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国美术史论文

中国美术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6 06:4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国美术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美术史论文

篇(1)

【关键词】美术史论 美术学科 美术创作

艺术史学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迄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自艺术史论形成之日起,就以强大的生命力彰显于画界和史界对美术家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法,对美术思潮和艺术流派的导向,以及对美术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美术史论对美术实践工作者创作思想和创作技巧的影响

当前,许多美术创作者认为创作思想来源于自身对技法和绘画风格表现语言的探索,对美术史论相关知识并没有过多的涉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认识方式和认识形态上的误区。美术史论的学科使命在于丰富和进一步拓展美术实践工作者的人文知识内涵,陶冶人文艺术情操。美术史论对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想影响深远。西方的拉菲尔前派、现实主义(图1)、立体主义绘画、达达主义等,中国明代书画上的复古魏晋风流、董其昌的论文人画以及南北二宗论等,事实上都是美术工作者在业界先倡导美术史论方面的美术理论指导思想,而后发动地区乃至全国美术实践工作者对该时期美术创作思想,特别是创作题材、创作视觉表现方式进行主流形式上的探讨、判断和统一,引导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思路契合时代主流艺术创作风格,让美术工作者在先期的艺术创作构思和素材收集时清楚艺术创作思路的正确性。

关于美术创作技法的来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师徒传承的;有人说通过传移模写,从古人处得来的。笔者认为,我国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技法在经过师徒传承的同时,更多源于在书本上的技法理论。而技法理论书籍基本是由从事美术史论研究的工作者和爱好者进行编撰和整理而出的。比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绘画论》、中国古代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的《林泉高致集》等。美术史论研究的工作目的在于将经典创作技法理论汇编成书,以供艺术实践者提高自身创作技法。

二、美术史论对中国美术思潮和流派的影响

美术史论对美术思潮和流派的发展影响,从本质上说,更多起到的是导向和鞭策作用。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情况愈加明显。美术史论在美术学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担当着不可或缺的责任。比如,受美术史论的影响,我国上世纪80年代出现美术“八五思潮”;90年代以后出现的装置艺术、前卫艺术、观念艺术;近几年盛行的艺术策展、艺术拍卖、试验水墨等。如今,美术实践创作工作者、美术流派、美术思潮同美术史论之间的关系越来愈密切,往往美术史论者首先对美术创作者的作品布展、思潮和流派的命名加以理论支持,并提供可行性方案,然后由美术创作者按方案去完成整个宣传计划。

在中国,引导中国美术学术主流发展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业已先后成立具有该类性质的相关美术理论委员会、策展委员会、美术教育委员会等,这说明了美术史论在社会和学界内对美术学科的影响日益突出。美术史论的地位正在被美术学界广为认同,美术史论所产生的影响使其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显学。美术史论指导着美术实践的方向,发挥出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三、美术史论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谈到美术史论对院校美术教育的影响,很多人往往都会指向大学美术教育。实际上,这种影响也存在于其他年龄阶段。美术史论对中国高等院校教育影响而言,体现在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中。比如,学习美术史论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了解同美术史论专业紧密相关的美术鉴赏、艺术策展等知识;学习中国画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画史、中国画论、艺术概论;油画专业的学生了解西方画史等。对于民间美术教育而言,剪纸、皮影戏、糖人等视觉元素需要记录于美术史论当中。民间艺人技艺的传播,也需要美术史论相关知识的辅助和指导。

当今,美术史论在学科发展的道路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对相关交叉学科当中的影响逐步深入、日益突出,最终随着学科的发展而完善。随着美术史论得到社会和业界的认同,将更好地指导美术创作的发展。美术史论在发展过程中,被忽视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局面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被纠正。正是因为美术史论的不断发展,才形成当今美术界百家争鸣的盛事。理论与实践始终是相互统一、相互联系的,没有美术理论的新突破和新发展,就不会存在美术实践中迭起的创新。美术史论是美术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史论基础作为保障,美术实践创作的内涵和底蕴将会缺失,没有继承也就无从创新。如今,强调美术史论的重要性,在于强调其在美术学科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影响,美术创作者只有积淀了丰富的美术史论功底,才能够更扎实地推进美术学科的发展,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潘耀昌.中国近现代教育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篇(2)

艺术史论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古代汉语、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考古学概论、绘画基础、美学原理、世界美术史、中国美术史、西方设计史、中国古代美术史研究专题、西方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美术史专业论文写作、中国现当代美术研究、世界美术史研究专题、美术理论与美术批评等。

艺术史论专业就业方向

艺术史论专业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在各级文化部门、美术馆、博物馆,以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出版机构、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艺术史论(美术史与美术理论)专业一直是美院中比较冷僻的专业。近几年,随着美术院校的扩招和美术考生队伍的扩大,美院史论系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生注意并引起他们的兴趣。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国外相比,国内设计艺术行业起步的时间比较晚。

毕业生可以在文博系统、高考、美术研究院所、出版社等行业从事具有专业知识的鉴定、研究人员、教师和编辑等工作。其中相当数量的毕业生通过研究生学习之后,进入了高等院校、职业学院和中学担任艺术课程教师。

1.掌握艺术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熟悉各个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学综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能力;

3.具有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基本能力;

4.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艺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篇(3)

【关键词】美术史;教学

美术史相关的课程在全国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都有开设,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这两门课程,但是这类课程目前的状况比较尴尬。大部分学生对这些课程有着严重的偏见,普遍不太愿意学习。笔者作为一名美术史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体会深刻。

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美术史课程的时候,都相对被动,不愿意学习,上课的时候相对于其它专业课更容易走神。这对该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带来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重的,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觉得这些课程对自己专业能力的提高没什么作用;其次是认为这些课程过于枯燥、死板、乏味;最后是对这些课程没有兴趣。

在这当中最为突出的原因就是第一个,认为这些美术史课程没有用。学生的这种观点是一种非常功利的行为。他们之所以有这样一种看法,是建立在一种非常局限的“专业”眼光上的。这些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专业是设计,美术史课程和设计好像没任何联系,也无法像其它专业课一样可以直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扭转学生的这种观点,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向学生传递出美术与设计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美术史课程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对相关的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一方面需要熟悉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熟悉和了解不同设计专业方面的知识。这样在上课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可以对不同设计专业的学生列举出更为丰富的例子,从而加强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认同感。

以笔者为例,笔者所在学校教授的学生主要为动画设计和平面设计。在进行相关课程讲授的时候,需要具有针对性。如在《中国美术史》的课程中,针对动画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多强调每个朝代的整体艺术特点,在此特点下有何种风格的建筑、服饰、以及日常用品。这些信息对动画专业的学生至关重要,因为在他们未来的工作中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古代题材的任务。了解这些信息可以让他们创作出更加真实的作品,从而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不了解每个朝代艺术特点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的。如曾经一部在全国各大卫视播放的日本动画片《中华小当家》,这部动画片所处的时代背景是清朝,但是里面人物的打扮,甚至皇帝的打扮都与时代有重大出入。从中不难看出这些信息对动画专业的重要性,因此授课教师在相关教学中,应该凸显这种关系。对于其它设计专业同样应该带有这种针对性,从而改变学生“无用论”的观点。

其次,学生认为美术史课程过于枯燥。相当于设计专业来说,美术史课程和其它专业课相比更为枯燥,这也使得学生对这类课程有偏见。史论类课程枯燥、乏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要想将这类课程上好的确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难度。但书是死的,人是活的,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和其它专业课相比,美术史课程,学生的参与性非常低。课堂上大部分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这使得学生永远是一个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很难真正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而相对于其它专业课程来说,这种情况非常少。其它课程的情况则是教师除了讲课之外,还给学生留下了大量的时间来进行实践,从而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来。学生自然会对这类专业课更喜爱。虽然美术史课程主要以老师讲授为主,但是同样需要考虑学生的参与性问题。

关于加强学生参与性的问题,笔者主要从课程作业和考试两方面着手。通常美术史类课程的作业主要以写论文为主。这种形式对于纯美术专业的学生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但是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效果打折。很多学生为了应付作业,论文直接从网上下载后略作修改。这样的作业形同虚设,因此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来布置恰当的作业是有必要的。以《中国美术史》的作业为例,针对动画专业的学生,要求根据不同的朝代来设计不同的场景;针对平面专业的学生,可以要求设计不同时代风格的平面招贴等等。这种作业既可以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得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知识。除此之外,在课程考试的时候,也可以加入类似的考题,从而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否则课程结束后,学生很容易将所学的内容全部忘掉。

篇(4)

【关键词】高师美术史课程 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59-02

美术史课程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它对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思维和艺术实践能力,提高解读各国美术作品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需要的合格美术教师,具有重要作用。

面对我国日渐深入的素质教育和中小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开展,美术史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史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鉴赏解读作品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具备传授美术史知识的素质和能力,往往会直接影响其将来的教育教学质量。

但是目前来看,不可否认的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规范和优化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是每一个美术史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的优化措施一抒己见。

一、正确理解和科学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具有导向性,教师正确理解课程目标是上好课的前提。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国美术史课程目标是:第一,掌握中国历代美术的重要作品、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突出成就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了解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中国美术发生、发展、演变的线索脉络和内在逻辑。第三,增强对中国历代美术经典作品的分析、解读和鉴赏能力。第四,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具备良好的学术素养,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外国美术史课程目标具体有所不同,但也是从知识目标、方法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来加以界定的。

由于不能正确理解美术史课程目标,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仍停留在具体知识的传授上,表现为告诉学生在远古时代、商周、宋元明清、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哪些画家、哪些作品,而忽视培养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鉴赏能力、解读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导致无法科学实现美术史课程目标。

一代史学大家王伯敏曾经指出:如果将一部美术史压缩又压缩,提炼又提炼,或许只剩下两个字——率真。一部美术史,或者是音乐史以至于戏曲史,它所歌颂的是人的创造价值。在美术史教学中应该渗透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形成热爱本民族美术文化遗产的情感,尊重其他国家文化的良好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二、优化教学内容

(一)调整美术史课程体系

1.关注绘画史以外的学习领域。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所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美术学科的学习领域在拓展。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其特点就是对美术作广义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美术学科的名称有了改变,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已经把美术改称为视觉艺术,英国称为美术与设计。这样的改革不仅是名字上的改变,而是使美术学科超越了传统“纯绘画”或“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学习领域。然而长期以来高师美术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绘画史课程,对于建筑、雕塑、工艺美术的历史成就有所忽视。对此,应调整本课程中绘画和其他美术种类所占的比重,加大对绘画史以外的学习领域的关注力度。

2.关注非西方国家的美术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外国美术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通过本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学习世界不同地域、民族和国家的美术成就,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课程性质。但是出于资料少、时间紧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外国美术史教师讲课内容多是欧洲国家的美术史,如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的美术成就,而对于非洲、亚洲、美洲等非西方国家的美术史往往蜻蜓点水或者忽略不讲。这对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历史知识结构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构建都是非常不利的。历史上不乏著名的艺术家,如凡·高、毕加索等,他们的艺术很多是从亚、非、美洲艺术中汲取的灵感和营养,这些国家的美术成就同样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对此也应有所认识和了解。

(二)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些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资源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高等师范美术院校可利用博物馆、美术馆资源丰富美术史教学内容,实行馆校合作,一方面可利用其馆藏资源开设选修课程;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同时高校学生可为展览馆、文化馆做讲解员,从而实现双赢。

信息化资源的利用也可以扩展美术史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登陆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网站,去欣赏学习各种藏品资料。

三、优化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笔者曾经总是以“满堂灌”的形式来教学,可是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根本达不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讲台上教师如唱独角戏,很多学生在讲台下打瞌睡、聊天、玩游戏。这样的教学即使完成了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也是无意义的教学活动。美术史课程的教学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笔者尝试了学生“分组参与教学法”,将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题如“伦勃朗的艺术”、“唐代仕女画的成就”等,进行研究、归纳、写教案、做课件、讲课。在笔者进行的课后调查中,学生们纷纷表示,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是以往没有遇见过的,并认为通过自己研究与讲课受益匪浅。当然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撒手,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宏观上的把关。

(二)实现教学方法以“注入”为主到以“启发”为主的转变

建构主义知识观和学习观认为,教师的任务不只是关注如何呈现、讲解、演示信息,更重要的是要创设一定的环境,促进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时刻关注、探知学生头脑中对知识意义的真实建构过程,并适时提供适当的鼓励、提示、点拨、支持,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形成探究意识。所谓探究意识,就是一种怀疑前人结论,敢于大胆提出假设的勇气;而且还要有脚踏实地、严肃认真的研究态度。这是创造型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之一。

目前,美术史教学内容确定性太强,学生似乎只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须进行更多的思考。举例来说,在美术史课程中,就有许多结论是给定的,如“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吴道子是唐朝宗教人物画坛最具代表性的画家”等等。这种结论性、经典性的东西不能不要,但在教学中应该有许多不确定的音符,正可谓“思维止于结论,而起于问题”。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现代教学技术为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使整个教育过程变成立体式和辐射状,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投影仪、幻灯片、音像材料、三维动画、CAI课件及网络系统,教师可以多收集如《探索发现》《国宝档案》等科普性电视节目给学生播放,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如讲到清朝的园林历史时,笔者就利用课外时间给学生播放了大型纪录片《圆明园》,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清朝皇家园林的辉煌历史。

四、优化教学评价

关于美术史课,多数学生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据观察,学生上课睡大觉、课后不复习、考前猛突击的现象普遍存在。之所以有这样的学习心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史课程教学评价单一化。有效的评价方式一方面会促进教师不断检视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优胜与不足之处,了解学习的方向、方式。如果单纯以闭卷形式,出一些诸如填空题、问答题、选择题等考题考试,学生完全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内突击完成死记硬背,其积极性肯定不高,而且单纯的闭卷考试形式反映的学生学习结果是不全面的,对于培养其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需建立起激发学生能力的教学评价体系。一方面,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与综合性。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的多寡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上进行考核;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考查。另一方面,强调考核形式的多样化,建立一种鼓励个人思考为目的,采用论文、答辩、参与课题实践活动、制作等多种形式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追求多样化,以求学生的创新与自我反思。

五、优化教学配套图像系统

教学配套图像系统优化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优化的物质保障。美术史课程是一门视觉艺术的历史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直观性原则。不仅要讲授讨论,还要展示直观美术作品图像。目前美术教师可以用的图像资料多来自于网上的搜集。但是网上资料存在着不清晰、有色差等失真情况,对于很多教师而言,网上这些图片哪些更接近原作无法辨别。在教学当中,笔者深感图像资源的匮乏对美术史教学效果的影响,如讲到五代北宋的山水画时,没有较好的配套图像,作品皴擦点染的用笔,或苍劲,或浸润的用墨根本无法向学生展示,视觉效果非常差,学生面对一团模糊的鸿篇巨制根本“无动于衷”,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史的兴趣。

笔者在网上也搜集了一些高校的美术史课件,发现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包括一些教材的配套课件也是如此。显然仅靠教师和院系的努力是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希冀教育主管部门和专家能够为美术史课程构建教学配套图像系统,并寻找更理想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了部分关于美术史课程教学优化的见解,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当下,美术史课程作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其在高师美术院校中的地位仍然十分尴尬,一方面其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其又受到漠视,重技法轻理论的现象十分普遍,其改革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篇(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杂志原常务副主编郭华在长期从事美术设计、绘画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过程中,认真研习传统,汲取外来营养,深入生活,体验自然,逐渐梳理出自己的审美理念和艺术追求,完成了对传统笔墨的现代转换,形成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样式。郭华在艺术创作中发现:冬后的群山,万木萧疏,因有梅花的装扮而锦绣壮丽;而梅花在广袤的山水间,更能呈现出其不畏霜雪、孤高伟岸的气质。他移情造境,让梅花与山河情景交融,创造了一种古今画坛未曾有过的新的山水画体。他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一种气壮山河的时代精神。

早在1992年中国美术馆即批复同意郭华于1993年6月举办“郭华中国画展”,后他因事去美国探亲而未能举办。但是1994年1月,郭华在美国旧金山成功举办了“郭华水墨画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获得了众多好评,当地《星岛日报》于1994年1月31日报道称:“美洲亚洲艺术学会新春雅集――郭华获赠博学会士名衔”。

1997年5月,郭华在日本东京银座“富士美术沙龙”举办了“郭华水墨画展”获得成功。东京“日中水墨交流协会”数次邀请他在京都和东京博物馆举办“日中水墨交流合同展”,他三次获得该会颁发的“感谢状”和“特别赏状”。

人民美术出版社于2008年11月出版的《郭华水墨画集》,受到美术界和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艺术报》等数家报刊相继发表了他的绘画作品或评论。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全国多个城市的图书馆及日本国会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国内多家艺术高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和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都收藏了该画集。美国国会图书馆不仅为《郭华水墨画集》做了编号,还加装了套封。中国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部国韵文化书画院和中国美协等单位邀请郭华参加“神州风韵――首届华人书画艺术年展”以及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传统风范――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神州风韵》、《艺术之巅》和《中国书画收藏年鉴》收录了其多幅作品。

2009年6月,《中国书画报》发表了郭华画集中的多幅作品和“自序”,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赞赏。郭华的作品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染力的同时,会传达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因为其笔下的山与海、水与梅都被赋予了真情和灵性,呈现出从画家心间流淌而出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感觉,因而能产生共鸣。

《中国收藏?书画》杂志的编辑在发表郭华的作品时就指出:“通常画梅,均以梅为主体,再辅以花鸟、明月、白雪等‘小景’,然而郭华的梅花别出心裁,将梅花置于山水画的大背景之中,因此他画的梅属于山水画而非花鸟画的范涛。让梅花开在山水之间,既为梅花的生存状态营造了辽阔的空间,也有了梅花与背景山水的呼应,从而更加凸显了梅花傲雪、坚忍不拔的精神。”

让梅花与河山有机地融为一体作为抒发思想感情的载体,是郭华水墨画的主题,更是他绘画创作的主旋律。其作品《寒香万里动山川》是根据《沁园春?雪》中“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而创作的丈二大画。画家以多种寒灰色用快笔点的笔法营造了雪后群山云千重、气势辽阔的艺术境界。长城脚下横贯全幅的红梅,用枯笔重墨挥就的主干曲屈昂扬饱含生命,用斧劈皴绘就的雪后垒石与红梅相应成趣。画家把两棵红梅虬干处理得纵横交错流畅自然,在势和气的贯通方面,富有节奏和韵律,与雪后的群山上下呼应、浑然一体,从而使得整个画面呈现出“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千里雪峰、万里梅香的锦绣壮丽场面。

广受读者赞赏并被买家认定有收藏价值的《巴山春潮急》,描绘了山石间盘根错枝的黄梅在瀑流湍急的山间情景,丰富多变的用笔、用墨和着色,把久经风雨的山石、急流而下的瀑布和摇曳的黄梅塑造得物象优美、对比分明、动静相宜、浑然一体。面对此画,似可嗅其香,闻其声。

其他如《松梅凌寒立苍茫》、《众芳摇落独喧妍》、《总把清香付苍茫》、《夕照雪岭》、《月朦胧》、《峡谷赏梅》、《梅开万山春》等多幅梅花与山水结合的成功之作,都说明了郭华在传统基础上独辟蹊径,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郭华对梅花情有独钟。为画好梅花,他踏访了江南大多数梅花胜地,“搜尽奇枝打草稿”。他从多方面表现了梅花昂扬的精神气质。他用大虚大实、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手法,充分利用宣纸的特性和墨色的效果,结合冰雪中梅的晶莹剔透之美及其孤高伟岸的气质之美而创作的《清香四溢》和《冰骨玉肌》,独特而唯美,在古今画梅者中实属少见。

赏读郭华的绘画作品,其清新雅健的画风令人心旷神怡。这首先得益于他幼年酷爱绘画,广师敏学。1959年,他以调干身份进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至1962年。在染织美术系“国画教研室”,他面对面受教于著名画家田世光先生,并拜访了诸多名家,如陈半丁、李苦禅、陈东湖等,受益匪浅,奠定了他终生进行美术创作的坚实基础。

其次得益于他从事美术设计工作数十年。因为工作需要,他长期到全国各地写生、采风,眼观手记,“胸罗万象”。把在设计工作所积累的表现技法和装饰手段运用到创作中,是他绘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第三,得益于他饱览诗书和中外古今名迹。特别是他对原工艺美术学院图书馆馆藏的大量古今中外名作进行编审时,零距离对每件作品进行赏读和研究,心摹意追,丰厚了他的绘画学养。

第四,得益于他通览画史、画论和相关的史、文、哲文章。在负责《装饰》杂志期间,他审读大量的学术稿件,眼界自高,厚积薄发。他先后在《美术史论》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田世光先生的艺术与人品》、《书法与工艺美术》、《社会审美心理与功能因素》等多篇有关书、画的学术论文,丰富的学术积累使他能从理论的高度思考和审视自己的创作。

他的学养和绘画技术令他的创作进入了自由王国。他作画没有条条框框,不拘于前人既有的笔墨图式,不依傍于哪家哪派;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去体察山川明晦、花开鹊啼。他追求的不是形质的逼真和表象的自然再现,而是对大自然的超越,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他看重的是作品所展示的气势、气韵和气质。

郭华在深入生活和创作实践中获得灵感,他移情造境,把自然现象与理念结合起来抒感,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绘画作品,这在其“梅花与河山情景交融”系列作品中尤为突出。从画集首页《玉宇三英》到最后的《梅开万山春》等作品中所呈现的新颖结构和人文气象,充分表现出他的艺术创造力。

对色彩的大胆运用是他作品的一大特色。他运用冷、暖倾向的多种灰色调,为梅花营造冬末的生存环境;用色墨交融的方法于色彩斑斓、光影迷离之间,为作品注入生机和活力。

他长期对书法艺术进行研究和实践,故能“以书入画”,操笔状物,疾得法,既可轻写蝉翼,又能如高山坠石,大笔挥洒,如大将阅兵,有气吞万象之势。

他吐故纳新,熔古铸今,既有传统风范,又有时代气息。他在传承中,以独特见解和创新精神创造了自己鲜明的绘画风格。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唯有有智慧的、有道德的、人品高尚者,才能得山水之乐。诗家有云:“情致力于中而形于言。”又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郭华以赤诚之心,提炼自然之神韵,有“尽精微、致广大”之妙。我们能从他创造的艺术境界里,感受到画家坦荡的胸襟、高古的气度。

郭华深知“艺海无涯”。他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创作,以“老学童”的心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继续上下求索,深思广学,力求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贡献。

Guo Hua, with pen name Hua Zi, was born in Gu Cheng, Hebei province in 1931. He had taken charge of the associate editor of Decorate in Tsinghua University Academy of Art (Former Central Academy of Arts and Crafts). Now he is a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specially invited researcher of Shaolin Art Academy of China and a FGPC of Asia Society of Art in San Francisco. He has participated in many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on many grand prizes. Hundreds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reported in famous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Besides, he also published his albums.

篇(6)

陈文武擅雕砚、工篆刻、精制壶,是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的首批江西省民间文化艺术家、工艺美术家、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获得者,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提名作者。绵延的怀玉山,自古文人墨客云集,宋代朱嘉父子以及钦点状元汪应辰都曾云游于此,著名的怀玉罗纹砚也产于此地,这里就是陈文武的家乡。他的祖父、父亲早年都是砚台厂的工人,对于做砚台,陈文武从小就受到父亲及周边其他人熏陶的,从很小的时候起就一直呼吸着砚台的气息,感受着韵味,可以说整个骨子都浸濡着砚台的味道。

14岁时,陈文武进砚台厂当学徒。四年后,就带着徒弟办了一个砚台作坊。再过了两年,就办成了一小厂。22岁那年,当地一个乡镇企业濒临倒闭,他顺势接手,很快接了好几个外贸的订单。

1997年,当地矿山的一个事故让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祸不单行,在98年又暴发几十年难得一见的大洪水,砚台厂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紧接着又面临着东南亚金融危机,因为产品以出口日本、韩国为主,订单萎缩,产品销不出去。陈文武回忆说:“当时,一系列的问题让我焦头烂额,也负了很多债。但我是属牛的,我并没有退却。”

他来到上饶,搞个了小作坊,一边做,一边寻找机会。当时市里的一些老师,特别是胡润之先生,经常路过他的店,他们俩聊得很投缘,他就拜了胡润之做老师。在这以前陈文武是做素砚的,在胡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做一些有文化底蕴的雕砚。胡老师还有一手好篆刻,砚台有了古雅的篆字,品味就提高了,再把做工提升,整个砚台的价值也就不一样了。这使陈文武上了一个重要的台阶。如今,胡老师逝去多年,还是在他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为了让怀玉砚和自己能有个更好的发展,陈文武几乎跑遍了中国的各大城市,2005年,陈文武来到了北京。初到北京时,连生活费也解决不了,在街头摆地摊,搞篆刻,刻印章,每天早上5、6点就起来,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跑到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些地方,摆个小摊,搞篆刻,先认识学生,再认识教授,慢慢就建立了一定的名声。时间一晃就是几年,直到07年下半年之后才没摆地摊。渐渐地,联系他的人多了,慢慢地形成了他自己的圈子和市场。

2007年10月19日,他应邀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传统文化遗产专题》砚文化及制作工艺讲座。更为深刻的认识到,没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就如流动的浮萍,缺少发展的根基。古往今来,靠怀玉砚发财的人不计其数,可是真正挖掘怀玉砚文化的人却几乎没有。从此,陈文武认准了文化对怀王砚的重要性,他要做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寂寥伴枯卷,陈文武沉迷于砚文化的历史长河中,笔耕不辍,洋洋洒洒地发表了《砚雕艺术浅谈》、《漫淡古今砚铭》、《选砚辨砚与养砚》、《中国怀玉砚考》等许多有关砚文化的论文。陈文武,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一介农夫,成了研究怀玉砚的专家,

陈文武一直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为己任。为更深入地挖掘传统艺术之精髓,足迹踏遍大江南北,海纳百川,致使他对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体验和悟解。对于文学、哲学、绘画,雕刻等都具有很深的造旨,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使他能够很好地把艺术诸多方面的心得融汇贯通到他的石刻艺术创作过程之中。所创作品发自心源,与众不同。也只有观之作品,才会使人品味到中华历史文化的丰富意蕴和独特的魅力。

篇(7)

关键词:美术专业毕业论文;论文开题;论文写作

中图分类号:J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106-2

美术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是高等艺术教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进行艺术考察与材料收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阅读及使用,学科论文与实用文体写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良机。近年来,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在规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随着学生数量逐年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却逐年下降,其中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下降尤其严重。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辅导与管理工作,本文对这些年质量下降的毕业论文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的规律性问题。并针对问题,对论文教学计划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与开题常见问题

(一)论文选题

合适的选题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多数同学在选题方面缺乏新意,显得陈旧老套,自主性不强,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大。其次是论文选题盲目笼统,不够精准,缺乏内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题,部分题目字数偏多不够精炼,逻辑性不强。或选题偏大,无法用一两个月、数千字深入展开论述,只能点及皮毛。如《工艺美术研究》《论中西方文化艺术比较》《论中国工笔画》《论产品包装》《论中国美术发展历程》《我的何去何从》等。或是论文题目结构不完整,只有名词,缺少动词或介词,或者是重复使用动词,如《抽象与写实》《内衣的流行色》《传统民间绘画艺术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导师的积极引导或建议学生选择有研究价值的和正确的选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

(二)论文开题报告不按照要求填写,随意拼凑一些不相关的内容

对该课题的研究目的较含糊,缺乏对课题研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其次知识面狭窄,查阅资料不够,在该项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把非常陈旧的选题说成是国内外现在无人研究,本项研究可以填补本课题空白。研究内容不够简单明了,满篇幅的长篇大论。

二、美术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方面常见问题

(一)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是全文的浓缩,也称内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等要素。不对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和评论,我们学生在摘要撰写时惯用“本文”、“笔者”等作为主语,习惯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及自我评价。还有大部分摘要复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结构不完整,不能够概括反映论文内容构成。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字的选取都是遵循一定规范的,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词或词组。关键词的内容应该与论文密切相关,不能使用常用词,如特点、比较、研究等。

(二)文不对题或研究方向与本学科偏离

文章内容与标题有明显不符和偏差,非本学科研究范畴。如:《电热水壶的可能性研究》标题感觉与艺术设计专业无关,而文章内容却是电热水壶造型设计。还有一些文章不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比如谈关于绘画情感方面课题,前一两段内容还围绕绘画情感这条主线,中间部分就偏离到绘画教学问题上了,再后的结论则偏离到另一个主题上了。

(三)写作能力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选题的自主性不强,题目与研究内容陈旧、老套、缺乏创新。表现为单纯叙述多,口头用语或方言使用频率偏多,对选题的静态解释和再次印证做得过多。创新和理论深度稍显不足,有些论文在研究具体画家或具体作品时,过多地描述画家的生平,不善于与其同时代的作品去比较,更没有放入当时整个社会大文化环境中去分析,这就使得作者在论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显得无力,更缺乏对问题的判断与定论。其次有些论文行文中分段过渡不自然,依靠小标题进行上下段落衔接,引用图例量大,而对图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凑痕迹明显。下载一些与论文选题相关的内容拿来不加分析地肆意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关于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对民间艺术的影响,然而到文章结论部分话锋一转,对前面的论述予以否定。

(四)论文结构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论点不鲜明或没有论点,结论不充足或没有结论,“缺头少尾”或“虎头蛇尾”。全文从头到尾都是对研究内容单纯的叙述或介绍,没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切入点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或者是文章开头架势很大,随着文章的深入,论述越来越显得苍白无力,对所提论点不能自圆其说,首尾缺少呼应。

(五)格式不够规范

美术与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一是习惯自我发挥,对论文原有固定格式进行随意修改,破坏原有格式及结构。二是不善于阅读,对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理解不够到位。三是没有掌握WORD软件功能,无法按照论文格式标准要求独自完成。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思想认识与指导力度不够。随着近几年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比逐渐加大,几乎全体专任教师参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由于美术专业教师主要承担技法课程教学工作,且大部分为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平时缺少论文写作与系统的科研训练,在论文写作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在论文辅导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从毕业论文的开题到写作及最后答辩难以达到严格的规范要求。

从学生的层面上讲,由于艺术生在招生录取中,文化分数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写作能力偏低或缺乏兴趣。因此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困难重重,易出现言语匮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乱、文不对题,论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其次是美术学科学生缺乏端正严谨的态度,学生普遍认为论文写作与专业技巧知识关系不大,毕业论文的撰写较耗费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毕业论文成绩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相关学科文献资料源的丰富,给学生提供了论文参考的便捷途径,同时也给论文抄袭提供了方便,论文抄袭拼凑成风。另外就是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生大部分奔波于各类招聘会,心情浮躁,无法安心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于是出现毕业论文写作不够积极主动,甚至应付的情况。

这既是教风与学风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论文工作中对此采用了相应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这需要我们在今后本学科毕业论文工作中,从自身的工作中找问题,严抓教风与学风建设,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工作方案和实用于美术学科的文体写作标准及评价体系,这将对美术学科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负责人与教研室分级管理制度。把教师能否完成本学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作为教学工作考核的一项指标,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老中青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确保学术与教学相互促进。同时以传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有规划培养,直至青年教师能够独立进行课题研究及完成毕业论文的指导。

其次是实行导师制,根据教研室分若干课外兴趣辅导组,可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半阶段开始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根据学生的志趣和专长制定训练计划,内容可包括美术基础、艺术创作(设计)、阶段应用文写作、创新训练等,以此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指导教师在平时加强自身的学术研究,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自己的课题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过程影响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及兴趣。这种训练方式也可以作为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的前提,为学生毕业论文与创作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最后是毕业论文形式多样化,根据学生的兴趣与实际情况,实行毕业论文类型多样化,如艺术史论、民间艺术、艺术评论、创作(设计)构思与理念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作(设计)撰写可行性报告书、结题报告书。在撰写此类文章时,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创作(设计)方法或内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对当代社会生产生活、意识形态、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关注,要有社会责任感。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实践,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抄袭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与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这些问题是年复一年重复出现的,同时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参与毕业论文工作的全体教师有坚定的意志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美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