息、政策、交流、培训、开发和技术等方面的服务。

四、因地制宜,严格管理,积极推进农村人才开发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一)认真搞好农村人才数据库建设。为全面掌握农村人才情况,加强对农村人才的管理,各级农村人才服务机构高度重视农村人才资源的调查登记和人才信息库建设,围绕“三农”工作发展规划,坚持每年会同有关部门对本地区的农村人才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切实摸清农村各类人才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的底数,并根据各个农村人才的专业特长,分类登记造册,建立农村人才信息库和乡(镇)村组人才储备库,实行计算机管理,为科学开发农村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