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国际经贸论文

国际经贸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7 05:38:5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国际经贸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国际经贸论文

篇(1)

电子商务能够有效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以及形式均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且对传统的贸易形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确保我国经济贸易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为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未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向人们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提高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我国的繁荣富强。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大力普及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贸发展的观念,以实现我国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

电子商务是建立在各种信息之间的传递上。因此,信息技术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水平,进而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水平。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国家对设施的建设工作的投入不够大,使得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比如在网络的建设上、在光缆的铺设上以及对电脑硬件的普及上的设施投入力度均明显表现的不足,必将影响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由此可见,为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就必须完善相关信息基础设施,并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从各个方面支持电子商务,从而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目标。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因此通过不断强化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力度,确保党电子商务在发展途中出现各种问题时,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好,不至于对国际经济贸易造成影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并研究相关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电子商务的促进效率,使得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此外,对于与国际经济贸易有关的行业,如外汇保险、银行、税务等,应做好相关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3]。这些行业的顺利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协调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电子商务的作用能够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国际之间应加大合作力度

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特点,打破了传统贸易的时间以及空间上的限制,实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目标。然而电子商务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同一商业代码等的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并适当开展有关国际经济贸易的正常交流大会,以解决电子商务面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效率。各个国家通过加大合作力度,努力为自身国家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以扎实的电子商务技能作为经济贸易发展的坚实的后盾。

四、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均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得电子商务充分发挥出其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在国际经济贸易过程中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力度,使得国家经济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由此可见,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能够确保电子商务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安全可靠性,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

努力探究电子商务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有效策略,是时代的发展需求,是未来促进祖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应加强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工作,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工作:第一,采用电子招标来对出口商品进行配额。出口的商品在经过电子招标后,能够缩短国家各个部门对企业的投标资格的确定时间。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企业的各种产品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调查和调整,确保国际经济贸易的管理效率能够达到较高水平。在对招标商品进行配额时可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以解决配额使用不均等的问题。此外,还可通过在网上进行对产品的抽查工作,确保能够及时取消违规企业的投标竞标资格。应用电子方式能够有效净化国际经济贸易的环境,并规范相关经济贸易的秩序,实现国际经济贸易的健康蓬勃发展。第二,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信息化管理模式,能够简化进出口许可证的各个步骤,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整个操作过程具有极高的透明度,避免了个人因素的干扰。还减少了某些不必要的费用,如进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发放费等。第三,通过加强对电子报以及海关的电子化管理工作,防止出现各种偷税漏税的现象。海关是国际之间进行经济贸易的主要途径,在海关工作中加强对电子商务的应用,从而使得国际经济贸易得到快速发展。第四,企业通过加强对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力度,使得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出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电子商务主要被用于实现对各种商务的交易管理,在交易双方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使得书暗访实现通过网络进行交易,打破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双方借助电子信息平台实现对货物的运输以及款项收付等工作,使得企业实现对交易以及经营管理的动态化管理。第五,通过将进出口商品的检验检疫管理与电子商务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电子商务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做好对进出口商品的检验管理工作,使得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促进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电子商务的灵活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检验检疫的效率,从而提升了检验检疫的信息化水平。

六、结语

篇(2)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广西经济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广西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贸易发展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 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经济的发展机遇 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看云南经济的发展 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对策 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会计发展及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和未来展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阻碍因素及解决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积极因素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障碍及其对策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人才培养战略的思考 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广西与泰国贸易发展的浅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利弊分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10-07

[2]杨克斯,李梅,陶振华,胡静,刘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广西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3]2011年广西与东盟双边贸易额逼近百亿美元[EB/OL],.2012-02-03

[4]谢磊,蒋太才,王俊,WTO视野下广西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06,(10)

[5]周慧,汤燕瑜,朱波,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分析及培养对策[J],科技信息,2010,(8)

[6]石峡,李小红,马慧琼,抓住自贸区建设机遇培养东南亚经贸人才[J],商场现代化,2008,(1)

[7]杨林,颜金林,论产业结构调整与我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2)

[8]今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EB/OL],http:///politics/2012lh/2012-03/05/c_111602611.htm.2012-03-05

[9]王文,李亚娟,基于服务地方的广西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0,(3)

[10]房德东,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山东工商学院国际商学院为例[J],才智,2011,(1)

[11]曲建忠,余万林,重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时空,2006,(4)

[12]黄灿,基于服务国家战略行动的民办高校办学特色实践研究——以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为例[J],东南亚纵横,2010,(9)

[13]杨国祥,尹家明,万碧波,等,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7

[14]韩越,杨俊生,涂进,区域性、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

[15]邓宝瑚,广西高校人才培养简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11)

篇(3)

【论文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优化改革

1问题的提出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寻求专业课程体系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结构,是深化高等院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倾向: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正在全面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此形势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通过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已经具备,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够。一笔交易从开始的建立关系到最后的核销退税,共有11步,每一步都需要专业的人员负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成为国际商务师、外销员、单证员、跟单员、报检员、报关员等,这些人都是企业的核心,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他们需要熟悉业务流程,对产品了解透彻,对行业的变动敏感,具有良好的修养和职业素质。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德、智、行三者合一的专业人才成为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国内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近一个世纪前就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国民系列教育到成人教育,从社区大学到名牌大学,从专科到本科再到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一整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体系。

2.国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

国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的介绍主要是关于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职业教育委员会、美国和加拿大的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等,这四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对我国本科院校培养高级的应用型人才具有借鉴意义。雷正光从思想层面、机制层面以及模式层面等角度对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并从中总结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杜驰主要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为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国内由于经济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特点,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开展得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关注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和多样化问题,一般认为从我国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后才真正对此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目前,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活跃,开展得较好的学校有: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北京联合大学、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技术学院、金陵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才刚刚开始,但已有北京海淀走读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学校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4.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的论文有很多,如宋旭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滨洲市中等职业教育的个案》,从个案的角度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王兴华的《本科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途径探讨》综合分析几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各国人才培养的经验及启示。

国内学者对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进行了介绍,但忽视了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从小学到大学,长期以来进行的都是应试教育,缺乏对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国内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对属于大众化教育的本科教育阶段的实践教育的论述与实践都较少。在较少的论述中有涉及到独立学院本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计算机教育、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研究,但是针对应用性非常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则缺少研究与论述。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贸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商业谈判、签订合同、履行合同、争议的预防和处理,学生必须全程掌握整个工作流程,况且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中应尽量规避风险、防止陷入商业欺诈,赚取更多的利润是每个商人追求的目标。

对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来说,长沙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目的不明确。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比较随意,看哪个顺眼就选哪个。进入高校后,学生往往不清楚自己应该学习哪些东西,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更不知道将来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所以常感到迷茫,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学习主动性不强。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习中,由于中国特殊的教育情况,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范式。大学如果延续以前的教学模式,只能培养出学习被动、眼高手低的学生。

目前,对于实践要求非常高的国际经贸教学,依然停留于教室内老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模式,这样一方面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地探寻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学生毕业后,根本无法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要求。

(3)毕业生动手能力弱。市场竞争激烈,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是很有难度的,尤其是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优秀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看到各种各样的单证及操作流程就感到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要经过漫长的适应期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一部分用人单位宁肯花高价招聘一个熟练工,也不愿意培养一个优秀的毕业生。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老师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实践工作中独当一面。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素材的陈旧性。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能把握课本上的知识点,但很少从事实践工作,不能掌握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实行的是“空对空”的教学,而在国际贸易工作中,从宏观层面来考虑,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外贸方针政策时有变更;从微观层面来看,新的贸易手段、商业欺诈等层出不穷。而书本上的资料更新速度较慢,无法真实地反映现实情况。老师必须深入实际工作之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之中。

(2)教学方式的传统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长期以来学校主要关注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的是教材上的知识点,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改变人才培养模式。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方案

2009年7月,我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在2009年10月集星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优秀实习基地。精品课程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我校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目前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学校理论学习—实习基地实践实习—回到课堂深化理论学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实习”循环的方式,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如此循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精、专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具体培养模式的方案如图1所示.

(1)大一新生入校后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该专业主要从事哪些工作,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明确学习的目的。

(2)大二学生完成“国际贸易理论”等基础课后,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国际贸易实务的初步理论学习。学校把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全部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3)大二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利用实习基地进行认识实习。在此环节中,学生主要形成对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报检、投保、租船订舱、国际结算等整个流程的感性认识。

(4)大三学生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英语”、“外贸函电”、“报关报检实务”等。在此环节,重点进行理论教学:首先对每个环节的理论知识点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侧重于课堂讲授;其次将理论知识介绍完毕后再进行案例教学,侧重于课堂讨论;最后运用进出口模拟操作软件进行模拟操作,侧重于实验指导。通过视频教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模拟操作,全方位地完成理论学习。

(5)在完成理论学习后,大三学生在寒暑假期进行操作实习1,即学生在指导教师及现场操作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操作。通过邮件往来进行询盘、发盘、还盘、接受、签订合同;进入履约阶段后,如果做的是出****易,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环节的工作,包括报关报检、投保、租船订舱等流程的工作,并制作全套合格的单据到银行进行国际结算,办理外汇核销,完成整笔出****易的内容;如果做进****易则完成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投保、付款赎单、报关报检等有关的工作流程。对于实习过程中遇到的且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大四回到课堂,通过与老师的在线交流,解决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疑问。

(6)大四学生带着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主要通过在线问答平台深化理论学习。大四学生通过大三寒暑假期间进行实习后,初步掌握了整个实践操作的流程。将遇到的问题带回课堂。由于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采取全系教师对所有学生实行在线问答的方式更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

(7)大四毕业实习要求在实习单位进行操作实习2,即能够在相关工作环节中独当一面,自主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研究大四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单位的业务操作能力等指标来检验利用实习基地平台改进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进一步完善我校的教学模式。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了实践操作能力。继续深造的学生知道了应研究哪些问题,为其未来做研究指明方向;就业的学生能迅速地上岗工作,增强了我校毕业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好地解决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刘迎春,熊志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10).

吴建成,石澄贤.浅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的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

鲁越青,朱小芳,等.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篇(5)

周灏,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专家,武汉市科技局专家库专家,武汉纺织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欧盟培训中心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西门子、ABB、可耐福、华工科技等世界及中国知名公司),澳大利亚Holmesglen及USQ认证教师,200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美国访问学者。现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精品课程负责人、贸易类学科发展方向负责人,获武汉纺织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和武汉纺织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

二、研究领域

长期从事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同时也为相关企业提供该领域的培训和咨询。在贸易摩擦、贸易救济和贸易可持续发展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特别对国际贸易中反倾销的研究处于前沿。

三、科研成果

主持教育部课题、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武汉市统计局项目等纵横向课题15项,课题主要涉及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贸易摩擦和贸易竞争方面的研究,比如:“影响反倾销的宏观因素实证分析及贸易救济体系的构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09YJC790210)、“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武汉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编号:whsk10040)、“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的反倾销裁决预警模型研究”(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20081707)、“中国化工产品出口反倾销统计预警系统实证研究”(湖北省统计局全省统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HB092-29)等等。

在《国际贸易问题》、《改革》、《财贸经济》、《经济与管理研究》、《国际经贸探索》、《商业经济与管理》、《经济问题探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双月刊)、《管理现代化》、《当代财经》、《现代经济探讨》等CSSCI期刊以及其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10余篇次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检索,论文被大量引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一文于2008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三等奖、《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一文于2007年获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人民政府奖)优秀奖;《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一文于2008年获湖北省第九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10年获湖北省第十届统计科研优秀成果奖三等奖;《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商品和国别结构特点及其思考》一文于2006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品出口反倾销预警体系研究》一文于2008年获商务部“贸易救济研究奖”三等奖;《中国遭受反倾销的贸易救济体系:一个二维体系的构建》一文被选为“2011年中国经济安全论坛”(教育部社科中心主办)宣讲论文。

四、主要论著

1、中美反倾销程序比较研究,《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1期。

2、中国反倾销统计及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7期。

3、WTO时代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分析,《财贸经济》,2007年第2期。

4、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确认及反倾销应诉能力,《改革》,2007年第4期。

5、印度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原因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5期。

6、基于竞争情报的中国纺织品反倾销诱因及预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第6期。

7、中国的经济贸易、报复能力及国际地位与对华反倾销——基于总量和中国视角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2011年第3期。

8、对华农产品反倾销影响因素——基于条件Logistic回归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第5期。

9、基于反倾销的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及对策研究,《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6期。

10、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及其对反倾销裁决的影响——基于美国对华反倾销裁决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第9期。

11、反倾销中涉案企业的胜诉预期研究,《财贸经济》,2011年第10期。

篇(6)

【论文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毕业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转贴于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

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

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胡俊文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篇(7)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22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际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教育应该以加强实践教学为基本理念和制度规则,并在有关理念和规则框架下,建立合理的教学方案和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计划制定

为了掌握完整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可以在学校设置的公共基础课基础之上,以西方经济为理论基础,以国际贸易原理为核心,以国际经济学为发展来制定教学内容;在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围绕进出口业务这个中心,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核心课程,同时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可以辅助国际贸易实务的衍生课程,如“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物流运输与保险”、“国际结算”等,另外通过实训课程、毕业实习和毕设制作等环节来加强;由于国际规则及保护手段的变化对微观主体的经贸业务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国贸专业学生还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本国对外经贸相关政策法规,可以通过设置WTO规则与运作、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国际金融管理和国际形势等专业课课程实现。

2课堂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其课堂教学不能仅培养只懂理论,不懂应用的学生。但当前的情况是多数教师受传统教学思路和方法影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方法落后、重理论轻实践以及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不少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味、知识空洞,因此学习目标不明确而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需要教师在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注重教学内容、方法与技术的调整和创新。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多数教师会以货物进出口为主线,重点讲授贸易术语和惯例以及进出口实务,而对其他贸易方式、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及WTO规则的影响涉及较少,对押汇与议付的讲解也通常脱离国际惯例,这样的内容设置是不符合当今贸易实践对教学的要求的,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设置作部分调整。其次,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逐步推行模块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以及体验式等新的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另外,应该对所有教师进行网络教学和信息教学的知识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新的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离不开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然而我国大多数高校中,从事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构成,大多数教师取得相关学位后直接在高校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各高校也会对教师提出挂职实践的要求,但往往时间短,机会少,落实差。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问题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各个学校可以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大对已有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包括与国内相关企业合作以及鼓励和提供保障条件让教师到国外去进修。二是从校外乃至国外引进先进的教师,使教师队伍复合化和国际化。三是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

4实训室建设

一般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设有国际贸易模拟实验中心,通过计算机上的模拟仿真环境,学生可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升。国贸专业的实训软件必须包括一套完整的进出口业务案例,使学生通过模拟环节,体验一笔进出口业务的全过程,使学生能在一个虚拟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较系统全面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建议此部分学时应不低于28。另外,在加强国贸专业本身的模拟操作软件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把国际贸易业务与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国际金融等专业的操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校的“电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

但目前实验室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学习缺乏激励,彼此之间不存在竞争压力。与课堂教学相比,实验室在学习意识、学习动机和学习氛围方面并没有很大变化。很多学生在最初的实验室学习阶段后,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急剧下降。从而使实验室教学的效果往往在开始阶段成效比较显著,但难以持久。

5通过竞赛平台提升国贸专业技能

目前,国内外针对本科学生的有关各种专业技能的竞赛越来越多。大多数专业技能竞赛参加方式简单,受限制因素较少,大多数学生都会有机会参与。由于这类的专业技能竞赛既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和体验专业职业技能的实践标准,又能检验和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参与到其中。而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技能比赛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摆脱其专业技能学习方面的缺陷,而且通过专业技能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技能竞赛通常是竞争非常激烈的。

对于国贸专业来说,专业竞赛相对而言是比较少的,目前比较受欢迎和影响较大的有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和POCIB大赛等。但是,不管哪个专业的竞赛,各高校在参与竞赛过程中普遍存在专职指导教师缺乏、技能培训时间有限、职业技能比赛专门教材短缺和竞赛激励资金不均等方面的困难。所以高校要想通过竞赛平台有效提升专业技能要在这些方面突破。

6拓展实习基地

通常高校拓展校外实习基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由学校出面,校方职能部门负责联系和建立;二是由教师出面,通过教师私人关系以院系的名义负责联系和建立。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过程中,多数高校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管理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使校外实习基地的延续性和可靠性不高,进而导致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难以长期持续进行。另外,企业也普遍缺乏与学校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的积极性,而那些有心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数量也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日益供大于求的毕业生人群。而对于国贸专业来说,有些企业即使具备接纳毕业生实习的能力,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企业也会因为出于经济效益、商业机密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而不愿提供实习岗位。所以,当前各高校不能抱着希望企业能无偿地提供实习基地的传统的思想,而是应该在利用企业提供的实习基地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构建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另外,学校还应与企业的沟通,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市场需求的相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找到高校和企业的利益融合点,双方的合作才会走得更远。

最近几年,在推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过程中,教育部已经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对高校进行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进行引导,教育主管机构也在负责具体落实,这对今后的校企合作式教学提供的良好的宏观环境。高校应该抓住机会,积极行动,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7毕业设计环节

各高校国贸专业普遍采用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综合成果的一种方式。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去分析、解决某些社会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也能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是当前国贸专业的毕业论文普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题偏重理论,缺乏实践操作的检验;研究问题单一,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不清楚,态度不认真积极,抄袭他人文章,缺乏创新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毕业论文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好标准。对于国贸专业学生来说,用人单位看中的不是科研方面的能力,而更多的是学生对工作岗位业务流程熟不熟悉,在业务风险上是否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专业写作交流技巧。所以,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说,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毕业论文写作逐渐向毕业设计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