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8 04:39: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桂林山水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桂林山水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研究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努力为中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录像或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风光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美丽图画。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对桂林山水风光进行描述,让同学们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风光的无限之美。

篇(2)

关键词: 小学语文小班化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多媒体技术 教学评价

一、引言

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门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进,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运用小班化教学。笔者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希望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为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意义

小班化教学理论早已提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受到教学工作者的重视,它的理论依据有教育公平理论、教育价值观理论、教学论观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小班化课堂教学的运用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也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三、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正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小班化教学法得到更好的运用。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想更好地运用小班化课堂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应当成为小学语文知识的主动接受者,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与学习习惯,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对小学语文的热爱,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2.重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班化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必需的。所以,教师应该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可在教学前,可以结合与本章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或者情节,利用多媒体创设短小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美丽的武夷山》时,单纯讲解难以让学生对武夷山有详细的了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通过播放武夷山的影像则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播放武夷山的风景图画,并配上音乐,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加上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对武夷山有更详细的了解。

3.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小班化教学更需要老师关心每位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同时重视与学生的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信得过的朋友,为小班化教学营造更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同时,可以采用游戏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活跃课堂氛围,例如猜字谜,可以编一些字谜让学生猜,也可以鼓励学生编字谜,如找朋友、将课文内容适当改编、进行课堂表演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推动小班化教学。

4.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图画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直观显示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先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里,当学生回答这是桂林的时候,向学生显示一段文字: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围绕甲天下进行讲解,适时播放相关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桂林山水的美景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5.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巧妙地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音乐、故事、笑话、设置悬念、表演等导入新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又如,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根据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配合,友好竞争;活动教学法,组织抢答、接龙、小组竞赛、辩论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班化教学效果。

6.改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让评价既改进教学,又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手段。例如,采用及时评价的方法当场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并提出改正意见;采用多元化评价法,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改变单一地将卷面测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的做法。同时,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增强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小班化课堂教学流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小班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策略,以进一步增强小学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英.语文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创新[J].教育科学论坛,2010(11).

[2]王建波.新课改下农村语文小班化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究[J].现代阅读,2012(12).

篇(3)

一、教师范读,感染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在听老师范读时往往会自觉地以自己的情况与老师做比较,激发起他们要向老师学习的愿望,主动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对课文朗读水平的审美标准有了感性的体会。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做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

二、依据教材,指导朗读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桂林山水》,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要朗读《激光》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为《激光》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激光的特点与作用的。如果还照《桂林山水》那样的节奏、语调、语势、情感来读就欠妥。这种文体的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层次清楚。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发展思维和语言,从而达到目的。

三、巧用齐读,提高能力

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四、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

五、熟读成诵,巩固成果

《朱作仁谈朗读》一文中指出:“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是呀,朗读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而且更能达到巩固学习语文的目的。

篇(4)

新课程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课程目标。然而,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体验教育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教育开始关注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带来的后果也日益引发教育者的探索。实际上情感体验的教育价值至少有三个方面:知识获得的动力基础;德育有效性的前提;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情感体验是动机系统的基本成分,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闸门,在缺乏必须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人的理智处于昏迷状态,不可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情感体验健康与否,对其学业影响很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的强化记忆过程,提高无意识记的效果,增加有意识记的效果,能够激发儿童对过去知识的再认和再现,把对过去知识的追忆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活动,还能提高活动效率,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从而推动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情感体验是知识获得的动力之源。

二、情感体验是德育有效性的桥梁,是人格完善的必要条件

一切道德教育,都需要在学生的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实现道德知识的内化,从而与个体的价值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指导个体的行为。要使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真正融入生活,情感体验是基本的桥梁和纽带,德育只有在个体的心理过程中产生共鸣,成为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自我引导的依赖时,它才是有效的。

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已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原则。而健全的人格必须依托于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缺失的青少年大多不能准确而深刻地体验自己和体会他人的情绪、情感,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不能有效地与别人进行沟通与合作。甚至与同学、老师、父母、长辈发生冲突,很难发展起健全的人格。

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他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少年儿童人格的形成必然产生深远影响。而小学语文课程既是主课,又是基础课,占的时间最长,学的内容最多,而它本身就有很多的人文因素,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影响最大。因此教师应自觉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人格形成的有机结合。

三、课改中的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情感体验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一个情感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去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气氛,令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让学生自由地学、思、疑、问,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心,在自信心的驱动下就会不断努力而获得成功。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可见,一位没有情感的老师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点热情,少点冷漠;多点鼓励,少点责备,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你富有“激情”,能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陪伴学生走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对学生的智慧、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向着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真人”迈进。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1.用情去感知。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文中的亮点,把自己融入到文章的内容中去,用情去体会、去理解、去学习,这样就会迸射出情感之花。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要求学生用真情去读,用情去感受神奇而美丽的山水,当学生的情融入山水之中,还可要求学生用真情写出自己对桂林山水的美及向往,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桂林山水的景色美。 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要求学生带着真情去阅读,当读到小女孩悲惨死去的过程时若学生情到由衷,则会流下悲伤的眼泪。而《理想的风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被刘老师身残志坚的精神感动得流出热泪,使情在泪中现。

2.用心去体验。在小学语文课中,有好多文章都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学了以后小学生的心灵容易被感化,这必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在体验中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真正落到实处。例如《穷人》这篇课文就有一种人情美,渔夫一家有五口人,生活是靠渔夫一人打鱼维持生活,非常贫困和艰难。但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发现邻居的寡妇死后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后终于把两个孩子抱到了自己家。教师上课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种人间最珍贵的人情美去分析,启迪孩子们的心灵,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情去悟理。语文教学要化理为情,融理入情,学生情感的培养应基于对“义理”的理解,情理是一体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紧紧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文理合一这一特点。如教学《桃花新木》一文时要抓住植树和育人是同一道理,让当今的“小皇帝”、“小公主”们知道过多的溺爱反而害了自己,应该尽量自食其力。再如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时,在途中吃草根、树皮的情景,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尝一尝草根、树皮的味道怎么样?在教学《丰碑》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在严寒的风雪中,穿着破旧单薄的衣裳,挨冻的滋味。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全是掌声和鲜花,同样会有荆棘丛生的曲折道路,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才能走出困境。

4.用心实践去丰富体验。学习了课本知识就应该付诸行动,这是当今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办法。如学习《养花》一文后,使学生从老舍养花的过程中体验到不但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得到更多的乐趣。

篇(5)

一、课堂主体的改变

农村小学生多师少,学生个体素质起步晚是事实,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现实。农村学校比较偏远,信息闭塞,使教师们无法学习到更多的新教育理念。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为主体,学生跟随教师的思维与方法进行学习而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是一种压迫式的学习方法,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的思维想象和爱好来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靠、要”的学习方式,是教师在学习,而不是学生在学习。新课标强调要“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全部由学生自己去认识、探索、发现,有悖于教育教学原则,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二、教学方法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是讲授法,即教师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分析、总结,学生跟随老师进行知识的认识、分析和掌握,这是一种公式化的学习,一旦脱离公式,学生就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应着重利用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目标教学法、问题法和练习法。教学前,先出示课文的教学目标:利用教学工具书认识生字、新词;默读课文,大概理解课文所讲的内容;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根据个人的认识与回答,由组长收集意见进行小组讨论。问题法的使用:小组讨论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板书答案,接着教师根据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分析、探索、小结。这样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又减轻了教师的课堂负担。

三、学生练习题的改变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均衡的,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讲究难易适中、题型多样。如在布置《桂林山水》第一课时的课题练习时,教师可以使用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等题型,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和找到自信。教师在布置练习时,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到室外进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动手、动脑和合作的习惯。课外练习也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学生完成作业后首先给成绩较好的组长检查,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学习。

四、思想品质教育的改变

小学教材的题材、体裁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小则关系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大则关系到环境的保护及爱国主义等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应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改变过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仅限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的状态。

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改变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针对一个人在思想道德表现、团体互助、心理承受能力、应对现实生活与学习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现代社会综合评价人的标准。而现在有些农村的学校在教育教学的压力下,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在《烟台的海》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只注重课文所描写的“山东烟台的海”,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美景。教学要求及其他练习的要求也是如此。但是山区小学的学生,特别是西部地域的学生对海和海景只能通过电视或书籍的描绘来了解,认识是模糊的。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根据作者的写作方式,描写自己身边的地域景色,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不要愚昧地享受教科书所描写的景色,而对自己家乡的景色毫无兴趣。

六、课堂研究方向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研究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利的一面进行研究,没有用逆向思维进行研究。如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方式的研究、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教具使用的研究等。但是针对不足的一面进行反思和研究,而忽略对成绩或顺利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好的方面停滞不前,制约优势方面的发展,这也是不正确的。在课堂教学研究中,我们在努力研究不足方面的同时,应该把思维拓宽,从逆向思维考虑,取长补短。

七、课堂教学用时的改变

按照教育教学原则及教学理论的要求,可以把课堂教学用时分成三个部分,即复习旧知识、教授新知识和学生学习的反馈。这样的教学用时的分配有它优势的一面,也有不足的地方。固定教育教学用时的安排,减轻了教师教学用时的压力,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便于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这样的方式不适合农村小学教学。原因在于:教师教学岗位变化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时轮换的教师较多;学生的素质与教师的要求相差较远;教育教学方法因人而异,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变化的。

八、学生评价的改变

传统的评价模式是对学生学习语文、数学等重点科目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从该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用语应采用温和的口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建立自信心,感受学校的温馨。

篇(6)

1.处处留心皆学问,时时感悟重环保

环境保护涉及面十分广,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范围也的确非常广泛,从远古时代到二十世纪,中外作品中的各种人物生活的环境以及风情万种的大自然都为我们提供了环保教育的丰厚土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有近百篇课文可以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费力。

1.1 语文课巧用"插图",感知形象,渗透环境保护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多达几百幅,教材插图就是"物",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景色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进而渗透环保教育。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桂林山水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多么美好——蓝天、白云、绿水、鸟语、花香,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人类追求提供了精神方面的条件。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在《迷人的张家界》中,张家界不但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变化、桂林之秀丽,还是植物的宝库、动物的乐园。她慷慨地把这一切馈赠给人类,使人类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这类课文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看图片和想象,足以唤起同学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保护大自然,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植物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美好的大自然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成员,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要热爱大自然,维护大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纵横交织的,无数的环保教育的契机,关键看我们教师是否做到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时留心、处处留心,用环境教育的先进理念来指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的学习。

1.2 紧扣教材培养学生对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使其深知破坏环境是对大自然的犯罪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过度砍伐树木,破坏森林的危害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如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中,充分理解黄河由孕育人类生存变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根本原因,在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思中懂得保护和治理好生存的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以上内容充分理解后再回观课题,抓住课题中"只有一个"这一重点词加以深刻剖析,充分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明白其在此的警醒作用,产生忧患意识,并使这种意识成为约束和指导自己环境行为的准则。

同样是教这篇课文,我们在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认识到破坏资源的危害性,体会到人类生存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了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反复朗读,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鸟的大堂》、《草原》《迷人的张家界》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它们本身虽不直接探讨环境保护这一话题,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优美的语言中自然就蕴含了不少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思想和知识。如《鸟的天堂》一课中,巴金先生通过细致描写将一株适合鸟儿生活的茂盛的大榕树鲜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作者很自然地插入了一句话:"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充分回味文中优美的文字,领略大自然美好情趣的同时,不可忽略这句话,而应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孩子们留心这句话,明白这美好的自然景象的存在得益于当地人朴实的环保意识,而正是这良好的环保意识才使人们拥有了享受美好生活的资格和条件。这样,孩子们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与美好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又如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教师指导学生读懂最后一段中所讲的既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及科学取宝与综合研究等内容,再启发他们联系上下文探讨这些行为与林海长存,与兴国安邦的关系,懂得保护好生态资源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也会明白作为未来的建设人才在这个方面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总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环境教育因素,要善于将环保教育渗透于知识载体中去。

2.常常观察勤写作,细细用心爱环保

写作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写作能力又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思想认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也是行之有效的。

通过有目的观察自己身边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育的一个范例。在平时写作指导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如在暑假前向学生布置练笔任务:每到一处,把所见所闻随手写下来,不拘长短,不求修饰。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作心中的真实情感。可以表达对美好环境的赞颂。也可以说出对优美环境的期盼。

3.延伸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语文教学,它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还注重课外活动,要求内外结合,"大小"课堂结合,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到受污染严重的河流、居民区做实地考察采访,写成调查报告,既使学生了解了环境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自觉性。现代教育别强调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的沟通,重视通过发展性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课堂获得的知识得到自修和补充,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思想在语文教学及其所涉及的环境教育中也应得到体现。

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母亲河--长江的现状进行调查,发动学生动笔励手开展保护母亲河的活动,如写环境征文胎江边垃圾、开展节水活动等,更使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宣传和行动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使"环境保护"这一话题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重视。

如上口语交际课"送贺卡"可先让学生们掌握做贺卡的知识。然后,讲传统的贺卡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而且大量的贺卡浪费了宝贵的木材资源,也给地球带来了生态负担。我们提倡一种新的时尚,不在新年期间大量发送贺卡,而是用电子邮件或电话来表达自己的亲情和友情。还可介绍我国大学生组织的"减卡救树"活动,提倡把买贺卡的钱省下来种树,保护大自然。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课外活动。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而语文教学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正说明了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环保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篇(7)

【关 键 词】课堂;教学;调控;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34-03

课堂教学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学习,走进课堂,融入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堂理念,完善自我的知识架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互动的热情;有利于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总之,一节优质课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

一、课堂教学的调控种类

(一)兴趣调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学习兴趣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的意向活动,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控课堂教学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 运用多媒体,增强课堂教学趣味。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所呈现的直观效果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上课开始后,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发挥音乐对情感的牵动作用,在播放音乐的同时,穿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优雅清扬的音乐与桂林山水图片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正的桂林山水之中。这样的设计,必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随教师的循循善诱而被调动起来,达到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的目的。

2. 引导动手,诱发求知的欲望。心理学家指出:“智慧出在指尖上。”[2]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理论知识学习过多,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采取让学生动手实践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动手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了新知识,而且更促进了学生大脑的积极思维,使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

3. 开展竞赛,分享成功的喜悦。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争取优秀成绩的主要手段。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追求成功的热情特别强烈。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善于在自己的所在群体中自我表现,可引导小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将学生的潜意识唤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学生获得成功时,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之情。

(二)语言调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要有较高的语言素养。”[3]这说明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通过教师生动优美的艺术语言,会将学生引入宁静的遐想和思维的顶峰,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生动活泼的氛围中。

1. 启发诱导,层层深入。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4]这句话的大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先让学生自己认真思考,在思考了一段时间后还想不出,就启发他,学生思考而有所领悟,想说而不能以适当的话语来表达时,再去开导他。“教师的基本作用在于创造一种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这既要靠教师的知识经验,还要靠他们的艺术和品格;而表明良好学习情境的标志是,使学生有广泛的思考自由……”[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老师充当的是教学问题的启发者和引领者的角色,在问题的步步推进中构建高效课堂,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2. 突发事件,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不堪。教师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这种慌乱的状况,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机智来处理突发事件,有效调控课堂。教师在此时,要迅速而正确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并且随机应变,采取恰当而有效的语言,巧妙地调控课堂教学。

3. 课堂提问,合理评价。“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比较不容易的,而小孩尤其喜欢好话,不喜欢听恶言。”[6]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赏识教育,对学生上课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错,都应该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回答正确,应给以积极的反馈和恰当的表扬。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利于使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的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积极思考问题,真正用“心”去体会知识的内涵。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应以一种恰当方式来对待。教师可以这样说:“嗯,你的回答有些欠妥当,估计是你还没有想好吧,没关系,看看别人是怎样说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又维护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教师在课堂上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强化。这种活泼、愉快、和谐、恰当的教学氛围,会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也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三)教法调控

教法调控的有效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在课前导入、课堂提问和教学板书上应下工夫,灵活调控课堂,利用新颖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课前导入的调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7]这句话表明:在导入新课时,新颖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学习。

2. 课堂提问的调控。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和学习新知的必经途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现有知识水平。设计的问题首先应难度适中,学生在回答时要有一种自信,同时又感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很有限,需要继续努力学习。其次,在问题的设计数量上也要根据时间的安排而具体掌握。第三,提问时要注意公平性,优秀生和后进生都要有所照顾,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能力选择所提的问题。第四,要注意所提问题层次的调控,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大到小,由简到繁,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方式,不仅非常容易解决问题,而且使学生思维向知识纵深方向发展。

3. 教学板书的调控。教学板书是一节课的所有精华所在,板书的调控贯穿一节课的始终。好的板书可以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知识框架。随着课堂教学一步一步地深入进行,板书的调控在每个学生的脑海里会生根发芽,一节课所有的知识因板书的使用而使知识融化在每个学生的心坎里,慢慢被学生吸收,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内,达到了整个教学调控的目的。板书的类型多样,如词语式板书、线索式板书、图文式板书、表格式板书、提纲式板书等。无论是哪类板书,都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而确定,不变的是板书设计要清晰概括本节课主要内容,做到言简意赅,突出其知识性和启发性,教学板书的设计最终是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课堂教学调控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课堂上处理关乎教学进程的整体问题

课堂上出现的关乎教学进程的整体问题必须当堂解决。比如,课堂教学中出现混乱,各种嘈杂声音不断,教师根本分不清是谁在捣乱,分不清主次,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决定当场处理。对于学生的严重错误,可以进行当场批评,但不要点出学生的具体姓名,可以采用“波拿巴”式的批评方式,尽量避免正面的冲突,这样既保留了学生的面子,又起到了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利用注意转移法。如可以采取小练习、小测试的方法,或个别提问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可以采取欲擒故纵法,当教师授课枯燥和呆板时,学生的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开始交头接耳,或做其它的事情,这时教师可以先停顿一下,稍等片刻,学生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看看老师为什么不讲了,学生的注意力会立刻转移到学习上来。如果是属于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而引起学生不好好听课,就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及时地调整、改善和提高。

(二)课堂上的局部问题进行个别处理

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局部问题可以进行个别处理。比如,两个学生在课堂上小声说话,根本不听老师讲课,但是他们讲话的声音并没有影响到整体的听课效果,最多也只是对这两个学生周围的几个人产生了影响。这时教师应该认真考虑,如果当场批评这两个说话的学生,造成的结果就是影响到整个班级学生的听课状态,而且挨老师批评的两个学生也会感到很惭愧,对学生的自尊心是一个极大的伤害。像这样的状况,可以采取个别提问的方式,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说话的两个学生,他们瞬间就明白了老师的意图,迅速回到认真听课的状态,以后他们就不会轻易再犯同样的错误。

(三)无声处理课堂上的个别问题

课堂上出现的个别问题,在不影响其他同学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境无声处理个别问题,教师的每一个表情、眼神、手势和动作都会对不认真听讲的学生产生警示作用。比如,有的学生在课上看课外书,除了可以用上面的方法以外,教师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也可以在巡回辅导、检查练习时,有意识地到他身边站一站,一般如果不是那种“铁杆式”,不是经常看课外书的学生,只是偶犯,不要轻易没收学生的书或当众销毁书,可以课下对他的书进行质的检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解决出现的问题。

(四)对课堂上的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课堂上出现的特殊问题都是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所引起的,他们以各种手段扰乱课堂秩序,可以说除了认真听讲外,其他的事情都乐意去尝试,这样的学生往往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对这样的特殊学生,教师更应该多加关注,毕竟不爱学习的学生只占少数。教师在处理这样的学生时,必须具体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家访或社会调查等,从侧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许这样的学生背后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们不爱学习的习惯可能与他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有关,诸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隔代教育等,这些隐性的真实情况会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被认为是特殊群体,其实他们最需要大家的关心,教师要做的就是找到每个学生心灵深处的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并加以指导,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爱心去进行教育和感化。这花费的时间可能是一般学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能挽回学生的心,让他们投入到正常的学习中,这样做是值得的。

三、课堂调控艺术对教师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语文教学模式,从而改变以往重文本、轻情感,重灌输、轻体验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为此,教师应在具有雄厚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对课堂出现的各种状况。新课改下教师应多思考、多学习,在实践中总结最佳的教学方式,合理高效地调控课堂。

(一)博学善思

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知识的渴望程度非常强烈,他们经常会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来要求教师解答。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各种需要来扩充自己的知识。每个教师甚至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当问题发生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及时补充新知,跟上时代潮流,学会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充实自己,从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当是自来水”,形象地说明了教师应具备扎实鲜活的知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

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度,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势在必行。观念是行动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若想有效地进行课堂调控,必须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要求的不仅是课堂教学方式的调整,更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每个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主旨。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8]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相应提高。

(三)控制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中教学节奏的有效控制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是每个教师每天都要思考的事情。检复、授新、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几个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准备,对课堂的每一部分合理安排时间,并做好多项预案。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9]

总而言之,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具备灵活的课堂调控能力,都应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掌握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艺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锻炼对课堂的敏锐感知能力,以便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可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自如地展现出诗意般的精彩。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运筹帷幄,驾驭课堂,把每一节课都变成魅力无穷、充满趣味的优质课;尤其在当前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的施教活动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每一位教师都要力争使自己由教书匠变为艺术家,学会运用巧妙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效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陈方平主编.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382.

[2]蒙家庆主编.教海拾贝[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195.

[3]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命题研究中心主编.教育学.小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60.

[4]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63.

[5]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0.

[6]张宝臣,张玉森等主编.课堂教学艺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151.

[7]于锦仙等著.新课程实践与反思[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