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税源经济

税源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6 19:41:2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税源经济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税源经济

篇(1)

一、我区税源构成概况:

(一)税源之税种构成分析。

从税收统计报表来看,我区的主体税种为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项税收之和占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5%左右。今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及减税政策的影响,主体税种中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年初均低开,降幅都在20%以上。一季度后,宏观经济面出现复苏迹象,各税种均止住回落趋势,并呈现逐月稳步回升态势。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与一季度相比分别回升27.7、20.3和97.6个百分点。个人所得税受08年年终奖多集中在1月发放及地税部门加强对个税的征管等阶段性因素影响,09年以51.3%高开,但此后逐月回落,目前增幅水平基本与08年持平。上半年四大主体税种对区一般预算收入的拉动作用为增值税+4.4%,营业税-2.1%,企业所得税-1.3%,个人所得税+0.3%。(主体税种趋势情况见附表一),受房地产业市场回暖影响,契税和土地增值税总量已超过个税。

附表一:

(二)税源之行业构成分析。

我区一般预算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地税负责征收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不含房地产)和房地产业税收及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的契税和非税收入。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以来,房屋销售形势迅速升温,房地产业税收大幅回升,1-6月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11亿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4%,与今年一季度相比,增幅回升42.5个百分点。在全区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从22.5上升到26.8。契税受退税政策及去年上半年一次性入库相应调高基数等影响,同比下降33.4%。在全区一般预算收入中的比重从12.7下降到8.1。其他税收来源所占比重与去年基本持平。(各税收来源所占比重见附表二)

(三)税源之区域构成分析。

我区税源企业基本上已按照属地原则划分到各街道,目前,区本级企业只保留醋纤、中远川崎和中远船务等税收贡献较大且难以划分的企业及房地产企业。从上半年数据看,我区收入已形成由区本级收入与各街道、开发区收入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收入占比为46:54,可见街道、开发区的经济发展将是促进我区进一步腾飞的关键;从街道横向看,受区域与环境的影响,收入总量大小不一、增幅高低互现,并呈现各街道之间发展不平衡、苦乐不均的局面。

二、从税源结构看我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较强。我区税收增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性过强,去年,房地产业的低迷给地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大风险。根据统计数据,08年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141.6万平方米,销售额为54.42亿元,同比上年分别下降16.4%、32.9%,房屋空置面积为34.75万平方米,增幅达77.5%。目前市场观望气氛仍很浓郁,开发商仍有捂房提价心理。08年房地产企业纳税总额合计为6.89亿元,比上年减少2.73亿元,下降28.4%,影响我区财政总收入增幅11.4个百分点。而到了今年,特别是4月份起受房交会、一附南迁等因素对商品房销售的推动,我区房地产企业完成总收入4.88亿元,增幅20.9%,有力的拉动我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

2、工业规模受地域限制进一步下降,工业经济增长缓慢。近年来由于主城区地域限制和城市建设拆迁影响,部分大型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纷纷退城近郊,影响了我区税收总量规模,2008年搬迁大型企业达到4家,分别是江苏钢绳集团、二棉集团、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威和船配有限公司,减少我区税收总量规模达9108万元。今年,因一些地区拆迁等因素,有一批较有实力的企业准备搬迁。1-6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40.35亿元,同比增长9.2%,实现现价产值156.05亿元,同比下降3.6%。实现应税销售收入29.22亿元,同比下降6.9%。而且我区有部分重点工业企业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上半年税收增幅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回落。

3、新增税源企业结构不合理,纳税贡献率较小。从近两年来看,我区新办企业数占比90%以上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其他服务业三个行业,但是其入库税款却占比较小,直接影响我区收入增幅。目前我区税收来源过分依赖传统产业,缺乏高附加值、高税源的企业,且新增加企业纳税规模明显偏小、总体成长不快,难以发挥新增税源的聚集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我区重点发展的服务外包企业的效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2008年全区三个服务外包园区共有纳税企业61户,正常纳税户只有17户,占比仅有25%,部分企业甚至未办理纳税登记手续。全年纳税总额只有69.7万元,经常性收入23.5万元,区级留成财力不足10万元。

4、部分街道受大企业发展起伏影响较大。一家大企业的经营效益状况好坏就会直接决定该企业属地街道收入的升降,如狼山镇街道,南通中远船舶钢结构有限公司上半年新增税收1783万元,拉动该街道税收增幅32个百分点,若剔除该因素,街道收入增幅将大幅下降;又如钟秀街道,受醋纤、金通灵影响,开发区受东洋之花影响,这些地区收入增幅今年均在低位徘徊。

三、对我区税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区级税源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依靠企业的发展。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给企业提供发展的环境,我们应全面开展对重点企业的调研,摸清重点企业税源状况,了解企业目前困难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市区两级政府共同出台支持高新技术创新、重点企业发展、中小企业融资、设备改造升级等政策优惠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2、做好“引资”与“留企”并重。一方面要采取务实措施,强化工作组织,推进招商引资;另一方面要注意及时跟踪区内企业搬迁动向,及时跟进做好沟通协调工作,为企业征地扩能提供有效服务,特别是想方设法留住优质企业在区内发展。同时挖掘现有各镇街工业标准厂房的潜力,探索采取租、售、合作等方式,解决搬迁企业的再落地和科技园区孵化,完成退城进郊企业的培育和再发展。

3、正确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实际效益。近年来我区实体经济未能形成有效集聚效应的主要原因还是区内缺乏引进高附加值、成长性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另一方面全力推进的三产服务行业也未能实现产业化,税收受到纳税政策和税收征管困难的影响,规模一直偏小,未能有效发挥中流砥柱之作用。在今后招商引资中,应加强可行性分析,更加注重引资效益。把更多精力、财力投向有利于我区长远发展的产业。同时借鉴外地经验,逐步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增加“三产”税源。

4、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突出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对税收收入具有直观的调整作用,即三产比重越高,地方可控财力越强。占营业税比重较大的房地产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为社会提供了高质量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更为地方财政增长提供了稳定保障。为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保证地方财力稳步增长的重要途径。一是积极制定政策,扶持现代物流、软件业、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涵养后备税源;二是大力发展以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楼宇经济、节庆经济和会展经济为重点的新型服务业,充分挖掘教育、文化等优势产业的潜力,促进三产升级。

5、发展总部经济,努力成为增收亮点。发展总部经济是我区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发展总部经济至少会产生以下效应:一是税收和GDP贡献效应;二是产业乘数效应,总部入住区域势必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知识型服务和一般型服务业的发展;三是消费带动效应;四是劳动就业效应;五是城市形象效应。我区主城区的客观条件,注定了我区必须也有条件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吸引大企业来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和物流中心,可吸引的主导产业对象为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商贸业和物流业等。

篇(2)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根本状况

我戋戋域经济发展有很多优胜前提。首要表现在:一是区位优势。我区处于南昌经济实力最强的南昌县、西湖区、青山湖区三强交汇之中间,属“三强”之中心,具有强壮的辐射效果。二是交通优势。全区由城市中环、二环围绕,内部交通成网,到火车站车程约5—10分钟,距昌北方地区际机场车程约30分钟,拥有江西省最大的铁路货运站—青云谱货场(南昌火车南站)。三是工业优势。我区是进步前辈制造业基地,拥有洪都集团、江铃集团等20多家中心及省、市属企业,是我国第一辆摩托车、第一枚海防导弹、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轮式迁延机的降生地。四是旅行优势。我区自古以来就有“城南胜地,人世蓬岛”之佳誉,区内拥有象湖、梅湖等“三湖”、“三河”天然景色资本,和山人留念馆、徐孺子桑梓、朱桥梅村明清古建筑群等人文景象。

我区是南昌市的一个老工业城区,工业是我区的支柱财产。年全区地域生产总值打破117.71亿元,人均GDP打破5300美元;规划以上工业添加值打破64亿元;出口创汇打破1.5亿美元。三次财产比例为:0.5:71.2:28.3。当前,已注册注销的巨细工商企业6000余家。规划以上工业企业67家(个中:在地计算21家),工业产物首要有:飞机、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机械、汽锅、压力容器、非标制造、建材、纺织服装、电线电缆、啤酒、乳成品、肉类成品、食物保健品加工、饲料、禽蛋加工、医疗健身器材、化工原料等财产。商贸企业中,限额以上的商业业、住宿餐饮业有50余家。辖区内年买卖额有亿元以上市场有6个,大型农贸市场9个。

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要素

近年来,我区经济有了长足提高,经济规划不时扩展。还,也该当看到经济总量依然偏小,运转质量不高,当地财力严重等问题比拟突出等问题,还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1、财产构造不尽合理。从区计算局供应的材料显示剖析,我区三次财产比例为:0.5:71.2:28.3,三产比重未到达30%,弱势分明。与“银三心”昌盛板块位置不协调,曾经成为制约我戋戋域经济发展的首要要素。

2、经济总量不大,质量不高。年,全区完陋习模以上工业添加值64亿元,和2007年同期比拟有较大的增幅,但和兄弟县区比拟,这个产值照样偏低。缘由是现有工业企业中上规划的企业偏少,不足具有市场带举措用的龙头企业、大型集团企业,对整个经济的拉举措用不够大。

3、企业不足品牌计谋的运作。在规划以上企业中,品牌型企业太少,大局部企业照样在贴牌生产。没有属于本人的牌子,就不成能去开辟市场,做大做强企业,还,也轻易发生胶葛。

4、发展情况不足系统性。经过开通“阳光驿道”,开展政企对接、服务企业工作,为企业处理了一些实践坚苦和问题,获得了必然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单个部分单个人对服务企业的主要性看法不够。服务企业认识不强,工作不够自动,存在迁延、扯皮、有意刁难企业的景象。二是县政府部分之间信息共享效率不高。某些部分从本单元好处思索,不肯给其它部分供应已把握的信息材料,形成资本得不到充分应用。局部条块治理的县政府本能机能部分为企业服务认识较差,工作上存在有意刁难企业景象,障碍了企业发展。如昌南工业园内各企业反映供电部分拉闸停电前不事前通知,严厉影响企业生产,形成企业生产损掉,要求供电部分停电事前通知。三是部分协调停决问题本能机能有限。有些企业生产和非生产问题超出部分权柄范围,难以知足企业的要求。

三、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考虑

1、优化提拔第二财产,打造进步前辈制造业基地

从全区工业总量不足,财产、产物构造不合理、技能含量不高的实践状况动身,应依托科技提高大力调整工业构造,积极推进“工业强区”计谋。一是重点抓好昌南工业园区建立。要进一步加快财产集聚,增强园区配套,强大园区“一体两翼”(即机械制造业为主体,现代物流业和食物加工业为两翼),不时进步园区竞争力。二是支撑优势企业做强做优。鼓舞工业发展由制造向发明、智造改变,努力在供应优质服务,营建优越情况上下功夫,支撑江铃、洪都、阳光乳业等大中型企业发展强大,并经过这些企业的辐射和带动,激起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发展都会工业。依照“银三心”的定位,我们曾经是中间城区之一,地盘本钱高、可用面积非常有限。依据这个实践状况,要积极发展以产物设计、技能开拓和加工制造为主体,可以在中间城区生活和发展,与城市功用和生态情况相协调的现代都会工业。

2、加速发展第三财产,做旺商气

市委、市县政府把我区定位“银三心”昌盛板块之一,面临如许的时机,我们要在发展第三财产上有新思绪和行动。一是增补发展传统商贸业。因为我区传统商贸业发育不足,必需要经过大力发展社区贸易,扩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项目,促使我区传统商贸服务业的成熟。重点要抓住我区大开放、大开拓的时机,抓住批发市场、楼宇经济等服务项目转移的时机,充分应用好企业改制和行政单元搬家所“腾”出的空间,建立一批大的超市、购物中间、提拔人气和商气。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提拔服务业全体层次和程度,推进服务业的晋级。要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房地财产、信息服务业、科研和综合技能服务业等新的服务业态。我们的市场物流业有着很强的比拟优势,当前,昌南工业园及其周边华东国际工业博览城,华东装饰建材博览城,华东国际汽车配件物流中间,深圳家居产物昌南物流中间,九州通医药物流中间,新地冷藏物流中间等已初具物流财产的集群效应。然则在凝集人气、供应优秀服务方面还要下功夫。还,我们还要积极建立一个共享信息平台、服务平台,经过引进国表里知名物流企业来整合伙源,进步各市场物流企业的联系关系度,真正构成集聚效应。三是培养文明旅行会展等特征服务业。要加速文明旅行财产发展规划的制定,突出人文、天然两主题,大力发展旅行业。充分培养和发掘山人留念馆、《审讯》的主人公梅汝王敖的家乡朱桥梅村、徐孺子桑梓、铁柱万寿宫等一批历史文明深沉的人文景象,把它们包含的文明底蕴展示给广阔的旅客。打响山人梅湖景区品牌,使之成为全市、全省甚至全都城有名的旅行景区。经过对山人书画艺术的深化开拓,延长出一系列的相关文明财产群,促进书画艺术的传达,推进经济的发展。一是经过按期举行名家信画的展现、交流、买卖,构成区域性的书画艺术中间;二是经过建立平台,吸引知名书画艺术家入驻,构成画家村,带动文字纸砚、装裱资料等配套财产及相关商贸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山人书画研讨院和有关画院,提拔书画研讨程度,开展书画教育,带动修学旅行的发展。四是以规划中的梅湖景区的文明财产园为依托,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入驻,发展动漫、影视、出书等文明构思财产。还,要经过华东国际工业博览城,华东装饰建材博览城等平台,带动会展业的发展。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立

有关部分要积极搜集一批以世界500、国内200强以及省级龙头企业为首的国表里包罗港、台知名企业有关材料,研讨其主营营业,调查其发展计谋,搜集其投资部分担任人有关信息,从中选择出与我区财产政策相对接或能够对接的知名大企业,汇编成材料供应各有关部分。具体发起寻觅对接路子,力争尽快与一批知名企业投资部分开展对接。要让专业人员进入招商引资步队,甚至可以思索营建专职的招商引资中介机构和生意人,区里在招商引资上的奖励政策相同也合适他们,如许就可以防止机关人员参于招商干好了有奖励,干欠好也没紧要的形态。还,要把引来的资金集中投入到具有推进联带效果的重点项目。

4、发扬县政府服务本能机能,营建企业发展优越情况。

县政府应大力扶持企业发展,不干涉企业界部事务,把重点放在政策扶持、技能指导、项目指导等外部环节上。一是供应公共服务,培养总部经济。对区里逐渐强大的重点征税企业,区里供应优惠政策、地盘、用工等公共服务方面服务,支撑他们把触角伸出去,把总部留下来,以留住税源。如梅氏禽蛋食物有限公司,作为省农业龙头企业,依据市场的需求,公司产物必需向财产化、规范化、国际化偏向发展,本来的禽蛋供给方法曾经不克不及保证新的质量要求,为此,该公司在南昌县塔城乡青岚湖承包了2300亩的水面用来养鸭,作为原料基地。又如赣达饲料厂,也是省市农业龙头企业,也逐渐把生产基地外移,将把目前厂区地盘置换建成总部办公大楼,如许能为我区修养税源。二是增强项目指导,建立协作平台。针对我区改制转型企业多的状况,在政策上扶持,协助企业增强横向联络,建立政企,企业之间协作平台。如经过项目指导,好又多超市与沃乐玛协作,应用沃乐玛物流优势共用进货渠道,降低运营本钱。

篇(3)

如何进行税收管理?首先,必须掌握税收与经济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活动过程,摸清提供税收收入的来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税源”。只有抓住了税源,才抓住了税收管理的根本,税收管理的目标也就容易实现。

那么,税源管理管什么呢?从根本上说,税收来源于经济,来源于社会产品价值C+V+M中的国民收入V+M部分,它们又分别构成税制中不同税种的税基。其中,V是新创造价值中进行必要扣除后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工资部分,它主要构成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社会保险税等税种的税基;M是剩余产品的价值,主要构成企业或公司所得税的税基。而现代税收理论中对商品流转额的课税税基又涉及全部的社会产品价值C+V+M,这就意味着必须把全部的经济活动纳入税源管理的范围,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跟踪监控。但这只是理想的目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管理资源短缺的限制,对税源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抓重点税源,抓重点环节。这是税源管理的一个方面。

税源管理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纳税人的管理。认为,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社会财富的创造过程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因此,对税源的管理离不开对创造和拥有财富的纳税人的管理。纳税人是C、V、M的生产者,是V+M的创造者,是税款的缴纳者或(和)承担者。抓不住这些,也就无从发现和监控C、V、M,就必然导致税收流失。所以,税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对纳税人的管理,最大程度地缩小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实现对税源的监控。

二、研究税源管理的意义

税源管理问题是税制理论与税收征管实践的联结点。对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税源管理的理论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理清税制建设与税收管理之间的关系,促进税制的不断优化和税收管理的不断完善。合理的税制构成要素包含了确定的、清晰的税基,为税收管理打下了基础;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经济结构会发生变化,税源也在发生变化,这时对税源的管理和研究又反过来为进一步改革税制提供了依据。

二是有助于科学地进行宏观税收能力的估算,为宏观税负水平的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传统上,人们习惯按照税收实际收入指标与统计部门公布的GDP指标进行比较来测算宏观税负水平,以此来说明一个国家的宏观税负状况。实际上,由于对税源管理不到位,税收的实际收入与潜在能力相去甚远,使实际宏观税负水平与税制本身要求达到的目标有一定差距。对税源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增强对税源的监控能力,缩小税收收入与纳税能力之间的差距,努力贯彻税制意图,建立评价宏观税负的客观标准。

三是有助于落实需要与可能的财政原则,正确处理税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政府的需要是无限的,而一定时期的税源则是有限的,因此,政府征税应考虑税源的大小以及如何利用和培养税源的问题,以使国家能够连续稳定地取得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税源的研究,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研究税源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改革传统的税收计划管理方法,增强收入计划编制的科学性,促进依法治税。传统的收入计划采用基数增长法编制,主观因素较大,使各地区收入任务苦乐不均,容易导致经济税源足的地区有税不征、经济税源差的地区收过头税的现象,背离依法治税的要求。而通过加强税源管理,摸清底数,在此基础上编制的税收计划就会比较客观、真实,就比较符合各地实际,有多少税源收多少税,有利于贯彻依法治税思想。

二是有利于强化税收管理,治理税收流失,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当前税收流失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税源不清、监控不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加强税源管理,可使税务机关摸清税源变化状况,分析税源的地区分布、行业分布、税种分布、纳税人分布;抓住税收管理工作的重点,调整管理的目标,落实责任,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堵塞税收流失的源头,从根本上治理收入流失的问题。

三是有利于降低税收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税源管理,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基层税务机关的征收率和努力程度,为改进和加强税务经费的分配与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节省税收成本,提高税务行政效率。

三、积极开展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鉴于税源管理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必须加强对税源管理问题的研究。

对于税源管理的研究,可分为几个层次进行:第一个层次为政府决定对什么征税,即税源的选择决策,通过税收立法来实现;第二个层次为税制确定以后如何来征税,即怎样把宏观税源变成具体的微观税源,解决税基的确定问题,包括每个税种的具体减免、扣除、抵免、优惠政策的落实等,也属于立法解决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就是监督对这些税收政策的具体落实,即对具体税基的核实、监督、管理,属于税收政策法规的实施管理。显然,前两个层次的税源管理是税收立法层次上的税源管理,称为宏观税源管理;而第三个层次的税源管理则属于执法层次上的实务操作管理,称为微观税源管理。

篇(4)

关键词:重点税源;税源监控;税源分析

重点税源管理就是以重点税源企业为具体对象,通过建立税源数据库,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税收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分析、预测的一种管理方式。是税收征管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深化和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不断推进。重点税源管理工作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的必要性

(一)提高征管绩效的需要

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在编人员63人,协税员16人,其中管理一、二、三科从事具体征管业务26人,而征管户超过20000余户,人均管户将近800户,且征管范围涉及中央税、地方税,还有社保费、水利基金等规费,征管事务繁杂,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2013-2015年分局组织税收收入分别达到了45.75亿元、52.99亿元、60.67亿元,良好的收入形势正是分局加强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结果。近些年来,分局不断拓展重点税源监控面,重点税源税收收入和在总体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稳步提升,已经占同期税收总收入的80%以上,而重点税源户数基本维持在300户左右,占管户企业的比例只有1.5%左右,按照“抓大控中定小”的思路,把有限的征管资源聚焦到重点税源企业上,征管绩效得到有效提升。

(二)培育税源、保障税收持续增长的需要

还是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我局征管企业特点:1.征管企业户多,有近2万户,大多为中小企业,2.行业单一,良莠不齐,工业、房地产业企业小而少,3.大中企业流失严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实现组织收入的可持续发展确实很困难,原来我局抓收入只要抓房地产企业,而随着可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必须需要寻找新的税源增长点,加强重点税源管理,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税负变动趋势,及时准确掌握应征税款的总体规模、分布情况和税收收入结构,而且可以为分析区域内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内在联系提供客观依据。及时了解走访培育新的潜力企业,使一批中小企业发展成长。使税收收入保持稳定持续增长。

二、新时期下重点税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征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管理需要

重点税源企业规模大,涉及的经济业务种类繁多,经营方式具有多样性,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广泛,财务人员的会计税收政策水平也相对较高,且重点税源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和重要的财政来源,其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代表委员身份,政治影响力强。这些特点,在当前管理服务并重的情况下,对重点税源管理干部队伍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懂会计、懂税政、会计算机,而且要懂法,能做到依法办税、规范执法。而目前我们的干部队伍虽然平均学历较高,但平均年龄较大(笔者所在年龄45岁以上人员占62.5%),老龄化现象严重,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人才特别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而职业培训中又大多以短期应用型为主,对综合业务素质的培训很少,导致重点税源管理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跟不上当前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注重静态管理,动态管理相对缺失

目前的重点税源管理,大多还停留在对企业的预测数、申报数、入库数以及相关涉税指标的搜集,上报和比对,业务流程局限于对企业上报数据的静态统计和事后分析。缺乏对重点税源企业税源的变化情况的跟踪以及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的动态管理。客观上造成对重点税源监控和管理和企业实际的经营行为脱节。

三、做好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队伍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要合理配置人员,把那些责任心强、作风过硬、业务素质好的干部安排到重点税源管理岗位,优先保证重点税源管理工作的需要;二要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采用各种形式、手段加强对重点税源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培训,提高重点税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管理需要;三要积极建立健全岗责体系,以能定级,以岗定责,督促管好、管细、管实重点税源企业,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重点税源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动态监控,完善监控制度

一是要多渠道采集相关数据,特别是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协作,实现与国税、工商、财政、银行等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二是要通过调研,定期电话联系等形式,畅通税企沟通。及时地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情况和变动趋势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预测,对税源的变化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加以持续的跟踪管理;三是对纳税申报、财务指标、税负率异常的企业要坚持开展纳税评估,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通过采取约谈、设定税负预警值等多种形式,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重点税源监控,促使重点税源企业真实、合法、诚信纳税。

(三)优化纳税服务、服务总部经济

篇(5)

新的征管模式自2005年成功上线以来,随着系统数据大集中、管理大集中,给税收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带来了深刻变化和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构建税收分析、税源监控、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税源管理机制。如何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各级管理部门苦苦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将结合实际,就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征管质量,为我市更好地实现“三超”工作谈一些肤浅的看法,作一个抛砖引玉的功效,以作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意义

(一)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税收网络化的发展,使原来简单粗放的税源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要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税源管理模式已刻不容缓。全面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总局总结多年来税收工作经验提出的重要管理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集中体现。所谓“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征管工作的规律,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税收征管制度体系,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征管工作,提高管理的实效性;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避免大而化的粗放式管理,抓住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抓紧、抓细、抓实,不断提高管理效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科学化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精细化是在科学化指导下,体现集约管理,注重效益的要求。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就是确保税收的应收尽收。

(二)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实现税收职能作用的根本保证。

财政职能是税收的基本职能之一。经济决定税收,经济的发展是税收增收的主要源泉,税收的规模是财政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经济实体既是纳税人,也是市场的主体。纳税人税源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和税收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从微观经济(纳税人)的运行来认识、了解宏观经济(财政)的发展趋势,为开展税收分析,抓住税收增长点,把握税收收入提供客观依据。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税源状况,进而决定税收规模,但税源并不等同于税收,税源在很大程度上能转化为税收,取决于税源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可有效地把潜在的税源转化成税收,进而更好地实现税收的财政职能。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为税收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是依法治税的要求。

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宗旨就是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将有力地推进依法治税。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能够促使纳税人之间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好地把精力投入到和谐创业的伟业中去。在提升税源管理等各项工作水平的同时,我们要加强征管力度,提高征管质量,在不断提高为纳税人服务水平与质量的同时,加强对涉税违法分子的打击和惩治力度,让文明与法治两个车轮平行前进。只有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全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税收收入稳定增长,使广大纳税人有依法纳税的自豪感和迫切感,为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前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税源管理层次尚待提升。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传统的税源管理不适合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运作。传统税源管理是从纳税人申报开始,没有进行动态的变化,尚停留在数据采集、汇总、建档等浅层次上,数据录入不完整、不及时、部分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等问题时有发生,加上内部分工管理不够统一和规范,造成了系统数据录入后无人管的状况,使得本应协调一致的工作时有脱节。在信息化条件下如何运用纳税人财务数据以及政府部门的综合数据控制税源、掌握税基,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二是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新的税收征管体系是建立在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之上,这就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审核、检测和应用,能够按照数据处理流程和管理职责进行数据维护管理,并且,还要会熟练地运用相关的税务、财务等专业管理知识进行分析。具有这些方面综合性能力的,能够胜任企业税收征管工作的管理人员却较为缺乏,无法满足税收精细化管理的需求,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更为严重。

(二)税收监控方式与分析落后。监控分析有局限性,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税收网络化建设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在新的税收改革任务中明确以建立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的新征管模式。问题是无论是现在的管理体制还是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都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首先依靠纳税人提供的信息难以保证及时、全面、真实。其次在税务网络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计算机网络化程度不高和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造成一些数据资料的参差不全,并且难以形成信息的共享。因而不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广泛、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纳税人的收入状况,不能够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部门配合乏力,信息失真。这些缺陷的存在使税务部门的税源监控分析上,肤浅被动,说明不了深层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先天不足,给纳税人在偷漏税款方面提供了有机可乘的机会。

三、进一步提高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益对策和建议

(一)以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为基础,继续落实完善税收管理人员制度。税收管理人员是税收征管中最活跃的因素,税源管理是他的中心工作。税收管理人员要加强数据的采集、管理、使用,摸清税源家底,完善各类数据的采集,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税收部门要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利用协调的税源监控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税源分析利用和管理水平,要落实好税源的巡管、巡查制度。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给税源管理定岗位、定责任、定内容、定工作标准,税收管理人员实行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建立管理人员自评、纳税人参评、局职能股室考评的工作业绩综合评价体系。使税源管理工作成为日常税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将执法理念从收入任务型转变为税源管理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收尽收、应管尽管。

(二)加强发票管理,实现以票控税。进一步完善发票管理的各项措施,积极实行有奖发票制度,以高额的中奖率(面)激发消费者索要发票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以票管税。一是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误区,充分认识发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健全发票违法举报奖励制度。重点打击拒绝给消费者提供发票、使用假发票的行为。将发票使用、开具、接收情况纳入纳税人信用体系。三是完善监控软件,积极推行税控装置。凡是具有一定规模、存在固定场所的行业中推行税控装置,并积极推行交易电子化,减少现金交易,完善税控收款机与银行POS机的数据共享。

(三)加强对重点税源户的管理。按纳税人的纳税规模、经营收入或者投资规模进行分类,把税源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和小税源。将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的企业纳入重点税源管理范围,建立翔实的信息管理分析档案。对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增减变化情况进行及时监控分析,税源信息应本着方便纳税人和高效的原则,通过下户调查、采集第三方数据来补充税源信息,确保税源信息的完整,以弥补征管系统的不足。通过及时查明增减变化原因,督促管理单位关注重点税源变化情况,实现了对重点税源户的宏观有效管理。笔者手中的一笔数据就能说明问题。乐平地税局2007年列入三级地税部门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共有86户,共入库地方各税8 667.5万元。2008年列入三级地税部门监控管理的重点税源企业共有96户,1~6月共入库7 539万元,占地税收入的68.4%,比上年增长64.4%,增收2 967万元。

篇(6)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工作。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

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在征管业务核心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研究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分局(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事前源头控制和事后税收分析,两者都很重要,都是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往往重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两者未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两者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收税凭经验,既不作税源调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税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做法难免带来有税未收足或收“过头税”的问题。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税源管理。按照“功能齐全、监控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征管业务软件的涵盖范围,研究开发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将管理的触角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覆盖整个税源分布点和所有纳税户;进一步拓宽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省级集中优势,运用数据仓库,对各级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 各项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

篇(7)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问题二:税源管理手段相对滞后。在当前税源管理过程中,单一地以实现税收的多少将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工作重心侧重于重点税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非重点户、非重点税源、某些行业、某些区域及工作环节的管理,造成税源管理“头重脚轻”,征管基础薄弱,给一些蓄意偷逃税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传统的税源管理手段相继取消而丧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层税务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有的被动地等待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寄希望于省局为他们提供“一步到位”的办法和手段。虽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设,实现了征管业务流程微机管理,但目前税源管理系统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统计工作,对税源的状况不能运用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进行调研、分析和预测。此外,还建立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税源监控网络和管理监控机制,纳税人生产经营信息传递渠道单一、滞后。

问题三: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问题四:税源管理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困扰基层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乡税源管理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层税源少、人员多,而城区或重点税源单位税收任务重、人员少;机关管理人员多、一线税源管理人员少等不合理现象。基层税源管理人员应付事务性工作繁重,很难集中精力开展税源控管,以致对纳税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时存在部分地区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不到位,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存在任务不明、目标不清、考核不到位的问题。税收管理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适应现代税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税收执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动,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问题五: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加强税源管理的建议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全面建立税源管理体系。

按照加强管理、讲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务的原则,科学设置基层税源管理机构,合理调整征管职能,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按照以事定岗、以岗定责、权责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规范的岗责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征、管、查三部门的职责分工,避免各环节、岗位之间职责交叉或缺位,三部门应加强业务衔接,既要分工,又要协作;既要制约,又要协调,凝集征、管、查合力,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提高税源管理的整体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统前、后台的业务整合与衔接,加强协调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征管业务流程衔接紧密、运转高效。县(区)局管理股应为专门的税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税源的收集、汇总、分析,监督指导基层分局(所)加强税源管理;稽查局、办税服务厅作为税源监控的辅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纳税人的税源采集及税收征管相关情况的反馈工作。基层分局(所)为税源管理的主力军,经常深入到纳税单位进行税源调查分析,监控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税源变化情况,掌握一些非常规性的税源变化情况,特别要加强对改制企业、有偷税嫌疑的企业、漏征漏管户、新办户、停(歇)业户、注销户、非正常户等纳税人的监控工作,减少税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税收管理员,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税源进行专项检查、调查、预测、分析和控管,将税源监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寻找税源、监控税源。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征管、税政、法制、发票、计财、信息中心、监查审计等部门之间的协调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特长和职能功效,积极为基层部门强化税源管理提供指导、帮助和监督,多渠道多领域地实现税源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全方位地构建税源管理体系。

(二)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1、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2、建立健全岗责体系,明确税收管理员职责。积极探索税收管理员能级管理激励机制,根据工作难易程度和税收管理员的能力差异分配任务,做到以能定级,按级定岗,以岗定责,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充分调动和发挥税收管理员工作积极性。建立健全税收管理员岗责体系,按照税收管理员工作岗位的不同,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能定位和工作重点,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实行税收管理员工作底稿制度,规范税收管理员的执法行为,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核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

3、建立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工作效率。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税收管理员开展工作,要在征管业务核心软件基础上拓展功能,研究开发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通过工作平台规范和固化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按照工作流事项,自动分配任务,自动提示完成状态,变人找事为事找人,方便管理员查询各项涉税信息。围绕管理员工作重点,通过分析、预警、监控、评估、筛选、异常信息处理、台帐、工作总结等功能模块,解决管理员“管什么”、“怎么管”、“管没管”的问题,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有效地加强税源管理,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精细化管理。

1、加强户籍管理,夯实税源基础。基层分局(所)要分区域、分经济类型、分行业、分类别、分户建立纳税人户籍档案。健全房屋、土地、车辆等信息数据库。充分运用税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强户籍管理,做到实有户数与系统机内户数一致。加强对纳税人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非正常户以及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等日常管理,定期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情况的专项清理工作,减少漏征漏管户。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管理。实行分类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加强源头控制、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一是要做到源头控制与税收分析相结合。源头控制就是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纳税人实现的税款数量,以及各税种收入的潜在分布情况,以便征收过程中心中有数,防止税源流失。税收分析主要是对税收收入的来源和结构进行研究分析,从中了解经济发展状况和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调整税收工作部署和征管重点。事前源头控制和事后税收分析,两者都很重要,都是税源管理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一些单位往往重视一头而忽视了另一头,两者未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两者都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收税凭经验,既不作税源调查也不作事后分析,收税收到多少算多少,收到哪里算哪里,只要完成任务就行。这种做法难免带来有税未收足或收“过头税”的问题。要实现源头控制和税收分析的最佳结合,要求每个税收管理员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认真负责,不坐等纳税申报等资料,把室内静态分析与深入纳税户实施税源跟踪或动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积极主动地掌握税源情况,并善于从调查分析中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要扎实推进纳税评估。积极探索建立纳税评估管理平台,运用指标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评估。在评估工作中,注重综合评估与分税种评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人机结合。三是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之间的互动机制。形成税收分析指导纳税评估,纳税评估用于税源管理和税款征收,并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税务检查与稽查又促进分析与评估,促进完善税收政策、改进税收征管的工作机制。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器具”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器具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器具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税源管理。按照“功能齐全、监控有力”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征管业务软件的涵盖范围,研究开发统一的计算机软件进行监控管理,将管理的触角伸向城乡各个角落,覆盖整个税源分布点和所有纳税户;进一步拓宽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形成信息联网;积极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网络申报,建成一个“集中管理、相互依托、数据规范、信息共享”的税务综合信息库,并使之成为信息处理中心和税源监控中心。同时,以综合征管软件应用为载体向深度发展,积极开发一些辅助程序,提高数据综合利用率,迅速、准确地进行税收经济指标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分析,满足监控、分析和决策的需要。充分利用征管业务信息省级集中优势,运用数据仓库,对各级税源数据逐级分析与查询,实现对征管工作质量与效率考核评价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确保税源管理各项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稽查,整顿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的税收环境。

一是以日常检查为重点,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检查管理办法,规范日常检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检查的效能。处理好日常检查与稽查两者之间的关系,把日常检查作为纳税评估与稽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构建一种以纳税评估为基础,以日常检查为纽带,以稽查为总闸的良性互动机制;二是加大稽查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树立“重点稽查”的意识,对一些税收秩序比较混乱、征管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与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税收治理,加大对涉税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力争做到检查一个行业规范一个行业的税收秩序;三是积极开展涉税违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传曝光工作。对查处的案件特别是典型案件要进行分析解剖,研究发案规律、作案特点和手段,及时发现税收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提出打击、防范和堵塞漏洞的措施,并选择典型案件进行曝光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