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31 07:37: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过程控制系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过程控制系统论文

篇(1)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边界及理论支持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边界 有人类就有组织,有组织就有管理,有管理就有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指集团母公司基于出资人所有权,利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对集团内的各种财务资源及各成员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引导、控制和监督,以保证集团总体发展战略与整体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耿云江,2006)。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融合了企业集团和财务控制的概念特征,具有控制链条长且多层次化、控制客体综合化、控制手段多元化等特点。该概念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体。企业集团是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由众多企业法人共同组成的联合体。这一资本纽带决定了集团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等控制子公司资本运动,子公司通过孙公司董事会控制孙公司资本运动等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主体链为“母公司(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一般财务人员)子公司(董事会总经理财务经理一般财务人员)孙公司……”。(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客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它能够有效地处理与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财务泛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首先是对集团利益相关组织、人员行为的控制,即对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经营者、财务人员的控制,以及对集团子公司内外部财务关系的控制。另外,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是通过资金的价值流转实现的,因而资金、技术、信息等财务资源是集团财务控制必不可少的另一客体。(3)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目标。企业集团公司作为终极股东,其目标是集团公司整体价值最大化。在具体落实“集团公司价值最大化”这一整体目标时,借鉴内部控制的观点,将这一目标分为合法合规、资产安全、报告真实、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等五个子目标。(4)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手段。在出资人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及经营权相互分离的情况下,集团董事会和母公司不直接参与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而对其实施控制需要借助一系列、多样化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人员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预算控制、绩效控制等。在此过程中,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企业文化、基本的企业能力等,都是保证控制系统效率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包括:(1)内部控制理论演进与内部控制体系。与财务控制相关的概念有管理控制、治理控制与内部控制。理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深刻理解财务控制内涵。关于内部控制与治理控制的相互关系,从现有研究结论来看,可以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环境观,公司治理作为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二是基础观,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源头和基础;三是嵌合观,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个管理系统在主体、目标和内容上有很多重合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对应性与一致性;四是整体观,公司治理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治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第一个层次,是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的上层建筑。本文持第四种观点,同时将管理控制纳入内部控制体系内,财务控制则作为管理控制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观点既可以与企业控制权的层次结构相互吻合,同时更符合内部控制理论的内涵和发展趋势。企业的共同治理理论表明:企业是“生产”和“规制”两重属性的统一。Q=Q(L,K)表明从“生产”属性上看企业组织是一个生产性知识集合;PMAX=P(Q)-C(Q)表明从“规制”属性上看企业是以股东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契约组织。对企业内部控制权的划分,也必须体现企业的这两个本质。与“生产”的属性相对应的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管理控制权;与“规制”的属性相对应的是与企业治理层面相关的治理控制权;管理控制权与合约收入相关,而治理控制权则与剩余收入相关。从管理活动中可以分离出与财务活动有关的控制权就是财务控制权。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前的内部牵制制度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的内部控制制度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内部控制结构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理论原先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审计人员为了提高审计效率、明确注册会计师审计时评价内部控制的责任而展开的。随着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管理理论、管理思想以及管理要求的不断变化,内部控制理论也与时俱进,不断演化。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重大改进有:1958 年AICPA 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颁布了《审计程序公告29 号》,将内部控制按其特点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要素;1988年美国颁布《审计准则说明书第55号》,明确了内部控制结构由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要素组成;1992年由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和监督五个要素;2004年COSO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报告,对1994年制定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进行了扩展,更有力地关注于企业风险管理这一更加宽泛的领域,同时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已成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要素。这一演变脉络表明内部控制的目标由小到大,控制层次由低到高,控制范围不断扩大,控制内涵不断外延。COSO报告下内部控制框架已经跳出了审计和会计视野,将影响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和风险的诸多因素,如组织特征、企业文化、法人治理、员工素质和能力匹配、人力资源政策和实施、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管理风格与哲学、风险意识等内部环境因素纳入内部控制系统中。内部控制不仅是面向过去实际过程的反馈型控制,也包括面向未来的前馈控制和过程控制,是贯穿于战略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中的全面控制。COSO报告下的内部控制理论,完美地揉合了控制论、系统论和权变论等理论的思想。控制论要求对控制对象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控制,并注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及时性以及信息沟通的质量,强调对过程实施动态控制;系统论认为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强调目标导向在对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引导作用;权变论则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组织与其环境之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应相互匹配,保持一致性。管理控制系统模式演变与控制环境变化紧密相关;不同的控制环境影响着管理控制系统的模式与内容(张先治,2004)。一个能使控制系统和组织内外环境权变变量相互匹配的模式能够导致个体和组织绩效的提高;内部控制模式的选择及其实现程度,将受到内部控制环境各要素的影响。相对于以前的内部控制研究成果而言,COSO报告更加强调“软控制”的作用。注重软硬结合,以软控制为主,前者的影响范围往往大于后者,能作用到后者所不能到达的区域,且制约者硬控制的效率。内部控制体系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控制体系,始终围绕着提高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而设计和运行。内部控制的发展与经济组织不断追求业务的安全性以及效率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矫立新等,2008)。追求效率的内生变量是内部控制演进的根本原因(程新生,2004)。内部控制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2)研究框架。内部控制理论的观点和方法, 为研究组织特征、控制环境及控制方法选择之间的关系, 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关键支撑。财务控制属于内部控制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财务控制理论与内部控制理论同出一辙,两者思想上具有同源性,因而,财务控制体系与内部控制体系也应该有类似之处:财务控制绩效(财务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受财务控制方式影响,还会受到财务控制环境的影响,且财务控制环境的作用范围和作用力度要强于财务控制方式;财务控制环境还会对财务控制方式产生影响,财务控制方式与财务控制环境越匹配,财务控制绩效就越高;财务控制体系同样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控制体系,追求效率的内生变量应是财务控制体系演进的内在动力。财务控制环境、控制方式、控制目标是集团财务控制的三要素。据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研究

(一)系统整体设计 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政治、文化、经济、行业和产业政策、法律制度体系、金融市场环境、汇率及利率、技术、竞争对手情况和市场上下游情况等。内部环境则包括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组织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竞争实力、市场地位、员工能力、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情况等。在构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集团财务控制模式(即母子公司集分权程度)的选择问题。根据以往研究成果,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控制模式产生影响;内部环境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子公司因素特征和母子公司组合因素特征会对控制模式产生影响。其中,母公司因素特征包括母公司组织特征(规模属性、战略型态、多元化程度)、母公司领导者风格;子公司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发展阶段、子公司管理者能力、子公司外部环境不确定性;母子公司组合因素特征包括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性程度、母子公司整合程度和母子公司文化差异等因素。各因素对控制模式的影响情况如表1所示。

财务控制效率是构建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指导思想。控制方式和内部环境中的企业文化、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法人治理有效程度、企业能力等变量都会对财务控制绩效产生影响;同时,后者还会对前者产生影响;从控制机制角度来说,前者是“硬控制”、“正式控制”、“直接控制”,后者是“软控制”、“非正式控制”、“间接控制”。结合本文对“财务控制”概念的界定,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也因此相应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运行系统,另一部分是支持系统。运行系统由财务控制主体、控制客体、控制目标和控制方法(手段)组成;其中由控制方法所构成的体系是运行系统的核心部分,控制主体通过控制方法体系对控制客体实施控制,以实现控制目标。支撑系统由内部环境中的相关变量组成,包括企业文化、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人力资源政策、法人治理、企业能力等变量。支持系统不仅对运行系统产生影响,还和运行系统一起共同决定财务控制绩效。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最里面的圆圈部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运行系统;运行系统之外是集团财务控制支持系统;变量之间的虚线表示相互影响。运行系统之外是集团内外部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对集团财务控制模式产生影响。从企业外部环境到内部环境再到运行系统之间,产生信息交换,并产生影响。这一系统的特点是:(1)该系统是目标导向的。集团战略决定这集团财务战略、预算目标和财务控制目标;财务战略和财务控制目标影响着组织结构的构建、控制手段的选择和绩效考核的设计。明确企业愿景、使命及价值观;通过持之以恒的企业文化建设凝聚共识,打造企业认同感;通过不断强化的能力建设以使得企业能到可持续发展是这一系统的总体特点。(2)该体系是开放的、动态的。集团战略受内外环境影响;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内外环境因素,并与之相匹配;外部环境与内部系统之间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换,且对内部系统的运行产生干扰;内外环境不断的演变,使得内部控制体系也需要动态发生调整,以适应内环环境的变化。同样,集团财务控制战略也是多层次的,应该根据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财务控制战略这一特点体现了系统论和权变论的思想。(3)该体系是闭环的,从目标、过程到结果,结果得到反馈后,再进行调整、然后到过程、结果……,最后到考核,然后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调整,自动优化。这一特点体现了控制论和权变论的思想。

(二)运行系统方法体系设计 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方式的划分, 理论界并未形成共识。 在西方已有文献中,对管理控制方式的研究较多;而财务控制分类方式则受管理控制分类方式影响较大。 管理控制方式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总体来说, 可以从控制机制、控制内容和母公司集权程度三种角度进行划分。 Ouchi(1979)将管理控制的方式分为官僚式控制(bureaucratic

control)、市场式控制(market control)和团队式控制(clan control)三类,安东尼(1989)将管理控制分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Merchant

(1982)根据管理控制的内容,将管理控制方式分为结果控制、活动控制和人事控制三类。Goold等人(1986)根据母公司集权程度和总部价值创造的方式,将管理风格划分为战略规划型、财务控制型和战略控制型三种。上述观点中,Merchant的观点当前较为为流行。Efferin和Hopper(2007)认为,Merchant 的归纳包含了广泛的正式和社会化控制机制,对以前的研究也有较好的兼容性,同时并没有限定为大型组织。Merchant的分类观点对财务控制方式分类产生了重大影响,姚颐、刘志远(2007)在Merchant研究的基础之上,做了相应的改进,认为在过程控制中蕴含了对行为、文化和制度的控制,是三者合力的结果,故将行为控制和文化控制并入到过程控制中,从而将财务控制系统划分为人员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巫升柱(2003)提出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控制系统是由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目标控制和财务信息控制等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竺素娥(2002)研究提出在母子公司管理中建立一个完整体系,主要由财务组织控制、财务人员控制、财务制度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以及一定的控制环境条件等方面构成。高勇强、田志龙(2002)从人员控制、制度控制、技术控制三方面提出了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的理念。王丽敏,李凯,谭旭红(2010)将财务控制分为制度控制、行为控制、结果控制和信息控制四个方面。此外,王全喜(1998)亦针对企业集团的财务特征,指出为了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实践中应该采取财务总监制、统一会计制度,健全财务信息系统、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财务监控体系等措施。汤谷良(2000)提出财务控制体系,包括以社会化和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授权书控制、预算管理、财务结算中心、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业绩评价体系等。王月欣(2004)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不同的企业集团控制方式,根据纠偏与预期的关系,分为反馈财务控制、现时财务控制和前馈财务控制;按照集中程度,分为集中财务控制与分散财务控制;根据控制的用途不同,分为预防性财务控制和侦察性财务控制。按照控制时间特点,分为事前财务控制和事中财务控制等。姚颐、刘志远等人的分类方式揭示了驱动财务控制系统运作的本质要素,较好地刻画了财务控制系统的内在联系。但其分类方式仍旧有所欠缺,内容也有所重叠交叉,不能系统地完整地描述财务控制要素和各环节间的关系。综合上述观点,结合多年从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实践经验及课题问卷访谈情况,将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划分目标控制、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三个纬度, 如图3所示。

其中,目标控制包括财务战略控制和预算目标控制。过程控制可从控制要素和控制环节两个角度进行刻画,要素控制包括组织控制、人员控制、信息控制、制度控制和资金控制;要素是一切财务活动的基础,不管是目标的实现,还是对各种财务活动及结果的控制,都离不开要素的支持。环节控制包括资产处置控制、投资控制、融资控制、担保控制、税务控制、财务风险控制和审计控制。过程控制涵盖了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方方面面,每一项业务活动都会和财务产生关联;过程控制既涵盖了纵向层面的业务活动(投资、融资和经营),也包括横向层面的财务活动(资金、信息、税务和风险等)。结果控制和目标控制相对应,结果控制包括绩效考核控制和审计考核控制。由该控制方式所组成的控制体系是一个目标导向的闭环系统:企业战略决定了财务战略和预算目标,财务战略决定了财务要素构建方式,预算目标控制引导过程控制,结果控制则为控制系统增加动力机制,使该控制系统能够有序自动运转。预算控制能实现企业战略和绩效考核的结合,整合企业资源,并将这一体系有机衔接在一起,从而对该体系的运行实施整体控制。可以看出,该控制体系是一个交互纵横,相互作用的系统。可对集团财务控制体系进行全面、完整地刻画。这一财务控制方法体系符合集团财务控制的发展趋势。对该控制方法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内容简要说明如下:(1)目标控制。目标控制包括财务战略控制和预算目标控制。企业集团必须从战略层面对成员公司进行控制,以控制成员公司未来发展的方向。战略是要实现组织发展与环境匹配,以及组织成员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集团战略决定了集团财务战略和集团年度预算目标。集团战略决定了集团未来投资方向、融资方式、利润分配方案和财务人才需求及培养计划等有关财务战略方面的内容;而集团年度预算目标是集团战略在某年度内的具体计划。集团财务战略控制可采取PDCA方法进行,PDCA是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四个单词的简写。表示的意思分别是计划、行动、检查和处理。任何战略都会经历PDCA四个环节,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得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够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2)过程控制。过程控制可从控制要素和控制环节两个角度进行刻画。一是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影响行为,行为影响战略。战略和组织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组织的重要性。组织是企业集团行驶控制权的载体。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组织层次,要与公司委托关系相对应。在多级利益主体的企业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各成员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员工,都要有十分清晰的责权利关系,这样才能保证集团各项规章制度及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在组织结构设置上,母公司一般在董事会层次成立财务管理委员会,在总部设置财务部门和建立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子公司则设置财务部,母公司对子公司财务部的控制既可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进行,也可由母公司财务部直接进行,这种控制方式是一种混合控制,融合了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的优点。二是财务人员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对企业集团财务人员的控制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效果。企业集团财务人员控制的方式有很多种,一般采取财务人员委派制和财务总监委派制两种方式。三是财务制度是集团总部规范成员企业财务控制权限、责任划分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基本方法,是正确处理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间各种财务关系的基础。一般来说,财务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一个完善的财务制度控制循环包括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和完善四个环节,同样可采取PDCA方法进行控制。四是集团财务信息实施集中控制是一个趋势,它可大幅度降各委托层面信息不对称程度,有效防止“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的发生。实现集团财务信息系统集中化管理后,集团财务部门可对所属成员公司的财务信息实时动态查询,既可为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信息,也有利于监控子公司经理人员的行为。而将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集成化处理后,财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可与其他系统如物流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实现信息共享,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使得使得业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转化为财务信息,还可以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控制。五是资产处置控制、投资控制、融资控制、对外担保控制通过母子公司对该事项决策权限的划分来进行。六是财务风险控制可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来进行。七是内部审计控制是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效率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主要手段之一。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是确保审计有效性的根本保证。合理安排内部审计领导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成效的关键。一般将审计部独立于财务部,归属于审计委员会和总经理双重管理。(3)结果控制。结果控制和目标控制相对应,结果控制包括绩效考核控制和审计控制。绩效考核结果一般和预算目标完成情况挂钩,绩效考核包括经济增加值(EVA)和平衡计分卡(BSC)两种模式。审计控制是指被审计人员薪酬、任免等与内部审计结果相挂钩,以强化审计控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三)支持系统分析 支撑系统对控制系统的运行起着支撑、辅助、补充和辐射作用;现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支持系统的几个关键变量进行分析说明。(1)集团企业文化。企业集团文化是企业集团的意识形态,是企业集团的灵魂,是企业集团运行的软件。企业集团文化同一般文化一样,具有很强的惯性。因而长期影响着企业集团的方方面面,也长期影响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运行。如果把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运行系统看成一个硬件控制系统的话,企业集团文化则是一个软件控制系统,两个控制系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集团的控制目标。企业集团应重视文化建设,企业集团领导者要高度重视并率先垂范。要培育共同的企业集团价值观念,倡导包容、共享、以人为本、创新发展的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企业集团内部的核心企业要发挥文化标杆作用。(2)管理者诚信和道德观。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在很多国企集团中,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制度所规定或者倡导的那种态度和行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执行不到位所造成的,而制度执行不到位又往往是由于领导者以及各级管理者不能首先做到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做好垂范作用。企业集团首先要牢固树立“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并把这一企业精神的核心内容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以诚信打造品牌,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商业伦理道德,不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其次,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自觉坚持依法经营、依法治企,牢固确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不断发展企业信用文化。(3)集团法人治理。公司治理与财务控制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良好的公司治理是财务控制有效运行的基础,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又离不开财务控制系统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企业集团应应以建立开放式的决策机制为核心,改善内、外部公司治理环境,建立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构建完善的企业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集团公司的信息披露和责任追究制度。(4)企业能力。企业的成长需要企业能力的支撑,有什么样的企业能力,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成长。企业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同时还决定了控制的效率。能力是根本,资源不具有持久性,且有可能被复制,但能力可持久,且不容易被复制,具有相对优势。企业集团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相应的企业能力做保证。要提高企业集团控制效率,必须不断的提高和培养企业能力。企业集团完善企业能力的培养机制和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推行文化创新。

[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度会计科研立项课题“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及母子公司财务控制实证研究”(20111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会计研究》2000年第5期。

[2]程新生:《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互动关系研究》,《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

[3]姚颐、刘志远、李冠众:《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现状的问卷调查与分析》,《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4]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会计研究》2000年第3期。

[5]高勇强、田志龙:《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模式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第4期。

[6]王全喜:《企业集团的财务特性与财务控制》,《南开管理评论》1998年第2期。

[7]王丽敏、李凯、谭旭红:《国有大型总分公司式企业集团财务控制评价及实证分析——基于省级分公司问卷调研的研究》,《财务通讯》(综合·下)2010年第5期。

[8]巫升柱:《企业集团母子公司财务控制系统构建研究》,《当代经济科学》2003年第5期。

[9]张先治:《控制环境与管理控制系统演变》,《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10]矫立新、白文娟、王琳:《从企业组织的历史变迁看内部控制演进》,《商业时代》2008年第12期。

[11]耿云江:《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基于财务战略视角》,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12]王月欣著:《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Ouchi,W.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organization control mechanisms[J]. Management Science,1979,25(9):833-849

[14]Merchant,K.A. The Control Function of Management[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2,(summer): 43-55

[15]Goold,M., Campbell,A., Alexander,M..Strategy and Styles:The Role of the Center in Diversified Corporation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6.

篇(2)

关键词:MPAcc 研究生培养 内部控制 质量保障体系 控制策略

《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从2009年我国开始着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以来,截至2013年,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经达到40.3%,其中会计硕士(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MPAcc)于2010年首次接收应届生并开始颁发“双证”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招录人数也是节节攀升。自2004年MPAcc设立以来,“规范培养过程,提高培养质量”是全国各培养单位的中心任务,为了完成该任务,各培养单位还积极配合教育部、MPAcc教指委等相关管理部门,通过建立完善的MPAcc质量保障体系来提高培养质量,促进MPAcc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MPAcc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MPAcc培养目标、提高MPAcc培养质量的保障,它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组织,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其质量保障和控制涉及招生、方向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安排、培养过程、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因为MPAcc是会计教育的较高层次,也是培养高端会计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如何在扩大招生规模的前提下实施有效的培养过程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全国MPAcc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鉴于此,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为背景,尝试引入内部控制理论到MPAcc培养过程中,从而最终达到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进行全面风险控制的目标。

一、内部控制理论与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契合

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1949年首次给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它们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为了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贯彻实施管理部门制定的各项政策,所制定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整个内部控制系统是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这“五大要素”来对所要控制的内容进行划分。

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由质量管理体系、监督体系、评估体系和反馈体系四个部分构成。它是保障和提高MPAcc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根本,它通过参与MPAcc学员选拔、培养和输出等各环节,按照合理的教学培养秩序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包含了MPAcc招生、MPAcc学员培养、学员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中期审核与最终答辩等环节,对于相应的培养单位而言还会涉及到MPAcc学员培养方案的制定、MPAcc课程体系的建立、校内外导师及授课教师队伍的组建和教学环境的建设等各层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在质量保障体系中以质量管理为初始,通过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活动,最后依据执行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质量管理的模式,这个流程与内部控制框架中的“决策方案及预定目标―计划与预算―实施―偏差―纠正―实现预定目标”的流程基本相似,所以这里将内部控制理论引入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内部控制理论中五大要素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结合,反映内部控制理论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考虑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招生、MPAcc学员培养、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答辩等若干构成环节,通过构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来强化培养过程控制,并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风险评估保障体系、控制活动保障体系、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来指导MPAcc的培养。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分析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流程是:首先,从对MPAcc培养过程进行划分,例如分成招生宣传环节、录取环节、培养过程环节、校外导师的选择与培养环节、实习实践环节和整个学位论文环节。其次,从对整个MPAcc培养的培养环节所涉及的相关组织结构、规定、管理办法、信息内容及沟通方式等按内部控制的五要素进行分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阶段的流程及要素进行宏观的分类。因为对于整个MPAcc培养的不同环节而言,它们并不是完全独立进行的,而是各个环节都会有相互交叉的部分。这些不同的阶段在时间顺序方面也不是依次进行的,而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同时进行着不同的环节。所以这种分类控制方式将更加全面、合理与有效。最后,对构建出的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与实际情况进行系统的对比与分析,并得出相对应的分析结果,形成一种“标准”减去“现状”等于“问题”的解决问题思路,最终达到保障MPAcc培养质量的目的。因此,从内部控制理论角度来研究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切实可行也是有效的。

二、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教育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对于开展MPAcc教育的高等院校,其控制效率主要取决于学校文化、学校与学院相关管理组织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高校与企业所不同的是其主营业务是对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赚更多的利润,所以对于高校内部控制的结果评定不能依据财务指标,而应该将所培育出的人才质量作为评价指标,由此可见,MPAcc培养质量的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对培养出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的保障。同时,我们认为在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内部控制受到政府、高校(包括研究生处、会计学院等)和相关的社会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包括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授课教师)的共同作用,旨在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遵守法纪法规,可以系统掌握会计领域的最新知识以及相关的实务操作能力(包括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并且还需具备适应多变的商业环境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全方位的管理型、领导型的高质量会计人才。为此,本文从以下五个要素对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理论分析,如右上图所示。

(一)控制环境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框架中其他四大要素的基础是控制环境的建立,MPAcc培养的控制环境保障体系作为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是MPAcc培养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前提。首先明确国家、学校和学院各级机构对MPAcc培养的目标和政策,学校和会计学院要对MPAcc发展的战略计划和预算过程进行支持。教育部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指出专业学位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推进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在确定了目标与相关政策后,需要清晰定义利于划分职责和汇报路径的MPAcc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立基于合理年度MPAcc培养风险评估的风险接受政策。为了更好地开展MPAcc教育应专门设置MPAcc教育中心来全面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培养以及就业等环节,学校的研究生管理处与学院应给予MPAcc教育中心相应的支持,为了实现设定的培养目标,在MPAcc教育中心还需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最后,向MPAcc培养相关干系人澄清有效控制体系的必要性以及执行控制要求的重要性,同时,学校及学院相关MPAcc负责人需对控制系统做出承诺以保证管理人员的控制意识。

(二)风险评估保障体系。风险评估是确定和分析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风险,并为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基础。这一环节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中之重。所以制定好MPAcc培养目标是风险评估的先决条件,随后根据所设定培养目标来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于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应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进行风险管理。接着对所识别出的风险点进行推断,客观地评估这些风险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旦确定了主要的风险因素,就尽可能将这些风险因素与MPAcc培养活动流程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评价指标来确定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最后,针对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出合理的控制活动方案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最终达到规避或降低风险的目的。

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相关培养部门会对招生、培养等环节进行控制,在MPAcc招生环节主要的风险点出现在录取生源质量方面,因为所录取的考生质量越高则培养单位的培养压力就越小,如果盲目扩招导致培养的研究生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将会影响整个培养单位的声誉。在MPAcc培养环节中,教学方式、实习实践等方面都直接制约着MPAcc培养质量。MPAcc教学应当以案例教学为主,而不是会计学硕士的纯理论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实务性较强的研究生,恰恰现今的MPAcc培养单位忽视了这一点。实习实践环节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事务中的关键,由于目前很多MPAcc单位将培养时间定为2年,这就导致了很多培养单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去压缩学生实习实践时间,这种行为是有悖于MPAcc的培养目标的,不利于所培养的学员日后的发展。学生毕业之前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学位论文的撰写,由于毕业生学位论文抽查制度的存在,必须保证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设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对论文开题答辩、中期考核、最终论文答辩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很有必要。

(三)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核心要素。MPAcc培养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指的是确保学校和学院MPAcc管理人员的思想得以贯彻执行,达到降低MPAcc教育培养风险的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出高端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MPAcc培养控制活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于培养单位的所有层面及功能中,如招生、培养、实习实践等。

在招生工作中主要涉及的是招生宣传工作与相关的录取办法。在招生工作方面运用多种宣传方式渠道包括报刊、网站、微博、微信等宣传手段,为考生在选取院校时提供帮助与支持。由于MPAcc入学考试在2011年进行了改革,初试科目调整为两科并且不涉及专业科目的考试,所以吸引了大量跨专业考生。因此,对于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而言录取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根据国家统一专业线与学校自身报考考生初试情况划定学校的初试线,并按照最终预计录取总数的1.2至1.5倍之间来确定进入复试阶段的人数。在复试中根据教指委文件的指导着重考察专业知识。同时MPAcc培养单位可以预留少量招生名额来接收保送于211、985或会计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大学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对于在职考生与非在职考生也要注意两者的录取比例,通过分开划线的方式可以保证一部分拥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会计中级职称及以上的优秀会计实务工作者进入复试阶段。

对学员的培养是整个MPAcc培养工作的核心,其中包含了教学过程、校内外导师指导、特色培养、实习实践。全国MPAcc教指委明确指出MPAcc实行“双导师”联合培养制度,每名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录取之后会选择一名校内导师,学院在导师与学生相互选择后进行协调,最终为每一名研究生确定1名校内导师,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学术研究、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校外导师是学员入学后和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实现的,其主要负责研究生实务指导、实习实践安排、论文选题、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就业指导等方面。校外导师对于学员的培养和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外导师的遴选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双向选择显得至关重要。

实习实践是MPAcc培养的重要环节,对MPAcc培养质量有着显著影响。MPAcc研究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导师工作的政府部门、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专业实习实践,校外导师将对学员进行悉心指导,让学员融入企业的具体工作,这将为学员未来就业打下基础,并提供新的发展平台。不仅如此实习单位的背景资料与校外导师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将可以作为最后毕业论文的分析案例的基础。

MPAcc学位论文环节包含了论文选题、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撰写、论文评议和论文答辩等步骤。MPAcc的学位论文不要求构建理论模型,学员主要还是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选择案例型、诊断型和实证型等实务方面的论文。MPAcc教育中心要求学员从选择校外导师之后,就需要加强与校内外导师的联系,沟通学位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且要求学位论文的选题最好能够结合实习内容。研究生在实习实践的同时,需要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的写作规范和要求主要由校内导师把关,写作内容主要由校外导师把关。

(四)信息与沟通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框架中,信息代表的是能够保证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所必须的情报,而沟通指的是各级人员接收最高管理层关于控制责任的指令方式和他们对待内部控制的严肃程度,包括了信息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同级之间,组织内外的自由流动。在实现目标过程中,组织的各个层面都需要一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相关信息融入日常经营活动中来支持战略目标的行动。

在MPAcc培养过程中信息与沟通要素是内部控制质量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MPAcc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信息必须以一种能被各自职能不同的人员识别、掌握和沟通。而且借助这些信息还需要处理成MPAcc管理决策所必须的各种有效信息。各职能部门还必须进行广泛且有效的交流。所有MPAcc培养相关人员都必须准确地从上级管理部门获取有效信息,他们必须准确无误地认清自身在整个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他们所需要起到的作用。所有参与者之间还必须有着合理的传递信息方法。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MPAcc学员、授课教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之间必须有有效的沟通。

对于信息沟通方面可以从招生阶段与培养阶段分别进行质量保障。首先,在招生阶段,考生需要获取自己目标院校的相关录取信息,只有在获得完整的信息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对于MPAcc培养单位而言,在招收学员时也应对考生的各方面因素进行了解,从而确定较优质的学员,待到录取工作完成后,就需要学员与导师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后MPAcc教育中心会根据学员填写的导师选择情况来最终确认导师的分配。在MPAcc培养阶段将涉及到校内导师、校外导师、MPAcc学员三者间的相互的信息沟通问题,校内导师通过与学员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学员的培养计划、研究方向与学位论文的选题等。而学员与校外导师的信息沟通将决定其实习实践的工作地点与性质,这将直接影响学员学位论文的内容选取情况,并且还会直接影响其就业的相关问题。由于MPAcc教育的宗旨是将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这也使得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二者间的有效信息沟通可以让他们及时地了解学员的状况,同时有效的信息沟通还可以使校内导师的研究方向与校外导师的实务工作很好的结合,这将让学员的学位论文得到更好的指导。对于这两个阶段所产生的信息最终都应当汇集到MPAcc教育中心,并且这些信息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教师管理、学生工作等信息做相应的记录,必要情况下应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信息反馈意见调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的有效沟通,才能保障MPAcc培养的质量。

(五)监督保障体系。在内部控制理论中,监督指的是实时评价内部控制执行质量的程序,这一程序包括持续监督与独立评价或者为两者的综合。所评估事件的风险程度决定了独立评价的范围和频率。内部控制要想有效运行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的监督是包括管理人员日常监督、审计师和其他利益相关群体的核查以及管理人员用以自我审核和纠正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的程序。

通过对MPAcc培养的持续监督活动可以保证其运行质量。监督活动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指的是MPAcc教育中心对研究生培养的监督,同时它也受到学校、学院相关负责人的监督,比如学校、学院MPAcc相关负责人对听课记录、教学评估等资料的检查,以及亲自到堂听课做相应记录。对于这些内部监督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应及时修订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外部监督主要指的是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对MPAcc教育资质的评估,学校研究生处对MPAcc教育中心的监督。对于MPAcc培养很多环节而言,需要同时接受校内监督与校外监督,例如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监督,它既受到校内导师的监督,也受到校外导师的监督,同时国家职能部门对研究生毕业论文采取抽样检查以此来保证MPAcc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汇报制度将监督活动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报告,若出现情节比较严重的事项,当事人应当迅速报知MPAcc主要负责人和相关学校领导。所有监督机制的设立都是为了防止内部控制体系无法发挥出应有作用而仅仅是流于形式。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控制策略

(一)重视全面控制理念。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的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对整个MPAcc培养过程按照原有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构建出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五个质量保障体系。在控制环境质量保证体系中应考虑MPAcc战略目标、治理结构、结构设置以及相应的权责分配,以上所述内容均关系到内部控制成败。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在各培养单位中是相对薄弱的环节,该部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更多的是对相关培养过程的细化分析。同时它也是实施具体控制活动的依据与指引,并且它也需要得到相关信息沟通与监督措施的支持。为此,为了保证该质量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应当在相应的MPAcc教育中心下设立风险控制办公室来进行统筹管理。具体的控制活动保障体系应当依据风险评估质量保障体系形成风险控制预案,对具体对象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将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可承受范围以内。该部分主要对招生、培养环节提供更为有效的控制细节、程序和方法。它们决定了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效果。信息与沟通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及时反馈所出现的问题,纠正偏差。为了更好地控制校内外导师与授课教师的责任意识,应在MPAcc教育中心设立专门人员记录并统计MPAcc学员对教师不尽职行为的举报信息,并汇报至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地实现培养质量保障的目标。有效的信息沟通将保障其他四个保障体系间能较好的衔接,使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得到优化与完善。监督质量保障体系中应以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进行监督、检查、评价、预警与缺陷改进,这将对整个MPAcc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对象与其本身进行风险水平的控制。全面控制的理念使得MPAcc质量保障体系的控制活动更加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从整体对其进行控制将使控制活动更加高效。

(二)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率。首先,整合现有的监督资源,按MPAcc培养流程来引入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形成以MPAcc教育中心为主导,同时接受校外相关监督部门和学校研究生处、学院管理部门配合监督管理的模式。其中MPAcc教育中心下还要设立相关部门来分别管理保障教学质量、学位论文质量、实习实践就业质量。该模式的关键在于在研究生处应独立设置一个培养质量监督委员会,为了增强其独立性,其聘请的监督人员应与MPAcc教育中心没有关联。该委员会将在外部对MPAcc教育中心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并且定期将日常监督所做记录与MPAcc教育中心的自我评估报告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对MPAcc教育中心各监督部门进行责任考核,并进行奖惩。其次,各培养单位应积极配合接受教指委的监督,通过参与相关部门的MPAcc教育认证来客观了解自身的MPAcc培养质量情况,并依据相关文件内容来完善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这种评估机制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培养单位的声誉,通过这种外部监督方式培养单位将会更加重视自身的质量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华宝玉,刘思文,周丹.基于控制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0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