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感恩老师的小短句

感恩老师的小短句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9 23:07: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感恩老师的小短句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感恩老师的小短句

篇(1)

俗话说,长文好做,短文难成。小作文虽“小”,但也“五脏俱全”,而且小作文还有更为严格的篇幅和字数及其他要求限制,要想在考场上取胜,不掌握一些技巧是不行的。

一、明晰要求,突出文体特征。不管是以前宜昌的小作文,还是2014年北京、山西、浙江舟山的“微小作文”,都有文体上的明确要求。如北京的感恩带有浓郁的抒彩,而山西就是景物描写,而浙江舟山则是议论文。

倘若忽视文体要求,即使结构和文字再美,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写作时,先要仔细审题,看清题目对文体的要求。如宜昌小作文给学生三道作文题,“准考证的启示”“准考证的故事”“准考证的联想”。其中,“准考证的启示”偏重于议论,“准考证的故事”偏重于记叙,“准考证的联想”则明显偏重于叙述和抒情。宜昌小作文“我的梦中小屋”要求学生多用描写,恰当运用记叙和抒情。有的省市给的是一段文字,要求写出读后感,读后感属议论;有的是一幅漫画,“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题目限制虽然不甚严,写作时,依然要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或描述、或说明、或议论。请看:

点赞:让孩子接地气

浙江嘉兴一考生

当下城市的孩子,不仅不知道皂角树是什么模样,就连一年四季都常常“错位”。现实让儿童远离了大自然,远离了生活。为了让女儿能体验自然,描绘自然,“甜妈”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包下荒山,栽种桃树,让女儿和其他小孩,接地气,赏桃花,开阔视野,放松身心,此举有利于孩子的身心成长。

点赞一下甜妈:希望有更多的甜妈、甜爸能加入这个行列。

2014年浙江嘉兴中考小作文要求写“短评”,先摆出城市小孩四季错位的现象,然后引述甜妈的做法并展开评论,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表明观点。有理有据,令人驯服。再看北京去年中考小作文:

亲爱的老师

还记得那一次吗?因为作业“偷懒”,我被到办公室“约见”。

心中有几份忐忑。

到了办公室,您慈祥地对我说:“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只不过有点懒。但老师相信你只要努力学习,成绩一定可以提高。你自控能力较差,老师会帮你,督促你。好了,孩子,回教室把作业补起来!”

回到教室,我第一次认真及时地补好作业。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老师对我说的话。我对自己说,要努力了!

正是有了那次单独的“约谈”,才有了以后的“悬崖勒马”与“柳暗花明”!

临近毕业,真诚地对您说:“谢谢您,老师!”

文首,一个问句,巧妙唤起对往事的回忆,重点写老师办公室对“我”满含期待的话语,这句话,唤醒“我”的良知,从此,“我”开始努力;对比鲜明,凸显教育效果。最后满怀感激。山西小作文是片段描写,请看:

春在山民不经意间来到山里。随着绿意的萌动,天蓝了,鸟儿也渐渐地醒了。瞧,漫山遍野都是迎风摇曳的杜鹃花,红的,黄的,白的,走过去,仿佛听见他们在呼唤:“快来啊,忘掉烦恼,和我们一起唱歌,一起跳舞!”自己也仿佛变成一棵迎风摇曳的杜鹃。

夏天是个急性子,穿梭在树林间,一股清凉之气遍布全身。抬头望,树叶遮住了烈日,点点光斑映在地面上,让你惬意,让你陶醉。那一山山翠绿,令人心旷神怡。

片段景物描写让我们眼睛一亮。先从视角描写春天里迎风摇曳的杜鹃,再夏季山间绿色、山间的红色,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对故乡热爱赞美之情溢之于表,拟人、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感染力,让读者动情。

二、层次分明,写作思路要明晰。微小作文虽然字数不多,除片段描写外,无论是说明性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求结构完整,要素齐全,中规中矩。说明性的,依然讲究说明顺序――先总后分,灵活运用说明方法;议论性的,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论证分析过程;应用文,格式上马虎不得,应用文术语中规中矩。小作文要做到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塞上生几何

古诗中的图形真奇妙。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几何图形。

在这如画的构图当中,蕴藏着一些数学图形。大漠是面,长河是线,孤烟是曲线,而落日呢?则是一个美丽的圆。大漠如此广阔,无边无际,是一块无法衡量的面,落日是一轮可以运动的圆,笔直的线,运动的曲线、点、线、面,就这样构成了几何中最基本的元素。

一幅简洁的图画,在数学大师的眼里,同样也可以繁衍成美丽动人的几何图形。在这里,孤烟不再是烟,是直线;落日不再是落日,而是在空中运动可以划着美丽弧线的圆;而长河呢?那是一条绝妙的线,时而是直线,时而是曲线,具有动感的美;大漠呢?在诗人眼里,是毫无生气的充满幽怨的大漠,而在数学家眼里,就成为一个无边无垠的平面。数学这双大手真厉害,一步步将美丽的诗演绎成优美的几何图形。

应该感谢数学大师,将古诗与数字联姻,从此,想象王国了又多了一段佳话。

小作文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主体部分先解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所蕴含的几何图形,后解说这些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也是逻辑顺序。

三、讲究语言,力争简洁优美。从各地小作文答题情况来看,语言上问题最大,考生或拖沓冗长,或平淡无奇。因为微小,在语言上更讲究。叙述要叙述娓娓,如风行水上;描写要几笔勾勒,画出神韵;议论文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分析;语言要简洁,可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用排比句展开,综合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增添文字魅力。

我们丢了什么?

又是一年春柳绿!世俗喧嚣、红尘滚滚,不少人哼着“我的心太乱,要……”一边叫嚣,一边狂欢。

中国文化慢慢被人淡忘!如今,端午节的龙舟,依旧在划么?清明时节的行人,还依旧断魂么?故乡的社戏,是否还在水乡上演?中秋节的亲人,依旧会团聚吗,会吟着“天涯共此时”吗?会吟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祝福远方的亲人吗?

或许我们已经淡忘了,而什么渐渐浓了呢?圣诞节的街灯彻夜明亮;情人节的鲜花卡片到处飘香;“麦当劳”这个异族家伙,也在中国安了家,买了上好的新房……

异国文化的魅力的确巨大,但中国人不应当把自己的文化发扬光大吗?吸收国外文化,又怎能以牺牲本国文化为代价?

又是一年春柳绿!但愿少扮些“牛仔”,多穿些唐装;但愿国人少听些摇滚,多看些京剧;但愿孩子少听些“亚当夏娃”,多讲些“牛郎织女”!

由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入手,一连四个委婉含蓄的追问,道出深深忧思;第三段巧用问句,引出令人忧虑的问题,第四段水到渠成表明观点,结尾含蓄表明愿景,启人深思。

四、入题要巧,直接切题不铺陈。为突出中心,大作文可渲染、用力铺陈,好比助跑跳远,通过助跑可跳得更远;可采用插叙,让情节更加曲折。小作文,因字数上要求,不可能铺陈。小作文好比立定跳远,不能助跑,站定就跳。小作文切题要直接,切莫拖泥带水,片段描写更要直接切入描写对象。如《我的梦中小屋》:

斑驳的石板小路,清幽的院落。

典雅,别致,给人“曲径通幽处”的感觉。满目葱茏,花木成群,树影婆娑。翠竹郁郁葱葱,清风拂过,丛叶舞动,刚劲之中又显些柔媚。花丛高低错落,粉红,洁白,鹅黄,淡紫,花儿在寂静的空气中飘散着微微清香。

青灰色格调的两层小阁楼,四周爬满藤条,楼顶太阳能热水器与电视天线给古朴的小楼平添一丝生机。空中的薄云微微流过,暂无“雨打芭蕉点点愁”的味道。正门古朴的青灰色,阁楼左边阳台盆栽的兰花草、蝴蝶兰在微风中摇曳。门前一串风铃在轻风中翩翩起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篇(2)

一、作家简介

1. 菲利普?德莱姆的文学创作历程

菲利普?德莱姆(Philippe Derlerm,1950―)是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出生于瓦兹河谷省的瓦兹河畔,父母都是小学教师。自小德莱姆非常喜欢阅读和体育运动,青年时代曾是一名短跑运动员,后来转向了教育行业,并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即使是在文学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绩之后,德莱姆从未间断过他的教学事业,现在他任职于贝尔内市玛丽居里中学,担任文学老师。

从1976年开始,在近四十年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德莱姆发表了四十多部作品,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多大关注。直到1990年,小说《秋天》为他赢得了生平的第一个奖项。至此,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位文笔细腻、略有些多愁善感的诺曼底作家(德莱姆从1975年开始定居于诺曼底地区)。1997年,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发表后立即在法国引起轰动。该书的成功不仅是德莱姆前二十年文学创作的肯定,同时为他赢得了“细微主义大师”的国际声誉。此后,德莱姆依然笔耕不辍,相继发表了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2001)、《记录海盗》(2004)等一系列作品。

2. 梁实秋的文学创作历程

梁实秋(1903-1987),出生于北京,浙江余杭人。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40岁以后着力于散文和翻译。其散文代表作有《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其代表作《雅舍小品》刚一出版,即畅销不衰,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美,其与众不同的语言幽默特色,更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肯定。

二、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观对比

1. 取材――见微知著

阅读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我们可以发现在两位作家的作品里有着诸多相似的痕迹。首先两位作家的作品都取材细微,始终关注人们的生活层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即偏重于“人性”的表现。

德莱姆被称为是“日常生活”作家。他的作品大都以日常生活中瞬间、细微琐碎、微不足道的细节作为描写对象,甚至是一些看似有些奇怪的事物。以短文集作品《被打扰的午睡》为例,其细节可以小到只是打手机时的微斜着脑袋的姿势、品朝鲜蓟心时需要的安静氛围;可以不起眼到人们时常忽略的垃圾、餐具上的图案等等②。在代表作《巴黎瞬间》中,德莱姆抛开了巴黎这所城市所拥有的独特美景,将目光更多地投射于被人们忽略的点点滴滴,如下水道口的粗麻布、人行道台阶旁的金属栏杆、黄昏下公园里的椅子、街边小店的玻璃糖罐等。

同样,梁实秋的散文也聚焦于诸如家庭、饮食、睡眠、休闲、散步等尘世生活的情趣,取材平易,或为各式人事、如孩子、女人、男人、诗人、好汉、中年、老年;或为日常物事,如衣裳、狗、汽车、鸟、门铃之类;或为惯见的行为,如握手、送行、理发、运动、散步等;令人易生亲切③。

通过对两位散文家代表作取材的对比,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家对生活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和体会,他们的散文题材相似,紧扣生活主题,努力表现最普通的“人性”。其中,梁实秋表现的“人性”受古典主义美学观的影响,习惯于将“人性”与“自我”对立起来,他认为“伟大的文学亦不在表现自我,而在表现一个普遍的人性”,所以,他的散文创作严格选择题材,与德莱姆的短文相比,梁实秋的选材更加严格、慎重、精当,表现的“人性”更加普遍。而德莱姆更擅长捕捉各种细节,偏爱于选取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人性”为素材,对他眼中“细微”的题材进行描写与联想,从而使读者从别样的视角品读生活。可见,不同于梁实秋的“普遍人性”,德莱姆表现的“人性”常与自我联系在一起,剑走偏锋、避重就轻,具有“细微主义”的明显特色,尽管取材渺小但同样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他们的同类散文,梁实秋写《睡》,描述了人类睡眠质量的适中、闲的准备、睡的姿态、作用。文章驰骋中外、纵观古今,充分表现了“睡”这一永久不变的人性。德莱姆写《被打扰的午睡》,从题目上就带有一种随意的气质,文章内容也十分丰富,带有浓郁的个人特色。

2. 文体笔调――简洁适当、幽默诙谐

(1)文章篇幅――简洁适当

作为“细微派”的代表人物,德莱姆非常喜欢运用短句,他对句子精雕细琢的程度好比福楼拜希望他小说中的句子能像诗歌里的诗句那般准确、精当和必不可少。翻开德莱姆的短文集,我们不难发现每篇短文千字以内,毫不冗长拖沓。作品的文体笔调朴实无华、毫不做作,充分展现了“细微派”最本质的写作特征。

而生活在东方的梁实秋,尽管与德莱姆没有生活的交集,但他们的观点出奇的相似。好的文章未必是长的文章,有的长文章就如老太太的“裹脚布”。梁实秋认为“文章要深、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篇幅长了,洋洋洒洒,下笔万言,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却容易出现芜曼庞杂的毛病。其实“散文的美妙多端,然后最高的理想也不过是简单二字而已”。简单就是经过选择以后的完美的状态。”“简单”就要懂得“割爱”。散步不可穿插太多的旁征博引、典丽的词句以及趣闻典故,这样的文章虽显得华丽雍容,但是却????嗦嗦,好像是堆砌出来的。所以,“散文的美,美在适当”。德莱姆与梁实秋的散文追求“取材细微”“简洁适当”,显示出了两位作家追求散文最高境界的精神。

(2)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幽默诙谐

法国著名文学家皮埃尔?儒尔德在《无胃文学》中分别用红色、白色和本色三种色调将当今法国文学作品划分为三个不同类别的写作。以德莱姆为代表的“细微主义文学”被归为第三类,即本色写作(écriture écrue)。法语“Ecru”一词的原意是指“没有经过加工的;原色的、本色的”,一方面说明了德莱姆作品的自然、不做作的特点;另一方面,指出了“细微派”崇尚简单、朴实无华的风格。④德莱姆运用简洁、自然、细腻的笔调,透过作品反映人生,对美好的“人性”生动适当地描摹具有纯正的意味和美感。此外,他的散文还具有睿智、幽默的个性。例如,在他的第一部短文集《第一口啤酒的滋味和其它微不足道的快乐》中,德莱姆用轻快的笔调重点讲述了现实生活中种种令人感觉满足和愉快的小情小趣和小欣喜,显示的是“乐趣”,如细细品味啤酒、邀友人同去采摘桑葚等;而在《被打扰的午睡》中,作者则侧重于描写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惆怅以及由这些不快所带来的感觉,如网球场上突入其来的大雨、盛夏暑天因友人的来访而不得不放弃的午睡等,作品显示更多的是“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与乐趣都是建立在对于细小事物的细节描述基础上的,而幽默诙谐的结果也还是获得一定的乐趣。德莱姆用一种充满幽默的写作告诉我们原来困扰也可以成为一种幸福。

同样,梁实秋也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很明显的流露出他的清新自然、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或许,读梁实秋先生的作品,你未必会哈哈大笑,但你却必然会心而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下棋》一文中,写出一对活脱脱的棋迷,令人捧腹不已:“我有两个朋友下棋,警报作,不动声色,俄而弹落,棋子被震得在盘上跳荡,屋瓦乱飞,其中一位棋瘾较小者变色而起,被对方一把拉住:‘你走!那就算是你输了’。”作者把棋迷放入生死关头,环境对于棋迷来说是极为严峻的,但棋迷的言行却改变了情境的色调,在这里论输赢胜过了求生存,荒谬超越了常理。棋迷的行为已经使人惊诧,棋迷的对话更令人叫绝,棋迷迷之深在强烈的人物与情境的反差中达到了置生死于度外的境界,幽默也在这里被推向了极致。⑤

3. 作品主题――闲适人生观

法国评论界普遍认为,“幸福”是贯穿德莱姆所有作品的最根本的主题。而德莱姆塑造的幸福生活的基本元素首先是闲逸和朴实。闲逸是德莱姆所有作品人物生活的主旋律。如短文集《被打扰的午睡》就是关于安闲、松散生活的典型:在八月的暑热下,时间变得缓慢,主人公惬意地享受着乡间小憩的轻松舒缓,品味着生活的幸福⑥。在《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里同样找到象征休闲节奏的午休主题。这些字眼表现的是和作者本人生活类似的时空环境:衣食无忧、拒绝都是喧嚣和急迫的闲情逸致⑦。德莱姆在父母的身边度过了幸福的童年,之后又称为教师和作家,属于消费社会的中产阶级。而对于德莱姆来说,闲逸不仅是一种中产阶级的生活格调,它还是现代消费社会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的反命题。闲逸和朴实的生活并不意味着平淡似水。德莱姆擅长于动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所有感官,从各个层面加以发掘、感受世界的美好,接受世界从所有毛孔传递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样,梁实秋的人生观也有鲜明的休闲特征。他出身于士宦贵族家庭,自小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懂吃、重礼节、注重道德修养、追求自由随缘的人生观与休闲观。如在其代表作《雅舍小品》中,梁实秋从休闲之窗观察人生、用休闲之笔针砭时弊、以休闲之情阐释自我人格修养,对生活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审视⑧。

4. 人生态度――享受生活

从德莱姆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幸福是具体而实在的,同时是大多数人都能够达到的。作品中所记录下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短暂易逝的瞬间或心情昭示着幸福的短暂,如何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自己快乐和幸福是作者试图通过作品向我们传达的幸福观以及人生态度。

在梁实秋的风趣、雅致的背后,存在着认真地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人生理想。在他的散文中,常常不经意地直接道出他对人生的看法。在《中年》中,他说:“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而他的“享受”绝非奢华,他并不排斥“必要的工作”,而把“必要的工作”看成“享受生活”的前提;也不能把“享受生活”简单理解为物质享受,梁秋实追求的是,能够自由选择地做人的工作,从中享受生活的乐趣。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不由物质享受而来,而由心境得来。

人生的大道理化简为家庭的享受、生活的享受、大自然和文化的享受等尘世间简单的地步,两位作者的诸多主张在东西方的文学时空中不谋而合。

三、德莱姆与梁实秋幸福哲学的差异性

如上文所述,笔者从作品选材、文章篇幅、语言特点、作品主题等方面阐释了德莱姆与梁实秋两位散文大师艺术特征的相似及其各自的独特性。我们能够发现,两位作者的作品属于东西方的文学时空,虽有共同之处但呈现更多的是差异性。尤其是两位作家宣扬的“幸福哲学”的观点,仔细剖析具有东西方的明显烙印。

德莱姆,作为法国当代著名作家,“细微主义文学流派”的象征性人物,深受伊壁鸠鲁学派及时行乐主张的影响,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与庄子的逍遥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亲近自然,返璞归真;以超然的心态看待人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在德莱姆看来,幸福是平淡而真实存在,是我们每个人力所能及却又并非唾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抓紧这流逝的分分秒秒,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最微小的细节中去感悟,我们身边的人、事物甚至回忆都可以成为幸福的源泉。同时,幸福又是短暂而脆弱的,只有懂得珍惜的人才能享有幸福。⑨

文如其人,在德莱姆的作品中,书写幸福的字眼并没有跃于字里行间,但又无处不在。那是一种对人生的满足,一份对生活的感恩。那种淡淡的幸福是需要我们放慢脚步、耐下性子细细品读。德莱姆宣扬的“细微之处见乐趣”的幸福观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鼓励人们放慢生活的脚步,不要被忙碌的生活麻痹了双眼,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重新思考生活的本质。

相对于德莱姆的幸福观,梁实秋秉承的更多的是儒家思想修身养性的精神传统。梁实秋出身士宦贵族家庭,自幼深受老北京特有休闲生活方式的熏陶,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的影响,同时,受西方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白璧德的影响,经历了中国最为动荡的战乱岁月,他的人生观与休闲观更自觉地追求中庸和节制。梁实秋的人生态度就是“享受生活”。他提倡的“享受”是一种以快乐为本的人生哲学――以快乐为标准、以快乐为归宿、去看待人生、看待生活、衡量一切人和事。快乐对梁实秋而言,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理想、也是与人生苦痛抗争的方式。梁实秋主张快乐人生、幸福哲学,并不说明他无视人生苦痛的一面。他的散文中不乏生老病死、穷愁困苦、同类相残等题材,他曾谈到:“天生万物,相克相杀,没有地方讲理去,老天爷不了许多。”这句话包含着对人类危机、民族苦难、社会不公、人民悲惨的沉痛之感。正因为他看遍了人生的苦痛,方以快乐哲学消解。对于烦恼苦痛,梁实秋善以超然态度视之,安时处顺,化苦为乐。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正是他的快乐哲学的实行,是用快乐的心态观照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如此,我们不难理解,梁实秋的幸福哲学更多的是面对动荡年代的无助,一种修身养性、调节自省之心和浩然之气的方式――“苦中作乐”。

四、 结语

纵观德莱姆与梁实秋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一位是法国当代受追捧的“细微派”掌门,一位是被当代读者愈发认可的散文大家;一个以闲逸、轻松、随意为特点,一个端庄、古朴、雅丽为追求目标;一个宣扬“享受生活、珍惜点滴”的减压方式,一个主张微笑静观平常事、自得其乐、达观顺变的心的哲学。德莱姆与梁实秋的作品存在着相似性及其独特性,将两位作家联系起来对比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两位作家的艺术特征以及中西方快乐哲学差异的根源。

文化论坛

菲利普?德莱姆与梁实秋散文艺术特征之比较

[注释]

①“细微主义”是一个美术创作流派的名称,后被借用来概括一批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法国和比利时专注于日常生活细小主题写作的作家。

②吴娟. 德莱姆与细微主义文学【J】. 武汉:法国研究,2006(3), 70页.

③董广智. 论梁实秋散文中的快乐哲学【J】. 攀枝花: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12), 38.

④Pierre Jourde(1950-),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版了近十五部作品,其中《无胃文学》(La littérature sans estomac, L’esprit des péninsules, 2002)获得了法兰西学院评论奖。

⑤肖春琳,从《雅舍小品》看梁实秋散文的语言特色

http://jxteacher.com/gzyw/column31119/4dfb2654-da6a-40bd-aa7c-f3b2c7246e3a.html

⑥Philippe Derlem. La sieste assasinée【M】. Gaillard. 2001.

⑦张亘. 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菲利普?德莱姆的《田鼠先生或是洞穴的形而上学》【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3)